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看待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一)沉迷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危害 沉迷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减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网成了他们生活的主题。由于网络本身极具吸引力,加之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沉迷网络耽误了学习时间,削弱了 学习兴趣,破坏了学习习惯,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
(二)沉迷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今天的大学生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的父辈所不能想象的。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习惯于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方式。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极易养成放弃思考、不愿探究本质的思维方式。对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危险 的,而且这种危险是一种时代的危机。上网的时尚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使人们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给刚刚学会如何运用知识的大学生形成认知错乱,并阻碍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沉迷网络对大学生人际的影响 网络在满足参与者虚荣感的同时,也使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隔膜,很多大学生远离人群,远离社会,希望躲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庇护。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本来就与他人缺乏沟通,沉迷于网络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容易引发性格上的孤僻、冷漠、怪异和暴躁等心理问题,产生自闭倾向。由于网络人际关系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网络成瘾者人际情感的远程交流冲击了原有的近亲情感。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需要手势、语言、表情等媒介,而网络中的交往仅仅停留在运用简单的符号来传递,缺乏现实情感体验。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寻求情感满足的时候,心理上必然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感,也必然导致个体对现实情感的疏远。
2. 如何认识和面对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络成瘾就像吸毒一样,总想再偿一点,没它不行,有事没事时就想去上网玩一会,有时饭顾不上吃,觉也不想睡,只想多上网玩会,生活会因此而失去规律,睡觉时也会因想游戏内容而失眠多梦。尤其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好时期,一旦上网成瘾将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
3. 如何看待青少年网络成瘾
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孩子接受能力强,接触网络是必然,但如果成瘾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前,家长没有给孩子培养起抵制诱惑的自制能力以及自我疏导在能力。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少年维特的烦恼”,也许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但孩子没有能力处理就会当成天大的事。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这里是有缺失的,大多数学校老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品德等关注较少。
4. 如何看待上网与网络成瘾,谈谈看法
上网和网络成瘾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是个人的自律性不行导致的。
5. 中学生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成瘾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矛盾,封闭性与交往意向的矛盾,好奇心与辨别能力差的矛盾,冲动性与自我控制力差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引导与释放。就会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得到缓解,从而沉谜网络。
解决方法:关键是自己的控制能力和理智。
1 、多与家长朋友交流,加强人际交往,参加有益活动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建议选择一项体育锻炼。
2、 网络并不是不好,正确利用网络,健康上网。(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别人的帮助。不要沉迷网游,告诫自己等完成某个目标痛痛快快的玩。)
3 、控制上网的质, 量, 度。先减少上网的时间,计划每天上多长时间,利用定时软件强制关闭自己的计算机。(如果你再次启动电脑说明你自制力太差,神仙也没治了。)
4 、找心理医生咨询。(不要觉得找医生就是有病,现在好多牛人都带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健康的人也需要必要的指引。)
6. 如何看待网络成瘾这一问题
网络成瘾的都是因为玩游戏而已!!!其实游戏只能对一般的人来说是娱乐,我们要看重的不是娱乐,而是生活,那些迷失在网络中的人也不过是悲哀的人吧!
7. 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网络成瘾现在被定义为神经病,所以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你可以看看
近日如广大网友所知,网瘾归类为精神病,并出台了判定的“标准”。不过说实话,这“标准”大多被片面地解读了。
现在口头上流传的简化版本大多是: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被定为精神病。
现在的主要驳斥观点有:
1、互联网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时算不算;
2、精神病免刑事刑罚那杀人犯说自己玩游戏不就没事;
3、游戏玩家几千万上亿,是不是一下出来这么多精神病。
其实这套标准说的远没有这么直接和这么“漏洞百出”,即便制定的人员是这个意思,但是写成书面就很严谨了。这年头,凡是定稿的标准绝没这么简单,非得七绕八绕地弄得“无懈可击”。
以下是标准对网瘾的判定:
症状标准共7条,概括为
①对使用网络的渴求;
②减少或停止使用后的戒断;
③耐受;
④对网络的使用难以控制;
⑤不顾危害性后果;
⑥放弃其他活动;
⑦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
确诊须具备①和②2条核心症状及后5条附加症状中的任意1条。病程标准为平均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6h、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随访观察发现,网络成瘾患者出院1年时复发率为70.6%,诊断符合率96.1%。两评定员间各症状条目一致性为89.3%~98.0%,Kappa值为0.73~0.87( P <0.01)。不同技术职称评定员间症状诊断一致性为96.2%~98.8%,Kappa值为0.89~0.95( P <0.01)。
一些网友对其嗤之以鼻的第一个观点:“互联网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时算不算?”
它早已说明是“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而这个“连续”的范围判定,也颇值得玩味。
第二个观点,相关部门已出来澄清,只有严重精神分裂患者才减免刑事处罚,判定时以当事人有否出现严重幻视、幻听等为准,与是否是精神病无关。
至于第三个观点,嘿嘿,这套标准对精神病的判定可“严格”着呢。
前边7条症状好理解,最后这段话可就显得高深了吧,又是逻辑判定又是数学符号又是啥“Kappa值”,看不懂,起码咋一看看不懂吧?对了,要的就是这效果。
简单地说,虽然有这7条大多数网民看起来“比较滑稽”的判定症状,它还规定了判定是必须满足1、2条和后边至少一条。而1、2条,嘿嘿,判定起来是很主观的,说你是也是,说你不是也不是。
它还有个“两评定员”,就是得两个人诊断,并且观点要基本一致。这条充分秉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事物判断的精神。
即便,在最后有事例证明这样判定为精神病的网友不是精神病,这套标准还有压箱底的无敌一句“诊断符合率96.1%”,就是说还有“误诊”的不是?至于这个96.1%,可以是调查人群的问题嘛。
8. 怎样看待网络成瘾等现象该如何预防和对待
现在网络成瘾主要是手机网络,生活中已经逐渐离不开手机,所以才出现了手机网络成瘾,这个现象需要工作及学习过程中,多一些实践性的工作,不要每日都拿着手机工作,不能让孩子过多接触手机和网络,多一些外出的机会。
9. 您怎样看待网络成瘾等现象该如何预防和对待
网络成隐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他们一般自控能力较差。要是预防的话,应从孩子们的性格培养做起。
10. 如何看待网瘾这一现象
花在网络世界里的时间比较多,不一定就能算是网瘾。而是沉溺其中,严重影响到了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而且自己控制不了投入在网络里的精力和时间,这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每个网络成瘾者会成瘾的原因都不一样。但通常都因为喜欢网络世界大过于现实世界。或许现实世界令他们太挫败、太绝望、太乏味、太有压力等等,总之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就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恼。
帮助这些网络成瘾者,需要帮他们认识到,把网络作为适当调剂是有益的,但过分沉溺其中就会产生很多新的消极问题,这些新问题又会变成更重的苦恼来源,迫使他们躲在网络里越来越不愿意走出来,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种认识调整的过程中,积极重建现实生活的快乐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世界里的快乐和成就感虽然也是真实的感受,但是远远及不上现实世界的快乐和成就,就像网络里的阳光虽然也美丽,却永远不会有现实世界里的阳光那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