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学生如何看待疫情
编者按
本周继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情况。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对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就业的担忧和期盼,以及对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认知态度值得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于2020年2月—3月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影响调查”,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12897份在读大学生样本,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下一步高校如何开展学生工作提出建议。
“疫情当前,宅在家学习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最好的贡献”“谨防‘情绪病毒’,学会调整自我”“别停下,好好沉淀自己”“疫情,当重视不当恐惧;青年,当热血亦当理性”……疫情期间,在互联网问答社区上的一条条“面对疫情,青年大学生能做什么”的问答帖汇聚了不少高校青年学子的频频互动:从为高考在即的学弟学妹做大学直播到分享自律高效的学习方法,再到展示自我的社区志愿者经历。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缺少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储备。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危及全世界、全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认知,对我们分析研究危机状况下当代高知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新时代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既具有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状态,如恐慌焦虑、人际交往减少等,同时由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的特点和对网络工具的熟练使用,其行为特征与普通社会群体相比又有显着的差异。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平和中透出理性乐观。疫情暴发之初,大学生心头不免有畏惧感和恐慌感,但随着战“疫”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病毒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过分畏惧病毒的心理。抗击病毒,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技术,更需要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期间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排名前三的选项是:关注疫情信息占63.5%,学习专业知识占45.3%,做家务、烹饪和手工占41.5%。此外,娱乐休闲活动也占一定比例:看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占32.5%,玩电脑、手机游戏占28.4%,体育锻炼占20.4%,听音乐占14.1%,看网络小说占9.3%,阅读经典名着占7.8%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居家事宜,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整体表现,从最初的紧张恐慌、到焦虑茫然、逐渐变得理智清醒。随着对疫情认识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态也愈发呈现出理性平和的态势。
关注中映射思考深度。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的代表,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有关问题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最关注的问题中,85.3%的学生选择了疫情发展形势,71.5%的学生选择了医护人员健康安全,排名前两位。疫情期间,学生们看到了白衣天使在危险中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种舍己为人的职业情操,激发起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
疫情的突如其来,促使“象牙塔”中的学子们超越个体层面进而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调查显示,36.4%的大学生关注重点疫区防控进展,35.3%关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公开透明,24.7%关注捐赠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监管,11.1%关注渎职官员的问责,10.3%关注各地具体防控措施有效性,9.5%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的完善,8.7%关注确诊患者收治康复,8.3%关注公众采取的防护措施,5.1%关注重点防控物资的供应等。
高校采取的主要疫情防控措施
认可中体现层级差异。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央做出决策,各地纷纷响应,使得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态势拓展,显着提高了党和政府在青年中的影响与威望。调查显示,95.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政府使疫情得到了最大程度控制,93.5%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92.2%的大学生对控制疫情的各项举措表示支持和拥护,91.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84.3%的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以上数据说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但同时,大学生对政府的态度呈现出层次性差异,对中央的防疫工作认可度要高于地方。调查显示,92.5%的大学生认同中央有关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及时有效,而认同本地相关部门的防疫措施执行到位的比例为87.4%。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防控工作的层次性差异同样明显,居住在非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的认可度为91.2%,而居住在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认可度要低一些为81.5%。
灾难中感悟蓬勃力量。大灾大难现人间真情,疫情暴发后,爱国情怀的集结号浩荡响起,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集结。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中最感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时,88.9%选择“专家、医护人员在一线舍身忘我”,83.4%选择“集全国资源力量驰援湖北等重点疫区”,72.1%的大学生选择“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等集中救治场所”。此外,38.7%选择“采取武汉‘封城’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32.1%选择“快递小哥、基层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等。
调研中,很多学生在谈起疫情期间的感受时,“泪水”“无私”“守望”等都是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对火神山、雷神山和钟南山的期待”“方舱医院内的欢快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线的欢呼”“痛失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护士与女儿隔空拥抱的温情不舍”“医生和党员主动请缨赴一线的生死状”等视频和新闻感动着。有的大学生说:“苦中作乐、逆境前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消磨的文化因子,民族的苦难、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成败,我们总在最困难的时候负重前行、找到出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切发生的感人场景和动人故事,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状态虽有波动起伏,但始终保持“三少三多”的大局稳定,即抱怨少、恐惧少、宣泄少;感动多、拥护多、期待多。
合肥市包河区,“00后”大学生志愿者王束佳(左)在疫情期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蔬菜。新华社发
危机中展现责任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引领当代大学生看清宏大与渺小中的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使青年更加领悟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内涵,检验着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他们首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调查显示,大学生高度配合应急管理的要求,98.6%的大学生避免出门聚集,98.3%的大学生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水平较高,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预防的方法,对用科学战胜病毒有着坚定的信心。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大学生还努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虽然很多学生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他们在村口、社区守一方平安,在高铁站和高速口的人流和车流中恪尽防治职守,在防疫用品生产工厂参与保障复工,更多的学生自觉上好线上课程,准备好升学备考和求职就业,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调查显示,9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愿意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在具体参与疫情工作方面,71.3%的大学生积极向亲人朋友宣传防护知识,35.8%的大学生配合社区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学生举报网络谣言/积极辟谣。调研中有学生说:“在疫情之下,我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时代责任,时代洪流中我们很渺小,但也有塑造伟大的能力,防控战有医生、护士、警察、基层干部,也一定有我们大学生的身影。”
2 “超长假期”引焦虑 如何“对症下药”
自律性差影响学习效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学生不得不在家学习,尤其考验居家学习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调查显示,每天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5.3%,1~3小时的占41.1%,3~5小时的占28.4%,综合来看,有84.8%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长低于5小时。从主要学习方式上看,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学习占45.6%;线下自学占31.2%,还有15.1%为老师网络指导,8.1%为线上集体讨论。
疫情初期,很多学生对上网学习方式不熟悉,进入状态较慢。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技术障碍的排除,学生逐渐适应了线上学习方式。但调研中仍有部分学生反映,网上开展问题研讨较为困难。每次围绕主题讨论时,总有一些话题会引发漫无边际的延伸,不知不觉之间把研讨变成了聊天。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之间也有一段间隙,很容易迷失,忘记了提问的主要意图。可见,对于网上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不断磨合和继续探索。
居家隔离导致生活紊乱。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对自己生活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时,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疫情导致生活节奏混乱(55.1%),其次是社会交际受到影响(41.3%)。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身体、精神、睡眠及饮食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调研中有学生反映:白天过于紧张,无心学习,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产生负罪感,每天既恍惚又焦虑。此外,长期居家生活,由于观念、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青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安徽铜陵市义安区,西安工业大学学生王雨杰(中)与合肥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陆圆(右)在向村民宣传科学防
另外,在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广泛,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和社交软件等。但与以往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此次疫情中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现场”。调查显示,72.2%的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为电视广播,在所有信息来源中占比最高。同时,网络平台、社交软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