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网络的定义是什么
在现在认为就是可以上网的。
但实际上意义很广,如下介绍:
1、电路或电路中的一部分。
汉语中,“网络”一词最早用于电学《现代汉语词典》(1993年版)做出这样的解释:“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的部分,叫网络。”
2、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可以简称为网络(Network)。
一般用来对管
计算机网络
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或特别指有其中的互联网(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3、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定义,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物理定义,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义,如“人际关系网络”、“信息交流网络”等,这种意义下,常说成“网”。
5、一般指“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狭义的含义即因特网。
6、抽象意义上的网络。比如城市网络、交通网络、交际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但和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计算机网络,一般人对网络的理解都是关于计算机网络。
㈡ 学习计算机网络有什么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家的研究者就开始了网络教育的尝试,90年代则成为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对于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层意义?当前的网络教育是否实现了这些优势?本文就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2 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
对于教育来说,网络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看网络究竟在学习环境上导致了哪些重要变化。许多文章都具体论及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跳出这些具体的特性描述,网络学习环境所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归为三个主要侧面。
2.1 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
有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教师与信息资源的互动。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存在及其传递形式主要局限于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以教科书为蓝本的课堂面授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不宜于信息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区间教育信息资源的巨大不平衡。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通过WWW、FTP、计算机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网络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性、灵活性、集成性、即时性,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不再只是此时、此地的信息资源,而是一个无限延伸、无缝连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2.2 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与加工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信息表征的超媒体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过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与处理(transaction)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处理。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当然需要学习者对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和即时性等进行批判性评价),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友好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2.3 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
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促进人类沟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际交往与互动则在教育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可以作为功能强大的人际互动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也可以支持异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对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将大大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专家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而且,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工作。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智慧的联网,它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可以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人际沟通互动。
3 网络学习环境能带来什么
网络学习环境的这些新特性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呢?显然,网络也可以像原来的CAI一样来辅助传统的教学活动。然而,与以往的教学媒体相比,网络应该更有潜力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3.1 学校教育模式的虚拟化、开放化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师、学生班级、课本、课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进行的班级授课。由于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以及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可能会被打破,教育将变得更为虚拟化和开放化。学校教育无需再局限在学校围墙所及的物理空间中,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网络听课,学习课程内容,完成和提交作业,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讨论,甚至参加考试;同时也可以在学校中通过网络使用位于不同地方的教育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远程实验室等。另一方面,学校中将可以采用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而不是统一的课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来描述这种虚拟化的学习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与建构主义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研究表明,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Fabos & Young, 1999)。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网络环境也有利于实现开放灵活、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开放灵活的超媒体信息表征与组织方式、及时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种丰富的网络数据库、便捷的沟通方式等等,都可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更为适宜的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问题解决工具、计算工具等都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各种网页创作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很方便地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发布在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前,研究者强调要利用网络来支持学习者的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课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针对学习目的和内容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问题、任务,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展开探究活动,合作研究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探究报告或某种产品等,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网上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是如何寻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们所建构的理解的?教师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引导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还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20世纪初,面对传统教育机械、被动、割裂生活经验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命题。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却并没有太大实质性的改观。学校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仍旧存在人为的隔阂,学生的学校生活经验与其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经验之间依旧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甚至学校中的各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其学术本源,也背离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学校数学既不同于数学家的数学,也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网络环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促进“做”与“学”的重新整合。网络是一种具有强大交互性的媒体,在网络上信息可以沿着不同方向流通,从长远来看,网络对学习和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可能是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工作、生活、科研等现场的情境性信息,可以与当事人(实践者、研究者等)对话交流。另外,如前所述,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课题式学习。网络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学校之外的世界中广泛地采集这种“问题”或“课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广应用到社会中,这种探究活动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实际意义。学校可以作为中介帮助当地社区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学校往往会具备当地社区中较好的网络设施,而且学生、教师也往往能更熟练地使用网络。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与当地的成人交流,找出当地社区面临的挑战或问题,而后利用网络获取有关信息,与其他地方的人士联系,以促进社区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教师所进行的网上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社区发展,使学生、教师成为更有贡献的社区成员。比如,美国加州、伊利诺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学生通过网络协作探究当地的缺水问题。一开始,这些学生分别搜集当地的资料,具体描述当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后,他们通过网络交流情况,相互分析各地的资料,判断其他地方是否有什么当地尚未采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学生发现,以色列采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当地没有采用这一技术,于是他们以此为基础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关于采用这一技术的建议。
网络深刻地改变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打破了隔离学校与社会的许多壁垒。其中有些壁垒曾经发挥着保护学生的作用,这样的保护措施需要在新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垒则是割裂了“学”与“做”,割裂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将需要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分配,社会结构的重构,以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新思考。
4 关于网络教育现状的反思
网络似乎向我们预示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而现有的网络教育是否已经实现了这些潜能了呢? Paulsen(2000)对26个国家的130个网络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网络教育机构仍在尝试阶段,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和支持服务都还不够丰富,所采用的入学和学习方式还不够灵活,都称不上是虚拟或网上大学。Mioser等(2000)对全球436个教育网站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网络教育并未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28.2%的网站包含有探究活动,3/4以上的网站是高度结构化的、严格规定好的学习过程,多数网站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机械学习(42%),较少关注分析推理过程(32.6%),更少涉及问题解决和决策活动(5%)。只有极少网站有学生建模或适应性机制。尽管网络在协作学习上有独到的优势,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网站支持协作学习。(2)从信息表征与加工来看,网络应该说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征、组织和处理功能,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性媒体。但在所分析的网站中,它们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绝大多数网站都高度依赖于文本。另外,网络作为超文本信息结构,其中可以采用合适的导航和搜索工具。但是,这些教育网站内部链接不丰富,外部链接非常少,也缺少网络特有的导航和搜索工具(如认知地图、搜索引擎等)。83%的网站完全依赖于网站内的资源,只有31%的网站提供了其他网站链接,22%的网站给学习者指明了网络以外的资源,即网络仅作为学习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很少有网站将同伴、专家作为学习资源。(3)从交流功能来看,这些教育网站只采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这些网站中几乎没有发现支持协同工作和学习共同体的成分。尽管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然而这些网站最多采用的是更低级别的交互方式:浏览(76%)。因此,这一研究让我们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术,落后两步的教学”,现有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的潜在优势。而我国当前的网络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
5 结论
教学媒体本身并不能自动导致好的学习效果。究竟应该如何创建有效的网络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网络的潜在优势促进教育模式的深层转变?这些都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国会成立的“网络教育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中也强烈呼吁 “要为有效的网络学习建立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网络教育学” (Webagogy)。网络教育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检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为有效的网络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㈢ 网络的意义是什么
网络:英文一般翻译为:internet 或network。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㈣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谈谈网络学习的意义
一、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着特征。
作为对网络学习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拥有是前提,因特网的使用质量是关键。缓慢的、不能支持人机对话或丰富的多媒体内容的连接方式无法满足网络学习的要求。网络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支持不仅仅意味着给学习者提供一台计算机或者帮助他们与因特网相连;更在于它使得学习者与一个充满学习资源的新世界相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机遇。网络学习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一连数周、一声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记笔记,而不参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网络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就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第二,使学习更有可能成为乐趣。网络学习改变了学习者依赖粉笔、黑板、简单说教进行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采用先进的三维人机交互界面,将信息接受、表达、传播相结合。学习者通过自身与网络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化成果的对比,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或使自身的临场感更为强烈,从而在学习时达到一种“不亦乐乎”的迷恋状态;第三,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里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许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提问,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课堂上所学知识;第四,打破学习的时空界线。传统的学习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空间上是狭小的。而网络学习使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旧有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把单纯的技术应用误认为目标,忽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忽视网络学习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进学习作为最终目标,要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此来思考、实验、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二、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为网络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网上许多信息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高质量,适合学习者需要的信息也并不容易查找。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消化、理解信息并使其具有意义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通常存在于人身上,与人身具有依附关系。相对而言,信息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东西,人们可以;阵其取走、占有、舍弃、存入数据库、遗失、寻找、抄录、积累、计算、比较等等。另一方面,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它的获得取决于接受人对知识的理解及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因此,虽然一个人经常会有相互抵触的信息,但不会有相互抵触的知识。
信息与知识的差异,提醒我们应把网络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和转化上,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网络学习不是将信息简单地搬到网上,或是把信息下载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变成学习者的财富。
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把信息转化为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至关重要。
反观我们的网络教学,许多师生认为“拥有网络就意味着占有知识”,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设计的题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开展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的,教师设问的含金量低,学生回答的创新性差。有的师生对网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网络是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以至于凡有资料需求就上网查寻,凡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在电脑上进行。网络教学在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作品随意放到网上,结果生成的将是一个很快过时的、没有多大用处的网站。如果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开设一个网站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利用网上展示的信息开展协作研究,学生的学习就会因为有了网站而得到提高。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网络信息的奴隶,就必须转变教育的功能,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教育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网络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电脑存放结论,用大脑观察、思考、存放问题。
三、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
传统学习往往围绕着教师、课堂、书本进行,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囿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速度、固定的评价标准。网络改变了这种习惯已久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学习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访问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获得在线教学帮助,获得同伴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网络学习的这种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时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个体学习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学习中,人们已不再把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标准,而是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以及对个体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相应地,“为需要而学习”的观念在个体学习中得以确立。
然而,网络学习不等于个体学习,它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网络增强了知识的动力和多样性,增强了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之间、社会实体和网络虚拟团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一种学习生态。通过网络学习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而是能够以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忽视了网络学习的社会性特质,我们就会“流失”网络中存在的、更为丰富的、新的学习资源,就不能平衡许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数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学习者充分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强大功能。同时,如果只把网络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就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体验牙口实践操作,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欠缺、思维狭窄、情感交流缺乏,严重时还会使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如网络恐惧症、网络自闭症等)。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我们在注意到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的同时,应更注重于扩展学习的地理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和学习主体空间,扩大学习主体间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快乐。
四、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
“虚拟”作为计算机的一个术语,往往与“现实”相反,意为潜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当学习者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时,虚拟现实又可能在感觉上跟真实现实是一样的。依赖于虚拟技术,人们可以设计出“虚拟教师”、“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研讨”、“虚拟教学”、“虚拟辅导”……。通过这些虚拟,一方面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对学习对象的感知、理解与记忆当中去,另一方面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刺激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采用虚拟的方法,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但是,网络学习并不等于虚拟学习,虚拟、模拟、逼真不能代替真实、事实,虚拟环境不能取代真实环境。
网络学习中,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反映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习;需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从专业人员和学习环境中获得帮助。
网络学习还需要考虑如何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在这里,虚拟是工具,是手段,现实是目标,是着眼点。利用虚拟来扩大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了什么、习得了什么知识,还意味着以这种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作为网络学习者,要善于进行网际的自我调适:一是自我选择,即使自我成为信息收集和虚拟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或沉溺于虚拟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适度节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处理能力之内,使虚拟生活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杜绝其对真实生活的侵蚀;三是虚实协调,即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学习、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㈤ 网络的定义是什么
1、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电路或电路的一部分。汉语中,“网络”一词最早用于电学《现代汉语词典》(1993年版)做出这样的解释:“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的部分,叫网络。”
2、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可以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
3、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
4、抽象意义上的网络。比如城市网络、交通网络、交际网络等。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㈥ 网络是什么 它的起源是什么 有哪些类型
网络
汉语拼音:wǎng luò
英文:internet、network、a network
【网络概念】
[编辑本段]
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实现网络的四个要素】
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2、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
3、网络软件软件支持
4、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编辑本段]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着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网络的分类】
[编辑本段]
按覆盖范围分:
局域网L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米到几十公里)
城域网MAN(界于WAN与LAN之间)
广域网W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环型
星型
网状
按信息的交换方式来分: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
【网络安全】
[编辑本段]
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变到越来越重要。“家门就是国门”,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访问和破坏。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他们希望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对安全保密部门来说,他们希望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机要信息泄露,避免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网络的用途】
[编辑本段]
【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又称为IP电话,它是通过互联网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来进行语音传送的。传统的国际电话是以类比的方式来传送的,语音先会转换为讯号,通过铜缆将声音传送到对方。网络电话则是将声音通过网关(gateway)转换为数据讯号,并被压缩成数据包(packet),然后才从互联网传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数据包时,网关会将它解压缩,重新转成声音给另一方聆听。目前网络电话联机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 3 种: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网络电话利用TCP/IP协议,由专门软件将呼叫方的话音转化成数字信号(往往再经过压缩,这也是网络电话软件好坏的技术关键点),然后打包,形成一个个小数据包,小数据包自由寻找网络空闲空间,将语音数据传输到对方,对方的专门设备或软件接收到数据包后,作一个与前面讲的语音转化成数据包的反过程,如果对方的接收器不一致,还要作技术处理以使语音能够还原。通话全程,我们不用特意租用专门的线路,而只是见缝插针地使用网络,大大节省通话费用。一般费用国内都在几分钱,国际费用一般都在几毛钱,费用非常低廉。
网络电话是一项革命性的产品,它可以透过网际网络做实时的传输及双边的对话。你可以透过当地的网际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或电话公司以很低的费用打给世界各地的其它电话使用者,网络电话内部是免费拨打的。从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学生、网际网络浏览者、游戏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网络电话提供给一个完全新的、容易的、经济的方式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话。
【网络电视】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计算机(PC)或“普通电视机+网络机顶盒(TV+IPSTB)”为主要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Internet访问、电子邮件、游戏等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个性需求服务的崭新技术。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教和学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于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网络金融】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 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网络保险】
网络保险是新兴的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有别与传统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模式。
网络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它代表了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保险网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险公司的自建网站,主要推销自家险种,如平安保险的“PA18”,泰康人寿保险的“泰康在线”等;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保险网站,是由专业的互连网服务供应商(ISP)出资成立的保险网站,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但也提供保险服务,如易保、网险等。很明显,以上这两大类网站代表了中国网络保险的发展水平,当对它们的实施策略及市场运作方式进行理性、客观的研究分析后,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国网络保险的发展状况。
网络保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电信等多个行业,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网络黑客的袭击使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网络保险存在不安全隐患;而网络保险由于保险当事人之间的人为因素与深刻复杂的背景及利益关系,使得在网上投诉、理赔容易滋生欺诈行为。因此,仅仅依靠网上运作还难以支撑网络保险。如何禁止和惩处利用网络保险进行保险欺诈的行为?如何实行网上核保与网上理赔及支付?网络保险在我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网络保险技术是由国家科技研发人员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统”对服务器的安全进行维护,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虫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号,中央新闻联播以播报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统”已投入运行。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于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推广、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
【网络语言】
[编辑本段]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被接受。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487.htm
㈦ SD-WAN搭建有什么意义
SD-WAN全称是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即广域软件定义网络,是将SDN技术应用到广域网场景中所形成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用于连接广阔地理范围的企业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应用及云服务,其典型特征是将WAN网络控制能力通过软件方式‘云化’,支持应用可感知的网络能力开放。
云互联/SD-WAN,打造云网协同新格局
在SD-WAN如火如荼的今天,企业如何巧妙地将SD-WAN技术与运营商网络及公有云平台进行统一整合,为用户提供网络加速的同时也使用户更轻松地将公有云与私有云融合,打造云网协同新格局成为关注的热点。
企业SD-WAN,探讨混合云模式下传统网络的转型
随着宽带接入以及Internet骨干网容量的持续提升,促使企业WAN技术变革。在已有专线的基础上,SD-WAN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快捷方案,正受到业界的追捧。
各个SD-WAN厂商正从SD-WAN市场驱合动力和客户价值出发,探讨在混合云模式下传统网络如何向SD-WAN转型。
SD-WAN产业生态的建设,将推动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助力网络朝着开放、融合、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对未来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㈧ 软件定义网络的历史
回顾网络创新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认为“推动网络的创新,需要在一个简单的硬件数据通路上编程”,即动态网络。它的问题在于隔离性、性能、复杂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认为,“为了推动网络创新,我们需要底层的数据通道是可编程的”,也即网络处理器。它的问题在于加剧了数据通道底层的复杂度。事实上在网络领域,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分清一个简单通用的硬件底层与一个开放的上层编程环境之间的界限。之前的尝试往往犯以下错误:
1. 假设当前的IP路由底层是固定的,并试图在其外部编程,包括路由协议;
2. 自上而下地定义编程和控制模型。(但事实上Intel在选择x86指令集的时候,并没有定义Windows XP、Linux或者VMware)
㈨ 学习计算机网络意义是什么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经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并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因特网是人类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在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开因特网了。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因为网络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信息。因此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9)学习软件定义网络有什么意义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
一、商业运用
1、主要是实现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终打破地理位置束缚(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运用客户-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强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电子邮件(E-mail)、视频会议。
3、电子商务活动。如:各种不同供应商购买子系统,然后再将这些部件组装起来。
4、通过Internet与客户做各种交易。如:书店、音像在家里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二、家庭运用
1、访问远程信息。如:浏览Web页面获得艺术、商务、烹饪、政府、健康、历史、爱好、娱乐、科学、运动、旅游等等信息。
2、个人之间的通信。如: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运用<QQ、MSN、YY>、聊天室、对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过中心数据库共享,各大网盘,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权>。
3、交互式娱乐。如:视频点播、即时评论及参加活动<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网络游戏。
4、广义的电子商务。如:电子方式支付账单、管理银行账户、处理投资。
三、移动用户
以无线网络为基础。
1、可移动的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PDA、3G手机。
2、军事:一场战争不可能靠局域网设备通信。
3、运货车队、出租车、快递专车等应用。
四、社会问题
网络的广泛运用已经导致了新的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㈩ 网络的定义
1、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电路或电路的一部分。汉语中,“网络”一词最早用于电学《现代汉语词典》(1993年版)做出这样的解释:“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的部分,叫网络。”
2、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可以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
3、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
4、抽象意义上的网络。比如城市网络、交通网络、交际网络等。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