导航:首页 > 无线网络 > 网络信号传播媒介

网络信号传播媒介

发布时间:2024-05-17 02:49:00

A. 无线网络是用什么媒介传播的

无线电,和光波一样都是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相互叠加,简单说就是电流的周围可以形成磁场,之后所形成的磁场的中线再形成电流,这样成周期性交替,将信号向空间中的某一方向传播出去,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电磁波传播的媒介就应该是电场和磁场,而与空气无关,即使在真空中电磁波也可以传播.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空气中的含量却可以影响电磁波的传播,因为:
1.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的,那么当空气中含量不同(比如湿度等等)时,就会影响电磁波的传播;
2.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和折射作用的强弱都和介质的成分有关,比如当两地的空气介质不均匀时,在其界面上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射和折射,这也当然会影响电磁波的传播;

B. 网络媒介的传播媒介

问题先要从媒介这个概念谈起。传播学中所说的传播媒介,指的是人类传播过程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物体,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造物,可以是单一的物体,也可以是一系列物体的组合。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大致可以分为:
一、人际传播媒介。这是人际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面对面交谈时借助的空气,非面对面传播时所用的书信、电话、电报等。
二、组织传播媒介。这是组织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公文、函件、布告、书面通报、黑板报、宣传栏、内部报刊、内部广播、闭路电视等。
三、大众传播媒介。这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性传播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通讯、音像制品、展览制品等。
电脑网络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兴传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这种复合型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开放式的大众传播,人们可以从事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传播,人们也可以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人际传播。所以,它既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便的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
“第四媒介”之说,把电脑网络同报纸、广播、电视视为同类,然后按照它们出现的先后排序,得出它排行第四的结论。这多少有点列宁曾经批评过的“1+1=蜡烛”之类的逻辑错误。因为报纸、广播、电视纯然是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并不是人际传播媒介,一般情况下也不是组织传播媒介;而电脑网络则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媒介。把性质和功能很不相同的事物,相提并论,简单类比,这岂不违背基本的逻辑规则么?
用“第四媒介”这种说法来界定网络媒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位置,显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而且极易带来混乱,产生误导。
“第四媒介”的说法是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首先提出来的。新闻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ion)是联合国新闻政策的协调中心,每年举行一次例会,就联合国各机构的新闻活动进行审议并向联合国大会提供建议。当年该委员会的报告谈到联[合国在发布新闻时除了原有的印刷出版物(Press)、广播 (Radio)、电视 (Television) 这三种媒介外,还应该通过]第四种媒介因特网 (Internet) 来进行。从此以后,联合国不仅有自己的出版物、电台、电视台,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见这一说法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语境的,它是就联合国的新闻发布途径而言的,并不是对网络传播的总体评价和理论定位。据查,这两年新闻委员会的报告没有再用这一说法,不过西方确实有人沿用这个词语,即使这样,它也只是就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而言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人际新闻传播还不在此列)以往主要依靠报刊、广播、电视,现在电脑网络也可以面向大众传播新闻,于是就用了“第四媒介”这个词。但是,既然它是就新闻传播(而且是大众新闻传播)而言的,那就没有理由将它泛化为一种普遍性的概念,因为如前所述,一、人类的传播媒介有多种多样,怎么说网络媒介也不是老四;二、网络媒介担当的职能多种多样,怎么说也不能把它的职能仅限于面向大众传播新闻而已。也就是说,当你谈论大众新闻传播时可以姑妄称之为“第四媒介”,但是当你谈论人类一般传播活动时,你就没有理由称之为“第四媒介”。把“第四媒介”泛化为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意味着用这种说法来界定网络媒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位置,而这样定位显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而且极易在理论上带来混乱,在实践中产生误导。
要跳出“第四媒介说”这一思维模式
就理论研究而言,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人只看到网络媒介对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影响,有人甚至惊呼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许多地方都要改写了。诸如把关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影响不一理论等等,似乎都要改写了。诚然,面对网络媒介带给大众传播的影响,对现有理论重新审视并作出种种调整修改是必要的,但是只要大众传播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没变,有关它的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也不会大变。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网络传播给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带来的新局面、新情况和新问题却关注甚少;对网络世界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也关注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同“第四媒介说”的思维模式有关,因为他们总是把网络媒介同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提并论,而看不到它们还有大量不能同大众媒介相提并论的方面,因为它实在是和传统的大众媒介大相径庭的另类。
有本传播学教材在叙述人类传播发展史时,认为先后经历了这些阶段: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这一叙述提及的前面各阶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最后一个阶段说得让人费解了,为什么偏要给网络传播加上“互动传播”的桂冠呢?看来也是将网络传播同书籍、报刊(印刷传播)、广播电视(电子传播)相类比的结果。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向的、缺少互动的,而网络媒介在进行大众传播时却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这岂不是“互动传播”吗?可是,作者在做这种类比时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传统的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是缺少互动的,可是传统的口语传播、书写传播、以及人类襁褓时期凭借叫唤、手势、体语进行的原始传播,不都是具有极大交互性的互动传播吗?所以把网络传播说成是“互动传播”,这也只是把它同报刊、广播、电视类比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是同“第四媒介说”的思维模式一样的。如果跳出这一思维模式,不仅把网络传播同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相比较,而且同传统的口语交谈、书信往来、甚至种种原始传播相比较,恐怕不会把“互动”看作是它独有的特点而称之为“互动传播”了。
应该对网络媒介的三个领域、三类传播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把“第四媒介说”泛化,不仅影响传播理论的阐述和研究,而且还会给实践带来种种不良影响。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全开放的公共性领域,也有半开放的组织活动领域,还有并不开放的私人活动领域。任何一个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对于面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播、面向组织活动领域的组织传播、面向私人领域的人际传播的管理都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大众传播,一般来说要求严格,在保障必要的自由度的同时,还要求传播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接受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通常用新闻法或大众传播法来规范这方面的行为。对于组织传播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通常有社团法、公司法、政党法等加以规范。而对于人际传播就不太一样,现代民主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交往、交谈、书信往来,都是保护有加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种私人交往具有违法犯罪的性质(如密谋叛国、颠覆政府、危害社会等),否则是不允许任意干预、侵犯的,因为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通信、互相交往以及维护隐私的权利。以上是对于现实世界中三类传播的不同管理方式。如今,网络媒介为人类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就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有全开放的公共领域、半开放的组织领域、并不开放的私人领域,同样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作为一个民主和法治国家,也应该对这里的三个领域、三类传播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把网络媒介简单地看作是“第四媒介”(即第四种大众新闻媒介),那岂不要对网上的交往一律采用对待大众新闻媒介(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加以管理?对于网上聊天、网上电话、电子邮件(群发邮件除外)、ICQ等等,岂不是都要按照新闻法或大众传播法来管理和规范?那样做了,私人间的交谈、公民间的通信,岂不都要像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那样受到管束?如此下来,还有什么公民的人身自由、通信自由、个人生活不受干预的自由可言?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是网络管理的实践中应该审慎对待、正确处理的问题。网络传播是一种新的事物,网上世界是一种新的世界。如何加以规范管理,各国都还缺乏经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管理还缺乏章法,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或是没有管好,特别是网上的大众传播,问题多多,有的还相当严重;另方面,对于网络交往的管理也有简单化的倾向,往往把所有的网上交往都看作是大众传播,人们在网上进行的私人交谈或是私人邮件常有得不到尊重的情况。许多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的约定里,往往把“上载、张贴、电子邮件”混为一谈,对接受他们服务的客户,提出的要求简直比发表新闻稿件还要繁琐,可是他们却并不作出保障用户通信自由、保证用户交往安全畅通、以及充分保护用户隐私权的承诺。几乎所有服务商的private policy只涉及保护会员登记时的个人资料而不涉及保护通信内容,而实际上个人资料很快就到了广告商那里,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随意侵犯网上的私人领域。与此同时,电子邮件丢失或者无缘无故被退回的现象时有发生,网民们啧有怨言。细想起来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同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定位是否正确有关。究竟是把网络媒介看作同报纸、广播、电视相类似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呢,还是把它看着是人们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呢?在这里究竟有没有公共的、组织的、私人的领域的区分呢?不同的认识和定位就会带来不同的管理,而只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管理,才会使网络传播获得健康的发展,并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和精神交往作出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关于“第四媒介说”的质疑,不仅在逻辑上、理论上有其必要,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C. 常用的数据传输媒体有哪些

数据传输媒体
Transmission Medium
网络传输媒体( Transmission Media)是讯号传输时所使用的通讯通道;主要可分成两类: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
所谓有线传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像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等实体线路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无线传输则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网络数据.
有线传输有成本低廉,架设简单等优点,所以大部分的网络使用者都是透过有线的方式来上网.
在空间有限制或移动式的因素考量下,无线传输有其全面性及方便性.
双 绞 线
Twisted Wire Pair
双绞线是使用铜线作为传输线路.共有 4 对线路相互绞缠,外覆绝缘材料的传输媒介.
双绞线互相缠绕的结构,除了可以减低其他电子装置的杂讯干扰之外,还能减缓传输讯号的衰减.
双绞线的有效传输距离不超过 100 公尺.
双绞线又可依据外层与绞线之间有无加上金属层的遮蔽物而分为遮蔽式双绞线 ( Shielded Twisted Pair , STP ) 及无遮蔽式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 UTP ). STP 的抗扰性较佳,但价格较高.一般区域网络是以 UTP 双绞线为主.
由于电的传输中永远存在着电生磁与磁生电的课题,也是干扰讯号传输的主要因素,就是所谓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这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现象,只要是电的传输,就只能想尽办法让这种现象降到最低,却无法让它完全消失.而双绞线互绞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抵消两条电线上所产生的磁场效应,降低电磁现象对传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双绞线互绞的程度愈高,电磁效应互抵的功效也就愈高,传输的效果也就愈好,但相对地成本也会比较高.
同 轴 电 缆
Coaxial Cable
同轴电缆可传输类比与数位讯号,最高传输速率为 10Mbps,是仅次于双绞线的第二普及的传输线材,其可传输的频率范围较大,所以价格也比双绞线高.
一般有线电视所装设的缆线就是属于同轴电缆的一种( RG - 59 ) , 有效传输距离介于 200 至 500 公尺.
而在区域网络中,则采用 RG - 58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的优缺点
优点
因为有双重保护(金属铜网和绝缘外皮) 较不易受外界干扰,而且寿命也较长.
缺点
和双绞线相比之下,价格较昂贵,而且也很重.
光 纤
Optical Fiber
光纤
光纤是一种将讯息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的媒介.是一条玻璃或塑胶纤维,作为让讯息通过的传输媒介.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
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纤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光纤只能传送数位讯号,一条光纤的直径只有 125 ~ 140微米( ) ,大约一根头发的粗细,光纤是由高纯度的玻璃纤维 ( Core )被折射率较小的材质包层( Cladding )包住,再加上不透光的保护层所构成.
光波( Optical Signal )在中心纤维中传输,而包层则提供进行反射.一般数十条光纤被包裹在一起,便为光缆,以利缆线的布线架设.
光纤的传输速度约为 100Mbps 至 1Gps ,是目前传输速度最快而且也是最贵的传输媒介.
光纤系统的运作
任何通讯传输的过程包括:编码→传输→解码,当然,光纤系统的传输过程也大致相同.电子讯号输入后,透过传输器将讯号数位编码,成为光讯号,光线透过光纤为媒介,传送到另一端的接受器,接受器再将讯号解码,还原成原先的电子讯号输出.
由于光纤是一种传输媒介,它可以像一般铜缆线,传送电话通话或电脑数据等资料,所不同的是,光纤传送的是光讯号而非电讯号.因此,光纤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光纤的优点
光纤有许多优于铜线和同轴电缆的优点.因为它的 抗张强度好,质量小,而且比较小巧,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安装问题.这就是电话公司喜欢使用光纤的原因.许多现有的电缆管道已经完全装满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电缆.把所有的电缆用光纤来代替可以节约很多空间,并且铜材料制造商在制造铜线时加价很多.光纤比铜线轻很多,这就极大减少了必须维护的昂贵机械支撑系统的需要.对于新的线路,因为安装费用低廉,所以光纤要胜过铜线.
因为光纤不带电,所以它们是用于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的理想方法,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使用铜线,当铜线破裂时从缺口处爆出的火花将会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光纤被破坏,对人类也不会造成电击的危险.另外,并不像用于结构性配线安装的传统铜线和铝线会发生腐蚀一样,玻璃纤维是 耐蚀 的材料.

尤其是在信号传输方面,光缆有着传统电缆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为光纤 不会受电磁场的干涉影响,所以光纤提供了比铜线更清晰的信号.光纤也不会受到发动机转动或电源故障的影响.而且,光纤中的 信号衰减较小,在长的线路上每30km才需要一个中继器,而铜线每5km就需要一个中继器,这使得光纤可以节约很多资金.另外,光缆完全可以连续使用550米(1800英尺)的长度.
光纤技术为迎合未来的需要提供了不可比拟的 弹性和扩展性.光纤可以提供比铜线高的多的带宽,这使得它被用于高级网络.光纤不漏光并且难于拼接,所以光纤网络很难被窃听,安全系数很高.
光纤优于铜线的原因是由于内部的物理结构不同.当电子沿铜线运动时,它们互相影响并且也会受到铜线外面的电子的影响.但是,光纤中的光子不仅 不会互相影响(没有充放电),并且也不受光纤外光子的影响.
光纤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年限更久,没有辐射,无电磁干扰,低衰减,传输频宽大,不受雷击以及窃取讯号安全性高等等的优点,已普遍运用做主要干线( Trunk lines )的传输缆线.
目前对光纤的推展较不利的因素则如价格高昂与铺设的难度较高.
但是 光纤的不利因素,由于光的传输是单向的,双向传输需要两根光纤或在一根光纤上的两个频段.最后,光纤接口的价格比电子接口贵.但是将来超过几米距离的所有固定线路的数字通信都有可能使用光纤.
微 波
Micro Wave
微波以线行进方式进行通讯,因受到视线距离的限制,且因传送距离过长讯号会减弱,因此每隔约 30 至 50 公里便需架设一个中继站( Relay Station ) ,并且须架设在至高点或架设高塔进行讯号传送.微波传输速度快(传输速率为 45Mbps ),成本较低的优点,所以常被用来提供长途通讯服务如手机通讯.
卫 星
Satellite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通讯卫星(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
通讯卫星传输的基本装置是地面通讯站,它可以传送及接收讯号,而通讯卫星部分则做为收发站 ( Space Station ).
通讯卫星从地面通讯站接收讯号(Uplink),加强讯号,改变频率,然后再将讯号传送到另一个地面通讯站.
通讯卫星一般发射于离地面 35600 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当卫星绕行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时,称之为同步卫星(Synchronous Satellite),它所涵盖的通讯范围非常的广,只要有三个卫星就可以涵盖整个地球,达成全球通讯网络.
卫星电视讯号的传送系依赖卫星地面上链(Uplink)站,将讯号打上距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高轨同步卫星,而有线电视系统头端以卫星天线接收下链讯号,再以同轴或光纤网路传送到用户端.
太空垃圾
[2005]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这其中大约有3.3亿个直径大于1毫米的物体,大到废弃卫星和各类航天器的金属部件,小到固体发动机点火产生的残渣和粉末.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测控站,地球接收站.
上行发射站把节目制作中心送来的信号(可以是数字电视信号,数字广播,视频,音频,中频信号等)加以处理,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
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并将它放大,变频,再放大后,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因此,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
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分别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和伴音解调电路,重新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直接送到电视监视器或电视机,重现彩色图像和重放伴音,也可以重新调制到电视频道上传送给用户.
卫星通信的优势
利用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卫星通信同现在常用的电缆通信,微波通信等相比,有较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卫星通信的传播距离远.同步通信卫星可以覆盖最大跨度达一万八千公里的区域.在这个覆盖区的任意两点都可通过卫星进行通信,而微波通信一般是50公里左右设一个中继站,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覆盖距离相当于300多个微波中继站.
●卫星通信路数多,容量大.一颗现代通信卫星,可携带几十个转发器,可提供几十路电视和成千上万路电话.
●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
●卫星通信运用灵活,适应性强.它不仅能实现陆上任意两点间的通信,而且能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上,空中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它可以组成一个多方向,多点的立体通信网.
●成本低.在同样容量,同样距离的条件下,卫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设备相比,耗费的资金少,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成本还在不断降低.
依轨道种类区分:
地球静止轨道(GEO: Geostationary Orbit)
高轨道卫星,距离地表约36000公里高空,并且于赤道上绕行地球,又称同步轨道卫星
极轨道(Polar Orbit)
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Synchronous near Recurrent Orbit)
卫星的种类
依轨道高度区分:
高轨道卫星(又称同步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距离地表约36000公里高空,并且于赤道上绕行地球
中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
低轨道卫星(又称绕极卫星):低地球轨道
依卫星重量区分:
大型卫星(大于3000kg)>3吨
中型卫星(小于3000kg)<3吨
小型卫星(小于1000kg)<1吨
迷你型卫星(150kg)
微卫星(50kg)
卫星的种类
依卫星功能区分:
商业通讯卫星
科学卫星
军事卫星
依用途区分:
广播卫星:专为卫星电视设计及制造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通讯卫星是目前与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造卫星.举凡电视的转播,个人的移动电话,与高速网络等和通讯有关的服务,都和通讯卫星脱离不了关系.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掌握数日内的气候变化.气象卫星从遥远的太空中观测地球,不但能观测大区域天气的变化,针对小区域的天气变化做观察也一样是他的例行任务.一般我们在看新闻的天气预报时,主播背后的那幅卫星云图就是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气象卫星除了对地球天气与气候的观察外,他还能对所谓的太空天气做监测工作.如太阳表面的风暴便属此类.气象卫星还有其他功能.它能为诸如洪涝,森林大火等天然灾害提供监测情报,同时也能对诸如渔场资源,或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情报.如此可使各种天然资源开发与天灾救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卫星的种类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一开始都是为了军事用途而设计的,而后由于民间的需求殷切,所以军方才将此技术解密释出.其中最着名,应用也最广的,便是原属于美国军方使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简称为GPS.全球卫星系统的使用,使得人类的交通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率.尤其是对航行于茫茫大海中的船或广阔无际天空中的飞机,有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他们将不至于迷失方向,并且能将航道控制在最有效率的路线上.因此除了增加安全性外,更能进一步降低航运成本.同时不仅是海运与空运,其他如铁路运输均能借此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已有一些先进的车厂将此套设备安装在个人车辆上.其功用不但能当地图使用,更能借由地面的服务站为车主导引至最近的路线,甚至是避开塞车的麻烦.直到今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多与其他种类的卫星相辅相成,使得前述的各种卫星有更精确的定位能力,有大大的提高了资料的可用性.
卫星的种类
地球观测卫星:这些卫星允许科学家聚集有价值的关于地球的生态系统的数据.
天文学卫星
侦查卫星
空间卫星
免拖曳卫星
科学技术卫星
预警卫星
反卫星卫星
卫星的种类

D.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中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1)双绞线:分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导线组成。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有效带宽达250KHz,通信距离一般为几到十几公里。导线越粗其通信距离越远。在数字传输时,若传输速率为每秒几兆比特,则传输距离可达几公里。一般用作电话线传输声音信号。虽然双绞线容易受到外部高频电磁波的干扰,误码率高,但因为其价格便宜,且安装方便,既适于点到点连接,又可用于多点连接,故仍被广泛应用。
(2)同轴电缆:分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其结构是在一个包有一层绝缘的实心导线外,再套上一层外面也有一层绝缘的空心圆形导线。由于其高带宽(高达300~400Hz)、低误码率、性能价格比高,所以用在LAN中,同轴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随电缆型号和传输信号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易受低频干扰,在使用时多将信号调制在高频载波上。
(3)光导纤维:以光纤作为载体,利用光的全反向原理传播光信号。其优点是直径小、重量轻;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误码率低。但光电接口的价格较昂贵。光纤被广泛用于电信系统铺设主干线。
(4)无线信道:分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其主要优点是频率高,频带范围宽,通信信道的容量大;信号所受工业干扰较小,传输质量高,通信比较稳定;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缺点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在空间是直线传播,传输距离受到限制,一般只有50Km,隐蔽性和保密性较差。卫星通信虽然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但传播时延较大,技术较复杂,价格较贵。

E. 网络的传播介质的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传播学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着《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从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成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着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着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zhǒng@①、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着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着作,只能说是相关着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着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着。如胡泳、范海燕合着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着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着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着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F.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1)双绞线:分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导线组成。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有效带宽达250KHz,通信距离一般为几到十几公里。导线越粗其通信距离越远。在数字传输时,若传输速率为每秒几兆比特,则传输距离可达几公里。一般用作电话线传输声音信号。虽然双绞线容易受到外部高频电磁波的干扰,误码率高,但因为其价格便宜,且安装方便,既适于点到点连接,又可用于多点连接,故仍被广泛应用。
(2)同轴电缆:分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其结构是在一个包有一层绝缘的实心导线外,再套上一层外面也有一层绝缘的空心圆形导线。由于其高带宽(高达300~400Hz)、低误码率、性能价格比高,所以用在LAN中,同轴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随电缆型号和传输信号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易受低频干扰,在使用时多将信号调制在高频载波上。
(3)光导纤维:以光纤作为载体,利用光的全反向原理传播光信号。其优点是直径小、重量轻;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误码率低。但光电接口的价格较昂贵。光纤被广泛用于电信系统铺设主干线。
(4)无线信道:分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其主要优点是频率高,频带范围宽,通信信道的容量大;信号所受工业干扰较小,传输质量高,通信比较稳定;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缺点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在空间是直线传播,传输距离受到限制,一般只有50Km,隐蔽性和保密性较差。卫星通信虽然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但传播时延较大,技术较复杂,价格较贵。

阅读全文

与网络信号传播媒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共享网络本地连接已禁用 浏览:603
合肥悠然居无线网络 浏览:99
汽车网络安全峰会 浏览:337
美团修改密码网络异常 浏览:159
创维电视无线网络空白怎么办 浏览:474
宿迁网络技术多少钱 浏览:32
网络安全线上晚会 浏览:846
路由器的网络连接失败 浏览:451
怎么拍网络帅男 浏览:347
哪个通讯网络快 浏览:663
康佳电视怎样连接有线wifi网络 浏览:690
农行办公电脑如何设置网络 浏览:33
联通光猫能连接网络吗 浏览:397
网络安全资产排查 浏览:909
网络设置专用网络和公用网络区别 浏览:413
打印机无线能连接但是没有网络 浏览:4
网络大专一年多少钱 浏览:949
手机用电脑网络网速慢怎么回事 浏览:52
只有我连接wifi无网络 浏览:841
电视网络机顶盒信号不好卡 浏览: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