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架构cobit

网络安全架构cobit

发布时间:2023-05-14 01:12:53

❶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花瓶 包含哪些

一、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花瓶 包含:
三大体系:防护体系、监控体系、 信任体系。
二、“花瓶模型V3.0”的由来
1、花瓶模型(V2.0)是从时间维度去解读信息安全架构,是以安全事件为主线,从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给出了对应的安全措施:发生前部署防护策略,发生中监控异常与应急处理,发生后审计取证与调整升级,这是一个可循环的、动态的安全防护体系。
2、从空间的维度看,网络分为外部与内部,内部有分为服务区域与用户区域,服务区域有分为服务提供区域与维护管理区域。安全架构的目标是:既要防止外部的“入侵与攻击”,又要防止内部的“有意与无意的破坏”,安全结构分为“防护-监控-信任”三大体系,对应为边界上的防护、内部网络的监控、内部人员的信任管理,我们称为“花瓶模型V3.0”
三、三大体系的具体解释
1、防护体系:
抵御外部的攻击与入侵是网络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线,防护体系就是构筑网络边防线。防护的关键点在网络的“边界”,也就是进出网络的比经关口点,通常有下面几个地方:
(1)网络出入口:一般是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接口,通常是与互联网的出口,不仅是外部入侵的通道,还是外部攻击(如DDOS)的通常目标。
(2)终端: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入口,也是病毒、木马传播的汇集地。
(3)服务器:普通人员只能通过应用访问到服务器,而维护人员则可以直接访问服务器,尤其是大型服务器设备,厂家提供远程管理维护,任何“误操作”与“好奇”都可能成为“灾难”扩散点,当然这里也是高级黑客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外部攻击的常见目标之一。
(4) 数据交换区:为了网络有效隔离,建立网络间的数据专用过渡区,成为网络互联的“流量净化池”,众矢之的,当然也是入侵者“展示”其技术的地方。
(5)安全子域的边界:把大网络划分为小的区块(常见的安全域“3+1划分”模式:服务域、核心域、接入域、管理域),在子域边界上安装“安全门”,可以避免一个区域的安全问题,波及到其它区域。
这五个“边界点”的防护体系部署的重点,称为“五边界”。
防护体系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安全策略,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边界一般都是网络接口,所以网络层的安全措施为多,如FW/IPS/AV/UTM/VPN/防垃圾/网闸等,Web服务前还有WAF/防DDOS等,优化服务一般还选择流量控制/流量压缩等设备;网络防护的同时,终端与服务器上还需要安装防病毒、防木马等基本安全软件;另外,终端与服务器的补丁管理(系统与应用),病毒库、攻击库的及时升级,都是提供自身免疫能力的保证,在防护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2、监控体系:
监控体系的任务是发现异常,揪出“黑手”,从设备状态到网络流量、从服务性能到用户行为的各种“可疑”点,全局报警,及时应对。监控体系的目标是做到网络的可控性,可控就是安全的保证。
监控的特点是点越细越好、范围越全面越好。安全需要监控的层面很多,我们一般采用“先中心、后边缘,先重点,后一般”的策略,具体监控的内容如下:
(1)入侵监控:黑客、木马、蠕虫、病毒是安全监控的重点,它们的特点是有“活体特征”,在没有发作的传播阶段,就可以发现。在网络的核心、汇聚点要部署网络层的监控体系,同时还要对服务器、终端主机上进行监控,尤其是隐藏在应用、加密通道内部的入侵行为。网络IDS与主机IDS是相互配合的监控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2)异常监控:对“破坏行为”、“偷盗行为”的及时发现,是减少损失的前提。这里的“异常”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不合乎常规逻辑的动作,如建立你没有想访问站点的连接,可能就是木马在“回家”的操作;你没有网络应用,网卡却忙碌不止,也许是蠕虫已经发作。二是与以前相同条件下表现的不同,如下班时间突然有访问核心数据库的行为,休息时间的网络流量突然增大,异常往往是破坏行为的开始,发现越早,损失会越小。
(3)状态监控:网络是IT信息系统的承载,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业务服务正常的保障,需要了解的状态信息有:网络设备的状态、服务器的状态、终端的状态,也包括它们运行工作的动态信息,如CPU的占有率、进程的生死、硬盘空间的剩余等.
(4)流量监控:网络是信息流,流量的动态变化往往是网络安全状态的晴雨表,若能及时显示网络核心到汇聚的流量分布,也是业务调配管理的重要依据,这有些像城市的交通管理,流量的牵引是避免拥堵的重要手段。流量好比是网络的公共安全,当然攻击破坏往往也是从制造流量拥堵开始的.
(5)行为监控: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有保密信息的安全需求,多数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或“无意”丢失,信息泄密是保护的重点,需要安装非法外联、移动介质使用监控等措施。网络数据是电子化的,数据在处理的过程中,拷贝、打印、邮件时,都可能泄露出去,所以对终端、服务器的各种外联接口行为进行监控是必需的.
这五种行为、状态的监控是监控体系关注的重点,我们称为“五控点”。
监控体系是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不仅是为了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而且可以在处理安全事件的时候,作为即使了解现场反馈,反映网络安全态势的应急调度平台。
3、信任体系:
信任体系的核心就是对每个用户的权限进行定义,限制你在网络中的各种行为,超出权限的动作就是“违法”行为。信任体系面对的都是“良民”,所以网络层面的控制措施一般难有作为,而更多的是深入业务应用系统内的安全架构,因为目前的业务系统逐渐庞大,往往是限制你可以访问一个应用的某些功能,而不是全部,后者系统的某些数据不限制你的访问,仅仅控制你可访问的服务器业务系统,已经很难到达目的了。
信任体系的起点是用户,不是终端,这一点与手机不一样。所以我们先把用户分一下类:
(1)普通用户:网络的一般用户,只能通过业务服务提供的通道访问,行为上比较容易控制,主要是终端上的安全管理,由于点多人杂,管理比较复杂。
(2)特殊用户:领导的特殊需求,或为了适应业务灵活性组成的临时工作组(SOA架构模式下经常出现的),它们工作跨部门、跨服务,需要打通很多网络控制,防火墙等安全防护体系对它们来说,很“合理”地穿透,安全体系上很容易产生权限定义的漏洞.
(3)系统管理员:他们是系统的特殊使用人群,不仅可以从业务访问通道访问业务服务器,而且可以直接登陆服务器或各种安全设备,它们有建立帐号与更改权限的特殊权利。
(4)第三方维护人员: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IT系统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厂家与开发商的维护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业务系统是边上线使用边开发调整的,它们一般很容易取得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甚至更高的权限(如厂家后门、系统调试代码等),它们在线上的误操作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灾难,它们有很多窥视保密数据的机会与时间。
信任体系是一个过程的管理,可以分为用户登录、访问控制、行为审计三个过程,用户登录时需要身份鉴别,验证用户的身份;访问控制时需要验证用户的权限,验证是否有访问的权利;行为审计时需要验证用户的动作是否符合要,是否合乎规定,最后完成验证-授权-取证的过程,我们称为“三验证”。
四、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花瓶的作用
从“网络空间”上分析,安全架构为“防护-监控-信任”三大体系,防护体系分为“五边界”部署,监控体系内含有“五控点”监控,信任体系分为“三验证”过程。
三个体系关注安全的重点不同,使用的技术不同,大部分网络对边界防护比较关注,对信任体系大多停留在网络登录的身份认证层次上,与应用的结合、授权管理目前都处于刚起步阶段;监控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但又不容易看到效果的的工作,但随着网络灾难的增多,全网络的监控体系已经逐渐被人们认知。
“花瓶”模型提供了安全架构,同时体现了这三个体系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无所不在的“世界”里,建立一个安全的、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现实社会是一样重要的。

❷ 简要概述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1.网络安全整体保障体系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整体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对风险进行整体的管理、应对和控制。网络安全整体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图4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结构

【拓展阅读】:风险管理是指在对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收集、分析、评估、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的识别、衡量、积极应对、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网络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动态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包括信息安全风险。

实际上,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中,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理念。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包括五个部分:

(1)网络安全策略。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理念,从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角度通盘考虑网络建设安全。此项处于整个体系架构的上层,起到总体的战略性和方向性指导的作用。

(2)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是对网络安全策略的逐层细化和落实,包括管理、运作和技术三个不同层面,在每一层面都有相应的安全政策和标准,通过落实标准政策规范管理、运作和技术,以保证其统一性和规范性。当三者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安全政策和标准也需要调整相互适应,反之,安全政策和标准也会影响管理、运作和技术。

(3)网络安全运作。网络安全运作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日常运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风险评估、安全控制规划和实施、安全监控及响应恢复)。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贯穿网络安全始终;也是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技术机制在日常运作中的实现,涉及运作流程和运作管理。

(4)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是体系框架的上层基础,对网络安全运作至关重要,从人员、意识、职责等方面保证网络安全运作的顺利进行。网络安全通过运作体系实现,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是从人员组织的角度保证正常运作,网络安全技术体系是从技术角度保证运作。

(5)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运作需要的网络安全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及时支持。先进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网络安全运作的有效性,从而达到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实现整个生命周期(预防、保护、检测、响应与恢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贾铁军主编2014.9

❸ 网络安全行业专题报告:零信任,三大核心组件,六大要素分析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1 零信任架构的兴起与发展

零信任架构是 一种端到端的企业资源和数据安全 方法,包括身份( 人和 非 人的实体)、凭证、访问管理理、操 作、端点、宿主环境和互联基础设施。

零信任体系架构是零信任不不是“不不信任”的意思,它更更像是“默认不不信任”,即“从零开始构建信任”的思想。 零信任安全体系是围绕“身份”构建,基于权限最 小化原则进 行行设计,根据访问的 风险等级进 行行动态身份 认证和授权。

1.2 零信任架构的三大核心组件

1.3 零信任的六大实现要素——身份认证

2.1 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模块

2.2 零信任的主要部署场景

2.3 零信任将会对部分安全产品带来增量效应

2.4 零信任将会成为安全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零信任抓住了了 目前 网络安全 用户的痛点, 零信任是未来 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 方 向。根据Cybersecurity的调查, 目前 网络 安全的最 大的挑战是私有应 用程序的访问 端 口 十分分散,以及内部 用户的权限过多。 62%的企业认为保护遍布在各个数据中 心 和云上的端 口是 目前最 大的挑战,并且 61%的企业最担 心的是内部 用户被给予的 权限过多的问题。这两点正是零信任专注 解决的问题,现在有78%的 网络安全团队 在尝试采 用零信任架构。

3、投资建议

企业业务复杂度增加、信息安全防护压 力力增 大,催 生零信任架构。

企业上云、数字化转型加速、 网络基 础设施增多导致访问资源的 用户/设备数量量快速增 长, 网络边界的概念逐渐模糊; 用户的访问请求更更加复 杂,造成企业对 用户过分授权;攻击 手段愈加复杂以及暴暴露露 面和攻击 面不不断增 长,导致企业安全防护压 力力加 大。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传统的基于边界构建、通过 网络位置进 行行信任域划分的安全防护模式已经 不不能满 足企业要求。零信任架构通过对 用户和设备的身份、权限、环境进 行行动态评估并进 行行最 小授权, 能够 比传统架构更更好地满 足企业在远程办公、多云、多分 支机构、跨企业协同场景中的安全需求。

零信任架构涉及多个产品组件,对国内 网安 行行业形成增量量需求。

零信任的实践需要各类安全产品组合, 将对相关产品形成增量量需求:1)IAM/IDaaS等统 一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理系统/服务,实现对 用户/终端的 身份管理理;2)安全 网关: 目前基于SDP的安全 网关是 一种新兴技术 方向,但由于实现全应 用协议加密流 量量代理理仍有较 大难度,也可以基于现有的NGFW、WAF、VPN产品进 行行技术升级改造;3)态势感知、 SOC、TIP等安全平台类产品是零信任的 大脑,帮助实时对企业资产状态、威胁情报数据等进 行行监测;4)EDR、云桌 面管理理等终端安全产品的配合,实现将零信任架构拓拓展到终端和 用户;5) 日志审计:汇聚各 数据源 日志,并进 行行审计,为策略略引擎提供数据。此外,可信API代理理等其他产品也在其中发挥重要 支撑 作 用。

零信任的实践将推动安全 行行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进 一步提 高 厂商集中度。

目前国内 网安产业已经经过 多年年核 心技术的积累,进 入以产品形态、解决 方案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新阶段。零信任不不是 一种产品, 而 是 一种全新的安全技术框架,通过重塑安全架构帮助企业进 一步提升防护能 力力。基于以太 网的传统架构 下安全设备的交互相对较少,并且能够通过标准的协议进 行行互联,因 而导致硬件端的采购 非常分散,但 零信任的实践需要安全设备之间相互联动、实现多云环境下的数据共享,加速推动安全 行行业从堆砌安全 硬件向提供解决 方案/服务发展,同时对客户形成强粘性。我们认为研发能 力力强、产品线种类 齐全的 厂商 在其中的优势会越发明显。

由于中美安全市场客户结构不不同以及企业上公有云速度差异,美国零信任SaaS公司的成功之路路在国内还 缺乏复制基础。

美国 网络安全需求 大头来 自于企业级客户,这些企业级客户对公有云的接受程度 高,过 去 几年年上云趋势明显。根据Okta发布的《2019 工作报告》,Okta客户平均拥有83个云应 用,其中9%的 客户拥有200多个云应 用。这种多云时代下企业级 用户统 一身份认证管理理难度 大、企业内外 网边界极为 模糊的环境,是Okta零信任SaaS商业模式得以发展的核 心原因。 目前国内 网络安全市场需求主要集中于 政府、 行行业( 金金融、运营商、能源等),这些客户 目前上云主要以私有云为主, 网安产品的部署模式仍 未进 入SaaS化阶段。但随着未来我国公有云渗透率的提升,以及 网安向企业客户市场扩张,零信任相关 的SaaS业务将会迎来成 长机会。

投资建议:

零信任架构的部署模式有望提升国内 网安市场集中度,将进 一步推动研发能 力力强、拥有全线 安全产品的头部 厂商扩 大市场份额、增加 用户粘性,重点推荐启明星 辰辰、绿盟 科技 、深信服、南洋股份, 关注科创新星奇安信、安恒信息。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招商证券,刘 萍、范昳蕊)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何构建网络安全战略体系

网络安全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的实践。它代表防御安全事故和从安全事故中恢复的能力。这些安全事故包括硬盘故障或断电,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网络攻击等。后者包括脚本小子、黑客、有能力执行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犯罪团伙,以及其他可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人。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对于网络安全(例如应用安全和狭义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安全应该成为整个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得到高级管理层的授权。我们如今生活的信息世界的脆弱性也需要强大的网络安全控制战略。管理人员应该明白,所有的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安全标准建立起来的,且员工都需要经过适当的培训。例如,所有代码都可能存在漏洞,其中一些漏洞还是关键的安全缺陷。毕竟,开发者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难免出错。

安全培训

人往往是网络安全规划中最薄弱的环节。培训开发人员进行安全编码,培训操作人员优先考虑强大的安全状况,培训最终用户识别网络钓鱼邮件和社会工程攻击——总而言之,网络安全始于意识。

然而,即便是有强大的网络安全控制措施,所有企业还是难逃遭遇某种网络攻击的威胁。攻击者总是利用最薄弱的环节,但是其实只要通过执行一些基本的安全任务——有时被称为“网络卫生”,很多攻击都是可以轻松防护的。外科医生不洗手决不允许进入手术室。同样地,企业也有责任执行维护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例如保持强大的身份验证实践,以及不将敏感数据存储在可以公开访问的地方。

然而,一个好的网络安全战略需要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基本实践。技术精湛的黑客可以规避大多数的防御措施和攻击面——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攻击者入侵系统的方式或“向量”数正在不断扩张。例如,随着信息和现实世界的日益融合,犯罪分子和国家间谍组织正在威胁物理网络系统的ICA,如汽车、发电厂、医疗设备,甚至你的物联网冰箱。同样地,云计算的普及应用趋势,自带设备办公(BYOD)以及物联网(IoT)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对于这些系统的安全防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进一步复杂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围绕消费者隐私的监管环境。遵守像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这样严格的监管框架还要求赋予新的角色,以确保组织能够满足GDPR和其他法规对于隐私和安全的合规要求。

如此一来,对于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进一步增长,招聘经理们正在努力挑选合适的候选人来填补职位空缺。但是,对于目前这种供求失衡的现状就需要组织能够把重点放在风险最大的领域中。

网络安全类型

网络安全的范围非常广,但其核心领域主要如下所述,对于这些核心领域任何企业都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考虑到自身的网络安全战略之中:

1.关键基础设施

关键基础设施包括社会所依赖的物理网络系统,包括电网、净水系统、交通信号灯以及医院系统等。例如,发电厂联网后就会很容易遭受网络攻击。负责关键基础设施的组织的解决方案是执行尽职调查,以确保了解这些漏洞并对其进行防范。其他所有人也都应该对他们所依赖的关键基础设施,在遭遇网络攻击后会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应急计划。

2.网络安全(狭义)

网络安全要求能够防范未经授权的入侵行为以及恶意的内部人员。确保网络安全通常需要权衡利弊。例如,访问控制(如额外登录)对于安全而言可能是必要的,但它同时也会降低生产力。

用于监控网络安全的工具会生成大量的数据,但是由于生成的数据量太多导致经常会忽略有效的告警。为了更好地管理网络安全监控,安全团队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学习来标记异常流量,并实时生成威胁警告。

3.云安全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据迁移到云中也会带来新的安全挑战。例如,2017年几乎每周都会报道由于云实例配置不当而导致的数据泄露事件。云服务提供商正在创建新的安全工具,以帮助企业用户能够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数据,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网络安全而言,迁移到云端并不是执行尽职调查的灵丹妙药。

4.应用安全

应用程序安全(AppSec),尤其是Web应用程序安全已经成为最薄弱的攻击技术点,但很少有组织能够充分缓解所有的OWASP十大Web漏洞。应用程序安全应该从安全编码实践开始,并通过模糊和渗透测试来增强。

应用程序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到云端使得DevOp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DevOps团队通常将业务需求置于安全之上,考虑到威胁的扩散,这个关注点可能会发生变化。

5.物联网(IoT)安全

物联网指的是各种关键和非关键的物理网络系统,例如家用电器、传感器、打印机以及安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经常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且几乎不提供安全补丁,这样一来不仅会威胁到用户,还会威胁到互联网上的其他人,因为这些设备经常会被恶意行为者用来构建僵尸网络。这为家庭用户和社会带来了独特的安全挑战。

网络威胁类型

常见的网络威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保密性攻击

很多网络攻击都是从窃取或复制目标的个人信息开始的,包括各种各样的犯罪攻击活动,如信用卡欺诈、身份盗窃、或盗取比特币钱包。国家间谍也将保密性攻击作为其工作的重要部分,试图获取政治、军事或经济利益方面的机密信息。

完整性攻击

一般来说,完整性攻击是为了破坏、损坏、摧毁信息或系统,以及依赖这些信息或系统的人。完整性攻击可以是微妙的——小范围的篡改和破坏,也可以是灾难性的——大规模的对目标进行破坏。攻击者的范围可以从脚本小子到国家间谍组织。

可用性攻击

阻止目标访问数据是如今勒索软件和拒绝服务(DoS)攻击最常见的形式。勒索软件一般会加密目标设备的数据,并索要赎金进行解密。拒绝服务(DoS)攻击(通常以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形式)向目标发送大量的请求占用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不可用。

这些攻击的实现方式:

1.社会工程学

如果攻击者能够直接从人类身上找到入口,就不能大费周章地入侵计算机设备了。社会工程恶意软件通常用于传播勒索软件,是排名第一的攻击手段(而不是缓冲区溢出、配置错误或高级漏洞利用)。通过社会工程手段能够诱骗最终用户运行木马程序,这些程序通常来自他们信任的和经常访问的网站。持续的用户安全意识培训是对抗此类攻击的最佳措施。

2.网络钓鱼攻击

有时候盗取别人密码最好的方法就是诱骗他们自己提供,这主要取决于网络钓鱼攻击的成功实践。即便是在安全方面训练有素的聪明用户也可能遭受网络钓鱼攻击。这就是双因素身份认证(2FA)成为最佳防护措施的原因——如果没有第二个因素(如硬件安全令牌或用户手机上的软件令牌认证程序),那么盗取到的密码对攻击者而言将毫无意义。

3.未修复的软件

如果攻击者对你发起零日漏洞攻击,你可能很难去责怪企业,但是,如果企业没有安装补丁就好比其没有执行尽职调查。如果漏洞已经披露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企业仍旧没有安装安全补丁程序,那么就难免会被指控疏忽。所以,记得补丁、补丁、补丁,重要的事说三遍!

4.社交媒体威胁

“Catfishing”一词一般指在网络环境中对自己的情况有所隐瞒,通过精心编造一个优质的网络身份,目的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为了吸引某人与其发展恋爱关系。不过,Catfishing可不只适用于约会场景。可信的“马甲”账户能够通过你的LinkedIn网络传播蠕虫。如果有人非常了解你的职业联系方式,并发起与你工作有关的谈话,您会觉得奇怪吗?正所谓“口风不严战舰沉”,希望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应该加强重视社会媒体间谍活动。

5.高级持续性威胁(APT)

其实国家间谍可不只存在于国家以及政府组织之间,企业中也存在此类攻击者。所以,如果有多个APT攻击在你的公司网络上玩起“捉迷藏”的游戏,请不要感到惊讶。如果贵公司从事的是对任何人或任何地区具有持久利益的业务,那么您就需要考虑自己公司的安全状况,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的APT攻击了。在科技领域,这种情况尤为显着,这个充斥着各种宝贵知识产权的行业一直令很多犯罪分子和国家间谍垂涎欲滴。

网络安全职业

执行强大的网络安全战略还需要有合适的人选。对于专业网络安全人员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样高过,包括C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安全工程师。虽然公司对于数据保护意识的提升,安全部门领导人已经开始跻身C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现在,首席安全官(CSO)或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已经成为任何正规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管理职位。

此外,角色也变得更加专业化。通用安全分析师的时代正在走向衰落。如今,渗透测试人员可能会将重点放在应用程序安全、网络安全或是强化网络钓鱼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事件响应也开始普及全天制(724小时)。以下是安全团队中的一些基本角色:

1.首席信息安全官/首席安全官

首席信息安全官是C级管理人员,负责监督一个组织的IT安全部门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操作行为。此外,首席信息安全官还负责指导和管理战略、运营以及预算,以确保组织的信息资产安全。

2.安全分析师

安全分析师也被称为网络安全分析师、数据安全分析师、信息系统安全分析师或IT安全分析师。这一角色通常具有以下职责:

计划、实施和升级安全措施和控制措施;

保护数字文件和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或破坏;

维护数据和监控安全访问;

执行内/外部安全审计;

管理网络、入侵检测和防护系统;分析安全违规行为以确定其实现原理及根本原因;

定义、实施和维护企业安全策略;

与外部厂商协调安全计划;

3.安全架构师

一个好的信息安全架构师需要能够跨越业务和技术领域。虽然该角色在行业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它也是一位高级职位,主要负责计划、分析、设计、配置、测试、实施、维护和支持组织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安全架构师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业务,及其技术和信息需求。

4.安全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的工作是保护公司资产免受威胁的第一线。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组织和沟通能力。IT安全工程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职位,其重点在于IT基础设施中的质量控制。这包括设计、构建和防护可扩展的、安全和强大的系统;运营数据中心系统和网络;帮助组织了解先进的网络威胁;并帮助企业制定网络安全战略来保护这些网络。

❺ COBIT标准的应用原则

COBIT的控制目标主要是针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和运行控制,COBIT提出的控制目标可以应用到所有的信息系统,下面以COBIT的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服务与支持、监控四个域及其高级控制目标为线索来谈谈COBIT标准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定义战略性的信息系统规划(Define a Strategic IT Plan)
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政策和约束、计划和指标分析;信息系统本身的建设目标、建设模式;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组织、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和实施汁划。规划的好坏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系统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和衡量指标?如何推进?推行信息系统的各项工作要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些都是我们在确立企业IT治理工作目标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体现的是定义战略性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整唯枣个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以优化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企业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服务的职能为总体目标。因此,在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以建设关键支撑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各个应用功能系统为阶段目标,在长期的建设过程逐渐与其他各个分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各类信息化支撑逗山游体系融合并最终形成比较完整信息体系。
一套好的信息系统规划应当具备几个特点:
首先,规划本身应当明确无误而且易于理解,应当是一个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同的概念。规划必须得到领导小组的认可;
其次,这套规划必须相对具体,它不仅要提出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要说明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换旬话说,我们不仅要明确发展企业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而且还要说明在企业现有的发展水平下,如何才能够多快好省地建设信息系统;
再次,规划目标应当是可衡量的。否则的话,我们就无从判断自己究竟是否是在向目标迈进,以及自己目前究竟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最后,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内外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制定。
系统规划阶段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将来设计和实现的效果就越好,以后花的时间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波折也就越少。一个有效的系统规划有利干实现比较友好的系统界面,有利于合理分配和使用信息系统的资源,从而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一个好的规划还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用来考核信息系统人员的工作,明确他们的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制定信息体系结构(Define 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制定信息体系结构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A.确定信息体系结构模型。
建立数据字典和数据处理的语法规则。这里要提一提的信息结构和数据与信息标准。信息结构是指信息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信息的长度、结构和信息间的相互关系。信息结构的定义要有利于信息系统的组织,通过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模式,建立一个合适的信息系统,以使企业信息能够被最优化地使用。信息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文档、数据字典、数据语法规则、数据的所有关系和分类。数据和信息标准主要是明确地定义和规定企业信息的标准和采集与应用的规范,此外,还应对政府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做出规定。
B.建立数据分类规划。
C.划分安全级别。从应用角度分析,企业的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流和数据很重要,对安全性、可靠性的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时,可以从三个层次处理问题:
(1)确保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环节在各类实施方案中的技术自主性,在此层次的应用系统中,技术的先进性不是首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技术自山销主性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以软件技术为例,自主技术的软件并非特指在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平台上由国内技术人员所编制的软件,它可以包括由国内技术人员依靠国外的系统平台和开发平合编制的软件,甚至也可以包括直接由国外软件公司编制的软件,但其中的关键算法和重用接口必须为我方人员所掌握。
(2)对于位于核心层外部,但又与具他外部信息系统(如Internet)存在可监控的隔绝层的层次,可以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3)对于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连的部分,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对于安全监控系统要在其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并且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因此,不应强求对技术自主性的要求。
3.确定技术方向(Determine Technological Direction)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采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每个企业在实施IT治理时一定要确定企业技术的大方向。建立一个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充分利用已掌握和可获得的技术优势。通常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5个方面的技术:通信网络平台、计算机系统硬件和操作系统软件平台、数据库平合、应用软件平台、安全体系和安全标准。技术方向的选择必须同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需求匹配,既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所需的资源、人力和设备的花费在预算的范围内。技术方向的选择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为电子政务系统将来的扩展留有余地,采用的技术需要能无缝升级;
B.具有高度的可伸缩性、能够实现多系统并存所需的互操作能力,以及多种资源管理能力;
C.对技术基础架构进行规划;
D.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规则;
E.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尽量保证技术的基础架构的连贯性;
F.注意平衡硬件和软件采购;
G.注意技术的各种标准,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4.定义组织及其关系(Define the IT Organisation and Relationships)
A.实施IT规划或是建立各种领导委员会;
B.确立IT功能中的组织定位;
C.审视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
D.明确各自的职能与职责;
E.明确质量保障、逻辑与物理安全方面的职责;
F.确立所有权和管理人的职务;
G.确立数据和各个系统的所有权关系;
H.实施监控和职责划分;
I.明确IT员工的工作和位置;
J.明确各个人员、部门之间的关系;
5.IT投资管理(Manage the IT Investment)
随着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IT投资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对IT投资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利企业IT治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A.每年都要进行IT操作预算;
B.对IT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监控;
C.考察IT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的正确性;
6.确立通信管理的目标和方向(Communicate Management Aims and Direction)
由于企业时刻处于现代化的网络环境,所以通信的好坏对于企业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在进行企业的组织和规划时,一定要确立通信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A.为企业建立一个积极的信息控制环境;
B.明确企业方针中的管理职责;
C.在企业的政策中包括通讯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讯维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协调各种通讯处理过程和标准的政策;
D.成立有关的通讯质量管理委员会;
E.指定有关安全和互联网控制框架的政策;
F.明确知识产权;
G.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也要制定有关的处理政策;
H.建立有关通讯的IT安全预警机制;
7.人力资源管理(Manage Human Resources)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升迁、储备与精简;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不同部门员工的职责划分;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估、工作的终结与变更等方面。
8.保证规划与外部需求的协调一致(Ensure Compliance with External Requirements)
首先要审视外部需求;然后,实施符合外部需求的实践与处理过程,尽量使企业安全与人文环境协调一致,还要注意保证数据流和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经常召开电子会议,集思广益;最后还要作到尽量保证企业规划与组织和保险合同协调一致。
9.资产风险(Assess Risks)
采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和评价规则对对商业风险做出评估;然后制定风险行动计划,成立应对企业风险的委员会,制定应对风险的备选方案,估计企业可以承受的各种风险。
10. 项目管理(Manage Projects)
制定项目管理框架,在项目的最初阶段让用户部门也参与进来,规划主项目计划、系统质量保证计划与方法,明确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制定培训计划、测试计划和项目完成后的评审计划,最终定义项目并使其获得认可。
11. 质量管理(Manage Quality)
A.制定通用的质量管理规划
B.选择合理的质量保证方法
C.以符合IT标准和处理流程的质量保证为根本
D.采用生命周期的系统开发
E.对于现有技术的主要变革也采用生命周期的方法实施系统开发
F.即使更新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方法
G.注意协作与交流
H.为技术的基础框架维护框架
J.明确与第三方执行者的关系
K.制定程序测试标准、系统测试标准、文档生成标准
I.进行平行/引导测试
L.生成有关的系统测试文档
M.进行符合开发标准的质量评估
N.进行是否符合IT目标的质量评估
O.制定质量规则
P.生成质量保证方面的审查报告 1、确定自动化的解决方案(Identify Automated Solutions)
A.进行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
完成的系统分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一致性,所有的需求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条需求不能和其他需求相互矛盾;
其次是完整性,需求必须是完整的,规格说明书应该包括行使政府职责的每一个功能或性能;
再次是现实性,制定的需求应该是用现有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可以实现的。对硬件技术的进步可以做些预测,对软件技术的进步则很难做出预测,只能从现有技术水平出发判断需求的现实性:
最后是有效性,需求必须确实能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B.研究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必须分析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从而判断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规模是否现实,系统完成后为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大到值得开发。对每一种解决方案,至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其可行性:
(1)技术可行性: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吗?
(2)经济可行性:实施该系统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吗?
(3)操作可行性:系统的运作方式在目前企业的各部门中行得通吗?
C.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建立项目实施规范
主要的信息和技术标准有:
(1)业务系统标准代码体系、内部局域网域名命名标准、广域网域名命名标准、局域网IP地址命名标准、广域网IP地址命名标准。
(2)设计开发规范,包括设计开发过程涉及的全部标准规范主要有:业务流程设计规范、软件设计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用户界面设计规范、用户分类授权机制设计规范、程序异常出口统一处理规范。
(3)软件开发规范,包括流程、测试、文档等方面的规范。
D.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方法
2、收集和维护应用软件(Acquire and Maintain Application Software)
首先,在确定开发方法的基础上,生成需求定义的有关文档。然后,确定设计方案,在该方案中要包括程序说明书、源数据的搜集方法、接口定义、用户界面定义、系统的输入、输出定义和相关文档等系统开发的重要内容;接着,对设计方案的可控性、关键设计要素的实用性、是否能提供IT整合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在获得通过的前提下,对现存系统进行大的调整与改变,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再一次的评价。
3、抓好基础体系结构的建设(Acquire and Maintai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基础的重要性,因此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重视基础体系结构的建设工作。具体就是:正确评价新的硬件和软件;为硬件进行预防性质的维护工作;进行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对软件的改变进行控制管理;使用和监控系统中的各种工具。
4、开发的实施与维护(Develop and Maintain Proceres)
了解用户对操作的需求,根据服务层次的不同制作不同的操作手册,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资料。
5、对系统实施安装和授权(Install and Accredit Systems)
开发、测试新系统后进入安装阶段,这时要指定安装实施计划,注意系统之间的转换、数据方面的转换。安装完毕后还要进行测试,起过程是:先制定测试策略和计划,然后对新安装的系统进行系统改变、系统安全、系统操作等方面的测试,具体测试时可以按照Parallel/Pilot的标准进行。最后当新系统通过测试后,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并总结。
6、对系统改变的管理(Manage Changes)
从一开始就要注重系统变革方面的要求,对变革造成的影响要有充分的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控制,生成有关文档,进行一定的维护与管理。 1. 定义服务层次并对其实施管理
制订服务层次框架,在框架中对于服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服务的处理流程、服务条款、服务的监控和有关报告的生成以及服务改进程序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2.管理好来自于第三方的服务
现代企业中有一些服务来自第三方,因此对第三方的服务也要实施良好的管理,具体就是要认真对待供应商所提供的第三方服务合同、外包合同;对于服务的所属权、安全关系质量保证和服务的连贯性进行管理与监控。
3、对服务的性能进行管理
首先要明确服务服务性能的要求及其可行性,指定可行的计划,对于资源的可用性和规划作到心中有数;然后利用建模工具实施有效的资源管理、性能管理,进行监控并生成有关报告,同时对工作符合做出预测。
4.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制定IT连贯性框架、策略和所遵循的原则;明确保证IT连贯性的具体内容;尽量把IT连贯性的要求降至最低;还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此外,系统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标准的故障恢复能力,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备份系统。系统备份包括物理实体备份、通讯网络备份、数据备份和应用系统备份。一个完善的系统备份需要满足以下八个原则:稳定性、全面性、自动化、高性能、安全性、操作简单、实用性和容错性。
5.保证系统的安全
系统安全是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作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资源访问进行授权和身份确认,进行数据分类,对可以在线访问的数据做出有关规定;管理好用户的账户,限制只有用户可以控制其账户;制定安全管理的评价细则,实施安全监控,密码管理,定期生成安全报告;限制管理权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对于恶意侵犯要有一定防范措施;建立公共网络的防火墙体系结构。
6. 明确地划分成本
对可操控的成本做到心中有数,进行成本分配时按规定流程处理,注意用户的反馈。
7. 对用户实施培训、教育
明确用户对培训的需求,制定有计划的培训方案,保持对培训的敏感度,及时改进。
8.进行客户援助活动
上门为客户服务,细心分析客户提出的各种情况,解决可以解决的各种问题。
9. 配置管理
记录系统配置信息,明确系统配置基本要求和软件说明,实施配置控制,进行软件存储,对于未经授权的软件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10. 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管理
建立问题管理系统,对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对于突然事件和临时性访问采取授权措施,并划分处理的优先权。
11. 数据管理
首先要作好数据的准备工作,建立源数据资源收集文档,及时处理文档中的和数据出入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对这些文档的处理、数据的输入都要在授权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进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授权进行检查。同时,对于数据输出要进平衡与协调处理、错误处理、安全性检查。在交易和事务处理中要注意保护敏感信息,保证电子事务的完整性和数据存储的连贯性。此外,还要进行数据的存储管理,建立管理系统的媒介库,明确媒介库职责,还要作好各种备份工作。
12. 设施管理
这里提到的设施管理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管理设施、IT站点低层框架、员工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能源供应等方面的各项设施的管理。
13. 操作管理
信息系统的运作与各种操作密不可分,所以操作管理也是发布与服务中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操作过程及其指导手册,书写各种操作文档,生成操作日志,对工作安排要有规划地按标准进行,尽量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对于输出设备要有相应的安全表格进行记录,此外还要注重远程操作的管理。 信息系统发布、实施之后要想使其健康地运作一行要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对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系统的漏洞、缺陷等问题才行。在COBIT标准中对于监控工作的实施制订了如下规则:
1. 处理流程监控
对处理流程进行监控是监控中最基本的环节,具体来说,首先要收集各种监控数据,评价各种性能,然后对于用户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最后生成相应的管理报告。
2. 对内部控制实施适当的评价
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也要进行及时的、必要的监控,保证操作安全和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并生成有关报告。
3. 获得独立性的保证(Obtain Independent Assurance)
管理的独立性涉及IT服务、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安全独立性和内部控制的合格性鉴定等相关方面,为此,我们要对IT服务和第三方服务是否实现了有效的独立性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在符合法律和有关法规的前提下确保IT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的独立性,实现独立性的各项功能,并在其中包括审计的成分。
4. 为独立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Provide for Independent Audit)
内部信息系统审计部门,从组织地位上来讲必须独立于政府的IT职能部问和最终用户部门。内部审计应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确定待审计的信息系统的边界和范围,明确审计的目的;
其次,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如结果观察法、类比一对比法、专家评价法或评分法等,确定适当的评估指标,
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审计结果,并做出审计报告;
最后的审计报告不应该包含专业术语,以便企业管理层即使不懂信息系统也能理解审计报告,知道问题的所在,做出正确的决策。

❻ 零信任网络安全

近年来,国内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发展迅速,各企业将新技术应用于商业环境,推动了其数字化应用与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和盗用、病毒引起的数据丢失、外部攻击导致的业务停顿等,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确保企业日益复杂的IT系统能够长期、安全、可靠运转成为众多企业IT决策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随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为标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各类标准的推出,网络安全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网络安全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问题,还是企业合法合规开展业务的重要内容。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IoT)、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的崛起,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一场网络安全架构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IT决策者的认可。

在传统安全理念中,企业的服务器和终端办公设备主要运行在内部网络中,因此,企业的网络安全主要围绕网络的“墙”建设,即基于边界防护。然而,物理安全边界有天然的局限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入,企业不可能将数据局限在自己的内部网络中。例如,企业要上云,就不能将公有云装入自己的防火墙;企业要发展移动办公、物联网,防火墙却无法覆盖外部各角落;企业要拥抱大数据,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数据交换。因此,传统安全边界模型在发展新技术的趋势下逐渐瓦解,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需要建立新的网络安全模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零信任理念的新一代网络安全架构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安全边界,不再默认企业物理边界内的安全性,不再基于用户与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判断是否可信,而是始终验证用户的身份、设备的合法性及权限,即遵循“永不信任,始终校验(Never Trust,Always Verify)”的零信任理念。在零信任理念下,网络位置变得不再重要,其完全通过软件来定义企业的安全边界,“数据在哪里,安全就到哪里”。SDP依托自身优势成为解决新时代诸多安全问题的最佳选项,其安全性和易用性也通过大量企业的实践得到了验证。为了推进SDP技术在中国的落地,CSA(大中华区)于2019年成立SDP工作组。

本书基于SDP工作组的若干成果,对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理论与概念进行汇总和整理,自上而下地对SDP的完整架构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完整的软件定义边界技术架构指南。

(1)企业信息安全决策者。本书为企业信息安全决策者设计基于SDP的企业信息安全战略提供完整的技术指导和案例参考。

(2)信息安全、企业架构或安全合规领域的专业人员。本书将指导他们对SDP解决方案进行评估、设计、部署和运营。

(3)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技术供应商将从本书提供的信息中获益。

(4)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

(5)对SDP有兴趣并有志从事安全领域工作的人。

第1章对SDP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等进行介绍。

第2章对SDP架构、工作原理、连接过程、访问控制及部署模式等进行介绍。

第3章对SDP架构的具体协议及日志进行介绍。

第4章对SDP架构部署模式及其适用场景进行介绍,为企业部署SDP架构做技术准备。

第5章对企业部署SDP需要考虑的问题、SDP与企业信息安全要素集成及SDP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第6章对技术原理和IaaS使用场景进行分析与介绍,指导企业安全上云。

第7章通过展示SDP对DDoS攻击的防御机制,加强读者对SDP的认识和理解。

第8章介绍SDP对等保2.0各级要求的适用情况。通过对等保2.0的深入解读,展示如何通过SDP满足企业的等保2.0合规要求。

第9章对SDP战略规划与部署迁移方法进行介绍,在战略规划和部署迁移层面为企业提供指导。

第10章对NIST、Google、微软及Forrester的零信任架构与实现进行介绍。

第11章精选了国内主要的SDP和零信任实践案例,对其进行介绍。

(1)本书主要基于公有云的IaaS产品,如Amazon Web Services、Microsoft Azure、Google Compute Engine和Rackspace Public Cloud等。其相关用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私有化部署的IaaS,如基于VMware或OpenStack的私有云等。

(2)按照SDP规范实现商业化的厂商与没有严格按照SDP规范进行产品开发的厂商,在构建产品的过程中,有不同架构、方法和能力。本书对厂商保持中立并避免涉及与头部厂商相关的能力。如果有因为厂商能力产生的差异化案例,本书尽量使用“也许、典型的、通常”等词语来解释这些差异,避免减弱本书的可读性。

(3)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

(4)SDP策略模型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本书讨论的SDP用例和方法也适用于平台即服务(PaaS)。

(5)下列内容为引用文字。

零信任网络又称软件定义边界(SDP),是围绕某个应用或某组应用创建的基于身份和上下文的逻辑访问边界。应用是隐藏的,无法被发现,并且通过信任代理限制一组指定实体访问。在允许访问前,代理会验证指定访问者的身份、上下文和策略合规性。该机制将应用资源从公共视野中消除,从而显着缩小可攻击面。

(6)下列内容为数据包格式。

IP TCP AID(32位) 密码(32位) 计数器(64位)

(7)标题带有“JSON规范格式”字样的方框中的内容为JSON文件的标准格式。

JSON规范格式

{

“sid”: <256-bit IH Session ID>,

“seed”:<32-bit SPA seed>,

“counter”: <32-bit SPA counter>

[

“id”:<32-bit Service ID>

]

}

❼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如何架构的

还是B/S架构的应用,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是管理员要面对的问题,安全的关注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用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性:

用户身份验证的安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密码的安全和验证安全两个环节,传统的应用体系中,用户验证通常有用户名/密码验证、USB key验证及智能卡验证等方法。在EWEBS 2008 中,采用用户帐号和Windows帐号关联的方式,在EWEBS 2008中存储用户密码,用户访问应用程序时不直接使用Windows 帐号密码,而是使用EWEBS 2008中为用户单独创建的帐号。用户帐号的身份验证支持用户名/密码、USB Key验证、智能卡、指纹或视网膜等生物学身份验证方法。

服务器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远程接入模式中,因为用户的应用直接在服务器端运行,如何保证服务器的安全性是管理员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般都采用Windows 组策略等手段来保护服务的安全,但是组策略配置的复杂性、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在EWEBS 2008中,直接内嵌了Windows Active Directory 组策略的配置设置,管理员无需熟悉组策略的具体配置,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选择,就可以轻松的限制用户对某个具体的硬盘、系统任务栏或IE等服务器端资源的访问。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应用模式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需要传送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记录,如数据库的查询结果集等,这就对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安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采用VPN加密、SSL加密等技术来保证应用数据的安全。在EWEBS 2008中,由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在服务器(集群)上运行,所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传送的仅仅是应用程序的输入输出逻辑,在没有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数据无法离开服务器(集群),保证了数据的安全。EWEBS 2008中还内嵌了SSL通信技术来保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网络通讯的安全。

除了上述的三个方面的安全之外,在EWEBS 2008中,管理员还可以轻松的对客户端进行控制,可以根据用户帐号、访问时间、客户端IP地址、客户端MAC地址、客户端机器特征码(从CPU、主板、硬盘等硬件计算而来)等来限制客户端对应用程序的访问,从而做到即使用户帐号信息泄露,第三方也无法盗用应用程序,有效的保证了用户关键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什么是网络安全架构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由硬件网络、通信软件以及操作系统构成的,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首先要以硬件电路等物理设备为载体,然后才能运 行载体上的功能程序。通过使用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线等网络设备,用户可以搭建自己所需要的通信网络,对于小范围的无线局域网而言,人们可以使用这 些设备搭建用户需要的通信网络,最简单的防护方式是对无线路由器设置相应的指令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种防护措施可以作为一种通信协议保护。
目前广泛采 用WPA2加密协议实现协议加密,用户只有通过使用密匙才能对路由器进行访问,通常可以讲驱动程序看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经过注册表注册后,相应的网络通信驱动接口才能被通信应用程序所调用。网络安全通常是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要受到保护,不能被更改、泄露和破坏,能够使整个网络得到可持续的稳定运 行,信息能够完整的传送,并得到很好的保密。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到网络硬件、通信协议、加密技术等领域。

阅读全文

与网络安全架构cobit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没移动网络能发朋友圈怎么办 浏览:203
抢券网络异常 浏览:96
苹果6怎么样连上自家的网络 浏览:679
服装公司网络营销方案 浏览:396
计算机网络基础结构辩论 浏览:755
会计人员网络教育哪个培训机构好 浏览:350
网络安全预防措施英文 浏览:532
有哪些网络游戏可以种地 浏览:979
长春推广软件百度网络推广 浏览:352
世界网络通信软件 浏览:221
网络时间在哪里设置vivox9 浏览:700
电信信号满了盒子网络不快 浏览:798
怎么设置允许在移动网络下缓存 浏览:897
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学些什么的 浏览:146
手机usb和电脑共享网络哪个好 浏览:779
广电网络为什么老卡 浏览:262
手机打开网络信号不好是怎么回事 浏览:785
手机突破公司网络 浏览:500
网络密码换了现在登不上了 浏览:833
第三方网络需要哪些资质 浏览:6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