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推进网络与教育相结合

如何推进网络与教育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4-07-08 16:28:34

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合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及教育网络用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出于对未成年人成长的考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必须要完善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网络等方方面面的不足,对比国外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比国内的情况,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普遍接触网络,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观念有一些脱离实际。因此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完善这些机制,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做出有力保障。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社会和互联网如何去做?

社会和互联网是一个大熔炉,很多不良思想存在于网络上,未成年人现在接触网络比较便捷,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情况下,这种不良思想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必须要对这些不良的思想进行规律,严格把控社会舆论方向,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掐死,而是要留取精华,剔除浅薄,让我们的社会和网络不断进步,这样学生们接触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归结于一句话,中国的希望在于少年,少年的希望在于教育。

㈡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及网络安全教育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要求各教学系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积极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学校网络教室要尽可能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学生的上网要求。

同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给学生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学生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加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学生上网场所的管理,防止反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危害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

4、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以及在网络环境下防范伤害、自我保护的能力。注重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建立网络安全措施,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5、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宣传教育。要求各处室部门和学校各教学系部注意研究防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

6、加大与国家网络安全相关部门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校园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力度。积极主动联合市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城管等部门,开展学校内部及学校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控和管理,杜绝学生沉迷于网吧。

(2)如何推进网络与教育相结合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教育趋势:

1、引进先进理念和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先整合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尤其要建立不同形式战略联盟,共谋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发展新路。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系统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层次研究一整套规范操作方法,拓宽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渠道,让受训者可以接触到网络安全先进理念、系统的知识培训和丰富的实践体验。

2、借助E-learning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未来的培训会更多地借助互联网培训,根据CNNIC 第38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在线教育领域在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 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

3、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极大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具有网络特色的安全问题。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包括网络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4、加强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逐步显性化,应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积极、耐心引导学生, 使他们形成正确态度和观念去面对网络。同时, 给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网络资源, 为学生营造良好网络学习氛围,并教育学生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

5、完善网络安全教育职业培训

网络安全教育职业培训对象主要为企事业、党政机关从事网络安全管理的人员,这些人员职业素质提高关系到各单位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因此,网络安全教育职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网络安全培训教材研发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不断完善。

㈢ 简答高校如何开展网络教育

一、学校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的基础与现状

(一)具有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教育信息网络

近年来,学校与中国电信公司合作,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网络设施。目前,校园网采用三层交换技术,连接教育网(1000M)、电信网(1000M)、中国联通网(1000M)和第二代互联网IPv6(1000M),出口带宽达到4G。建设了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应用当前国内外信息与通讯技术,以及学习与教育理论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最新成果,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全面支持网络教育的数字化教学综合环境。

(二)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已部署完成

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根据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办学实际情况构建,平台集远程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培训三种模式为一体,结合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大学本科生网络课程选修,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网上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平台系统功能完整、运行稳定,并已先后多次实施教师与管理员培训。

(三)数据接口已实现,平台内数据完备

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已与教学、教务管理实现了数据接口,完成了数据的导入与初始化。平台内注册教师用户1852人,学生用户19979人,开设课程教学空间3466门,各项数据完整,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

(四)已有部分教师率先、自发的开展网络教学

2010年9月开学以来,部分教师已自发的开展网络教学,目前平台总访问量近120万,近百门课程上传了教学材料,课程问卷、课程作业和论坛等互动栏目应用良好。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关注,全校范围的“课程上网工程”也已启动建设。

(五)技术支持部门已调整到位

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已调整完成,教育技术部的领导和老师通过访问学习、相关培训、参加研讨交流,目前对平台应用熟悉,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意义认可,可以说从观念和技术上具备了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

㈣ 互联网+教研1.做法举措2.存在问题3.意见建议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教研的模式及发展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梳理同类研究基础上,该文从“互联网+教研”模式的角色、内容、资源、环境及评价等关键要素出发,阐述了教研形态在互联网进程中的转型特征;基于路径依赖视角分析了影响“互联网+教研”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者认知能力、政策制度、经费投入、技术支撑、评价机制等,旨在探究教研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原因,从而为教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该文提出了树立协同发展愿景、政策顶层设计保障、优化技术支撑环境、经费投入结合实际、教研服务供给改革、基于数据驱动开展教研评价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教研实践提供指引。

关键词:“互联网+”;教研模式;发展路径;路径依赖理论

四、开展“互联网+教研”实践的策略性建议

(一)运用互联思维,树立协同发展的教研愿景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需要用互联思维考虑教研问题,多方协同参与。(1)树立共同愿景,营造在线协同发展的教研氛围。通过互通联结,聚集具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研参与者成为教研共同体,在志趣相投的文化氛围中共同探讨和尝试解决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如今,依托网络平台,形成了网络名师工作室、在线教研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共同体教研路径[20]。以“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为例,一线教师通过网络结交名师,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感召下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成果共享[21];(2)发挥社会协同力量,助力协作教研[22]。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教育厅教研室联合教育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多所城镇、乡村中小学实施AI教育公益计划,让一线教师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量,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同时,教育信息化企业人员开始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研活动,深入了解教师教研所需,为教研提供更多服务。

(二)坚持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教研”政策保障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能够营造高效有序的“互联网+教研”全局观,为带动教师成长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保障:(1)发挥国家政策战略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振兴教师教育”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呼吁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政策扶持保障“互联网+教研”的行动实施。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青岛宣言》中指出:“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广泛的系统支持,激励教师创新,协助研发教研网络和平台的建设”[23]。

(三)兼顾区域特点,逐步优化“互联网+教研”的技术环境

在“互联网+教研”实践中,技术支撑的作用最为显性化。例如,从视频技术辅助教学实景还原,到移动技术提供优质便携式资源共享;从虚拟技术支持情境式教研体验,到智能技术精准教研分析。然而,我国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在开展“互联网+教研”实践时要考虑到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实际,逐步优化。要进一步弥合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四代同堂”[24](开发一代、试用一代、推广一代、普及一代)的模式与思路整体推进。对于“互联网+教研”实践,可以先做小规模的技术变革尝试,然后再逐步大规模优化:(1)先允许“互联网+教研”小规模进行应用;(2)根据实践成效施加改进;(3)大规模推广应用;(4)普遍适应进而实现迭代的良性循环。

(四)经费投入结合实际,强化优质教研资源的示范效应

优化“互联网+教研”的建设方式,结合实际选择投入的侧重点[25]。首先,以解决教研难点问题为核心,按科学流程将经费投入到教研平台软硬件建设、教研师资培训、教研模式选择、教研成果应用推广上。如福建等一些省份汇聚多方经费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投入基础设施、吸纳人才,既有利于汇聚基础教育信息数据进行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学术支持,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26]。其次,要结合省、市(州)、县(区)、学校地方情况调整教研经费投入机制。在落实基本教研服务投入标准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学校自筹经费情况适当增加教研服务类别,如购买虚拟服务,引入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实现让教研团队感同身受的强情景感知环境创设。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需要专项补助资金保障基础信息化经费投入,或与优势区域结对进行网络合作教研。如詹家镇中心小学利用衢州教育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名师资源网上共享”活动,当地老师感言到:“以前一年才去城里听几堂优质课,而且名额有限,大家要轮着去,网上名师课堂开通以后,我们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听城里的名师上示范课,只要想听随时都可以”[27]。

(五)创新基于网络的教研众筹机制,变革教研服务的供给方式

探索教研众筹机制创新,增强教研服务供给侧对接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8]。众筹本是一种大众商业融资方式,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社会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在教研领域中,众筹思路指引下的教研众筹意味着活动可以由“草根”教师发起,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展示其教育创意,争取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或技术支持。例如浙江省温州鹿城区“面向未来的教师”研修项目[29],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技艺、教学手段、学科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集合参与教师的力量快速汇集许多种实用教学科研工具,教师在参与教研众筹中获益,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教研供给服务形式还可由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和需求自下而上提出[30]。依据对教师授课行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追踪及教师发展情况的数据分析诊断,教研服务供给方提供定制的“菜单式教研”综合服务,实现教研资源的自主选择。

(六)基于数据驱动手段,推行弹性和多维的教研评价

教研评价是“以评促研”的重要动力之一[31]。数据驱动的教研评价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提供精准的依据指引,教研评价从经验模糊评判、反馈调节欠缺,转向为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开展伴随式的教研行为分析。基于数据驱动推行弹性评价和多维评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1)从评价范围角度来看,集约化评价方式更适合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而弹性评价更加提倡教师参与互动和进行教育创新,可借助网络评课工具、网络问卷、教研社交网站、教师档案袋系统等多种网络工具进行丰富数据采集和评估。由此,鼓励教师借助互联网开展“切口小、范围广、方式多、周期短、见效快”的教研活动[32],适当淡化竞争,促进教师发自内心合作;(2)从评价内容来看,以网络教研活动为载体,包括对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知识能力、教师学习轨迹、教研行为、教研风格等内容进行诊断和评测,可以获得大量静态或动态数据,辅助进行更加细微、多维层面的解读和评价,教研评价更加清晰、显性和有效。

五、结语

“互联网+”是助力教研新发展、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中小学教师教研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日渐重要的影响。如何迎接“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研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探索“互联网+教研”的组织模式和发展路径,这既不能简单“唯技术”,也不能孤立“谈教研”,而是要把技术和教研相融合,秉持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推动。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教研”模式的结构要素及其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发展影响因素,并针对推动实践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性建议。在未来,如何将“互联网+教研”模式有效落地、持续优化其发展路径,仍需进行更多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㈤ 孩子的学习离不开互联网,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教育

随着网络的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的原因,但是了线上教育的爆火,孩子学习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利用不好就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那我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利用互联网呢?

㈥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明是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网络上流行各种不文明现象,比如不文明用语、恶搞知名人士、有目的的人身攻击等等。网络文明是建设网络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的重点引导内容。我们应该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加强网络和谐的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律和学校的管理来杜绝不文明不和谐现象。

一、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建议
在接受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同时,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地利用网络和大家进行沟通,以期待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及时更新内容,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创办自己的品牌栏目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必须从解决学生们关切的实际问题出发,才能真正吸引和教育学生。我认为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行,但也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聚集性在学生中容易产生群体性效应
传统的媒体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覆盖面小,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管理容易实现宣传尺度上的一致性。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上网已成为非常普通而正常的事。由于网上信息已实现链接,任何敏感性信息和舆论都会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任何网络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社会上和高校学生中产生群体性效应。
(二)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标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正面的价值导向来影响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各类信息良莠并存,且反映着多元化的价值形态。由于网络上没有明确的价值参照物,使人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无法准确判断真假、美丑、善恶,容易在这样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没有榜样、没有有序的意义世界和效信准则的信息海洋里,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则成为必然。
(三)网络信息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主导地位提出挑战
信息化时代,教育者所能垄断的信息资源在减少,已不能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较大信息落差,因此,教育者不再神秘,权威在逐渐削弱。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激发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学生更愿意在平等互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寻找各自所认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使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开展有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创建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看到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应看到网络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例如,互联网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效果与范围都有了显着的提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拓展了工作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性更广,影响更深远。同时,网络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使其从文字媒体向多维视听图像媒体信息形式转变,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应对网络的强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学生不再是无条件、被动的教育对象,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积极活跃的一部分。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传统单一主导式向多元化互动式转变,由教育主客体制向双主体乃至多主体制转化,因此,要求我们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从有形的管理向有形的管理和无形的教育引导相结合转变,通过搭建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网前、网上、网后”全过程教育体系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网前、网上、网后”全过程教育是一个体系,是分别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三个不同阶段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发挥这三种教育方式的各自优势、克服其不足。对于网前、网上与网后教育,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借助于多种方式,即要加强网上与网后教育的结合,又充分利用网前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教育环境、任务和对象的不断变化,在教育时间、内容和方式的选用上使得网前教育、网上教育与网后教育各有侧重,网前教育贵在预防,网上教育重在引导,网后教育则要在巩固提高上多下功夫,从而构筑起网前、网上、网后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网络辅导员队伍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辅导员只有熟练掌握这项技术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应着手打造一支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专兼职网络辅导员队伍,这样才能有效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化解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必要时他们可化名参加学生的网络活动,参与讨论,掌握网络上的舆情,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如何推进网络与教育相结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手机app登录显示网络异常 浏览:925
有5g网络没有5g手机咋办 浏览:483
局域网内网络异常 浏览:409
新代系统网络传输怎么找出软件 浏览:882
在任务栏显示无线网络图标 浏览:221
游戏UI网络课哪个好 浏览:993
创维网络盒子连接不到网络 浏览:65
无线网络成人教育 浏览:993
无线网络覆盖不了怎么办 浏览:857
电信网络网关是多少位 浏览:277
网络上的实现芒果自由是什么意思 浏览:866
电脑网络通道44是什么意思 浏览:359
手机摔了之后没网络 浏览:611
白天网络很好晚上为什么会差 浏览:638
家庭网络好多wifi 浏览:259
手机USB共享网络但是连不上 浏览:206
网络如何切回四g 浏览:741
网络攻击的种类为哪些 浏览:623
网络安全应急救援方案 浏览:210
乡镇如何建立网络监控 浏览:5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