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带动课堂乐趣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起来,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是,在一些课堂上仍存在着“动”得少的现象,或者虽然表面上有“动”,但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没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创设互动氛围。
有效互动的基础是人人参与、平等合作,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会敞开心灵、解放个性,才会心情舒畅地进行互动学习。
1、尊重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角色,尊重每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共同学习。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达到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的语气、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说什么呢?”“没关系,坐下来再想一想。”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从而树立对话的信心。
2、多鼓励少批评。有些同学平时胆小怯懦,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表扬那些敢于大胆发言、愿意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要让每个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师生再共同商量解决。对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如:“xx同学,说得真不错!”“ xx同学,说得真精彩!”“xx同学,今天表现得真棒!”等等。对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先从比较容易的问题开始;对说错的同学,教师要巧妙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寻求互动支点,开展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课堂上,应努力寻求互动支点,积极开展有效互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1、精心设计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图优美、内含丰富的好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扩大互动的空间。比如,《秋姑娘的信》拓展部分,教师提出:“小朋友,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会写些什么呢?”同学们大胆猜测,纷纷发言。
2、展示搜集信息,丰富互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方法查找收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进行展示、交流,从而使课堂上的互动内容更加丰富。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查找有关矿产资源及其形成的资料,并调查本地区环境污染情况。上课时,学生带来了有关文字介绍、图片、实物等,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老师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播放,将课文中的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交流的话题也增多了,情感体验也丰富起来。展示交流,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环保意识。
3、捕捉课堂资源,适时调整互动。
课堂上,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或者错误的回答,或者一个相互矛盾的看法,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 调整互动内容。这些资源有的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使课堂在互动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教学《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诸葛亮时,其中一个学生在交流时说:“锗葛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我反对你的看法,不能用这个词。”
“我也反对,‘老谋深算’是用来形容狡猾的人。”
“我认为可以用‘老谋深算’,因为‘老谋深算’这个词就是形容很有计谋的人。”
“我不同意,‘老谋深算’是个贬义词。 因为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才立下军令状的,而且三天就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说明诸葛亮才智过人。”
课堂上,同学们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充满灵性的火花。教师能够适时调整,抓住“老谋深算”这个词,让学生在争辩中,不但明白了词的感情色彩,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三、培养交流技巧,提高互动实效。
互动离不开交流,要实现课堂上有效互动,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这种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要求学生做到老师讲课时要专心听讲,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发言。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复述或转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清楚表达,做到说话要明白,声音要响亮,表达要生动,可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理,从言之有理到言之有礼。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敢于畅所欲言。
‘贰’ 基础教育改革给家庭生活期盼的基础教育带来什么
新课改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视域: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课堂……我们惊奇着、体悟着、疑惑着、思考着,尽管行的艰难,却没有退步没有掉头。十年了,寄托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理想、亿万家庭美好生活期盼的基础教育改革,究竟带来了什么?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
走进城乡每所校园,我们能看到新课程理念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中小学校的面貌。
观念变了——十年间,“对话”、“多元”、“体验”、“过程”、“动态生成”、“自主探究”、、“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等成为学校领导、老师耳熟能详的词语。他们自觉或被自觉地变“教材”为“学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学习已不再是由教师完全预设内容,而是成为每个参与者利用自身知识和体验主动探究、不断生成、改造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课堂活了——“填鸭式”、“一言堂”难觅踪迹,师生对话、情境表演、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融合发酵。黑板、粉笔少了些用武之地,多媒体课件成为立体多维、容量丰富的教学工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霸权者、学习的仲裁者,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生命成长的地方。
学生动了——朗读、讨论、质疑、自我展示、观点表述,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思考、情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上最具内生性、不断释放出创造性智慧激活教学磁场的课程资源。他们走进田野街巷、社区工厂、身边生活,观察自然社会生活的景象变化,聆听长者同伴的喜怒哀乐,梳理自己的收获思绪,上网搜集资料,扎进书店图书馆,寻求家长老师同学帮助……学习已不再是坐在教室听课、读书、写作业这一码子事。孩子们开始动眼、动耳、动脑、动心、动手地去发现、去提问、去探究,在体验、感悟、思辨、畅想中,“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被打通,学识伴着见识共生长。
师生和了——“恐吓”、“损人”、“挖苦”、“打骂”这些曾让学生惧怕、讨厌、记恨、远离老师的教育武器早已被新课程统统没收,取而代之地是鼓励、激励、尊重、沟通、赞扬、夸奖……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的化身,而是弯下身子做学生的朋友伙伴。分数也不再是决定老师是否喜欢学生的“命根”,他们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自身能力、学习需求、人格尊严。为了博得学生的喜爱,教师们重视起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些更是内修业务外塑形象,师生间营造出一种平等、欣赏、健康、和谐的氛围。
校园美了——文化长廊、阅报栏、明星榜、成果墙、试验田、园艺角……随着课程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校本教研的加强,学校的一墙一窗、一树一花……都开口说话有了灵性。校园文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在城乡中小学铺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美在校园、在师生心间激越流淌,焕发出日益鲜活的笑容和灵性。
然而,人们投身课改迎来的并非都是喜悦。当我们经过破冰的兴奋激流勇进驶进平稳的航道,各种忧虑困惑便伴着沉静反思而来。
一次闲聊中,沧县风化店乡中心校韩锦艳老师一口气给我列出十多个问题: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师资缺乏,素质教育怎么落实?农村少年厌学情绪严重,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教材的知识缺失谁来提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谁来帮助?经典阅读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上如何分配?考评制度不变常规教学怎么改变?……
沧州市迎宾小学高连英校长在一次电话交流中跟我谈了43分钟,讲到了改革遇到的困难、问题、发展的瓶颈、操作层面的困惑……但说得最多的还是她的想法她的举措:她认为课改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师资。为帮助引领教师成长,她推出“教师成长档案袋”,变备课为假期备整本书,所有目标、反思、合作研讨等都入档记录;制定“个性化成长支持计划”,支持教师班主任参加培训、听课、赛课,在资金、人力、时间上形成制度给予保障;她要求教师们“练常态课”,民主精彩不能只在公开课出现,要在常态课展示出良好的规范意识、态势语言、师生关系;鼓励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建议老师从小课题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写学习笔记、叙事故事或案例;定期举办“开放周”活动,欢迎家长、社会人士进校进课堂,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家长、社会关切点。
这种一线教师、校长的困惑和反思,不是恰恰表明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专家学者的信徒”,也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者、创造者吗?这种思考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态度,不正是十年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希望所在吗?
二、走实践创新之路确保改革成功
2011,尽管有来自旧观念、旧体制、应试教育既得利益集团的杂音,但课程理念的转型基本完成,破除疑惑的不二法门就是撑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目标笃定、立足实践、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确保成功!唯其如此,历经十年开创的重视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生个体经验、重视学生学力、心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局面才不会土崩瓦解;面向新十年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3]的规划才能真正实现。
《课程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教材内容体例的丰富与更新,有专家学者在谋划在解决,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舞台在学校在课堂——那真正可以发生教育的地方。我们的使命就是不等不靠向教研、教学要效益,从观念更新走向实践创新!为课标、教材的修订提供最真实、最鲜活、最多元的教学案例实验样本,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最生动、最适切、最及时的教育情境方法启迪。具体说来教师的实践创新究竟该如何着力呢?
(一)参与实践创新教师要有自主教研的自信
教师要实践创新必须坚信:你不是教科书的宣讲者,而是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探究这门课程的支持者、合作者。
教师要实践创新必须坚信: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网络、报刊……都是可资开发的课程资源,其中你自己就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实践创新必须坚信:对于你的学生你最了解,你懂得如何唤醒学生的自觉,引发他们主动学习,你善于把自己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教师要实践创新必须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观察、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调查、你的访谈、你的记录……对每个细节的关注,对每个问题的探究,对每个对象的了解,都可能点亮你的课堂,让智慧的火花瞬间绽放。
教师要实践创新必须坚信: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把追求创新养成习惯你便具有了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习惯有五个秘诀:树立榜样、确定适切目标、批判阅读、个人反思、坚持不懈。
一个教师有了自主教研教学的自信,教育改革走向春天便有了生命的活种。给它阳光、为它施肥、帮它浇水,让这自信的种子在肥沃的教育原野创造出郁郁葱葱的生命奇迹,则需要学校、教研室、专家、社会与教师自己联合用力。
(二)开展自主教研教师要升华日常关注点
教师的自主教研可从关注教学问题、关注教学冲突、关注教学启迪入手。教师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常常会发现问题成堆、错误连片、讲理不通、矛盾不断、思虑重重、浮想联翩,这时可别急、可别恼、可别懒,因为教育创新的契机就蕴含其中。
教学问题可以是如何组织课堂纪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何处理学生个别差异、如何与学生对话、如何评价作业、如何与家长沟通这类专业生存技能。可以是具体的这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也可以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改进、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这种理性追问。可以是教材研读中的疑惑、教学设计中的纰漏,也可以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作业中的失误。可以是班级学习制度如何建立、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也可以是有效课程资源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总之无论大小、深浅、对错、高低,一旦某个问题在你心中扎根,非要挣扎出个所以然来,你便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研究者。
教学冲突主要在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可能是师生教学对话中形成的思维对立,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同样振振有词,要和老师讲讲道理。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错位,教师条分缕析学生仍一头雾水。可能是作者情感、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个性体验产生矛盾,学生七嘴八舌,对精品对“真理”大胆质疑。有了冲突便有了戏剧效果,教师不必分析、不必修饰,生动真实地描述冲突原貌,你便是在书写精彩智慧的教育诗。
教学启迪基于教师良好的自我更新、自我反思意识,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的精彩瞬间,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智慧闪光,善于珍藏自己的语出惊人,善于将同行的精思妙招举一反三。其快乐与成功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称升迁的牵制,教师的心灵在课堂、在学生的成长、在自我的发展。
(三)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念好“五字经”
教师要提升自主教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将“学、读、思、研、写”五字奉为真经。
“学”即学习,是教师不断提升终身发展的力量源泉。陶醉在经验中的教师一年甚至几年不更新知识,不接受新理念,不研究新问题,不观察新世界,势必遭到学生的疏离。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本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非其他。因此教师应当更善学,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增长学识才干、提高境界修养,在学力人格上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读”即读书,是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学养的自家捷径。称职的教师应当了解自己学科教学的历史,培养自己专业工作的基本素养,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背景而努力。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明确的读书计划,排除诱惑和干扰,读几本专业理论书、读三五种专业期刊,读一些自己想读也该读的书。做一名爱读书的学习型教师,“成了专家”的感觉便近在咫尺。专业好、阅读广阔的教师具备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推荐阅读材料的眼光,还能有效带动学生的读书品味,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思”即反思,是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创新的点火器。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对所从事的实践工作坚持探讨:今天得到一点感悟,明天收获一点启发,今年总结一条经验,明年找到一个规律……就这样在实践工作中,对自己的教学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和教学实践进行持续评价和反思,一旦发现值得肯定的结果,即刻又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如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师便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可能在这个领域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即研究,是教师自选课题、自主研究的创新之本。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自选入口小、内容专、周期短的微观、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课题开始研究,便于驾驭效果明显。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方法即策略,案例即成果。只要眼光敏锐,从自己熟悉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落脚点,确认选题有价值,自主研究也可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再上升到规律性研究。随着网络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学习群建立,在这里,大家探讨交流相互评点,对不少问题的研究深度、研究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校内教育科研的要求,其效果比进修培训毫不逊色,教师完全可以找伴儿借力。
“写”即“写作”,是丰富自己研究成果、加快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朱永新先生提出,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鼓励教师写教育日记。把这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非常美丽的“教育科研项链”。日后对这个“项链”细细欣赏、解读、反思就是每个教师可以自主进行的教育科研。近年来像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王君老师、清华中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等一批教学改革新锐,已经凭借自己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耐心和恒心,为我们奉上了一卷卷《教育与幸福生活》[4]的赞美诗。
(四)学校区域教研如何为实践创新助推加力
众所周知,实践创新的基础是优秀教师,可目前能达到“优秀”水平的教师凤毛麟角。专业素养偏低、工作节奏太紧、社会压力过大让广大中小学老师疲于奔命。加之教师数量不足,主副学科师资不均,城乡条件环境有别,要整个基础教育队伍中的每位老师都肩负起课改创新的重任很不现实。但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国培计划”、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乡村教师队伍的“特岗计划”、优质学校与偏远薄弱学校“手拉手”帮扶活动等让我们看到了星火燎原的曙光。此时作为基层教师教学科研当家人的学校、教研室理当发挥更大作用。那么学校教研室如何作为,才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创新助一臂之力?
一是提供丰富的教学研读参考资料。每所学校都应建立教师专业阅读资料室,除配备与选用教材配套的课件、教学参考书、教具、学具、挂图等教学资料,还应配备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教学方法、相关专业重要学术着作、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工具书,此外应必备本学科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全套)及解读资料、两三种专业权威期刊。
二是提供前沿的课改科研信息。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是什么,课程建设有什么新动向新成果,学科名师有什么新感悟新案例。区域教研有什么新目标新方向……教研室应定期整理第一时间传递给一线教师。为确保资讯新鲜,可借助专家、出版社、网络力量,建立一条固定通联渠道。学校也可自设通讯员,到各科特级教师网、名师网、名师博客搜索信息,定期发布。
三是提供展示评价教研生活的平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成果的评定仍以传统的教学论文评选、新课程优秀课件评选、优质公开课评选、教学素质大赛等为主,缺乏对日常教学反思、教育生活叙事的关注与评价。学校教研室可通过优秀教师博客评选、教学日志评选等活动肯定引领教师的行动研究,为教师自主教研交流打开新天地。
四是提供切实高效的培训指导。
目前课程培训大多还以专家讲座、优秀教师做课、教师说课评课等方式集中展开,对于如何研读教材、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如何评价学生等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缺乏可资借鉴的方法指导。指导方式往往还是一对多,针对性不强,对话深度不够。为提高教研质量和品位,各级教研部门可联合专家、骨干教师、教研员组成“智囊团”,在自己的教研平台对系列问题或一线教师的提问展开头脑风暴式讨论,变“坐堂式”教研为多元互动的“参与式”教研。
除此之外,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给予广大教师时间、经费或精神支持,营造舒畅工作环境,让实践创新者的价值得到肯定,是促进教学实践可持续创新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代教师的机遇,克服工作中的踏步行为、绕道意识,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才能书写精彩纷呈的教育人生。这种旅程虽然艰辛却充满惊喜,波澜起伏却风景不断。
十年磨剑不寻常。站在更高的起点,新十年不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旅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旅程,学校特色与文化形成的旅程,教学科研人员实践人生价值的旅程。从观念更新走向实践创新,确保基础教育改
‘叁’ 课堂上的幸福 600字以上
多年以后我依旧记得,那些在课堂上才有的故事。那些盛开的故事里有太多我的过往,只是我走的太过于匆匆,没有告别你们的一一。只是在多年后记得你,记得他,当然还有她。但愿你们过往的岁月里有我不可消磨的故事。在回首的那刻,我可以出现,并且占有你的微笑。一场过往,是另一场相遇。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印记,宿命一般的缠绕,难以挣脱。彼此是互为拥有的。
现实给了太多的教训,痛是唯一的感受。这个家太大,容不下我,尤其是我的天真。整个白天黑夜是轮回式的伤痛侵袭。如果有泪,闪耀的会否是你的阳光,你的微笑是否一如既往。逃避。我回到以前的课堂。我所有故事的开始,我成长的第一条道路。我们彼此相遇,信赖。没有利益,没有纷争。
课堂是以前的家吧。曾经的我一心要逃避。以为找到了真理,世界在这孤寂的墙外。没有老师,没有作业,没有课堂,没有校服。。。。。。我是多么幸运啊,天地是如此的清晰,一切的美好你们看不见的摸不到的。只有我知道它的存在。你们蒙蔽的双眼要我来一场拯救。救世主一般的降临。拒绝你们。只是今天我被世界欺骗。小丑一般的回来。
一切都是不存在,翻找我的回忆,捡回那一丝一缕的过往。课堂上有的还是我。另一个年轻的我,演绎这我的过往,相信着他的发现。一块大陆在他的眼前,前提就是跳开这条船。多么年轻的生命。鲜亮,明媚。闪耀着独有的青春光环。拒绝所有人。只为自己找到的一丝丝所谓生命。投入吗。多年后在旧地重游,在发现命运是如此的相识。一场戏份被翻拍了又翻拍。结局一如既往的一是不变。
谁的课堂,谁还记得。我所有的故事,交于别人。转身,让你回忆。是种恩赐吗。我消逝的课堂,你给我回忆的机会。离开的已经不是只有我,还有你。幸福在身后挥手,只是我们渐行渐远,不在归来。归来也已不在是我。远去。是唯一的归宿。幸福只在回忆。课堂不过是空客。摇落的念欲回归不了的。空荡是回音的拥抱。你是远去的童话。
绝对原创哦,欢迎抄袭
【零感情】团队愿为你解决生活烦恼 如果你还有烦恼记得找我的团队 当然找我本人也是可以的 我们愿意为每一个人解决烦恼 祝你好心情
‘肆’ 幸福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幸福是能在课堂上轻松地互动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老师的诙谐幽默;
师生和谐、合作共享的课堂,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大家互相交融,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互相共享;
富有活力的,充满智慧动态生成的课堂,它有满腔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它没有一潭死水的冷清和旁观。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充满精彩,充满快乐、充满喜悦、充满幸福。
‘伍’ 互联网+ 教育下,课堂怎么做
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陆’ 如何实现课堂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我理想中的课堂 理想中的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课堂内容该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动态的开放性。重视课本内容与广阔信息资源的开放性联系,并将之贯穿课程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不仅仅是知识,而可以学有所用。 理想的课堂还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课上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方向,而不需死板地固定在一个点上;学生还充分拥有提问权,可以任意提出各种性质、类型的问题,同时还能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评议、发表感受,因为学生在这样的问答中,思维不断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不断得到情感体验,得到智力开发。 (综合意见) 课堂对于我来说是个很熟悉的场合,然而一个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我个人希望在师生的积极配合下,共同营造一个融洽,活跃的课堂。 营造一个融洽,活跃的课堂,我认为老师处于一个领导的位置上。如何去发挥导向作用,老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努力是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老师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方法,尤其是在理论课上,不仅带给学生生硬,枯燥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上课的兴趣。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应扮好引导的角色,适时适景地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譬如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致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 营造融洽和活跃的课堂,还可以从教学语言方面着手。风趣,生动地教学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在风趣,生动地语言下,老师还可以发挥自身多方面的教学魅力。如采用些身体姿势,全身心散发教学动感,这对于带动课堂气氛是很有帮助的。然而在教学语言方面上,不是每个老师都是那么风趣,这是取决于每个老师的性格。因此,对于一些方面我们是不可过分苛刻的。 营造融洽活跃的课堂,除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外,学生还应积极配合。比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聚神于教学中,积极踊跃发言,主动思考等,这对于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我理想课堂的愚见愚感,冒味之处敬请原谅。
我的理想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一种地位的差别,老师启示学生去想问题,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老师解答问题。(??) 上课既不缺乏严肃气氛,也不缺乏宽松的氛围。讲课的过程既不缺乏逻辑性,也不缺乏趣味性。课堂上师生应该互动。 老师上课表达要清晰,使学生听得明白清楚,老师讲课效率要高,学生要跟得上进度。(??)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气氛活跃,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但不要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使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最重要的是在开心中学到知识。还有老师讲课要适当加入一些例子,使我们学到课内知识的同时,又对课外知识感兴趣。 (??) 阿拉希望:在课堂上老师讲多一些有趣有哲学,有吸引力,有让人深思的故事,语句,同时说一些能开拓我们视野的内容。在课堂上,同学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活跃气氛。(??) 1、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2、全部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要安静,该讨论的时候就讨论,因为课堂不安静会影响同学的思考。 3、启发学生用学到的东西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把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 老师您的课讲得很棒,但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一个轻松而没有压力的课堂不是由老师提问学生而是学生向老师提问。 2.自由讨论。倾心交谈,不要那呆板的课堂纪律. 3.课堂中途多搞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又能让同学放松的小活动.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混为一体的,不能因为身份的差别而有所顾忌不敢大胆发言. 还有老师不要一下子传导太多知识给我们,应留点时间给我们清理下思维。消化吸收当天的知识,特别是上课时间太长时更应注意这点。(??) 我理想中的课堂:严肃中不乏轻松,让彼此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之中,尽情地提问探讨,尽量避免那种点名式的提问和举手式的发言。 程序太多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最好是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这样更有利我们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我喜欢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老师。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无论我的回答正确与否都有老师同学的鼓励.
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解抽象的哲学原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不要满堂灌!!(??) 我理想中的课堂不是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的雄伟,走进社会,感触社会的种种,开阔我们的眼界.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那种轻松比较活跃的课堂,不是那种打着颗脑袋在听,而没有思考的课堂,总之不是那种“灌牛式”的课堂,有时又配上音乐或笑话,这样会比较难忘,而且又不会想打盹,思维也不会处于太疲劳的状态,“师生互动”也应该比较到位,而不是台下几十双眼睛呆呆地望着老师在转,总之,要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很重要。(??) 使用多媒体的设备,将故事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能够欣赏到关于小哲理的经典短剧,这样能够加深印象,老师深入浅出,气氛活跃,老师和同学也配合二为一(??) 我认为马哲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有时候看完头脑还是一片空白,但教授你在课堂上总是能讲出一些故事让我们从中明白深奥的道理,希望教授日后继续找多一些生动的故事。还有,应该再加强一些课堂互动,让学生说出所想,说出所感,这样才会令学生对上课内容更明白,更深刻。最后,希望有可能的话,让一些同学演出一些有关哲理的小品等,寓学习于娱乐中。
‘柒’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对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有什么影响
如今,互联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还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这种影响正在逐步升级我们社会的每个地方,并将持续下去。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扩大了我们的教育范围和渠道。只要能够连接到互联网,我们就可以接受世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这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技术,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的革命,打破以书籍为主的知识传播载体的局限性,并为教育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获取的有效途径。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上进行学习,并且网上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
教学信息的传输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师生可以实时沟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间查看以前的学习内容。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网络教育可以减少投资和成本,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打破高等教育的内部划分,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线教育的出现也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展望未来,我国教育界应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积极进入互联网时代,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捌’ 结合网络课堂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着特征。 作为对网络学习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拥有是前提,因特网的使用质量是关键。缓慢的、不能支持人机对话或丰富的多媒体内容的连接方式无法满足网络学习的要求。网络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支持不仅仅意味着给学习者提供一台计算机或者帮助他们与因特网相连;更在于它使得学习者与一个充满学习资源的新世界相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机遇。网络学习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一连数周、一声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记笔记,而不参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网络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就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第二,使学习更有可能成为乐趣。网络学习改变了学习者依赖粉笔、黑板、简单说教进行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采用先进的三维人机交互界面,将信息接受、表达、传播相结合。学习者通过自身与网络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化成果的对比,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或使自身的临场感更为强烈,从而在学习时达到一种“不亦乐乎”的迷恋状态;第三,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里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许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提问,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课堂上所学知识;第四,打破学习的时空界线。传统的学习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空间上是狭小的。而网络学习使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旧有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把单纯的技术应用误认为目标,忽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忽视网络学习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进学习作为最终目标,要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此来思考、实验、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二、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为网络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网上许多信息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高质量,适合学习者需要的信息也并不容易查找。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消化、理解信息并使其具有意义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通常存在于人身上,与人身具有依附关系。相对而言,信息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东西,人们可以;阵其取走、占有、舍弃、存入数据库、遗失、寻找、抄录、积累、计算、比较等等。另一方面,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它的获得取决于接受人对知识的理解及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因此,虽然一个人经常会有相互抵触的信息,但不会有相互抵触的知识。 信息与知识的差异,提醒我们应把网络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和转化上,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网络学习不是将信息简单地搬到网上,或是把信息下载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变成学习者的财富。 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把信息转化为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至关重要。 反观我们的网络教学,许多师生认为“拥有网络就意味着占有知识”,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设计的题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开展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的,教师设问的含金量低,学生回答的创新性差。有的师生对网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网络是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以至于凡有资料需求就上网查寻,凡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在电脑上进行。网络教学在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作品随意放到网上,结果生成的将是一个很快过时的、没有多大用处的网站。如果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开设一个网站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利用网上展示的信息开展协作研究,学生的学习就会因为有了网站而得到提高。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网络信息的奴隶,就必须转变教育的功能,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教育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网络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电脑存放结论,用大脑观察、思考、存放问题。 三、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 传统学习往往围绕着教师、课堂、书本进行,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囿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速度、固定的评价标准。网络改变了这种习惯已久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学习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访问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获得在线教学帮助,获得同伴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网络学习的这种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时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个体学习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学习中,人们已不再把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标准,而是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以及对个体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相应地,“为需要而学习”的观念在个体学习中得以确立。 然而,网络学习不等于个体学习,它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网络增强了知识的动力和多样性,增强了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之间、社会实体和网络虚拟团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一种学习生态。通过网络学习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而是能够以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忽视了网络学习的社会性特质,我们就会“流失”网络中存在的、更为丰富的、新的学习资源,就不能平衡许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数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学习者充分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强大功能。同时,如果只把网络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就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体验牙口实践操作,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欠缺、思维狭窄、情感交流缺乏,严重时还会使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如网络恐惧症、网络自闭症等)。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我们在注意到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的同时,应更注重于扩展学习的地理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和学习主体空间,扩大学习主体间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快乐。 四、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 “虚拟”作为计算机的一个术语,往往与“现实”相反,意为潜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当学习者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时,虚拟现实又可能在感觉上跟真实现实是一样的。依赖于虚拟技术,人们可以设计出“虚拟教师”、“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研讨”、“虚拟教学”、“虚拟辅导”……。通过这些虚拟,一方面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对学习对象的感知、理解与记忆当中去,另一方面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刺激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采用虚拟的方法,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但是,网络学习并不等于虚拟学习,虚拟、模拟、逼真不能代替真实、事实,虚拟环境不能取代真实环境。 网络学习中,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反映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习;需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从专业人员和学习环境中获得帮助。 网络学习还需要考虑如何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在这里,虚拟是工具,是手段,现实是目标,是着眼点。利用虚拟来扩大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了什么、习得了什么知识,还意味着以这种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作为网络学习者,要善于进行网际的自我调适:一是自我选择,即使自我成为信息收集和虚拟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或沉溺于虚拟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适度节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处理能力之内,使虚拟生活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杜绝其对真实生活的侵蚀;三是虚实协调,即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学习、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玖’ 如何实施幸福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幸福课堂
一、开幸福课程
教育以幸福为核心,学校的课程,都是学习创造幸福本领的课程,教育的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道德品质的内容。要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学科和课时数,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专业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如书法、绘画、诵读、手工制作、象棋等等,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乐观生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终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育人的幸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二、创幸福课堂
课堂教学是落实幸福教育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幸福教育的真正落实,要把时间、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孩子。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含义。把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点放在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上,用教师教的方式变革引领学生学的方式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提高课堂有效性维护学生对学习的持续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强化“教育即发展”的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被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的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要强化教师课堂均衡发展意识。落脚点必须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机会公平要体现在常态课的课堂上。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努力去“倾听学生甚至未发出的声音”,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三、做幸福教师
教师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是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资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教育的过程本身也应是幸福的。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事业。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是幸福生活本身,因为在幸福教育中,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相互感应,是一种共享幸福的内心体验。在教育生活中应该花心思让自己和学生都幸福,体验、学习、感受,努力做一个幸福教师,和学生一起打造幸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