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事例!
议程设置:主要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不是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事例:如小月月事件,一定程度上唤醒国人的“良心”!
PS.传媒对新闻议程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㈡ 议程设置的经典案例
比较成功的议程设置是2003年关于欧洲前锋的系列报道,2003年,新拉丁派防守反击打法初见成效,各球队对顶级前锋的追求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催生了媒体对前锋的关注:这次报道由欧洲媒体发起,长达一年半,参与的媒体遍布全球。泰晤士报、每日电讯和天空电视台最先从年初开始慢慢遇热。三家媒体针对欧洲主要豪门、主要锋线杀手的情况作了报道和电视专题节目。报道的结果是挑选出了十位最出色的前锋邀请全球媒体讨论,分别是萨维奥拉、欧文、范尼、罗纳尔多、亨利、劳尔、舍普琴科、克雷斯波、特雷泽盖、维埃里。
随后针对这十个锋线杀手的讨论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CCTV5和《足球周刊》均作了详细的报道。中国球迷到了年中就看到足球周刊和天下足球一直在讨论欧洲锋线杀手了。《足球周刊》出过《关于杀手的秘密报告》,《天下足球》则是《杀手的天空》专题节目。但是显然《足球周刊》做的比较成功。
而此次媒体的集体行动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在随后的2004年葡萄牙欧锦赛上,强力中锋战术被运用到极致,04年进入了所谓的“中锋时代”,04年欧锦赛的查理斯特亚斯、科勒、伊布拉希莫维奇、范尼、维潘帕夫科斯基都大放异彩。
㈢ 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是否有弱化
传统传播环境中,议程设置是传播者的特权。网络环境中,议程设置的权利下放,所有能利用网络的力量都有可能设置议题。所以,如果说此环境中议程设置有弱化的话,也只是表现在传统媒体方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㈣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失效了吗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左右人们想什么。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影响人们去关注某些事实或意见,并通过设置议题不同显着度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讨论议题的顺序。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提高了,不再是被动地局限媒体为我们设置的议程圈层里,我们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议程选择思维模式,因此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已经失效了?
答案是否定的。
(1)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长期作用
大众媒体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是态度的基础和前提,而态度又是行动的先要条件,因此对受众认知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而这种认知效果的扎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众媒体“长期洗礼”的过程,要想一下子摆脱大众媒体对于议程设置框架的束缚是痴人说梦。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创造就是模仿,婴儿牙牙学语,不也是模仿,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身处在媒体为我们构筑的信息环境,我们只能模仿媒体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对于这种认知模式也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已经根深蒂固。
(2)议程的话语分析
传统的议程设置中的议题是经民意调查出的公开话题,而网络上的所谓的公众议程只是少数网友讨论的话题,而大多数网友并不是以网络为直接信息来源,所以网络上的公众议程对于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直接影响。
网络上的很多的舆论中心一开始只是被少数网友所关注,而只有经大众媒体转发,才使得该舆论中心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因此大众媒体的中介作用不容小觑。大众媒体的“引发舆论”功能就是通过议程设置所实现的,这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征,也是这个时代受众所赋予的权利。
(3)网络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媒体议程一般来自于部分公众的议程,网络只是部分群体议程的表达渠道,它并没有改变整个制度结构,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失效了。
但是网络确实给大众媒体议程设置造成了冲击,它的表现不是设置方向发生逆转(公众议程反过来影响大众媒体议程),而是大众媒体设置普遍性议程的能力下降。
㈤ 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_微博语境下受众的自我议程设置
摘 要:微博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多种流变,其在实践意义上的发展也为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诸多议题。微博因其独特的follow式订阅方式,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对信息源的选择具有了高度的自主性,“把关人”角色也在更大程度上分配给了受众自身,这就形成了微博语境下的受众自我议程设置。在同质化信息高度内部聚合的效果下,沉默的螺旋趋于衰落。意见领袖在微博语境下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
关键词:微博;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23-02
迟枯做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内容碎片化、传播及时化、广播式的信息传递、follow式的裂变传播、多端口接入。微博是互联网时代的窄播的典型。窄播条件下,信息环境对受众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加强,而微博特殊的信息供给模式又给予受众更多的信息源选择权,二者合力作用下,议程设置在微博语境下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受众的自我议程设置——程序
议程设置是基于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理论,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的发送者通常具是单一主体,其采集加工都由组成此主体的专业团队完成,信息在发送端即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受众通过已预设的渠道接收信息,而正是大众传播渠道的单向性决定了其低效率的反馈效果。在网络环境下,交互性颠覆了传统的单向信息流动渠道,且信息的发送源也突破了集中模式,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受众群。正是这种自主性为受众自我进行的议程设置提供了可行条件。用户在使用微博时,首先需要选择“关注对象”,而后所有的信息都由此“对象”发出,“关注对象”此时成为了受众的信息源。Follow式的订阅是受众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的关键点。用户通常依据自身的兴趣偏好选择“关注对象”,因此“关注对象”本身就是受众已有的意见范围内的同盟者,在此基础上,微博充当了强化受众已有观念和意见的工具。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只是通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来对自己实现信息把关,选择性的注意、理解和记忆只能在信息已经到达受众之后的这一时期完成,而微博用户选择关注对象这一行为,则将自主权扩展到信息传播的第一个环节——信息源的选择上。受众根据已有偏好选择关注对象,关注对象传播的信息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偏好范围内,因此,信息环境和意见环境看起来更像是客观的现实,受败塌众在微博语境下,最大限度地充当了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始人麦库姆斯曾在2004年指出,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受到冲击仍是有限的,他认为:1.从信息社会的知识沟或数字鸿沟的现装来看,还有许多人不能利用网络媒体;2.就能上网的网民而言,还没有形成定期阅读的习惯;3.网络媒体的议题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单个渠道的访问用户并不多(如博客);4.传统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也是主流(如美国五大报网站访问量占了重量的41.1%),新闻网站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也有相当高的雷同性(相关系数在0.53~0.99)[1]。但在2004年至2012年的8年时间内,网络自身的高速成长也在不断地推进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变化。微博形式的传播行为实际上正是通过麦库姆斯所谓“单个渠道”进行的,且如今的网络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组织编写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码衡》(2011),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微博用户数量则以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2]。传统的议程设置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已经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二、衰落的沉默螺旋——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就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3]。在沉默的螺旋理论里,其隐含的假设是群体具有异质性,正因为群体中有不同意见的存在,才能基于这两个或以上的不同意见形成多数和少数之分的次级群体,而居于少数地位的次级群体迫于畏惧孤独的心理压力在多数意见面前保持沉默,最终放弃原有意见转向支持群体中的主流意见。但在微博语境下,这个假设在最开始便存在着差异。由于微博用户是基于自身偏好和已有经验选择信息源,议程在很大程度上由自我设定,于是信息在微博语境下出现高度的同质化倾向。受众根据自身偏好选择的信息源,其发布的信息总是围绕着受众已有意见而展开,在微博中个体用户所能看见的意见市场是由已设置偏向的意见聚合而成,因此这种带有偏向的意见即使在外部世界是少数的,却在微博用户这里形成了绝对的强势,置身群体内部的假设使得个体得以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同理,围绕另一意见偏向生成的群体也在其内部形成高活跃性,每个群体的内向聚合力形成了个体意见强化的基础,而微博自身的特点——用户在页面上只能看见自己已设的议程——则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竖起壁垒,强化了同类聚合。在此情况下,沉默的螺旋很难再发挥作用。
三、意见领袖的力量——方法
前文论述了受众自身作为“把关人”进行议程选择的过程及效果,而在微博语境中,意见领袖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其作用不可小觑。美国纽约大学副教授克莱?舍基(clay shirky)研究发现,如果以入站链接衡量博客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则博客世界同样遵循着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的80/20定律——20%的人占有着80%的财富,并据此认为,博客世界可能存在3个层次,其中最前端的A序列(A-list)博客则拥有最大流量和最多的入站链接数。能否成为A序列博客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重因素,博客能够从现实空间中转化到互联网上的个人和社会资源。第二重因素,博客在博客圈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资质[4]”同样的规律也出现在微博环境中。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具体指:名人、商界精英、学者、媒体从业者、政企官方微博、热门民间草根等。他们通常因其已有的社会知名度或者社会职业分工称为易受大众首先关注的群体,而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V”符标识,则强化了其身份的权威感。名望是说服群众的一个基本因素。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让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达思想的模式[5]。意见领袖在微博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直接的塑造受众界面,更通过微博特有的传播方式——转发——取得乘积效果。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6]。也就是说,当一位意见领袖发布某条消息,关注他的大量受众都可直接看到这条消息,而受众随手的转发又会将信息广播给他的“粉丝”。因此,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受众都不是信息到达的终端,而是裂变式传播的一个节点。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中,人际传播糅合在大众传播的空隙中。这种人际传播在心理上所具有的接近性,使得受众更易理解或强化此信息。在议程设置的研究中早已发现,人际传播的频度对议程设置具有强化或抑制的作用。在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更接近于“口口相传”的形式,用户所获取的信息来自于关注对象,而用户发布的信息又构建了其粉丝群的信息源,信息通过布满节点的网状形态传播,而某些节点与其相邻节点又具有人际关系的属性,使得信息及其承载的意见在此处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 Maxwell E.McCombs:setting The Agenda: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Cambridge,Polity,2004.
[2] 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网易科技, /.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74.
[6] 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微博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㈥ 关于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事例!
三、议程设置理论视角下的政策宣传
上文两部分已简单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宣传的内涵、定位和语境,下面主要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运用议程设置论进行政策宣传作些简单的论述。
(一)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对议题的关注以吸引更多的政策宣传对象。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种政策宣传体现在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比如新闻媒介头版头条、一号文件、社会热点、重要通知等,有的新闻都是按照顺序列表的,这样肯定存在公众对新闻传播的政策关注程度无形中按次序排列。政策宣传中需要考虑各个政策的重要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排序,把更多的事实意见呈现给大众。
(二)强调某项议程内容,提高公众对重要议题的重视程度。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这种政策宣传在于反复与强调,包括宣传好典型、人文精神、基本国策,这样可以起到使党的政策引导具体化、形象化的作用,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宣传作用。还有就是重大事件,新闻媒介对政策的宣传常常寓于事件之中。只有抓住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仔细调查,深入剖析,精辟概括,才能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领悟政策,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议程设置“0/1/2/n“传播效果,即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三)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讲,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掘迅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政策的话语表达,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而成为公众的议程,一旦其表达片面,公众的行为方面便出现连锁偏差;若侵犯公众的利益,则引发相反的议论。议程社置理论强调媒界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注重考察一个时期内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并且发展到研究大众媒介传播的形式和氛围这种无形的设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这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主观的舆论导向要放置到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中去进行综合考察,从而避免引导的片面性。
(四)通过议程设置,注重议题的表达和影响。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政策宣传中还会产生宣传矛盾,即同时进行的政策宣传之间相互冲突以至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的政策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产生认同意识和接受行为。
(五)合理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毁模而避免期望过低或过高。
上文提到宣传不足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故意宣传不足,二是故意宣传不足。非故意宣传不足是由于政策执行者考虑不周、思想疏忽而不自觉地造成的政策宣传不足。故意宣传不足的情况下,政策执行者往往习惯于少数人内部掌握政策,以为只靠少数人就可以推动政策执行工作,有的政策执行者甚至常常采取所谓的保密措施,不让政策客体政策的精神,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有就是宣传过头:指对所推行政策有益效果的宣传超过了政策执行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导致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期望值过高。这就需要政策议程设置时很好地估评合理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而避免期望过低或过高。
(六)把握议程设置的最佳时间,及时解释政策。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和设置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形势和背景的,把握议程设置的最佳时间及时解释政策对于政策宣传有重要意义。
(七)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对政策的表达要准确,要强调贯彻政策的条件,以免形成对舆论的误导。党的政策的提出通常纤散缓都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在具体表述是严谨的,同时也附加了实施政策的相关条件。媒介在将这些政策通过议程设置转变为公众的观念舆论和行为舆论时,对政策进行某种形式的概括、提炼、阐释是必要的,但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正确,表达则必须准确,否则,无形中造成社会秩序不应有的混乱,影响政策宣传的效果。
(八)要处理好政策宣传、舆论导向与媒介议程设置的关系。议程设置理论与我国舆论导向有衔接点,因为我国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传媒,旗帜鲜明地将舆论引导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舆论导向含义包括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而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上的第一阶段,即媒介通过有选择性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九)政策宣传要立足于整体效果。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社置理论强调媒界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注重考察一个时期内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并且发展到研究大众媒介传播的形式和氛围这种无形的设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这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主观的舆论导向要放置到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中去进行综合考察,从而避免引导的片面性。
㈦ 网络传播时代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消失
不尽然,倒不如说议程设置权先前由媒体专有,而网络时代里议程设置权开始下放。公众或其他组织也能发起议程。
㈧ 媒体的“议程设置”在网络环境下是否还存在为什么
存在。
媒介议题转变成公众议题往往不是一种自然过度,而是需要特定的力量的。比如,媒体设置议题后,往往需要大量版面或时段来报道,通过引起更多人关注讨论来形成公众议题。而在网络环境里,虽然,议程设置权力已经下放,不单单媒体可以设置议程,公众及其他组织也能利用网络如论坛,微博等来设置议程。但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公众议题(热门话题)的形成背后仍然有着特定的权力在运作,比如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的专业团队运作。
所以,仍然存在议程设置,只不过与传统环境相比,发生了些许变化。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㈨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媒体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的去报道
不是这样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中背后的控制问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他们通过新闻人的“把关”筛掉影响其统治势力的信息,在通过设置信息的排列顺序,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控制,虽然公众有自我首卜判断能力,但是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经由媒体(统治力量控制下的媒介机构)扩大传播的,供大众者前穗传播的信息是有限的悔樱。
但这与媒体以偏概全、歪曲事实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体不过是比普通受众更多、更早地掌握信息源,然后依据媒体自身的新闻评判标准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些信息,毕竟媒体每天可播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时效性等因素,在选出重要信息后,媒体又根据自身的轻重判断标准为信息排列了顺序。大众媒体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眼球,第一时间抓住受众,但是传播渠道除了大众媒体外,还有人际传播,尤其是网媒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过去的热点可能是大众媒体呈现在受众眼前的,而现在的热点有很多都是来自受众自发形成的,一些网络热点就是很好实例。
这一切都说明,议程设置在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这一理论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的传播,并不是为了拆穿什么。
㈩ 与传统媒体比较,在网络传播中进行议程设置有哪些不同
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形成或影响舆论的理论假设.
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 麦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德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
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关议程设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见于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
“新闻时效性”是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网络,的时效性,当属现在最快.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网络是不可比拟的.
网络和议程设置理论出现的时间是接近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说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没有考虑到网络这个新一代媒体.所以议程设置理论在针对网络讨论时是有所变化的.
并且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特点分析.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显然网络,是具有议程设置这个功能点的.
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虽然是现代化的一个虚拟平台,但是他也具备,设置议题的原动力.也再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电视、广播等的现场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加强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与功能,但由于出版制作的时间、空间限制,由于内容甄别和把关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
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实时报道.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摆脱了只是转载传统大众传媒新闻内容的状况.实时互动性这个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实现形式中,现场直播也是广播和电视能够采用的手段,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快速实时性特点.但是,广播电视的直播一般适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现实生活中,实时性互动传播在传统电子媒体的日常新闻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报道的主要形式.
而从网络中,这样一个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个,多元互动性的影响 .
多元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形成公众议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网上舆情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