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 网络的异构性
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种类型的网络,其是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系统组成的,大部分情况下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应用。
所谓异构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接入技术,或者是采用相同的无线接入技术但属于不同的无线运营商。利用现有的多种无线通信系统,通过系统间融合的方式源脊并,使多系统之间取长补短是满足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需求一种有效手段,能雹迹够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1)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扩展阅读:
异构网络的融合结构中,通常野谈有三种类型的融合方案,分别是松耦合结构、紧耦合结构、超紧耦合结构。
超紧耦合是通过连接到相同的BSC上与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进行融合。网络的状态信息是局部的,不需要通过额外的请求来获得信息,可以应用在当网络之间是重叠覆盖的情况下。
与其他的耦合方案相比,超紧耦合方案的切换时延很短,因为中间涉及到的网络实体少。但是由于这两种RAT完全不同,因此实现超紧耦合方式就需要对应用在BSC上的处理过程进行很多修改。
在紧耦合结构中,不同的RATs通过CN进行融合,耦合结点可以是MSC或者PDSN。在图2.2中,MSC或者PDSN都是负责WWAN和WLAN的连接管理、认证和定价,因此WLAN路由器需要实现相关的WWAN协议。
与超紧耦合相比,这个系统仅需要对现有接入网络进行很小的修改,因此它非常容易实现。与超紧耦合相比,在切换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网络的实体,因此这种方案的VHO时延增加了。
在松耦合的异构网络中,MSC与WLAN都经过通用接口与公共的Internet进行交互信息,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每个网络需要执行网络的连接和会话的激活过程,因此这种方案执行切换时会导致时延很大。
对于超紧耦合和紧耦合方式的异构网络融合结构中,网络选择算法通常可以安排在耦合节点上,即分别是BSC和CN。但是对于松耦合方式,网络选择算法可以应用在移动终端。
② 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包括哪些
包括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了异构网络的大融合。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网络设备设施,既是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也是保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基本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特点是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通用性强并具帆逗有一定的公益性,也更具有军民共用的性质。
我国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态做卖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则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胡卖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内容。
③ 异构网络的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传统意义的无线资源管理包括接入控制、切换、负载均衡、功率控制、信道分配等,而在未来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目标还包括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和进行无缝切换,并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是传统无线资源管理的一种扩充。
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较典型的几个无线资源管理模型包括协同无线资源管理、Multi-access无线资源管理(Multi-access RRM,MRRM)和联合无线资源管理。下面分别对这三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进行具体的介绍。 3GPP在规范中提出了CRRM的概念,通过CRRM对WCDMA、WLAN和GSM/EDGE等多种RAT进行统一的管理。CRRM中两个主要技术是新发起呼叫的网络选择和漫游呼叫垂直切换的网络选择。在这里每个RAT需要执行呼叫允许接入控制、调度(Scheling)、HHO和局部功率控制(Power Control)。CRRM结构框架如图2.3所示。
每个RRM实体负责监测相应RAT的网络参数和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周期性发送到CRRM服务器,再由CRRM服务器处理每个网络汇报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将决策的结果反馈给每个RRM实体,由这些RRM实体来具体执行对应的决策。
CRRM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LB)来降低阻塞率和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终端的业务类型为用户选择合适的网络,从而来改善网络的QoS管理功能。 Multi-access无线资源管理是基于三个主要的结构功能模块:集中式的MRRM、分布式的MRRM和终端MRRM,如图2.4所示。
集中式的MRRM一般适用于紧耦合的融合异构网络结构。图2.5给出了集中式的MRRM架构,所谓集中式指的就是每个RAT都归一个集中的RRM控制实体来管理,这个集中的控制实体能够获得所管理区域内的所有RAT的流量、负荷以及阻塞状态等,能够起到对这些网络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结构有一些缺点,例如两个相邻的RAT之间会产生边缘效应,还有不便于扩展,当集中式RRM管理的RATs太多时,难以管理,且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出现了分布式的MRRM架构。
如图2.6所示给出了分布式的MRRM架构,分布式的MRRM没有一个不依赖于某一个特定的MRRM实体,相应的功能分散给地位对等的RRM实体。分布式管理可以将系统的目标分配给每个分布式的RRM实体,由它们分担管理和计算的功能,这样可以降低每个节点的计算复杂度。并且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了,不会像集中式的MRRM,一旦集中RRM控制实体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发生瘫痪了。这种框架已经在3GPP规范中得到了应用,并应用到了WCDMA和GSM/EDGE构成的异构网络系统。
基于终端的MRRM将MRRM功能和决策交由终端负责,但是这种方式还是需要网络端进行协助,例如每个网络实体需要将自身状态信息提供给每个移动终端,以便进行MRRM决策。 文献 提出了联合无线资源管理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概念是业务分离和多重连接。JRRM将业务分成基本部分和增强部分,前者由大覆盖范围的RAT来传送,例如UMTS。JRRM的目标是通过利用中心控制器来管理所有子网的容量,为不同RAT之间提供智能互联。JRRM框架与CRRM结构非常类似,但是JRRM并不仅仅局限于UMTS和GSM。此外,JRRM通过一些改变和附加特点弥补了CRRM方案。一种超紧耦合方式允许联合、管理网络与终端之间的业务流,因此联合无线资源规划和允许接入控制需要最优化频谱效率、处理不同的业务类型和QoS约束以及自适应的规划业务等。特别的是通过多重接入来利用业务分割来获得最优QoS,多重接入指的是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入到多个无线网络,从而可以将业务流分割成多个子业务流,分别通过不同的RAT来异步传送。
如图2.7中所示,JRRM结构是基于不同RATs同时覆盖的假设,每个RAT需要保证用户流量接口(User Traffic Interface,IU)、监测功能、业务调度(Traffic Schele,TRSCH)、负荷控制(Load Control,LODCL)、接入允许控制(Session Admission Control,SAC)等功能相互高效工作。业务估计模块(Traffic Estimation mole,TREST)通知每个允许接入的会话或呼叫进行接入控制,去更新每个连接的优先级信息和接入允许决策。
④ 异构网络的介绍
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种类型的网络,其是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系统组成的,大部分情况下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应用。关于异构网络的研究最早追溯到1995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的BARWAN(Bay Area Research Wireless Access Network)项目,该项目负责人R.H. Katz在文献1中首次将相互重叠的不同类型网络融合起来以构成异构网络,从而满足未来终端的业务多样性需求。为了可以同时接入到多个网络,移动终端应当具备可以接入多个网络的接口,这种移动终端被称为多模终端。由于多模终端可以接入到多个网络中,因此肯定会涉及到不同网络之间的切换,与同构网络(Hom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中的水平切换(Horizontal Handoff, HHO)不同,这里称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切换为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ff,VHO)。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异构网络在无线通信领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很多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对异构网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如3GPP、MIH、ETSI、Lucent实验室、Ericsson研究所、美国的Georgia理工大学和芬兰的Oulu大学等。下一代无线网络将是无线个域网(如Bluetooth)、无线局域网(如Wi-Fi)、无线城域网(如WiMAX)、公众移动通信网(如2G、3G)以及Ad Hoc网络等多种接入网共存的异构无线网络2。
⑤ 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包括哪些
异构网络的融合和自治是物联网的最显着特征之一。由于应用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在物联网的架构下将是多种网络同时共存的局面,包括用于感知信息在内的个域网、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这些性能特征各异的网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融合和自治管理,更加孝兄袜有效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是物联网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之一。
异构网络的融合和自治从技术上讲主要包括海量地址和数据的管理,接入机制的选择和异构资源的自治管理等方面。首先,在物联网中,由于物体数目巨大带来的海量地址空间的分配和管理、物体地址和标示之间的映射、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等成为异构网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各种网络性能特征各异,采用传统的单目标决策理论很难找到真正最优的接入选择方案。因此需要引入多目标决策理论,在有限资源和各用户要求的多个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多目标最优化目的。最后,由于物联网资源的异构性、网络的动态性等特点,资源的自治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以自组织为主要形式的信息传感层中,关键是自感知与自配置的核心协议,包括时间同步协议、分布式定位协议、拓扑控制协议、自组织路由协议和能量管理协议等。在接入/网络层中,为支持用户和节点的移动性,除了需要在同一网络内不同小区间的水平切换技术之外,还需要从一种网络到另一种网络的垂直切换技术。由于异构网络在数据速率、频谱、QoS等方面的差异性,垂直切换所需要的精确位置测定和快速切换机制将更加复杂。同时,在异构环境中,基于上下文感知技术,进行分布式频谱(带宽)的自感知动态分配也是资源管理的趋势之一。多无线电协作(MRC)是实现上述资源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指在单一节点配备多个独立的无线电系统,各无线电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及不同信道。由于一个节点可以同时与不同的接入系统建立连接,也可以同一时刻与一个接入系统保持多个连接,因而有助于实现快速垂直切换和动态资源分配。
(1)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
物联网中的节点具有数目多、体积小、能量有限、数据海量等特点,因此从提高信息准确度和降低能耗角度出发,需要有效的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技术渗透在物联网的各个层次中。在信息感知层,可以通过移动中继、节点分组轮流工作、选取代表性上报节点、压缩感知等机制达到节能目的,同时又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接入/网络层,主要是通过汇聚处理和各种路由控制协议来进巧激行数据重组和融合,减少数据传输量;在应用服务层,则主要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达到数据融合的目的;同时,根据用户和环境数据信息随时空变化的动态特性,对其进行基于多层次融合的上下文感知处理。
(2)服务搜索和发现
和传统的电信网、互联网服务模式相比,物联网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尘基强调服务的主动性提供,因此需要更高级、更复杂的服务搜索和发现技术。目前的Web服务搜索和发现技术主要有直接搜索、集中架构式搜索和分布架构式搜索三大类。直接搜索是指使用者向服务提供者直接索要服务描述的副本;集中式架构搜索是指服务提供者在一个中心目录中注册服务、发布服务公告及引用,供使用者检索;分布架构式搜索是指在Web站点上存有对服务提供者提供点处的服务描述的引用,使用者通过指定检查Web站点来获得可用的Web服务。物联网服务的搜索和发现需要在以上技术基础上增加主动性环节,即根据用户需求,自动搜索、发现和组装合适的服务,并在动态变化的异构网络环境中实现服务的可靠传送和主动提供。
(3)安全可靠性保障
物联网中的安全可靠性保障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网络安全包括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在内的系统安全和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则是指对信息的精确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保护。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由于节点的微型化和能量能力的受限化,在物联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是算法计算强度和安全强度之间的权衡问题,即如何通过更简单的算法和更低能耗实现尽量强大的安全性。
⑥ 视联动力“视联网” 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有什么作用
视联动力“视联网” 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比较先进源掘,有极强的袭卜兼容性能融合多种主流视音频通信协议,主要是实现不同协议间的双向转换,这个技术使整合接入用户建成应雹禅核用系统的成本也更低了。我的回答您还满意吗?满意的话,请采纳
⑦ 汽车智能网联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包括车辆本身状态感知、道路感知、行人感知、交通信号感知、交通标识感知、交通状况感知、周围车辆感知等。
2、无线通信技术
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提供即时的互联网接入,主要用4G/5G技术,特别是5G技术,有望成为车载长距离无线通信专用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有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蓝牙、WiFi等,其中DSRC重要性较高且亟须发展。
3、智能互联技术
当两个车辆距离较远或被障碍物遮挡,导致直接通信无法完成时,两者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路侧单元进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无中心、完全自组织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车载自组织网络依靠短距离通信技术实现V2V和V2I之间的通信。
4、车载网络技术
汽车上广泛应用的网络有CAN、LIN和MOST总线等,它们的特点是传输速率小、带宽窄。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清视频应用进入汽车,如ADAS、360度全景泊车系统和蓝光DVD播放系统等,它们的传输速率和带宽已无法满足需要。
5、先进驾驶辅助技术
先进驾驶辅助技术通过车辆环境感知技术和自组织网络技术对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等进行检测和识别,对识别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传输给执行机构,保障车辆安全行驶。
⑧ 让华为P50网速媲美5G手机的AI异构通信,是什么黑科技
影像黑 科技 、依旧让人惊喜的拍照……姗姗来迟的华为P50系列没有让人失望,非要说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因为众所周知的限制而无法支持5G了。好在华为的产品,通信是最不需要让人担心的问题,借助AI异构通信技术,P50系列依然具备强大的通信性能。
所谓异构,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接入技术,或者是采用相同的无线接入技术但属于不同的无线运营商。(网络)将多种无线通信系统的融合,可以各取所长,这便是异构通信的好处。
P50系列的AI异构通信技术主要由四网协同、双网并发、AI信号预测三大核心功能点组成。
四网协同
四网指的是手机“双卡双待”中的主卡和副卡4G蜂窝网络,以及2.4G和5G频段的双Wi-Fi 6等共四种制式的网络。“笑肢槐协同”是指在单个网络无法满足通信诉求时,其他网络能够无缝加入进来协同工作,例如检测到WiFi信号弱时,手机可自动切换到网速更快的蜂窝网络;或者在主卡信号弱时,手机智能切换至副卡。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切换,想必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糟心经历:在家里或办公室打车,走到路边等车时,手机从WiFi切换至蜂窝网络过程中难免会有网络卡顿、中断等;或是离开室内后,WiFi信号衰减,网速变慢,但手机却没有及时切换成蜂窝网络,导致网络掉线,打车软件界面迟迟无法更新。
这种糟糕的体验在P50系列上会少得多,其四网协同能力可以让你的手机根据应用场景进行智能调度,在不同网碰友络间平滑切换,Wi-Fi不够,流量来凑,流量不行,Wi-Fi加速。
双网并发
在7月29日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尽管没有5G网络,但P50系列的网速峰值能达到3.5Gbps,在很多场景中都能提供不逊色甚至超过iPhone 12 Pro Max的网速体验,靠的就是华为独创的4G+Wi-Fi 6“双网并发”能力。
一般情况下,同时打开Wi-Fi和蜂窝网络,手机会优先使用Wi-Fi上网,而“双网并发”可以简单理解为4G和Wi-Fi 6同时使用,两个网络同时开启,网速自然是1+1大于2。
AI信号预测
强大的AI是华为手机的一大卖点,这次华为把AI的能力用到了通信网络上。
基于华为独家的信号地图,AI经过学习后,可以在手机进入弱信号区域前提前缓存流媒体,比如乘车进隧道或停车场等信号差的场所,P50系列会提前预测信号低谷,预先加载好视频、网页或音乐等,即使断网或信号不好,也不耽误你追剧。
目前AI信号预测功能支持华为视频、爱奇艺和优酷三大常用视频应用。在实际测试中,经过弱信号区域时,爱奇艺在P50 Pro上的卡顿仅为24秒,远少于iPhone 12的625秒,存在的视频长达681秒,卡顿饥渗率仅有3.4%。也就是说,在没信号的隧道中,你还能看十几分钟的视频。
此外,得益于AI信号预测,手机能减少在弱信号下的搜索,因此也能降低功耗,提升续航。
在去年Mate 40系列的全球发布会上,余承东承诺:“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华为都将信守承诺持续技术创新,给消费者更好体验。”彼时华为在多轮制裁下,仍推出了5nm制程的麒麟9000芯片。如今P50系列优秀的网络通信体验,既离不开华为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同样也是华为在困难中坚持技术创新的有力体现。
华为有如此决心和态度,更让我们坚信即使前路再艰辛,这家公司也能继续引领行业。
⑨ 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2)
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篇二
移动互联网接入 网络技术
摘 要: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接入网络则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蜂窝网络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种网络的融合演进, 报告 了异构 无线网络 融合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接入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3)03(b)-0009-02
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DA、车载终端等设备通过移动网访问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1]。”简而言之,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本文详细描述了接入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接入网络技术现状
现有的无线接入网络主要有五类: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蜂窝网络(2G网络、3G网络等)[2]。它们在带宽、覆盖、移动性支持能力和部署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1.1 卫星通信网络
1.1.1 概述
简单来讲,卫星通信就是把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通信站点间进行通信。卫星和地球站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VSAT系统,即甚小口径终端;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
1.1.2 特点及应用
卫星通信具有通信区域大、距离远、频段宽、容量大的特点,即只要是在卫星发射电波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两点间,都可以互相通信。其次,卫星通信的可靠性高、质量好、噪声小、可移动性强,即不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卫星通信存在传输时延大、回声大、费用高的问题[3]。
目前,卫星通信主要用于电视广播、远距离的越洋电话、军事通信、应急通信等。卫星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定位必然是地面系统的有效支持、补充与延伸[4],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通信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实现全球通信海陆空一体化的无缝覆盖成为可能。卫星通信的广播与多播等技术优势,结合现代Internet技术,在地面互联网络拥塞的状态下,可充分发挥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远距离传送与高速连接,将宽带高速数据业务进行有效地传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卫星通信与3G、4G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无线城域网(WMAN)
1.2.1 概述
无线城域网主要用于解决整个城市区域的接入问题,以微波等无线传输为介质,以无线方式为主要接入手段,提供同城数据高速传输,以及 其它 如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业务和Internet接入服务[5]。而WiMax是受到较多关注的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是一项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接入技术[6],它采用有线方式为企业、家庭提供“最后一英里”的无线接入。覆盖范围大于无线局域网,可以覆盖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
1.2.2 特点及应用
WiMax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接入速度快等特点。WiMax所能实现的50 km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7],最高接入速度70M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此外,WiMax具有高效、灵活、经济的组网方式,以及较为完备的Qos机制。支持移动和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使它集成了无线接入技术的移动性与灵活性以及DSL等传统宽带接入技术的高带宽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及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但是,WiMax技术目前无法支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无缝切换。性能与3G的主流标准相比,仍存在差距。
基于WiMax特点,它可以被用于远程医疗卫生、远程 教育 、物流、金融、交通等行业,提供一定条件下的高速数据通信服务。从业务应用来看,WiMax在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实现的是移动业务的宽带化。越来越多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大量消耗现有的3G网络资源,使网络的建设投资远远超过了收入的增加。WiMAX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运营成本。WiMax不可能完全取代3G,但是WiMax在以IP为主的高速数据应用方面的优势使它成为了3G网络的补充手段,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1.3 无线局域网(WLAN)
1.3.1 概述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工作于2.5 GHz或5 GHz频段,以无线、或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的局域网。它利用射频技术及简单的存取架构取代传统电缆线,以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非常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简而言之,无线局域网仍然是以有线局域网为基础的,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访问节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构建了无线通信网络[8],是有线局域网的扩展和替换。
1.3.2 特点及应用
无线局域网具有布网便捷,网络规划调整可操作性强,网络易于扩展的特点。只需要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以搭建覆盖整个区域的网络,搭建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隐藏在地下或墙里,便于网络优化配置、改造和维护。只要在无线信号能够覆盖的范围内,用户都可以在任意位置接入网络,并随时改变位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移动性。由于无线局域网多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以及其工作在S频段的特点,使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但是任何障碍物都会成为电磁传播的阻碍,任何外部其他电信号都会成为局域网的干扰源。所以,无线局域网在性能、速率、安全性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速率为54 Mbit/s[9],较适合应用于有限空间、小规模网络等,如机场贵宾厅、股票大厅。其次,对于难以进行有线网络布线的环境、需要暂时使用网络的环境、实时通信要求很高的特殊场合,如人迹罕至的边关、港口等都有较好的应用。无线局域网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备的全网解决方案,但是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它可以与广域网结合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3G网络有益的补充。
1.4 无线个域网(WPAN)
1.4.1 概述
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是面向特定群体活动半径小、业务种类丰富、无缝连接的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相对于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它的覆盖范围更小,进而有效全面解决“最后几米电缆”的问题。目前,蓝牙(Bluetooth)是WPAN应用的主流技术,其它的还有家庭射频(HomeRF)、红外技术(IrDA)、射频识别(RFID)、超带宽(UWB)等。
1.4.2 特点及应用
无线个域网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体积小等特点。设备与组网都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且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应用。WPAN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在10 m半径以内,是短距离、个人专用的无线网络。具有代表性的Bluetooth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操作性都很强,因为其使用了2.4 GHz频段在全球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有效频段。通过鉴权、加密等 措施 确保设备识别码在全球的唯一性和设备的安全性。但是WPAN的技术标准多样,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WPAN主要应用于个人、家庭和办公设备的无线通信,它可以在小范围内将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固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终端设备、各种数字数据系统(例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甚至各种家用电器,使用一种廉价的无线 方法 建立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10]。WPAN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进行设备间的无缝通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局域网、城域网方便快捷的接入到互联网Internet。未来,WPAN和WLAN一起为用户提供完备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环境。
1.5 蜂窝网络
1.5.1 概述
蜂窝网络是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分为一个个正六边形的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这样的结构酷似一个个“蜂窝”。 蜂窝技术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所以把这种移动通信方式称为蜂窝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站、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组成,采用蜂窝网络作为无线组网方式,通过无线信道将移动终端和网络设备进行连接,使用户在移动中进行语音、数据通信业务。
1.5.2 特点及应用
宏蜂窝、微蜂窝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应用较多的蜂窝技术,宏蜂窝覆盖半径大,多在1~25 km,但是存在盲区,小区半径缩小时会产生干扰。微蜂窝相对于宏蜂窝覆盖范围小,一般覆盖半径为30~300 m,传输功率低、安装方便灵活,主要用于提高覆盖率和容量,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和延伸,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它的主要特征是终端的可移动性,并具有成熟的切换和漫游方案,频率复用技术、多址技术、移动性管理技术促进了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蜂窝网络从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3G),成为实现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统一平台,也是公认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网架构。3G网络把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巧妙结合,能支持更多的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HSPA的速率已经达到7.2 Mbit/s。但高成本、低带宽的问题越发凸显。
蜂窝系统或许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通信媒体。目前,3G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除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在内的基本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如呼叫前转、呼叫等待、多方通话等补充业务。支持的增值服务应用包括网页浏览、图像、音乐、移动游戏、移动冲浪、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各类信息服务等。
2 接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通信接入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接入网络服务,但是各有利弊。例如,蜂窝网络覆盖的范围大,移动性管理技术成熟,但带宽低、建设成本高;相反,WLAN高带宽、低成本,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互补性,网络的融合将成为促进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接入网络正在经历一个动态的转型过程,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应运而生。
2.1 定义
异构网络是一种网络的类型,是不同的计算机、手持终端等网络设备及相关系统组成,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是将现有的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有机的进行结合,符合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4G网络)中多系统融合演进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
2.2 特点及应用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具有成本低、风险低的优点,它是现有接入技术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其次可以增加网络的覆盖范围,利用不同接入技术的特点使网络进行有效地延伸。对于用户来说,可以享受更加全面、丰富、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不断的在进行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应用研究,BARWAN计划提出并实现了多模移动终端在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之间的垂直切换方案。ETSI和3GPP对3G网络与WLAN之间的互连互通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2]。MOBYDICK对IPv6网络中WLAN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各运营商为缓解大量数据业务对3G网络的冲击,也开始进行网络的改造,主要是把3G+WLAN方式应用到网络中,例如将WLAN作为3G网络的一个无线接入网,通过网关连接到3G核心网[2],共享核心网络提供的计费认证功能及信令协议,实现WLAN和3G网络的互联互通,以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异构无线网络融合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各种接入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无缝切换等移动性管理问题,网络中各个功能实体的位置及网络架构也直接决定了网络的融合程度及实际应用效果。 3 结语
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除传统互联网迷你主页之外的几乎所有业务,在韩国、日本等应用较好的国家,移动互联网的ARPU值可以达到10美元[1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相比台式电脑上网的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已经超过一亿人。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12]。种种数据表明,“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业务”已深入人心。
伴随着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产业将飞跃式的发展,必将推进接入网络技术的融合演进,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形式和应用成为研究和开发的 热点 。相信未来各种独立的无线网络将与整个有线Internet相互联,为用户提供覆盖范围更广,应用更丰富,服务更完善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
[2]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30-51.
[3]张更新.VSAT卫星通信[J].电信科学,1996(7):54-61.
[4]陈如明.卫星通信存在的问题、进展与发展前景[J].世界电信,2001(11):3-7.
[5]王骊波.宽带无线城域网的设计[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0(9):26-29.
[6]曾春亮,张宁,王旭莹.WiMAX/802.16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孙哲.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IEEE802.16协议架构及技术特点[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9-10.
[8]陈锦山.无线局域网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电子商务,2007(5):53-55.
[9]李妍.无线局域网技术探讨[J].电大理工,2011(6):36-37.
[10]蔡骏.无线个域网(WPAN)协议概述[J].广东通信技术,2002(12):21-23.
[11]杨庆广.3G催熟移动互联网 商业模式 需创新[J].中国电子报,2007(10):5-7.
[1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7).
看了“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纤接入技术论文
2. 浅谈网络技术的论文3篇
3. 浅议互联网的相关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关于网络信息论文
5. 关于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
⑩ 异构网络的异构网络模型
图2.1给出了一种异构网络模型。不同类型的网络,通过网关连接到核心网,最后连接到Internet网络上,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异构网路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网络以何种方式来进行互连,为异构无线网络资源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为了说明异构网络的融合结构,这里给出一种特定的异构网络场景,它是由无线广域网(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例如CDMA2000)和WLAN(例如IEEE802.11)组成的异构网络系统,如图2.2所示。
一个CDMA2000网络可以分成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CN)两部分。RAN包括一些无线技术实体,如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和基站收发设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来负责无线资源的管理。CN通常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来实现电路交换方式、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acket Data Serving Node,PDSN)来实现包交换方式和网络交互功能(Inter-working Function,IWF)来为包交换和电路交换提供连接。CN负责呼叫管理和建立连接。在WLAN中,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s,MTs)和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之间进行通信。AP在WLAN中实现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也充当无线路由器来执行网络层的功能,为WLAN与其他网络提供连接。
在如图2.2中异构网络的融合结构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融合方案,分别是松耦合结构、紧耦合结构、超紧耦合结构。接下来分别介绍这三种耦合结构。
超紧耦合是通过连接到相同的BSC上与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进行融合。网络的状态信息是局部的,不需要通过额外的请求来获得信息,可以应用在当网络之间是重叠覆盖的情况下。与其他的耦合方案相比,超紧耦合方案的切换时延很短,因为中间涉及到的网络实体少。但是由于这两种RAT完全不同,因此实现超紧耦合方式就需要对应用在BSC上的处理过程进行很多修改。
在紧耦合结构中,不同的RATs通过CN进行融合,耦合结点可以是MSC或者PDSN。在图2.2中,MSC或者PDSN都是负责WWAN和WLAN的连接管理、认证和定价,因此WLAN路由器需要实现相关的WWAN协议。与超紧耦合相比,这个系统仅需要对现有接入网络进行很小的修改,因此它非常容易实现。与超紧耦合相比,在切换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网络的实体,因此这种方案的VHO时延增加了。
在松耦合的异构网络中,MSC与WLAN都经过通用接口与公共的Internet进行交互信息,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每个网络需要执行网络的连接和会话的激活过程,因此这种方案执行切换时会导致时延很大。
对于超紧耦合和紧耦合方式的异构网络融合结构中,网络选择算法通常可以安排在耦合节点上,即分别是BSC和CN。但是对于松耦合方式,网络选择算法可以应用在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