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杀伤力和战斗力当然是不可小觑的,有时候有人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造谣生事,把舆论变成网络暴力,伤及无辜。这也说明,网络舆论就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不能因为舆论有其负面作用,我们就因噎废食,否定舆论在正义一方的战斗力作用。比如,对于一些不公正的司法判决,不透明的公共事件,不文明的社会现象,都需要舆论介入监督,才会使之变得公正、透明和文明。而至于舆论变成了暴力的情形,我相信,随着法制的健全,对网络的监管,这一现象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贰’ 微博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成因及建议
关键词:微博; 舆情引导; 热点事件; 群体极化;
一、个体集合舆论在微博平台上的展现
网络用户往往会对与自身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事件发表言论,例如,警方执法、交通事故纠纷、明星行为等都是热门评论区。事实上,舆论在微博上的表现也可以分为两类,两类表现都是缘起于微博平台的某一单个或聚合事件评论引发,最终通向现实生活。一方面,舆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敦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存在消极的一面,群体发言所产生的消极舆论会误导个体言论,从而蒙蔽真相,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一)网络舆论概述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某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具有个人观点、态度的集合体。网络舆论也称为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1
(二)舆论在微博上的积极表现
正确的聚合舆论在促进社会和谐、保护个人安全和合法权益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许多微博案例也在佐证,这种正确的聚合舆论会使得原本发散的观点变得统一,在对外输出中能够强有力地展现己方的意见和观点,并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
(一)定义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斯托纳在群体决策实验中偶然发现并提出的“冒险转移”:当一个群体在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时,如果大多数人倾向于保守,那么结果是保守的会更保守;相反如果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结果也就更加冒险。
(二)特征
群体极化的煽动性与非理智特征。当一个公众事件发生后,群体内部的聚合言论往往受到内部个体用户之间态度的碰撞、刺激或煽动而产生共鸣体,进而发酵形成煽动性的氛围,产生舆论主场,导致群体的情绪相对比较极端。
三、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因素
一是个体缺乏思辨能力。首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扑面而来的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浏览信息,而非类似以往读书那样的“沉浸式”思考;其次,互联网的言论自由性使得用户在事件评论时几乎不用考虑后果。
二是聚合舆论群体内部的高度认同化。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是支持建立群组的,群组由与自己观点相近或是相同的用户构建,也就是说,这个封闭的环境处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氛围中。
四、微博舆论的规范建议
(一)引导提升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在微博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一旦有人为了自身利益放出诱导性的信息,很多用户往往会在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听信一方观点,产生盲从。所以提升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是规范舆论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微博平台引导用户在事件真相明朗之前保持理性、冷静,等待权威机构的相关通报,这也是避免事件出现翻转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意见领袖的培养
意见领袖即微博大V或是影响力较大的官方微博用户,在观点不断传播和进化的每一个节点,他们的舆论表达也会不断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所以政府和宣传部门也应在微博平台上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舆论出现偏颇时起到把控、稳定情绪的作用。
(三)权威机构及时发声
舆论所引发的热点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源和信宿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也就是说,事件的相关信息未能及时传达到相关群体那里导致的。公众只能从只言片语的信息中自我拼凑出一个所谓的事实。
以上就是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优秀的开题答辩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叁’ 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毕竟网络还是虚拟的,还是不要全信。我个人的态度就是:网络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不要相信,否则自己很容易被骗。
‘肆’ 如何看待现在的舆论极端现状
舆论极端不一定是思想极端,有一些人并顷肆州不是这样的想法,但由于看不清更深层的原因,被一些人带跑偏也是常见的,但就是因为极端的人的看法而引导整个社会雹老的雀蔽舆论导向,不知道这些人抱着什么心理,估计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如意。
‘伍’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毕竟网络还是虚拟的,还是不要全信。我个人的态度就是:网络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不要相信,否则自己很容易被骗。
‘陆’ 大学生如何对待网络舆论
首先大学生要认识到一点网络舆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无论按时大型媒体还是路边新闻,都可能发布一些符合利益倾向的文字。文章只为了阅读量,而不代表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所以无论你看什什么样的舆论,都需要小心的辩证。
2
/6
其次面对网络舆论,在没有经过思考和辩证之前,不要轻易进行传播,有些舆论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你的一次转发就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且虚假信息的传播还可能触犯法律,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另外,在不明确事情真正情况之前也不要在网络上轻易表态,不经过思考就对一些人进行无理由的批判,这样害人不浅,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网络暴力就是由别有用心和不明真相的愚蠢的人造成的。
3
/6
流言止于智者,确定一些舆论的真假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还需要对于社会学、心理学有一定的认知,建议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下。
逻辑思维是辩证真正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任何舆论的产生都是要合乎情理的,你可以换位站在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导时间的发展,发现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就有了辩证舆论真假的依凭。
4
/6
对于大学生看待舆论要博采众长,在舆论发生后,可以多阅读关于这些舆论的评论性质的文字,一般各种大咖都会发声追逐热点。将不同的评论对比,就会发现不同人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向,掌握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建议做好笔记,培养自己的维斯方式。
5
/6
大学生关注舆论的方向应该有所选择,对于一些涉及别人隐私的生活问题不要去过分关注,这一舆论的存在娱乐性质更强,而且是建立在少部分人痛苦的身上的。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舆论可以关注一下,对于你日后的生活有用。
6
/6
在这里再说一下关于自己的舆论,如果你处于舆论的中心,无论是支持你的人还是反对你的人,你都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冷静的发言和真诚的表态可以将你拖出舆论的泥潭。
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企图玩弄于伦,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柒’ 如何正确面对网络舆论
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舆情
当我们面对一些极端的言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反驳,不能让一些负面语言影响本来就不好管理的网络空间。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代名词,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所以我们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积极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总结1、我们一定要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相反更容易引起讨论浪潮,所以,一定要对自己在网络上说过的话负起责仔亮任。2、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需要更多的正能量照射进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网络上多多宣传阳光、积极的事情。3、明辨是非,弘扬正能念岁宽量,坚决雀蔽杜绝虚假。
‘捌’ 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们该如何看待
舆论是把双刃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用好舆论的关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个人网络言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舆论这把双刃剑也愈加锋利。舆论的导索一旦点燃,其威力将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痛心疾首的案件已经不是个例了。一旦舆论的车头偏离了正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变得尤为重要,而舆论的引导管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加强网络立法,推进相关规定实施。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指尖之恶”绝不姑息。在今年的两会当中,就曾提起对网络暴力的专项立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今的相关法律还是不够全面完善。毕竟上海女子跳楼的那些兇手依然逍遥法外。
网络平台方面:加强网络监管,把错误的舆论扼杀在摇篮中。
对于抖音,微博等等这些网络平台。同样应该尽到相应的责任,热点事件的舆论多关注,该删的评论迅速点,该封禁的账号果断点。把不当言论扼杀在摇篮中。
网民方面:客观理智评价,不做网暴推手
作为网民的我们,也应当注意。在事情缘由还不够清晰时,切忌跟风评论。更不要做键盘侠鸡蛋里挑骨头,无端指责他人。
当然,对于那些痛心疾首的网暴评论,我们也应当反驳回去。或许我们的一句反驳就能挽救一个无辜者的生命。
‘玖’ 网络舆论的极化有现实解吗
所谓极化,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极端化、两极分化。
以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总统的态度为例,一方面,媒体和知识精英对他全无好感,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蠢货;另一方面,特朗普的粉丝则把他视为一个英明神武的英雄,对他拥有着宗教徒般的感情。
这是极化现象在现实中的典型表现,而在互联网上,类似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毋庸讳言,舆论极化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鲜明特征。它已经跨越民族、国别的界线,成为网络舆论的一个顽疾。
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立场的极端化。 生活、阅历、所受教育并没有明显区别的一群人,可能因为跟一个自己并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话题断然分成两派,毫无共同语言。
有一类所谓“饭桌绝交话题”,比如中医、转基因、对日本和美国的态度、爱国主义,在网络上,类似的话题数不胜数。人们一旦展开讨论,很快会转变成人身攻击和对对方十八代祖宗的问候。
第二,社群的圈层化。 网络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但与此同时,不同圈层之间的隔膜却越来越深。一个社群完全不理解,甚至不想甚至不屑理解另一个社群的视角、判断和价值观。饭圈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似乎生活在两个星球,bilibili的二次元们一面用和他人同样方式点着外卖,同时他们也在自己的社群里,说着圈层外完全无法理解的另一种的语言。
第三,意见的羊群化。 乌合之众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着网络舆论的绝对优势,在话语权上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们左右摇摆,缺少定见,一条社会新闻下面的第一条评论往往就能引导他们的意见走向。2016年,“鸡腿妈妈”引爆网络,“最辛酸的儿童节礼物”打动了所有的人软肋,一时间,各种煽情、各种反思,潮水般的网络暴力涌向无辜的超市。然而,画风很快反转,“鸡腿妈妈”不过是一个偷东西的惯犯,“最辛酸的儿童节礼物”不过是舆论对自我G点的一次刺激,于是网络暴力转而又反噬向那位妈妈。
追根溯源,舆论的极化过程,是和信息传播趋势从精英转向大众,信息传播方式从文字转向口语的过程相伴产生的。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一过程达于极致。
一、精英的文字和大众的口语
相比于口语,文字要复杂得多,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一件不太复杂的事情,3岁的孩子就能清楚表达。但如果要用文字表达,至少要到15岁。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后果。掌握文字的门槛是如此之高,就产生了知识精英阶层。福柯说:“知识分子依靠对知识进行定义和分类,掌握了对这个世界的霸权。”意思是说,文字的生产和传播,与政治权力的生产与分配,实现了完全的同构。谁控制了文字,谁就拥有了权力。文字天然就是反民主的、集权的、精英的,口语是民主的、去中心化的、大众的。
1450年,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在此后五百多年时间里,知识精英一直把持着文字的生产和分配的权力。在此期间,书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编辑作为把关人,决定大众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
尼尔·波兹曼在其着作《童年的消逝》中说:“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只是它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写作是一个将信息进行文字编码的过程,而阅读则需将信息进行解码。这就意味着,文字信息天然具有“可阐释”的属性,而“可阐释”就意味着对因果的要求。因此,文字信息的传播,对表达者和接收者同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文字霸权时代,无论是作者、编辑还是读者都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
二、信息传播的民主化
报纸的普及,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进程。报纸出于竞争的需要和读者的喜好,在表达上要面向大众,通俗易懂,在内容上要选取公众关注的家长里短、明星八卦。报纸编辑仍然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屏蔽,但在相当程度上需要迎合大众的品位。
20世纪30年代,广播在西方普及,60年代,电视在西方也普及。人们用声音和图像直接进行交流,免除了对文字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从受众的角度,信息传播的高门槛解除了,文字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变得退化和多余。
互联网的普及,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推向极致。申请一个号就能开专栏,想说什么说什么;不会写,可以语音转换;不识字,可以拍小视频。信息的发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毫无门槛。当然,信息的民主化也并非没有代价,原来茶余饭后村头电线杆儿下面一群村民的东拉西扯,变成了汹涌而来的网络舆论。
三、网络舆论的大众化
麦克卢汉认为,作为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媒介不仅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样式,更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
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是媒介环境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为舆论的极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首先,是舆论参与的深度。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削平了信息准入的门槛,使得数千年来都是作为信息接收者和消费者的普罗大众蜂拥而入,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充分民主化。原本由精英掌控的单向传播,变成大众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的网络化传播。至少在知识精英看来,这样的结果是信息传播的失控和信息内容的“堕落”。
其次,是舆论场的反智化。 失去了精英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表达和传播的易得性,使得任何人对任何事都可以品头论足。大众在创造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大幅拉低了舆论的智力水平。正如伯特兰·罗素所说,“我们这个时代最让人困扰的事情之一,就是蠢货总是自命不凡,而智者却总是满腹疑虑”。舆论从来没有像互联网普及之后的时代一样智力低下。
第三,是知识精英的缴械。 尼尔·波兹曼在其着作《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指出,互联网是比电视更大的祸害——如果说电视时代只是“技术统治文化”的阶段,那么现在,情况已经恶化到了“技术垄断文化”的时代。在技术统治文化的时代,书刊和报纸编辑虽然被广播、电视打得节节败退,但仍然保持着智识上的优越感。他们的头被按在地上摩擦,但精神上依然不屑。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知识精英早已放弃了抵抗,转而沦落为技术的附庸。于是,当你随便点开一个页面,知识精英就会乐呵呵地塞给你一堆“猜你喜欢”。
第四,是媒介的放大器效应。 在传统媒体的语境下,大柱子醉意朦胧中的胡言乱语,只有酒桌的几个人可以听到。现在,他的言论,可能被成千上万的人接收。更悲摧的是,还有成千上万同他智商相当的人和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些学有所长的人士,如果发表针对性的言论,立刻会被喷成“砖家”,而大柱子却可能一不小心成了网红、意见领袖。子曰:“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如果再叠加上这样一个效应,由技术手段而引发的放大器效应就更加明显。
网络舆论的极化对于社会的负责影响显而易见,在某些具体的事件中,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身心伤害。面对无法驾驭的网络舆论,很多人痛心疾首,也有人开出了药方。那么,这些药方效果如何呢?
第一,教育引导。 通常,无论是官方还是普通百姓的决策工具箱里,教育引导都是首选的那把锤子。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网民进行健康的讨论,或者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不断提升网民的基本素质,都是自然而然的想法。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恰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目前,互联网已经和环境产生了深度契合,可谓无远弗界,渗透进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此,留给引导教育的空间,恐怕非常有限了。
而且,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观点看,正常生活中的个体,往往是非理性的。那些出于人的本能的感性判断,诸如羊群效应、达克效应、基本归因谬误、专业偏见、刻板印象等等,一般很难通过理性的说教和客观的数据修正,恐怕哪一个都很难通过教育引导予以改变。
第二,技术进步。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们对理性、进步,有着不自觉的乐观态度。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事实上,随着对类似两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种族屠杀等事件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进步远非包治百病的灵药。试图通过技术进步解决社会、政治、道德、观念之类问题的想法,注定是理性的僭越。
第三,充分沟通。 通过沟通化解分歧,是人们通常想到的解决之道。但是,沟通需要场景,对于小群体和熟人社区,沟通无疑是有效的。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沟通高效、便捷的技术问题,却不能提供共同体、面对面等组织和场景问题。况且,网络舆论的极化,本身就是由于互联网这个媒介的特性而产生的,试图用充分沟通解决意见分歧的想法,无疑是倒因为果,药不对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相伴而生。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互联网自身的网络化、交互性、低成本、便捷性特征,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主化趋势。
信息民主化带来的圈层化、劣币驱逐良币和羊群效应等问题,导致网络舆论的极化。这一现象是媒介(技术)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正如同早期人类要直立行走,就必须长期承受腰椎、颈椎的病痛一样。就目前而言,试图通过教育引导、技术进步和充分沟通予以改善的企图,都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
不过,尽管网络舆论的极化难以避免,但大众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终归是一种进步。即使是极化的网络暴力,也还是一种沟通。承认并理解现实也是一种智慧,没必要痛心疾首,更不应当期待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田园牧歌式的昔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