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高手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在议程设置上面的不同。
什么是议程设置。如果你有空,可以回去好好看看传播学,传播学里提到这个定理的。
好,下面进入正题,回答问题:
首先回答,议程设置的定理。
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形成或影响舆论的理论假设。
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 麦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德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
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关议程设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见于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
“新闻时效性”是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网络,的时效性,当属现在最快。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网络是不可比拟的。
网络和议程设置理论出现的时间是接近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说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没有考虑到网络这个新一代媒体。所以议程设置理论在针对网络讨论时是有所变化的。
并且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特点分析。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显然网络,是具有议程设置这个功能点的。
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虽然是现代化的一个虚拟平台,但是他也具备,设置议题的原动力。也再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电视、广播等的现场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加强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与功能,但由于出版制作的时间、空间限制,由于内容甄别和把关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
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实时报道。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摆脱了只是转载传统大众传媒新闻内容的状况。实时互动性这个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实现形式中,现场直播也是广播和电视能够采用的手段,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快速实时性特点。但是,广播电视的直播一般适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现实生活中,实时性互动传播在传统电子媒体的日常新闻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报道的主要形式。
而从网络中,这样一个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个,多元互动性的影响 。
多元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形成公众议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网上舆情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
❷ 新媒体理论有哪些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渠道,承担着企业推广和服务的重要责任。新媒体营销也备受企业重视。
新媒体营销的定义
新媒体营销简单理解为企业在新媒体上做的营销活动。从字面上理解可分为“新媒体”和“营销”两个概念。“新媒体”是企业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很多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新媒体仍然适用。
企业为什么要注重新媒体营销?
用蚌端口正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燕巢优品创始人王军的话来说:“这好比打仗,人家都用上了导弹、原子弹等先进的武器,你还用大刀长矛,你连对手的影子都没找到就已经玩完了。”其他的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新媒体营销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顺着传统营销策略的演变过程,来探索新媒体营销的突围方向。
我们先来看看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的4P理论:产品(Pro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媒介飞速发展、传播越来越快,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4P理论受到挑战。4P营销理论开始向4C营销转变,即产品(Prouct)向顾客(Counsumer)转变、价格(Price)向成本(Cost)转变,分销渠道(Place)向便利(Convenience)转变,促销(Promotion)向沟通(Communication)转变。
再后来又有人提出4R营销理论,它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该营销理论注重企业于顾客之间建立有别于传统的新型主动性关系。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学者综合性的提出了4V营销理论,也就是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值(Value)、共鸣(Vibration)相组合的理论。
2010年前后,国内营销专家提出了4I营销理论,其中包含趣味性原则(Interesting)、利益原则(Interests)、互动原则(Interaction)、个性原则(Indiviality),成为电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实施理论基础和新媒体营销的突围方向。
以上这些营销策略在新媒体时代并未过时,只是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而已。也就是由传统的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等转变到现在的手机、电脑、VR、AR等。导致人与人之间从单向的传播演化成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时代各种新硬件、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在做新媒体营销时需要根据媒介的不同适当优化改进,在技术和策划之间寻找平衡点。
新媒体营销的营销理论
传统的AIDMA法则:此法则自1898年提出一直沿用至今,其含义为: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培养欲望(Desire)、形成记忆(Memory)、促成行动(Action)。我们可以理解为先让消费者注意(Attention)到你的广告、进而产生兴趣(Interest)愿意深入了解、再到产生购买欲望(Desire)、记住(Memory)广告内容、最后采取购买行动(ACtion)。这种通过“引起注意(Attention)”的方式需要在媒体上投放的内容刺激性强、多次重复,尽可能多范围覆盖来达到让消费者愿意买单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网上的集市,搜索引擎也被广泛使用。传统的AIDMA法则已经满足不了新媒体营销的需求。在2005年又出现了AISAS法则。其含义为:引起注意(Attl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主动搜索(Search)、付诸行动(Action)、口碑分享(Share)。尤其是消费者分享之后可以引起其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产生兴趣,形成一个销售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做营销时,可以把传统的AIDMA法则和新媒体营销AISAS法则配合使用,已达到最佳的营销目标。
❸ 网络广告理论依据是什么
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之间所最大的区别就是网络广告的交互性无可比拟,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在网络上,网络媒体实现了信息互动,用户可以轻松获取需要的信息,广告主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系统随时了解用户的喜好,随时得到用户反馈,根据要求迅速回应。
❹ 网络营销主要有那些理论
搜索竞价
这是广泛使用的推广方法,极受中小企业青睐。通过把词义与目标客户群的距离拉得更近,搜索引擎服务商常爱向广告主吹嘘,他们是做精准营销的,但到底精确与否,最后还得靠自己去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搜索竞价营销方法,初期的推广费用不是很高,大多企业都能够买得起帐,而且具有有一定的精准程度可言。这也是为什么Google、网络等搜索引擎服务商能大把赚到钞票的原因。
网站广告
在网站上做Banner、Flash广告推广,是一种传统的网络推广方式。此类广告,宣传目标人群面比较广,不像搜索竞价那样能锁定潜在目标客户群。网站广告是国内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主要的赢利方式之一。
此类广告,因为价格昂贵,一般的中小企业常玩不起。同时,又因为为中小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回报,效果难以评估。因此,较大的门户网站,一般不会去找中小企业来买广告帐。
软文宣传
一篇优质软文,不仅可以让你的网站获得大量的流量,还可以树立你公司在顾客或竞争对手心目中的形象。但前提是,软文必须要有“杀伤力”,才能够不断地吸引他人来阅读。因为“优质”,还常会被其他网站编辑转载,这样起到的效果就更佳了。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软文如何来撰写,是否有对行业或市场了然于心的文笔高手,能写出像模像样的软文来。
值提醒一点的就是,如软文写得不好,则会被读者所遗笑,所以在发表软文之前,要仔细修订,确认它们能起到较好效果才好。
网站SEO
网站SEO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是网站大部分的流量,主要还是来自搜索引擎。如果没有SEO,显然是难以获得探索引擎的免费流量的。值得提醒的一点是,不要把SEO当成网站运营的主要工作来做,否则会掉入SEO陷阱不可自拔。
很多人在SEO与网络营销认识上有一些误区!很多朋友都以为SEO是网络营销的全部,以为SEO就是SEM。网络营销是非常全面的,不仅仅从网站建设开始策划,在网站上添加内容、产品,再给网站带来流量,更重要的是强调转化率。如果通过SEO或通过其他推广方式,使网站获得了大量的流量,但网站产品销量不佳,谈不上做的好!
网络营销考虑的是网站盈利,通过网络竞价,SEO,网络推广,点击广告,联盟广告,软文广告等宣传方式,扩大品牌效应,提高网站流量,提高网站转化率,最终是流量转化为客户,为企业带来效益,这是目标。
SEO只是一个步骤,是减少网站与搜索引擎的冲突,让网站对搜索引擎友好,是搜索引擎喜欢网站,达到从搜索引擎带来流量的目的,但SEO在调整网站的同时,seo工作者还需要对用户体验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比如网站针对老年人,字体大小哪就不适合;还有很多朋友在优化时,为了优化而优化,把网站改的面目全非,进入首页后,要么优化痕迹很严重,要么底部友情链接堆积严重,对用户体验来说,影响很大,不能不让用户感觉网站是否真实!影响用户购买欲望!SEO是网站营销的一部分,是处理网站与搜索引擎的关系,与用户的关系,而论坛营销,QQ群营销,博客营销,微薄营销等其他营销方式和SEO营销一样,都是为了扩大品牌效应和网站流量
推广方式编辑
网络视频广告
以往大家都是通过文字、图片等来传达信息,网络视频传达方式则更直接、更形象、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让视频广告这种营销方法,在未来变得更有想象空间。
个人认为,视频广告在将来将会发展越来越好。在网络上比较知名的视频网站有薯仔网、我乐网、酷6网等。因为视频网站各自的定位人群不尽相同,所以选择做视频网站广告推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推广。
事件营销
最近的事情营销案例:可乐与QQ在线上开展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王老吉捐一亿后推出的“封杀王老吉”营销事情等,皆是非常成功的事情营销案例。
事件营销,注重创意,有好的创意,就不怕没有效果。倘若有强大的资源作为后台支撑,营销效果则可能就会更棒。
博客宣传
如今,企业开博来宣传公司文化、理念和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博客这种新型的推广方式,已经得到非常多企业的认可和使用。有些企业博客网站,做起专门为企业开博的事情来,比如中国企业博客网等。
开博客进行网络宣传,相对来说,还是一种小范围的宣传。实际的效果,除了能看得到流量数,其它的效果就很难评估了。然而,企业博客毕竟也算是一种宣传方法,效果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
论坛推广
以BBS为主的网络社区或论坛,国内星罗棋布、多如牛毛。要在BBS这种社区上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些大大小小社区或论坛,如果统一整合起来,之后,再进行营销活动,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
有些人,常爱去一些较为热门的论坛发贴做推广,但这种宣传广告性的帖子一般没过多久就会被社区管理员删除,效果也不见得好。
B2B平台
B2B平台是广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宣传推广平台。中小企业,常面临资金不足等难题,希望所付出的任何一点推广宣传费用,都能力求获得定单,否则就容易被视为没有效果。
B2B平台,有阿里巴巴、一比多、慧聪网等网络营销平台。
软件推广
软件推广也是互联网上比较普见一种推广方式。成功的案例非常之多,较为典型的案例有,Window捆绑IE、QQ软件捆绑音乐软件等。进行软件推广的首要前提是,借力的软件要对用户有使用价值,用户愿意接受才行。
提醒一点,应用此推广方法,得注重自身形象,不要太过流氓,否则不仅得不到好的推广效果,还有可能会惹来骂声一片。弄不好,可能还会遭到反流氓软件协会的控告,让你赔了夫人又折兵。
Email营销
一种古老的营销方式之一,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使用。互联网企业认为,获得了用户的邮件,如同获得了可以向用户宣传的“通道”。使用邮件营销最为厉害的要数国内一些着名的网络巨头,每天都给你发来邮件,让你烦不甚烦。
大公司尚且如此,小公司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有了邮件地址,发出去便是,至于效果嘛!容以后再说。反正有邮件不发出去感觉实在是浪费,发了还可能获得一线商机。
Email营销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给用户发送的界面和内容要极富创意,容易吸引邮件用户进一步的兴趣,才会达到较佳的效果。
口碑宣传
口碑宣传也称作口碑营销(Word of Mouth)。俗称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确如此,好的产品,对顾客有用有价值的产品,自然也会得到用户的口口相传。与其说它是一种营销方法,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效果见证”。
要想达到此种效果,则需要开发出来的产品对用户非常有价值才行,且让用户使用一次之后,再也离不开。进而能介绍他们的朋友也来使用。不知不觉地中,产品就被推广出去了。
友情链接编辑
交换友情链接,要与大型网站、知名网站做友情链接,才会获得到更多的关注,赢得更多的点击数量。
此外,友情链接还应当找Google-PR值较高的网站做。PR值高的网站,较容易受得到搜索引擎的青睐,更容易让网站的各个页面被搜索引擎所收录。收录多了,从搜索引擎过来的流量也才会变得更多。
其它方法编辑
此外,还有即时聊天工具宣传、病毒木马传播、空间互动营销等。
❺ 与传统媒体比较,在网络传播中进行议程设置有哪些不同
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形成或影响舆论的理论假设.
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 麦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德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
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关议程设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见于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
“新闻时效性”是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网络,的时效性,当属现在最快.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网络是不可比拟的.
网络和议程设置理论出现的时间是接近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说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没有考虑到网络这个新一代媒体.所以议程设置理论在针对网络讨论时是有所变化的.
并且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特点分析.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显然网络,是具有议程设置这个功能点的.
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虽然是现代化的一个虚拟平台,但是他也具备,设置议题的原动力.也再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电视、广播等的现场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加强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与功能,但由于出版制作的时间、空间限制,由于内容甄别和把关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
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实时报道.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摆脱了只是转载传统大众传媒新闻内容的状况.实时互动性这个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实现形式中,现场直播也是广播和电视能够采用的手段,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快速实时性特点.但是,广播电视的直播一般适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现实生活中,实时性互动传播在传统电子媒体的日常新闻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报道的主要形式.
而从网络中,这样一个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个,多元互动性的影响 .
多元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形成公众议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网上舆情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
❻ 网络营销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一)网络直复营销理论:直复营销是一种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反应和(或)达成交易而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的相互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特征:
(1)强调双向信息交流;(2)顾客与营销人员直接沟通;(3)具有全球性和持续性;(4)可以测定效果。
(二)网络关系营销理论:关系营销是指建立、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 ,致力于建立顾客忠诚度。特征:(1)宏观上营销影响一系列领域,微观上注重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2)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营销费用是保持老顾客费用的5倍:(3)互联网实现双向沟通,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网络软营销理论:(1)软营销强调尊重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2)软营销的主动方是消费者;(3)互联网应该遵循软营销规则;(4)网络社区自发形成或者利益驱动形成,但是成员都是受尊重的;(5)网络礼仪。
(四)网络整合营销理论:顾客的重要性提高,4P’S理论转化为4C’S理论(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特征:(1)产品和服务以顾客为中心;(2)以顾客接受的成本定价;(3)产品的分销以方便顾客为主,实行一对一、跨时空销售;(4)交互式营销加强与顾客沟通和联系。
(五)网络体验营销理论:营销过程中要考虑消费者的情感需要,注重顾客体验,把体验看做顾客价值的组成部分强调企业与顾客互动,强调顾客参与。特征:(1)互联网为体验营销提供了好的环境;(2)网络互动性适合体验营销发展;(3)网络营销注重顾客忠诚。
❼ 经典传播学成果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是什么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着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着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着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着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着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着《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着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着作。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作为一种民族担忧的结果而问世的,即担忧美国的移民可能出现的不忠诚。成千上万的德国裔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散宣传,还是会从事破坏?帕克指导了对移民外语报刊的研究。他发现,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主要帮助近来的移民懂得如何在北美生存下来。很少有报刊鼓励对于原先祖国的忠诚。美国的外语报刊通过帮助它们的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地构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 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查后,于1922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着《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拉扎斯菲尔德的 《人民的选择》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着作。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 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着名的5W传播模式开始的。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文一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至今,学界仍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甚至认为,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仿佛是对拉斯维尔这一论文的注释,因为它涉及了传播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总体看来,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二是从外部功能上, 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鄄fect)?这就是着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这篇文章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直到今天,它仍是传播学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入门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而拉斯韦尔的阐述,则为全面揭示大众传播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基础。此后,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5W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外,拉斯韦尔还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其他许多贡献。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则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而今天的宣传分析,已被纳入到了传播研究的一般体系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到美国社会科学,并使其与政治分析相结合,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弗氏理论;他还帮助创办了政策学,这是一门整合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的交叉学科。
❽ 网络媒介的传播媒介
问题先要从媒介这个概念谈起。传播学中所说的传播媒介,指的是人类传播过程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物体,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造物,可以是单一的物体,也可以是一系列物体的组合。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大致可以分为:
一、人际传播媒介。这是人际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面对面交谈时借助的空气,非面对面传播时所用的书信、电话、电报等。
二、组织传播媒介。这是组织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公文、函件、布告、书面通报、黑板报、宣传栏、内部报刊、内部广播、闭路电视等。
三、大众传播媒介。这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性传播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通讯、音像制品、展览制品等。
电脑网络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兴传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这种复合型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开放式的大众传播,人们可以从事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传播,人们也可以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人际传播。所以,它既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便的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
“第四媒介”之说,把电脑网络同报纸、广播、电视视为同类,然后按照它们出现的先后排序,得出它排行第四的结论。这多少有点列宁曾经批评过的“1+1=蜡烛”之类的逻辑错误。因为报纸、广播、电视纯然是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并不是人际传播媒介,一般情况下也不是组织传播媒介;而电脑网络则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媒介。把性质和功能很不相同的事物,相提并论,简单类比,这岂不违背基本的逻辑规则么?
用“第四媒介”这种说法来界定网络媒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位置,显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而且极易带来混乱,产生误导。
“第四媒介”的说法是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首先提出来的。新闻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ion)是联合国新闻政策的协调中心,每年举行一次例会,就联合国各机构的新闻活动进行审议并向联合国大会提供建议。当年该委员会的报告谈到联[合国在发布新闻时除了原有的印刷出版物(Press)、广播 (Radio)、电视 (Television) 这三种媒介外,还应该通过]第四种媒介因特网 (Internet) 来进行。从此以后,联合国不仅有自己的出版物、电台、电视台,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见这一说法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语境的,它是就联合国的新闻发布途径而言的,并不是对网络传播的总体评价和理论定位。据查,这两年新闻委员会的报告没有再用这一说法,不过西方确实有人沿用这个词语,即使这样,它也只是就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而言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人际新闻传播还不在此列)以往主要依靠报刊、广播、电视,现在电脑网络也可以面向大众传播新闻,于是就用了“第四媒介”这个词。但是,既然它是就新闻传播(而且是大众新闻传播)而言的,那就没有理由将它泛化为一种普遍性的概念,因为如前所述,一、人类的传播媒介有多种多样,怎么说网络媒介也不是老四;二、网络媒介担当的职能多种多样,怎么说也不能把它的职能仅限于面向大众传播新闻而已。也就是说,当你谈论大众新闻传播时可以姑妄称之为“第四媒介”,但是当你谈论人类一般传播活动时,你就没有理由称之为“第四媒介”。把“第四媒介”泛化为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意味着用这种说法来界定网络媒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位置,而这样定位显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而且极易在理论上带来混乱,在实践中产生误导。
要跳出“第四媒介说”这一思维模式
就理论研究而言,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人只看到网络媒介对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影响,有人甚至惊呼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许多地方都要改写了。诸如把关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影响不一理论等等,似乎都要改写了。诚然,面对网络媒介带给大众传播的影响,对现有理论重新审视并作出种种调整修改是必要的,但是只要大众传播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没变,有关它的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也不会大变。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网络传播给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带来的新局面、新情况和新问题却关注甚少;对网络世界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也关注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同“第四媒介说”的思维模式有关,因为他们总是把网络媒介同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提并论,而看不到它们还有大量不能同大众媒介相提并论的方面,因为它实在是和传统的大众媒介大相径庭的另类。
有本传播学教材在叙述人类传播发展史时,认为先后经历了这些阶段: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这一叙述提及的前面各阶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最后一个阶段说得让人费解了,为什么偏要给网络传播加上“互动传播”的桂冠呢?看来也是将网络传播同书籍、报刊(印刷传播)、广播电视(电子传播)相类比的结果。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向的、缺少互动的,而网络媒介在进行大众传播时却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这岂不是“互动传播”吗?可是,作者在做这种类比时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传统的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是缺少互动的,可是传统的口语传播、书写传播、以及人类襁褓时期凭借叫唤、手势、体语进行的原始传播,不都是具有极大交互性的互动传播吗?所以把网络传播说成是“互动传播”,这也只是把它同报刊、广播、电视类比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是同“第四媒介说”的思维模式一样的。如果跳出这一思维模式,不仅把网络传播同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相比较,而且同传统的口语交谈、书信往来、甚至种种原始传播相比较,恐怕不会把“互动”看作是它独有的特点而称之为“互动传播”了。
应该对网络媒介的三个领域、三类传播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把“第四媒介说”泛化,不仅影响传播理论的阐述和研究,而且还会给实践带来种种不良影响。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全开放的公共性领域,也有半开放的组织活动领域,还有并不开放的私人活动领域。任何一个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对于面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播、面向组织活动领域的组织传播、面向私人领域的人际传播的管理都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大众传播,一般来说要求严格,在保障必要的自由度的同时,还要求传播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接受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通常用新闻法或大众传播法来规范这方面的行为。对于组织传播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通常有社团法、公司法、政党法等加以规范。而对于人际传播就不太一样,现代民主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交往、交谈、书信往来,都是保护有加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种私人交往具有违法犯罪的性质(如密谋叛国、颠覆政府、危害社会等),否则是不允许任意干预、侵犯的,因为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通信、互相交往以及维护隐私的权利。以上是对于现实世界中三类传播的不同管理方式。如今,网络媒介为人类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就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有全开放的公共领域、半开放的组织领域、并不开放的私人领域,同样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作为一个民主和法治国家,也应该对这里的三个领域、三类传播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把网络媒介简单地看作是“第四媒介”(即第四种大众新闻媒介),那岂不要对网上的交往一律采用对待大众新闻媒介(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加以管理?对于网上聊天、网上电话、电子邮件(群发邮件除外)、ICQ等等,岂不是都要按照新闻法或大众传播法来管理和规范?那样做了,私人间的交谈、公民间的通信,岂不都要像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那样受到管束?如此下来,还有什么公民的人身自由、通信自由、个人生活不受干预的自由可言?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是网络管理的实践中应该审慎对待、正确处理的问题。网络传播是一种新的事物,网上世界是一种新的世界。如何加以规范管理,各国都还缺乏经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管理还缺乏章法,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或是没有管好,特别是网上的大众传播,问题多多,有的还相当严重;另方面,对于网络交往的管理也有简单化的倾向,往往把所有的网上交往都看作是大众传播,人们在网上进行的私人交谈或是私人邮件常有得不到尊重的情况。许多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的约定里,往往把“上载、张贴、电子邮件”混为一谈,对接受他们服务的客户,提出的要求简直比发表新闻稿件还要繁琐,可是他们却并不作出保障用户通信自由、保证用户交往安全畅通、以及充分保护用户隐私权的承诺。几乎所有服务商的private policy只涉及保护会员登记时的个人资料而不涉及保护通信内容,而实际上个人资料很快就到了广告商那里,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随意侵犯网上的私人领域。与此同时,电子邮件丢失或者无缘无故被退回的现象时有发生,网民们啧有怨言。细想起来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同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定位是否正确有关。究竟是把网络媒介看作同报纸、广播、电视相类似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呢,还是把它看着是人们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呢?在这里究竟有没有公共的、组织的、私人的领域的区分呢?不同的认识和定位就会带来不同的管理,而只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管理,才会使网络传播获得健康的发展,并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和精神交往作出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关于“第四媒介说”的质疑,不仅在逻辑上、理论上有其必要,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❾ 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介绍
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Interesting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ality 个性原则。Interesting 趣味原则
八卦是火爆的通行证,《馒头》是《无极》的墓志铭。当芙容姐姐大S身材火爆网络时,当越来越多的信息都带好“泛娱乐化的假面”时,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来临了。中国互联网的本质是娱乐属性的,在互联网这个“娱乐圈”中混,广告、营销也必须是娱乐化、趣味性的。当我们失去权力对消费者说“你们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绝不强求”之时,显然,制造一些趣味、娱乐的“糖衣”的香饵,将营销信息的鱼钩巧妙包裹在趣味的情节当中,是吸引鱼儿们上钩的有效方式。“伟大的网络营销,他身上流淌着趣味的血液!他不是一则生硬的广告,他不是一则生硬的广告!娱乐因子在他身上灵魂附体!”
Interests 利益原则
没错,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网络是一个信息与服务泛滥的江湖,营销活动不能为目标受众提供利益,必然寸步难行。将自己变身一个消费者,设身处地、扪心自问一句,“我要参加这个营销活动,为什么呢?嚎!”
但这里想跟大家强调的是,网络营销中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外延更加广泛,我们头脑中的第一映射物质实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
1、信息、咨讯
广告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广告,只有资讯。消费者抗拒广告,但消费者需要其需求产品的相关信息与资讯。直接推销类的广告吃到闭门羹的几率很大,但是化身成为消费者提供的资讯;面对免费利益,消费者接受度自然会大增。
2、功能或服务
3、心理满足,或者荣誉
4、实际物质/金钱利益
5、……等待你来填写,相信你能发现更多!
Interaction 互动原则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其互动性,如果不能充分的挖掘运用这个usp,新瓶装旧酒,直接沿用传统广告的手法手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再加上网络媒体在传播层面上失去了传统媒体的“强制性”,如此的“扬短避长”,单向布告式的营销,肯定不是网络营销的前途所在,只有充分挖掘网络的交互性,充分地利用网络的特性与消费者交流,才能扬长避短,让网络营销的功能发挥至极致。
不要再让消费者仅仅单纯接受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已经允许我们能以极低的成本与极大的便捷性,让互动在营销平台上大展拳脚。而消费者们完全可以参与到网络营销的互动与创造中来。在陶艺吧中亲手捏制的陶器弥足珍贵,因为融入自己的汗水。同样,消费者亲自参与互动与创造的营销过程,会在大脑皮层回沟中刻下更深的品牌印记。把消费者作为一个主体,发起其与品牌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可以为营销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未来的品牌将是半成品,一半由消费者体验、参与来确定。当然,营销人找到能够引领和主导两者之间互动的方法很重要。
Indiviality 个性原则
YOU,已经被钉在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么YOU高大的身影在营销中投射的映相,就是I!Indiviality 个性在网络营销中的地位也因此凸现!对比“大街上人人都在穿”,“ 全北京独此一件,专属于你!”,你就明白专属、个性显然更容易俘获消费者的心。因为个性,所以精准,因为,所以诱人。个性化的营销,让消费者心理产生“焦点关注”的满足感,个性化营销更能投消费者所好,更容易引发互动与购买行动。但是在传统营销环境中,做到“个性化营销”成本非常之高,因此很难推而广之,仅仅是极少数品牌品尝极少次的豪门盛宴。但在网络媒体中,数字流的特征让这一切变得简单、便宜,细分出一小类人,甚至一个人,做到一对一行销都成为可能。(这一点在无线营销中尤为突出)天赐良机,怎能不用?
❿ 传播学有哪些着名的理论
1、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论,主要观点是: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受众也非被动、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
3、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4、第三人效果,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5、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