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距离更疏远”反方如何辩论
敌方辩友你好,虽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人与人交往的渠道,但是网络拉近的是与虚幻的距离,你在网络中所交往的毕竟都是虚拟的,不真实的。久而久之就疏远了我们身边的人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的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你和电脑的关系!
从世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光纤和发射台织就的庞大的信息之网遍布全球,将每一个角落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身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交流沟通,这一点大大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这种网络的通信手段,使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以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可以有网千里来相会,分隔异地的朋友依旧可以关心彼此,分享快乐。友谊不会因地域隔离而淡漠。进在家乡的家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嘘寒问暖,感受家的温馨;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是千里姻缘一网牵。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它使世界变得没有了“国界。
但是从网友来说,本身我们是不认识的,通过网络于是我们彼此进行交流,进行沟通,但这里面有多少话是真实的,有多少人可以信赖,又有多少是抱着单纯交友的目的来到这里的,对于我们无法把握的事情,又有多少余地允许我们付出真情,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你根本不晓得,和你沟通的人离的有多远,也许都不在一个国家,再从内来讲,一个自己都无法放心投入的人,是真的拉近距离了吗。
网络的确有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存在的矛盾,要是他一清二白,国家为什么实行实名上网?为什么查处网吧?为什么不允许网吧通宵营业? 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疏远。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两个意思。第一无非是通过种种例子向大家展示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如何方便如何快捷。而因为这种快捷,网络就使人们的关系更亲近了。若是按照对方观点,我们何须回家为父母洗洗筷子刷刷碗,这样多麻烦,只需要和爸妈上网开开视频聊聊语言就可以了。第二,现实中的地域限制时空限制使人们的交流出现困难。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时空距离变得更加接近,但是这一点更加荒缪。首先对方辩友理解什么事网络世界吗?网络是指在虚拟的第三空间重现建造一个新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距离并不会因为交流的机会增加而变的接近。若是按照对方的理论观点。那么有了网络,大家何必离婚呢,在一起开个视频聊聊天,一段婚姻就可以挽救了。
大家何必劝阻自杀者,和他发几个QQ消息说不定他选择的是以身相许。而不是自杀,有了网络法国也不会打利比亚,美国也不会阿富汗死掐。奥巴马和本拉登多多聊上几句QQ说不定能成为亲哥俩。在按照对方观点那么在网络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因为地域限制,因为时空限制就无法亲近。我想无论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或者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听到你们的观点肯定都不敢苟同。因为他们的故事就亲自证明了,现实世界的地域限制时空限制不会阻碍人们的关系。我想对方辩友应该是没有理解什么是亲近,什么是疏远。我来为对方辩友解释一下。亲近是指信任接近,而疏远是指关系、感情不亲近,冷淡。很显然这两个词语实在形容人的情感距离而非时空距离。从对方一辩发言来看,对方辩友不但不理解网络的意思,甚至还不理解亲近和疏远的意思。既然什么都不明白又如何去论证网络使人亲近,又如何辩驳网络使人疏远呢? 而按照我方观点,网络的出现只是人类的一个发明,并不能促进人们亲近。相反由于他的讯息的高度虚假和情感的极度缺乏使网络可信化越来越低。借用诗人的话来做个交待“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一。变态杀人狂可以再网上变为红颜知己,邪恶犯罪分子也可以再网上变为慈善家。
一个没有信任,没有情感的网络世界,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网络使人疏远。 网络的非现实性、匿名性,导致人们在网上的放纵。网络上的冲突不断,进入各大论坛,我们看到人们在上面谩骂、诋毁、人身攻击、宣泄消极情绪,言语粗俗,态度恶劣,连起码的尊重、理解都没有了。有不良分子随意在网上散布不健康思想、不正确的价值,乃至于企图颠覆意识形态;黑客、网络枪手屡屡犯案。试问人与人间如何亲近?又如何更亲近?这只能使人更疏远啊!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人可以在网上扮演着不一样的自我,有些人甚至扮演着与现实截然相反的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而计算机网络、无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让宅男宅女们更加不想出门了,微博一下,偷菜一下,在网上寻求解脱与安慰,回到现实却会产生孤独感,也即是“网络疏离症”。网络拉近空间的距离,却让心离得更远了。 网络拉近了人们联系的距离,却更疏远了心理的距离。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网络使人疏远。
㈡ 手机究竟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精彩辩词: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即时空距离和心的距离.众所周知,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进行交流与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及通讯的日益发达,人类已由相对隔绝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手机的出现,为人与人的拉进又添了一种通讯管道.第一,手机集方便、快捷、高效于一身,使人们便于沟通.自古以来,书信飞鸿一直是人们借以联系的桥梁,信息传导十分缓慢不便,造成信息交流的滞后性.进入当今信息时代,人们被卷入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中,整天奔波于工作无暇串门走亲访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通过书信来与亲友传达问候与祝福,更谈不上面对面倾诉心声了,这必然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如一句古语所言:“交则泰,不交则否”.而手机如精灵般闯进我们的生活,这些忧虑边迎韧而解了,弹指间便可与亲友取得联系.可谓千里姻缘手机牵!第二,手机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人们的沟通加深了,办事容易了.我方并不排除其他交流方式的作用,也不认为它们是非此及彼的关系,它们都是现代社会立体多元化的通讯网络中的成员,是共赢的关系,互为补充的关系.而手机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扮演着不可置否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人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怪乎人们都说:“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了.”因此,我方认为“手机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谢谢!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 我方承认,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手机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人们关系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来分析其中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手机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居于上风,即手机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的诞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包括通讯的便利及时空的“压缩”.有了它,你再也不必整天为远隔千里之外的亲友而担心,即使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可在瞬间与他们取得联系.一位博士曾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意一个‘信’字,要通过时间和各种身体语言来建立这个‘信’字.”“常回家看看,帮爸妈洗洗碗,捶捶背”固然是每个父母与儿女的期望,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而手机成为了我们彼此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互致问候与关心,这样,“信”非但没削减,相反更加强了.难道这些不是拉进距离吗? ——正方一辩: 吴晋媛 谢谢主席! 感谢对方辩友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辩论!但事实是真如对方所说吗?手机会挤压其他的交流方式减少面对面交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身处异地的人即使不用手机交流也会用书信等其他媒介进行交流.阻止他们见面的是时空上的距离不是手机啊!相反手机拉进了心灵上的距离,实在功不可没阿!对方同学说买手机后只靠打电话发短信而不再与朋友见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是有惰性的啊!如果不是手机维系,说不准跟朋友的电话联系都没有呢!现在有事打打电话交流思想,难道他还能不感谢手机对你和你朋友关系的帮助吗?我方认为,手机交流和人面交流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关系,而是一个共赢的关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人的流动性极大的环境下,什么事都要面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手机利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征为交往提供了方便,必然拉进人的距离.我们说人际关系的距离,一是看他的血缘,另外一个是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像父子这种血缘关系是一定的.但是像我们朋友之间,不通过联系怎么拉近呢?对方辩友还说手机会导致信任问题,难道说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虚假成份的存在吗?要增加信任,不是得首先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吗?手机正是提供这样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使我们更加亲近.信任的基础就是要有交往啊!你都不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就马上信任,马上交心,这和平常人的交往经验是有冲突的.要信任,要深交,首先得有一个这样的机会,而今天我们完全忽略这个机会去谈交往,还有什么意义呢? 手机是无法传达感情、肢体语言,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不用表情、肢体语言就不能交流感情了吗?人之所以为高等动物是因为我们使用语言文字啊!据我所知动物使用的肢体语言是很丰富的,但他们传达的感情能跟人相比吗?谢谢! ——正方二辩:郭蕾 主席、评委,大家好! 在此我将重申我方观点“手机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接下来我将从距离和手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对方辩友对我方“距离”的错误理解,深表遗憾.我方认为:距离,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也可指人们情感上的距离.当距离作第一种理解时,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我想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并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晶、现代信息社会的必需品,手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流、联系的时间,结束了过去“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信息滞后的时代.这正是手机的方便、快捷,能在第一时间传达信息的功能使人们从时间上的距离缩短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地球村”,地球变小了,这虽不能说单单是手机的功劳,但手机在其中确是扮演了不可否认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另外,手机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让我们先从交流入手.大家都知道,结识一个朋友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甚至知己,朋友到好朋友甚至到知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接触、交流和沟通.在认识的基础上,只有交流才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升华,情感距离才能得以拉近.而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人们的联系,促进交流、沟通,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手机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的结论.说到这,对方辩友可能又要再次重复那个人们利用手机欺骗的例子了,但我们在此不禁要问了,难道在手机出现之前就没有欺骗这个现象了吗?这就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上,而在人的自身.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用手机进行欺骗的情况只属个别,而用手机联络感情、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才是主流现象. 我要阐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手机.对方辩友说手机排挤了其他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单一化,但我不的陈述一个事实.在春运期间,客流量年年攀升,但在春节期间手机短信量和通话量也在年年攀升,由此可见手机的使用并不妨碍人与人之间如面对面、书信等其他方式的交流,它只是对已有的多种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代替.并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在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手机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人们的联系,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此时,我不禁想到宋代诗人陆游和唐婉的一个因信息交流不充分而导致的一个爱情悲剧,请允许我以一首词来结束我的陈辞: “钗头凤,好悲剧,昔日佳偶缘难续,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到如今,有手机,无限话语传信息,手机联系,拉近距离,近,近,近!” 谢谢,大家!
㈢ 举头望明月,我是大金刚你1认为同学们胡乱篡改大诗人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如果李白看到同学们会怎么说
这是不对的行为,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能随意篡改。
当电影电视网络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形成包围之势时,我们看到,对于传统文化、诗词古语,综艺在调侃、影视在乱用、广告在篡改……近日,关于乱改古诗词现象再次引发关注,有人说,综艺影视乱改诗词古语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还有人说,这是在给传统文化“下毒”。那么,对于这种“下毒”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又有什么化解的妙方,不妨来听听相关专家的看法。
不能一点不正经
张 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正经严肃的东西,难免会遭遇玩笑式解构,或者以解构的名义,玩笑化了。中国的古袭皮饥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从来都是载道性的文化要素。但是,在当今这个解构的时代,也难免遭遇玩笑、戏谑性的解构。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从主持人和嘉宾口中,脱口而出的古典诗词,每每是游戏化的,有点像相声里的《歪批三国》,借谐音、同音字,胡乱堆砌,胡乱引申,以博得大家一笑。有个卫视的一档拍返知识类竞赛节目《中华好诗词》,几乎颠覆了这类节目起码的知识正确性,在说到《孔雀东南飞》时,提出诗歌主人公刘兰芝几岁出嫁这样无聊的问题不说,正确答案更离谱,说17岁正确,居然是因为这首诗是1700多年前问世的,里面有个17。另一道题,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谁的作品多?说白居易作品多,居然是因为他的名字是三个字,字数就多。
这样的大赛,搞笑的确是搞笑。但把古典诗词的知识,也给搞笑掉了。我们承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学教育,本身有问题,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并把教学模式化,因而失掉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是现在年轻人热衷解构,尤其是解构古典诗歌诗词的巨大动力。但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一味迎合这样的倾向,将过去美好精致的传统、文化要素,都这样随意恶搞。对我们的后代,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一提到“问君能有几多愁,”后面就接上“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那么美丽凄婉的李煜词,会变成什么?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构时代,都有自己的嬉皮士和愤青。但这样的解构、这样的玩笑,仅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反抗过了,该怎样生活,还是会怎样生活。一个民族文化的古典,还是古典,遗产还是遗产,不能连正经媒体,也跟着一起起哄,以收视率为握樱目的,胡乱恶搞。忘了媒体还有社会责任,还有教育民族的职责。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最近,周星驰又“搞笑”了一次:香港“高考”中一位考生引用了一句“古语”——“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殊不知,这句古语不过是周星驰电影里的台词。大众传媒搅乱学生的学习,这不是头一回。最典型的,是那些乱改成语的广告,什么“咳”不容缓、默默无“蚊”;我还记得,我儿子念小学时,有一段时间老回来跟我背些网上流行的段子:“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相当起劲!
怎么办呢?有些有识之士提议“禁”。大众传媒影响力如此之大,真能禁得住吗?
其实,大众传媒“颠倒黑白”的事情不光中国有,国外也有。奥地利边城萨尔斯堡因为一部《音乐之声》而广为人知,《音乐之声》是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许多地方并不符合萨尔斯堡的事实,当地人说,只要一穿上民族服装,就立即有游客要求他们唱《雪绒花》,令他们十分尴尬,因为游客都以为这首歌是奥地利的民歌。实际上,《音乐之声》中所有的歌曲都是美国人创作的。但塞尔斯堡人显然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甜蜜的烦恼,因为《音乐之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所以旅游部门专门开辟“《音乐之声》之旅”线路,全程播放电影插曲。一车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齐声高唱“mi a name I call myself”,令你能领教大众传媒的厉害,也能感受世界一家的温馨。
另一个例子更有价值,电影《罗马假日》意外地捧红了一个“窨井盖”。电影里有一个“真理之口”的段子,实际上它只是罗马街道上一个普通的窨井盖,《罗马假日》公映之后,全世界无数的游客都要看看那个“真理之口”。罗马当局因势利导,将窨井盖供奉起来,让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景点。
其实,大众传媒的这种捣乱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客观上它提高了受众的兴趣、扩大了成语、古语、典故的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罗马当局的做法,家长、老师趁势让孩子比较“飞流直下三千尺”和“口水流了三千尺”的异同,更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多了解李白的其他诗。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更绝的招——用否定达成肯定,你不是乱改成语、古诗吗?我来一个全国学生改成语古诗大奖赛,看谁改得好、改得妙。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两个:第一,你要改,先得学习熟悉原文。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心理学实验经常用这样一个方法,让人造若干句子,但是不能使用“的地得”,结果搞得人家满脑子的地得,这就是用否定达到肯定的目的。
戏说古文是娱乐还是亵渎
李 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在玩够了清宫、历史名着和穿越后,中国的影视创意界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古诗词。谐音字、多义字成了娱乐大伽们无穷无尽想象力的源泉,造出“粪发涂墙”、“善解人衣”等“知名词汇”。有人觉得这样博得一乐也未尝不可,但也有不少权威声音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和亵渎”。
娱乐明星也真难做呀。当他们不够创新,不够搞笑,不少人就批评他们姿态太高,不如让位给草根人士。等他们向草根看齐了,又有人批评说他们应当注重公众影响。这样的矛盾不可能两全。但是批评人士的指责也有一定道理,在电视剧和网络文化开始红遍大江南北后,年青一代的语文能力确实大不如前了,甚至需要用重新分配高考分数来试图加以解决。
与其把责任推给娱乐界和媒体,我们不如想想究竟这些歪曲历史文化的娱乐是为何产生,或者为何年青一代更喜欢恶搞经典而不是去背诵他们的。
国际上,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能分出两个阵营。一个以美国为代表,多数人根本叫不出现任或前任总统,热衷于将一切经典文化解构成薯条炸鸡,好让幼儿园的人也看得懂。在这样的国家,创新永远大于一切,一切传统的都被视为保守势力。另一个则是类似日本这样的国家,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一战之前的年表,却对部分历史选择性遗忘,以保留其本民族特征为最高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掉客观辩证的价值观。
源远流长的文化给中国文化留下了大笔遗产,这些智慧时不时能被找出来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但从未来的发展上,历史证明中国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就指望着文化家底过日子,复兴需要开放和创新。因此,中国将会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要创新,就意味着要在经典面前无所禁忌,需要社会的巨大包容。要传承,意味着要将传统文化真正读通读透,能够授业解惑,需要的是大量长期持续的苦功夫。在西方文化看来,这似乎是矛盾,不可调和,但中国文化却历来精通两者兼顾的技巧,即所谓“阴阳”。
当前,中国新一代的语文问题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是靠几个喷子或者大师就能扭转过来的。基层教练能够真懂球,娃娃们才能踢好球,以后这项事业才有希望。如果父母、老师的中文还停留在高考水平,那谁能保证孩子能够突然开窍,夺得“听写冠军”了呢?
一轮江月照古今
五岳散人(专栏作家)
最近某位看来是对古诗词比较有研究的人发表了一篇感慨,说的是这些年里古诗词不断被电视剧改编、成语不断被广告赋予新意义、小娃子们对于各种古文的恶搞等,忧心忡忡于文化的失落。
老实说,我们经常混网络的把这种话题叫做“月经帖”,大概隔不多久就会有人冲上来发一通类似的感慨,然后被一帮网友用砖头拍回去。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说各位善于拎着板砖拍人的网友对于文化不尊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么一个事实:时代确实是变了。
遥想一百多年前的科举时代,我们那些前辈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开始受到专门的古体诗词、文化训练,而且除了这个他们也没啥别的好学,那时候别说考上个进士了,就是某位仁兄自从中了秀才就再也没进步过,估计在诗词歌赋、韵文骈体上的造诣,都比现在中文系的教授强,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就是那么个时代。
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个消解的时代,那些原本用来安身立命、积圣求贤的学问,早就变成了考试当中不算重要的分数,神圣性的光环一旦消退,也就不怪孩子们拿来做一场另类的“歌以咏志”了。其实我个人相当怀疑,当年的孩子也没有那么老实,也会把各种经书变通来读,同治皇帝当年就曾遮住“君子不器”的“器”字两个口,变成了“君子不哭”,由此让自己的老师止住了嚎啕。
我倒是相当能理解现在担心文明失落的君子们的心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说明受众的基础已经在缩小,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要圣贤书与古人云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现在无论是娱乐还是文化都多元发展,京剧都快变成“表演”艺术了,您见过什么东西成为了牌位之后还能有生命力的?反正我是没见过。
不过,我倒是想安慰一下这些君子们。我小时候也颇为顽劣,被老妈逼着背了不少唐诗宋词,基本上属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那种。但当我第一次在烟雨中漫游江南的时候,走入一座古刹之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然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文明的密码,它已经存在于当年我无意背诵的诗词中。一轮江月照古今,并非是我等离弃了自己的文明,而是没有找到一个触发点去点燃那一小段文化的基因。相信我,会有很多人找到的,文明也会因此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