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关于网络安全我国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1、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2、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3、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② 国家支持什么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国家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国家标准
1. 2022年3月9日,GB/T 25069-2022《信息安全技术 术语》发布
本标准界定了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中基本或通用概念的术语和定义,并对条目进行分类,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基础性标准,也是所有信息安全人员在信息安全领域中进行沟通交流、开展研究工作和项目实施的基本工具。
2. 2022年3月9日数卜姿,GB/T 20278-2022《信息安全技术薯绝 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发布
本标准规定了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其中安全技术要求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内容包括安全功能要求、自身安全保护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保障要求。
3. 2022年3月9日,GB/Z 41290-2022《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安全审计指南》发布
本标准定义了移动互联网弊锋安全审计活动的概念,描述了移动互联网安全审计活动中的角色职责、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给出安全审计活动的框架、功能任务以及各功能任务的具体指南。
③ 国家实施网络安全什么的保护制度
《网络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标志着从1994年的国务院条例(国务院令第147号)上升到国家法律;标段纤塌志着国家实施十余年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入2.0阶段;标志着以保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依法全面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国策(等级保护2.0)。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网络安全领域实施的基本国策。由公安部牵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制度,是实现国家对重要网络、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实施重点保护的重大措施,是维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手段。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各单位、各部门依法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新时期国家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国策,我们将构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新的标准体系、新的技术支撑体系、新的人才队伍体系、新的教育训练体系和新的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入2.0时代,其核心内容:
一是将风险评估、安全监测、通报预警、案事件调查、数据防护、灾难备份、应急处置、自主可控、供应链安全、效果评价、综竖芹治考核等重点措施全部纳入等级保护制度并实施;
二是将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站、数据资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握圆联网、工控系统、公众服务平台、智能设备等全部纳入等级保护和安全监管;
三是将互联网企业的网络、系统、大数据等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保护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