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OSI/RM协议以及每层对应的硬件设备分别有哪些功能OSI/RM和TCP/IP的对应参考
OSI七层协议在网络传输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
7、应用层——–电脑的各种数据
6、表示层 ——– 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
5、会话层——–会话管理、会话流量控制、寻址、寻址
4、传输层——–各种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
3、网络层——–路由器(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2、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1、物理层
——–集线器/中继器(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典型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网线、HUB) 数据单元:比特 (Bit)
以太网物理层、调制解调器、PLC 、SONET/SDH 、G.709 、光导纤维、 同轴电缆、双绞线
OSI/RM和TCP/IP的对应参考模型
② 路由器工作在OSI/R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的什么
网络层。。。路由,也就是指路,找一条相对最优的路径出来让数据包沿着传送。
③ 在OSI/RM的七层参考模型中,中继器和路由器分别工作在()。
在OSI/RM的七层参考模型中,中继器和路由器分别工晌悔搭作宴拿在()。
A.物理层和应前型用层
B.物理层和传输层
C.传输层和网络层
D.物理层和网络层
正确答案:D
④ 集线器和路由器分别运行于OSI模型的__层和__层
集线器工作于OSI/RM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路由器在OSI/RM中完成的网络层中继以及第三层中继任务,对不同的网络之间的数据包进行存储、分组转发处理,其主要就是在不同的逻辑分开网络。
物理层定义了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因为集线器只对信号进行整形、放大后再重发,不进行编码,所以是物理层的设备。
10M集线器在物理层有4个标准接口可用,那就是:10BASE-5、10BASE-2、10BASE-T、10BASE-F。10M集线器的10BASE-5(AUI)端口用来连接层1和层2 。
(4)路由器在osir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扩展阅读
在网络通信中,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以及选择IP路径的作用,可以在多个网络环境中,构建灵活的链接系统,通过不同的数据分组以及介质访问方式对各个子网进行链接。路由器在操作中仅接受源站或者其他相关路由器传递的信息,是一种基于网络层的互联设备。
路由器通常位于网络层,因而路由技术也是与网络层相关的一门技术, 路由器与早期的网桥相比有很多的变化和不同。
⑤ 以太网的路由器用于osi/rm七层模型中的哪一层
以太网的路由器位于OSI七层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⑥ 路由器工作在哪一层
路由器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说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⑦ 路由器在osi参考模型的哪一层
路由器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
OSI体系结构,意粗孝余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慎迹织)制定了OSI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岩滚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⑧ OSI/RM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
该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是设计和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OSI参考模型共分为7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 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
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或差局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 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对等层通信的实质:
对等层实体之间虚拟通信;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完成;发送方数据由最高层逐渐向下层传递,到接收方数据由最低层逐渐向高层传递。
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参考模型中, 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衫让为协议数据单元
而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
物理层——比特(Bit)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是如何在不同主机的不同应用进程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呢?
应用层处理后交给下面的表示层, 表示层会进行必要的格式转换,使用一种通信双方都能识别的编码来处理数据;
表示层处理完成后将数据交给会话层, 会话层会在主机1和主机2之间建立一条只用于传输该数据的会话通道 ,并监视它的连接状态,直到数据同步完成才会断开会话;
会话通道建立后,为保证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主机1的 传输层会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段、编号、差错校验、确认、重传等;
网络层是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 它将传输层中处理完成的数据再次庆念封装,添加上双方的地址信息,并为每个数据包找到一条到主机2的最好的路径,然后按照最佳路径发送到网络中;
数据链路层则会对网络层的数据 再次进行封装 ,添加上能唯一表示每台设备的 MAC物理地址 ;
主机1的 物理层则将上层的数据转换成电流传输的物理线路,通过物理线路将数据传送到主机2后,
虽然应用进程数据要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才能送到终点,但这些复杂过程对用户来说,都被屏蔽掉了,以致主机1的应用进程AP1觉得好像直接把数据交给了主机2的应用进程Ap2。
TCP/IP协议
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TCP/IP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和网络接口层。
在TCP/IP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 会话层 和 表示层 (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 数据链路层 和 物理层 合并为 网络接口层。
TCP协议 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允许从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 发送端 ,它负责 把上层(应用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割成离散的报文,并把每个报文传递给下层(网络互联层)。 在 接收端, 它负责 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应用层)。 TCP协议还要处理 端到端 的流量控制,以便确保一个快速的发送方,不会因为发送太多的报文而淹没掉一个处理能力跟不上的慢速的接受方。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其被广泛用于那些一次性的请求-应答应用,以及那些及时交付比精确交付更加重要的应用,如传输语音或者视频。
TCP/IP模型能够打败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标准ISO/Rm参考模型,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有它滋身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其次它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在互联网中。
其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
他所提供的标准化的高层协议,提供了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TCP/IP模型与OSI模型有着很多共同点:
两者都以协议栈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两个模型功能大致相同,都采用了层次结构,存在可比的传输层和网络层,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
两者的不同点:
OSI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区分了3个概念: 服务、接口和协议; 而TCP/IP模型并没有明确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因此OSI模型中的协议比TCP/IP模型中的协议有更好的隐蔽性,当技术发生变化时OSI模型中的协议相对更容易被新协议所替换。
OSI模型在协议发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TCP/IP模型则正好相反:
先有协议,TCP/IP模型只是已有协议的一个描述而已,这导致协议和模型结合得非常完美,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异构网的互联问题。
两者在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领域有所不同:
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网络层只支持一种模式(无连接),但是在传输层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OSI模型有7层,而TCPIP模型只有4层,两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协议上有很大差别。
网卡,交换机,路由器 —— 网络通信连接设备
⑨ 请问大家OSI参考模型的7层都是什么交换机,路由器,HUB分别处于哪一层
路由器在网络层工作,也就是第3层.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工作,也就是第2层,而HUB,也就是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也就是第1层.
OSI/RM模型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