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设置 > 网络层路由器算法

网络层路由器算法

发布时间:2023-07-24 09:12:03

路由器原理和常用的路由协议及算法的介绍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如Internet)的迅猛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备。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如企业网、校园网、智能大厦等),无论采用的是快速以大网技术、FDDI技术,还是ATM技术,都离不开路由器,否则就无法正常运作和管理。

1、网络互连

把自己的网络同其它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消息,是网络互连的最主要的动力。网络的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网桥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1.1 网桥互连的网络

网桥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即链路层。完成数据帧(frame)的转发,主要目的是在连接的网络间提供透明的通信。网桥的转发是依据数据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来判断一个帧是否应转发和转发到哪个端口。帧中的地址称为“MAC”地址或“硬件”地址,一般就是网卡所带的地址。

网桥的作用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提供透明的通信。网络上的设备看不到网桥的存在,设备之间的通信就如同在一个网上一样方便。由于网桥是在数据帧上进行转发的,因此只能连接相同或相似的网络(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数据帧),如以太网之间、以太网与令牌环(tokenring)之间的互连,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帧结构不同),如以太网与X.25之间,网桥就无能为力了。

网桥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方便,在以前的网络中,网桥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网桥互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广播风暴,网桥不阻挡网络中广播消息,当网络的规模较大时(几个网桥,多个以太网段),有可能引起广播风暴(broadcastingstorm),导致整个网络全被广播信息充满,直至完全瘫痪。第二个问题是,当与外部网络互连时,网桥会把内部和外部网络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网,双方都自动向对方完全开放自己的网络资源。这种互连方式在与外部网络互连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网桥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网络沟通,而不管传送的信息是什么

1.2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由于是在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IP地址的结构有两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其它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2、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一台主机发送IP分组给同一IP子网的另一台主机时,它将直接把IP分组送到网络上,对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给不同IP于网上的主机时,它要选择一个能到达目的子网上的路由器,把IP分组送给该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IP分组送到目的地。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IP分组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gateway)”的路由器上。“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IP分组时,只根据IP分组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把IP分组送出去。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路由器也有它的缺省网关,用来传送不知道往哪儿送的IP分组。这样,通过路由器把知道如何传送的IP分组正确转发出去,不知道的IP分组送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级地传送,IP分组最终将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组则被网络丢弃了。

目前TCP/IP网络,全部是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万个IP子网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国际性网络。这种网络称为以路由器为基础的网络(routerbased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为节点的“网间网”。在“网间网”中,路由器不仅负责对IP分组的转发,还要负责与别的路由器进行联络,共同确定“网间网”的路由选择和维护路由表。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寻径即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路由选择算法来实现。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和路由选择算法,要相对复杂一些。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选择算法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赖于所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可将目的网络与下一站(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路由器间互通信息进行路由更新,更新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的拓扑变化,并由路由器根据量度来决定最佳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边界网关协议(BGP)等。

转发即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传送信息分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这就是路由转发协议(routedprotocol)。

路由转发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后者维护的路由表,同时后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来发布路由协议数据分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协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路由选择协议,这也是普遍的习惯。

3、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3.1 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协议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1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3.4 路由表项的优先问题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4、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

——(4)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例如,某个网段发生故障,路由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径。

路由算法按照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前面几种的特点与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着重介绍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算法。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复杂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5、新一代路由器

由于多媒体等应用在网络中的发展,以及ATM、快速以太网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飞速提高,传统的路由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为传统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设计与实现均基于软件,在转发过程中对分组的处理要经过许多环节,转发过程复杂,使得分组转发的速率较慢。另外,由于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关键设备,是网络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的一个“关口”,对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路由器成为整个互联网上的“瓶颈”。

传统的路由器在转发每一个分组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包括路由查找、访问控制表匹配、地址解析、优先级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响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降低了分组转发速率和转发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负担。而经过路由器的前后分组间的相关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往往连续到达,这为分组的快速转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依据。新一代路由器,如IPSwitch、TagSwitch等,就是采用这一设计思想用硬件来实现快速转发,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转发缓存来简化分组的转发操作。在快速转发过程中,只需对一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的前几个分组进行传统的路由转发处理,并把成功转发的分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网关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转发缓存中。当其后的分组要进行转发时,茵先查看转发缓存,如果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与转发缓存中的匹配,则直接根据转发缓存中的下一网关地址进行转发,而无须经过传统的复杂操作,大大减轻了路由器的负担,达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标。

Ⅱ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是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子网提供数据报服务,每个包都要做路由选择;子网提供虚电路服务,只需在建立连接时做一次路由选择

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鲁棒性,网络出现意外情况时候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突然某个路由器停电了,使得周边的路由器都没法正常工作,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路由器的健壮性不够),稳定性(常规使用是否稳定,数据量增多的时候能否正常工作),公平性(网络资源的使用是否公平,避免有些节点出现特别繁忙的状态,而有些节点总是处于很闲的状态),最优性

• 按转发方式和数据副本数量划分
1.全路路由(广播路由)算法:如洪泛算法,按照所有路径广播转发(中间转发节点以及目标节点都会送到很多重复数据。不需要路由表和路由控制功能)
2.多路路由算法:向所有接近目的节点的路径转发(中间转发节点以及目标节点都会送到很多重复数据。)
3.单路路由算法:如距离矢量算法,向目的节点沿着唯一的路径转发(中间的转发节点只转发一份数据即可)

• 按健壮性和简单性划分
1.非自适应算法(静态路由算法):不能根据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使用静态路由表。需要人为的更改和设定。特点是简单、开销小、灵活性差。典型算法为基于流量的路由算法等
2.自适应算法(动态路由算法):可根据网络流量(网络承载的数据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特点是开销大、健壮性和灵活性好。典型算法为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

☆可以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结合起来使用,此时静态路由的优先级别较高

测量(获取)有关路由选择的网络度量参数(选择最优,比如是要求传播距离最短,还是要求传输时延短等)。如何测量?选取哪些网络参数?
将路由信息传送到适当的网络节点。传送给谁?如何传送?传送什么信息?
计算和更新路由表。更新路由表的算法
根据新路由表执行分组的转发

如果路由器J在路由器I到K的最优路由上,那么从J到K的最优路由一定落在同一路由上

从所有的源节点到一个给定的目的节点的最优路由的集合形成了一个以目的节点为根的树,称为汇集树;路由算法的目的是找出并使用汇集树

基本思想:构建子网的拓扑图,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弧代表一条通信线路。为了选择两个路由器间的路由,算法需要在图中找出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节点数量;地理距离;传输延迟;距离、信道带宽等参数的加权函数

网络规模增大带来的问题: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增大;路由器为选择路由而占用的内存、CPU时间和网络带宽增大
分层路由:分而治之的思想;根据需要,将路由器分成区域、聚类、区和组;Fig.6-6,路由表由17项减为7项
分层路由带来的问题:路由表中的路由不一定是最优路由

☆分层路由功能大部分时候性能是比较好的,可以选择最优路径,但是有时也会选择到非最优路径。比如上图中如果想从1A到5C,应该是1A→1B→2A→2B→2D→5C是比较优的选择,但是按照1A的分层路由表显示,从区域1到区域5出口线路为1C,因此选择的路线为1A→1C→3B→4A→5A→5B→5C,这时就相对绕远了

DVR -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动态路由算法,也称Bellman - Ford路由算法或Ford - Fulkerson算法,最初用于ARPANET(Internet的前身),被RIP协议所采用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表中给出了到每个目的地的已知最佳距离和线路,并通过与相邻路由器交换距离信息来更新表;每隔一段时间,路由器向所有邻居节点发送它到每个目的节点的距离表,同时它也接收每个邻居节点发来的距离表;邻居节点X发来的表中,X到路由器I的距离为Xi,本路由器到X的距离为m,则路由器经过X到i的距离为Xi + m。根据不同邻居发来的信息,计算Xi + m,并取最小值,更新本路由器的路由表

图1:
此时路由A把它的路由表发给路由B,B会综合从A得来的路由表来更新自己的矢量表↓
根据初始A矢量表和B矢量表得知B到A为6,B到C为1,B到D没有;两个表都有到E的距离,直接从B到E为8;如果B经由A再到E就要计算A到B的距离加上A到E的距离即可,即6+1=7

图2:
B把路由表发给C之后↓
从C的初始矢量表可得知C到B为1,C到D为2,C无法直接到A,但是通过B的路由表得知B到A为6,再加上C到B的距离1,得出C到A距离为7,同理可得到E距离为7+1=8

图3:
C把路由表发给D之后↓

图4:
D把路由表发给E之后↓

J的相邻节点为4个,分别为A,I,H,K,因此可以选择的路线也为4种
现在要求J的最新路由表。以J到E为例,J到A为8,A到E为14,和为22;J到I为10,I到E为7,和为17;J到H为12,H到E为30,和为42;J到K为6,K到E为22,和为28。从而得出,经由I的时候得到的和17最小,因此在新生成的J到E的位置记录17

无限计算问题:对好消息反应迅速,对坏消息反应迟钝

比如从E到A,E刚开始连通的时候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到A的,只有通过B与A交互,C与B交互这样最终E通过与D交互才知道如何能到A,这就是好消息。可能需要花些时间,但是结果都是无论目的节点是哪里总会找到路径

坏消息例子:A,B,C之间通信。B到A的距离为1(A,1),C到A的距离为2(B(经B),2)。各个节点都会有一个刷新周期,到了这个周期的时候每个节点会把自己的路由信息发给其相邻节点。例如A路由断开连接,这个时候B到A的线路断开。也就是B到A的距离为无穷大了(A,∞)。如果在B把这个信息反馈给C之前,C先把路由信息告诉B了,那么B收到的信息就为(C,3)。因为A已经不存在,而B从C处得知通过C有路径可以到达A,这时B的路由表就变成(C,3),同样的这时B再告诉C,C就会变成(B,4),就会这样无穷计算下去。如果一开始是B先把信息发给C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 触发式更新:节点不等到刷新周期的到来,只要有突发情况马上就会把情况通知相邻路由
• 水平分割:因为一开始C是从B得知经过B可以到达A的,所以用了这种方法之后,C就不会再向B发送如何到A,而只等着B给C发如何到A了。这样就不会有无穷计算问题
• 定义一个最大值:坏消息例子当中,括号里后面的数会一直循环增长下去,如果把这个数字设置一个最大值,那么当循环到这个最大值的时候双方就不会再就怎么到A的信息进行交互了,就不会发生无穷计算的情况
• 挂起计数器:坏消息例子当中,B收到了C的路由最新信息(C,3)的时候这个不会马上生效刷新,(A,∞)会保留两个周期,在这两个周期里面,B肯定有机会给C发送(A,∞),
而因为C没有通往A的路径,所以当C到刷新周期的时候给B发的就为(B,∞)。B前后收到的信息不一致,但是第二次收到的信息和B发给C的信息是一致的,所以B就会认为第一次收到的(C,3)是无效的。但是如果C真的有了一条通往A的线路,这时两次发的信息一定是一致的,那么B就会相信C的信息,从而把(A,∞)刷新成C给B的信息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只适用于小规模网络,每个节点不清楚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发现邻居节点,并学习它们的网络地址,测量到每个邻居节点的延迟或开销,将所有学习到的内容封装成一个链路状态包(包以发送方的标识符开头,后面是序号、年龄和一个邻居节点列表;链路状态包定期创建或发生重大事件时创建)。将链路状态包广播发送给所有其他路由器【洪泛方式:状态包包含一个序号,每次发送新包时加1。路由器记录信息对(源路由器,序号),当一个链路状态包到达时,若是新的则分发,若是重复的则丢弃,若序号比路由记录中的最大序号小则认为过时而丢弃】。计算到每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适用于大规模网络。每个节点都会了解其他节点的局部拓扑,因此就会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这时当前节点就能找到到目的节点的最优路由

• 使用32位序号。
因为序号是循环使用的,如果位数很少,比如只是1~7,那么7不一定比1大,1有可能是下一轮的第一个数。而32位的时候因为数字特别庞大,不会出现这样问题
• 增加年龄域,每秒钟年龄减1,为零则丢弃
比如A发给B (C,4),由于差错,本来是(C,5)的下一个包,变成了(C,1000)。这之后来的(C,6),(C,7)。。。都没有(C,1000)大,因此包会被丢弃。但其实后面到的包都是新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C,1000)里的1000就会在每一秒减1,直到年龄比新到的包小,接下来就可以正常接包了。不过这之前到的包都会被丢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 链路状态包到达后,延迟一段时间,并与其它已到达的来自同一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包比较序号,丢弃重复包,保留新包
• 链路状态包需要应答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Ⅲ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选路算法

网络层必须确定从发送方到接收方分组所经过的路径。选路就是在网络中的路由瞎物器里的给某个数据报确定好路径(即路由)。

一 台主机通常直接与一台路由器相连接,该路由器即为该主机的默认路由器,又称为该主机的默认网关。 每当某主机向外部网络发送一个分组时,该分组都被传送给它的默认网关。

如果将源主机的默认网关称为源路由器,把目的主机的默认网关称为目的路由器。为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选路的问题于 是可归结为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选路问题。

选路算法的目标很简单: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选路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最好路径,通常一条好路径是指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

图 G=(N,E)是一个 N 个节点和 E 条边的集合,其中每条边是来自 N 的一对节点。在网 络选路的环境中,节点表示路由器,这是做出分组转发决定的节点,连接节点的边表示路由 器之间的物理链路。

一条边有一个值表示它的费用。通常一条边的费用可反映出对应链路的物理长度、链路速度或与该链路相关的费用。

对于 E 中的任一条边(xy)可以用 c(xy )表示节点 x 和 y 间边的费用。一般考虑的都是无向 图,因此边(xy)与边(y x)是相同的并且开销相等。节点 y 也被称为节点 x 的邻居。

在图中为各条边指派了费用后,选路算法的目标自然是找出从源到目的间的最低费用路径。图 G=(N,E)中的一条路径(Path)是一个节点的序列,使得每一对以(x1,x2), (x2,x3),…,是 E 中的边。路径的费用是沿着路径所有边费用的总和。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对 选路算法分类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该算法是全局性还是分布式来区分的。

.全局选路算法: 用完整的、全局性的网络信息来计算从源到目的之间的最低费用路径。

实际上, 具有全局状态信息裂歼的算法常被称作链路状态 LS 算法, 因为该算法必须知道网络中每条链路的费用。

.分布式选路算法: 以迭代的、分布式的方式计算出最低费用路径。通过迭代计算并与相邻节点交换信息,逐渐计算出到达某目的节点或一组目的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

DV 算法是分布式选路算法, 因为每个节点维护到网络中的所有其他节点的费用(距离)估计的矢量。

选路算法的第二种广义分类方法是根据算法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来分类。

一: 链路状态选路算法 LS

在链路状态算法中,通过让每个节点向所有其他路由器广播链路状态分组, 每个链路状态分组包含它所连接的链路的特征和费用, 从而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建立了关于整个网络的拓扑。

Dijkstra 算法计算从源节点到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

Dijkstra 算法是磨源液迭代算法,经算法的第 k 次迭代后,可知道到 k 个目的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

定义下列记号:

D(V)随着算法进行本次迭代,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的费用。

P(v)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 v 沿着当前最低费用路径的前一节点(,的邻居)。

N`节点子集;如果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 v 的最低费用路径已找到,那么 v 在 N`中。

Dijkstra 全局选路算法由一个初始化步骤和循环组成。循环执行的次数与网络中的节点个数相同。在结束时,算法会计算出从源节点 u 到网络中每个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考虑图中的网络,计算从 u 到所有可能目的地的最低费用路径。

.在初始化阶段 ,从 u 到与其直接相连的邻居 v、x、w 的当前已知最低费用路径分别初始化为 2,1 和 5。到 y 与 z 的费用被设为无穷大,因为它们不直接与 u 连接。

.在第一次迭代时, 需要检查那些还未加到集合 N`中的节点,找出在前一次迭代结束时具有最低费用的节点。那个节点是 x 其费用是 1,因此 x 被加到集合 N`中。然后更新所有节点的 D(v),产生下表中第 2 行(步骤)所示的结果。到 v 的路径费用未变。经过节点 x 到 w 的 路径的费用被确定为 4。因此沿从 u 开始的最短路径到 w 的前一个节点被设为 x。类似地, 到 y 经过 x 的费用被计算为 2,且该表项也被更新。

.在第二次迭代时 ,节点 v 与 y 被发现具有最低费用路径 2。任意选择将 y 加到集合 N` 中,使得 N’中含有 u、x 和 y。通过更新,产生如表中第 3 行所示的结果。

.以此类推…

当 LS 算法结束时,对于每个节点都得到从源节点沿着它的最低费用路径的前继节点, 对于每个前继节点,又有它的前继节点,按照此方式可以构建从源节点到所有目的节点的完 整路径。

根据从 u 出发的最短路径,可以构建一个节点(如节点 u)的转发表。

二 距离矢量选路算法 DV

LS 算法是一种使用全局信息的算法,而距离矢量算法是一种迭代的、异步的和分布式的算法。

Bellman-Ford 方程:

设 dx(y)是从节点 x 到节点 y 的最低费用路径的费用,则有  dx(y) = min {c(x,v) + dv(y) }

PS: 方程中的 min,是指取遍 x 的所有邻居。

Bellman-Ford 方程含义相当直观,意思是从 x 节点出发到 y 的最低费用路径肯定经过 x 的某个邻居,而且 x 到这个邻居的费用加上这个邻居到达目的节点 y 费用之和在所有路径 中其总费用是最小的。 实际上,从 x 到 v 遍历之后,如果取从 v 到 y 的最低费用路径,该路 径费用将是 c(x,v)+ dv(y)。因此必须从遍历某些邻居 v 开始,从 x 到 y 的最低费用是对所有邻 居的 c(x,v)+dv(y)的最小值。

在该 DV 算法中,当节点 x 看到它的直接相连的链路费用变化,或从某个邻居接收到一 个距离矢量的更新时,就根据 Bellman-Ford 方程更新其距离矢量表。

三 LS 与 DV 选路算法的比较

DV 和 LS 算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计算选路问题。

在 DV 算法中,每个节点仅与它的直接相连邻居交换信息,但它为它的邻居提供了从其 自己到网络中(它所知道的)所有其他节点的最低费用估计。

在 LS 算法中,每个节点(经广播)与所有其他节点交换信息,但它仅告诉它们与它直接 相连链路的费用。

·报文复杂性:

LS 算法要求每个节点都知道网络中每条链路的费用,需要发送 O(nE)个消息。

DV 算法要求在每次迭代时,在两个直接相连邻居之间交换报文,算法收敛所需的时间 依赖于许多因素。当链路费用改变时,DV 算法仅当在会导致该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发生改 变时,才传播已改变的链路费用。

·收效速度:

DV算法收敛较慢,且在收敛时会遇到选路环路。DV算法还会遭受到计数到无穷的问题。

•健壮性:  在 LS 算法中,如果一台路由器发生故障、或受到破坏,路由器会向其连接的链路广播 不正确费用,导致整个网络的错误。

在 Dv 算法下, 每次迭代时,其中一个节点的计算结果会传递给它的邻居,然后在下次迭代时再间接地传递给邻居的邻居。在这种情况下,DV 算法中一个不正确的计算结果也会扩散到整个网络。

四.层次选路

两个原因导致层次的选路策略:

•规模: 随着路由器数目增长,选路信息的计算、存储及通信的开销逐渐增高。

•管理自治: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都会要求按自己的意愿运行路由器(如运行其选择的某 种选路算法),或对外部隐藏其内部网络的细节。

层次的选路策略是通过将路由器划分成自治系统 AS 来实施的。

每个 AS 由一组通常在相同管理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例如由相同的 ISP 运营或属于相同 的公司网络)。在相同的 AS 内的路由器都全部运行同样的选路算法。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运行的选路算法叫做自治系统内部选路协议。 在一个 AS 边缘的一台 或多台路由器,来负责向本 AS 之外的目的地转发分组,这些路由器被称为网关路由器

在各 AS 之间,AS 运行相同的自治系统间选路协议。

Ⅳ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路由器的构成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从路由器某个输入端口收到的分组,按照分组要去的目的地(即目的网络),把该分组从路由器的某个合适的输出端口转发给下一跳路由器。下一跳路由器也按照这种方法处理分组,直到该分组到达终点为止。路由器的转发分组正是网络层的主要工作。

整个的路由器结构可划分为两大部分: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路由选择部分也叫做控制部分,其核心构件是路由选择处理机。 路由选择处理机的任务是根据所选定的路由选择协议构造出路由表,同时经常或定期地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而不断地更新和维护路由表。 分组转发部分由三部分组成:交换结构、一组输入端口和一组输出端口(请注意:这里的端口就是硬件接口)。

交换结构(switching fabric)又称为交换组织 ,交换结构是路由器的关键构件,它的作用就是根据转发表(forwarding table)对分组进行处理,将某个输入端口进入的分组从一个合适的输出端口转发出去,交换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网络,但这种网络完全包含在路由器之中,因此交换结构可看成是“在路由器中的网络”。实现这样的交换有多种方法,以下这三种方法都是将输入端口 I1收到的分组转发到输出端口O2。

图4-45(a)的示意图表示 分组通过存储器进行交换 。目的地址的查找和分组在存储器中的缓存都是在输入端口中进行的。若存储器的带宽(读或写)为每秒M个分组,那么路由器的交换速率(即分组从输入端口传送到输出端口的速率)一定小于M2。这是因为存储器对分组的读和写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同一个数量级。

图4-45(b)是 通过总线进行交换 的示意图。采用这种方式时,数据报从输入端口通过共享的总线直接传送到合适的输出端口,而不需要路由选择处理机的干预。但是,由于总线是共享的,因此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分组在总线上传送。当分组到达输入端口时若发现总线忙(因为总线正在传送另一个分组),则被阻塞而不能通过交换结构,并在输入端口排队等待。因为每一个要转发的分组都要通过这一条总线,因此路由器的转发带宽就受总线速率的限制。现代的技术已经可以将总线的带宽提高到每秒吉比特的速率,因此许多的路由器产品都采用这种通过总线的交换方式。

图4-45(c)是 通过纵横交换结构(crossbar switch fabric)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机构常称为互连网络(interconnection network),它有2N条总线,可以使N个输入端口和N个输出端口相连接,这取决于相应的交叉结点是使水平总线和垂直总线接通还是断开。当输入端口收到一个分组时,就将它发送到与该输入端口相连的水平总线上。若通向所要转发的输出端口的垂直总线是空闲的,则在这个结点将垂直总线与水平总线接通,然后将该分组转发到这个输出端口。但若该垂直总线已被占用(有另一个分组正在转发到同一个输出端口),则后到达的分组就被阻塞,必须在输入端口排队。

在图4-42中,路由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口里面都各有三个方框,用方框中的1,2和3分别代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处理模块。物理层进行比特的接收。数据链路层则按照链路层协议接收传送分组的核。在把航的首部和尾部去后,分组就被送入网络层的处理模块。若接收到的分组是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总的分组(如RIP或OSPF分组等),则把这种分组送交路由器的路由选择部分中的路由选择处理机。若接收到的是数据分组,则按照分组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查找转发表,根据得出的结果,分组就经过交换结构到达合适的输出端口。 一个路由器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就做在路由器的线路接口卡上。

输入端口 中的查找和转发功能在路由器的交换功能中是最重要的。为了使交换功能分散化,往往把复制的转发表放在每一个输入端口中(如图4-4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路由远择处理机负责对各转发表的副本进行更新。这些副本常称为“影子副本”(shadow ),分散化交换可以避免在路由器中的某一点上出现瓶颈。

“但在具体的实现中还是会遇到不少困难。问题就在于路由器必须以很高的速率转发分组。最理想的情况是 输入端口的处理速率能够跟上线路把分组传送到路由器的速率。这种速率称为线速 (line speed  或 wirc  peed)。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设线路是0C-48链路,即2.5 Gbit/s。若分组长度为256字节,那么线速就应当达到每秒能够处理100万以上的分组。现在常用Mpps(百万分组每秒)为单位来说明一个路由器对收到的分组的处理速率有多高。”

当一个分组正在查找转发表时,后面又紧跟着从这个输入端口收到另一个分组。这个后到的分组就必须在队列中排队等待,因而产生了一定的时延。

输出端口 从交换结构接收分组,然后把它们发送到路由器外面的线路上。在网络层的处理模块中设有一个缓冲区,实际上它就是一个队列。当交换结构传送过来的分组的速率超过输出链路的发送速率时,来不及发送的分组就必须暂时存放在这个队列中。数据链路层处理模块把分组加上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交给物理层后发送到外部线路。

从以上可以看出,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都可能会在队列中排队等候处理。若分组处理的速率赶不上分组进入队列的速率,则队列的存储空间最终必定减少到零,这就使后面再进入队列的分组由于没有存储空间而只能被丢弃。分组丢失就是发生在路由器中的输入或输出队列产生溢出的时候。当然,设备或线路出故障也可能使分组丢失。

“转发”和“路由选择”的区别 :在互联网中, “转发” 就是路由器根据转发表把收到的IP数据报从路由器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转发”仅仅涉及到一个路由器。但 “路由选择” 则涉及到很多路由器,路由表则是许多路由器协同工作的结果。这些路由器按照复杂的路由算法,得出整个网铭的拓扑变化情况,因而能够动态地改变所选择的路由,并由此构造出整个的路由表,路由表一般仅包含从目的网络到下一跳(用P地址表示)的映射,而转发表是从路由表得出的。转发表必须包含完成转发功能所必需的信息。这就是说,在转发表的每一行必须包含从要到达的目的网路到输出端口和某些MAC地址信息(如下跳的以太网地址)的映射。将转发表和路由表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实现会带来一些好处,这是因为在转发分组时,转发表的结构应当使查找过程最优化,但路由表则需要对网络拓扑变化的计算最优化。路由表总是用软件实现的,但转发表则甚至可用特殊的硬件来实现。请读者注意,在讨论路由选择的原理时, 往往不去区分转发表和路由表的区别,而可以笼统地都使用路由表这一名词。

Ⅳ 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有哪些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Ⅵ 什么是路由啊 路由的组成 以及路由的算法

路由:路由(routing)是指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时,决定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的进程。路由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设备。路由器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连。虽然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如TCP/IP、IPX/SPX、AppleTalk等协议),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路由器运行TCP/IP协议。路由器通常连接两个或多个由IP子网或点到点协议标识的逻辑端口,至少拥有1个物理端口。路由器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网络层地址以及路由器内部维护的路由表决定输出端口以及下一跳地址,并且重写链路层数据包头实现转发数据包。路由器通过动态维护路由表来反映当前的网络拓扑,并通过网络上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和链路信息来维护路由表。

路由器的组成:

  1. RAM(随机存储器)

    功能:存放路由表;存放ARP告诉缓存;存放快速交换缓存;存放分组交换缓冲;存放解压后的IOS;路由器加电后,存放running配置文件;

    特点:重启或者断电后,RAM中的内容丢失。

  2. NVRAM(非易失性RAM)

    功能:存储路由器的startup配置文件;存储路由器的备份。

    特点:重启或者断电后内容不丢失。

  3. FLASH(快速闪存)

    功能:存放IOS和微代码。

    特点:重启或者断电后内容不丢失;可存放多个IOS版本(在容量许可的前提下);允许软件升级不需替换CPU中的芯片。

  4. ROM(只读存储器)

    功能:存放POST诊断所需的指令;存放mini-ios;存放ROM监控模式的代码。

    特点:ROM中的软件升级需要更换CPU的芯片(还好这种情况比较少遇到)

  5. CPU(中央处理器)

    衡量路由器性能的重要指标,负责路由计算,路由选择等。

  6. 背板:

    背板能力是一个重要参数,尤其在交换机中。

路由算法:又名选路算法,可以根据多个特性来加以区分。算法的目的是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即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1])。算法设计者的特定目标影响了该路由协议的操作;具体来说存在着多种路由算法,每种算法对网络和路由器资源的影响都不同;由于路由算法使用多种度量标准(metric),从而影响到最佳路径的计算。

算法分类:主要有RIP、IGRP(IGRP为 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着名的Dijkstra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 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 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 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 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已被BGP代替。

Ⅶ 路由器的原理

路由器的概念及基本构成
路由器是一种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它工作在 OSI 参考模型的第三层

(网络层),为不同的网络之间报文寻径并存储转发。

作为路由器,必须具备:

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口: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

Ⅱ 协议至少实现到网络层:只有理解网络层协议才能与网络层通讯。

Ⅲ 至少支持两种以上的子网协议:异种子网互联。

Ⅳ 具有存储、转发、寻径功能 :实现速率匹配与路由寻径。

Ⅴ 一组路由协议:包括域内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
路由器的作用
Ⅰ 异种网络互连:主要是具有异种子网协议的网络互连。

Ⅱ 子网协议转换:不同子网间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间协议转换。

Ⅲ 路由(寻径):路由表建立、刷新、查找。

Ⅳ 速率适配:不同接口具有不同的速率,路由器可以利用自己 缓存及流控协议适配。

Ⅴ 隔离网络:防止广播风暴,网络安全(防火墙)。

Ⅵ 报文分片与重组:接口的 MTU 不同,超过接口的 MTU 的报文会被分片,到达目的地的报文会被重组。

Ⅶ备份、流量流控:主备线路的切换及复杂的流量控制。
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中时刻维持着一张路由表,所有报文的发送和转发都通过查找路由表。从相应端口发送。这张路由表可以是静态配置的,也可以是动态路由协议产生的。物理层从路由器的一个端口收到一个报文,上送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去掉链路层封装,根据报文的协议域上送到网络层。网络层首先看报文是否是送给本机的,若是,去掉网络层封装,送给上层。若不是,则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表,若找到路由,将报文送给相应端口的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封装后,发送报文。若找不到路由,报文丢弃。

电子产品世界

路由器工作原理
手机与无线通信 作者:何富和 时间:2015-05-27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导读:说起路由器,大家对它一定非常熟悉吧,上网都靠他,但它是靠什么原理工作的呢,它的工作流程是怎样呢?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路由器的概念及基本构成
路由器是一种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它工作在 OSI 参考模型的第三层

(网络层),为不同的网络之间报文寻径并存储转发。

作为路由器,必须具备:

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口: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

Ⅱ 协议至少实现到网络层:只有理解网络层协议才能与网络层通讯。

Ⅲ 至少支持两种以上的子网协议:异种子网互联。

Ⅳ 具有存储、转发、寻径功能 :实现速率匹配与路由寻径。

Ⅴ 一组路由协议:包括域内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

路由器的作用
Ⅰ 异种网络互连:主要是具有异种子网协议的网络互连。

Ⅱ 子网协议转换:不同子网间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间协议转换。

Ⅲ 路由(寻径):路由表建立、刷新、查找。

Ⅳ 速率适配:不同接口具有不同的速率,路由器可以利用自己 缓存及流控协议适配。

Ⅴ 隔离网络:防止广播风暴,网络安全(防火墙)。

Ⅵ 报文分片与重组:接口的 MTU 不同,超过接口的 MTU 的报文会被分片,到达目的地的报文会被重组。

Ⅶ备份、流量流控:主备线路的切换及复杂的流量控制。

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中时刻维持着一张路由表,所有报文的发送和转发都通过查找路由表。从相应端口发送。这张路由表可以是静态配置的,也可以是动态路由协议产生的。物理层从路由器的一个端口收到一个报文,上送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去掉链路层封装,根据报文的协议域上送到网络层。网络层首先看报文是否是送给本机的,若是,去掉网络层封装,送给上层。若不是,则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表,若找到路由,将报文送给相应端口的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封装后,发送报文。若找不到路由,报文丢弃。

子网寻径及路由
标准的寻径表表目是一个二维组(信宿网络地址,下一驿站地址),其中不携带子网信息,不能满足子网寻径。引入子网编址以后,子网寻径表的每一表目中加入子网模,于是子网寻径表表目变为三维组:子网模、信宿网络地址、下一驿站地址。

路由算法、路由协议、寻径

路由器依据路由表来为报文寻径,路由表由路由协议建立和维护。路由协议的设计则是依据某种路由算法。

选径是否是最佳:

以什么参数来衡量路由,如时延、距离、中间网关数等。

简洁性:路由算法应设计的尽可能简洁。

强壮性:路由算法必须具有鲁棒性,应经得起各种网络环境的考验。

快速收敛性:即所有路由器就最优路径达成一致的过程路由算法如果收敛的慢,就会引起路径循环或网络消耗。

灵活性、弹性:路由算法能否适应网络环境的各种变化,例如网络带宽、路由器的缓存、网络时延等发生变化,路由算法能否根据这些变化做出调整。路由表包含的信息用来交换路由信息和选择最佳路由路由表是路由器的核心,其中的路由信息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手动添加的静态路由,另外一种是路由器运行过程中由动态路由协议学习而得来。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权决定最佳路由。

通常采用的权如下:

Ⅰ 路径距离:指所经过的每条链路的权值之和,有的路由协议指节点数目;

Ⅱ 可靠性:指网络链路是否容易出故障;

Ⅲ 时延:指网络链路造成的网络延时;

Ⅳ 带宽:指链路传输信息流容量的能力;

Ⅴ 承载量:指网络资源如路由器的繁忙程度;
路由器与相关网络设备的比较
Hubs(中继器):对应 7 层模型的物理层,它的作用是放大电信号。主要用于连接具有相同物理层的 LAN。Hubs 还将以太网的总线结构变成星状结构。Bridges(Switches):是一种在数据链路层实现互连的存储转发设备,广泛用于局域网的扩展。Bridges 从一个网段接收完整的数据帧,进行必要的比较和验证,然后决定是丢弃还是发送给另外一个网段。Bridges 具有隔离网段的作用。在网络上适当地使用 Bridges 可以调整网络负载,提高传输性能。

Router(路由器):与 Bridges 相比,路由器实现网络互连是发生在网络层,它实现了相对复杂的功能:路由选择、多路重发、错误检测等。路由器的异构网互连能力、阻塞控制能力和网段的隔离能力要强于 Bridges。路由器可以阻止网络风暴、支持多协议、提供多种接口。

阅读全文

与网络层路由器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线网络安全证书 浏览:83
联通宽带网络重新设置 浏览:650
苹果13光遇网络异常 浏览:916
广州营销网络电话软件 浏览:245
网络安全ppt演讲台词 浏览:667
移动网络处的cmcc 浏览:229
如何使用网络看电视机 浏览:218
西安4g网络什么时候开通 浏览:736
濮阳两年制计算机网络专业课 浏览:287
网络信号很强但使用很卡 浏览:128
voip网络电话如何溯源 浏览:362
宽带无线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09
有线网络电视如何禁用有线 浏览:358
如何查询我的网络信息 浏览:201
两次路由器会影响网络吗 浏览:683
网络营销的文化背景 浏览:178
上海辅助网络技术要多少钱 浏览:440
加入不了wifi网络 浏览:239
无锡无线网络技术服务 浏览:759
家里wifi5g网络可以转4g的么 浏览:3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