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珠海市绿道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利于绿道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绿道网的生态、休闲、旅游、康体功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绿道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使用和运营等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绿道,是指沿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场所,可供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和设施。第四条绿道建设应当串联成网,形成绿道网。
绿道网是由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五条市市政园林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市政园林部门)是本市绿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绿道的统筹协调监督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绿道的建设、维护、运营和日常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体旅游、交通运输、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道管理工作。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把绿道的规划、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投资计划,在经费上予以保障。第七条本市绿道实行统一规划、统筹组织、属地建设、分区管理的原则。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健全绿道管理的相应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建立绿道管理长效机制。第九条鼓励建立绿道多元化、多途径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无偿捐助、旅游开发、出资命名、认建认养认管等方式参与绿道建设、管理和运营。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十条绿道网专项规划应当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由市市政园林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第十一条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自然条件。其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选线应当依托山边、水边、林边;建设应当坚持生态性、游憩性、经济性;成效应当体现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第十二条绿道网应当按照标准设置绿廊、慢行、标识、交通衔接、服务设施等系统。第十三条绿道网应当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相衔接,方便市民出行,提倡低碳生活。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路,以及综合整治近岸海域、河道和排洪渠等建设项目应当将绿道建设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第十五条绿道沿线应当划定绿道控制区,勘定边界坐标,设置统一的控制标志。第十六条在规划建设绿道时,应当按照国家规范标准,与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及其它设施保持安全间距。第十七条单位和个人出资建设绿道,应当按照本市制定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建设。第十八条需要改建、扩建绿道的,应当事先征得市市政园林部门的同意。第十九条绿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承担。第二十条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方案应当征求市市政园林部门的意见。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定期将绿道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书面告知市市政园林部门。第二十二条建设单位在绿道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抄送市市政园林部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绿道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第二十三条绿道建设单位应当在绿道建设各阶段同步建立绿道档案,并依法提交城建档案馆存档。第二十四条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将绿道项目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计划,实行市、区财政共同分担,专款专用。第三章维护与管理第二十五条绿道维护和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专业维护的原则,由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
市市政园林部门负责对全市的绿道维护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评。第二十六条绿道管养单位应当对划定的绿道控制区实施空间管治,建立和完善使用、维护、运营、巡查和应急等制度。第二十七条绿道管养内容应当包括:
(一)绿化、慢行道(路面)、停车场、公共厕所、标识、景观、照明等设施的保洁和维护。
(二)保安、租售、咨询、救护等服务系统的维护。
(三)对乱搭乱建、乱摆乱买、占道经营等破坏绿道设施和秩序行为的劝阻和治理。
(四)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其他事项的管理和维护。
‘贰’ 请问下绿道是什么
绿道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交通管理部门把安全、通畅的道路称为“绿道”。而在景观设计中,绿道则有更深更广的内涵,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
绿道内涵 绿道特征 绿道的发展 第1阶段 第2阶段 第3阶段 第4阶段 第5阶段 绿道类型 他国绿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进社会和谐 美国 刺激经济增长 德国 推动旧城更新 绿道在我国国内的发展 绿道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 对自然保护的启示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对旅游休闲规划的启示 展开 绿道内涵 绿道特征 绿道的发展 第1阶段 第2阶段 第3阶段 第4阶段 第5阶段 绿道类型 他国绿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进社会和谐 美国 刺激经济增长 德国 推动旧城更新 绿道在我国国内的发展 绿道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 对自然保护的启示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对旅游休闲规划的启示 展开 编辑本段绿道内涵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 资料图
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但是,“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着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1] 随后,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该定义强调了5点: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 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 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2] 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二、社会学方面:我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还要在民众心中铺设政府与百姓顺畅沟通的“绿道”,让老百姓无障碍、少恐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编辑本段绿道特征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 资料图
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3] 编辑本段绿道的发展第1阶段(1867~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 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着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通过阿诺德公园(Arnold Park)、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和波士顿公园(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该绿地系统长达25 km,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其后,Charles Eliot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in ,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第2阶段(1900~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 这一阶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们从事了一些绿道的规划。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兰的纪念Lewis和Clark的广场规划完成了64km的环,后来被规划师扩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的开放空间规划。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泽西州兰德堡镇(Radburn Town)的绿色空间和绿道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的规划实践,如蓝桥公园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环保运动蓬勃开展,并形成了3个绿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学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进行自然和文化资源制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重要的资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并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遗产道规划(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着的《设计结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点讨论了河流廊道的规划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领导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模型(METLAND)研究小组更加注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 第5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 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着,召集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有关绿道的互联网也铺天盖地。[2] 编辑本段绿道类型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列5种类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 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 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风景名胜型 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1] 编辑本段他国绿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仍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新加坡 促进社会和谐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为多民族社会的和谐融合创造了物质基础,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美国 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该绿道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德国 推动旧城更新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计划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4] 编辑本段绿道在我国国内的发展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绿道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深圳市规划在盐田区打造一条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长达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景、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主要景点元素有机串联,沿路设计了自行车驿站和租赁点,提供停放、零售和简易餐饮服务等,沿途的房地产商业项目也因此得到价值提升。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珠三角2010年将全面启动绿道主线建设。根据规划,广东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同时,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2012年后引导珠三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串联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项目 主线长度 特 色 途 经 广东六条区域主干绿道走向图
[5]绿道一号 长约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为特色 西起肇庆双龙湖旅游度假区,经佛山、广州、中山,至珠海观澳平台,途经50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二号 长约470公里 沿珠江东岸布局,以山川田海为特色 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增城、东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湾休闲度假区,经50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三号 长约360公里 横贯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闲为特色 西起江门帝都温泉,经中山、广州、东莞、惠州,东至惠州黄沙洞自然保护区,经60多个节点。 绿道四号 长约220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 北起广州芙蓉嶂水源林保护区,向南经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经20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五号 长约120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东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 北起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经东莞、深圳,南至深圳银湖森林公园,经20多个节点。 绿道六号 长约200多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滨水休闲为特色 北起肇庆贞山,向南经佛山、江门,南至江门银湖湾湿地及古兜温泉,经16个发展节点。 2012年1月,继珠三角绿道网建成之后,广东规划再建绿道5800公里,辐射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全省绿道网预计连接广东21个地级市,串联500多个旅游景点。 2012年1月9日闭幕的武汉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2012年启动武汉首条城市绿道——全长51公里的东沙绿道建设。 武汉今年将建成首条城市绿道示意图
编辑本段绿道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对自然保护的启示我国的自然保护系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四大系统。目前,绝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地是属于“散点状”的,也就是将他们作为一个岛屿,孤立起来进行保护,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网络。“岛屿式”的保护只适合于那些以美学价值为主的地质地貌保护区,或者只适合面积巨大的保护区。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栖息地破碎化和数量的剧减已经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而在东部地区尤其激烈。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台湾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西海岸的湿地绿道系统以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绿道途径对于建构我国的自然保护网络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快速城市化的东部地区,构建绿道网络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由于城市的无序蔓延,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绿道途径可以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使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发挥。在南京都市圈绿色空间规划中,在城市尺度范围内,规划了3条绿道并且交叉成网络,包括沿城墙环形绿道、林荫道绿道、内秦淮河绿道。在社区尺度上,则主要是将绿道通过多种手段延伸至社区尺度 。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而目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大多只侧重于单个遗产或某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将绿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形成遗产廊道、文化线路、遗产运河等线性的概念,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虽在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就评定了“剑门蜀道”这种线性文化遗产,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对遗产廊道或线性遗产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但许多学者已经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遗产廊道等线性文化遗产并加强保护 。在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与绿道相关的线性遗产有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项)、国家历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项)、国家风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项)、公园道(parkway)(6项)、河流区(river area)(14项)、海岸线/湖岸线(seashore/lakeshore)(14项),占美国国家公园系统遗产总数的14% 。[6] 对旅游休闲规划的启示在区域旅游规划或景区、景点的规划当中,可借鉴绿道思想,依托一些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形成一一条让游客身心愉悦的风景道 ,可以改善整个旅游区的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叁’ 举例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共享的生活方式最少三条
首先想Wi-Fi,这其实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共享的方式,还有共享单车,出租房屋的共享,再就是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也算是共享课吧。
‘肆’ 武汉东湖绿道,为何能被称为“世界级绿道”
有人说她是武汉的东湖;还有人说她是世界的绿道。两年来,124公里长的武汉东湖绿道带动了一个城市近4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进行了城市生态、人文、功能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东湖做了“美丽中国”的湖北和武汉款,获得世界级好评。
探索绿色心灵深处的美
如果东湖绿道一期给大众带来惊喜,那么绿道二期会给你带来一杯口感不错的绿茶。
建设 东湖绿道二期工程于今年3月开工,计划投资35.1亿元,总长度73.28公里,包括郭桓正湖绿道、环塘岭湖绿道和环后湖绿道三部分。分为五条主题绿道:虎城路、胡泽路、虎丘路、虎林路、森林路,与磨山风景区、亭桃风景区、罗燕风景区、武汉植物园、马鞍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相连。截至10月15日,二期工程已完成70多公里。12月28日全线建成通车后,二期将与一期形成“无缝”环,形成百公里绿道景观。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以整个生态的姿态展现给人们。第二阶段,沿湖岸有大风大浪,一些不稳定的海岸线需要人工干预。设计团队提出了“尊重自然遗址”的草案。据悉,除虎城路外,四条主题绿道的设计都不一样:胡泽路只是加强了不稳定的护岸,模仿自然植物,防止风浪冲刷;虎丘路,拟加杉木桩护岸,其他保持原样;林道将以叠石杉堆护岸,风格与森林公园一致;虎林路以天然海岸线为主,新建路段仅增加杉木桩保护。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唤起市民的许多记忆。比如绿道二期亭桃景区的小白象,会选择一个新的大象雕塑,去寻找隐藏在东湖里的人们的都市乡愁。再比如余光村办公空间、湖塘、鱼塘的景观改造,既让村民把自己改造成服务点,又保留了原村的历史风貌,村民迁出后的居住区还会整合一些绿道。
之所以是绿茶,是因为它会成为文化武汉的窗口。据悉,二期景观设计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包括东湖地方楚汉文化、三国文化,还包括传统诗词、文字、节气等元素的回归。例如,胡泽路白马洲桃花岛将成为中国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公园。武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园林分院东湖绿道项目负责人吴表示:“二期工程将连接许多难得一见的美景和文化,大大减少人工雕刻的痕迹。”
‘伍’ 城市"绿肺"搬脚下 太平山公园变身"世外桃源"
原标题《【城市更新我看见】城市"绿肺"搬脚下 太平山公园变身"世外桃源"》
作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以及市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太平山公园生态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关于高品质保护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园和浮山森林公园的议案》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按照“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强度整治、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63%,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标:
打造国内乃至国际旅游知名地
作为高品质保护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园和浮山森林公园的重要板块,太平山公园生态绿道建设围绕着保护好太平山这一城市生态“绿心”,对标青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依托山、海、城等城市自然景观资源和优良的人文景观资源,以绿色为本底、绿道为脉络、山水为景观,以保护为前提,尊重自然、增加绿量、丰富植物种类,建设景区型的市民公园,实现从环境绿化到文化生态的转变、从植物园林到公共空间的转变、从市民公园到全域景区转变。
同时,讲好青岛故事、山东故事和中国故事,体现齐鲁文化、海派文化在青岛交融,丰富青岛人文精神,打造惠及更多市民、吸引外地游客、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的新地标,做到还绿于民、还山于民、造福于民,让全市人民共享宝贵的生态资源,让居民和游客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旅游知名地。
通过这一项目,也将树立科学绿化示范标杆,引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落实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各项任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原则: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在设计和推进过程中,该项目坚持生态保护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森林、水系等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开放、包容为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无障碍、适老化,着眼市民健身休闲需求,完善、提升公园服务设施,充分做到利民、惠民。坚持彰显特色原则。结合太平山的自然禀赋、现状、不足,突出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题特色,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绿化空间。
“太平山公园生态绿道建设就是要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介绍,首先是景点景观布置不平衡问题。这一片区的原有景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东部以山林为主,市民和游客很难进入。这就导致了类似樱花节等节假日期间,西南区域游客众多,通行拥堵,而东部片区游客寥寥无几。第二是几个园区相互独立,不融合,贯通性融合性较差。第三是片区里单位建筑多,园容园貌差。第四是动物园设施陈旧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市民游览和体验感较差。
“高品质提升工程就要先把这四个问题解决。原来不和谐的地方要绿化、我们自己这些年形成破坏的地方要绿化、我们自己的生产空间要绿化,还原自然风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且让老百姓进入、跟老百姓融合。”工作人员说,建设“四环一线”,围绕着四环一线周边进行串联,通过城市更新、通过拆违、通过改造、通过恢复修复、通过融合发展,解决了原有景点不均衡的问题,疏散人群,打通了公园之间的连接,打开原有的生产空间变成生活游乐空间,增加绿量、美化环境、文化赋能,深度挖掘新的景点、新的旅游资源,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空间。
亮点1:
新旧动能转换送上口袋公园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着城市更新,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为城市赋能。原中山公园欢动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高品质提升将原有的废弃园区变成开放式的口袋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该园区原有17处游乐设施。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论证,保留了3处市民喜欢的设施,拆除其中14处进行恢复绿化,还绿于民。同时,将原来为游乐场设置的公厕,改造成综合服务驿站,增设救助设施、休息区、充电区、急救站等综合性的服务设施。通过社会赋能、经济赋能、生态赋能这一系列提升举措,送上了一个口袋公园,为市民增加了活动娱乐的休闲场所。
据介绍,欢动世界改造面积约29000平方米,现已完成施工内容的95%,剩余林下无动力游乐设施,预计7月中旬完工。目前已完成提升绿地空间环境,约15500平方米;补植乔木170余株;改善原有水域为雨水花园,改善面积约850平方米;改造原不透水地面为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约9000平方米;保留3处原有游乐设施,改造升级游乐设施4处(已实施3处),增加林下无动力游乐设施1处;公厕改造、绿化栽植、给排水管线、景观照明、树池小品等均已全部完成。
亮点2:
环山绿道让市民抬脚进公园
在靠近欢动世界的岞山路上,太平山生态绿道示范段正在全力推进施工。该示范段位于中山公园西南部,紧邻岞山路。东起中山公园南门,西至西南水面,全长500米,绿道宽度4米。绿道沿线布置照明、监控、音响等设施,沿途设置驿站(含公厕)一处,面积约210平方米。示范段建设引入智慧设施,设置智能打卡桩,智能互动大屏等硬件设备,突出“智慧、生态”的绿道特色。目前,二期样板段防腐木园路已完成26%,完成绿化用地整理53%,预计7月中下旬全部完成建设。
“我们就是要通过环山绿道段,把公园和居民生活全面打通。”工作人员说:“我们本着让老百姓抬脚就可以进入公园的原则,在沿着太平山最贴近周边市政道路的区域最大化、最大限度放了一圈,拆除围墙,修建环山绿道。环山绿道是我们把整个山打开,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合,把园林最大限度的让百姓感受到的一个措施,让老百姓能进入、能参与,能在里面游玩。”同时,还将引入全球顶尖体育运动平台,通过智能光影陪跑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打造高品质智能化休闲健身场所。引入世界顶端的智能休闲场所。
据介绍,环山绿道是太平山中央公园规划“四环一线”绿道板块之一,全长7.75公里。通过合理设置观景平台、休憩亭等园林小品,配备服务驿站、路灯、视频监控设施,满足市民步行休闲娱乐需求增强群众体验感。计划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环山绿道贯通,2023年3月底前向市民开放。
亮点3:
拆违还绿造景打造“世外桃源”
“桃园区是太平山公园生态绿道建设的重要节点。一是因为它面积大,占地8.2万平方米。近年来在市区,更不用说中山公园了,少有的能打开如此大面积的空间给老百姓。更因为它体现高品质保护提升多个亮点。”工作人员说:“桃园区就是原来生产公园水蜜桃的生产区间,这次我们下狠心,进行拆除违章,拆除现有不必要的违建房,进行修建道路、打造观景平台和登高观景点,老百姓可以在春季进入观赏桃花,平时可以进行开放游园。就是将生产和生活融合,将人与自然融合,这就是挖掘。通过生态修复,拆违还绿,采石坑修复、水系打造,实现了深度挖掘自然景观、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相融合,体现了共治共建共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诠释。”
桃园建筑拆除点位于市级公园管理中心中山公园东侧桃园,新建景点“海棠春樾”北侧。现状有待拆房3处,砖结构平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为配套中山公园桃园管理使用至今。6月26日,7月2日,市园林和林业局连续2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太平山中央公园,调研、推进现有建筑整治工作。进一步明确中山公园桃园管理房等5处现有建筑的拆除时间节点。7月3日,太平山中央公园拆除中山公园桃园处房屋3处,总面积256平方米。
“这一片区连续三个景点,一个是花溪谷,一个是桃园山语,一个是海棠春悦,这三个节点各有特色。”工作人员介绍,太平山一期绿道建设中,桃园建筑拆除点规划为“海棠春悦”景区,根据规划,U型房改为中山公园博物馆,南侧海棠春悦景区水系和水榭。海棠春樾水系节点原有场地上有多棵大树,姿态优美,新的设计中对大树予以保留,并结合其所在位置设置观景休憩平台,以增加景观的整体观赏性和互动性。改造后的水体衔接了道路两侧冲沟,在增加自然置石的衬托下,整个场地显得更具有自然感。
“花溪谷节点原来是个采石坑,通过采石坑恢复绿化,打造一个年轻人喜欢去游乐的、非常浪漫的私密空间。为什么叫花溪谷,就是全部是各种花卉配在一起。”工作人员介绍,花溪谷设计主题为“清风徐来漫花晓醉”,结合场地现状对花溪谷地形地势进行疏理,利用谷地地形及林下空间,种植层次丰富的景观绿化。层层叠叠式的花境景观,让人陶醉其中,心旷神怡;轻盈浪漫的林下花海,游人漫步体验浪漫之境。项目总施工面积9100平方米,已全部完成园路铺装,挡墙、截水沟建设,野花播种、地被栽植等建设内容。
“桃园山语节点原来是成片的桃园,将部分需要淘汰和老化的桃树进行更新,把道路和冲沟水系进行梳理,打造水系景观。春天可以观看桃花景观,平时可以在制高点观看眺望山海城美景和中山公园西南部的园容园貌。樱花节期间,樱花路尽收眼底,第一海水浴场、小鱼山,在眼前形成一幅画卷。”工作人员说,桃园山语节点位于太平山桃花源内,其总面积约为3.35公顷。植物品种以碧桃种植为特色,给人沉浸式的景观体验。通过峡谷,进入桃林之中,豁然开朗。漫步桃园,园路曲折迂回,落英缤纷。沿园路两侧设置亭廊,供市民休息。连通冲沟及三处水系,形成层层跌水,增添景区灵气。目前,现场挡墙砌筑完成100%,景石摆放完成100%,园路完成20%,栽植乔木完成72%,地被及草坪完成55%,给水管线完成96%,亮化管线完成95%,本节点区域预计10月中旬完成建设。
亮点4:
深度挖潜“挖”出浪漫牡丹园
“紧邻桃园的牡丹园本身是桃园调整出来的。因为在绿道边上,所以我们结合着绿道建设又对牡丹园重新,深度挖潜挖掘出新的空间,增加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空间。”工作人员说:“中山公园老职工都清楚,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该处从2号房往上还是一条狭窄的泥泞的上山小路,两侧包括现在的牡丹园。这片区域就是生产区,以前老百姓不可能过来。近年来,我们逐渐地提升优化,不仅进行了面积的扩大,还加大了力度,做了有木栈道有小桥的漂亮景观。原来的樱花苗圃,我们保留了现有的樱花,在里面增设了林下小路,把牡丹园打造成一个更加浪漫的休闲中心。这都是挖潜给老百姓拓展出来的空间,以前从未有过这么大的力度对老百姓进行开放。通过不断地把我们的生产空间让给老百姓,挖掘休闲空间,给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亮点5:
登高观景线让山海城尽收眼底
“如果说环山绿道是把公园搬到市民脚下,那么,登高观景线则是将美景送到大家眼前。”工作人员说:“登山观景线项目北起植物园西北门,南接植物园花道,全长1.2公里。登高观景线原来是一条羊肠小道,是老百姓自登山者自发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从太平山路上电视塔,往下走,穿过植物园区域的。这条线路经过现场踏勘以后,我们认为应该把它打造成一条最美的观景线路。它全部在林下,在密林中穿梭,不需要破坏生态,我们因势建设一条木栈道,沿途有石头景观,还能透过树掩映看见远处山海城的特色,必将成为一条网红打卡路。将来还要赋予它文化,增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特色文化科普大道。”
据介绍,登高观景线在最高点设两处悬挑观景平台,2处景观小品,菠萝格防腐木铺装2500平方米、山体生态修复绿化13000平方米。项目将打造青岛最美登高观景线,方便市民和游客登高观赏青岛的海岸风光。2022年2月6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计划2022年7月底完成建设。
亮点6
溯源绿道讲好“百年故事”
溯源绿道是一条以公园百年历史文脉为主题的绿道,串联了公园的人文景点:从青岛起源会前村遗址开始,沿路经过百年樱花路、孙中山纪念雕像、孙文莲池、小西湖、花卉园、月季园、玉兰园、牡丹亭、桃花源、云雾谷、桂花园以及多处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等。
溯源绿道全长2.4公里,其中新建长度约500米,共有2处出入口与市政道路顺接相连。新建部分与现状路样式统一,采用沥青路面,并在地面划线粉色和墨绿色,梳理新建绿道两侧绿化,提升绿道景观,两侧以现有高大乔木为主,基底色为单一绿色;以绿道两侧的主题植物为参照,地面彩绘树叶图案,通过热熔模压造型和无机自发光材料结合的工艺进行喷涂,满足夜景效果,活跃绿道氛围,提升绿道的整体形象,展现“溯源绿道”的特色亮点,打造新的打卡地。新建溯源绿道计划8月初完成建设内容。
‘陆’ 住建部:稳步推进城市绿道建设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消息,全国城市绿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此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也提出,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
住建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技术标准,总结推广地方经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绿道,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9月,住建部印发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
我国绿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住建部举例指出,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绿道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多措并举推动绿道建设。自2019年起,山东省开展“全省绿道建设三年集中行动”,各县(市、区)每年建成不低于10公里长度的绿道,到2021年年底前,全省力争建成绿道5000公里,初步构建全省绿道主体框架;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有机串联全省内主要公园绿地、山体、海域、河湖水系、生态区和历史人文空间的全省绿道网络系统。自2017年起,上海市连续三年将绿道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每年建设200公里的目标推进,如新江湾绿道串联了城市生态走廊、公园、文体中心等重要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生态廊道。福州市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按照环城达山、沿溪通海、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的思路,建成滨河绿道400公里,山地绿道175公里,市民家门口的串珠公园168个,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4%,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绿道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等生活新风尚。绿道提供了自然优美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健康舒适的绿色出行体验。住建部还举例指出,浙江嘉兴在环城绿道开展“跑步+捡垃圾+分类”活动,倡导“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广东江门组织百余名骑行爱好者沿滨江绿道一路宣传节约用水理念;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者重回绿道,组织百人快闪和迷你马拉松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
住建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绿道工程建设标准,推动形成连接城市生态要素的绿道网络,引导各地依托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柒’ 为什么说绿道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但是,“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着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随后,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该定义强调了5点: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 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 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二、社会学方面:我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还要在民众心中铺设政府与百姓顺畅沟通的“绿道”,让老百姓无障碍、少恐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绿道特征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的发展
第1阶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着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通过阿诺德公园(Arnold Park)、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和波士顿公园(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该绿地系统长达25 km,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其后,Charles Eliot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in ,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第2阶段
(1900~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这一阶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们从事了一些绿道的规划。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兰的纪念Lewis和Clark的广场规划完成了64km的环,后来被规划师扩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的开放空间规划。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泽西州兰德堡镇(Radburn Town)的绿色空间和绿道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的规划实践,如蓝桥公园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阶段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环保运动蓬勃开展,并形成了3个绿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学者。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进行自然和文化资源制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重要的资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并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遗产道规划(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着的《设计结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点讨论了河流廊道的规划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领导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模型(METLAND)研究小组更加注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阶段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
第5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干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着,召集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有关绿道的互联网也铺天盖地。
绿道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列5种类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2)游憩型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态型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风景名胜型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5)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他国绿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仍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新加坡 促进社会和谐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为多民族社会的和谐融合创造了物质基础,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美国 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该绿道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德国 推动旧城更新
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计划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绿道在我国国内的发展
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绿道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深圳市规划在盐田区打造一条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长达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景、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主要景点元素有机串联,沿路设计了自行车驿站和租赁点,提供停放、零售和简易餐饮服务等,沿途的房地产商业项目也因此得到价值提升。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珠三角2010年将全面启动绿道主线建设。根据规划,广东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同时,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2012年后引导珠三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串联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项目 主线长度 特 色 途 经
绿道一号 长约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为特色 西起肇庆双龙湖旅游度假区,经佛山、广州、中山,至珠海观澳平台,途经50多个发展节点。绿道二号 长约470公里 沿珠江东岸布局,以山川田海为特色 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增城、东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湾休闲度假区,经50多个发展节点。绿道三号 长约360公里 横贯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闲为特色 西起江门帝都温泉,经中山、广州、东莞、惠州,东至惠州黄沙洞自然保护区,经60多个节点。绿道四号 长约220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 北起广州芙蓉嶂水源林保护区,向南经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经20多个发展节点。绿道五号 长约120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东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 北起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经东莞、深圳,南至深圳银湖森林公园,经20多个节点。绿道六号 长约200多公里 纵贯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滨水休闲为特色 北起肇庆贞山,向南经佛山、江门,南至江门银湖湾湿地及古兜温泉,经16个发展节点。
绿道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
对自然保护的启示
我国的自然保护系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四大系统。目前,绝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地是属于“散点状”的,也就是将他们作为一个岛屿,孤立起来进行保护,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网络。“岛屿式”的保护只适合于那些以美学价值为主的地质地貌保护区,或者只适合面积巨大的保护区。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栖息地破碎化和数量的剧减已经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而在东部地区尤其激烈。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台湾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西海岸的湿地绿道系统以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绿道途径对于建构我国的自然保护网络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快速城市化的东部地区,构建绿道网络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由于城市的无序蔓延,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绿道途径可以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使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发挥。在南京都市圈绿色空间规划中,在城市尺度范围内,规划了3条绿道并且交叉成网络,包括沿城墙环形绿道、林荫道绿道、内秦淮河绿道。在社区尺度上,则主要是将绿道通过多种手段延伸至社区尺度 。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而目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大多只侧重于单个遗产或某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将绿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形成遗产廊道、文化线路、遗产运河等线性的概念,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虽在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就评定了“剑门蜀道”这种线性文化遗产,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对遗产廊道或线性遗产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但许多学者已经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遗产廊道等线性文化遗产并加强保护 。在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与绿道相关的线性遗产有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项)、国家历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项)、国家风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项)、公园道(parkway)(6项)、河流区(river area)(14项)、海岸线/湖岸线(seashore/lakeshore)(14项),占美国国家公园系统遗产总数的14% 。
对旅游休闲规划的启示
在区域旅游规划或景区、景点的规划当中,可借鉴绿道思想,依托一些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形成一一条让游客身心愉悦的风景道 ,可以改善整个旅游区的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