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用的应该是AP,不过网络中也是需要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一些网络设备支持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密码,但是打开后直接会跳到一些服务商的网站,提示您需要注册或开通的,都是各大网络运行商在这个地方假设了自己的网络
肯定不是路由器,路由器的话,整个机场下来的话,需求是很大的。
不过,应该会在web服务器上,搭建dhcp服务器!
服务器没有直接的wifi的功能
AP是:无线接入点即无线AP(Access Point)它是一个无线网络的接入点,主要有路由交换接入一体设备和纯接入点设备,一体设备执行接入和路由工作,纯接入设备只负责无线客户端的接入,纯接入设备通常作为无线网络扩展使用,与其他AP或者主AP连接,以扩大无线覆盖范围,而一体设备一般是无线网络的核心。
AP的工作原理:
无线AP是使用无线设备(手机等移动设备及笔记本电脑等无线设备)用户进入有线网络的接入点,主要用于宽带家庭、大楼内部、校园内部、园区内部以及仓库、工厂等需要无线监控的地方,典型距
离覆盖几十米至上百米,也有可以用于远距离传送,目前最远的可以达到30KM左右,主要技术为IEEE802.11系列。大多数无线AP还带有接入点客户端模式(AP client),可以和其它AP进行无线连接,延展网络的覆盖范围。
AC:Wireless Access Point Controller,无线控制器
无线控制器是一种网络设备,它是一个无线网络的核心,负责管理无线网络中的瘦AP(只做收发信号),对AP管理包括:下发配置、修改相关配置参数、射频智能管理等。
传统的无线覆盖模式是用一个家庭式的无线路由器(简称胖AP),覆盖部分区域,此种模式覆盖分散,只能满足部分区域覆盖,且不能集中管理,不支持无缝漫游。
如今的WIFI网络覆盖,多采用AC+AP的覆盖方式,无线网络中一个AC(无线控制器),多个AP(收发信号),此模式应用于大中型企业中,有利于无线网络的集中管理,多个无线发射器能统一发射一个信号(SSID),并且支持无缝漫游、和AP射频的智能管理。相比于传统的覆盖模式,有本质的提升。
Ⅱ 量子密码机的原理是什么
如今所说的量子密码特指利用量子纠缠态的一对相互纠缠的粒子之间“神秘”的相互关联来产生密钥,如果有第三方介入,这种关联就会被破坏,就能被发现,然后让此次产生的密钥作废,再重新来过.仅当只有当事双方参与时,密钥才能顺利产生,亦即此密钥的产生绝不会被第三方知晓,以达到保密的目的.有第三方介入,密钥就不能产生——这是量子密码的核心.
将要传送的信息编排成一个大数,再另找一个大数作为密钥,将两大数的乘积用普通信道传递给对方,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传递密钥.有了密钥,除一下,就恢复原来信息;若想用普通计算机试图找出密钥,是可以的,但需要很长时间(若量子计算机出现,所需时间将大为缩短,这种量子密码也将失去意义).
Ⅲ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上密码技术的发展了那几个阶段分别发生了那些显着的变化
主要分三个阶段!
密码学是一个即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密码学(Cryptology)一字源自希腊文"krypto's"及"logos"两字,直译即为"隐藏"及"讯息"之意。密码学有一个奇妙的发展历程,当然,密而不宣总是扮演主要角色。所以有人把密码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从古代到1949年。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科学密码学的前夜时期,这阶段的密码技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密码学专家常常是凭知觉和信念来进行密码设计和分析,而不是推理和证明。
早在古埃及就已经开始使用密码技术,但是用于军事目的,不公开。
1844年,萨米尔·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用一系列的电子点划来进行电报通讯。电报的出现第一次使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成为可能,事实上,它增强了西方各国的通讯能力。
20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奎里亚摩·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让无线电波成为新的通讯手段,它实现了远距离通讯的即时传输。马可尼的发明永远地改变了密码世界。由于通过无线电波送出的每条信息不仅传给了己方,也传送给了敌方,这就意味着必须给每条信息加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密码和解码人员的需求急剧上升,一场秘密通讯的全球战役打响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隐文术与密码术同时在发挥着作用。在索姆河前线德法交界处,尽管法军哨兵林立,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德军还是对协约国的驻防情况了如指掌,并不断发动攻势使其陷入被动,法国情报人员都感到莫名其妙。一天,有位提篮子的德国农妇在过边界时受到了盘查。哨兵打开农妇提着的篮子,见里头都是煮熟的鸡蛋,亳无可疑之处,便无意识地拿起一个抛向空中,农妇慌忙把它接住。哨兵们觉得这很可疑,他们将鸡蛋剥开,发现蛋白上布满了字迹,都是英军的详细布防图,还有各师旅的番号。原来,这种传递情报的方法是德国一位化学家提供的,其作法并不复杂:用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干了后,再将鸡蛋煮熟,字迹便透过蛋壳印在蛋白上,外面却没有任何痕迹。
1914年8月5日,英国“泰尔哥尼亚”号船上的潜水员割断了德国在北大西洋海下的电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德国的日子更难过,没想到这却使德方大量的通讯从电缆转向了无线电。结果,英方截取了大量原本无法得到的情报。情报一旦截获,就被送往40号房间——英国海军部的密件分析部门。40号房间可以说是现代密件分析组织的原型,这里聚集了数学家、语言学家、棋类大师等任何善于解谜的人。
1914年9月,英国人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同盟者俄国人在波罗的海截获了一艘德国巡洋舰“玛格德伯格”号,得到一本德国海军的密码本。他们立即将密码本送至40号房间,允许英国破译德国海军的密件,并在战争期间围困德军战船。能够如此直接、顺利且经常差不多是同时读取德国海军情报的情况,在以往的战事中几乎从未发生过。
密码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密码破译事件开始于1917年1月17日。当时英军截获了一份以德国最高外交密码0075加密的电报,这个令人无法想象的系统由一万个词和词组组成,与一千个数字码群对应。密电来自德国外交部长阿瑟·齐麦曼,传送给他的驻华盛顿大使约翰·冯·贝伦朵尔夫,然后继续传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亨尼希·冯·艾克哈尔特,电文将在那里解密,然后交给墨西哥总统瓦律斯提阿诺·加汉扎。
密件从柏林经美国海底电缆送到了华盛顿,英军在那里将其截获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同样接到密件的约翰·冯·贝伦朵尔夫却在他的华盛顿办公室里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将电报用新的0075密件本译出,然后又用老的密件本加密后用电报传送到墨西哥城。大使先生没有意识到,他已经犯下了一个密码使用者所能犯的最愚蠢的、最可悲的错误。
此时,已经破译了老密码的英方正对着这个未曾破译的新外交密码系统一筹莫展,不过没过多久,他们便从大使先生的糊涂操作中获得了新旧密码的比较版本。随着齐麦曼的密件逐渐清晰起来,其重要性令人吃惊。
尽管1915年美国的远洋客轮“露斯塔尼亚”号被德军击沉,但只要德国对其潜艇的行动加以限制,美国仍将一直保持中立。齐麦曼的电文概括了德国要在1917年2月1日重新开始无限制海战以抑制英国的企图。为了让美国原地不动,齐麦曼建议墨西哥入侵美国,重新宣布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里桑纳州归其所有。德国还要墨西哥说服日本进攻美国,德国将提供军事和资金援助。
英国海军部急于将破译的情报通知美国而又不能让德国知道他们的密码已被破译。于是,英国的一个特工成功地渗入了墨西哥电报局,得到了送往墨西哥总统的解了密的文件拷贝。这样,秘密就可能是由墨西哥方泄露的,他们以此为掩护将情报透露给了美国。
美国愤怒了。每个人都被激怒了,原先只是东海岸的人在关心,现在,整个中西部都担心墨西哥的举动。电文破译后六个星期,美国对德国宣战。当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要求对德宣战时,站在他背后的,是一个团结起来的愤怒的国家,它时刻准备对德作战。
这可能是密码破译史上,当然也是情报史上最着名的事件。齐麦曼的电文使整个美国相信德国是国家的敌人。德国利用密码破译击败了俄军,反过来又因自己的密码被破译而加速走向了灭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重要的密码学进展很少出现在公开文献中。直到1918年,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密码分析文章之一¾¾William F. Friedman的专题论文《重合指数及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作为私立的“河岸(Riverbank)实验室”的一份研究报告问世了,其实,这篇着作涉及的工作是在战时完成的。一战后,完全处于秘密工作状态的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机要部门开始在密码学方面取得根本性的进展。但是公开的文献几乎没有。
然而技术却在飞速的发展,简单的明文字母替换法已经被频率分析法毫无难度地破解了,曾经认为是完美的维吉耐尔(Vigenere)密码和它的变种也被英国人Charles Babbage破解了。顺便说一句,这个Charles Babbage可不是凡人,他设计了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和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而这东西就是现在计算机的先驱。这个事实给了人们两个启示:第一,没有哪种“绝对安全”的密码是不会被攻破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第二,破译密码看来只要够聪明就成。在二次大战中,密码更是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人认为同盟国之所以能打赢这场战争完全归功于二次大战时所发明的破译密文数位式计算机破解德日密码。
1918年,加州奥克兰的Edward H.Hebern申请了第一个转轮机专利,这种装置在差不多50年里被指定为美军的主要密码设备,它依靠转轮不断改变明文和密文的字母映射关系。由于有了转轮的存在,每转动一格就相当于给明文加密一次,并且每次的密钥不同,而密钥的数量就是全部字母的个数――26个。
同年,密码学界的一件大事“终于”发生了:在德国人Arthur Scherbius天才的努力下,第一台非手工编码的密码机――ENIGMA密码机横空出世了。密码机是德军在二战期间最重要的通讯利器,也是密码学发展史上的一则传奇。当时盟军借重英国首都伦敦北方布莱奇利公园的“政府电码与密码学院”,全力破译德军之“谜”。双方隔着英吉利海峡斗智,写下一页精彩无比的战史,后来成为无数电影与影集的主要情节,“猎杀U571”也是其中之一。
随着高速、大容量和自动化保密通信的要求,机械与电路相结合的转轮加密设备的出现,使古典密码体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阶段为从1949年到1975年。
1949年仙农(Claude Shannon)《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为近代密码学建立了理论基础。从1949年到1967年,密码学文献近乎空白。许多年,密码学是军队独家专有的领域。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前苏联、英国、法国、以色列及其它国家的安全机构已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加密自己的通信,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去破译别人的通信的残酷游戏之中,面对这些政府,个人既无专门知识又无足够财力保护自己的秘密。
1967年,David Kahn《破译者》(The CodeBreaker)的出现,对以往的密码学历史作了相当完整的记述。《破译者》的意义不仅在于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它使成千上万的人了解了密码学。此后,密码学文章开始大量涌现。大约在同一时期,早期为空军研制敌我识别装置的Horst Feistel在位于纽约约克镇高地的IBM Watson实验室里花费了毕生精力致力于密码学的研究。在那里他开始着手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的研究,到70年代初期,IBM发表了Feistel和他的同事在这个课题方面的几篇技术报告。
第三阶段为从1976年至今。1976年diffie 和 hellman 发表的文章“密码学的新动向”一文导致了密码学上的一场革命。他们首先证明了在发送端和接受端无密钥传输的保密通讯是可能的,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1978年,R.L.Rivest,A.Shamir和L.Adleman实现了RSA公钥密码体制。
196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en Wiesner首次提出“共轭编码”(Conjugate coding)的概念。1984年,H. Bennett 和G. Brassard在次思想启发下,提出量子理论BB84协议,从此量子密码理论宣告诞生。其安全性在于:1、可以发现窃听行为;2、可以抗击无限能力计算行为。
1985年,Miller和Koblitz首次将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用到了公钥密码系统中,其安全性是基于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
1989年R.Mathews, D.Wheeler, L.M.Pecora和Carroll等人首次把混沌理论使用到序列密码及保密通信理论,为序列密码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2000年,欧盟启动了新欧洲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计划NESSIE,究适应于21世纪信息安全发展全面需求的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公开密钥密码、hash函数以及随机噪声发生器等技术。
建议你可以参考下:密码学基础、密码学原理、OpenSSL等书籍
Ⅳ 恩尼格玛密码机是怎么加密的
这个不看具体的文章介绍很难懂,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你看文章吧,耐心点,图文并茂还是能看懂得。如果一定要说简单,那其加密的核心原理就是齿轮,通过机器内的齿轮旋转将输入的有规律的语言字母转换成随机的字母排序,只有拥有一样的密码机并且知道约定代码的收信人才能解密。解密过程基本就是加密过程的逆向操作,输入无序的密电码,然后就能还原成人类语言了。
Ⅳ 网络密码机与硬件防火墙需要同时使用吗
甲类厂房的防火墙不需要同时为防爆墙。防爆墙Explosion-proof Wall,具有抗爆炸冲击波的能力、能将爆炸的破坏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墙。钢筋混凝土防爆墙、钢板防爆墙、型钢防爆墙、砖砌防爆墙、阻燃防爆墙、、军事专用防暴墙。钢筋混凝土防爆墙的钢筋交错处牢固绑扎、墙厚通常为30~40cm;加厚墙基埋入地下深度应大于1m。防爆墙应能承受3MPa的冲击压力。在有爆炸危险的装置与无爆炸危险的装置之间,以及在有较大危险的设备周围应设置乔士防爆墙或其他阻挡设施。其他名称: 防爆墙 防洪墙 防暴墙
Ⅵ 英格玛机是什么构造原理(就是2战德国的那个)
【英格玛机的构造原理】英文为:Enigma,又译为:恩尼格玛,其原理如下:
键盘一共有26个键,键盘排列和广为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只不过为了使通讯尽量地短和难以破译,空格、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键。键盘上方就是显示器,这可不是意义上的屏幕显示器,只不过是标示了同样字母的26个小灯泡,当键盘上的某个键被按下时,和这个字母被加密后的密文字母所对应的小灯泡就亮了起来,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显示”。在显示器的上方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转子才是“恩尼格玛”密码机最核心关键的部分。
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举例来说,当第一次键入A,灯泡B亮,转子转动一格,各字母所对应的密码就改变了。第二次再键入A时,它所对应的字母就可能变成了C;同样地,第三次键入A时,又可能是灯泡D亮了。——这就是“恩尼格玛”难以被破译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一种简单替换密码。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于是“恩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假设第一个转子已经整整转了一圈,按A键时显示器上D灯泡亮;当放开A键时第一个转子上的齿轮也带动第二个转子同时转动一格,于是第二次键入A时,加密的字母可能为E;再次放开键A时,就只有第一个转子转动了,于是第三次键入A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而事实上“恩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那么重复的概率就达到26x26x26=17576个字母之后。在此基础上谢尔比乌斯十分巧妙地在三个转子的一端加上了一个反射器,把键盘和显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电线连在一起。反射器和转子一样,把某一个字母连在另一个字母上,但是它并不转动。乍一看这么一个固定的反射器好像没什么用处,它并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编码数目,但是把它和解码联系起来就会看出这种设计的别具匠心了。当一个键被按下时,信号不是直接从键盘传到显示器,而是首先通过三个转子连成的一条线路,然后经过反射器再回到三个转子,通过另一条线路再到达显示器上,比如说上图中A键被按下时,亮的是D灯泡。如果这时按的不是A键而是D键,那么信号恰好按照上面A键被按下时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后到达A灯泡。换句话说,在这种设计下,反射器虽然没有象转子那样增加不重复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码过程完全重现编码过程。
使用“恩尼格玛”通讯时,发信人首先要调节三个转子的方向(而这个转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发双方必须预先约定好的),然后依次键入明文,并把显示器上灯泡闪亮的字母依次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下的闪亮字母按照顺序用正常的电报方式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电文后,只要也使用一台“恩尼格玛”,按照原来的约定,把转子的方向调整到和发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后依次键入收到的密文,显示器上自动闪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一样,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时反射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个字母永远也不会被加密成它自己,因为反射器中一个字母总是被连接到另一个不同的字母。
“恩尼格玛”加密的关键就在于转子的初始方向。当然如果敌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还是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转动转子方向来找到这个密匙,特别是如果破译者同时使用许多台机器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对付这样“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转子的数量来对付,因为只要每增加一个转子,就能使试验的数量乘上26倍!不过由于增加转子就会增加机器的体积和成本,而密码机又是需要能够便于携带的,而不是一个带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转子的庞然大物。那么方法也很简单,“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三个转子是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假设三个转子的编号为1、2、3,那么它们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这六种不同位置,当然收发密文的双方除了要约定转子自身的初始方向,还要约好这六种排列中的一种。
而除了转子方向和排列位置,“恩尼格玛”还有一道保障安全的关卡,在键盘和第一个转子之间有块连接板。通过这块连接板可以用一根连线把某个字母和另一个字母连接起来,这样这个字母的信号在进入转子之前就会转变为另一个字母的信号。这种连线最多可以有六根(后期的“恩尼格玛”甚至达到十根连线),这样就可以使6对字母的信号两两互换,其他没有插上连线的字母则保持不变。——当然连接板上的连线状况也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就这样转子的初始方向、转子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连接板的连线状况就组成了“恩尼格玛”三道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线,其中连接板是一个简单替换密码系统,而不停转动的转子,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点睛之笔,使整个系统变成了复式替换系统。连接板虽然只是简单替换却能使可能性数目大大增加,在转子的复式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了保密性。让我们来算一算经过这样处理,要想通过“暴力破解法”还原明文,需要试验多少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x26x26=17576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
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则是异常庞大,有100,391,791,500种;
于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结果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这样庞大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解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收发双方,则只要按照约定的转子方向、位置和连接板连线状况,就可以非常轻松简单地进行通讯了。这就是“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原理。
Ⅶ 网络密码机是什么
网络密码机是一种网络层加密专用设备,专门用于在TCP/IP体系的网络层提供隧道传输和加密功能。
主要功能是网络传输加密
Ⅷ MPW103型千兆网络密码机
摘要 这个机型的价格在2800元左右
Ⅸ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加密原理
键盘一共有26个键,键盘排列和广为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只不过为了使通讯尽量地短和难以破译,空格、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键。键盘上方就是显示器,这可不是意义上的屏幕显示器,只不过是标示了同样字母的26个小灯泡,当键盘上的某个键被按下时,和这个字母被加密后的密文字母所对应的小灯泡就亮了起来,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显示”。在显示器的上方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转子才是“恩尼格玛”密码机最核心关键的部分。如果转子的作用仅仅是把一个字母换成另一个字母,那就是密码学中所说的“简单替换密码”,而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的密码破译专家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统计字母出现频率的方法来破译简单替换密码,柯南·道尔在他着名的福尔摩斯探案《跳舞的小人》里就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福尔摩斯使用频率统计法破译跳舞人形密码(也就是简单替换密码)的过程。——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举例来说,当第一次键入A,灯泡B亮,转子转动一格,各字母所对应的密码就改变了。第二次再键入A时,它所对应的字母就可能变成了C;同样地,第三次键入A时,又可能是灯泡D亮了。——这就是“恩尼格玛”难以被破译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一种简单替换密码。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于是“恩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假设第一个转子已经整整转了一圈,按A键时显示器上D灯泡亮;当放开A键时第一个转子上的齿轮也带动第二个转子同时转动一格,于是第二次键入A时,加密的字母可能为E;再次放开键A时,就只有第一个转子转动了,于是第三次键入A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而事实上“恩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那么重复的概率就达到26x26x26=17576个字母之后。在此基础上谢尔比乌斯十分巧妙地在三个转子的一端加上了一个反射器,把键盘和显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电线连在一起。反射器和转子一样,把某一个字母连在另一个字母上,但是它并不转动。乍一看这么一个固定的反射器好像没什么用处,它并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编码数目,但是把它和解码联系起来就会看出这种设计的别具匠心了。当一个键被按下时,信号不是直接从键盘传到显示器,而是首先通过三个转子连成的一条线路,然后经过反射器再回到三个转子,通过另一条线路再到达显示器上,比如说上图中A键被按下时,亮的是D灯泡。如果这时按的不是A键而是D键,那么信号恰好按照上面A键被按下时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后到达A灯泡。换句话说,在这种设计下,反射器虽然没有象转子那样增加不重复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码过程完全重现编码过程。
使用“恩尼格玛”通讯时,发信人首先要调节三个转子的方向(而这个转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发双方必须预先约定好的),然后依次键入明文,并把显示器上灯泡闪亮的字母依次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下的闪亮字母按照顺序用正常的电报方式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电文后,只要也使用一台“恩尼格玛”,按照原来的约定,把转子的方向调整到和发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后依次键入收到的密文,显示器上自动闪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一样,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时反射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个字母永远也不会被加密成它自己,因为反射器中一个字母总是被连接到另一个不同的字母。
“恩尼格玛”加密的关键就在于转子的初始方向。当然如果敌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还是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转动转子方向来找到这个密匙,特别是如果破译者同时使用许多台机器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对付这样“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转子的数量来对付,因为只要每增加一个转子,就能使试验的数量乘上26倍!不过由于增加转子就会增加机器的体积和成本,而密码机又是需要能够便于携带的,而不是一个带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转子的庞然大物。那么方法也很简单,“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三个转子是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假设三个转子的编号为1、2、3,那么它们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这六种不同位置,当然收发密文的双方除了要约定转子自身的初始方向,还要约好这六种排列中的一种。
而除了转子方向和排列位置,“恩尼格玛”还有一道保障安全的关卡,在键盘和第一个转子之间有块连接板。通过这块连接板可以用一根连线把某个字母和另一个字母连接起来,这样这个字母的信号在进入转子之前就会转变为另一个字母的信号。这种连线最多可以有六根(后期的“恩尼格玛”甚至达到十根连线),这样就可以使6对字母的信号两两互换,其他没有插上连线的字母则保持不变。——当然连接板上的连线状况也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就这样转子的初始方向、转子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连接板的连线状况就组成了“恩尼格玛”三道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线,其中连接板是一个简单替换密码系统,而不停转动的转子,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点睛之笔,使整个系统变成了复式替换系统。连接板虽然只是简单替换却能使可能性数目大大增加,在转子的复式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了保密性。让我们来算一算经过这样处理,要想通过“暴力破解法”还原明文,需要试验多少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x26x26=17576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
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则是异常庞大,有100,391,791,500种;
于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结果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这样庞大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解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收发双方,则只要按照约定的转子方向、位置和连接板连线状况,就可以非常轻松简单地进行通讯了。这就是“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