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设置 > 多少受众通过网络了解学术

多少受众通过网络了解学术

发布时间:2022-01-24 07:11:02

怎么看互联网学术

做科学研究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术交流?这本身就有很多个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交流需求适合的形式不一样。我个人觉得目前学术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既不过多也不过少。有些疑问其实是不了解我们做研究的到底交流什么,为什么交流才产生的。如果有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对这个感兴趣,我当然十分欢迎和支持他们开发有助于学术交流的产品,但肯定不会是聊天室、BBS这种形式。应该先去认识现有的学术交流形式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正式的学术交流包括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

发表论文时主要的学术交流是作者与审稿人之间发生的。按道理作者是不知道审稿人是谁的,审稿人也必须装作不知道作者是谁(很多时候并没有双盲,我暂时还不知道历史缘由但目前确实是这样),完全就稿件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这种交流:1) 主题非常特定,例如文章中使用的某个研究方法的问题,数据的interpretation问题,讨论中涉及到的引用问题,结论的强弱性等等。我现在讲的都太笼统,事实上,无法不分专业去讲。实验物理最经常被提到的就会是样品的选择与制备过程,测量的方法问题,数据的重复性、误差、置信度问题等非常细节的问题。2) 讨论的范围非常窄,不会问超出本工作数据所能说明的事情,不会问超出本工作目的的事,总之跟文章内容无关的事不会多聊;3) 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和发言顺序:作者认真地准备稿件后,才投稿。审稿人认真(或者说必显得如此)阅读稿件之后,分开大问题(major)和小问题(minor),逐条提出疑问或者意见,然后作者把意见全部看完之后,再逐条说明或者修改。有时还会来两轮。如果被拒稿作者不服,还需要准备一个有理由的argument,这些理由都不会涉及到人,完全是就专业上的问题继续分析和说明。如果文章发表之后,其他同行读者再有疑问,也会以comment的形式发表,作者有时会以response的形式发表简短回复。由于上述的特点,这个过程的学术交流是比较慢但非常有效的交流,因此是学术界普遍重视的一种交流形式。(当然发表文章还有其他更加主要的目的,这里只就其学术交流上的意义来介绍。)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随着学科细分,隔行如隔山现象太严重,一个研究方向,比较有点水平能审稿的也就那几个,但小白投搞一堆(假如还算比较热门的方向的话),审稿负担重;第二就是目前这个流程太慢。但是这两个问题不是互联网技术所能解决的。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审稿人群体不能变水,而这个流程的时间主要还是花在人的高级脑力劳动上,计算机代替不了。对于论文发表流程 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无非发挥了他们最基本的功能:无纸化和代替了邮寄。

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的交流,跟发表论文有类似的特点,我再重复一次:1)主题非常特定;2)讨论的范围非常窄;3)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和发言顺序。具体就是演讲者根据会议给出的时间限制准备演讲内容。演讲的内容和发表文章是类似的,必须是一个story,有问题的提出、分析、设计、结果和结论等,但是形式比较自由。所以演讲者也是要认真准备的,还要口头练习。正式会议演讲后,有专门的提问时间让读者提问,跟审稿一样,但同样的,比较自由,可以稍微问宽一点,甚至可以稍微问点别的。但是发言有顺序。主持人要派mic和收mic,往往先问后答,追问也不宜太多,因为时间有限。

学术会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见到真人,在会下可以自由搭讪。在这个里面发生的事情就五花八门了,想考博的学生趁机套瓷,年轻研究者主动自我介绍增加曝光度等,不同PI之间闲聊,学生怎么不靠谱,funding agency怎么不靠谱,谁谁谁工作调动等八卦。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哪怕是连这些非正式的交流,在一个学术会议的形式之内,它的时间也是被集中了的,即只能在会下聚餐之类的时间才能进行。在你和对方严肃讨论到一半的时候,不会有第三个人突然说“喂老刘好久不见啊最近搞这个了?以前的不搞了?最近升官了酒量变好了吧什么时候过来这边啊……”还有,这样的人与人群体直接见面social的场合,在礼节上也才方便上述的这些各种套瓷。如果转到互联网上,你就失去了这样的环境,想做同样的事情反而显得突wu。你加哈佛教授的facebook,浏览了他前段时间去夏威夷开会时海滩露点照之后,点赞好评,然后顺势带入你的自我介绍和意愿吗?

以上是两种学术界最主要的正式学术交流形式的特点分析。总之它们的“死板”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是有效交流的重要保证。正是因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比较复杂和严谨的话题,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是无法有效交流的,所以才需要如此按部就班,目的是让交流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和反驳。

聊天能交流出东西来的,仅限于两人是非常窄的同行,而且很熟,大部分事情已经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还很常见,但仍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假如是这样的交流,它自然而然地就会利用大众的互联网交流手段,QQ微信什么的并不成问题。我经常在手机上跟朋友讨论物理问题。

以上是学术界内的学术交流。假如我们放宽一点限制,那么一个学者它很可能还会跟学术界之外的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形式就是讲座。根据受众层次不同讲座内容当然也不同了,例如,哪怕是去高校做讲座,还要区分是给全校学生做呢还是给某一个学院的做,前者假设受众有高中水平,后者可以假设受众有本科水平。现在,广州还会有一些公开给市民做的学术讲座。讲座也有形式上的特点,跟前面讲的很类似,无非就是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发言按顺序来的。先演讲,再答问,时间都有限,范围都针对演讲的内容。

我所知道的论坛、聊天室之类,当然有很多从表面上看确实聚集了很多同行,交流活动也很热烈。但他们交流的深度怎样?有效性怎样?收获怎样?职业的科研工作者,对本研究领域的认识水平高到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工作都会非常忙。他们也会十分清楚什么样的交流才有效,主要时间会花在这些交流上面(即写paper和参加会议)。聊天室和论坛往往充斥着的是研究生,水平参次不次,误区一大堆,以讹传讹,只能说是自娱自乐。

我看到过一个例外,那就是LinkedIn上的美国流变学会群组。LinkedIn网站的用户群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一些圈内真正有地位的人在使用LinkedIn而且会定期浏览。这个流变学会的群组就有几个目前还活跃的流变学家。而且里面的人问的问题有质量,确实是流变学研究中以往没有遇到过,又足够典型的问题。说明问的人本身考虑过,什么问题拿到什么地方问比较有望获得有效的回应,而不是像国内一些论坛的小白那样乱贴乱求助。这样一来,这个群组的讨论就非常有效,但并不火热。按照常理,流变学的讨论有什么可那么火热的?又不是网络贴吧。

我不知道拿哪个网站去比较合适,乱选几个吧。比如ResearchGate,现在好像好一点,但是长期以来上面全是亚非拉国家的小白用户,里面的讨论也都是小白水平。而且我不知道ResearchGate是不是有一些流氓手段,很多人自己并不清楚,在RG上就有帐号和页面了。我还使用过很多社交化的网站,有很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的确是个泡沫。

至于怎么在互联网上实现具有正式学术交流的以上特点,能满足正式学术交流真正目的的网站或者工具,那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擅长的事情了,前端什么的,我不清楚。

❷ 为什么要从社会角色分析受众

新闻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传者、媒介、受众等一些相互的组成部分既矛盾又统一的有序运动过程,这其中传者与受众是一对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传播中传者与受众二者的辩证关系正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协调、变化的,这一点从人们对新闻传播中传者、受众的认识过程可以得到证实。

人类新闻传播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传者为中心→开始重视受众→承认传者与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两个主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新闻传播主要运用的是西方以传者为中心的"靶子论"学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媒体开始接受西方六十年代的"受众是服务对象"等观点,懂得要重视受众,但依然没从根本上弄清楚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受众不仅仅是服务对象,它也是接受主体。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这是传者和受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而导致的。

目前对传、受双方关系认识偏差及原因

媒介现在普通承认传播中有两个主体,即传播主体和受传主体,但对两者谁处支配地位争论不休,难以确定。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偏差以及由它所导致的新闻传播中另一个认识偏差,即传播过程不完整性,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即,虽然树立了受众意识,但仍有局限性,对受众本位意识认识不清。从严格意义上讲,受众意识并不等于受众本质意识,正如鲍尔在他着名的《固执的受众》(The Obstinate Audience)一文中所说的:"以住的问题是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的问题是"受众如何使用讯息",这种突出受众在传播中主导地位的受众理论就是受众本位论。而受众意识还只是从传者出发所体现的对受众的考察,而非以受众为基础来指导传播。

1999年11月19日-21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委员会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在天津召开了"新时期广播电视受众工作学术研讨会"。会上,对于是传者还是受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崇山为代表的同志认为:传播媒介作为人类交往工具,诞生后便成为统治阶级或集团的一种控制手段,实际上"传者"听命于统治者。因此从总体上说,目前体制下的受众还难以成为传播活动中的"主体"。笔者认为,诚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确实处于支配地位,但这是有其当时具体特定的历史环境的;而且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用于传播学,从根本上说,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是处于矛盾双方的矛盾主要方面的。因为,"尽管传者对传播内容拥有控制权,但受众对内容拥有选择性;尽管舆论有导向性,但受众对舆论有自主性;尽管传者对受众会产生影响,但受众通过反馈对传播内容会进行制约,这不仅影响着、左右着当前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左右着以后的传播行为。传者归根到底要按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办了。承认人民群众在传播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体现。"⑴

对于目前媒体在传、受两者关系上的另一个认识偏差,,即传播过程的不完整性,笔者认为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受众这种在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而导致的。这种不完整性的体现就是大大忽视了受众接受反馈对于传播的作用,不能用受众的传播反馈来指导下一轮传播活动,以致于传播活动,到了受众那里就停止不前,从而影响传播最终目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用的。"⑵马克思这句古老的名言,对于我国当今的新闻传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承认,现在对受众的反馈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这种改变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及时、科学、准确等特性还相差太远。在西方国家,许多媒体已经依靠每小时、每一天的收视率和收听率,以及某版面、某栏目的受关注情况来及时调整传者行为;而我国大部分媒体目前只能做到以年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收视率、收听率及发行量,致使受众反馈不能及时传递到传者,且目前调查还只普遍停留在有多少观众收看什么节目的低层次,没有上升到进一步分析了解什么人、为什么收看哪些节目的高层次;各地媒体和专业受众调查公司在受众反馈调查中,也没有一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权威的、统一的、标准的测试体系。

第四媒体的介入对传、受双方及相互关系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本身结构和经济现状的冲击,而且是与该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习惯、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连在一起的巨大变化。"⑶

一、传者在因特网时代作用和地位的改变

"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因特网不仅仅是另一个媒体发布系统,它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进行历史性转换的催化剂。""在这种环境之下,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什么以及这种需要如何得到满足--而不必是谁来满足。"美国学者凯瑟林·福尔顿的这番剖析足可以说明,在社会时代巨变之下,传者在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可以宣告根本性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传者逐渐作为"信息收集者"、"内容提供者"的角色出现。

1、因特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动摇了传者的地位。

如今,在因特网上,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许多机构和个人都有可能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于一身。这从侧面证明了传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彻底动摇,其对传播的垄断地位从根本上消失了。

2、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有所下降,也将削弱传者的作用。

一种新的媒体诞生后,必将从原有的媒体夺去一部分受众。事实证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因特网来获取新闻信息。受众对网络的热衷必将影响到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因此,传者(指传统媒体)也必将失去往日辉煌的垄断地位,它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动摇。

当然,传者地位的降低,并非意味着新闻业和新闻记者就会消失。作为仍是传播活动相互矛盾的两者之一,传者永远不会退出传播活动的舞台。笔者非常赞成美国学者凯瑟林·福尔顿的说法,他认为,"作为身处各种噪音之中的意义解释者(从事实到新闻事实,传者是意义的第一解释者--笔者注)和内容提供者,新闻记者将变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能够拥有个性化的完整的界面来组织他们所关心的信息"。有人还将网络传播中的记者称为"无文本记者",即记者能够利用新的功能,诸如促进网上对话、挖掘档案资源、利用各种消息来源来及时、迅速地组织综述性和集纳式的报道,以满足受众日益增强的渴求深层信息的心理。尤其,凯瑟林·福尔顿还认为,对于新闻传者(信息收集者)而言,"有价值的是无法复制的东西--信任、关心、正直、关系、品牌"。他认为,"有智慧的记者无论在所属的机构内还是机构外都会千方百计地向他们所服务的受众去解释和推销这种资产",这也就是说,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传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主体功能有所下降是必然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传者应该明白的一点是: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放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传播活动规律和发展。

二、受众在因特网时代作用和地位的改变

作为传播活动中另一必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受众,在新的时代,主体功能明显增强是基于时代背景和受众本身发展特征而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受众接触媒体的时间增多,对传播接受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受众接触媒体的时间增多,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了。现在的双休日作息制度,以及近来国家极力推行的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更多属于自主支配的时间;另外由于社会化程度提高,人们对信息、娱乐、生活指导等需求以及自我表达的需求越来越强,都促使了受众对媒体接触时间增多,对信息寻求的主动性增加,尤其在因特网时代,受众可以每时每刻同时面对无限的信息源,更加刺激了受众对传播接受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2、信息渠道繁多,自身素质提高使受众对待传播的选择性更强。

如今的受众面对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繁多,因特网的出现和火热,为受众自由选择信息,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内外专家还指出,对新闻信息欲求与选择是与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成正比的。下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事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人们对新闻媒体刊播的服务内容和新闻内容的兴趣也会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与日俱增。

3、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受众的自主意识进一步提升。

受众的自主意识,主要是指受众对自己在传播过程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自我肯定。新时期受众自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受众的独立精神增强;平等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增强,同时因特网独特的传播方式促使了受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网络传播的信息发送方式看,有两个特点区别于以往的传播方式:一个是网页编排采用超文本格式;另一个是使用多媒体语言,二者的结合就产生了所谓的超媒体,它能使受众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信息接受;且超文本方式打破了以往的顺序阅读习惯,代之的跳跃式阅读,强化了人们的联想式思维,促使受众对问题的思考不单一,有利用培养受众的独立自主意识。

三、在因特网的冲击之下,传者与受众相互关系的发展趋势

因特网的兴起与发展加速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播模式与计划经济传播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力图控制受众的接收状况,把传播内容的无限量扩大视为重中之重;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经济,在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的接收状况成了传播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传播的归宿。"⑷这加强和巩固了受众在传受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支配地位。

总之,将受众的接收状况看成是未来传播的出发点,与目前媒体只将受众看成是信息解释者相比,这是又一巨大进步,这是充分理解了新闻传播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得出的启示,而这一新闻传播的规律又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

❸ 如果想了解一个机构的学术情况我们可以从万分分析机构知识网络获得哪些内容

想要了解一个机构的学术情况,首先你要给一个机构的成员成立时间法人还有他们所发表的一些学术的论文或者说是资料。

❹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更受年轻人喜爱

我认为高校教师开始在网络上走红,这一现象是非常好的一个改变,同时也让大家接受知识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用到大学里面去听专业课,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接受一些新鲜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这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改变具有非常好的学习作用就拿我个人举例子,自己就非常喜欢从网上去关注这些高校教授的视频以及相关课程。

因为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大局观和以后的生活轨迹,我们并非生活在一成不变的时代里,我们生活是一个随时变化的世界。只有把握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变化,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前进方向。

❺ 谈一谈你对网络的认识(内容要求:1.利与弊:2....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中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给予了学生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的生活中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这类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了,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
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中学生的自制力和网络的吸引力,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但偌是像现在这样,抑制了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这婴儿杀死在摇篮里吗?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
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弊大于利。
上网的诸多有利之处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是老师,而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四、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中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中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上网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

❻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并且更受年轻人喜爱

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红”网络,并且更受年轻人喜爱,主要原因是:

1.教授讲的知识都是干货,让大家受益很多;

2.这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大家感到亲切;

3.大家喜欢完全是因为他知识渊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认知。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多老师或者教授也开始在网络上讲课,他们知识渊博,干货满满,深受学生的喜欢。网络上讲课也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这样让大家感受到更加的亲切,教授渊博的知识总是能够刷新我们全新的认知,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有顿悟的感觉,这让我们对教授也更加的崇拜,这也是很多教授走红网络的真正原因。

三、教授的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颠覆我们的认知

很多教授因为知识非常渊博,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发表的见解和观点总能够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认知,这些知识让我们对他们非常敬佩,这也是教授网上走红的原因。

❼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网络直播受众的使用动机

性属于第一需求,还需要解释吗,那就是人还需要交流,而有价值的交流需要勇气和水平,而网络直播不用智力就可以骗了自己,何乐而不为。

❽ 通过cnki功能,查看本专业有多少电子期刊,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

首页进入期刊大全,根据学科点击左边选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或者是人文社会科学,里面有各个学科具体收录的期刊数量,硕博论文的话,首页有个博硕,点进去,左边直接点开就行了,期刊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问‘发表吧’,他们比较了解

❾ 网络教育的论文重复率一般是要求多少合格

论文查重,一般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否则这论文就会涉嫌抄袭,不是自己的原着论文,所以只要低于百分之三十就算合格。

❿ 什么是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其特点和主要内容形式有哪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变化。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也毫不例外:人们的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在80年代人们还用手写作,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放弃笔和纸,转而用计算机写作了,有的学者,其计算机甚至已经更新换代多次;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以写信和打电话为主,现在人们已经是用电子邮件为主了,对于国际通信尤其如此;学术资料储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都电子化,存储在各自的网站上。

阅读全文

与多少受众通过网络了解学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口光信号网络G电源 浏览:214
wifi与5g网络哪个快 浏览:308
删除苹果air的网络 浏览:528
云南蒙自哪个网络信号好 浏览:293
移动盒子设置无线网络方法 浏览:440
充电桩显示网络异常请稍后再试 浏览:314
哪个牌子的电视可以接收网络 浏览:851
4g网络哪个最慢 浏览:480
苹果手机网络制式能不能打游戏 浏览:771
网络培训认证哪个好 浏览:6
网络连接异常怎样联系客服 浏览:943
怎么设置网络共享文件 浏览:143
升级无线网络后怎么样 浏览:53
网络适配器打开wifi 浏览:286
手机无法自动连接网络 浏览:134
计算机网络运送消息的实体 浏览:150
手机网络关了还能定位到大数据吗 浏览:852
网络ping测试手机 浏览:882
为什么网络会断断续续连接 浏览:640
计算机发展与计算机网络发展感想 浏览:8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