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功能介绍
区域信息平台的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功能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成都金石软件,是专业锋弯从事区域卫档链生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企业。并有多个案例可查。如有兴趣可以联银蠢闷系。
Ⅱ 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平台建设的方式有哪些
具体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要推进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加快电子证照服务应用,加强电子证照共享验证。 二是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省、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准确对接。 三是整合建设全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和完善全区完整统一、贯通上下的政务服务“一张网”。 四是促进线瞎差上线下有效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五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和乡镇的连续覆盖以及农村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 六是推进国家级智慧城市创建工作,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为龙头,发展智慧应用,建构民生服务体系,积极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向城市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提供更加方便、及时、高效的公共服务。日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
总体目标
重点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清碧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主要内容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其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总体构架
“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层级体系图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系统组成图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关键保障技术
《指南》的实施有助于逐步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使政务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助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
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是让企业有更多渠道发展业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企业的业务需要向互联网转移,建设互联网平台是企业发展互联网业务的基础。鸭梨企业网站建设,有PC站、APP、手机站等多个互联网平台的统一开发建设,让企业全面接入互联网,完善互联网基础平台,拓宽发展渠道。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从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出发,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省以下的办公网物理隔离。要根据决策和业务需求,统一标准,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按照密级与授权对内网进行科学管理。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进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 *** 业务和不宜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要统一标准、利用统一平台,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约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在运行中逐步完善。 (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为了提高服务、决策和监管水平,逐步规范政府业务流程,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以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四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 (3)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 (4)积极推进部门与地方的公共服务建设要加快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开政务和政府信息的步答神举伐,在内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近两年重点建设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促进并整合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扫黄打非等服务。 (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要组织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今年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和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 要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今年要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预计能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落实培训机构。 (8)建立并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和制度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网络平台除了发布集团的新闻动态,还要有互动,分享。应该要根据集团发展目标,结合互联网制定个方案,从需求出发。
近日,工信部正在制定2018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将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三大体系建设,包括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体系。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还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日前召开的2018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工信部将在2018年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首期工程。据了解,工信部将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323”行动。“323”行动,即着力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加快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应用普及,不断健全产业、生态、国际化三大支撑。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工信部正在制定的2018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将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其中,网络体系是基础,平台体系是核心,安全体系是保障。其本质就是数据加模型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同设计、生产优化、质量检测、运营决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据介绍,网络基础方面,重点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构建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工业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平台体系方面,着力夯实平台发展基础、提升平台运营能力、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培育,形成“建平台”与“用平台”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安全保障方面,着力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全面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
2018年8月29日报道,“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是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总枢纽,将成为联通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高速公路枢纽和数据共享交换总线。”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作出全面部署。
推进“一网通办”基于怎样的背景?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难点何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全国一盘棋,“一网通办”恰逢其时
目前,全国已建成31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30多个国务院部门建设开通了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0个地区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以上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浙江、广东、贵州等地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在31个省级平台提供的22152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16168项已经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条件,占比72.98%,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4.96%。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托平台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措施不断涌现。
在贵州省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吴志刚看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国已形成普遍共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纷纷以政务服务平台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务服务。但不可否认,管理分散、服务系统繁杂、事项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薄弱等问题的普遍存在,让政务服务整体效能不强,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现象依然存在。
《2016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2016年的全球排名为第63位,相较于2014年上升了7位,特别是在线服务指数上升到第29位。从这个排名看,我国电子政务水平已处于全球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我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电子商务规模世界第一的地位相比,显然不够匹配。
为此,此次《意见》提出,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全面推进“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才能少跑路。”贵州智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村村”创始人罗永安说,“以往,企业办理各种证照确实很头疼,这次《意见》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福音。”
吴志刚也认为,《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从国家层面实现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强调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总枢纽”地位,从纵向和横向上明晰了国务院部门平台、各省级平台与国家总平台的对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实施大数据战略、构建“数字中国”以及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也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
打破“数据割据”,地方对接是关键
“坚持全国统筹”“全流程、一体化”,加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一网共享”……此次《意见》强调,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是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总枢纽,将成为联通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高速公路枢纽和数据共享交换总线。
“近年来,各地区按照省级统筹的原则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各地统筹的方式和深度不一样,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看来,要实现《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做好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工作。
“数据碎片”“数据孤岛”和“数据割据”的现象普遍存在;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不愿开放、不敢开放内部数据;数据共享开放的过程普遍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在推动数据共享交换和深度融合应用过程中,难题也不少。
作为全国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试点省份之一,贵州首先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2014年,贵州省构建了一体化的数据中心体系,建设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打通了数据开放共享的经脉。这一平台横向联接了65个省直部门,纵向部署了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共享交换平台,已经在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上报信息资源6825个。至2017年9月,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与国家平台完成网络互通性测试,成为首个正式整体接通国家平台的省份。
此次《意见》还提出要编制全国标准统一的行政权力事项目录清单,以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为重点,推动实现同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在国家、省、市、县四级统一。对此,王益民认为,在线政务服务标准化是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网上政务服务缺乏统一、规范、权威的标准,这也导致了跨部门、跨地域事项难办理,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受到极大影响,应当逐步推进公共服务事项规范化。
互联网(1)政务(1)Ⅲ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三网指什么
智能困卖变电站的三层三网中的“三层”是指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三网”是指过程层网络、间隔层网络、站控层网络。
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薯基、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数尺谨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3)网络化数据共享平台扩展阅读:
建设原则:
1、充分体现数字化设计理念。
1.1一次设备智能化和二次设备网络化。
1.2使变电站的整体设计、建设、运行成本降低 。
2、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断路器的应用。
2.1有效地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和电磁式CT饱和问题。
2.2应用合并器解决数据采集设备重复投资问题。
2.3利用网络替代二次电缆,有效解决二次电缆交直流串扰问题,并简化了施工。
2.4敞开式断路器:灭弧能量I2t监测、隔离刀闸测温、在线五防联锁。
2.5主变状态监测
3、二次设备网络化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的三层两网。
3.1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
3.2站控层和间隔层以基于IEC61850标准的互联互操作为重心,实现数据共享。
3.3过程层以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首要设计原则。
4、高级应用: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自动化功能。
4.1保护测控集成优化。
4.2在线式一体化五防。
4.3程序化控制与系统联锁。
4.4设备状态监测及检修
4.5事故异常专家分析系统
4.6智能检测及控制(物联网)
4.7无人巡视支撑平台
Ⅳ 什么是网络化和数字化
数字化:从计算机化到数据化
数字化是指将信息载体(文字、图片、图像、信号等)以数字编码形式(通常是二进制)进行储存、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途径。数字化本身指的是信息表示方式与处理方式,但本质上强调的是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数据化(数据是以御森编码形式存在的信息载体,所有数据都是数字化的)除包括数字化外,更强调对数据的收集、聚合、分析与应用,强化数据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力功能。数字化正从计算机化向数据化发展,这是当前社会信息化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数据化的核心内涵是对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活动交融生成的大数据的深刻认识与深层利用。大数据纳吵是社会经济、现实世界、管理决策等的片段记录,蕴含着碎片化信息。随着分析技术与计算技术的突破,解读这些碎片化信息成为可能,这使大数据成为一项新的高新技术、一类新的科研范式、一种新的决策方式。大数据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给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科学发现等多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数据的价值生成有其内在规律(服从大数据原理)。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自觉运用、科学运用大数据的意识与能力(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的价值主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大数据技术是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延伸与发展,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当前的热点方向包括:区块链技术、互操作技术、存算一体化存储与管理技术、大数据操作系统、大数据编程语言与执行环境、大数据基础与核心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大数据智能技术、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分析技术、真伪判定与安全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依赖一些重大基础问题的解决,这些重大基础问题包括: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与计算理论基础、大数据计算的软硬件基础与计算方法、大数据推断的真伪性判定等。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推进数据化革命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我国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开放共享滞后,数据资源红利仍未得到充分释放;企业赢利模式不稳定,产业链完整性不足;核心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应用的技术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还存在漏洞,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等等。当前,应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制约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瓶颈问题。
Ⅳ 上级不开放权限,怎么共享政务一体化平台和广电局网络系统数据
说白了这个就是个跨软件系统的数据对接问题,除了让软件开发商开放接口权限外,还是有其他办法的接到过这种做不了接口的数据对接需求的客户,现在引进了小帮软件机器人做试点,反响还可以,像这种大量的、重复性高的数据采集、录入和汇总分析等工作,非常适合引入这个软件实现自动化处理者饥,也相当于一个首丛返接口作用了可以它的使用很简郑蠢单,就算不懂电脑编程,花个一两个小时就能知道怎么用。大部分的固定政务审批、数据共享,基本上都可以用它解决,望采纳
Ⅵ 军队财务信息系统2.0如何操伴
军队财务信息系统2.0如何操伴
军队财务信息化是指军队财务管理部门依托军队后勤信息系统和军队财务信息系统与网络进行远程操作,开展动态财务管理,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从而建立信息共享,建立网络化财务信息管理、网上财务业务处理和“全覆盖”远程财务监督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军队财务信息化的风险分析
军队是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队财务信息很多涉及军队乃至国家的机密,因此保障军队财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可控、可用是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我军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相关规定,军队内网采用单独的网络并严格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军队涉密财务信息的安全。但总的来说,军队财务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安全风险:
1.系统安全风险
我军信息化建设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如CPU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绝大多数依赖进口。如计算机的核心部分CPU由美国和我国台湾省制造;操作系统普遍采用美国微软公司的W.ndows操作系统;常用的数据库sybase、SQ.Server、oracle等也均来自国外。这些引入的外国产品,无论是C.U芯片,操作系统还是数据库均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极易留下安全后门、嵌入式木马病毒和可恢复密钥的密码等隐患,这无异于埋下了定时炸弹,使军队计算机信息系统处于系统性风险及极度脆弱的状态。
2.非法外联风险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军队单位接入互联网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军内提供接入服务的网站必须实施严格管理,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防护措施。严禁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
但是仍然存在个别人员出于各种原因违规操作,通过如MODEM、CDMA/GPRS无限上网卡、WLAN、蓝牙、手机数据线等途径非法外联,导致军队内外网分开行同虚设。这极易导致信息泄漏,从而给军队财务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3.信息安全风险
军队财务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综合处理平台,实现财务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并使之在纵向上与财务系统上下级部门,在横向上与同级事业部门间充分实现数据共享,从而达到财务流程最优化, 确保财务信息流畅、快速。但在此过程,容易导致如下几方面的安全风险:
(1)信息外泄。这里存在本地信息外泄和网络传输信息外泄两种可能。本地信息外泄主要是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如U盘、移动硬盘传播,常规的有线和无线输入输出端口如软驱、光驱、本地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串并行通讯口、红外通讯口、无线网卡、无线蓝牙等传播泄露。网络传输泄露主要是指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遭遇黑客非法侦听、截获等。
(2)信息完整性破坏。信息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由于网络原因丢失,或遭遇黑客恶意填充、篡改从而导致信息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信息数据不可信。
(3)信息否认。这一风险来源于信息数据的发送方出于各种原因对其已经发送的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否认,从而导致错误无法追查、责任无从追究的风险。这一现象在引入必要的防抵赖技术手段前不可避免。
(4)身份冒充。军队财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后,所有的财务信息都将从网络进行传递,信息的发送方与接受方互不见面,其身份存在被黑客非法冒充,进而导致系统被攻击、信息被泄露的安全风险。
4.管理安全风险
安全保障“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辅以必要的技术手段,才能使军队财务信息化真正达到安全、保密、可控、可用的目的。目前我军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军队财务信息管理规章体系也亟需完善;现行的网络运行管理机制仍存在缺陷,在应对复杂安全性问题时无法做到反应迅速、行动果断、措施得力,网络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急保护制度;军队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匮乏,基层财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安全意识不强。这些现象的存在将必然给我军财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潜在威胁。
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我军财务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客观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全球进入到政治、经济、生活、军事的多维信息化时代。进入新世纪.新军事变革的势头更加强劲.整个军事领域正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革。我军必须顺应新军事变革的潮流,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尽快启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工程,逐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完成财务信息化改造,整合财务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抢占财务建设的制高点,夺取信息战财务保障的主动权。
(二)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现代战争形态转变和做好新时期战争准备、加强战时财务管理的重大举措。纵观世界风云,战争正向信息化形态快速推进。近期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世界军事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是现代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分水岭。现代信息化战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紧迫性,信息化财务部门能够通过测算各种需求,网络拨款、网络供应,提高电算化水平等途径大大缩短战前经费筹措时限,战时经费补给时限及战时业务处理时限。
(三)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军队财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军尚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保障阶段,支撑信息化建设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还较弱。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历史使命13益紧迫,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握规律、超越常规,走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推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双重历史任务在财务建设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和实战化,开辟了财务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将大大缩短新军事财经变革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创建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载体,它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的“高速公路”,即传输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与指挥通信网络.以及系统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财务装备。信息网络建设是指在财务活动中,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认知与再生,以及执行等各种信息功能的军用网络的集合,包括传输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与指挥通信网络。与信息网络相联系的信息化平台,即相关的财务装备。它们是财务信息网络运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因而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要素。
(二)培养信息化人才财务信息化人才,包括熟悉财务信息化建设与宏观管理的决策型人才,实施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型人才,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担负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的骨干型人才等。按照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论断,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决定因素。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人同样是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需要人来研究、开发和创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与财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结合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才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是建设未来信息化战争和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Ⅶ 共享平台的主导者是
共享平台的主导者是千千万万个相关使用者。
在分享经济时代,每个人既是产品的提供者,又是消费者,这种新型商业理念刚一兴起,便大大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短短几年,就涌现出了以Uber、Airbnb、WeWork为代表的共享商业模式平台,并获得风险资本的热烈追捧。
相比之下,目前很多共享经济下的“产物”,陆续从市场上消失呢。因为它本质上它不是利用闲置资源,而是先把基础设施先配好再让大家一块去使用,所以它成本很高。
大数据共享平台是集开发、配置、部署、管理、监控、安全于一体的数据交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交换平台。
平台可快速构建、运行和管理分布式应用系统间、云环境下应用系统之间等数据交换共享任务,可满足各种大型应用、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业务需求,尤其适用于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共享应用。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传统大数据平台的一些常见问题:
1.数据孤岛问题
传统方式建设企业系统时,不同部门或团队通常会构建独立的数据库,导致的问题有:同一份数据存在于多个业务系统内且内容不一致,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管理流程及可靠的管理工具,出现质量问题时往往无法有效追溯并修正。
2.烟囱开发问题
“烟囱”式架构是传统企业系统开发的弊病,不同团队独立建设、独立开和森野发服务和应用,带来安全、运维、升级、部署等通用功能的重复开发和投入问题,这种开发的低复用率带来了巨大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技术合力,也不利于团队间的研发管控和质量提升。
3.技术门槛问题
大数据和AI的应用与运维十分昂贵,无论是对于平台建设、团队建设还是业务探索而言都会带来不小的开销。将数据服务化、资产化、在线化,以方便春冲客户、技术开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使用,降低技术门槛唤喊是当务之急。
Ⅷ 什么是网络化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你的资源、我的资源、他的资源,我们互相传递、相互分享。
网络化:只有通过网络才能达到资源的互相传递、相互分享。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通过一些平台共享给大家
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 1.1 打印共享局域网内建立一台打印服务器,可以为局域网所有用户提供打印服务。 1.2 邮件功能邮件服务器可以为企业内部所有员工提供基于用户名的邮件转发、分发、抄送等服务,并且可以在服务器上完成方便的管理、备 份、删除、收回、恢复等工作。 1.3 网络聊天最常见的便是Whiteboard, Netmeeting, WebEx等应用程序,可以实时、快速的实现位于不同物理位置的用户之间的语音、视频交流。 1.4 实时消息例如Yahoo IM、MSN等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局域网、互联网范围内的消息转发。 1.5 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是企业局域网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冗余度、集中存储和管理、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功能。 2、网络存储常见的便是文件共享服务,采用FTP和TFTP服务,使用户能够在工作组计算机上方便而安全的访问共享服务器上的资源,而且ftp资源大多是免费的。 3、资源备份随着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发展,资源备份也成为了资源共享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企业大都采取实时高效的资源备份方式,以便在网络崩溃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信息,以及在灾难恢复的时候起到最大的作用。 4、人脉关系:包括客户资源、能力资源等一些可以相互应用的到的 5、设备
Ⅸ 基于SAN存储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建设
张定祥 戴建旺 李宪文 何欢乐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摘要:本文在对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建设项目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备梁和任务,全面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运行模式、系统功能设计思想,系统地介绍了各子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最后本文对该管理与集成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调查;数据集成;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数据仓库
1 项目背景
目前,随着我国土地调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据的精度和现势性不断加强,数据资源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土地调查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数据管理手段落后、数据整合集成度差。大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以文件光盘或纸质方式存放,大多数没有建立集成化的空间数据库;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内容不统一,不同时期数据成果的可比性差,难以形成管理和研究分析需要的区域性时间系列数据;土地数据库存在多种比例尺、多种格式等问题。②数据共享应用存在障碍,数据信息挖掘不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土地调查数据共享渠道还不够通畅,大量数据资源还未纳入管理,数据应用潜力远没有开发。
当前,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的意义在于:①有效整合、集成土地资源调查工程数据成果,为工程提供系列化、标准化的展示成果;②为“金土工程”和“全国土地资源二次详查”等新项目提供标准化、集成化数据产品;③加强数据基础建设,并进行数据信息挖掘,形成土地管理科学决策的数据基础,提高土地科技创新能力和土地资源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④挽救土地资源调查历史数据,加快数据共享应用,保护国家在土地调查多年巨额投资成果。鉴于以上考虑,“土地数据存储管理系统”采用现代数据仓库数据集成技术思路,以三个数据库(土地资料库、土地成果库、土地应用库)、数据整合集成工具包、数据分发和对内对外发布等开发为主要内容,将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调查原始数据管理、成果数据集成、应用数据产品开发、数据分发服务一体化提供集成的网络化管理与共享平台。该系统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集成信息化水平。
2 系统建设目标
本系统建设目标为:在对国家级土地数据现状和预测分析基础上,设计并建立基于SAN (Storage Area Network)存域网的土地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实现客户端、数据存储中心和业务系统有机衔接,满足海量土地数据的动态存储、管理维护、更新、整合处理、查询检索等功能,实现土地数据的分布式共享和应用;能够实现对国家级土地调查、评价、规划等数据进行整合、编目、集成形成多层次专题数据建库,并加入数据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分中心对外服务共享平台,通过专题数据库整合、集成、网上发布,实现土地调查数据社会化共享。
3 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SAN存储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由基础设施、数据和业务应用三层技术体系,安全和整合集成两个技术保障构成,具体的土地数据分中心总体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土地数据分中心总体设计架构
3.1.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系统建立及日常运行的基本软硬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构成了分中心的网络环境、存储环境及安全环境,软件环境则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GIS软件环境等。
3.1.2 数据层
数据层是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该层构成了分中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全部数据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地资料元数据实现集中管理与维护。数据层主要由土地资料数据库、土地成果数据库和土地应用数据库组成,数据库内所有土地资料信息在元数据库中管理维护。
3.1.3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分中心的运行层,所有具体的业务人员仿渗运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土地数据分中心的应喊扒用。根据应用内容的不同,应用系统包括:土地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土地数据库信息检索与查询;土地数据的加工处理与整合;各种土地业务管理应用;国土资源辅助决策支持;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站六部分职能。
3.2 运行模式
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日常运行模式有三种,即分中心内部运行模式、院内部运行模式以及院外部运行模式。分中心内部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土地资料数据的汇交、存储、管理、元数据库维护、数据整合与整理等。院内部运行模式主要为非专业应用系统的普通土地数据用户则可以通过元数据的检索查询完成土地数据的信息浏览、数据下载、数据转换及数据应用工作;此外院内运行的各类土地专业应用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过访问、检索元数据库实现土地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不同格式的土地数据在不同部门和业务系统间的流通、交换和共享利用的目标。
规划院外运行模式涉及国务院各部委机关、国土资源部机关、相关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各级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省级规划院系统等不同层次和需求用户。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采用基于高性能的 SAN 的网络结构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是当前最先进的网络存储方式,本系统数据存储采用光纤布线的方式为用户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可靠性数据。系统硬件设备主要包括P650小型机、H16 SAN光纤交换机、FastT600光纤磁盘阵列、3583光纤磁带库、IBM EXP400阵列、IBM X365服务器及IBM X445服务器等IBM的设备、SUN的Blade2500图形工作站及Cisco的网络交换机(数据存储结构见图2)。
图2 数据存储结构图
3.3.2 高可扩展性存储设计
从存储容量来看,目前IBM FastT600磁盘阵列可以提供2 T的存储空间,最大可以扩展到16 T的存储容量。IBM 3583-L36光纤磁带库内有36个磁带的舱位,配置了4个磁带驱动器和40盘200 GB的磁带,正常情况下可以存储8 TB的数据,压缩的状态下可存储16 TB的数据。3583磁带库驱动器可以再增加2个,磁带的舱位可以增加到72个。离线磁带的数量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只需更换新的磁带就可以了。
3.3.3 基于数据仓库设计思想的数据存储管理系统
针对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多源异构情况复杂而应用目标不十分明确的矛盾,借鉴数据仓库技术思想,设计了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中土地数据整合集成技术流程。其核心思想在于国家级土地数据通过数据集成工具逐步形成土地资料库、土地成果库、专题产品库等系列产品。系统土地数据整合集成技术体系在以下方面:①外部历史数据进入资料库的元数据录入和数据入库规范,主要由人工处理和系统自动完成;②数据从资料库进入成果库之前的数据转换、抽取、重组、建模、综合和集成过程,主要由系统提供工具软件或数据接口人工操作完成;③成果数据进入应用库之前的数据裁减、融合、接边、格式转换等数据集成过程,以及数据成果库数据挖掘、决策分析功能,此部分主要通过Arc/Engine开发工具的模块和利用Oracle相应的数据挖掘功能实现。
4 功能模块设计
4.1 资料库管理子系统
土地资料库系统通过建立数据的管理元数据、数据命名、数据目录规范入库、构建资料库,实现基于元数据的检索、数据查询、数据预览等功能。土地数据资料进入资料库系统是数据资料的初步整合过程,纸质资料和电子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纸质资料只录入编目系统,资料本身不进入数据目录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纳入文件目录管理范畴,需要进行元数据录入和文件重命名和数据入库等过程。数据资料整合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内容选择、元数据录入、文件进入资料库文件目录系统(目录资料不入库)、文件的规范命名、元数据检查修改、元数据查询浏览、数据分发和发布等过程。
土地资料库管理子系统由数据库、管理和维护应用系统、土地数据对外服务系统构成。具体包括:①数据库。根据数据层次的不同,土地资料库管理子系统中含有经过重新目录组织和文件命名的土地资料数据和体现数据目录信息及其他内容的元数据。②数据管理维护系统。针对土地资料数据库、元数据库分别由土地资料管理维护系统、元数据管理维护系统提供相应数据内容的入库、检索、利用、存取控制、备份、恢复等。③土地数据对外服务与数据分发系统。土地数据对外服务系统基于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元数据、土地资料数据的浏览、查询、下载等土地数据服务。
4.2 成果库管理子系统
在数据库结构预先构建前提下,在经过数据整合和成果提取过程之后,成果数据存储在Oracle Spatial中,数据管理工作包括空间数据本地浏览、数据内容维护和数据库结构维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成果数据管理
成果最小的组织单位是县,然后确定一个县的土地专题,如县级土地利用、县级动态监测等,系统建库标准参考相关国家建库标准。成果数据的体现按照树型来组织,第一级是成果主题,然后根据成果组织的类型分为分幅和行政区两种方式。分幅方式主要是根据标准比例尺将全国区域分为相应数量的逻辑尺寸,数据的组织采用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主要是因为目前有很多已有土地数据成果,本身就是采用分幅来汇交数据,在不改变原有数据的数据范围下就可以完成数据的拼接。另一方面,一般显示数据采用行政区省—市—县逐级索引的,便于数据检索。
(1)成果分幅管理 标准百万分幅、标准50 万分幅、标准25 万分幅、标准10 万分幅、标准5万分幅、标准2.5万分幅、标准1万分幅。
(2)成果行政区管理 省级索引图、市级索引图、县级实际成果数据 (图3)。
图3a 百万分幅索引图
图3b 全国省界索引图
图3c 广东省界索引图
图3d 县级土地利用专题数据
4.2.2 成果空间数据浏览
此功能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对存储在Oracle Spatial中的成果数据进行预览,主要包括如下空间图形操作功能。放大、缩小、漫游、全图、查阅属性数据、查阅元数据。
4.2.3 成果整合管理
成果库的建立是通过整合工具将目标数据整合而成。成果的整合管理主要是指将数据整合到成果库的过程管理,系统提供整合入库向导辅助完成这个整合过程。整合过程包括如下步骤:①选择成果目标库;②查询选择整合数据源;③确定数据源与目标库(数据表)的对应关系,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源,包括Arcgis shape,Arcgis coverage,Map-gis,VCT 多种国内外主流 GIS 平台数据格式;④确定数据源属性表与成果库数据字段的对应关系;⑤确定数据源元数据与成果库元数据的对应关系;⑥调用数据整合工具完成目标数据源向成果库的整合。
4.2.4 成果建库管理
成果库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核心库,包括分幅信息、行政区索引信息、成果元数据、县级标准主题库;另一个部分是成果扩展库,主要为了实现系统的兼容性和用户自定义。
由于成果核心数据库结构是预先生成,在系统正常运行阶段不提供用户接口进行调整,可提供根据预先生成的数据库脚本重新创建数据库框架;在不影响资料库数据整合入库和数据发布的情况下,通过和开发人员共同合作实现对数据库的调整。对于成果扩展库,系统提供建库向导辅助用户完成自定义扩展。扩建库建立向导主要完成如下功能:①定义扩展数据库、数据表结构;②确定扩展数据库、数据表与核心库关系;③定义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
4.3 应用库管理子系统
数据的最终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用于专题中作为数据存储系统的重要功能,要求实现根据专题用户输入应用要求,实现数据提取。完成专题产品的来源可以来自于资料库和成果库,由于各种专题的要求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具有通用性且功能强大的通用工具,以便实现专题数据产品的生成。
4.4 数据发布管理子系统
土地数据管理模式采用土地数据存域网和土地数据中心对外发布平台的有机集成管理模式。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内部土地数据管理由对内发布服务系统实现,社会共享数据和信息管理通过土地数据中心对外发布平台实现。土地数据资源要求可以被授权用户使用,使用方式将改变以前通过文件复制的方式,而采用更加方便而且安全有效的方式,即通过信息发布——用户下载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功能包括:①数据查询;②数据分发申请登记;③数据分发申请审核;④数据分发授权;⑤数据下载服务;⑥数据下载备案。
图4 数据产品下载申请登记
图5 数据分发审核管理
4.5 数据整合环境与集成工具包
数据整合处理环境由多个数据提取工具构成。利用数据模型构建工具,面向土地专题应用,构建相应的数据仓库框架,逐步扩充土地专题业务应用数据库所涵盖的土地分析专题;通过开发面向特定土地成果数据库或土地专题应用的整合特定数据源数据的数据提取工具,逐步充实数据整合处理环境的数据提取工具;通过运行数据提取工具,逐步充实土地成果数据库和土地专题数据仓库的内容。编写数据提取工具,从各土地资料数据库抽取数据到土地成果数据库中,由土地成果数据抽取数据到土地专题应用数据库中。
基于 ESRI Arc/Engine 组件工具,开发服务于“土地数据整合处理”的各种通用 GIS工具组件备用,同时开发具有友好图形用户界面,实现基于“土地资料库”或“土地成果数据库”及其元数据库提取特定专题应用产品数据库的流程管理的专题产品数据库提取与维护管理系统。考虑到数据产品数据库创建的复杂性,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只实现可自动化进行的流程的管理,对于无法自动化的过程,系统给出信息提示,实施手工处理。
图6a 数据整合处理环境提取工具
图6b 通用集成 GIS 工具组件
5 应用展望
当前,加快土地调查评价数据集成既是深化大调查成果的需要,也是国家土地管理新形势对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数据集成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土地调查评价数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家科技数据资源共享也必须对土地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如何对多年来取得的国家级土地调查评价数据,特别是大调查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和管理,并为国家土地管理宏观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是国家级土地调查评价数据集成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 SAN 存储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系统,首次将土地数据仓库技术思想应用于土地数据管理系统建设中,提出资料库、成品库、应用库三库一体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对不同处理级别数据分级存储,为土地数据挖掘提供可能,也为不同应用目的数据集成提供实现有效途径。通过该系统建设将能够实现土地数据管理、土地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网络化,大大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目前本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处于试运行阶段,正利用本数据管理集成系统平台进行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1∶1 万土地利用建库、土地详查1∶5 万县级土地利用栅格数据等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整合集成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数据、“数字国土”工程1∶1 万土地利用建库200 多个县区、土地详查1∶5 万县级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全部数据(2000 多个县)的整合入库和元数据录入,并可实现对元数据和数据的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实现了土地调查数据科学有效管理、避免重复投资,为国家宝贵的数据资源科学管理、有效集成和共享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本系统平台将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整合集成发挥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受人员、时间,特别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系统还需要在国家级土地调查监测的数据整合集成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
Ⅹ 如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问题一: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如何建立? 5分 网站解决还是比较方便的,可以通过某几个栏目实现会员管理从而实现共享!
问题二:如何建立网上可共享的数据库 推荐使用华创信息管理平台,它是一种信息共享的快速开发与运行平台,能让用户自由建表、自定义数据格式,因此能管理各种数据,能共享各种信息。
利用本平台,无论想管理什么,自己建表即可,如:客户表、合同表、售后服务记录...等等;建表后再设置登录帐号及权限,大家就可录入数据、共享数据了,至于操作界面、数据存储等细节由平台自动完成。其它技术特点有:
●面向非专业人士,无需编程、简单易用。
●B/S 架构,单机、局域网、互联网上都可运行。不仅支持电脑访问,还支持手机、iPad直接访问,且无需安装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即可。
●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具有完善的权限,各类人员的增删改及查看权均可详细控制。
●可以按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分配权限,例如,可以设置成各单位人员只能查看本单位的信息,以及下属单位的信息,无权查看上级单位的信息等。
●具有自动提醒功能,可自由设置各种提醒模板。例如,一旦表格数据录进来或修改了,就通知相关人员。
●支持附件上传,可上传共享word、excel、图片等各种文件。
●支持excel数据的导入导出,现有的数据无需再次输入,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
●后台使用的是数据库,可以采用Access,也可以采用SQL Server。
附件是该平台的完整安装包,版本V6.1,可以下载到自己的机器上安装使用;也可以进他们的官网,申请账号后直接在线使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三: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推动机制什么意思 就是说通过软件系统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全员一起执行。
问题四:如何建立大数据存储、分析和共享平台 15分 建议你去大讲台 看看,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问题五:如何有效建立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解决方案 国 家信 息化领 导办公 室,颁布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对于国 家整体电子政务工程的推进都具有重大意义,文件的出台,为电子政务工程进一步深化实施,指明了方向,文件特别突出强调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机制建设是电子政务整体工程的重要支撑体系。
从大量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项目建设经验来看,信息交换与共享工程目标的确定非常重要,工程建设各方,首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共享与交换信息服务对象的问题;
・不同的服务对象应采用的服务方式问题;
・共享信息的存储与统一管理问题;
・对信息的来源进行科学分析;
・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问题;
・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遵循的原则;
这些问题是解决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核心问题,是项目实施存在的现实问题,无论你解决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方法如何不同,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主题应用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能为 *** 的各项职能工作起到辅助支持作用,用IT的技术手段,帮助 *** 提升工作效率,促进 *** 职能的转化。因此,投资建设一项大型电子政务工程,首先,要确定他的服务目标,确定系统建设的主题应用。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明确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经济建设总体目标, *** 各级 *** ,各级职能机构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能特征,确定了本机构的十一五规划,在整体工作目标的前提下,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目标体系。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主题应用,就是要确定电子政务工程的服务目标,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目标,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目标紧密衔接起来,明确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目标,是 *** 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的建设,也必须面对一项主题应用,脱离服务主题目标的工程是没有生命力的工程。
国家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等,都是不同级别 *** 机构,所直接面对的重点问题,电子政务工程的主题应用,就要仅仅围绕 ***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 *** 战略目标主题,开展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的建设。
2.建设原则
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的建设,是电子政务整体建设的长期任务,它的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与整体 *** 职能改革的进程,从整体上保持同步。而具体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实用优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首先,需要确定具体工程的建设目标,工程建设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 *** 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的业务目标基础上,IT工程项目立项依据,需要重点考虑对当前 *** 职能转换工程贡献度;此外,必须充分尊重现实工作基础和现行的 *** 行政职能,将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的工程建设驱动,由 *** 信息化主管部门转换为具体的实际业务部门,明确信息化主管部门为 *** 实际业务部门服务的观点,将 *** 的实际业务工作与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紧密衔接起来;根据不同 *** 机构和地方 *** 的实际情况,明确工程建设的边界范围,确定工程建设原则,将长效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与单项工程建设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技术创新优先于政务业务协同创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需要考虑未来业务的拓展需要,集约化进行工程建设。
3.多维度认识需求
业务信息需求分析的指导思想是三维体系模型。这是因为只站在信息资源角度考虑,而不深入......>>
问题六:如何构建数据中心信息交换平台 1、数据集成方法的选择
数据集成又可称为信息集成。用于解决数据的互通问题。数据集成的核心任务是要将互相关联的分布式异构数据源集成到一起。使用户能够以透明的方式访问这些数据源。集成是指维护数据源整体上的数据一致性、提高信息共享利用的效率。透明的方式是指用户无需关心如何实现对异构数据源数据的访问。只关心以何种方式访问何种数据。
数据集成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数据源的异构性、分布性和自治性。12I异构性:被集成的数据源通常是独立开发的,在数据语义、相同语义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源的使用环境上存在着差异。分布性:而且数据源是异地分布的。依赖网络传输数据。存在网络传输的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自治性:各个数据源有很强的自治性。它们可以在不通知集成系统的前提下改变自身的结构和数据。
典型的数据集成方法有模式集成法与数据复制法。这两种数据集成法各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模式集成方法为用户提供了全局数据视图及统一的访问接口。透明度高。但该方法并没实现数据源间的数据交互。用户使用时经常需要访问多个数据源。因此网络依赖性强。执行效率也相对较低。数据复制方法在用户使用某个数据源之前将用户可能用到的其他数据源的数据预先复制过来。用户使用时只需访问某个数据源或少量的几个数据源。这会大大提高系统处理用户请求的效率。但很难保障数据源之间数据的实时一致性。模式集成方法适用于被集成的系统规模大、数据更新频繁、数据实时一致性要求高的情况。数据复制则适用于数据源相对稳定、用户查询模式已知或有限的情况。
如果采用模式集成方式的联邦数据库系统。每个系统都要实现一个与虚拟共享库的接口。要对原系统做相应的修改。同样对于中间件的模式集成需要建立一个全局的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现阶段建立数据中心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数据的查询。而是为了共享数据的收集和交换。所以。单纯的模式集成法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的方案。因此。在经过详细的需求调研、分析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我们选择数据复制法。建立数据中心数据仓库。为今后的应用需求提供实现空间。而对于一些本身业务具有封闭性的系统则使用统一的数据封装格式如XML。通过通讯前置机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2、信息交换平台框架
信息交换平台需要提供一个集成平台包括的所有数据集成的功能:基于数据的、基于事件的和基于服务的。
设计要点:
(1)保持现有业务系统基本不变。在各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之间做接口。完成对接。实现抽取与推送数据的目的。节约成本。
(2)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数据交换采用数据库级交换与应用级数据交换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数据交换要求。数据库级数据交换比较适合于数据集实时要求高数据量不大的数据。交换。如学籍异动、成绩修改等类型数据交换提供数据的业务系统通过CDC(ChangeDataCapture)动态数据捕获机制。每次只捕获、集成有变化部分的数据。从而减轻数据中心平台网络传输及系统处理的负担。应用级数据交换比较适合于数据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但数据量比较大的数据交换。
(3)坚持信息共享这一基本原则,以师、生角色为主线。将分散在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统一存放,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科研、公共资产等综合数据,从而为教工、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保证中心数据库数据的权威性。及时更新与同步各业务系统数据。
(5)虽然目前现阶段建立数据中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数据查询,而是为了共享数据的收集和交换。但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数据环境。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决策和......>>
问题七:如何加强组织间信息共享 一,转变以往的保守自闭思想,增强与各组织见的联系互动;二,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联系联络,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四;充分利用网络、微锭等新媒体,坚强信息共享的交流,敞开自己的大门,接纳各方的信息。
问题八:怎样让公司各部门随时更新的信息共享? 5分 【为保护隐私,公司原名用XX代替。
内容涉及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入侵检测,VPN加密、数据安全、用户认证等企业信息安全案例,供参考】
XX企业信息安全综合解决方案设计
一.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及宽带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具有跨区域远程办公及内部信息平台远程共享的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这种企业运营模式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主流需求。企业总部和各地的分公司、办事处以及出差的员工需要实时地进行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等,企业之间的业务来往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原始设计的局限性影响,所有信息采用明文传输,导致互联网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非法访问、网络攻击、信息窃取等频频发生,给公司的正常运行带来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来确保网络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网络安全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网络攻击的威胁,会造成我们的服务器或者工作站瘫痪。二是来自信息窃取的威胁,造成我们的商业机密泄漏,内部服务器被非法访问,破坏传输信息的完整性或者被直接假冒。三是来自公共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威胁,造成服务器或者工作站被计算机病毒感染,而使系统崩溃或陷入瘫痪,甚至造成网络瘫痪。如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熊猫烧香”、“灰鸽子”等病毒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全面的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以确保企业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避免由于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呢?
二. XX企业需求分析
该企业目前已建成覆盖整个企业的网络平台,网络设备以Cisco为主。在数据通信方面,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与数个城市通过1M帧中继专线实现点对点连接,其他城市和移动用户使用ADSL、CDMA登录互联网后通过VPN连接到企业内网,或者通过PSTN拨号连接。在公司的网络平台上运行着办公自动化系统、SAP的ERP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VoIP语音系统、企业Web网站,以及FHS自动加油系统接口、互联网接入、网上银行等数字化应用,对企业的日常办公和经营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 外部网络的安全威胁
企业网络与外网有互连。基于网络系统的范围大、函盖面广,内部网络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入侵者每天都在试图闯入网络节点。网络系统中办公系统及员工主机上都有涉密信息。假如内部网络的一台电脑安全受损(被攻击或者被病毒感染),就会同时影响在同一网络上的许多其他系统。透过网络传播,还会影响到与本系统网络有连接的外单位网络。
如果系统内部局域网与系统外部网络间没有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内部网络容易遭到来自外网一些不怀好意的入侵者的攻击。
2.内部局域网的安全威胁
据调查在已有的网络安全攻击事件中约70%是来自内部网络的侵犯。来自机构内部局域网的威胁包括:误用和滥用关键、敏感数据;内部人员故意泄漏内部网络的网络结构;内部不怀好意的员工通过各种方式盗取他人涉密信息传播出去。
3.网络设备的安全隐患
网络设备中包含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它们的设置比较复杂,可能由于疏忽或不正确理解而使这些设备可用但安全性不佳。
二、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
所谓系统安全通常是指操作系统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装以正常工作为目标,一般很少考虑其安全性,因此安装通常都是以缺省选项进行设置。从安全角度考虑,其表现为装了很多用不着的服务模块,开放了很多不必开放的端口,其中可能隐含了安全风险。
目前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操作系统......>>
问题九: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各地应结合实际,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应用功能集成、界面规范、部署集中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确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务半径向所辖社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统一设立电子政务办理界面,通过与人口、法人单位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办事“一证通”。按照不同业务的具体需要优化电子政务流程,建立 *** 主动 *** 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和公共管理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积极开发网上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为 ***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各地应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原则上凡涉及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事项,均要逐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 *** 职能部门向基层转移职能,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和共享标准,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信息,不断扩大社区政务事项的跨区域通办范围。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布局。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地、州、盟)层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为街道(乡镇)及社区开展服务提供便捷渠道和技术支持。支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统一提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咨询、办理和反馈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或改造应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根据需要可以依托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委托代办服务,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原则上实行平 *** 立运行、业务归口指导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明确社区信息采集标准,将社区场所、人员、事件等信息纳入采集范围,按照一数一源、集中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的原则,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区层面管理服务力量,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实行统一考核、调配和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强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能够较好地胜任“综合服务”的要求,推动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核和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优先发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的系统应用,创新开发针对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务。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
问题十:在win7下怎么设置办公室共享平台 文件夹右键属性,选择共享选项卡,点击共享,不要忘记添加everyon贰用户,这样就可以了(guest用户要开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