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互联网是几时开时的在哪年最流行呢
1969年
-- 互联网诞生
美国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试验。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
先后建立了四个主Internet节点:UCLA大学(洛杉矶),紧接着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圣巴巴拉)和U(犹他州立)。
1971年
--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交流。
在ARPANET网上建立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
电子邮件——一个通过分布网络传送信息的程序——被发明了,这个发明和互联网的关系是:
电子邮件今天依然是互联网上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后面会用一小段文字解释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以后的生活中,电子邮件将与你息息相关。
1972年
-- 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
第一个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开演示网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机。
互联网工作组(INWG)建立,并开始讨论建立各种协议的问题。
这个工作组对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于:
起草了Telnet协议规范。
Telnet协议是当今大多数主机之间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
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他们是:英国伦敦大学和挪威的皇家雷达机构。
以太网的最初模样被勾画出来——这就是现在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互联网思想开始流传。
旧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设了具有网关结构的网络。网关结构明确了一个网络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网络内部可以是异构的)
文件传输协议(FTP)被制定,使得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年
-- 包交换网络传输成为主流
传输控制协议(TCP)被制定,互联网的基石——包交换网络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业化运作网络向社会开放,这是第一次向社会提供包数据传输服务。
1976年
-- 网络规模迅速膨胀
伊丽莎白女王进行了发送电子邮件的尝试。
UUCP(Unix to Unix CoPy)协议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并在UNIX群体中发布。
这个协议的重要性在于:
UNIX当今依旧是各个大学和科研究构的主流操作系统。
这些UNIX主机可以透过互联网“交谈”。
网络开始向全球用户开放。
1977年
-- 电子邮件服务蓬勃兴起,互联网正在变为现实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
THEORYNET网为100多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这个系统使用了一个自己开发的电邮系统和TELENET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
起草电子邮件标准
第一个在 ARPANET/无线网/SATNET 互联的演示网通过网关和互联网协议连接的演示网。
1979年
-- 新闻组诞生
旨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科学部在美国建立。
基于UUCP协议的USENET网建立。
她的意义在于: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兴旺。
产生了各种讨论组、新闻组。
当年年末建立了3个新闻组。
现在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有相应的新闻组。
1979年 (续)
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点建立。这个站点包含了各种冒险游戏、棋类游戏和丰富详尽的数据库。
ARPA建立了互联网配置白板(ICCB)
包交换无线电网(PRNET)在ARPA的资助下开始试验。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这个网络上进行了无数的通讯实验。
1981年
-- 各种网络重新融合
诞生于纽约城市大学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开始运行,并与耶鲁大学进行了首次连接。
除了文件传输服务(FTP)以外,他们还提供电子邮件和邮件组的服务。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项目开始启动,并向那些不能连入ARPANET的各大学的科学家们提供电子邮件服务。CSNET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网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缔造了未来的网络通讯模式
DCA和ARPA网制订了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这个协议组一般被简称为TCP/IP协议。
这个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将互联网定义为使用TCP/IP协议互联的一个网络集合,互联网就是通过TCP/IP互联的一个大网络。
1982年 (续)
由EUUG创建的EUnet(欧洲UNIX网)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并实现了最初的荷兰、丹麦、瑞典和英国之间的互联。
外部网关协议(EGP)的草案被制订,并开始运用在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上。
1983年
-- 互联网越来越壮大了
开发出了域名服务系统
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满足了大量网络节点的需要
避免了各种难以记忆的地址
采用了人们习惯中易于记忆的名称
桌面工作站开始成为现实
她的意义在于:
许多基于Berkerley的UNIX系统都内建有IP网络的相关软件
促使从用单个分时的超级计算机连入Internet的模式过渡为通过局域网连入Internet。
1983年 (续)
作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开始建立。
Berkeley发布了他们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统,其中内建了TCP/IP的实现。
欧洲科研网(EARN)采用与BITNET类似的线路开始运营。
1984年
-- 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
主机数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务系统(DNS)正式启用
代替了点分十进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为大家记忆
www.myuniversity.mydept.mynetwork.mycountry( e.g. www.cs.cf.ac.uk).
英国建立了JANET(Joint Academic Network)(联合科研网)
可控的新闻组服务被引入
1986年
-- 互联网的威力开始显现
连入了5,000台主机,建立了241个新闻组。
主干有56K速率的NSFNET建立
NSF建设了5个地区网络中心,都由超级计算机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这促使了网络连接数的爆涨,特别是在大学。
新闻传输协议(NNTP)被设计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务性能。
1987
-- 商业化的互联网诞生
联网主机数量达到28,000台
在Usenix的资助下,UUNET创立并着手提供商业化的UUCP和Usenet接入服务。
1988年
USFNET主干升级到T1级(即1.533M)
网络中继聊天服务(IRC)被开发出来
1989年
-- 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增长
接入主机数突破10万台
出现了第一个在商业电子邮件运营商和互联网之间的中继服务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和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在IAB中成立了
1990年
-- 互联网的膨胀在继续
30万台主机接入量,1千个新闻组
ARPANET退出历史舞台
FTP服务中的文档开始可以根据名称检索和获取。
World comes on-line公司(world.std.com)成为第一个商业性的经营电话接入的ISP。
1991年
-- 现代互联网模式开始形成
商业互联网信息交换协会(CIX)成立并继NSF之后进一步突破了网络中商业运作的种种障碍。
广域网中的信息服务诞生(WAIS) ,她的重要性在于:
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获取得机制
大量知识在网络中出现:电子邮件信息、文本信息、电子书籍、各种帖子、代码、图片、声音甚至数据库。
这些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的基础。
关键字检索,这种强有力的检索技术被逐步完善。
1991年 (续)
-- WWW方式的友好用户界面开始出现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发布了他们的Gopher工具。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基于文本、菜单驱动的界面简化了互联网中资源获取的方法
不用用户去记忆繁琐的操作命令,用户界面更为友好。
这个方式今天已被现在更为方便的WWW浏览所代替。
1991年 (续)
-- 目前看来依然意义重大的发明
由Berners 和 Lee开发的WWW浏览器在CERN发布。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这个工具最初被用于提供分布多媒体服务
方便用户更快捷的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
开始是非图形的界面(1993年后,随着MOSAIC的出现开始有了图形支持)
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
USFNET的主干带宽提高到T3级(即44.736M)。NSFNET的主干上每个月有1万亿字节,或者说100亿的包流量。
英国的JANEAT开始基于TCP/IP提供IP服务
1992年
-- 多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模样
联网主机数突破100万,新闻组达到4千个
特许成立了互联网协会(ISOC)
3月实现了网上的音频多播,11月实现了视频多播。
“网上冲浪”一词由Jean Armour Polly首次使用。
1993年
-- WWW革命真的开始了
联网主机数突破2百万,出现了600个WWW站点。
NSF建立的InterNIC机构开始提供以下服务:
目录数据库服务
注册服务
信息查找服务
商业和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
白宫和联邦政府开始在互联网上安家
Mosaic给互联网带来一场风暴,她的意义在于:
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成为互联网的最前端。
基于此开始设计日后风靡一时的Netscape浏览器。
促使WWW用户激增
1994年
-- 商业化运作正式开始
联网主机数达到3百万,建立了1万个WWW站点,1万个新闻组。
ARPANET/Internet庆祝诞辰25周年
社区开始通过线缆连入了英特网
美国参议院和国会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信息服务
超市、银行开始步入互联网
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在美国人们可以在线订购必胜客的Pizza饼了。
第一个虚拟数字银行开始运营
NSFNET每月的网络流量超过10万亿字节
WWW超过Telnet,仍逊于FTP,成为第二位的网络流行服务(这是根据NSFNET发布的流量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英国的HM Treasury在线网站运营(http://www.hm-treasury.gov.uk/)
1995年
-- 商业介入互联网进展神速
650万联网主机,10万WWW站点
NSFNET恢复为一个科研网络,整个主干网的运行依赖各大网络之间的互联合路由。
根据包流量,三月WWW服务首次超过FTP服务,成为网上流量最大的服务;而若根据字节流量,到四月的时候,WWW服务也超过了FTP。
传统的拨号入网系统(如Compuserve、美国在线、Prodigy公司等)开始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许多网络相关公司在Netscape的带动下纷纷公开上市。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网络技术年:WAIS开发了WWW、搜索引擎等技术
新的WWW技术开始浮现: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Java、Javascript、ActiveX)
虚拟环境技术(VRML)
网际协作工具技术(CU-SeeMe)
1996年
-- 微软进入互联网产业
1千2百万主机接入互联网,50万WWW站点建立
网络电话业务受到美国电话公司的关注,甚至上诉到国会要求禁止此技术以保证传统业务的利润。
WWW浏览器的战斗主要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间展开,在用户迫不及待的需求下两个软件不断地发布新版本并相互进行竞争。
1997年
-- 未来将会怎样
1千9百50万主机连入,1百万WWW站点,71,618个新闻组。
⑵ 200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是什么
1、“打酱油”
“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此话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采访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衍生出了“酱油族”。寻遍各大论坛,几乎每个帖子都有“酱油男”的身影,于是“酱油族”誓将打酱油进行到底。三峡在线觉得:打酱油的除了有审美疲劳的,还有包含了一种无奈,甚至是无语。
2、“很黄很暴力”
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什么很什么”。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随后三峡在线注意到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恒很源祥”、“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3、“宅女”“宅男”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后,看到“宅男”的概念随之也被引入。
4、“做人不要太CNN”
CNN在报道西藏“打、砸、抢”事件当中,新闻报道中严重歪曲事实,误导新闻受众,抹黑中国形象。CNN的恶行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定和13亿中国人的尊严。从而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立即给全中国人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CNN的无耻行径。随后,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CNN”也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5、“做俯卧撑”
2008年7月1日,仅仅一天一夜,发现“做俯卧撑”突然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这正是今天网络时代的一种必然产物。更为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人的签名都与之相关联了。
6、“叉腰肌”
新一轮网络热词“叉腰肌”。大家注意到:在女足奥运表现广受球迷肯定的情况下,谢 亚龙同学竟然在女足总结会上大批姑娘们没有斗志,并抛出了他的“叉腰肌”论调。当然,谢亚龙的“叉腰肌”也从此一炮打响,“叉腰肌”在网络上如雨后春笋般流行起来。与“打酱油”等一起,跻身2008年度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谢亚 龙同学已正式成为一个娱乐现象。
7、“囧” “槑”
是“火星体”,这个汉字念jiong(三声),本义“光明”。现在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不用怀疑天涯论坛“囧”的出现频率已是最高鸟~~~
“梅”,字由二呆组成,故成为形容人比呆还呆的意思。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8、“雷到”“雷人”
是出自江浙一带的词汇,浙江东北部地区,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讶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等的意思,由于打字习惯故而出现“雷到”这样的词汇,“雷到”其实当地本意是“瘫倒”、“翻倒”之意,语境用也比较广泛。“被雷到了”、“雷人”无疑成为了2008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9、“山寨”
山寨版鸟巢
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如今,什么都有山寨版了,就连电影也有山寨版《画皮》了,还有“鸟巢”,奥运期间就出现过雷人的山寨版。看来,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10、“霹雳”
网友们说:范冰冰肥胖“大象腿”很雷很霹雳
“霹雳”一词的灵感来自于琼瑶编剧的《情深深雨蒙蒙》,剧中女演员听到自己的好友被抛弃了,非常震惊,脱口而出:“怎么会有这么霹雳的消息嘛!”印象之中,“霹雳”一词是从天涯论坛流传开的。很多感受过“霹雳”那非一般震撼效果的网友称,“霹雳”比“雷”更有创意,更传神,一定会取代“雷”成为最红流行语!
就这样哦.........西西
⑶ 97年中国互联网上流行什么
97年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刚起步没多久,上网人数很少,现在的知名软件QQ还有知名网站“网易、新浪、搜狐”还没有成立,97年上网用户去的最多的应该是95年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赢海威”的网站,不过这个网站在2002年就已经宣布破产了,当时还是比较火的,因为时间太久,网址已经记不住了!
97年网络游戏在中国还不为人知,网络技术也有限,当时网民除聊天室和BBS之外还流行玩一种叫ZMUD的游戏,俗称泥巴,也就是后来江湖聊天室的前身。
当年网络界最红的应该是ICQ软件,它是比较早的即时通信工具,是由两个印度人开发的,后来被美国一家公司给收购,也就是OICQ,现在QQ的前身。
当年最黑的黑马,如果指的是黑客的话,中国的黑客从97年以后才刚开始,97年中国网络可以说还是一片净土
当年网络的名人:美籍华人,杨至远,他创办的YAHOO,或者就是赢海威的总裁张树新女士,不过她在98年,因亏损太大,被董事会强行辞退了!
⑷ 2000年什么聊天软件比较火
IRC(Internet Relay Chat)1988年起源于芬兰,现已广泛应用于全世界60多个国家。它... IRC用户使用特定的用户端聊天软件连接到IRC服务器
⑸ 是哪一年有QQ的哪几年最流行手机QQ是哪一年有的
一、QQ是1999年2月由腾讯自主开发的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TencentInstantMessenger,简称TM或腾讯QQ),其合理的设计、良好的应用、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QQ以前是模仿ICQ来的,是国际的一个聊天工具,是I seek you(我寻找你)的意思,OICQ模仿ICQ它在ICQ前加了一个字母O,意为opening I seek you,意思是“开放的ICQ”,但被指侵权,于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把OICQ改了名字叫QQ,也就是现用的QQ。除了名字变化,腾讯QQ的标志却一直没有改,一直是小企鹅。因为标志中的小企鹅很可爱迷人而且很受女生的青睐,用英语来说就是cute,因为cute和Q是谐音的,所以小企鹅配QQ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名字。
二、QQ即时通自创立以来一直都比较流行,使用用户相当庞大。
1、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6万。
2、2000年4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万。2000年5月27日20点43分,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
3、2001年2月,QQ在线用户成功突破100万大关,注册用户数已增至2000万。
4、2002年3月,QQ在线用户突破300万大关。
5、2003年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
5、2004年4月,QQ注册用户数再创高峰,突破3亿大关。
6、2005年2月16日,腾讯QQ的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自2000年5月腾讯QQ的在线人数突破10万以来,仅用了4年时间就达到了100倍的增长。
7、2008年6月,QQ同时在线突破4000万。注册用户接近8亿。
8、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
10月06日20:49, QQ同时在线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19,829,251人。
10月09日20:50,QQ同时在线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22,436,607人。
9、2011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四千万。2012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七千万。
10、2014年04月11日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两亿人次。
参考:http://ke..com/view/1535.htm
三、最早的手机QQ诞生于2003年,当时的手机大多还是功能机,塞班系统,整个软件的界面都较为单一,基本能满足好友在线聊天的需求。而这也是作为一个通信工具的最基本功能。网络环境和硬件产品决定了,用户在手机上还不能够做更多,如日后那样丰富多彩的应用。
参考:http://ke..com/view/901143.htm
⑹ 微信是哪一年开始流行的
2013年底左右开始大规模流行。
微信流行到今天已经很多年了,希望能继续用下去。
⑺ 1999年到2002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楼主您好:
您应该是需要四年的(99~02),可我只找到三年的(00~02),不一定很好,请您参考:
2002网络流行语
第一类:字母简称。这类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为交流的方便,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词语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的缩略语,最常用的有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而PLMM则代表了漂亮妹妹,BB的意思就相对复杂些了,既可以表示宝贝、小孩、情人,也可以表示拜拜。在平时让人觉得酸酸的哥哥妹妹,此时用GG和MM代替,立刻就会拉近聊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简化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QQ代表的是OICQ(中文网络寻呼机,一种中文聊天的软件),PMP是拍马屁,NQS表示你去死,至于NND、TMD、TNND等国骂和京骂,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随着ICQ(网络寻呼机)的普及,不同国家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交流,由英语产生的缩略语也时兴起来。可别小看了它们,它们可是网络交流中的“世界语”呢。像BTW是英语bytheway的首字母缩略词,是“顺便说一句”的意思,而HAGO、HHOK和MYOB分别是“haveagoodone(祝过得愉快)”、“ha,ha,onlykidding(开个玩笑罢了)”和“mindyourownbusiness(不关你的事)”的缩略语。在表示对某个玩笑或幽默的欣赏时,常常会用到ROFL,是“笑得在地上打滚(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的意思。TIA(先谢了,thanksinadvance)、YHBT(你上当了,youhavebeentrolled)和YHL(你输了,youhavelost)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第二类:谐音词语。这类词语是根据网络中一些常用词语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手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斑竹”即版主,就是BBS论坛的管理维护者;“竹页”则表示网站的主页。顾名思义,
“菌男”和“霉女”在网络中则表示俊男和美女了,“伊妹儿”、“幽香”、“馨香”算是Email、邮箱和信箱的网上昵称,“烘焙鸡”则是英文Homepage的谐音,即个人主页,“酒屋”和“酒吧”则是代表了操作系统WIN95和WIN98。“恐龙”和“青蛙”是这类词语中最为流行的词了,青蛙表示网络中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是样子有点对不住观众的女性的统称,而青蛙和恐龙见面的后果,一般都是“见光死”。
第三类:新兴词语。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聊天室、BBS(电子公告牌)等新的交流方式,这类词语就是伴随着这些交流方式派生出来的。“灌水”、“造砖”、“拍砖”、“东东”、“楼上”、“楼下”、“坛子”都是在BBS中常见的词语,“灌水”是指在论坛上发一些不足50字节的帖子,而“造砖”则是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了,如果在某论坛上大家持不同意见,必然要引起争论,而这种争论,就叫做“拍砖”。这些贴出来的文章叫做“东东”,“东东”也可以泛指一切东西。“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
第四类:数字语言。这类语言是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经常用到的,以简洁的数字表示发言者的思想。886和88最常用到,表示再见,55555表示伤心地哭,562059487是“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其它的如526(我饿了)、687(对不起)、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如果有人对你说286,那就是要告诉你,你的反应真慢,跟286机器一样。
第五类:符号语言。网络交流中,一般来说,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所以网民用各种抽象化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_^表示高兴,^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和:-)表示微笑,很多网虫每次发言都会带上这个符号,表示他此刻正微笑着聊天,而:(和:-(则表示生气。———>是最近才开始在个别地区流行的符号语言,代表丘比特神箭,这不失为向意中人表露心迹的好办法。
以上这些词语基本囊括了目前网络中流行的各类词语,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特殊语言,那么你在网络上,一定可以更加得心应手^_^。
2001年
★想当皇帝怕罗嗦,想当官怕事多。想吃饭怕刷锅,真想揍你一顿,怕惹祸。 ★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 ★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200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要给流行语本身下定义,简直有太多的比喻。流行语有时就像"大话西游"的流传一样,有时则好似流行感冒一般,往往这边刚有动作,那边厢已是口水一片了。如此而已,流行语不过是大家口边的"江湖黑话"而已。
你不会不知道"小鸡过马路",你也应该晓得"痛并快乐着"、"CXO""你是宝贝吗"、"美女作家"等一大堆的词头以及切口,否则有何脸面在网络上厮混?不如自行了断,断猫掐线,一股脑儿撞显示器去!
所谓十大,无非是个说法,总结得如何,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在这个海样的网络,看到了些微的日出与帆船就足够了,哪想得到要去看整个的海面呢?要是不服,尽管来拍黑砖,抡棍子上阵,要不就来炸版得了。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怪才"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后,文化圈内轰动。其后,有人发表《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一语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以及网络圈中流传开来。
最常见的"网络审判"与"网络掐架"是这样开始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则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而调配而成的。
"你,为什么不忏悔?"勾兑着流行与文化的样板,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游走,它所指称已经成为一种笑话或者嘲弄--你,为什么不忏悔?--宛如张飞叫阵的一声"呔!哪里走?"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这样一句流行语,经过了白岩松"大虾"的一番引用,借助《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出版与畅销流传开来。俨然已经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之一。
在最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雅虎的搜索中有4960个网页与"痛并快乐着"相关。与它相关的新闻与消息都是《和上海男人一起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领导者们》、《相亲:痛并快乐着》、《新浪上市:痛并快乐着》、《单亲母亲:痛并快乐着》、《彩电降价:痛并快乐着》、《建筑师: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收藏家》、《饥饿疗法:痛并快乐着减肥》、《辣不怕: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任父职》、《彩电企业:痛并快乐着》、《欧洲杯:痛并快乐着看球》等等。
什么都变得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套用,2000年,所有的媒介都要为白岩松烧一柱高香,感谢他让愚钝者更加愚钝,无知者更加无知。
我是网虫,我怕谁?
网络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你"笑傲江湖",任你"野兽凶猛"。年前收拾"金王之争"的网络"文本贴士"《我是网虫我怕谁》让这个网虫自况的口号"流毒"下来。
"我是网虫我怕谁",跟流氓面对警察抄起板砖一样,"我是流氓我怕谁?"--网虫是大爷,他谁也不怕,在黑夜的网络上,狰狞面露,险象环生,板砖飞舞,夜色温柔,网虫无忌--如此魔力,顿让人感觉在游走旧日江湖。
死都不怕,还怕生?……一切豁出去了!……正是"我是网虫我怕谁"的最好解释。
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
《小鸡过马路》是一篇本年度网络风行的文字,它的命题简单得要命:鸡为什么要过马路?众多网友"借题发挥"的创作,使那一个简单的命题显示出了惊人的"黑色幽默"---
唐僧说:所以说做鸡要跟做妖一样,要有勇敢的心,有了勇敢的心,就不再是鸡,是妖鸡。
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
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
海明威:为了死,在大雨中。
孔子:未知人,焉知鸡。
欧阳修: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王朔:无知的鸡无畏。
安德鲁.葛洛夫:只有偏执鸡才能生存!
张楚:劳动的季节里,轧马路的鸡是可耻的。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
"小鸡,为什么过马路"不过借重的是它的"话题意识"而已,在这样的语境中,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场--你爱说什么是什么?你爱糟蹋谁是谁?你爱褒贬谁是谁……能不流行乎?
你,想当美女作家吗?
本年度风云人物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走俏的时候,北京记者李方放了一炮《你是美女吗?去当作家吧》,从而引发了"美女作家"的种种争执和讨论。其后加入论坛的则有棉棉、周洁茹等人。
美女=作家?先是美女,后来成为作家,还是先是作家,再装扮成美女?美女与作家的因果、先后、逻辑、充分、必要、必要充分条件弄得媒介以及网络一塌糊涂,于是两派阵营分立,立场鲜明--大众以及网络界人士呢,也正好可以乘机趟趟混水,想爱想骂,想哭想闹,悉听尊便。"美女作家",不过是借来说事而已!
无知者,为什么无畏?
王朔借着《无知者无畏》的畅销还是把一个新词推销了给了大众:无知者无畏。
它的意思无非是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是死是活豁出去了。这样一种"低姿态"的谦辞,跟王朔一贯制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一样让你爱狠交加--人家就是一傻子,你跟他计较什么呢?--王朔以这种损己不利人的办法还是胜了大众一把。
于是,网络流传的"三盲记者、IT人"(文盲、法盲兼科盲)有了对手"三无记者、IT人"。所谓"三无记者",就是"无知者无畏,兼无耻之记者"。以此自况或者骂人,能不"帅"呆?
你,宝贝了吗?
对卫慧旧作《上海宝贝》,媒体曾经评论,文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美女作家懂得些玛格丽特.杜拉斯、亨利.米勒,就敢跳上舞台做脱衣秀,她们将最终自羞不已。尽管卫慧有着极其勇敢的姿态,2000年以来各式各样的批评最终还是敲响了她的丧钟。但是"宝贝"的话题却遗留了下来。
宝贝,而且是上海的,蛊惑力是蛮强大的。或许这样的宝贝至少等同于"坐过台"、"有外型粗犷的外国男朋友"、"经常出入于别墅、饭店与豪宅"之类。对年轻的学弟学妹,对想入行的鸡MM鸭GG,不流行才怪呢?
你,QQ了吗?
QQ,ICQ或者OICQ的简称,一种网络时代的寻呼机,在年轻的网民中使用程度最高。早些时候,上网的人都相互问对方的"伊妹儿",现在的说法是,你有QQ吗?我们QQ上说事情好了。最新的说法是网络"三无人员"变成了"四无人员"--即没有呼机、手机、商务通,也没有QQ。
"你,QQ了吗?"显然是一种时尚的说法,因为不时尚或者对流行感冒的人是绝对会抗拒QQ的。这样一个问句,这样一种流行,显然是在科技的基础上狂奔的结果。
今年,你C某O了吗?
对于在网络公司谋生的GG、JJ、DD、MM来说,今年最流行的文句肯定是:"你,CXO了吗?"网络的发展着实令人始料不及。1998年是门户年,门户网站风行一时,出尽风头。1999年是电子商务年,只有沾了"B"的边就火得不得了。B2B,B2C,C2C一时间"泛滥成灾"。2000年是上市年,时常听到的是某某公司CEO如何了得,CTO技术如何的高超--
许多CXO的名称甚是让你眼花缭乱: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IO:首席信息官。CGO:首席沟通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推广官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的年代,"小姐"的称呼已经为人所不齿,因为小姐已经等同于"服务行业人员"的代名词。CXO也有这样的遭遇,现在你称人家:你在公司是C什么O了?结果肯定是:你才是CXO呢!于是一番白眼!双方晕倒!
你,谈了诺贝尔文学奖吗?
本年度,瑞典文学院的一声号令,把诺贝尔文学奖和话题大奖一并授予了旅法华人作家高行健。与此同时带给中文文化圈和网络圈的则是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无尽的颂扬或咒骂。
于是,在网络上谈论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为了一种时髦:要不就大大夸高一把,中国终于有人可以冲顶了;要不就唧唧歪歪两句,诺贝尔文学奖关中国屁事呀?高不过是个边缘的作者,他算个老几?聪明人则显然已经将这些抛之脑后,而开始谈论诺贝尔奖的机制以及高的作品可以卖多少钱之类的话题。
⑻ 网聊开始哪年
1999年02月,腾讯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OICQ”,后改名为腾讯QQ。QQ在线用户由1999年的2人(马化腾和张志东)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亿用户,在线人数超过一亿,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之一。
⑼ 2008年左右电脑最流行的聊天软件有哪些啊
当时市面上最主流的聊天软件是腾讯QQ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⑽ 网恋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
古代已经有网恋,现代网恋从2002年开始,2004年开始流行。
唐朝时着名的"红叶题诗"可算最早的网恋。相传大唐僖宗时代,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于佑行走在皇城御道上。当时正赶上深秋时节,残阳夕照,落叶飘飞。
于佑内心充满了寂寞的伤感,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泪眼模糊,他便来到御河岸边用水洗洗,此时看到一片又红又大的树叶引起了他的注意,叶片上好像有几行墨迹仔细一看,居然是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书写娟秀让人怜爱。于佑把红叶带回住处后放在书箱中,每天都拿出来欣赏吟诵,越来越觉得红叶美艳可爱,题诗清新意深。他想:"红叶是从宫城禁庭中飘流出来的,上面的诗一定是宫中一位美人所写的。
我一定要把红叶珍藏起来,这也是我将来美好回忆中的一件纪念物。"由于一段时间来于祐对红叶日夜思虑,面容便消瘦了很多。他的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劝他忘掉红叶题诗,不要再胡思乱想。一天夜里,于佑又躺在床上彻夜未眠。天亮后,他急忙到外面找到一片又大又红的秋叶,在上面题了二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他拿着红叶来到御河上游的宫城前,看着自己题诗的红叶在御河中飘流进宫城。
郁闷的于佑从此不再相思,开始发愤苦读。后来,于佑又多年参加京城科举考试,结果还是没能考中,就投奔到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权贵韩泳门馆担任秘书,此时手头上钱财也渐渐宽裕,但已经无心再去科举应试。过了几年,韩泳召见于佑说:"皇帝宫城中有三十多个宫女被逐出宫,让她们各自嫁人,其中一名韩夫人和我是同族。她进宫很多年了,现在从禁庭中出来后就投靠到我家里。我考虑到你已年过三十,还没有娶妻;独身一人,也没有官职和家产,生活上很清苦孤单。
soso_tc_slider_img
现在韩夫人自己私房银子不下千两,她本来就是清白人家的女子,年龄刚刚三十岁,长得姿色出众。我给你二人说亲,把她嫁给你,怎么样啊?"于佑这时赶忙从坐位上离开,向韩泳伏地跪拜说:"我是一个穷困书生,寄食于您的门下。自己一无所长,不能报答您的恩德。现在又对我如此厚爱,更是受之有愧!"于是韩泳吩咐手下人安排嫁娶礼仪,为于祐和韩夫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韩氏在于佑书箱中发现了红叶,她十分惊异,说:"这红叶上的诗是我作的,夫君是怎么得到的?"于佑就把得红叶事详细讲给了妻子。韩氏又说:"我在宫城御河里也捡到了一片题句的红叶,不知道是宫外何人所写。"她打开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片红叶,于祐接过来一看上面的题句就连声说:"这是我题的!"夫妻二人各持一片红叶相视无言,感慨万端,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天下姻缘一线牵,可见古人也有网恋,不过红叶题诗从此家喻户晓,成为当年网恋的佳话。
看样子网恋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开讲的大唐王朝早就有了,感叹历史上的人物真是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