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诞生了多久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⑵ 网络计划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计划技术主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针对网络计划技术的专着就有多部,如1981年出版周慧兴的《网络计划技术》,1982年出版的朱瑶翠的《企业管理中的网络计划技术》,1987年林知炎的《网络计划技术》。九十年代后研究者偏少,主要在企业管理专着中有专门章节介绍计划技术。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技术研究得到一定程度重视,但研究力度和领域仍然偏少,在数学理论、建模等方面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⑶ 计算机网络产生于哪一年
答:1969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⑷ 网络是在什么时候诞生的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 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⑸ 网络诞生于哪一年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
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
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⑹ 互联网诞生于哪一年
"1968年,阿帕网是最早的网络(互联网)
ARPANET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组建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ARPANET
是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ARPA网于1968年开始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用。开始仅有4个节点,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经过几年成功的运行后,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1975年
7月ARPA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一样的地点。ARPA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⑤采用分层的网络(互联网)协议。这类特点在美国和西欧之后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
2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ARPA网采用两类通信处理机:交换处理机(IMP)和终端交换处理机(TIP)。主机通过IMP入网,每台IMP又可通过宽带通信电缆与若干台IMP连接,位速率为
50~1000千位/秒。终端或小型机通过TIP连网。IMP和TIP采用多处理机模块式结构,称为PLURIBUS技术。它允许把20台主机和数百台终端接到1个节点上,可利用高速的地面和卫星通信线路。ARPA网选用分布式网络(互联网)拓扑结构,采用多重连接方式,任何一对节点都有一条以上通路,使网络(互联网)响应时间快,可靠性高,便于扩展,而造价最低。ARPA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主机或终端都按一定格式发送报文,1个报文的长度不得超过8095位。由IMP将报文按一定格式拆成1024位的信息包或分组(标题中应包括地址、分组长度和序号)作为1个整体传输。1个分组从1个节点传输到另1个节点的时间小于0.5秒,平均为0.2秒。IMP
根据网络(互联网)的负载情形和拓扑结构动态地确定传输路径,因此1个报文内各分组实际上可能沿着不一样的路径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由TIP组装成报文。IMP的控制程序由12个子程序组成,用来实现网络(互联网)进程管理和虚拟电路管理等功能,包括报文的拆装、接收、发送、检验、队列控制、路径选取、报文转移(从1台电传机传到另1台电传机)、程序变换、程序和设备的动态监测、收集IMP、TIP与线路的状态信息和网络(互联网)工作统计数据,发送到网络(互联网)控制中心等。TIP除上述控制程序外还有虚拟终端规程,以实现数据重组(如变换代码和报文格式),使异种机间进行数据交换。ARPA网采用分布式网络(互联网)操作系统(System)RSEXEC,能自动分配连网的计算机资源。为了保证网络(互联网)的可靠性,ARPA网采用多重连接方式,至少要有2根相邻的传输线或1台IMP发生故障,才会使1个节点停止工作,IMP应用多处理机模块式结构,并采用24位循环校验,使传输误差降低到10-12位。为了迅速检查故障点,建立了网络(互联网)控制中心(NCC),用来监测传输线路或IMP的故障、主机的容量和线路的通信量。各IMP均备有自动装入设备,在IMP的存储器发生故障时或要修改程序的情形下使NCC能将一份操作程序自动装入任1台IMP。ARPA网还在斯坦福研究所设有网络(互联网)信息中心(NIC),给ARPA网的用户提供各节点上可利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信息。"
⑺ 网络诞生了多久
互联网诞生于
20世纪60年代
末,
90年代以后随着
个人电脑
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
接人
互联网。
⑻ 网络的发展史
Internet(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8)网络计划诞生至今多少年扩展阅读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50年代
1957 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amk:) 。
⑼ 网络计划的由来
从20世纪初,H·L·甘特创造了“横道图法”,人们都习惯于用横倒图表示工程项目进度计划。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因素越来越多,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1956年,为了适应对复杂系统进行管理的需要,美国杜邦·耐莫斯公司的摩根·沃克与莱明顿公司的詹姆斯.E.凯利合作,利用公司的Univac计算机,开发了面向计算机描述工程项目的合理安排进度计划的方法,即Critical Path Method,后来被称作关键路线法(简称CPM);在1958年初,将该方法用于一所价值一千万美元的新化工厂的建设,经过与传统的横道图对比,结果使工期缩短了4个月。后来,此法又被用于设备维修,使后来因设备维修需要停产125小时的工程缩短78小时。仅一年就节约了近100万美元。从此,网络计划技术的关键线路法得以广泛应用。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在研制北极星导弹核潜艇时,北极星计划规模庞大,组织管理复杂,整个工程由8家总承包公司,250家分包公司,3000家三包公司,9000多家厂商承担。该项目采用网络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使原定6年的研制时间提前2年完成。
1960年后,美国又采用了PERT技术,组织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该计划运用了一个7000人的中心试验室,把120所大学,2万多个企业,42万人组织在一起,耗资400亿美元,于1969年,人类的足迹第一次登上了月球,使PERT法声誉大振。随后网络技术风靡全球。
后来,为了适应各种计划管理的需要,以CPM方法为基础,又研制出了其他一些网络计划法,如搭接网络技术(DLN),图形评审技术(GERT),决策网络计划法(DN),风险评审技术(VERT),仿真网络计划法和流水网络计划法等。从此,网络计划技术被许多国家认为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网络计划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结合我国实际,在吸收国外网络计划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将CPM、PERT等方法统一定名为统筹法。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计划管理中。
⑽ 计算机网络诞生在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ARPANet。ARPANet最初只包括四个站点,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犹他大学Utah和斯坦福研究所SRI。
197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诺曼.阿勃拉姆逊研制成ALOHANet,这是早期着名互联网之一。ARPANet开始采用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蒂夫.克洛克设计的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1971年ARPANet发展到15个站点,23台主机。新接入的站点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林肯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航空航天局的Ames研究中心等。1972年互联网工作组(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在于建立互联网通讯协议,主席是斯坦福的温登.泽夫。BBN公司(由Bolt、Beranek和Newman合伙建立的位于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的雷.汤姆林森(Rey Tomlinson)发明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很快就流行起来。
1973 年ARPANet扩展成国际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合作,提出TCP/IP协议。
1975年由于ARPANet已由试验性互联发展为实用型网络,其运行管理由ARPA移交给国防通信局DCA。世界上第一台微机Altair8008诞生于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微机时代来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借Altair起家,建立了如今声名显赫的微软公司。
1976年AT&T的贝尔实验室推出UUCP(Unix-to-Unix Copy),一年后开始随UNIX捆绑销售。
1977年威斯康辛大学建成THEORYNet。这个互联网用UUCP向100多用户提供E-mail服务。
1978年美国国防部决定以TCP/IP协议的第4版作为其数据通信网络的标准。互联网通讯协议标准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1982年TCP/IP加入UNIX内核中,商业电子邮件服务在美国25个城市开始启动。
1983年ARPA Net分离出MILNet,DCA把ARPANet各站点的通讯协议全部转为TCP/IP,这是全球Internet正式诞生的标志。
欧洲建成科学和研究网EARN(Europe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Network)。
托姆.詹宁斯(Tom Jennings)开发成功Fidonet,主要连接MS-DOS的个人电脑(Fido是美国人对心爱的哈巴狗的通称,其名称来源于此)。
1984年日本建成JUNet(Japan Unix Network)。
作家吉布森(Gibson)在他的一篇小说《精神漫游者》中首次提出Cyberspace这个术语。
1985年美国科学家基金会(NSF)建立NSFNet。
1986年NSFNet成为Internet主干网(56Kbps)。
Internet完成取代了ARPA Net。
1987年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数突破10,000台。
NSF与IBM、Merit网络公司、MCI等公司签约,把NSFNet主干网的传输速率从56kbps提高到1.54Mbps。
1989年Internet主干网升为T1速率(1.54Mbps)。
最早的也是最着名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之一——Compuserve成立。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学家蒂姆·贝纳斯一李(Tim Berners-Lee)研制成World Wide Web,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