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词语的运用
1.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例如:“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二是在网络中使用自创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像“难过得死掉了”之类句式的使用,只是表明紧随时尚罢了;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语气词作语缀,如“要记着去捧场噢”“慌乱是会出错的噢”等。
2.经济性
出于节省上网费和上网时间的考虑,网络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这一点与秦始皇时代出于快速书写而产生隶书极为相似。网络语言用字节俭,尽量突破传统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并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网络中的语言符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缩写拼音,如“GG(哥哥)、DD(弟弟)、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等;3.数字和字母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4. 混用英语、拼音、数字,如:u2(you too你也是)。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理解,甚至乐于使用,满足其刺激性。
3.形象性?
也许是受汉语象形字的启发,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如:∧?∧微笑*。
此外,还有键盘符号与英文单词结合使用组成的“克里奥耳”型图示,如在://后面加上英语中的动词,使这个词就成为一种言语行为,表示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和姿态。?如://nod反对、不同意
这些网络符号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望文生义”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4.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5.粗俗化
在网络上也与现实中一样,由于话不投机,就会骂人。这就出现了语言的粗俗化。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等随处可见。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我认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引导网络净化语言,形成文明、清洁的语言风气。
⑵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对待网络用语
谢谢邀请。在现代这个网络时代 网络用语以其简洁生动而又诙谐等特点,迅速发展,得到广大网民的偏爱。但因其文化特性 也颇受争议。
反对网络用语的原因大多有三:
第一、部分网络用语词不达意,晦涩难懂,表达更是牵强附会,容易造成误会,出现交流障碍。
第二、一些网络用语存在粗话,不文明用语。
第三、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一代对网络用语乐此不疲,传统诗文成语逐渐落寞。
网络用语确有弊端,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具体意义。
《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号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又相继出现了时下最热网络用语“元芳,你怎么看”“屌丝心态”,这足以表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和改革,符合马克思思想中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原则。
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说到“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更是依托社会这个集团存在,其发展趋势也是由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用语,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理性使用。既要有开阔的胸怀,也要冷静思考和鉴别,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去除其消极作用。
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努力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同样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创造属于我们的文化历史。
⑶ 写作文时应如何使用网络词语
使用网络语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在作文中要少用、慎用。网络语言可以用,但要用得恰当。教师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正确引导,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作用。由于学生们的心智还不成熟,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学习课本上的经典语言和一些来自生活的鲜活语言
(3)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词语扩展阅读: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⑷ 如何使用网络热词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应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民谣、顺口溜这样在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变得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刻的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词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网络热词时代的社会化生存
由于这些词语过于短小,有时候仅凭字面意思难以弄明白词语背后深刻的含义。你不懂词,在互联网里没法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这样说。过去只有报纸或者权威传播工具才能造词,现在在互联网上,只要你弄出好玩的,互联网上很多人会帮你传播。所有网民都在这里给知识添砖加瓦,每个网友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肯定,这是文化民主、词的民主化。
如果我们不试图就搞明白词的含义,有时候对新闻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新闻都开始引用热词来满足读者的胃口。随着网络热词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解读网络热词媒体的诞生,互动网络CEO潘海东认为,WIKI模式正在改变世界。互动网络这几年的积淀,已经拥有近500万词条、49亿文字以及500万张图片。随着网络热词的发展,互动网络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在某种程度来说,互动网络已经成为了网络热词的发源地。所以,互动网络这次战略转型为词媒体,也是有着水到渠成的优势。
所谓词媒体,就是指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其利用词具有的对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利于口口相传的特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加快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速度。
网络热词的发源地即民意发源地
万瑞数据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师高代鹏认为,网络热词的发源地,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可以说是民意代表阵地。随着热词的发展,民意的集中表现力也就越来越强,如何积极有效的传递民意,将是互动网络未来的巨大挑战。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事件, 网民的高度参与使一个个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放大, 备受世人关注。而由此形成网络舆论的围攻、网民群体起哄等现象,这些手段使不少当事官员纷纷落马。当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时, 相关当事部门和官员没有主动出击、正面与当事者对话沟通,由此激化矛盾, 并率先在互联网上爆发。
网络刚好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也为个体的个性表达提供了便利,它实现了从个体影响到立体几何形式扩张后,某些个人代表性的观点会演变成一种集体表达。事实上,网络流行语言也是群体意见最简易快捷的另类表达 。还有,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 。当某种言语、某个段子在小群体内受到热捧时,可能就会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网络上逐渐风行。贾君鹏事件即为例证,本来只是句近乎调侃的话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却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点击量、跟帖者者甚众,最终成就了网络奇迹。究其原因,网民们的好奇心、窥伺癖和从众心理不可忽视。
随着网络热词的高速增长,如何有效传播民意,引导民意积极传播,将给互动网络带来极大的挑战。
⑸ 从汉语角度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
一、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人人们的社会生活,并由此对语言文字的
运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采
多姿的话语风格,正因如此,就使得它在当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
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
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这是当前公文写作领 域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书面语言,使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立体态
势。由于网络语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夹杂、拼音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具有言简意赅、含蓄美
妙、形象生动的特点,故而在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书面语言所不能替代
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帅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爱你)、
PMP(拍马屁)、MM(妹妹e799bee5baa6e58685e5aeb)、3KS(谢谢)、88(拜拜)。
二、公文中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与社会流行语一
样,既不能不分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并蓄,统统拿来。应当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既
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坚决避免粗制滥用的现象。既然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
存在,并业已为人们所接受和运用,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其噤若寒蝉,谈之色变,而应因
势利导,尽其所用。不过,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
当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况以外(如要制定一份有关因特网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规等),
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响公文语意的准确表达,妨害公文的效用的发挥。更何况在网络语
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垃圾,如偶像(呕吐的对象)、WBD(王八蛋)、TMD(他妈的)、NND(奶奶的)、谢谢你送给我有屎以来最有粪量的礼物等等,均应让其物归原
处。
⑹ 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要规范的使用网络用语,主要就是不要进行一些语言性的攻击,并且要健康的语言环境,还需要进行自我进这种规范性的语言调整,然后完成每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升。
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词语虽然新颖、时尚、生动、幽默,但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问题,特别是由谐音引起的排版现象。要认真判断,学好汉字,遵守语言规范。
网络词语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的词语,在网络世界中非常流行。我们的同学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妈妈达”和“666”。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为生活增添一点快乐的色彩。像“点赞”、“给力”、“正能量”这样的词有时在作文中使用,报纸和杂志也使用这个词。
有时它们是缩写的,因为它们短、有趣、时髦。比如我经常把“想你”简化为“3Q”,但老师说它不规范,规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认为网络用语应该有选择地使用,不失规范、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多地使用。
⑻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理性使用。既要有开阔的胸怀,也要冷静思考和鉴别,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去除其消极作用。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议论,也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拍摄,我们要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环境。
换句话说就是在网上跟网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用网络词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跟朋友或者是跟上级领导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词语才可以。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上网冲浪,所以他们经常会把网络用语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人和场合才可以运用。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对网络热词这一新生事物,我们的态度应该尊重支持网友的创新精神,应该自觉溶入对网络热词的熟悉了解之中,应该因势利导把网络热词琢磨得更精彩,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力求多点正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