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共享 > 李文仕是哪个网络小说作家

李文仕是哪个网络小说作家

发布时间:2022-09-21 10:03:57

A. 大长今是什么意思啊

朝鲜《中宗实录》曾频频提及大长今,但其具体故事不详
根据有关朝鲜中宗(朝鲜第十一世君王)时代权威历史记录《中宗实录》记载,在朝鲜历史上确实有“医女长今”其人,原名徐长今。比如中宗十九年12月15日的实录中记述“医女长今”的身份属于“人事管理”类、“医药医学”部“*人”。而中宗末年的《中宗实录》也频频提及大长今的名字。“但是朝鲜史书上关于大长今的记载只有三四页的资料——历史惟一能告诉我们的也只有这些。”薛舟如是说。

大长今所处历史时期相当于中国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
“《大长今》所描写的时代属于韩国历史上的李氏朝鲜时期,具体到大长今本人生活的年代,大致是朝鲜中宗时期,也就是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元年到嘉靖二十三年。”(何炅最近主演了电视剧《正德皇帝》——“何炅”与大长今是同时代人)公元1392年,大明王朝帮助李成桂夺取政权,并钦定国号为“朝鲜”。从此以后,朝鲜尊奉明朝为天朝,明朝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同时,朝鲜是明帝国的藩属国之一,负有向明朝纳贡的义务。“不过,明宣宗对朝鲜并未进行过分的索求,但出使朝鲜的明朝使臣却贪得无厌,引起不满。”

大长今熟读《论语》等四书, 中国文化、医学医术至今影响韩国
“朝鲜的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哺育下形成的,这些历史史实只是被巧妙地穿插到《大长今》剧中,并没有多少夸张。”其实,就是在今天的韩国,《三国志》就有十几个版本,着名作家李文烈、蒋正一等都曾推出过自己的改写本,另外还有许多针对青少年的漫画版本。儒家经典和医药医术对朝鲜的影响更是深远。朝鲜历史也明确表明,长今正式接受医女教育的时候,必须熟练掌握《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才能接触医术。“朝鲜时期宫廷和民间编纂的着名医学典籍如《乡药集成方》等,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和总结。而剧中有中宗患病的情节,症状类似伤寒,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此时依靠的主要医书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当时在朝鲜难得一见的《金匮要略》更被奉为圭臬。”

朝鲜宫廷机构、宫廷管理、官职设置类似中国
中国宫廷文化历来是文人骚客吟咏的焦点,后宫哀怨、奴婢悲惨等情节,在当时的中朝两国几乎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大长今时期,朝鲜宫女就以湖里的鱼来比喻自己孤寂哀惋的心情,有诗为证:闲依栏杆问湖鱼,问汝何故游到此?海阔江深曾记否?来而无回竟似我!”大长今作为一位女性,最后能够被册封正三品第一女御医,在当时的中朝两国来说,这确实是惊世骇俗的事。朝鲜的官职仿照中国,共分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徐长今必定要直面宫廷争斗、博学而拥有真知才能赢得中宗厚爱,从而成为朝鲜历史上的女中传奇。”另外,当时朝鲜的最高辅佐机关是议政府,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

历史多棱镜 处处觅真情
“韩流”再次袭来——70集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盛装登陆。但是这次我们不再仅仅为韩剧“催泪”的本事折腰,因为整部作品几乎都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对韩国的影响。历史是面多棱镜,看韩剧又如何?关键是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历史文明经典、人类共同情愫。

--------------------------------------------------------------------------------

B. 《杂着十种》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等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

因为事件来自假托,所以寓言的由来常常变幻无方、灵动天矫;因有所寄托

,所以寓言历来都是寄意深远。《庄子》恣肆,《孟子》雄健,良有以也。

先秦以来,中国寓言故事各朝各代产量虽有丰歉,但绵绵不曾断绝。与

西方如《伊索寓言》之类相比较,风采绝无稍逊,因为其产于本土,所以国

人读来,亲切或有过之。然本土寓言在读者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却远没有

舶来品大,以至于提及寓言必称《伊索》!此一情形,实乃我泱泱五千年文

明古国之大不幸。因之,如何整理并普及博大深远之中国寓言,则为学人及

出版者不可推卸之责任。故本书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归,遴选先秦至晚

清140余家、800多则寓言,全面梳理中国历代寓言之灿然成就。

所选寓言皆分原文、注释、意译和解说四个部分。注释侧重难解之人名

、地名、典故及生僻词语的解释,意译则致力于以明白晓畅的现代语翻译原

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解说的独特视角:它并不囿于寓言本身,而是立

足现代社会,把寓言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资读者

镜鉴。

对于语言、文字、哲学爱好者来说,本书可作为集寓言之大成的重要工

具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在会心一笑或掩卷沉思的阅读中,也能涤除困顿

、增广见闻。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管子》

傅马栈最难

?象虎疑

《晏子春秋》

社鼠

猛狗

金壶丹书

烛邹亡鸟

鹏与焦冥

景公占梦

晏子使楚

水土异也

晏子之御

《左传》

牵牛蹊田

雄鸡断尾

《孙子》

率然

同舟共济

《宓子》

阳桥与鲂

《墨子》

染丝

为义

墨子与巫马子

上帝杀龙

公输为鹊

帮人笞子

楚王好细腰

轮人与匠人

虾蟆、蛙、蝇与晨鸡

《魏文侯书》

五不足恃

《尸子》

医?立与张仪

孟贲不易勇

鹿

《商君书》

东郭敞求封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以羊易牛

揠苗助长

王良与嬖奚

楚人学语

播间乞食

取友,必端

得其所哉

二子学弈

以邻为壑

冯妇攘臂

《列子》

杞人忧天

为盗之道

商丘开

梁鸯养虎

好沤鸟者

朝三暮四

尹氏

蕉鹿

迷罔之疾

燕人还国

公仪伯

焦螟

愚公移山

两小儿辩日

詹何钓鱼

扁鹊换心

郑师文学琴

薛谭学讴

韩娥善歌

高山流水

偃师献技

纪昌学射

造父习御

锟■剑与火浣布

力与命

季梁得病

田夫献曝

施氏与孟氏

兰子进技

歧路亡羊

献鸠

藏遗契者

亡铁

攫金

《庄子》

鲲鸱与学鸠

尧让天下

姑射神人

不龟手之药

樗树之用

啮缺与王倪

罔两问景

庄生梦蝶

庖丁解牛

泽雉

养虎

拊马不时

栎社树

走虎捐子

许金不酬

楚王好安陵君

狗喻

角氐牛鸣马

瓠里子择舟

虎食蒙人

粤人得仙

冥谷之人

鲮鲤为龙

狙公

宋王偃恶楚威王

规■献

杀马以活马

易梁

“火”“虎”无别

赵人患鼠

■萌之义渠

邰恶奔秦

楚王问陈轸

子余知人

蛩蛩驱虚

不韦避兵

晋平公作琴

越工善为舟

屠龙子与都黎弈

无支祈与河伯斗

人诟狗嗥

吴人养猿

犁冥哭宝

虞孚贪利

夜狸取鸡

玄石戒酒

鄙人学盖

蹶叔三悔

食鲐

直言谀言

焚人养猴

吴王恶鸟鸣

长人短人

病躁

耻用玉爵

公孙弗忌

虎逐麋

窃糟

藿味不甘

黄公窃刀

《逊志斋集》

终不知车

越巫驱鬼

《泾野集》

西邻五子

《艺林伐山》

按图索骥

《权子》

擒鹤

顾尾不顾身

《笑赞》

送自家下汤锅

昏官与贪官

瞽者最好

佛也要钱

屁颂

死爱面子活受罪

暑月戴毡帽

众笑亦笑

秀才买柴

任你打

《焚书》

道学先生

《艾子后语》

认真

《叔苴子》

鸲鹆鸟

自出机杼

《贤奕编》

性嗜脏羹

绘像与真父

认丑为美

找痒

万字万画

鼠猫

兄弟争雁

猱之爱虎

猩猩贪酒丧命

《五杂俎》

皇冠修理专业户

《谐语》

心劳日拙

《笑林》

吃素

堵子助阵

名读书

道学相骂

风水



糟饼



合种田

露水桌子

医者算命

《雅谑》

金眼睛

得丈人力

《迂仙别记》

贼何不复来

梦中饮酒

迂公毁楼

村牛

《雪涛小说》

推诿

狡生梦金

《雪涛谐史》

知无涯

庸医止风

虎骇化缘

忘本逐末

天气不正

《雪涛阁集》

深文

医驼

蛛与蚕

《笑禅录》

盗入贫室

坐禅得麦

体贴孔子

《笑府》

习惯

一局不输

不禽不兽

乞柳

三人同卧

好讨便宜

耸肩而行

怕老婆者

奶奶属牛

牛与鼓

生子容易作文难

出米与出水

须千手观音才好

含泪吃河纯

“一”字大了许多

《广笑府》

好睡

暴富

一钱莫救

性刚

死后不赊

有钱者生

防人贰心

酸酒

难为东道

衣食父母

猫五德

下公文

吏人立誓

直走横行

不爱古玩

求人不若求己

口脚争

《精选雅笑》

换粪

摇树取菱

蚊符

迁居

《存笥稿》

三人行贾

《式斋集》

找树权

恐邻儿撼柳

《博笑珠玑》

伪僧

吃别人

富便是富,有些贼形

《春酒堂文存》

芋老人

《牡悔堂文集》

王子训獐

《潜书》

蒋里善人

楚人患眚

人情厚薄

山东公子

驱半帐之蚊

琢冰之技

吴中名医

震泽善计者

普天之泽

良医、

《杂着十种》









《居易录》

钟馗捉鬼图

《香祖笔记》

磨石亡宝

《觚■》

鬼误

《聊斋志异》



雨钱

《南山集》

鸟说

盲者说

穷鬼传

钱神问对

邻女说

《笑得好》

相法不准

哑子说话

烂盘盒

再出恭

愿换手指

有天没日

胜似强盗

剥地皮

《笑笑录》

告荒

饼钱

鸡卵

《广谈助》

朝廷缺清要官

《嘻谈录》

万字信

蚊虫结拜

恍惚

《新镌笑林广记》

田主见鸡

《阅微草堂笔记》

狐畏孝妇不畏官

戴东原言

真魅

击汝一砖

两塾师

狂生

曹竹虚言

老儒韩生

荔姐

黑烟

医者

民言

虚言招谤

田不满

《白鹤堂诗文集》

蜀鄙二僧

《谐铎》

獭祭

大面孔

一钱落职

棺中鬼手

壮夫缚虎

蜣螂城

贫儿学谄

《崔东壁遗书》

冉氏烹狗

《简松草堂文集》

养兰说

瘼狗

刈兰

《履园丛话》

量体裁衣新解

《耳食录》

爱驴

恶鼠

《七经纪闻》

记鸽

记蝎

《定阉全集》

屏营忧木

帝不果觞

捕蜮第一

捕熊罴鸱鹗豺狼第二

捕狗蝇蚂蚁蚤■蚊虻第三

《庸庵笔记》

蜘蛛与蛇

壁虎与蝎

蜈蚣与蚓

《笑林广记》

捉鬼

牛联宗

《一笑》

戴高帽

《趼人十三种》

痪驰

蝇钻

《俏皮话》

论蛆



美男哀骀它

涸泉之鱼

藏舟于壑

莫逆之友

大冶铸金

使蚊负山

游于无有者

壶子示相

混沌之死

臧谷亡羊

真马之死

伯乐之罪

为盗打包

至德之世

黄帝遗珠

汉阴丈人

厉人生子

轮扁斫轮

东施效颦

望洋兴叹

夔冷炫

坎井之蛙

邯郸学步

曳尾涂中

濠上之辩

庄子妻死

庄子与髑髅

鲁侯养鸟

佝偻承蜩

操舟如神

祝宗人说猪

齐桓公遇鬼

吕梁丈夫

梓庆为■

材与不材之间

林回弃璧

庄子破衣见魏王

真画师

列御寇比射

每下愈况

匠石运斤

吴王射狙

蜗角大战

柏矩哭辜人

涸辙之鲋

儒以诗礼发冢

宋元君夜梦神龟

畏影恶迹

《公孙龙子》

先教而后师之

《尹文子》

宣正好射

黄公好谦

《于陵子》

昌羊

中州之蜗

《苟子》

蒙鸠为巢

处女遇盗

欹器

东野毕之马失

《吕氏春秋》

荆人遗弓

祁黄羊举贤

腹杀子

因噎废食

逐臭海上

唇竭齿寒

荆人涉漉

爰旌目死于义

邾君改组

掣肘

幽王击鼓

蹶与蛩蛩距虚

割肉相啖

竭池求珠

刻舟求剑

其父善游

宾卑聚自殁

戎夷解衣

黎丘丈人

穿井得一人

掩耳盗钟

好猎疾耕

桎狗取鼠

《韩非子》

郑公伐胡

宋有富人

弥子瑕

和氏献璧

扁鹊见蔡桓公

纣为象箸

王寿焚书

目不见睫

一鸣惊人

子夏见曾子

远水不救近火

鲁人徙越

种杨树

肿膝难任

杨布打狗

虺口相龅

真假宝鼎

文子避啬夫

梦灶

惠施之谋

三人成虎

石邑深涧

魏王索郑

滥竽充数

秦伯嫁女

买椟还珠

射稽唱歌

白马过关

不死之道

画荚者

画鬼最易

卜妻为祷

郢书燕说

郑人买履

不鼓不成列

齐桓公好服紫

曾子杀彘

夔一足

管仲答封人

法不避亲

公仪休辞鱼

自相矛盾

子产晨出

守株待兔

《战国策》

养由基善射

楚人有两妻

两虎相斗

扁鹊见秦武王

曾参杀人

东门吴

海大鱼

邹忌窥镜

画蛇添足

土偶人与桃梗

淳于髡荐贤

疾犬与狡兔

狐假虎威

狗溺井

猎者得麋

惊弓之鸟

骥遇知己

虎怒决蹯

南辕北辙

王良弟子驾马

干金市马首

马价十倍

鹬蚌相争

《胡非子》

弓与矢

《韩诗外传》

屠牛吐辞婚

螳螂捕蝉

《礼记》

苛政猛于虎

嗟来之食

《新书》

虢君好谀

《淮南子》

善呼者

任侠者

鹊巢扶枝

塞翁失马

田子方见老马

《史记》

指鹿为马

《说苑》

国有三不祥

晏子逐高缭

炳烛而学

《新序》

翮与毳

申公巫臣

反裘负刍

朱公说璧

叶公好龙

以秕喂鸟

《法言》

羊质虎皮

《新论》

屠门大嚼

《论衡》

仕数不遇

披裘而薪

《风俗通义》

鲍君神

《笑林》

一叶障目

盐不足

汉人煮箦

持竿入城

《万机论》

二人评王

《符子》

与狐谋皮

《陶渊明记》

桃花源记

《世说新语》

支公好鹤

《宣验记》

鹦鹉灭火

《后汉书》

堕甑不顾

辽东豕

《异苑》

山鸡舞镜

《宋书》

狂泉

《弘明集》

对牛弹琴

说麟

《殷芸小说》

钻火

未尝见驴

欲兼三者

《金楼子》

假越救溺

鼻齄熏香

《魏书》

阿豺折箭

《刘子》

岑鼎

公输刻凤

石牛粪金

《颜氏家训》

博士买驴

巴豆孝子

《晋书》

杯弓蛇影

《启颜录》

痴人瓮帽

遭见贤尊

并我五也

钝槌利锥

车翻豆覆

《南史》

越凫楚乙

《北史》

赤马蒙霜

《猩猩铭序》

醉猩着屐

《法苑珠林》

打蚊

猴子救月

《朝野佥载》

愚人失袋

《次山集》

恶圆

《韩昌黎文集》

毛颖传

穷涸自负

《柳河东集》

■■反传

粤犬吠雪

永之氓

尸虫

伏神

罴说

大鲸

黔之驴

临江之麋

永某氏之鼠

梓人传

《李文公集》

截冠雄鸡志

《刘宾客文集》

鉴药

儆舟

述病

救沉志

养鸷词

说骥

昏镜词

《历代名画记》

画龙点睛

《笠泽丛书》

招野龙对

《无能子》

鸩说

《皮子文薮》

悲挚兽

《谗书》

槎客喻

《幽闲鼓吹》

钱可通神

《南唐近事》

打草惊蛇

《太平御览》

乘凉

《宋景文集》

雁奴

《欧阳文忠集》

钟莛说

卖油翁

《司马温公文集》

攘虿尾之毒

饭车擅高

《梦溪笔谈》

恃胜失备

《艾子杂说》

挽纤折半

持烛钻火

米从何来

龙王逢蛙

永逸者何人

好大说者

虾蟆夜哭

一蟹不如一蟹

以凫为鹘

肉食者之智

鬼怕恶人

《苏东坡全集》

扣盘扪烛

北人学没

小儿不畏虎

醉人击虎

黠鼠

谢医却药

去瘿而死

《读柳子厚三戒》

河豚鱼说

乌贼鱼说

集外文一篇

浮芥之蚁

《鸡肋集》

乌戒

《冷斋夜话》

张丞相草书

《夷坚志》

荣州梧桐

《老学庵笔记》

元宵放火

《刍言》

江蟹趋海

《道山清活》

鬻书换器

不能画似

《玉照新志》

苍舒孤寒

《吴五百》

吴五百

《谐史》

打是不打

《程史》

致富之道

《事林广记》

疥疮五德

秦士好古

《伯牙琴》

越人友狗

《拊掌录》

故相远派

《日记故事》

铁杵磨成针

《南村辍耕录》

寒号虫

《宋文宪全集》

斗子般斥亵

性好雅洁

《龙门子凝道记》

无价之宝

晋人好利

剜股藏珠

愤鼠毁庐

不自食其言

《燕书》

越人溺鼠

人貌狙心

郑人爱鱼

借梯救火

东海王鲔

《郁离子》

千里马

工之侨献琴

芮伯献马

鸲鹆噪虎

蜀贾三人

巫鬼争神

僮仆争政

康回触山

楚太子养枭

论智

楚人患狐

蚁垤

蟾蜍与蚵■

郁离子哭坏宅

洛巫起蛟

鹳迁其巢

麝智

同归于尽

道士救虎

岛人食蛇

庄子哀饿人

医缓

精彩书摘

管仲(? ?前645)名夷吾,字仲。齐颍上(颍水之滨)人。早贫困,曾经

商,初事公子纠,后相齐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助齐桓公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托名为他所作的(管子》,存有他

的遗说。《国语?齐语》载有他的事迹。《管子》实际上是战国时齐国稷下

学者的着作总集,其中也有汉人附益的部分。汉刘向校定八十六篇,今存七

十六篇。共分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

》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

十六篇。内容庞杂。有清人戴望《管子校正》,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通《

管子集校》等。

傅马栈最难

桓公①观于厩②,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

“夷吾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

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①桓公: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②厩:

马房。③圉人:养马的人。

【意译】齐桓公到马圈察看,问管马圈的小吏:“马夫干什么事情最难

?”马圈小吏还没回答,管仲就先回答说:“我曾经当过马夫,知道编马棚

最难。先编弯曲的木材,而那弯曲的木材又要配以弯曲的木材;编上弯曲的

木材后,笔直的木材就无法用了。如果先编上直木,那么就得用笔直的木材

相搭配;编上笔直的木材后,弯曲的木材也就无法用了。”

【解说】常识告诉我们:笔直的木材如果和弯曲的木材绑在一起,无论

怎么绑都会留下很大的空隙。换言之,直木只有与直木才能搭配,曲木亦然

。这个道理用于施政,也是同一道理:如果在选拔人才的时侯,先选拔品性

好的人,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会去找品性好的人来与他们合作。先选拔了品性

不好的人,那么那些品性好的人就没有被选拔的余地了。管子似“先傅曲木

,曲木又求曲木”、“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的简单类比,向齐桓公说

明要慎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道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栾梅健)

?象①虎疑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

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驳马②而■桓③,近日④

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象也,?食虎豹,故虎疑焉。



??《管子叫、问篇》

【注释】①?象:兽名,形似马,倨牙,食虎豹。②驳马:毛色不纯的

马。③■桓:盘桓。桓:大,这里指威武的样子。④近日:迎日。

【意译】齐桓公骑马出游,有一只老虎远远望见,便伏在地上。桓公问

管仲说:“今天我骑马,老虎看见我后,吓得不敢动,这是为什么?”管仲

回答说:“依我猜想,君王肯定是骑着那匹毛色驳杂的马,迎着太阳奔跑吧

?”桓公说,“是的。”管仲说:“这是因为驳马很像?,?能吃虎豹,所

以老虎那样害怕。”

【解说】老虎在还没有认清齐桓公乘的是寻常的马,还是能吃自己的?

,就伏下身子做投降状,原因只是做出决定太过匆忙。如果不是因为迎着太

阳,或是老虎仔细看清楚。情况,齐桓公可能就要遇上大麻烦了。匆忙做出

决定和熟虑而动,其间泾渭,由此可见一斑。管仲深明其要义,并趁机表明

了希望齐桓公在观察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应明察秋毫,熟虑而

后动的意图。

在这件事情上,管仲的分析固然很好。但他善于抓住时机,随时随地向

齐桓公施以劝诫或是引导,更是值得我们细思。两千多年后,在湘军统帅曾

国藩手下做过幕僚的李鸿章曾回忆说:“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

,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管仲助齐桓公率先称霸诸侯,曾国

藩平定洪杨,手下幕僚才俊云集,其后出将入相者不知凡几。人常说才比管

、乐,大抵如此。

(栾梅健)P1-3

C.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12月第一版与2007年3月第二版上的nu和rao读音不同,而其他教参上都为拿,意为划,撑)

注释
①挐:撑船。
②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着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西湖本是人间天堂,更喜“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人独享如此人间美景,心境纯静如这天地一般,更喜此时此地居然有同样爱好者,如果这也算痴,天下文人谁不想这样痴片刻。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1597—1689)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着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着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D. 全国叫李文仕的有多少人

姓名为 李文仕 的用户共有9人,其中 女生0.00%,男生100.00%
虽然是不完全统计,但是也能反应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况
希望能够帮助你
名字只是一个称谓,每一个人才是独一无二的
满意,请采纳。

E. 张岱晚明什么的代表作家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着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着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着
[1]
明末清初散文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盾,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
西湖梦寻[2]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着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
《陶庵梦忆》
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名士风度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着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网络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张岱涉猎之广泛,着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
《琅嬛文集》
见。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出自《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出自《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出自《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编辑本段黍离情结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着。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诚如清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日。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之式而凭之者也。”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邪?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者的心情。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着述,追忆6岁时巧对陈继儒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列“七不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作者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以营造自己的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福地煞尾(《陶庵梦忆·王郎?福地》),是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昧”而已。《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域遍及会稽、杭州、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金忠淳《陶庵梦忆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如《张氏声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西湖二十年。”晚明官吏之奢华纵欲,可见一斑。奢靡如此,明朝安得不亡。如《陶庵梦忆冰山记》,描写该剧演出时,观者数万人。当演到魏党“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时,观众怒气忿涌,噤断护惜。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汹汹崩屋。”反映出民心民意对阉竖当政的厌恶和气愤。《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写二更灯烬,那些“尚待迟客”的妓女,“或发娇声,唱《擘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语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揭示了繁华掩盖下的凄惨,强颜欢笑掩盖下的辛酸。总之,“兹编载方言巷咏,嬉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佚名《陶庵梦忆·序》)对张岱的大部分小品,都可作如是观。如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他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不是在借旌表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呢?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在《赠沈歌叙序》中,他盛赞友人沈素先“坚操劲节,侃侃不挠,固刀斧所不能磨,三军所不能夺矣。国变之后,寂寞一楼,足不履地,其忠愤不减文山,第不遭柴市之惨耳。”他觉得“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灭矣。”(《越绝诗小序》)所以他选辑《越绝诗》和《于越三不朽图》为之作赞作序。为使“忠义一线不死于人心”,他编撰《古今义列传》,“自史乘旁及稗官,手自钞集”(《古今义列传序》),“十年搜得烈士数百余人,乎自删削,自成一家之言。”(祁彪佳《义列传序》)可谓用心良苦。
张岱
《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山水园林小品。王雨谦〈西湖梦寻序〉称:张陶庵盘礴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今乃山川改革,陵谷变迁,无怪其惊惶骇怖,乃思梦中寻往也。

在他之前,田汝成已撰有《西湖游览志》和《续志》。张岱的《梦寻》于《田志》多有采取,“张氏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其下。岱所自作尤夥,亦附着焉。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四库全书总目》这段话,没有指出张岱的《梦寻》,于《田志》从体例到内容,多有采取和仿照,对照两书,不难看出。当然,《梦寻》和《田志》也有诸多不同。张岱自述其祖父有别墅寄园在西湖,他本人也曾读书李氏岣嵝山房。在阔别西湖二十八年期间,西湖无日不入其梦中。后于甲午(1654)、丁酉(1657)两至西湖。兵燹战火之后的西湖,“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作者以为“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于是“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西湖梦寻自序》)《梦寻》是作者在西湖“无日不入梦”,“未尝一日别”,这种魂牵梦绕的忆旧恋旧情结中,抒发家国之痛的: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盛衰。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笤溪,夜必恸哭而返。(《柳州亭》)在作者所有的小品文中,这是他抒发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最强烈、最鲜明的一则;是他的《两梦》的基调,也是他的《梦寻》与《田志》最大的不同。

F. 元末明初有哪些着名将领,隐士,文学家。

元末明初你想找的一些人物:

着名隐士:王蒙、冒致中
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年轻时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元末,张士诚据浙西,曾应聘为理问、长史,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牵累,死于狱中。(请参见网络:http://ke..com/view/31496.htm#3)
冒致中:(1317—?待考),字东林;海陵人(今江苏泰州)。着名元末明初隐士。在元朝末年,冒致中为两淮盐运司司丞。不久,张士诚起兵泰州,自立为吴王,冒致中被挟至苏州,封为妥督丞相。后冒致中托病力辞不仕,载书遁迹皋东,于本镇贾公祠河南购田筑室定居。

着名文学家:宋濂、杨维桢、施耐庵、罗贯中、唐元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的着名文学家、书画家。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文学家)。
施耐庵(1296—1371),元末明初作家。
唐元(1269—1349),元末明初着名文学家。

着名将领:徐达等人
曹震(?—1393) 元末明初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末从朱元璋起兵,累官指挥使。
胡深(1314—1365),字仲渊,号芸斋,龙泉东郊塔石南弄村人,颖异有智略,通经史百家之学。元末兵乱,1359年冬归降朱元璋,被授为左司员外郎,守处州。1361年秋,出征江西等地,屡立战功,授为浙江东行省左右司郎中。后朱元璋称吴王,胡深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1365年1月,胡深从朱亮祖伐福建陈友定,陷伏兵包围圈,被执持遇害,终年52岁,追封为缙云郡伯。
桑世杰(?—1358),安徽无为人,元末明初军事将领。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十年夜回回将领之首。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身世农家,少有弘愿。
汤和(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严,沉敏多智。
常遇春(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
冯国用(1324—1359)明开国时将领。定远(今安徽)人,回族。
冯胜 明初年夜将。初名国胜,别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 喜念书,通兵书
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念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正。
邓愈(1337—1377)。初名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十年夜回回名将之一。17岁领兵抗元。
华云龙,定远人,回族。聚众居韭山。太祖起兵,来归。
丁德兴,定远人,回族。归太祖于濠。伟其神情,以“黑丁”呼之。
蓝玉 ,凤阳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洪武后期的首要将领,多次领兵冲击元朝残存势力,为明朝统一中国作出了主要进献。
沐英 凤阳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明初主要将领
傅友德(?—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
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 还有最夙起义的方国珍 吴军张士诚汉军陈友谅 还有彭莹玉、刘福通、徐寿辉等等太多了, 元朝的也先帖木儿、脱脱、贾鲁、答失踪八都鲁、段功等也是盖世猛将
明玉珍(1331—1366)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庙号太祖,谥曰钦文昭武皇帝。元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家世务农。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G. 大长今是什么意思啊

朝鲜《中宗实录》曾频频提及大长今,但其具体故事不详
根据有关朝鲜中宗(朝鲜第十一世君王)时代权威历史记录《中宗实录》记载,在朝鲜历史上确实有“医女长今”其人,原名徐长今。比如中宗十九年12月15日的实录中记述“医女长今”的身份属于“人事管理”类、“医药医学”部“*人”。而中宗末年的《中宗实录》也频频提及大长今的名字。“但是朝鲜史书上关于大长今的记载只有三四页的资料——历史惟一能告诉我们的也只有这些。”薛舟如是说。

大长今所处历史时期相当于中国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
“《大长今》所描写的时代属于韩国历史上的李氏朝鲜时期,具体到大长今本人生活的年代,大致是朝鲜中宗时期,也就是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元年到嘉靖二十三年。”(何炅最近主演了电视剧《正德皇帝》——“何炅”与大长今是同时代人)公元1392年,大明王朝帮助李成桂夺取政权,并钦定国号为“朝鲜”。从此以后,朝鲜尊奉明朝为天朝,明朝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同时,朝鲜是明帝国的藩属国之一,负有向明朝纳贡的义务。“不过,明宣宗对朝鲜并未进行过分的索求,但出使朝鲜的明朝使臣却贪得无厌,引起不满。”

大长今熟读《论语》等四书, 中国文化、医学医术至今影响韩国
“朝鲜的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哺育下形成的,这些历史史实只是被巧妙地穿插到《大长今》剧中,并没有多少夸张。”其实,就是在今天的韩国,《三国志》就有十几个版本,着名作家李文烈、蒋正一等都曾推出过自己的改写本,另外还有许多针对青少年的漫画版本。儒家经典和医药医术对朝鲜的影响更是深远。朝鲜历史也明确表明,长今正式接受医女教育的时候,必须熟练掌握《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才能接触医术。“朝鲜时期宫廷和民间编纂的着名医学典籍如《乡药集成方》等,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和总结。而剧中有中宗患病的情节,症状类似伤寒,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此时依靠的主要医书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当时在朝鲜难得一见的《金匮要略》更被奉为圭臬。”

朝鲜宫廷机构、宫廷管理、官职设置类似中国
中国宫廷文化历来是文人骚客吟咏的焦点,后宫哀怨、奴婢悲惨等情节,在当时的中朝两国几乎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大长今时期,朝鲜宫女就以湖里的鱼来比喻自己孤寂哀惋的心情,有诗为证:闲依栏杆问湖鱼,问汝何故游到此?海阔江深曾记否?来而无回竟似我!”大长今作为一位女性,最后能够被册封正三品第一女御医,在当时的中朝两国来说,这确实是惊世骇俗的事。朝鲜的官职仿照中国,共分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徐长今必定要直面宫廷争斗、博学而拥有真知才能赢得中宗厚爱,从而成为朝鲜历史上的女中传奇。”另外,当时朝鲜的最高辅佐机关是议政府,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

历史多棱镜 处处觅真情
“韩流”再次袭来——70集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盛装登陆。但是这次我们不再仅仅为韩剧“催泪”的本事折腰,因为整部作品几乎都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对韩国的影响。历史是面多棱镜,看韩剧又如何?关键是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历史文明经典、人类共同情愫。

H. 求关于刘基 刘伯温的文章 他的资料 小说 等等。。 大侠们 谁有改编过的呢 。。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着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着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着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着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纪念网 http://liubowen.memsky.com

悲剧性结局
刘伯温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刘基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朱元璋
2、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3、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4、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5、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传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历史上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
刘基,字伯温。现在许多书籍说他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乱势力,并于军政、财务等各方面为新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开创了明初的第一个盛世。说什么“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如此伟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历史上的刘伯温既不是什么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谋略家,也不是什么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连高洁的隐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而已。
“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刘伯温真是天才军师吗?
大多数书籍提到刘伯温的军事才能时都说,他“神采飞逸,性格刚毅,抱负不凡,朱元璋一见大喜过望,拜刘伯温为军师,朱元璋能扫平元末群雄,一统天下,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刘伯温共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现在甚至连具体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见是两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书。
从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来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当军事参谋,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是投奔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做起义军的参谋。
从他总共合计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从军经历来看,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才华。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参谋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已经不需要他随军,而这时朱元璋的仗还远没有打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这个军事参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一些书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灭陈友谅,然后再消灭张士诚,说成是刘伯温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计。甚至还将这一大计等同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佟平认为,这纯粹是穿凿附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这场大战发生在1363年,刘伯温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当军事参谋,到这时已经当了三年,可是当陈友谅打上门来的时候,朱元璋才匆忙赶造战船来迎战,哪里有什么先打陈友谅的“平定天下大计”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将官韩成与朱元璋换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杀骗过敌军,朱元璋很可能在这场大战中被杀。如果刘伯温真是一名出色的军师,能如此让主帅涉险吗?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大势,如果刘伯温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随军参谋,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能不想到刘伯温吗?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排到了刘伯温。
佟平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十年、这时他也已经六十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漫画/冷洁
刘伯温是汉代张良一样功成身退的隐士,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刘伯温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辞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亮点,尤其是明清两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们,更是刻意把刘伯温打扮成张良一样功成身退的隐士,这是否站得住脚?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刘伯温每次辞官和每次“辞而不甘”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辞官都几乎与做隐士没有什么关系。
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职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才辞官的。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却还是看不开,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去做了。
刘伯温1358年第三次辞官,是因为一度被升为五品,又被降为七品,还被剥夺了参与军事的资格,才愤而辞官的。也幸亏有此辞官,才后来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刘伯温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虽然刘也属于朱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这对于官欲很强的刘伯温来说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这种失落感,再加上当时已经六十岁,眼见着继续下去也没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迁,于是想试一试辞官这一招,看看朱元璋会不会因此而特别挽留他而给他加官,遗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让他回家了。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明朝廷为什么这时会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明朝廷却突然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说他“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为什么明朝皇帝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突然想到赠封他?
佟平认为,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其一,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许多人被朱元璋杀掉了,所以才轮到了刘伯温。据史家统计,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杀、被充军、被除爵的达到了31人,其中还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这些人已经被朱元璋定为坏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时候自然就不能再用这些人来做陪衬了,这样就将原本排在40名之后的刘伯温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担当的是太史令,这个官职除了编制历书等,还负责观察天象,同时兼管起草文书、策命、记史事、编史书、国家典籍、祭祀等。通过刘伯温来预测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骗性。
其三,刘伯温写了许多文章,这样方便在文人中宣传推广。
其四,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中学历最高,是前朝的进士,让前朝的进士为没有正规上过学的朱元璋当老师,面子上好看,而且刘伯温比朱元璋大将近20岁。
其五,刘伯温是有文才又有从军经历的人,适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361.html?wtp=tt

I. 李姓男孩名字,李文 (........)加一字,

李文峥
李文津
李文蔚
李文雄
李文晨
李文承
李文厚
李文崇
李文传
李文铭
李文士
李文学
李文彤
李文长
李文凌
李文鸣
李文鑫
李文泊
李文凡
李文以
李文裕
李文胤
李文礼
李文镇
李文灵
李文知
李文汉
李文世
李文水
李文飞
李文久
李文力
李文朋
李文秋
李文恺
李文道
李文欣
李文强
李文孟
李文丁
李文义
李文来
李文忻
李文雪
李文宁
李文绍
李文富
李文德
李文亚
李文琳
李文岚
李文孝
李文烁
李文远
李文望
李文洛
李文浚
李文钦
李文佑
李文积
李文虎
李文城
李文人
李文屹
李文懿
李文和
李文宗
李文思
李文利
李文勋
李文运
李文添
李文秀
李文焕
李文悦
李文彦
李文炜
李文为
李文潇
李文声
李文高
李文如
李文恒
李文亦
李文月
李文玉
李文骐
李文易
李文宜
李文沐
李文光
李文雅
李文善
李文禹
李文心
李文修
李文楚
李文仁
李文森
李文栩
李文波
李文友
李文延
李文晓
李文劲
李文相
李文鹤
李文昱
李文朗
李文琪
李文予
李文亮
李文济
李文震
李文昭
李文有
李文仕
李文琛
李文桐

阅读全文

与李文仕是哪个网络小说作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智慧沃家连wifi显示网络未连接 浏览:468
手机怎么自动分配网络 浏览:991
网络电视会员怎么办 浏览:405
中国移动网络客服是什么 浏览:990
某单位网络安全方案 浏览:625
家用无线网络可以管多少面积 浏览:570
飞歌g8二代网络异常 浏览:930
房产如何运用网络获客 浏览:677
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 浏览:822
涪陵网络安全宣传周 浏览:206
网络诊断数据访问异常是怎么回事 浏览:204
上海网络办公oa软件 浏览:29
手机网络4G不见了是什么意思 浏览:254
苹果怎么看是sa网络 浏览:34
苹果手机上出现非网络是什么原因 浏览:465
什么打枪游戏可以在没有网络的地方打 浏览:881
网络电缆插在wifi的什么地方 浏览:443
有网络电视的软件 浏览:918
关于的网络营销方案 浏览:921
中国移动网络查询余量 浏览: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