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路由器互连网络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由于是在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IP地址的结构有两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 其它 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路由器介绍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局尺裂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说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路由器(Router)又称网关设备(Gateway)是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所谓逻辑网络是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或者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的路由功能来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IP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 方法 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
连通不同的网络
从过滤网络流量的角度来看,路由器的作用与交换机和网桥非常相似。但是与工作困银在网络物理层,从物理上划分网段的交换机不同,路由器使用专门的软件协议从逻辑上对整个网络进行划分。例如,一台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段,只有指向特殊IP地址的网络流量才可以通过路由器桐闭。对于每一个接收到的数据包,路由器都会重新计算其校验值,并写入新的物理地址。因此,使用路由器转发和过滤数据的速度往往要比只查看数据包物理地址的交换机慢。但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网络,使用路由器可以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路由器的另外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可以自动过滤网络广播。总体上说,在网络中添加路由器的整个安装过程要比即插即用的交换机复杂很多。
信息传输
有的路由器仅支持单一协议,但大部分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协议的传输,即多协议路由器。由于每一种协议都有自己的规则,要在一个路由器中完成多种协议的算法,势必会降低路由器的性能。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径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径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径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
静态路由表: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径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径表。
动态路由表:动态(Dynamic)路径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径表。
路由器是一种多端口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传输速率并运行于各种环境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路由器属于O S I 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指导从一个网段到另一个网段的数据传输,也能指导从一种网络向另一种网络的数据传输。
第一,网络互连: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第二,数据处理:提供包括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复用、加密、压缩和防火墙等功能;
第三,网络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路由器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所谓“路由”,是指把数据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和动作,而路由器,正是执行这种行为动作的机器,它的英文名称为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由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两个有关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动态(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路由器的相关 文章 :
1. 如何查看路由器地址
2. 教你简单安装路由器的方法大全
3.解除 路由器用户名及密码的详细图文教程
4. 如何挑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由器
5. 路由器有几种类型
‘贰’ 路由器是从哪个层次上实现了不同的网络的互联路由器主要有那些功能
网络层 第慎段一,网络互连,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第二,数据处理,提供包括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复用、加密、压缩和防火墙等功能;
第三,网络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宽桐誉--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由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两个有关地址的名字概念,轮山那就是: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动态(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叁’ 静态路由原理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本文通过阐述TCP/IP网络中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IP路由器的几大功能,给出了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以及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的概念,同时简要介绍了目前最常见的RIP、OSPF、BGP和BGP-4这几种路由协议,然后描述路由算法的设计目标和种类,着重介绍了链路状态法和距向量法。在文章的最后,扼要讲述新一代路由器的特征。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如Internet)的迅猛
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
备。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
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而在目前
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如企业网、校园网、智能大厦等),无
论采用的是快速以大网技术、FDDI技术,还是ATM技术,都离不开路由器,否则就无法
正常运作和管理。
1 网络互连
把自己的网络同其它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
的消息,是网络互连的最主要的动力。网络的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网桥
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1.1 网桥互连的网络
网桥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即链路层。完成数据帧(frame)的转发,主要目
的是在连接的网络间提供透明的通信。网桥的转发是依据数据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来判断一个帧是否应转发和转发到哪个端口。帧中的地址称为“MAC”地址或“硬件”
地址,一般就是网卡所带的地址。
网桥的作用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提供透明的通信。网络上的设备看不到
网桥的存在,设备之间的通信就如同在一个网上一样方便。由于网桥是在数据帧上进行
转发的,因此只能连接相同或相似的网络(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数据帧),如以太网之
间、以太网与令牌环(token ring)之间的互连,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帧结构不
同),如以太网与X.25之间,网桥就无能为力了。
网桥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方便,在以前的网
络中,网桥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网桥互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广播风暴,网桥不
阻挡网络中广播消息,当网络的规模较大时(几个网桥,多个以太网段),有可能引起
广播风暴(broadcasting storm),导致整个网络全被广播信息充满,直至完全瘫痪。
第二个问题是,当与外部网络互连时,网桥会把内部和外部网络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网
,双方都自动向对方完全开放自己的网络资源。这种互连方式在与外部网络互连时显然
是难以接受的。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网桥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网络沟通,而不管传送的信息
是什么。
1.2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
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
的独立性。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
网络的数据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由于是在
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
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
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IP地址的结构有两
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
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
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
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
地址。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其它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
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
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
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
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2 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一台主机发送IP分组给同一IP子网的另一台主机时,它将直接把IP分
组送到网络上,对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给不同IP子网上的主机时,它要选择一个能到达
目的子网上的路由器,把IP分组送给该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IP分组送到目的地。如
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IP分组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
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IP分组时,只根据IP分组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
把IP分组送出去。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
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路由器
也有它的缺省网关,用来传送不知道往哪儿送的IP分组。这样,通过路由器把知道如何
传送的IP分组正确转发出去,不知道的IP分组送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级地
传送,IP分组最终将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组则被网络丢弃了。
目前TCP/IP网络,全部是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万个IP子
网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国际性网络。这种网络称为以路由器为基础的网络(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为节点的“网间网”。在“网间网”中,路由器不
仅负责对IP分组的转发,还要负责与别的路由器进行联络,共同确定“网间网”的路由
选择和维护路由表。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寻径即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
路由选择算法来实现。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和路由选择算法,要相对复杂一
些。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选择算法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
由信息依赖于所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
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可将目的网络与下一站(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路由器
间互通信息进行路由更新,更新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的拓扑变化,并由路由器
根据量度来决定最佳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
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边界网关协议(BGP)等。
转发即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传送信息分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
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
,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
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这就是路由转发协
议(routed protocol)。
路由转发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后者维护的
路由表,同时后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来发布路由协议数据分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
协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路由选择协议,这也是普遍的习惯。
3 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
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
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
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
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
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
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
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
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
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
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
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
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
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3.1 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
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
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
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
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
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
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
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协议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它是网间工
程任务组织(I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
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
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
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
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
: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
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
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
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
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
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
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
,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
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3.4 路由表项的优先问题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它们各自维护的路
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
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
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4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
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
或*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
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
实是可靠的。
(4)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
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
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
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例如,某个网段发
生故障,路由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
径。
路由算法按照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
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前面几种的特点与字面意思基本一
致,下面着重介绍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算法。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
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
(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
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
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
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
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
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复杂
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
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
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5 新一代路由器
由于多媒体等应用在网络中的发展,以及ATM、快速以太网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
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飞速提高,传统的路由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为
传统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设计与实现均基于软件,在转发过程中对分组的处理要经过许
多环节,转发过程复杂,使得分组转发的速率较慢。另外,由于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关
键设备,是网络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的一个“关口”,对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路由器中各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路由器成为整个互联网上
的“瓶颈”。
传统的路由器在转发每一个分组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作,包括路由查找、
访问控制表匹配、地址解析、优先级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响
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降低了分组转发速率和转发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负担。而
经过路由器的前后分组间的相关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往往连续到
达,这为分组的快速转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依据。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
Tag Switch等,就是采用这一设计思想用硬件来实现快速转发,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
能与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转发缓存来简化分组的转发操作。在快速转发过程中,只需对一
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的前几个分组进行传统的路由转发处理,并把成功
转发的分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网关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转发缓存中。
当其后的分组要进行转发时,应先查看转发缓存,如果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与转
发缓存中的匹配,则直接根据转发缓存中的下一网关地址进行转发,而无须经过传统的
复杂操作,大大减轻了路由器的负担,达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标。
‘肆’ 什么是网络层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 它建立在数据链路层所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之上,将数据从源端经过若干中间 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是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 的最低层,体现了网络应用环境中资源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路由选择 将分组从源端机器经选定的路由送到目的端机器。
拥塞控制 当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高于一定的水平,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这些分组时,就会使这部分以至整个网络的性能下降。
流量控制 用来保证发送端不会以高于接收者能承受的速率传输数据,一般涉及到接收者向发送者发送反馈。
差错控制 要求每帧传送后接收方向发送方提供是否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息,从而发送方可以据此决定是否要重发。
‘伍’ 如何静态路由配置
一、路由
路由:路由器作用就是路由!
路由:路由器对数据包选择最佳路径得过程!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3层)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2层)
再回顾一下帧结构:路由器接收到一个IP数据包,会根据包中得目标IP地址,来进行选择路径并转发。
二、路由原理
2.1 路由原理
1)路由器是依据路由表来转发数据得!
2)如果成功匹配路由表,则根据表的方向来转发数据!
3)如果没有匹配路由表,则丢弃数据!4)匹配路由表时,优先匹配直连,然后是S,最后是S*
2.2 路由表
如果把路由器当作十字路口,路由表相当于路标!
2.3 路由表形成
1)直连路由条目:当把接口得IP配置完毕,并开启,会自动形成直连路由条目
2)非直连条目:需要工程师手工静态或动态为路由器进行配置!
2.4 路由条目的类型
1)直连条目:C
2)静态配置条目:S
3)默认路由条目:S*
以上3中类型的优先级:C>S>S*
三、路由命令
3.1 静态路由命令
conf t
ip route 目标网段 子网掩码 下一跳IP地址
3.2 默认路由命令
conf t
ip route 0.0.0.0 0.0.0.0 下一跳IP地址
注释:0.0.0.0 0.0.0.0代表所有网段
3.3 查看路由表命令
show ip route
3.4 查看接口基本信息
show ip int brief
注释:做实验排除时,要善用show命令!
四、路由环路
两个直连路由器,不要互指默认路由,否则会发生路由环路 。
‘陆’ 路由器结构
输入端口是物理链路和输入包的进口处。端口通常由线卡提供,一块线卡一般支持4、8或16个端口,一个输入端口具有许多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进行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第二个功能是在转发表中查找输入包目的地址从而决定目的端口(称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件来实现,或者通过在每块线卡上嵌入一个微处理器来完成。第三,为了提供QoS(服务质量),端口要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业务分类,分成几个预定义的服务级别。第四,端口可能需要运行诸如SLIP(串行线网际协议)和PPP(点对点协议)这样的数据链路级协议或者诸如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这样的网络级协议。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须用交换开关将包送到其输出端口。如果路由器是输入端加队列的,则有几个输入端共享同一个交换开关。这样输入端口的最后一项功能是参加对公共资源(如交换开关)的仲裁协议。普通路由器中该部分的功能完全由路由器的中央处理器来执行,制约了数据包的转发速率(每秒几千到几万个数据包)。高端路由器中普遍实现了分布式硬件处理,接口部分有强大的CPU处理器和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使接口数据速率达到10Gbps,满足了高速骨干网络的传输要求。
路由器的转发机制对路由器的性能影响很大,常见的转发方式有:进程转发、快速转发、优化转发、分布式快速转发。进程转发将数据包从接口缓存拷贝到处理器的缓存中进行处理,先查看路由表再查看ARP表,重新封装数据包后将数据包拷贝到接口缓存中准备传送出去,两次查表和拷贝数据极大的占用CPU的处理时间,所以这是最慢的交换方式,只在低档路由器中使用。快速交换将两次查表的结果作了缓存,无需拷贝数据,所以CPU处理数据包的时间缩短了。优化交换在快速交换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将缓存表的数据结构作了改变,用深度为4的256叉树代替了深度为32的2叉树或哈希表(hash),CPU的查找时间进一步缩短。这两种转发方式在中高档路由器中普遍加以应用。在骨干路由器中由于路由表条目的成倍增加,路由表或ARP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大部分路由缓冲失效,以前的交换方式都不再适用,最新的交换方式是分布式快速交换,它在每个接口处理板上构建一个镜像(mirror)路由表和MAC地址表相结合的转发表,该表是深度为4的256叉树,但每个节点的数据部分是指向另一个称为邻接表的指针,邻接表中含有路由器成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结构使得转发表完全由路由表和ARP表来同步更新,本身不再需要额外的老化进程,克服了其它交换方式需要不断对缓存表进行老化的缺陷。
交换结构最常见的有总线型、共享内存型、Cross-bar空分结构型。总线型结构最简单,所有输入和输出接口挂在一个总线上,同一时间只有两个接口通过总线交换数据。其缺点是其交换容量受限于总线的容量以及为共享总线仲裁所带来的额外开销。在调度共享数据传输通道上必须花费一定的开销,而且总线带宽的扩展受到限制,制约了交换容量的扩张,一般在中档路由器中使用这种结构。共享内存型结构中,进来的包被存贮在共享存贮器中,所交换的仅是包的指针,这提高了交换容量,但它受限于内存的访问速度和存储器的管理效率,尽管存贮器容量每18个月能够翻一番,但存贮器的存取时间每年仅降低5%,这是共享存贮器交换开关的一个固有限制。共享内存型结构在早期的中低档路由器中普遍应用。Cross-bar空分结构相当于多条并行工作的总线,具有N×N个交叉点的交叉开关可以被认为具有2N条总线。如果一个交叉是闭合,输入总线上的数据在输出总线上可用,否则不可用。对流经它的数据不断进行开关切换,可见开关速度决定了交换容量,随着各种高速器件的不断涌现,这种结构的交换容量普遍达到几十Gbps以上,成为目前高端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首选交换结构。
路由计算或处理部分主要是运行动态路由协议。接收和发送路由信息,计算出路由表,为数据包的转发提供依据。各种档次的路由器的路由表条目的大小存在很大差异,从几千条到几百万条不等,因此高端路由器的路由表的构造对路由查找速度影响很大,其路由表的数据结构常采用二叉树的形式,查找与更新的速度都比较快。
输出端口在包被发送到输出链路之前对包存贮,可以实现复杂的调度算法以支持优先等级要求。与输入端口一样,输出端口同样要能支持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以及许多较高级协议。
一般而言,路由器对一个数据包的交换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压缩和解压缩
2)加密和解密
3)用输入/输出访问列表进行报文过滤
4)输入速率限制
5)进行网络地址翻译(NAT)
6)处理影响本报文的任何策略路由
7)应用防火墙特性对包进行检查
8)处理Web页缓冲的重定向
9)物理广播处理,如帮助性地址(ip help address)
10)利用启用的QoS机制对数据包排队
11)TTL值的处理
12)处理IP头部中的任选项
13)检查数据包的完整性
‘柒’ 网络层的概念是什么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直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网络层的产生也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网络层的功能没有太大意义.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只是与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信的情况,这就是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建立之后,被一对用户使用,往往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人们自然会希望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⑴网络层主要功能
网络层为建立网络连接和为上层提供服务,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 路由选择和中继.
2. 激活,终止网络连接.
3. 在一条数据链路上复用多条网络连接,多采取分时复用技术.
4. 差错检测
5. 排序,流量控制.
6. 服务选择.
7. 网络层管理.
8.分段和合段
9.流量控制
10.加速数据传送
11.复位
⑵网络层标准简介
网络层的一些主要标准如下.
ISO.DIS8208:称为"DTE用的X.25分组级协议".
ISO.DIS8348:称为"CO 网络服务定义"(面向连接).
ISO.DIS8349:称为"CL 网络服务定义"(面向无连接).
ISO.DIS8473:称为"CL 网络协议".
ISO.DIS8348:称为"网络层寻址".
除上述标准外,还有许多标准。这些标准都只是解决网络层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网络
层中同时使用几个标准才能完成整个网络层的功能.由于面对的网络不同,网络层将会采用不同的
标准组合.
在具有开放特性的网络中的数据终端设备,都要配置网络层的功能.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硬
设备主要有网关和路由器.
1. 网络层功能概述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网络层关系到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体现了网络应用环境中资源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将源结点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从而向传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概括地说,网络层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 为传输层提供服务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有两类: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和无连接的网络服务。
虚电路服务是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的一种使所有数据包按顺序到达目的结点的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进行数据交换的两个结点之间存在着一条为它们服务的虚电路;而数据报服务是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源结点发送的每个数据包都要附加地址、序号等信息,目的结点收到的数据包不一定按序到达,还可能出现数据包的丢失现象。
典型的网络层协议是X.25,它是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提出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协议。
(2) 组包和拆包
在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包(也称为分组)。在发送方,传输层的报文到达网络层时被分为多个数据块,在这些数据块的头部和尾部加上一些相关控制信息后,即组成了数据包(组包)。数据包的头部包含源结点和目标结点的网络地址(逻辑地址)。在接收方,数据从低层到达网络层时,要将各数据包原来加上的包头和包尾等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后组合成报文,送给传输层。
(3) 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也叫做路径选择,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路由选择算法在多结点的通信子网中选择一条最佳路径。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称为路由算法。
在数据报方式中,网络结点要为每个数据包做出路由选择;而在虚电路方式中,只需在建立连接时确定路由。
(4)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的作用是控制阻塞,避免死锁。
网络的吞吐量(数据包数量/秒)与通信子网负荷(即通信子网中正在传输的数据包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防止出现阻赛和死锁,需进行流量控制,通常可采用滑动窗口、预约缓冲区、许可证和分组丢弃四种方法。
2. 路由选择算法简介
路由算法很多,大致可分为静态路由算法和动态路由算法两类。
(1) 静态路由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又称为非自适应算法,是按某种固定规则进行的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效率和性能较差。属于静态路由算法的有以下几种:
☆ 最短路由选择:
☆ 扩散式路由选择:
☆ 随机路由选择:
☆ 集中路由选择:
(2) 动态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算法又称为自适应算法,是一种依靠网络的当前状态信息来决定路由的策略。这种策略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流量、拓扑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改善网络的性能;但算法复杂,实现开销大。属于动态路由算法的有以下几种:
☆ 分布式路由选择策略:
☆ 集中路由选择策略:
3. 网络层的网络连接设备
(1) 路由器(Router)
在互联网中,两台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的通路会有很多条,数据包从一台主机出发,中途要经过多个站点才能到达另一台主机。这些中间站点通常由称为路由器的设备担当,其作用就是为数据包选择一条合适的传送路径。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是根据数据包中的逻辑地址(网络地址)而不是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的。
路由器的主要工作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包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包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
路由器不仅有网桥的全部功能,还具有路径的选择功能,可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自动选择适当的路径传送数据。
路由器与网桥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使用路由表来找到其他网络中指定设备的地址,而是依靠其它的路由器来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网桥是根据路由表来转发或过滤数据包,而路由器是使用它的信息来为每一个数据包选择最佳路径。
路由器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路由器需要管理员来修改所有的网络路由表,一般只用于小型的网间互连;而动态路由器能根据指定的路由协议来完成修改路由器信息。
(2) 第三层交换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交换机也具备了路由的功能。这些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要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操作,因此被称为第三层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