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危机管理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危机管理

发布时间:2024-06-13 15:19:27

⑴ 突发事件中政府该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群体事件新闻信息吸引着人们围观甚至热议。此时,就少不了政府企业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好,往往使事件处置事半功倍;舆论引导不好,则很可能失得其反,助长事态恶化。许多地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应对社会舆论引导,却维稳效果不佳。如何正确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是政府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快说事件,慎报原因
我们一直强调信息发布要快,甚至越快越好,这强调的是不要失语,要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突发群体事件一旦发生就应立即着手应对,稍有迟疑,可能就会造成谣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稍有怠慢,可能就会造成我们工作上的被动。过去,总习惯“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如今已完全不可取了,及时主动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同时也强调不能妄语。很多突发事件都比较复杂,一时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不要试图一次新闻发布会全部说清楚,更不要匆匆忙忙定性。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开新闻发布会很积极,比如2009年的“邓玉娇案”,每场新闻发布会措词都不一样,到底是什么,连新闻发布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长此以往,老百姓就不相信政府。要特别注意,很多问题没有查清不要乱说,查一点说一点, 用滚雪球的方式,循序渐进的说。2009年6月5日,成都市公交车发生燃烧。为此,该市3天开了5场新闻发布会,采取了查清一点说一点,大家关心什么说什么的方式,这比在没有查清的情况下就贸然说出去的做法效果好多了。要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和节奏,有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有的在观察之后再做处理;有的和风细雨、低调淡化,有的果断处置、迅速解决,做到积极而又稳妥。
快说事件,慎报原因,既坚持了第一时间、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发布信息的原则,又为后面的事情处置和后续信息发布留有更大空间和余地。

二、持续发布,不留空间
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可以借助类似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搭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平台,不要指望说完就妄想一劳永逸,需要跟踪关注、适时跟进,持续发布,以引导舆论,同时,不留多余空间,才能挤压谣言空间。
尽管不能说只要持续发布就不会有谣言和负面信息,但是,至少会有效挤压负面空间。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暴雨灾害,灾害造成77人死亡,经济损失100亿元。从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事件舆情演变的过程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暴雨开始后雨情信息快捷传递掀起预警和求助信息热潮, 二是暴雨中和暴雨尾声感人求助事迹广为流传把舆论推向高潮,三是善后工作开始以后随着死亡人数的公布和重建工作的有序展开舆情逐渐走向平缓。
在此期间,北京市通过全市所有媒体尤其是政务微博不间断发布信息,同时,发挥微博矩阵优势,全市各区县、委办局的政务微博同时发声,传递雨情、倡导互助、回应求援、批驳谣言、公布求援进展。尤其是善后工作期间,因冒名帐号辱骂网民、有人指责广渠门桥下求援迟缓、协管员在暴雨后贴罚单、市委市政府正常人事变动、受灾死亡人数公布等一些敏感点引发的几轮舆论波澜,都在得到及时回应后迅速降温。正是因为持续发布和不留空间的引导,总体而言,北京“7·21”特发暴雨灾害舆情积极平稳正常,没有出现整体性负面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成功有效。

三、既是谣言,大胆击碎
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客盛行以来,人们视乎感觉谣言四起。谣言乘上科技的“东风”之后,上传更加便捷,扩散更加神速,一条信息发出去,会像病毒一 样传播,其影响更加强大,伤害更加直接,破坏更加严重。一条谣言常常导致某人声名狼藉,使得一个组织难以为续,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和动荡。
因此,身处以微博、微信为典型应用的即时网络时代,应对谣言,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全面、响亮地说出事实,而且必须要充分运用以微博微信等即时网络工具。谣言能得以瓦解,全仗在事实背景下的积极有效应对,这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而这样的初步判断通常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明显谣言;二是并非谣言,或有部分真实;三是一时无法确认是否是谣言。然而,在加紧调查核实事件真相情况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能确定的谣言, 必须立即辟谣,用事实告诉公众真相;对非谣言或部分真实的传言,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立即整改,诚恳道歉,承诺查清事件原委,严肃处理,及时公布;对一些无法确认是否是谣言的传言,必须承诺公众,将立即核查事件真相,尽快公之于众,并可视情况不间断发布调查进展,挤压谣言空间。

四、快速切割,弃车保帅
快速切割,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应对策略。所谓“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遇事应该坚持冷清观察、科学分析、正确判断、沉着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要注意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对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学术问题,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以理服人;对思想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教育。

五、意见领袖,为我所用
在网络舆论引导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甚至一群普通的微博用户的言论,很难对舆论产生影响,而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用户的言论,有的甚至金石只言片语,却常常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不同程度的引导着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博时代是意见领袖的时代,微博在构建一个意见领袖主导的声音世界。微博的深入应用增强了网上意见领袖的舆论能量,微博也让更多明星名人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大大影响着舆论。
这些年来,通过做通“潘石屹们”的工作引导网络舆论的案例不少,都很有效。在以微博为典型应用的即时网络时代。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做通意见领袖们的思想工作必然和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六、服务媒体,沟通记者
事件发生后,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作为事件处置当事人,树立服务媒体的意识十分重要。记者们没着没落,无人过问,报道自然五花八门、危机四伏;所到之处, 信息服务及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即便规范而细致的服务下,仍有部分媒体会有“负面”、“不友好”报道,但只要能让其报道做到客观, 也是成功的。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当口,需要做到有几点:1.第一时间设立记者接待处和信息中心,汇总事件相关信息,快速发布和提供给媒体。2.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各类媒体,尽可能为记者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如交通、通信、上网和其他办公室用品以及食宿等。3.多集中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或高一些小范围甚至单独座谈会,多提供条件让记者了解多采用的积极措施和面对的实际困难,行云流水似的让媒体形成相对统一的导向。4.在舆论监测和研判的基础上,有意图性地引导一些媒体针对一些不良言论进行报道。

⑵ 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想要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乐思软件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

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尽快出台有关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建立舆情监测制度,打造专门网络人才队伍,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展开风险分析,做出预测报告,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通报和发布预警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以及博客、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实现网络舆情预警“一张网”全覆盖,保障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加快推进网络舆情应对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形成信息通报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突发舆情直报机制、联合办公机制等协调机制,努力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网上舆情应对工作格局。主动提升、加强省级平台建设。为适应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实际需要,要统筹安排,集中更新设备,实现功能升级,以领先的技术装备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同时,要拓展升级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和用途,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各省、市、县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努力形成涉网部门全天候、一体化、立体式的工作态势。

2、着力提升专业队伍实战应对能力。

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列入各级机关轮训课程,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其网络执政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瞒、拖、拒、删”等消极处置手段,积极推行主动、公开和沟通等手段,通过实际工作减少和压缩网络炒作空间。继续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让主流、权威、可信、具有亲和力的声音占领舆论高地。可以邀请一批在各行业有建树、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一定威望的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发声,使宣传能够有效覆盖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要强化应急处置演练。面对当前网络管理相对混乱的实际局面,可不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应对模拟实战演练,组织舆情应急机构人员开展突发网络舆情应急演练和处置技能大比武,在实战练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突发网络舆情典型案例交流会,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业务能力。

3、及时主动回应网民的不同声音。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和言论随意性等特点,导致网民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扩展,将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面对舆论热点问题,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舆情风暴,快速作出回应,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化解负面舆情。各级领导要把及时回应网民意见、及时说明事实真相、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涉舆情部门的协调督导力度,设置专人进行舆情监督,定时梳理网络舆情,并提交相关单位限时办理、及时回复。确有问题的要明确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属于沟通协调不畅造成误解的,应要求相关行业或部门按政策规定进行解释答复。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

4、健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完善应急工作体系。

应完善指挥协调工作体系,在网络舆情热点发酵后,立即安排人员密切跟踪网络言论,及时在相关论坛、贴吧发布事件进展情况。要完善网络舆情深度分析研判工作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分级和定位,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专题性、综合性分析,研判舆情走向、发展趋势和网民关注点、关注热度。制定不同层级和部门的专项应急预案。在现有应急预案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组织及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和各阶段工作重点,分析梳理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热点、敏感话题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专项应急预案,增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实行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各部门在调整政策、研究部署重大工作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以提前介入为原则,事先对工作开展进行稳定风险评估,凡是经评估认为方案有漏洞的,按要求及时修改完善。

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⑶ 政府部门与官员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一)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做好政府工作。针对网络舆论反应强烈的问题,司法机关要从自身管理做起,解决自身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深化司法公开机制。司法公开是化解舆情危机的必然路径。
(三)建立沟通机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到消散,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可控性,所以针对网络舆论要摒弃“捂”和“堵”的思想,而要及早的介入,及时的作出回应,将事态化解在起始阶段。
(四)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要实现网络舆论的自由,就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规制
(五)政府政治地位的优势能杜绝虚假信息。政府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拥有话语权的天然优势,应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走向,借助权威发布的影响
(六)有效引导社会上存在的仇富、仇官心理
(七)建立联动协作处置机制。对于重大的涉法舆情,基层人民政府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和地方党委政府部门汇报,积极主动争取支持。
(八)建立总结评价机制。在每一起舆情事件结束后,应及时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为日后同类舆情的引导处置提供有益经验。
(九)优化网络管理团队。基层人民政府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团队。
(十)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论冲击的最重要力量,来自于司法裁判自身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十一)司法人员应该守护社会交往的中立“密切人民司法人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实际行动彰显司法的人民性”是目前司法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走群众路线、加强同群众互动、积极参与群众生活是目前司法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

⑷ 基层政府应学会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一、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政务信息查询机制,让公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客观的网络观。网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共同体,它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各种社会民智的肆意表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放大暴露,更是党和政府不可放弃的重要宣传平台。要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其次,要始终强调各级党和政府担当“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参与意识。宣传干部要主动担负政府形象塑造、政府决策参与、收集民众舆情、协调新闻媒体、发布政府新闻等职责,做到不缺位、不缺人。其三,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其政务信息及时梳理分类,根据职责范围,制定信息公开的规则和“阀门”。在特定背景下,允许信息的适度“外泄”。不做网络舆情的救火员,要做预警者和沟通者。譬如,在出台一项有关民生的重大政策前,可通过官方或民间网络平台进行话题设置,抛砖引玉,广泛征集民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水平。对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工程类项目,允许部分“网络意见领袖”预先参与论证、激辩,而不是坐等网络舆论发酵后被动应对。

二、建立多维立体的基层宣传工作新模式,让网络平台和传统阵地同步发声。

首先,要以强势氛围烘托中心工作,引发群众充分关切。其次,要以优势媒体外塑政府形象,打造正面舆论发声场其三,要以网络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巩固壮大舆论阵地。通过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与群众实现互动沟通,提升社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四,以优秀文化感召干部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文化不分家,各级政府应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

三、建立快速响应和舆情研判机制,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首先,网络问政要以高效执行力作为前置条件。当前,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微信已成为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不要小觑一则短短几百字的微博,有时却能爆发出“原子弹”般的舆论威力。这也对政务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的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网上发布言论要兼顾影响力和公信力,更为重要的是政务机关本身必须具备高度的执行力。若网上说的一套,网下做的另一套,言行不一,反而落人口实,起到反作用。其次,政府部门必须建立高素质的舆情管理暨危机公关团队。尽管公关活动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应用仍存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政府舆情危机案例表明,舆情管理与危机公关密不可分。作为政府部门,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不仅要有一支快速反应的作战队伍,更应具备坚定的政治自信和执政底气。舆情管理侧重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建立舆情应急响应预案;危机公关侧重于突发事件的斡旋化解和舆论形象从负面向正面引导。简言之,不仅要夺回互联网上的“麦克风”,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更要善于应用网络微“表情”,维护始终如一的政府良好形象。

四、尊重民众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打造富有网络时代精神的新型政府话语体系。

在网络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要快速让自己成长,才能早日走出被动应对的窘境。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宣传工作者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多渠道了解民众关切,吸纳民意民智,才能问诊把脉,运筹帷幄,实现有效传播。基层宣传干部要懂网、用网,而不惧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建立政策讲解员、文明宣讲员、理论学习辅导员、文化指导员、舆情通讯员等基层宣传队伍,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其次,要建立一套严格可循的政务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审批-发布-维护制度。加强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挑选一批“有责任心、熟悉网络、精通政务”的人员来负责管理,确保“发布有人审批,日常有人更新,询问有人应答”。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根据其管辖范围和职能分工的不同,找准定位,打造特色,集聚人气,争创品牌。其三,在网络宣传中建立生活化的新话语体系,贴近网民。舆论引导要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的宣传必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网络宣传内容的选择上,要善于挖掘宣传主题的新闻性和实用性,尽量选择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话题如服务信息、惠民政策等,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宣传用语应多用生活用语,尽量口语化,语气平和、公允,避免打官腔,说空话、套话,尤忌将政府公文不改一字直接转发。要切实提高策划和组织水平,增强主题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群众关心的话题切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简言之,就是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群众最想听的事。

⑸ 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事实证明,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多半会受到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更是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政企部门做好舆论危机管理都有哪些关键点呢?

一:舆情信息收集

如今,网络成为舆论危机事件爆发的主阵地(舆情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是个中性词;可以说负面舆情,或者舆论危机事件)。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533万个(7月初应该发布最新统计了,更新一下)。面对如此纷繁的网络信息,要想从中收集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信息,就必须要使用到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目前,国内许多公司开发出多种网络舆情监测软件,都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实时监测。不过,在软件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抓取的全面性。以新浪舆情通为例,其除了对全网信息进行采集,还独家拥有新浪微博全量政务舆情数据。

⑹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

谢金林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它对政府能力体系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也可能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提供新的契机。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作为新形式危机的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本质及其特点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其实质是公关危机,挑战的是政府公信力与执政地位。在信息以光速传播的网络社会里,政府的某一个成员或某一个组织的任何一项不恰当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能引发出众多的带有明显倾向的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将政府置于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第一,网络社会信息“无限制过滤”切断了不同经验之间的对话,使得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的交锋过程中,负面舆论常常轻而易举地压倒正面舆论,因而以讹传讹现象极易发生。网络技术的运用,赋予听众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每个人不仅可以在信息超市中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制”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即时地参与事件的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又像魔术师的障眼布一样,限制了我们的视界,隔断了不同经验之间的共享与对话。一方面是便捷的四通八达的信息传播,一方面是理性商谈、经验分享如此之困难,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难以理解的吊诡的境象。在这个吊诡的世界里,真相在公众之间难以被澄清,而某些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总是比正面舆论更容易激起听众的响应,大量的非理性的发泄性言论由产生。 第二,网络舆论“群体集化”现象使负面舆论极端化,加剧了负面舆论一边倒的倾向。所谓“群体集化”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前进,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社区不是一个统一的社区,而是由分化成不稳定的互相抵制的小团体所组成的。在小团体之内虽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团体之间彼此抵制。“信息过滤”使不同经验之间缺少商谈机制,而网络意见表达不是多数决定少数,而是少数意见领袖支配多数。所以,负面舆论出现之后,少数的意见领袖总是能够通过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往极端的方向推进。而对于公众而言,从众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煽动性的一边倒的言论,负面舆论不断积聚,关于事件的舆论就因此而被定格。第三,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串通”使得负面舆论随时都可以在大范围内出现一边倒的可能。网络这种超时空的信息链接,使得任何信息,不管其是真是假,只要达到引爆点,就有可能以燎原野火之势迅速在网络之中蔓延。负面舆论也是如此,当其出现在网络上吸引了一部分网民的注意,马上就可能通过BBS、博客、跟贴、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之中也被认为是真实。与其相反的舆论则会慢慢地在这个信息自由市场中被驱逐出去,整个网络世界中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第四,网络社会权力“去中心化”使政府难以控制舆论的方向。网络社会里,政党与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力的惟一拥有者,信息主导权被分散,以至于没有谁可以成为固定的意见领袖。谁是信息的主体,谁就拥有了权力,谁就是意见的领袖,这就是网络权力的规则。传统的政府权力不断被稀释,政府权威也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是沆瀣一气的小团体也可以通过极端的网络暴力,蔑视并攻击政府应有的权威。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民主执政能力比较薄弱,回应能力不强,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甚至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之下,为了所谓的地方政府形象,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采取极不明智的压制信息传播的手段。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政府及时处理舆论,反而只能加剧负面舆论的传播,甚至导致小道消息广为流传,严重损害政府应有形象,使政府在负面舆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不同于一般公共事件危机,又不同于其他媒介中的舆论危机,它具有独特的个性:(1)爆发的瞬时性。网络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再加上网络舆论常受到“群体集化”机制的影响,在极短的时间里,关于事件的舆论可能就走上极端化的道路,将整个舆论发展方向定格下来,形成舆论危机。(2)影响范围的广阔性。网络传播信息的空间远远超过报纸、电视等媒介,互联网上每个结点间彼此有着无数通道相互链接。这种信息串联机制使有关政府某一事件的负面舆论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世界任何一个网络所能够延伸到的角落。(3)难以预测性。网络相比其它媒介更具有平民性、无序性,网络的物理结构使得任何人要控制它都极其困难,甚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网络匿名也使网民可以放弃现实生活中的顾虑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舆论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谁会是意见的领袖?谁能左右舆论?这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4)后果严重性。舆论虽然只是意见的表达,甚至有时仅仅是公众的情绪的反应;但是,民主政府必须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公众舆论不仅涉及到政府形象,而且会导致合法性危机,甚至使政府丧失执政地位。所以,政府舆论危机相比公共事件危机而言危害会更大。 二、舆论危机是一柄双刃剑 危机确实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害,但是危机并不仅仅意味着灾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危机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后果;如果处理得及时,处理方法科学,可能也会出现新的发展机会,政府舆论危机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使政府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严重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可能使政府整个执政能力体系受到严重的削弱;另一方面,它又给政府与公众之间对话和政府自身反省创造了机会。如果处理及时、科学,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议题的重新设置,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理性的对话,就可以加深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相理解,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首先,任何信息只要传播到网络上,不管其是真是假,总是由一部分“进入基准低”的人相信,然后“进入基准高”的人也受从众效应的支配,跟着信其为真。由于网络信息这种串联功能,一旦某种有关政府负面的舆论在网络上出现以后,很快便出现爆炸效应,政府形象很快就会被妖魔化。 其次,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损毁政府公信力,从整体上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公民感觉政府所追求的价值观与他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政府的政策,并真正与政府形成一个共同体,为政府所倡导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同样,因为政府所追求的价值与公民价值趋同,公民才能感觉政府真正代表了他们的利益要求,对政府才有真正的信任。一旦政府陷入网络舆论危机,就会导致广大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如果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公众与政府之间对抗情绪就会大增,政府也就难以整合社会不同力量推行既定的政策。即使强制推行了,行政成本也会极高,甚至导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第三,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又可以带来政府与公众关系发展的新契机,为良好的公共领域形成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当舆论危机爆发之时,大量公众都卷入到政治事务评论之中。无论其态度如何,怀着对事件的关注心态,希望政府能够对事件作出积极的回应。这种参与的激情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真诚交流打开了一个缺口,也为拉近政府与公民之间日益疏远的距离创造了契机。只要政府态度是明智的,就有可能利用其网络资源的优势,及时对事件作出反应,在特殊时刻开启真诚的对话,重新设置舆论的议题,及时改变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稀释危机效应,把危机所带来的损害控制在小范围之内,而且还可以通过真诚的对话起到教化公民的作用;在新的基础上重塑政府形象,重构政府与公民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信任关系,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新高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三、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原则 第一,责任原则。勇于承担责任,这是政府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特别是舆论危机刚爆发时的首要原则。政府如果不能勇于承担责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使媒体和公众都觉得有必要将事件真相调查清楚。这种对事件本身的好奇会使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将更多的公众吸引到事件的评论之中。相反,如果政府首先将责任承担下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相信政府本身是真诚的,会负责地解决问题。那么,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可以明显减少,就能给不断升温的事件迅速降温,减政府的压力,也为政府重新设置议题,平衡舆论创造了良好条件。急于说明事件的真相,或者先自我辩解的策略并非可取。因为如果这样,公众追究责任的强烈愿望不能得到平息,甚至会觉得政府是刻意要掩盖事件真相,找替罪羊以平息事态。由此否定性的批评可能会由此迅速增多,使政府在舆论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承担责任是政府面对网络舆论的首要策略。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是多途径的便捷的,压制信息传播在技术上根本就难以做到,封锁消息的做法不仅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只会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可能会按照自己有关事件的片面消息对事件进行解说,这就等于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关于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说在网络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最后会很快地朝向极端的方向发展,这时要再控制舆论已经不再可能了。负面舆论出现之时,政府惟一的选择只有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为了防止网络以讹传讹现象的扩展,防止小道消息四处流传,及早化解公众不满情绪,政府在事件之初就应当公开信息,将事件的真相、历史渊源、处理办法及早公之与众,为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化解危机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真诚对话原则。面对一边倒的负面舆论的压力,比较明智的选择就是重构政府与公众、媒体对话的新机制,通过真诚的对话以获取共识,重建媒体与公众的理解与认同。网络信息传播的群体集化效应的解决只有通过真诚的对话,使不同的意见与建议都能得到平等的表达,不同经验之间互相分享,这样才能使事件的真相被公众所了解,才可能在公众之间达成对事件的共识。第四、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当舆论危机爆发之时,负面舆论大多是非理性,而且媒体的报道也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对事件进行片面的放大,整个舆论也就被设定了方向,快速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如果只是对其作出回应,而不能重新设置议题,化解危机的所有工作都会处于被动之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惟一办法就是积极争夺舆论的话语权,重新设置议题。相比公众而言,政府在网络资源的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如果积极利用主流网络争夺话语权,就能在危机爆发之时,通过公开信息重建对话的结构,把事情原原本本公之与众,将公众对事情的泄愤转变为对事件的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思考。这样,舆论方向才可以朝积极的一面发展,舆论危机才能化解。 第五、日常预警原则。政府舆论危机的本质是政府形象的危机。危机爆发与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公信力越低,在公众之中形象越差,特殊事件引发舆论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对于政府而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的平台,及时了解民情,掌握公众价值观念的动态,及时发现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根据公众要求调整服务方式,满足公众的要求,这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形象是极其必要的。政府形象的“毁”与“誉”也绝非一时之结果。只有未雨绸缪,在危机没有爆发之时,及时全面掌握各种舆论动向,并疏导负面舆论,强化正面舆论对政府形象的作用,即使特殊事件引发出负面舆论,政府也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策略,迅速摆脱其危害,防止舆论危机蔓延。

阅读全文

与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危机管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揭阳自主可控计算机网络服务商家 浏览:966
移动办公小型平板电脑带移动网络 浏览:357
搜索网络的信号器叫什么 浏览:54
本地网络连接服务启用 浏览:678
网络语扫雷是什么意思 浏览:83
网络舆论在哪里查看 浏览:412
澳大利亚自建网络多少钱 浏览:700
缅甸卡怎么设置apn网络最快 浏览:828
如何看懂网络信息生态治理规定 浏览:45
wifi模块的网络协议 浏览:430
公司自己开发的小软件网络不好 浏览:165
mercury网络密钥多少 浏览:704
d668e网络机顶盒设置 浏览:552
移动网络技术和wifi 浏览:493
电脑网络的几个图标 浏览:59
视频内容类型网络视频有哪些分类 浏览:303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 浏览:630
中维世纪网络摄像头怎么连接 浏览:326
电脑手动禁用网络后怎么打开 浏览:278
无线网络有信号但是卡 浏览:3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