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共享 > 网络共享协作软件的发展

网络共享协作软件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7 22:01:01

⑴ OA软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办公自动化oa系统发展趋势

以信息化来武装企业,目前已经是大势所趋。轧钢车间里工人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带钢的穿孔、轧制、卷曲等操作;办公室的员工借助电脑和网络高速地处理日常的业务;企业依靠ERP等应用系统来管理物料、处理订单。试想一下,如果硬盘坏掉、网络瘫痪、应用系统崩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一场灾难,从这个侧面的确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
所谓OA,即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OA系统也是每个企业信息化初期就开始投入建设的基本系统。从C/S结构到B/S结构,从最初桌面办公软件的应用、收发邮件到后来公文流转、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网上审批等功能应用,OA已经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最频繁的一个基本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目前很多企业的OA系统已经整合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日趋变得复杂,也远远超出了传统OA的范畴,集成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诸多企业的资源,逐步成为一个员工办公、中层管理、领导决策的知识协同的平台。而新一代的OA更是融合了协同、知识管理、门户等精髓,OA这棵 “老树”开始绽放“新花”,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我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右图所示,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业务操作电子化。电子化即将日常手工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机器工作的过程;关注个体的工作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该阶段以财务电算化、生产制造自动化等为代表。
# 第二阶段: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化即通过企业的管理重组和管理创新,结合IT优势固化业务流程;关注整个组织的流程,提升组织的效率。该阶段广泛开展流程梳理和信息化建设,例如ERP、CRM、SCM、BOSS系统建设等。
# 第三阶段:业务管理知识化。知识化即让合适的角色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获取合适的知识和资源,系统推动企业管理生态的建立,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业务流程持续改善,全面提升执行力,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该阶段强调实现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真正结合,以KM、协同、门户等为代表。
# 第四阶段:业务决策智能化。智能化即在企业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智能创造、挖掘新知识,用于业务决策、日常管理等,形成自组织、自学习、自进化的企业管理体制。该阶段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思想将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中。

二、OA发展阶段
OA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纵观OA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浪潮起伏。如下图所示,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也对应不同的OA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文件型OA(1980年~1999年)
我们对OA的初步认识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1985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办公自动化(OA)规划会议。那时计算机还是一个稀罕物,初步的办公自动化实际上从单机版的办公应用软件开始,例如WPS、MS OFFICE、Lotus1-2-3等软件,当时许多人把OA称为“无纸化办公”。该阶段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行为,主要提供文档电子化等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将该阶段称之为“文件型OA”。
到了90年代,由于网络经济的到来,政府和一些企业开始搭建网络、建立自己的邮件系统,并借助Lotus Notes等平台做初步的应用开发,一些工作审批、流转也有了初步的雏形,OA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但是似乎还没有形成专门做OA的软件厂商。毕竟,当时竞争还不充分,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软件市场也没有进行细分,而OA的成熟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只有随着竞争的加剧才能得到重视和振兴,因为竞争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办公流程,提供工作效率。
# 第二阶段:流程性OA(2000年~2005年)
该阶段从最初的关注个体、以办公文件/档案管理为核心的文件型OA, 到目前正在成为应用主流的流程性OA,它以工作流为中心,实现了公文流转、流程审批、文档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新闻发布等众多实用的功能。
在这个阶段,OA市场才真正兴起,一批专业的OA软件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有蓝凌、慧点、合强、新思创、泛微、点击、红帆、凌科、京华、品高、奥尊、朝华、通达等。在2003年之后,更是出现数百家OA软件公司群雄逐鹿的局面,这一方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OA系统做为基础的系统已经成为各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选;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行情估计还会胶着一段时间,能够专注OA系统、不断升级产品、强调后期服务的OA厂家并不多。有的供应商可能是OEM其它OA的产品,有的可能直接从网上买一套源代码修改一下就发布了,而有的厂商直接干脆模仿一些知名公司的产品了事。这样造成了软件Bug不断、系统质量低下、知识产权存在隐患、低价恶性竞争、可拓展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 第三阶段:知识型OA(2005年~2010年)
随着OA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入,企业的员工每天上班做得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登陆OA系统,收一下邮件、看看公司最新的新闻、处理自己今天需要待办的工作等。OA俨然成为一个日常工作的基础平台,企业已经不可离开它了。但是新的挑战又产生了:如何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让员工合适的场景下,合适的时间里获取合适的知识?如何借助该平台来沉淀组织的最佳实践并传递到整个组织?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员工查找知识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的效率、沉淀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应变速度,并最终最大化提升组织及个体的产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

随着客户这种需求的产生,OA发展也派生出全新的气象。以“知识管理”为思想、以“协同”为工作方式、以“门户”为技术手段,整合组织内的信息和资源发展出来的OA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型OA”。其中一些企业如蓝凌、明基逐鹿、华炎、AMT等,也敏锐地洞察了这一趋势,将知识管理的思想融入来日常的办公协同平台软件中去(当然,知识管理更强调综合的因素,管理、文化、IT系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整合进以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沟通协作软件工具,包括各种通信软件,如腾讯QQ、即时通信、VoIP等;实时会议包括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群组协作如工作流管理、群件、网络化项目管理;联系人管理以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产品如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等。这时候OA系统已经不单单是我们日常协同办公的平台,更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基本平台;传统的OA系统全面蜕变成企业的管理支撑平台,担负起更加复杂、综合的作用:

协同工作平台:通过实时通信、在线感知、团队协同等,将企业的传统垂直化组织模式转化为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扁平式管理”矩阵模式,使普通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缩小,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整个组织能够积累基于战略的核心知识资产,为高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情报;业务部门能够结合流程开发出各种方法论和模板,通过基于业务的知识流按图索骥,提升执行力;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或他人日常工作的积累,对工作做出指导与帮助、提升工作的绩效;

项目协作平台:通过为项目团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沟通、协作平台,提高多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项目成员可以在灵活的时间、地点对他人或事务的需求做出即时的响应。实现团队的通信、共享、管理和制订各种项目文档或日程安排,使项目或临时任务中交流想法、共享信息、协同完成任务变得更轻松。

激情管理平台: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提高员工工作激情,营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共同工作氛围,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价值观,进而产生合力,实现共同目标。

企业通信平台:建立企业范围内的电子邮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包括Web Mail、网络会议、实时通讯、手机短信、WAP和传真自动收发,使企业内部通信与信息交流快捷流畅,并且与Internet邮件互通。

信息发布平台:为企业的信息发布、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场所,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技术交流、公告事项及时传播,使企业员工能及时感知企业发展动态。

行政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事务的自动化处理。通过公文流转改变了企业传统纸质公文办公模式,企业内外部的收发文、呈批件、文件审批、档案管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采用电子起草、传阅、审批、会签、签发、归档等电子化流转方式,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信息集成平台:现代企业中已存在的MIS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等存储着企业一些经营管理业务数据,OA系统能把企业的业务数据集成到工作流系统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帐户统一,业务间通过流程进行紧密集成。

# 第四阶段:智能型OA(2010年~)
随着组织流程的固化和改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最终OA系统将会脱胎换骨,全新的“智能型OA”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该阶段OA更关注组织的决策效率,提供决策支持、知识挖掘、商业智能等服务。
可能它不叫OA,换为更能体现其价值的名称(例如“企业知识门户EKP”、“管理支撑平台MSS”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传统OA的范畴,转变成为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支撑平台。传统的OA功能已经融进这个更大层面的工作平台框架中,有些功能可能在某些的模块还能体现出来,但更多是与其它功能模块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服务的混合体了。
总体来看,未来OA的发展都会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1、 门户导向:未来OA更加强调人性化,强调易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强调人与人沟通、协做的便捷性,强调对于众多信息来源的整合,强调构建可以拓展的管理支撑平台框架,从而改变目前“人去找系统”的现状,实现“系统找人”的全新理念。

2、业务导向:加强与业务的关联,在基于企业战略和流程的大前提下,通过类似“门户”的技术对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使得ERP、CRM、PDC等系统中的结构化的数据通过门户能够在管理支撑系统中展现出来;使得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逐步整合,实现企业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

3、 知识驱动: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理念,建立知识和角色的关联通道,让合适的角色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里获取合适的知识,充分发掘和释放人的潜能,并真正让企业的数据、信息转变为一种能够指导人行为的能力。

原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机构获取知识以及将知识快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是其最终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信息化、知识化基础平台,未来的OA系统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⑵ 协同办公软件对企业的重要性在哪里

广州璐华科技有限公司。

下面内容介绍了协同办公软件的作用,请参考:

璐华RuvarOA企业协同办公系统解决方案

一、OA协同办公系统的作用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企业除了生产控制之外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的集合。对于单位的领导来说,OA是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OA是信息管理系统;而对于普通管理者来说,OA又是业务处理系统。OA能够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手段和环境,使之准确、高效、愉快的工作。

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工作流系统,员工不用拿着各种文件、申请、单据(比如:公文会签、计划日志、用款报销等工作流程审批)在各部门之间跑来跑去,等候审批、签字、盖章,这些工作都可在网络上进行。一些处理弹性大而不易规范的工作流程也可变得井然有序。同时由于系统设定的工作流程是可以变更的,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不合理的环节,为企业流程的重组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

节省运营成本:
OA平台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纸化办公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及表格印刷费用;工作审批流程的规范可为员工节省大量工作时间;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甚至可以大幅降低电话费及差旅费用。

消除信息孤岛、资源孤岛:
OA协同办公平台的协同性可以彻底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不一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管理分散,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等因素形成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资源孤岛”。

实现知识传播:
实现企业对其最重要资产――知识的高效管理、积累沉淀、传播、应用。完全摆脱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的流失。

提高企业竞争力、凝聚力:
员工与上级沟通很方便,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无疑,企事业的单位的内部凝聚力将大大增强。

二、RuvarOA的功能特点
璐华RuvarOA协同办公平台不但继承了传统OA产品的所有优秀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齐全的功能模块,极大地扩大了应用的覆盖面。

☆ 适用,符合日常办公习惯
适用性是系统设计的第一原则,RuvarOA站在最终用户的立场上,在适用操作、业务处理、功能展示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 成熟性与先进性
产品采用三层结构模式,系统开发采用微软目前最成熟先进的.net技术,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0既保证当前系统的高可靠运行,又使系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满足业务不断变化的需要。

支持工作流笔迹留痕、手写签名、电子公章。

☆ 安全、可靠、稳定性
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用户机密信息,需要对使用信息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系统采用分级管理、统一授权和全面安全跟踪等方式进行权限管理。

☆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系统采用开放的可扩充模块结构,保证以后可以方便地升级以及在同一平台上扩充其他业务功能。

☆ 高度自定义
系统的组织机构、职务角色、工作表单、工作流程、桌面显示风格、甚至部分功能模块也可由用户自定义。

☆ 易学易用易管理
系统采用B/S,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访问,功能设计直观,操作简便,复杂的功能模块内即有使用说明,用户使用基本无需培训。

☆ 支持集团办公模式
支持支持集团办公,集团各机构之间的用户可以允许或禁止互相访问。

☆ 支持与ERP系统的连接
开放的数据库结构,独立的工作流引擎,支持用户自定义中间数据库,使ERP的数据进入OA流程,表单审批、流转结束以后的数据可以提供给ERP系统使用。

三、璐华RuvarOA功能介绍
功能模块 模块内容简要说明
工作流 表单制作、流程设定、审批处理、流程催办、流程统计等。
新闻公告 包含“公告管理”、“新闻管理”,管理新闻公告的拟稿、审核、发布与查询;可自定义增加发布栏目。
电子邮件 内部邮件、POP3邮件收发,邮件管理。
文档中心 公共文件夹的建立与权限分配,文件上传与管理。
工作计划 部门或个人周计划、月计划的起草、审核、发布及执行反馈。
工作报告 撰写工作日报、周报、月报或其他总结汇报,可提交上级审阅。
行政综合 “调查投票”、“员工评选”、“外出登记”、“重要提醒”等模块。发起主题投票、问卷调查管理;评选先进员工;登记外出及返回时间;设定重要事件的定时自动在某个或某几个固定时间提醒的事件等。
任务安排 工作任务下达、执行、转发,任务执行进度监控。

个人办公 管理个人工作日程安排;管理个人日志,日志内容可共享给上级、本部门或所有人;建立个人网络文件夹;修改个人资料及密码;设定工作审批授权、上传手写签名样式;建立个人的联系人系统等。
企业文化 包含“电子论坛”、“电子期刊”、成长历程、企业格言、欢迎新同事、文体活动等模块。
手机短信 通过网关收发手机短信,可以建立个人通讯录、常用短语。
知识管理 知识文档的分类,知识的建立与查询。
会议管理 会议的计划安排登记,会议纪要管理,会议查询管理。
车辆管理 车辆资料记录、车辆使用管理、用车申请管理。
用品管理 用品分类登记,入库、领用申请与审批,领用统计报表。
资产管理 资产分类及登记,使用、归还、维修、清理、折旧管理。
图书管理 管理图书资料,图书借阅、归还管理。
合同管理 企业合同的录入、借阅、终止、销毁及查询管理。
证照管理 管理企业证照,设置到期查询,自动到期提醒。
报表中心 定义需要填报的报表类别、格式,网上填报报表内容。
常用查询 常用公共信息的管理与查询。

⑶ 什么是协同软件啊

协同软件是指那些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协作软件工具,主要包括群组协作管理,如: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等等;各种通信软件,如E-Mail、即时通信、VoIP等。从软件应用角度看,协同软件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行政办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行政办公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部分,公文收发、日程安排、通知公告、档案管理、共享资源管理等等,是行政办公的主要应用范畴。比如说步长集团采用的就是致远协同办公软件,提升企业执行效率,降低行政办公费用。

⑷ 文件共享的软件有哪些哪一个更好用

文件共享软件有很多的,就连qq、微信等社交软件也是文件共享的软件,传的文件不大的话,在网速还行的情况下,文件共享还可以接受。但是要用到专门的企业办公,社交软件还是不能称为文件共享最好的软件。
互联网时代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当之无愧的依靠着互联网这棵大树在蓬勃发展着。而正因为互联网的联结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再以及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必不可少用到特有的文件共享软件,联合办公。而近年来如何找到文件共享的软件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大的难题,因为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对如何文件共享软件有着更高更快的要求。
云技术的崛起,使得企业于云盘这个文件共享软件受到许多企业的喜爱。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文件共享,通过建立外部协作文件夹。我们是一家出国留学咨询机构类公司,现在我们要吸引新的客户来咨询,必须要把以往客户的成功案例通过文件共享软件分享给潜在客户查看,而同时我们不能泄露旧的客户的信息。这在没有使用企业网盘这个文件共享的软件之前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在qq等这类软件上共享这样的文件给客户,客户是可以任意下载和再次共享的,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我们以往客户的信息安全。同样如果不把成功案例文件共享给客户看,就没有办法说服那些潜在客户,企业网盘这个文件共享软件正好解决了我们这样的困惑。亿方云企业网盘在建立外部协作文件夹的时候,邀请客户加入,共享文件的时候可以设置文件的下载权限,那样的话客户只能在我们的文件共享软件里查看我们共享的文件,不能随意下载。

⑸ 协同软件的分类

工作流是协同软件的核心应用,依据工作流的柔性化程度,可以将协同软件分为以下3类:
全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的工作流全部固定,启用前需要对用户的工作流执行逻辑进行严格设定,启用后各项事务按设定好的流程自动化处理,并且不能做修改。这类协同软件主要应用于管理相对固定的单位,适用于业务流程相对稳定的事务。从ERP的应用中拓展出来的协同软件,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现代企业的柔性化管理要求,这类协同软件满足起来比较困难。
半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工作流有一部分固定,另一部分比较柔性化;或者是总体框架固定,而具体协作流程柔性化。目前国内大部分协同软件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协同软件部分满足了柔性化管理的要求,但仍然对用户的灵活应用带来制约。
非结构化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的工作流程完全柔性化,可以随意设定各类管理事务的流程,大大加强了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其产品能够完全基于非结构化的动态流程,进行工作事务的自动化管理。 底层技术会决定了协同软件的应用性能和适用范围,依据底层技术,可以将协同软件分三类:为以下3类:
以通讯为中心的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以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为应用中心,早期的协同软件都属于这一类型。后来部分该类协同软件又加入了VOIP等技术,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与丰富。这类软件一般采用20世纪90年初就已经流行的P2P软件架构,像Lotus 早期推出的Notes部分就属于这类产品。
以文档为中心的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基于文档路由,与外界的交互能力有限,但比较适合文档型文本和表单为内容载体的协同事务。同属于Lotus产品家族的Domino就是这类产品,国内大部分的协同软件也都采用这一技术。
以流程为中心的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全部围绕着工作流系统展开,工作流的过程管理和内容管理,都基于关系型数据库之上。该类协同软件是未来的应用主流,国内外新一代的协同软件产品都属于这一类型。它将所有的协同管理事务抽象为表单和流程,表单用以记载管理内容,流程用以指定管理过程。同时,可以实现管理表单的任意定义,和管理过程的可视化柔性管理。 工作流作为协同软件的核心应用和核心技术,其主要作用是依据一定的规则传递任务,并且指定任务处理权限和原则。依据工作流传递任务的机制不同,协同软件又可以分为以下3类:
基于文件的协同软件。这类软件以共享的方式来完成任务项传递,是推出时间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类协同软件。这类协同软件品种比较多,象名极一时的早期协同软件FileNet Visual WorkFlo ,以及上文提到的Domino 等。
基于消息的协同软件。这类软件通过用户的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来传递文档信息,这类协同软件适合个人级小型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软件。这类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任务的协同,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协同软件的分类,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协同软件产品,会有相互重叠。另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先进的协同软件产品,在软件技术和应用上比较综合,各个类属的特性都具有一些。对于这类综合性协同软件的归类,本文没有单独列出综合类,可以依据该软件的主要特性做类别归属。不同类别的协同软件,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特性,认清分类,是正确选择协同软件产品的前提。 新型的平台型OA办公系统则由于开发方式灵活,借助支撑平台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原系统的情况下,独立开发新功能模块再加入到原系统平台之中,使得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费用低、风险小,可以说这种升级操作最大程度上做到了为企业考虑,提供长远保证,并具备基本能满足全部需求,性价比高、成熟度高的优点。
而平台化OA办公系统的所有优点又被OA软件所演绎。在产品规划中,OA软件部署了大量的自定义工具,包括图形化工作流自定义、数据库自定义、界面自定义、菜单自定义,以及大量的设置和开关,如权限、角色、岗位、群组、组织等的设置。通过这些功能或工具,让用户对系统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在日常的使用中不再过分依赖软件开发商,能够让系统计迅速适应管理的变革,并在实际应用中,从根本上杜绝系统孤岛、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产生。

⑹ 协同管理软件的发展历程

最初的协同管理软件(协同OA)被称为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PC机加上个人办公软件实现的文字处理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家主要是实现文字处理,就是单机的办公自动化;第二个阶段是局域网的出现,局域网和关系数据库实现了文件共享、信息共享,这个应该在90年代;第三个阶段,即在21世纪初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群件技术为基础、以协同工作和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办公自动化。第四个阶段,即协同办公门户,这个阶段的特点是OA系统作为整个组织内部信息化的入口,相对于外部门户(互联网网站),与组织内各个业务系统进行集成,数据集中展现。
主要是以传统的收发文管理,档案管理为主。加入了很多的辅助功能如,BBS、公告板、名片夹、日程安排、报告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公司大事记等小功能。这些功能相对独立,这样的功能也可以用内部网站的形式实现。这些功能对于企业没有实际的大的帮助。
而开发和销售这种产品的企业很多,也有一定的客户群。这类产品价格比较低,尤其是这类产品开发成本比较低,对软件公司的要求也不高。但是这类对企业没有起到实际的使用价值。 第二代的OA产品在功能上加强了,加入了很多功能。例如加入了文档管理、人事的管理、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流程方面逐步得到了加强。他的功能还是相对对立,尤其是与企业的业务还是没有挂接上来,也是停留在将工作电子化的程度。面对这样的功能,我们会问:这样的办公自动化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企业用了办公自动化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这是两个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获得必须要有更高的高度,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办公自动化以及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技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第三代的OA系统。 当我们的目光移开办公自动化系统,我们就会发现,在企业除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外,还有财务、库存、生产、销售、人力等管理系统。由于大量的信息孤岛式的建设,他们之间很少能够紧密协调起来。就前端来说,我们经常需要进行退出一个系统然后再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且发现数据常常不一致,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中国具有信息系统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往往具有多个供应商提供的多个系统,但很少集成。也有少数企业采用ERP套件,集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全部集成的企业凤毛麟角,也可能正在产生之中。
1、集成,这是第一点需求。
从用户的使用技能和接受程度以及系统的维护成本考虑,WEB界面最容易接受。另外从集成方面来讲,必须采用人人支持的web标准如HTML,JavaScript,Activex,IIOP,DHTML,XML,JAVA等才能在一个界面下容纳,否则的化,技术难度就会导致集成不可能实现。
2、完全基于web,这是第二点需求。
对于流程,熟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人就会想起收发文的流程。那是非常完善的、符合层级结构的、效率低下的流程。对于如何优化该流程,如果我们宥于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领域,我们无法获得更多。必须基于现代的流程管理思想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咨询如何结合在一起)
3、流程优化的,这是第三点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必须具有知识内涵,或者说是基于知识。提供知识管理所需的最基本的IT工具,知识存储库和知识交流场所,更高级的意义上提供,基于知识的岗位要求和评估体系。
4、基于知识的,这是第四点需求。
总之我们要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是和其他应用系统紧密集成的,完全采用Web技术的,流程优化以及基于知识的管理的办公管理系统。 针对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协同管理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协同,业务的协同和资源的协同。协同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为三大基本思想,即信息网状思想、业务关联思想和随需而应思想。
信息网状思想:
企业中的各种信息都是存在着联系的,例如费用报销,这笔费用是什么时间花的,为哪个项目花的等等这些都是与报销单相关的信息。如果这些关联的信息被封存在不同的数据库或应用平台中,审批者就只能得到简单电子化的报销单而无从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支持决策。协同管理则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将各种分散的、不规则存在的信息整合成一张信息网,每个信息节点之间依靠某种,或某几种业务逻辑关系进行关联,访问者就可以完全突破信息孤岛的困扰从而轻松自如的穿梭在这张信息网中并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在协同管理平台中,审批者可以从这张报销单开始,迅速了解各种关联信息,包括费用花费的时间、地点、金额,并进而了解这笔费用花费后的项目进展情况,总体预算情况等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真实的、全局信息的了解,而协同管理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业务关联思想:
一个形象的比喻,现代化企业就象一台不停运转着的精密机器,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就象是机器上的各个部件,任何一个部件出了问题就会对整台机器的运转造成影响。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的业务被分为各个业务环节并归属于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员负责,事实上这些业务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必须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运作。例如一个客户会,会涉及到客户名单(销售部业务)、市场宣传资料和方案(市场部业务)、相关物资领用或采购(行政部业务)、发票和费用(财务部业务)等。关注某个或某些业务环节的传统软件由于无法对其它的业务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因而企业就不得不在多个应用软件之间切换以保证同步运作。而协同管理平台则可以对这些业务环节进行充分的整合并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任何一个业务环节的动作都可以轻松启动其它关联业务的运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从而实现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平滑链接。
随需而应思想:
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流程组成了企业运作的基本要素。协同管理将这些资源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并通过网状信息和关联业务的协同环境将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要进一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资源能够随着企业的某个目标或者某项事务而被灵活的组织起来并进行协作,为这个目标或事务各司其能并发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也即各种资源能够随企业的需要而及时的响应并突破各种障碍实现一致性协作。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在协同管理平台中,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被打破,并可被随时调动起来组成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的虚拟团队。比如说一个项目的进行,随着项目的建立,各个部门的有关人员都可被加入到项目团队中,甚至可包括企业外聘的专家、相关客户、合作伙伴等。为统一目标而设的虚拟团队成员可以共享项目信息、被分配各自的任务、接受项目经理的监督、相互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参加网上的项目会议等。当然在这样的例子中,虚拟团队不光包含了人,还包含了财、物等资源,例如会议室、项目资料等。而在协同管理平台中,这些资源可以突破各种障碍而被迅速找到并集合到一起,并实现它们之间通畅的沟通、协调,从而保证目标的达成。
总结而言,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等)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的目标。

⑺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四个发展史

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可概括地分成四个阶段:

(1)网络雏形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网络初级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主机互联,多个独立的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构成计算机网络,无网络操作系统,只是通信网。60年代后期,ARPANET网出现,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太网产生,ISO制定了网络互连标准OSI,世界上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这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网络向综合化高速化发展,同时出现了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就是以千兆位传输速率为主的多媒体智能化网络。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 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⑻ 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互 联 网 发 展 史

1、什么是Internet?
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2、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3、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我国Internet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该网于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该网于1994年开通,1996年底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国的四大互联网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3)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该网已在我国的8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4)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于1995年与Internet互联,物理节点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术,对ChinaNet进行了大规模扩容。目前,ChinaNet网络节点间的路由中继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国内总带宽已达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国际出口总带宽突破3Gbps。

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

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

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冷荣泉介绍,我国因特网骨干网从1996年至今已经历了3个阶段:1996年之前,多数采用64K至2M传输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从115M跳到了2.5G;从2002年开始,将逐步进入10G时代。

2002年1月11日,中国电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开通,该通道所构建的长途波分复用传输系统,采用了思科公司长途波分复用系统和系列高速互联网路由器。这一系统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电信运营商用于构建规模庞大、运行快速稳定的“IP+Optical”网络,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这条全国最宽的数据通信通道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因特网骨干传输网从2.5G步入10G时代,标志着中国电信数据传输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信的数据网已经成为真正的高速数据网络、海量带宽网。

关于中国十大互联网简况

目前我国有10家网络运营商(即十大互联网络单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经营资格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十大互联网络单位分别是: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科技网(CSTNET)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已并入网通)

(5)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6)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7)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9)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10)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调查显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国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5724M(见下图,未包括中国长城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数据),与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国大陆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国际出口带宽增加了2925M,增幅为105%。其中,与美国相连的有4023M(占70.3%),与日本相连的有314M,与韩国相连的有251M,与中国香港相连的有749M,与中国澳门相连的有14M,还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连。另外,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与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之间的连接带宽也达到3558M。我国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相互连接带宽数,以及我国部分ISP与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连接带宽数和国际出口带宽情况请参考中国互联网联接带宽Flash图。

4、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

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

第三,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3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互联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Internet已经构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未来信息社会的蓝图。纵观Internet的发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3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话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综上所述,随着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真正的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来的互联网是移动+IP+广播多媒体的网络世界,它能融合现今所有的通信业务,并能推动新业务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⑼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

2.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

3.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4.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

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⑽ 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国家IP与多媒体标准研究组主席蒋林涛先生针对当前网络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在本文中就IP网的关键技术问题、路由器的分代以及由华为公司率先提出的第五代路由器概念,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指出了我国网络产业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人们必须对IP网进行彻底的变革,要采用IP网的核心技术,结合电信网的设计理念,建立新一代的IP网络。 当前,全球的电信网、因特网、企业网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的关键阶段。人们面临网络建设方向的选择、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可运营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下一代IP网概念的提出和第五代路由器产品的开发,都将非常有意义。 现状及发展:进入十字路口 1.电信网发展进入十字路口:从目前电信网的发展看,第一,TDM技术已经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TDM设备虽然还在生产,但全世界的TDM研发已经全面停止了。第二,由于ATM的许多标准并未得到验证,也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现在的IP网是基于传统的因特网理念,以用户自律为基础,自由发展,缺少管理,是一个非盈利的商业模型。因此,传统的因特网不能成为未来电信网的发展方向。 2.Internet发展进入十字路口:因特网对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于因特网没有一个正常盈利的商业模型,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手段,面临着诸如安全、QoS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无法有效支持实时业务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3.企业网建设进入十字路口:在企业网业务已经全面IP化之后,由于传统IP网的安全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使目前的企业网建设中IP数据网、视频网、语音网分别建设,大大增加了建网与管理成本。建设一个能承载综合业务、具有高服务质量保证并兼具可管理可控制可信任特点的IP网络成为迫切的需求。 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运营商和用户迫切需要一个高安全、高可靠、可管理、可运营的IP网,而依靠目前的路由器技术实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诸如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IP网的可运营性等关键技术成为未来网络发展重点。 1.IP网的服务质量问题:随着网络设备技术上的快速发展、路由器性能的极大提高、以及DWDM的大量商用,传输成本大为降低。而Internet上的业务发展相对较慢,从而使得网络处于相对轻载状态,可以在Internet上开展丰富的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业务,开展电话通信等等。然而目前面临如何调配这些丰富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进而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难题。 服务质量是从业务层面来衡量的。要真正解决服务质量问题,不是只在网络层采取技术措施可以解决的,而是从应用层到网络层多层联合起来考虑才有望解决。IP网是一个不面向连接的网,因而任何面向连接的技术措施,都是违背IP网的设计初衷的。要解决IP网业务的服务质量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仍采用不面向连接的“分类服务”技术来解决,将IP网中的业务分为几类,对每一类业务分配合适的网络资源,以保证该类业务必需的服务质量。 IP网的服务质量问题目前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协议,致使“分类服务”技术并没有真正得到广泛应用。 2.IP网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目前不少人,包括IP领域的部分专家认为IP网是一个不安全的网,用于一般的信息检索是很好的,但不能用于加载重要的业务数据,不能用来承载重要的商用业务网。因此,电信业务网不敢用公众IP网来承载,甚至大型企业网的业务数据都不敢加载到企业公用IP网上去。 电信用户十分自然地认为电信的X.25、F.R、ATM三个数据网是安全的网络。这三个数据网是具有端到端寻址能力的网络,目前承担着大量要求高度安全的业务。 面向连接工作方式是在端到端之间的应用,必须通过信令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后,才能进行通信;而不面向连接工作方式是在端到端展开业务应用之前无须通过信令来建立连接,直接可以进行通信。对于业务系统来说,端到端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其关键是端到端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在连接建立之前确定信任关系,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要在通信过程中确定信任关系。但从安全强度来看,两种工作方式的安全强度又是相同的。 目前电信级的IP网只是简单的照搬基于Internet理念的IP网,尽可能向用户提供一个自由方便的工作平台,除了为了维持网络的生存收取一定的网络接入费,并为此具有一定的用户鉴权等管理机制外,其余的事情网络运营者一概不管。长期以来由于Internet的这种无序和不管理,导致了Internet网络管理机制和设计理念相当程度轻视了它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而IP网络运营者必须采用一切技术措施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必须对网络的管理负责。 3.可运营、可管理:Internet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计算机互联,用户在此基础上获得诸如E-mail、FTP、WWW等传统数据业务,网络只是“尽力而为”地提供传输服务,无QoS保证,无售后服务保证,安全问题也是由用户自行解决。而电信网是提供商业服务的,它所提供的电信服务是一种商品,因而它既要保证QoS,又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还要确保售后服务的能力,同时,网络还必须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因此电信级IP网绝不能简单地将现有Internet使用的IP技术照搬过来,而是必须对IP网进行彻底的变革,有效地解决用户的接入管理、网络的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和网络层资源管理和控制的交互)、网络的安全管理、对网络节点及业务节点的监测、对业务进程的监视、完备的运行维护体系等等这些关系到运营、管理的技术难点。 路由器的分代及第五代路由器 Internet网络从产生到现在,路由器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就经历了五代的技术革新。随着Internet上各种新业务的迅速发展,Internet已经转变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承载网,它必须为所承载的每一类业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质量保证和维护管理,因此业界提出了“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分布式硬件转发”的第五代路由器。我们可以发现第五代路由器是综合了以往四代的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 在第四代路由器中采用了硬件转发模式,解决了带宽容量和性能不足的瓶颈问题,但是基于ASIC的硬件转发在获取高性能的同时,牺牲了业务灵活性。在设计ASIC芯片的时候,对转发流程进行了大量优化,使得IP转发以简单而固定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固化下来,做到硬件化。如果在IP转发中,还要进行一些复杂的额外处理的话,ASIC就无能为力了。ASIC的设计周期很长,通常需要二到三年才能设计出一个稳定运行的ASIC芯片。业务对转发流程有影响,需要转发程序适度调整来获得高品质支持。ASIC在这方面表现出严重的不足。 第五代路由器在硬件体系结构上继承了第四代路由器的成果,即仍然采用硬件转发模式和交换网式结构,在关键的IP转发和业务流程处理上采用了可编程的、专为IP网络设计的网络处理器技术,替代了原来的ASIC技术,通过软件来控制处理流程。对于一些复杂的标准的操作(如路由表查找算法、QoS的拥塞控制算法等)则采用硬件协处理器来提高处理性能。实现软件业务灵活性和高性能硬件转发的有机结合。第五代路由器由于有了业务灵活性,因此可以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MPLS技术、VPN技术、QoS技术、流量工程技术、可控组播技术、用户管理技术等诸多技术融合进来,成为拥有灵活业务能力的高性能网络设备。 IP网的发展趋势 下一代IP网络将采用IP网的核心技术(分组交换、不面向连接),结合电信网的设计理念,建立一个更大、更快、更安全、可信任、为用户提供灵活业务的可管理网络,为营运商提供一个可以达到电信网服务质量保证的IP网,建立可赢利的商业模型。 第五代路由器将在下一代IP网的发展中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第五代路由器采用了有智能的网络处理器(NP),可以灵活地加进去很多功能,诸如对用户的管理、对安全的管理等等。采用第五代路由器还可以提供严格的管理,能够把不同的业务、用户严格隔离,为IP网提供极高的安全保障。第五代路由器完全适应下一代IP网可管理可运营的发展要求。 我国网络厂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IT产业虽然制造规模很大,但是拥有核心技术较少,产业利润较低。下一代IP网络的兴起,对我国网络厂商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我国网络厂商应充分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发展具有基础性、带动性和高附加值的自有核心技术,尽快建立起自主的网络研究、网络处理器设计、软件开发的完整体系,建立起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摆脱发达国家利用市场和标准方面的优势扼杀我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大力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的网络设备供应厂商,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踏实努力,已取得巨大的进步。2003年初,华为公司发布了面向下一代IP网络的第五代路由器产品,倡导和采用网络处理器技术开发高端路由器,为我国IT产业发展开创了重要的里程碑。

阅读全文

与网络共享协作软件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存储空间小会影响数据网络吗 浏览:436
苹果一直显示检查网络 浏览:819
网络歌手原创上传到哪里 浏览:838
怎样锁网络wifi 浏览:8
不开网络对手机有害吗 浏览:216
网络路由器登录方法 浏览:773
无线网络显示6g 浏览:924
手机和网络共享ip地址有什么不好 浏览:586
苹果手机没网络怎样看视频 浏览:763
天津无线电视网络 浏览:582
信号系统FEP网络 浏览:450
银行网络连接失败怎么办 浏览:42
怎样连接抚顺市公共网络 浏览:656
wifi和有线网络能不能同时打开 浏览:412
公司网络如何给电脑加路由器 浏览:912
家用路由器怎么切换网络模式 浏览:451
红米9a网络信号不好 浏览:776
暗区突围网络异常是什么意思 浏览:556
hp打印机怎么设置共享网络 浏览:394
单位网络内私设无线路由器 浏览: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