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理解网络用语新兴的功能变体

如何理解网络用语新兴的功能变体

发布时间:2024-01-08 22:13:51

如何认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规范

1.网络语言的产生 当互联网蔓延至人们生活中,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逐渐在网络中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语言的诞生和普遍的传开,在文章、小说、网上聊天、时常交谈等都开始应用网络语言。网络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一批新词、新短语,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的改变更为直接。 2.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生动 不少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不仅简洁方便,富有感情,而且幽默诙谐、风趣生动,表现出青少年之间极大的认同感。中学一女生小方告诉我,自己和朋友调侃时常说:“你真是286!”这实际是说对方脑子转得慢。这些另类语言在成人看来或许不习惯,然而在她们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成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甚至有学生认为,如果有谁不会来那么几句网络语言,就觉得他太落伍了。 一学生这样说:“我上网聊天经常用到‘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语’表达汉语意思。受网聊影响,平时和父母、同学说话也会说些‘网语’,并在写日记时使用,因为‘很有意思’。” 此学生给我看今年1月18日的日记,其中写道:“今天上街,看见一只恐龙(女生)和一个PPDD(漂亮弟弟)并排走,我靠(形容厌恶的感觉)!这484(是不是)所谓的很搭配呀?很COOL(酷)哦!害偶(我)跟了他们4条街,累死偶鸟(累死我了)!”经统计发现,49个字中有14个字用的是“网语”。 二、老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网络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正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于网络语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现象,中学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序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它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有老师说,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三、中学生应如何对其吸收与摒弃 从未有一种语言像网络语言那样,从产生就遭到了如此强烈的抨击。它对中学生的语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对其汲取与发扬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但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习惯用语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汉语长盛不衰,就是一个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语言)、不断自身调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强制的。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胸怀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宽广无际,她张开巨臂能吸纳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语言。 2.对其批叛与摒弃 在现实中,由于网络语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特别是中学生的网络语言失范,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网上交流和网络语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少数网民在网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主要表明在:一是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二是有些人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污染了网络浪漫的天空,例如有些人起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黄色网名和写黄色词句。问题之二是,网络语言存在一些粗话、脏话和嘲讽人的词语。例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0487(你是白痴)、BT(变态),还有嘲讽人是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这是网络语言中的糟粕。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例如,一些网络词汇也进入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中学生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新时尚,比如用“东东”代替“东西”,用“886”代替“拜拜了”,评价女孩这个是“食肉性恐龙”、那个是“食草性恐龙”,下一个是“美眉”,骂男孩子是“青蛙”。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有些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越来越多,而他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很可能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第四个问题是网络语言过于求新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新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新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3.理解使用人群 中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多交流,但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到虚拟环境中去寻求友谊。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也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四、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道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还网络一片晴天的工程,除了可以采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当中学生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语言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牢牢抓住这块阵地不放。当前,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但是,对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语言文明等课程,还处于“真空地带”,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网络语言文明教育,增设这些课程内容。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师讲解网络同时,应同时提示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就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反特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解决网上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强化孩子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语言文明规范,在孩子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语言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进其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第三,学校还要充分运用激励措施,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网络语言也是自身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对于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要坚持抵制与拒绝,营造出有利于网络语言道德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2.家长是学生网络语言文明的引导者。 家长在加强孩子网络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首先,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坚决不说有违语言文明和道德规范的话与活动,不进行有违公德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其次,对孩子在家中的上网活动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分析上网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同时,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为人父母者,只有充分认识了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影响力,才能自觉配合学校搞好网络文明教育。 总之,面对中学生流行的网络语言,汉语将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借用眼下一句时髦的话,这对汉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当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类似目前一些广告用语的语言恶俗时,比如:“有‘痔’不在年高”、“做女人‘挺’好”等,我们就该毫不留情,迎头痛击!而对于中学生流行的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我们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了解甚至参与,那将有效地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有助于弥合“代沟”,也有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语言的教育和培养,甚至也可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平添生气和活力。

Ⅱ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 篇1

摘要

网络语言来龙庞杂,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网民已超过3亿,网络语言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形成。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1、网络语言是什么

根据网络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2、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2.1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2.2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习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3、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 篇2

摘要:

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着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8.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 篇3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在21世纪网络就已经遍布全球,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的小朋友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网络的影响形成了浮躁的心理及一些不好的习惯等,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经典名着是历经了时间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现代网络社会对早期文学中描绘的社会完全不同,很多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法体会文学着作里面的场景及感受,对于阅读汉语言文化形成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学生们阅读汉语言名着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网络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网络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大量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提供免费资料,避免了学生为查找资料浪费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娱乐、八卦,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位置,学生在进行网络娱乐新闻的阅读时,往往被标题及图片吸引,产生一种习惯性阅读标题,大略看一下梗概的方式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们养成细细品味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篇幅长、情感细腻及文字枯燥等特点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难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会采用网上搜索的方式将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授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时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学习及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及热情。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排练话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讲解,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采用网络技术将话剧的背景音乐及灯光进行处理及制作,让学生在制作及表演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学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采用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及汉语言文学的体验[2]。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将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以网络技术的手段转化为音频及视频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授经典作品的思想与文化,一方面可以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看法及观点、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采用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及音频放入学校内部网站中供学生们观看及参与。还可通过定期组织汉语言文学书籍交流会的方式将经典的文学着作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让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感悟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大家的受益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网络交流机会。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着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

Ⅲ 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Ⅳ 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自产生以来己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等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关键词“网络语言”从1994-2009的15年间,共有文章596篇。总览这些文章,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儿个方而,对网络词汇的研究、对网络语言的规范研究、对网络语言的社会成因以及传播研究、网络语言的伦理和文化视角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语言学视角的研究等。其中,以对网络词汇和网络语言的规范研究占绝大部分。 那么到底网络语言的归属问题怎么处理?有研究认为网络语言是汉语的一种社会变体形式,“网络语言就是近年来因第四媒体计算机的普及而铺就的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又一社会变体,且已然成了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王鸿雁,2005);有研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它只是在民族共同语的框架内,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出于语用的需要,局部使用变异手段并发生‘偏“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全新的网络交流模式导致了网络语体的产生。网络语体是种新兴的语体类型,具有不同于其他语体类型的显着特点。”(李军,2005)还有研究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所谓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里,网民通过文本进行交际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孙鲁痕,2007)。尽管各种研究成果、术语表述不同,总结起来对网络语言的归属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第二,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第三,网络语言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语体,既网络语体。 对网络语言的性质归属问题,是本章的研究目的。研究语言的变体,其出发点是:把语言看作异质有序的,“异质是说我们观察到的语言有差异的,有序是指语言成分的分布是有规则可循的”(赵蓉晖,2001)。笔者就是试图在异质的网络语言现象中找到有序的分布。 在对网络语言的性质所进行的研究中,使用的术语主要有四个:语体、语言变体、语域和方言。为了给后来的研究铺平道路,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些概念。 语体((style):对语体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体裁,概念似乎很简单明了。对照英语中的对应词“style",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按照《美国传统双解词典》的定义,style在用来指语言体裁这一概念时候的定义是“独特的风格和体裁:一个人、一群人、流派或一个时代的文学与艺术表达、其作品特征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语体就和文体、体裁、风格、文风等近义词的意思纠缠不清了。本文为了理顺这些词汇的夹杂不清的关系,采用程雨民先生《英语语体学》中对文体的概念:“本书中所称的语体(style,或linguisticstyle)是指同一语言品种(标准语、方言、社会方言等)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中所典型地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程先生在这个概念中用了语言品种这一术语,事实上,程先生用语言品种指的是语言变体【variety],为了前后术语的一致和目前语言学界的习惯,本文更倾向于用语言变体一词代替这里的语言品种一词)。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语体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变体。

Ⅳ 对网络语言的规定

从2000年《文汇报》刊登报道《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至今,网络语言规范问题不断被媒体、专家乃至政府部门提起。《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网络语言实际上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可见,网络语言规范问题已不仅是语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问题。然而,网络语言规范相当复杂,讨论要不要规范的问题,需要先厘清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区分本体与内容
对各界抨击的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其实应该区分为语言本身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层面的问题。
语言本身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中使用的字、词、句等语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国语言文字系统规则,以及不遵守语言法规、规范和标准。具体到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打破现有语法规则或改变现有字词的形音义关系,如“XX控、恐龙、壕、666”等。
(2)生造词,如“颜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
(3)夹杂使用图形、符号、外来语等,如用“∶)”表示开心,在汉语动词后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坚持等。
还有一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就是网络与计算机术语的中文翻译规范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翻译标准,民间会使用一些“俗”的翻译,如“E-mail”译为“伊妹儿”,“download”译成“当”。
另一层面,语言表达内容的问题,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语言发布信息、评论等,或使用詈骂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其中会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如“屌丝、绿茶婊、逼格”等。广受诟病的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暴力“乱象”其实指的是这类情况。这实际上是语言所表达内容和语言使用者行为方面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规范问题。
语言的功能变体
谈网络语言规范,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网络语言,然后才能确定规范对象。网络语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信息并非原创于网络,包括各类组织、机构及部分个人发布的正式的、内容严肃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传播对象和范围相对开放,属于大众传播性质,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范畴。
公众热议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针对上述第二种定义的网络语言,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这些非常规语言成分,是语言学所说的语言变异成分。
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就像语言中存在书面语和口语变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变体一样,是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媒介与工具和交际场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网络中一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产生,最初来自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交际对象限于特定群体内部,话题相对局限在某个范围内。信息发布者并不期待其语言为特定网络群体之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让其他人理解,因此会产生一些类似行话、黑话的成分,使其有别于日常语言。
这种交际通过非面对面的电子屏幕传输媒介的影响,以及键盘输入、文字输入法、输入速度等条件制约,难免会使用一些“新异”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取得期待的交际效果和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与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语语体,风格比较随意,体现出个人之间交际的特点,属于人际传播性质。只不过这种交际借助网络记录、传播而被“示众”,容易引起更多关注。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语言规划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语言规范只针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不能约束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认知。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交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语言的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无所谓合理不合理,满足需要、好用即可。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今天的规范实现了规范,也难保明天就不过时。所以,语言规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且只能因势利导,不能人为一刀切或强制推行。想规定不许使用某些词语或语言形式是不科学的,也是徒劳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网络用语新兴的功能变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哪里有网络推广公司 浏览:228
数字电视怎么设置在网络上看 浏览:628
电脑硬件开关怎么打开无线网络 浏览:340
计算机网络经济全球化小短文 浏览:953
最简单的网络制作软件 浏览:223
移动网络lms是什么意思 浏览:76
平果手机没有网络怎么上网 浏览:152
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有区别吗 浏览:983
无线网络显示网络存在安全风险 浏览:247
网络电视如何看越狱 浏览:739
手机系统网络管理 浏览:121
网络分尸是什么意思 浏览:144
安卓软件总是无网络 浏览:165
收款音箱网络模式怎么不报收款 浏览:900
手机如何切换最优无线网络 浏览:899
电视盒子网络连接异常 浏览:747
中国移动网络扶贫 浏览:112
台湾网络电话哪个好 浏览:882
鹤岗平安网络怎么收费 浏览:190
只有路由器可以连接有线网络 浏览:9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