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你有何防骗小窍门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来保护自己。首先,遇到涉及银行卡的电话或信息,应当立即挂断,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其次,对于任何声称是公检法机关要求汇款的情况,必须保持警惕,因为这通常是诈骗的常见手法之一。再次,如果收到关于中奖或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短信,应当直接删除,切勿点击其中的链接。此外,对于不认识的人通过微信发送的链接,也应谨慎对待,避免点击可能含有恶意软件的链接。再者,当有人提及安全账户时,应当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行为,不应有任何信任。
此外,还有八个“凡是”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遇到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情况,这绝对是一种诈骗手段。二是遇到要求将钱汇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时,应立即停止汇款。三是对于通知中奖或领奖时要求先交钱的,应保持警惕,因为这通常也是骗局。四是当接到通知称“家属”出事需要汇款时,应亲自联系家人确认情况,避免陷入诈骗陷阱。五是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情况,切勿轻信,因为这可能是诈骗行为。六是遇到要求开通网银进行检查的情况,也应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诈骗行为的前兆。七是对于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情况,也应谨慎处理,以防被骗。最后,对于陌生网站要求登记银行卡信息的情况,应坚决拒绝,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总之,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遵循上述原则,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只有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抵御诈骗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早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利器”,如影随形。也正因其功能强大,稍有不慎,“伤”到自己的情况也较为普遍。网络钓鱼、木马病毒、敌特机关精心设计的陷阱大量充斥在无形的网络空间,用户稍有不慎,便会跌入其中且难以察觉。网络安全如何防骗?计算机网络安全有哪些基本注意事项,一起和倍领安全网看看吧。
不要过于详细地记录联系人信息。
随着人们交际活动的不断增多、朋友圈的不断壮大,手机通讯录的厚度也会相应增加。为了弄清“谁是谁、在何处、什么单位”等情况,一些人便在通讯录中增加了备注信息,或直接将这些信息加在联系人的姓名后,如:张三,北京,××局局长;李四,××部队团长……殊不知,此做法在方便自己区分的同时,也方便了敌特分子和诈骗人员。一旦手机丢失或被植入木马,极易造成隐私和敏感信息外泄,种下失泄密和安全隐患。为此,大家在存储手机号码时切莫过于详细,如若想方便区分,可添加一些易于自己记忆的代号或记录在纸质通讯录中。
不要轻易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破解。
这里所说的破解,即通常我们说的“越狱”(IOS系统)、“ROOT”(安卓系统)等提高权限的操作。通过破解系统可实现软件自由(免费)安装、内置程序卸载、系统权限和资源自由分配等功能。然而,在系统被破解后,系统更新通常也无法正常运行,以致系统BUG和安全漏洞无法修补,严重影响智能终端安全。以苹果产品为例,“越狱”后的苹果产品,表面上摆脱了苹果软件商店的束缚,可安装第三方提供的免费破解软件。然而,这也大大增加了遭遇恶意程序和木马病毒的风险,且病毒同样可以获得系统最高权限。一旦中招,你的声音、图像和手机里的一切信息将“被分享”。倘若不会分辨、不加甄别,便更容易中招。为此,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破解系统或将手机系统刷成非官方的系统。
不要轻易连接免费Wi-Fi和无加密防护的Wi-Fi网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用免费或没有加密防护的Wi-Fi网络,除极易被“钓鱼”外,通信内容也极易被监听和篡改。若是连上了“黑”Wi-Fi,手机还可能遭到攻击和被植入木马。特别要说明的是,使用像“Wi-Fi万能钥匙”“免费Wi-Fi”等软件并不安全,其相当于一个公用数据库,收集和分享大家掌握的WiFi网络和密码,若使用,你所掌握的Wi-Fi密码自然也有可能被与人分享。若被别有用心的人由此连上了你的路由器并监听其中数据,那么,你的网络访问便也毫无安全可言。
不要轻易打开GPS定位系统。
手机的GPS模块一方面,可以方便我们导航、出行和娱乐.另一方面,也可能暴露我们的位置信息。当用户的位置信息积累到一定量,通过分析很容易推断出用户的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生活规律等。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软件也都会访问和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如一些社交类软件、导航类软件,甚至影音娱乐软件等。央视就曾曝光过苹果手机未经用户许可,窃取用户位置信息的丑闻。我们关闭定位功能后,系统中的许多软件将无法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机的安全性,所以,在平时应尽量将GPS开关置于关闭状态。
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注意以上事项,避免上当受骗,多学习网络安全小知识,有识别诈骗的能力。
⑶ 怎样识别并避免社交媒体上的网络骗局
识别并避免社交媒体上的网络骗局是保护自己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一步。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您辨别和避免社交媒体上的网络骗局:
1. 怀疑过度承诺:如果某个网页或帖子声称可以让您轻松赚取大量金钱、获得超高回报或获得免费礼品等,并且听起来太好以至于难以置信,那么很有可能是一个骗局。请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被不实的承诺所蒙蔽。
2. 核实来源:在相信并分享某篇文章、链接或消息之前,务必核实其来源和可靠性。通过查阅多个独立的信源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并留意来自正规媒体或官方账号发布的消息。
3. 警惕点击诱饵:网络骗局常常使用点击诱饵来吸引用户点击链接,例如“惊人的照片”、“赢取免费礼品”等。在点击之前,先思考一下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个链接是安全的,或者建议使用安全的浏览器插件来帮助识别和阻止潜在的恶意链接和钓鱼行为。
4. 验证身份:当收到陌生人通过社交媒体联系您并提出涉及金钱或个人信息的请求时,请保持警惕。核实对方的身份和真实性,尽量避免向陌生人提供敏感信息或进行金钱交易。
5. 保持隐私:在社交媒体上,谨慎地共享个人信息和隐私,包括生日、地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身份盗窃和其他欺诈活动。
6. 使用强密码和安全设置:为您的社交媒体账号设置强密码,并启用双重身份验证等安全设置。这将增加您的账号安全性,减少被黑客入侵的风险。
7. 保持警惕意识:网络骗局日新月异,适应性强,因此保持警惕和谨慎对待所有的未知消息和陌生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某个信息或提议让您感到可疑或不舒服,请相信直觉并避免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保持理性思考、验证信息来源、保护个人隐私、使用强密码和安全设置,以及保持警惕意识是在社交媒体上识别和避免网络骗局的有效方法。如果您遇到可疑情况,最好立即报告给相关社交媒体平台或当地执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