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网络效应
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B. 共享经济是什么意思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C. 共享经济是什么
从概念上讲,共享经济是将原先由于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的限制无法参与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的生产生活资源,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中,重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经济模式。简单来说,共享经济是基于闲置资源使用权的精准匹配与连接,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共享经济产业链是一个动态的生态圈,它打通了生产与消费的壁垒。每个消费者既可以是生态圈中以供给为形式的外围组成,也可以随时转化成为以需求为核心的中心,每个人或每个企业都有可能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或需求方,这种方式决定了整个交易市场的无限外延能力。
D. 共享经济是指将社会闲置资源以互联网作为基础进行“共享”,使闲置资源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理解对吗
这种理解是对的,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但不能说全部都是基于互联网。
共享行李箱,这个一般人可能不愿意这样,如果超重了大部分是选择托运,如果是你寄过去你把东西拿走等等这些安全风险比较多,你能想到这个很不错,如果要做还请充分调查市场,深思熟虑。
E. 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关于共享经济的驱动力,科恩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消费者感觉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透明度。
现在人们经常会遭遇到四个问题,即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享经济能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掌控能力。
第二,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信任危机。
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目前的商业和其他大规模组织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不少人对大商家的印象并不佳。为此,当他们发现卖家与自己产生共鸣时,感觉更可信,这类消费更具吸引力。
第三,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交换过程中更受益。
消费者通过合理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供应者从闲置物品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F. 什么是网络效应,什么是马洛需求
“网络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但“网络效应”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根据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OzShy)在《网络产业经济学》(TheEconomicsofNetworkInstries)中提出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网络效应也称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的范围经济(与生产方面的规模经济相对应),是指产品价值随着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例如电信系统,当人们都不使用电话时,安装电话是没有价值的,而电话越普及,安装电话的价值就越高。
马洛需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希望能够帮到你!
G. 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机会与挑战
——从O2O、On Demand与共享经济所谈起的
周航|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易到用车创始人
互联网总是不断催生众多的“大词”。O2O、On Demand、共享经济,不一而足。这些“大词”成为媒体争相评论的行业噱头,更成了资本争宠“讲故事”的根基。那天,红杉的晓燕发起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共享经济到底是要个性化,还是要效率”。我说讨论之前,先厘清O2O、On Demand、共享经济3者的区别,再讨论“共享经济”的问题。
O2O,顾名思义,是线上到线下的导流。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线下商家如何从线上找用户。过去线下服务企业主要依靠自然地理位置客流,广告和品牌、口碑和用户习惯形成的复购来“获客”,现在O2O帮它们带来了线上的客流。在这个领域,最典型的模式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
其实On Demand是另一个概念。它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快捷需求(效率)的服务。用车和“上门服务”都算是这个范畴。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商业服务,首先它抛去了过去以产品和商家为起点的货架模式,转而完全以用户需求为起点,通过智能匹配撮合来满足用户即要即得的服务体验。当前市场上在用车之外,还衍生出了许多上门服务,上门家政、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但是问题在于除了“用车”这样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服务之外,大量的长尾生活服务对匹配速度和时效性要求并不高,反而对个性化选择的要求更高。这可能是On Demand在用车以外没有催生大公司的原因之一吧。
共享经济最大特点则是个人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服务。
谈及“共享”,我想分别从供应端、消费端用户体验、平台商业模式这三点来谈谈。
1、供应端
就共享经济而言,它的供应端毫无疑问是很个性的。因为其组织的是大量的、归属于个体的、闲置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各具特点、千差万别。不同的资源自带“个性化”属性,呈现出的特点,本身就是非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因此也很难从传统意义上“被管理”。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易到用车的平台上只有戴白手套、穿黑西服、开帕萨特的司机(但我们可以预期在帕萨特之外、还可以尽情体验迈腾、Tesla、A6L、宾利、布加迪…)。由于互联网具有非常广泛的连接性,极大方便了组织供给资源,形成在云端强大的“弹性地供给网络”。需求增加,刺激供给更多;而需求减弱时,供给就会自动变少。共享经济的供给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云化经济”的特征。
2、消费端用户体验
消费端的用户体验在共享经济中是一个很具挑战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由于供给端是非标准的、弹性的、不规范的,所以想要在消费端提供标准、统一和可预期的用户体验,就变成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大众的审美和情趣早已被工业时代的标准深度教育过。我们的观念及行为,会很自然倾向于一种“工业时代化”的逻辑——期待能得到标准的、统一的、可预期的服务。比如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麦当劳、如家都会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和服务(哪怕并不好),对工业时代这种更可靠,但近乎千篇一律、呆板、无个性的体验,我们却已经习以为常。当下,共享经济对工业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就像多年前工业时代对传统农业与手工业时代的挑战改造一样。
工业时代前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小规模手工操作的,只有少数有钱人可以得到更加精致的、灵性的、具艺术性的产品或服务。工业时代标准可复制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决定了成本能力,大规模生产又对规模化市场产生了更大的渴望,所以工业时代提供的是更加平权、一致化的大规模消费体验,却也让用户失去了按需定制的乐趣。整个社会的创造性被压抑了,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处于工业时代着名的“卓别林电影”,反映的大都是对工业时代千篇一律、呆板、泯灭个性的嘲讽和焦虑。
有了平等的关系,合理的平台机制使得陌生的人与人之间愿意基于信任关系进行交易;供给者才能真正用心真诚的服务,反之用户也会用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解决服务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有把平等、信任和包容的新文明建立倡导起来,让充满真诚、个性化和惊喜感成为共享文明的新体验,才能推生“共享经济”成为完全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之外的崭新时代。
3、平台商业模式
此外,平台的商业模式在共享经济中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首先,共享经济与工业时代经济相比,更象是一种“非正式经济”。它更多的是个人为经营主体,而不是以公司为形态的经济形式。而为了让用户接纳非标准的服务,共享经济的服务必须要比“正式的”服务更有价格优势。只有这样,用户愿意尝试,才会“买账”,也建立了一个机会,体验到共享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全新特征,从而获得惊喜感,接受并推广这样的方式。所以“低价策略”是共享经济从一种小众、尝鲜、针对年轻人和敏感人群的服务,扩散成普适的、大众服务的基础。价格低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共享经济企业快速走向规模化的第一级火箭。
而“低价策略”能否通过足够的规模,在没有补贴情况下,使低价成为常态?这是个不小的挑战,相信很多企业也希望如此。当下,一些平台希望在垄断之后掌握定价权,之后再提价,然而这个想法并不现实。因为它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基本原则特征——就是让便宜、低价成为常态。共享经济在低价后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通过规模摊销和网络效应让成本逐渐下降。但可能还没有办法将成本降到足够低以维持长效的低价。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补贴无止境,药不能停”。
因此,共享经济仍需要其他形式的商业创新,以加持低价策略的实施,而“创新”还可以采取跨界合作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产品将自己的密度、规模和流量效应附加到其他的跨界产品或服务体验上,利用价值转移让长期的低价更具可能性。如果能将规模效应和价值转移结合得很好,长期的低价也就有了可能性保障;同时平台也可从跨界中获得收入。尤其对于互联网公司,本身就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在企业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保持稳定合理的商业收入结构时,成本也不会随之扩张。企业可以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讲到成本,当前在行业中需要注意一些“伪共享经济”形态。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本质上只是在线服务,组织资源的方式仍依靠固定资产和B2C模式,但其却将自己包装成了新共享经济。这样的模式会使企业陷入怪圈——当它的资产越重、规模越大时,反而边际效应越差。因为资产购置成本是固定的,并不具备“共享资源”弹性的特点。企业也无法保证每一项固定资产实时都是理想模型下的良性工作状态,固定成本的服务密度也必然会有极其稀疏的时间段。供给与需求的增长并不是线性同步的关系,这样很容易陷入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也因此,这些企业会逐步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大的囹圄。更不必说他们的管理模式,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伪共享经济”将员工像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工人一样强行的编制、管控,更将“服务”本身变成了一个工业化产品。这本身就违背了当前的时代性格与人性。
真正的共享,需要“去伪存真”。
共享经济正在散发着魅力,同时也充满了挑战。这些魅力和挑战尤其体现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这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需要共享经济的创业者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智慧,用创新来解决。一起为更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为更具温暖的服务体验,为真诚、信任、包容的社会状态而努力,共同迎接共享经济新的光明。
原刊于作者公号:不举手就发言,欢迎关注
H. 共享经济模式在非消费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 共享经济在大红大紫后,也面临了发展的困局,同时进化也在悄然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阐述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商业逻辑,并通过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演变畅想其发展的方向。
I. 什么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共享经济具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 共享经济是一种商品权利分割下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完整的商品权利交易。第二,共享经济是一种使用权的共享,而不是纯粹的使用权交易。
分享经济指个人、组织或者企业,通过社会化平台分享闲置实物资源或认知盈余,以低于专业性组织者的边际成本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其本质是以租代买,资源的支配权与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等,进行平台化、协同化的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新经济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