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每天上网超过几小时被认为是网络成瘾
近年来,在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天天待在家里打游戏,不肯去上学,有的已经辍学了,家长用过很多方法来改变他,比如没收手机,限制自由,甚至打骂都没有效果,孩子,现在除了上网几乎不跟家长说话,无论家长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作为家长,很迷茫很绝望。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 (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IAD)的概念是1994 年美国纽约市的心理学者\精神医师金伯利(Goldberg) 首先提出。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它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 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它是一种“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所以又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
这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
心理医学家对“网络成瘾症”患者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空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
医学专家介绍,“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
‘贰’ 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网络成瘾现在被定义为神经病,所以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你可以看看
近日如广大网友所知,网瘾归类为精神病,并出台了判定的“标准”。不过说实话,这“标准”大多被片面地解读了。
现在口头上流传的简化版本大多是: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被定为精神病。
现在的主要驳斥观点有:
1、互联网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时算不算;
2、精神病免刑事刑罚那杀人犯说自己玩游戏不就没事;
3、游戏玩家几千万上亿,是不是一下出来这么多精神病。
其实这套标准说的远没有这么直接和这么“漏洞百出”,即便制定的人员是这个意思,但是写成书面就很严谨了。这年头,凡是定稿的标准绝没这么简单,非得七绕八绕地弄得“无懈可击”。
以下是标准对网瘾的判定:
症状标准共7条,概括为
①对使用网络的渴求;
②减少或停止使用后的戒断;
③耐受;
④对网络的使用难以控制;
⑤不顾危害性后果;
⑥放弃其他活动;
⑦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
确诊须具备①和②2条核心症状及后5条附加症状中的任意1条。病程标准为平均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6h、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随访观察发现,网络成瘾患者出院1年时复发率为70.6%,诊断符合率96.1%。两评定员间各症状条目一致性为89.3%~98.0%,Kappa值为0.73~0.87( P <0.01)。不同技术职称评定员间症状诊断一致性为96.2%~98.8%,Kappa值为0.89~0.95( P <0.01)。
一些网友对其嗤之以鼻的第一个观点:“互联网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时算不算?”
它早已说明是“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而这个“连续”的范围判定,也颇值得玩味。
第二个观点,相关部门已出来澄清,只有严重精神分裂患者才减免刑事处罚,判定时以当事人有否出现严重幻视、幻听等为准,与是否是精神病无关。
至于第三个观点,嘿嘿,这套标准对精神病的判定可“严格”着呢。
前边7条症状好理解,最后这段话可就显得高深了吧,又是逻辑判定又是数学符号又是啥“Kappa值”,看不懂,起码咋一看看不懂吧?对了,要的就是这效果。
简单地说,虽然有这7条大多数网民看起来“比较滑稽”的判定症状,它还规定了判定是必须满足1、2条和后边至少一条。而1、2条,嘿嘿,判定起来是很主观的,说你是也是,说你不是也不是。
它还有个“两评定员”,就是得两个人诊断,并且观点要基本一致。这条充分秉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事物判断的精神。
即便,在最后有事例证明这样判定为精神病的网友不是精神病,这套标准还有压箱底的无敌一句“诊断符合率96.1%”,就是说还有“误诊”的不是?至于这个96.1%,可以是调查人群的问题嘛。
‘叁’ “网络游戏障碍”是否是病,该怎么治呢
网络游戏成瘾,在2017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一种疾病,另一种称呼叫做游戏障碍。
但是有多项的诊断标准。在今年的6月18号,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并且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就是说现在国际上公认,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
但是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方式却有严格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9项症状。要满足5项或者5项以上,才能够判断是否得了网络成瘾症。
也就是说当你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有可能诞生了精神抑郁,精神焦虑,双向情感障碍等等其他的精神疾病。那么就用药物治疗其他的精神疾病,达到缓解的目的。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