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采掘工作面瓦斯传感器如何布置,并对报警、断电、复电规定有何要求
①瓦斯报警点:T1为1% CH4;
②瓦斯断电点:T1为1.5%CH4;
③断电范围:T1为掘进工作面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④复电点:T1小于1% CH4。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1)监测内容:在掘进面回风流中增设1个高低浓度组合式瓦斯传感器。
(2)测点布置:按图3-5要求布置。
(1)科东网络安全监测装置扩展阅读:
被串联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的甲烷传感器报警浓度≥0.5%CH4,断电浓度≥0.5%CH4,复电浓度<0.5%CH4,断电范围为被串联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若包括局部通风机在内,则断电浓度为≥1.5%CH4。
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岩巷的掘进工作面应在以下地点设置甲烷传感器,并实现瓦斯风电闭锁:
(1)在掘进工作面混合风流处,即距工作面迎头≤5m处。
(2)在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即距采区回风上山15m处。
(3)采用串联通风的掘进工作面,被串联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前3~5m处。
⑵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
(1)开机自检和本机初始化功能;
(2)通信测试功能;
(3)分站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实现断电仪功能、风电瓦斯锁闭功能、瓦斯管道监测功能和一般的环境监测功能等);
(4)死机自复位功能,且可以通知中心站;
(5)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置功能(如传感器配接通道号、量程、断电点、报警上限和报警下限等);
(6)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电压型、电流型或频率型等);
(7)分站自身具备超限报警功能;
(8)分站接收中心站对本分站指定通道输出控制继电器实施手控操作功能和异地断电功能。
(2)科东网络安全监测装置扩展阅读
国内生产和用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传感器主要有瓦斯、一氧化碳、风速、负压、温度、煤仓煤位、水仓水位、电流、电压和有功功率等模拟量传感器,以及机电设备开停、机电设备馈电状态、风门开关状态等开关量传感器。
以上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需要,但国产传感器在使用寿命、调校周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某些传感器(如瓦斯传感器)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煤矿井下使用的控制器主要是指各种规格的断电仪,其主体是由继电器构成,该断电仪的寿命长,可靠性高。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装置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便携式检测装置和系统式检测装置。便携式检测装置以其质量轻、便于携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中。
煤矿用便携式检测装置主要用来检测甲烷、一氧化碳、氧气、硫化氢等,最为常用的是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⑶ 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
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随风速或辐照强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动特性与概率分布;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出力的时空分布和出力特性;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大型风电基地或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系统示范工程。
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技术、出力特性及其对调度计划的影响;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日前与日内调度策略与模型;省级、区域、国家级范围内逐级间歇式能源消纳的框架体系;多时空尺度间歇式能源发电协调调度策略模型及系统示范工程。
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分析与建模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方法;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策略;输电工程关键技术及样机;核心装备研制与示范工程。
间歇式电源基础数据、模型及参数辨识技术;间歇式电源与电网的协调规划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技术;间歇式电源接入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评估理论和方法。
适应高渗透率间隙性电源接入电网的综合规划方法;提高区域电网接纳间歇性电源能力的关键技术;时空互补的区域电网间歇性电源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风、光、储、水等多种电源多点接入互补运行技术;含高渗透率间歇性电源的区域电网防灾技术、应急机制、数字仿真平台和示范应用。
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并网及其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屋顶、建筑幕墙与光伏一体化技术,并探索并网运营的商业模式;功率可调节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的电能质量综合调节技术、新型孤岛检测与保护技术、能量管理技术;不同储能系统的高效率智能化双向变流器、新型集中与分散孤岛检测装置、分散计量测控系统和中央测控系统等关键设备。
微网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支持系统、运行控制技术;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和微网中央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微网示范工程。
大容量储能与间歇式电源发电出力互补机制,储能系统与间歇式电源容量配置技术及优化方法;储能电站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应用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储能电站的多点布局方法及广域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多种类型新能源发电集中综合消纳在规划、分析、调度运行、继电保护、安稳控制、防灾应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考虑到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区域的电网结构薄弱的特点,发展电源电网综合规划方法,提出时空互补的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高可靠性继电保护与安全稳定协调控制系统,发展防灾技术和应急机制。
不同类型系统故障引起的大型风电场群连锁故障现象,抑制大型风电场群发生连锁故障技术方案,大型风电场群参与系统稳定控制的技术方案,包含系统级的大型风电场群故障穿越综合解决方案及其在大型风电基地上的示范应用。
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系统先进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设备监测与信息化技术;新能源电站的智能协调控制技术与协调控制系统。
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控制保护及可靠供电技术、信息化技术;含风光储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包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示范工程。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突破小水电群大规模接入电网的技术瓶颈,减少其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研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电网优化方法和柔性交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小水电发电能力预测技术,小水电监测与仿真平台集成技术,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站群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方法,小水电与风电、火电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区域稳定控制理论、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间歇式能源发电出力的概率分布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模型,间歇式能源网源协调控制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故障穿越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电气故障诊断及自愈技术。
“风电+抽蓄”的运营模式。设计风电抽蓄联合运行模式,建立包括联合优化模型、联合仿真、安全校核、模拟交易等在内的支撑系统,形成完整的风电抽蓄联合运行管理系统框架。
间歇式电源功率波动特性及其对电网的影响;广域有功功率及频率控制、分层分级无功功率及电压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机组-场群-电网分级分散协同控制技术;严重故障下新能源电力系统故障演化机理及安全防御策略,考虑交直流外送等方式下的间歇式电源紧急控制、输电系统紧急控制以及其他安控措施的协调控制技术。
含大规模间歇式电源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技术,广域协调阻尼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信息集成技术,实时风险评估技术,智能优化调度和安全防御技术。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运行特性,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电池梯次利用的筛选原则、成组方法和系统方案;更换站多用途变流装置;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特性和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机、智能车载终端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验证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检验检测技术。
电动汽车新型充放电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控制策略及检测技术;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运行的关键技术。
规模化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技术、计量计费、资产管理技术;充电设施运营的商业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基于锂电池储能装置的大容量化技术,包括电池成组动态均衡、电池组模块化、基于电池组模块的储能规模放大、电池系统管理监控及保护等技术;电池储能系统规模化集成技术,包括大功率储能装置及储能规模化集成设计方法、大容量储能系统的监控及保护技术、储能系统冗余及扩容方法、储能电站监控平台。
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选择准则以及优化协调控制理论体系;基于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应用工程示范。
单体钠硫电池产品化和规模制备自动化中的关键问题以及集成应用中的核心技术,先进的钠硫电池产业化制备技术,MW级钠硫电池储能电站的集成应用技术。
MW以上级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5MW/1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示范,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平台。
锂离子电池的模块化成组技术;电池储能系统热量管理技术、状态监控及均衡技术、储能电池检测和评价技术;模块化储能变流技术,及各种不同型式的储能材料与功率变换器的配合原则;基于变流器模块的电池储能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储能系统电站化技术。
储能系统的特性检测技术;储能系统的应用依据和评估规范;储能系统并网性能评价技术,涵盖电力储能系统的研究、制造、测试、设计、安装、验收、运行、检修和回收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框架、模型、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系统分析、仿真与试验技术;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电能质量的智能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在线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方法、故障定位、网络重构、灾害预案和黑启动技术;智能配电单元统一支撑平台技术;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保护设备和自愈控制系统;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示范工程。
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体系架构;智能用电高级量测体系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用户用电环境(特别是城市微气象)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不同条件下的负荷特性以及对用电交互终端、家庭用电控制设备的影响;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规划优化和供电模式优化方法。配电一次设备与智能配电终端的融合与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智能用电小区用户能效管理系统与智能家居的集成技术;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建筑用电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提高配电网接纳间歇式电源能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配电网负荷管理的优化调度方法,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综合能量管理技术;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
主动配电网的网络结构及其信息控制策略,主动配电网对间歇式能源的多级分层消纳模式,主动配电网与间歇式能源的协调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网下新型保护、量测的原理和算法;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智能配电网广域测量、自适应保护及重合闸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的产业化。
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模式、优化调度技术,面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以及多样性负荷的优化调度方法;包括优化调度系统以及新能源管控设备等关键装备;智能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指标评价技术。
钢铁企业等大型工业企业电网的智能配用电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
适于岛屿、油田群的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配网集成技术,包括信息支撑平台、自愈控制、用电信息采集、高级量测、用电互动、能效管理、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和运行控制,建设配网综合示范工程。
高效自治微网群的规划设计及评价体系,稳态运行与多维能量管理技术,多空间尺度微网群自治运行控制器样机,统一调度平台软件,多空间尺度高效自治微网群的示范应用。
孤岛型微电网的频率稳定机理与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孤岛型微电网的电压稳定机理与动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孤岛型微电网的技术,孤岛型微电网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及现场运行测试与实证性研究。 电网智能调度一体化支撑关键技术;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整体建模、风险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多级多维协调的节能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等。
在线安全分析并行计算平台的协调优化调度技术,复杂形态下在线安全稳定运行综合安全指标、评价方法和实现架构;大电源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次同步谐振/次同步振荡的在线监测分析预警及阻尼控制技术;基于广域信息的大电网交直流智能协调控制和紧急控制技术等。 传感器接口及植入技术,电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设计技术,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智能化实施方案;具备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智能组件技术及其与智能开关设备的有机集成技术;适用于气体介质的压力与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红外定位温度、声学、局部放电信号等传感器及接口技术,各类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检验标准;开关设备运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状态的智能评测和预报技术,智能开关设备与调控系统的信息互动技术,开关设备的程序化和选相合闸控制技术等。
高压设备基于RFID、GPS及状态传感器的一体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的智能监测模型,输变电设备智能测量体系下的全景状态信息模型;具有数据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联网能力、信息交换和自治协同能力的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基于IEC标准的全站设备状态信息通讯模型和接口体系构架,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和自动化信息的集成关键技术,标准化全站设备状态采集和集成设备关键技术;输变电高压设备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输变电区域内多站的分层分布式状态监测、采集和一体化数据集成、存储、分析应用系统。 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体系与建模方法;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架构及互操作技术;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智能配用电业务信息集成与交互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安全技术;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等。
电力通信网络技术体制的安全机理与属性;通信安全对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保障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通信安全技术与组网模式;广域电网实时通信业务可靠传输技术、支持多重故障恢复的通信网自愈与重构技术;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监测及防卫防护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性能优化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评价体系;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综合管理与网络智能分析技术,电力通信网综合仿真与测试平台,电力通信智能化网络管理示范工程。
实用的新型电力参量传感器,以及多参量感知集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多测点多参量的光纤传感网络技术;多种传感装置的融合技术;电力传感网综合信息接入与传输平台技术;电力物联网编码技术、海量数据存储、过滤、挖掘和信息聚合技术;新一代高性能电力线载波(宽带/窄带)关键通信技术;电力新型特种光缆及试点工程,新型特种光缆设计、制造、试验、施工、运维等配套支撑技术及基本技术框架,新型特种光缆的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智能电网统一通信的应用模式、部署方式和网络架构,统一通信在支撑调度、应急、用电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和解决方案。
智能电网统一信息模型及信息化总体框架;电网海量信息的存储结构、索引技术、混合压缩技术、数据并发处理、磁盘缓存管理、虚拟化存储和安全可靠存储机制等信息存储技术;基于计算机集群系统的并行数据库统一视图和接口、并行查优、海量负载平衡和海量并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技术;海量实时数据与非实时数据的整合检索和利用技术;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技术;海量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存储及实时处理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电网可视信息的模式识别、图形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视化支撑技术架构;智能监控系统架构,计算机视觉感知方法、智能行为识别与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桌面终端、移动终端、互动大屏幕等多信息展现渠道;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包括主电路拓扑、仿真分析技术、关键组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保护技术、试验测试技术,开发工业装置并示范应用;利用柔性交流输电设备的潮流控制和灵活调度技术。
高性能、低成本、安装运维方便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短路限流器,包括新型固态限流装置分析建模与仿真技术、固态限流器主电路设计技术、固态限流器的控制与保护策略,工程化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限流装置研制。
面向输电系统应用的高温超导限流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导限流装置的限流机理、主电路拓扑、建模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方法、控制策略、保护系统、试验测试技术,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示范装置研制。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断路器分断原理理论分析、模型与仿真、直流断路器总体方案、成套电气与结构、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化、成套试验方法、SF6断路器电弧特性等,15kV级直流断路器样机研制及示范工程。
高压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绝缘结构型式、机械和电学特性、绝缘、结构和导电材料选择、成型工艺、相关测试和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320kV级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研制及相关试验测试。
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电流和电压测量方法和技术,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和电压测试系统方法和技术路线,直流输电系统测量装置计量和标定方法,高电位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测试系统,全光直流电流互感器和全学直流电压互感器,满足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需求的样机及相关试验、认证和示范应用。
换流器拓扑结构和主回路优化、多端柔性直流供电系统分析、计算和仿真;多端直流供电系统与交流供电系统的相互影响和运行方式,研究多端直流供电系统的控制保护系统架构、电压、潮流和电能质量控制方法;紧凑型、模块化换流站设备及其控制保护系统,它们在城市供电中的示范应用。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基本模型、控制保护方案,直流配网仿真模型和技术,直流配电网设计技术,直流配电网换流站关键装备,直流配电网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考虑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与电网互动情况下的直流配电网建设和优化运行方案,直流配电网管理和控制系统,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及相关技术、装置和系统的有效验证。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建立一个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储能的智能电网综合集成示范工程,实现智能电网多个领域技术的综合测试、实验和示范,并研究智能电网的可行商业运营模式,形成对未来智能电网形态的整体展示,体现低碳、高效、兼容接入、互动灵活的特点。
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的技术领域包括:
大规模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
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协调运行电网技术;
大规模储能系统;
高密度多点分布式供能系统;
智能配用电系统;
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技术;
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
⑷ 网络安全监测装置不上报事件怎么处理
你说的上报事件是站端向主站上报吧
1、首先要确定网络是否通畅,路由是否正确,交换机端口是否up,后台ping主站地址是否正常
2、然后检查通讯配置,主站地址配置是否正确,有没有勾选告警上传选项
3、再检查本端证书及主站证书导入是否有误,可以在后台用cat命令查看证书存放路径下的证书跟调度发过来的证书是否一致
4、查看纵向隧道是否协商成功,8800端口是否在纵向加密策略上打开,一般纵向需要建2条策略,第一条端口本端8800-8801对端1024-65535,第二条本端1024-65535对端8800-8801
5、重启上传程序或者直接重启监测装置后查看有没有跟主站的tcp链接
6、调度主站导入站端证书是否正确,站端ip是否配置正确,主站重启接收程序
7、如果检查了这些还是有问题尽快联系厂商工程部和研发人员
希望问题早日解决
⑸ 电场安全的计算机问题,这些话用白话解释下啊,说的好领导满意绝对有红包
电场应该是指电厂吧
1.电力监控系统用来监测电力网络运行状态,这个电力监控系统自身需要安全防护,以抵挡来自其他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所以要配备正确齐全的防护策略(手段)。
2.风光功率预测、火电机组监测装置是安全2区的设备,这些设备和安全1区的设备通信,要通过硬件防火墙这样的一个装置。
3.安全1区、安全2区的设备和其他区的设备通信时要通过单向隔离装置(即只能单方面通信,就像河水只从上游流到下游)。
4.(2)里面说的非安全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等。都是要整改的,就是要按要求使用安全的硬件设备(比如说计算机不能用外国的,要用国产的),操作系统,数据库。
⑹ 谁有II型网络安全检测装置技术论坛网址(南瑞信通、积成电子、北京科东)
就我们所用到的II型网络监测装置,主要是利用设备自身数据概况预知故障是对时状态自检的一种方式,可监视时钟,受自身数据设计限制,发现的问题不全面,有局限性,但利用自身数据发现故障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时钟偏差测量以被监测外围无法预知故障的另一种监测,以对时报文形式传递。其实是可以从报文开始分析,这样也有助于后期的交流和实际用途。
⑺ 跪求煤矿人员定位各种管理制度,详细制度请看补充。
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安装、使用与维护
1.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规定,人员定位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1)考勤管理功能,能够实时对煤矿各类人员出入井时间、下井班数、班次、迟到、早退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可进行分类分级汇总、统计查询、报表打印;
(2)安全管理功能
①能显示井下巷道分布、设备安装及运行状态、当前各区域人员分布,人员的滞留等信息,并当有人员滞留超时、区域超员或设备运行异常时报警及异常信息进行统计显示。
②能够对任意指定编号或者姓名的携卡人员下井活动实时定位跟踪,活动轨迹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
③有管理中心向携卡人员呼叫时标识卡声光提示及携卡人员有向管理中心发出紧急呼叫信息的双向呼叫功能。
④有煤矿井下特殊区域限制员工非法进入,如果有未经许可人员接近该区域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地面监控主机也会发出报警信号功能。
(3)人事及用户管理功能,有与标识卡相关的员工基本档案管理、工资辅助管理等简单人事管理功能及登录人员定位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
(4)在人员出、入井口应设置大屏幕LED显示及语音报号检卡系统,用于出入井人员考勤管理和检测出入井人员标识卡的完好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5)系统地面中心站主机应采用双机热备,数据保存半年以上,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丢失信息的时间长不大于5min。
(6系统应具备联网功能,可通过客户端对监控信息进行查询,分析。通过授予权限,能够对系统进行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
(7)系统应具有故障自动诊断功能,可自动判断出故障设备及定位到具体识别器、读卡分站,自动弹出报警信息,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2.人员定位系统的安装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人员定位系统设备必须具有“MA”标志证书。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24h合格后方可使用。防爆设备应经检验合格并贴合格证后,方可下井使用。
(2)地面中心站主机设置在矿调度室,环境应满足主机设备安装要求。调度室设置显示设备,显示井下人员位置等。
(3)进入机房或入井口处的电缆应具有防雷措施,避雷装置接地要可靠,接地电阻<5Ω。
(4)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应设置读卡器,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出入井、出入重点区域、出入限制区域的要求。
(5)巷道分支处应设置读卡器,并能满足检测携卡人出入方向的要求。
(6)分站应设置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支架或悬挂在距底板≥300mm位置。
(7)编制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对人员定位系统的分站的安设地点,信号电缆、电源电缆的敷设,监测区域等做出明确规定,并附详细布置图。
3.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所有下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严禁一人携带多卡入井。
(2)携带识别卡下井人员通过井口专用检卡设备时要检查识别卡是否正常,如发现电量不足,卡号错误,信息不全时与维护人员联系,换识别卡,并能在换卡的同时进行信息关联。
(3)井下工作人员严禁更换、随意拆卸识别卡,若有问题,及时与维护人员联系更换识别卡。
(4)井口检身人员,必须对下井人员是否携带检识别卡进行查。
(5)监控中心站值班员负责监视系统设备的运转和监测数据变化情况,核实和汇总人员跟踪监测信息,对信息出现异常或设备报警时,立即通知维护人员,并做好中心站运行日志,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后向有关负责人汇报。
4.人员定位系统的维护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专业维护人员定期对人员定位监测装置进行巡视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排查。
(2)各单位或监测人员发现监测装置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通风区汇报并核实。
(3)井下人员的工作单位岗位如有变动 ,所在单位应及时信息中心,专业维护人员24小时内将识别卡信息调整,并将相关人员信息的录入管理。
(4)各有关区队要加强管辖区域内所安设的跟踪监测装置的看护管理,每班要派专人对设备线路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如有丢失损毁由责任单位负责找出责任人或照价赔偿。
(5)专业维护人员要及时维修更换有问题的读卡器,不得因读卡器问题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6)专业维护人员要确保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不间断运行,出现故障及时排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7)各分站电源由供电区队负责、严禁长时间停电,如有开关跳闸,应及时恢复停电。
(8)分站和读卡器严禁随意移动、搬迁,影响巷道施工时,必须经机通风区同意,并得到调度所同意后方可作业。
5.人员定位系统设备更新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性能先进的设备更换技术性能落后又无法修复改造的老旧设备。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申请报废更新。
(1)设备严重老化、技术落后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设备;
(2)通过修理,虽能恢复精度和性能,但一次修理费用超过设备原价的80%以上,经济不合理的;
(3)受意外灾害,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或严重失爆不能修复的;
(4)不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的,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应淘汰的设备。
第二节 运行管理
1.煤矿应配备满足人员定位系统使用工作需要的操作、维护人员。操作、维护人员应了解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能熟练地操作使用系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2年以上现场实践经验,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2.安监处负责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煤矿必须将人员定位系统运行情况纳入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检查验收范围,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必须编制人员定位系统发现问题应急处置预案。
3.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管理程序如下:
(1)通风区监控中心负责系统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实行每天24小时值班,值班员应认真监视监视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详细记录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填写运行日志。
(2)接到系统报警后,值班员应立即通知生产调度、通风区值班人员及矿值班领导,并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结果应记录备案。
(3)煤矿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经常通过人员定位系统终端了解矿井生产人员组织等相关情况,分析、研究系统的各类数据,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及入井人员活动规律,以提高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决策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能力。
4.煤矿要建立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资料管理与使用制度,技术资料要定期保存。
(1)要按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以下帐卡和报表:
①设备、仪表台账;
②设备故障登记表;
③检修记录;
④巡检记录;
⑤中心站运行日志;
⑥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2)煤矿应绘制人员定位设备布置图,图上标明分站、电源、中心站等设备的位置、接线、传输电缆、供电电缆等,根据实际布置及时修改,并报矿技术负责人审批。
(2)中心站应每3个月对数据进行备份,各份数据应保存1年以上。
(4)图纸、技术资料应保存1年以上。
⑻ 科东纵向加密怎么配置
1)打开客户端:(注意不同时间段的设备需要不同版本的管理工具)
管理工具:新版纵向低端百兆、普通百兆、千兆都用PSTunnel2000加密装置千兆改通讯_V4.3.3管理工具,老版千兆也用PSTunnel2000加密装置千兆改通讯_V4.3.3管理工具,老版低端百兆、普通百兆用PSTunnel2000加密装置百兆管理工具改通讯V4.3.3管理工具。
注意:老版跟新版配置备份不能互相备份恢复,只能新版备份恢复到新版设备,老版设备备份恢复到老版设备; ((管理工具和插件在随机附带的光盘里可以找到))
(win7设备需要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2)配置笔记本网口
将笔记本网卡配置成与设备IP相同网段的IP(设备ip是169.254.200.200,笔记本可设置:169.254.200.100,网线连接设备eth4口)
如果登陆一台纵向后连接另一台始终登陆不上去,进入命令行执行 arp –d,清空缓存
3)到登陆界面:
修改下图的设备IP为169.254.200.200,然后直接确定。
问题:登录时。不能登录,连接失败
检查步骤:看管理工具版本是否对应,(后台会不会报错)
笔记本的防火墙应关闭,杀毒软件关闭
笔记本是否配置了169.254.200.X网段的ip地址
在笔记本ping 169.254.200.200 ,应该ping不通,但是arp –a可以学习到169.254.200.200对应的MAC地址,学不到说明网络有问题,检查eth4灯是否亮,网线是否OK等。也可在后台ifconfig eth4 169.254.200.200给网口临时配上地址,然后再登录。
4)登陆后,配置 à 装置基本配置:
如果划分VLAN,Vlan标记类型选择“802.1q”
如果未划分VLAN,Vlan标记类型选“无”
此界面除 Vlan标记类型 ,工作模式 外其余均是默认选项。
监测外网 5分钟
5)配置 à VLAN配置:
eth0跟eth1为一组,eth2跟eth3为一组,eth0、eth2是内网口,一般接交换机,eth1、eth3是外网口一般接路由器,vlan配置只在外网口配置(ETH1,ETH3),IP地址和子网掩码及VLAN号均为分配好的。
其中IP地址就是纵向设备的IP地址,掩码是纵向设备的ip的掩码,vlan是纵向加密设备ip所属的vlan号,如果没有划分vlan则为0。
6)配置 à 路由配置:
需要确认业务ip的网关是配在路由器上还是在交换机上,如果是配在路由器上,只在外网口配置(ETH1,ETH3),目的地址跟目的子网掩码用来确认目的网段,(默认路由就是0.0.0.0 0.0.0.0),网关是分配好的,就是纵向加密ip地址所在网段的网关地址,其余默认。
如果配置默认路由,直接0.0.0.0 0.0.0.0 网关地址
7)配置 à 安全隧道:(需要确认此设备需要跟那几个主站通信,有几台主站设备就需要几条加密隧道,外加一条明通隧道)
隧道名是自动生成的。
设备描述部门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去写。
证书标识:(0-1024)对端设备证书的标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后面证书导入------远程设备证书----需要跟相应隧道对应好,每条加密隧道对应一个加密证书。
本地设备IP:就是vlan配置里面纵向设备的ip地址。
远程设备IP:加密隧道就是要建立加密隧道的对端纵向加密设备ip地址。明通隧道就是1.1.1.1。
远程子网掩码:就是要建立加密隧道的对端纵向加密设备的掩码。
明通模式:只有一端有加密设备,另一端没有加密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放开一些到网关、交换机管理等不需要加密或没有加密条件的明通策略)。
除证书标识,IP,子网掩码,工作模式外其余默认
8)配置 à 安全策略:
策略标识:自动生成
本地设备IP:就是vlan配置里面纵向设备的ip地址。
对端设备IP:加密隧道就是要建立加密隧道的对端纵向加密设备ip地址。明通隧道就是1.1.1.1。(本地设备跟对端设备的ip意思就是确定本条策略是挂到这条相应的隧道下面的)
源起始IP、源结束IP都是本端的(需要加解密的业务地址段)
目的起始IP、目的结束IP是对端的(需要加解密的业务地址段)
处理模式:在明通隧道下面的策略就配置成明通模式。通常情况下,放开一些到网关、交换机管理等不需要加密或没有加密条件的明通策略,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添加。
9)配置à告警及其他配置:
如果所调试设备的地区有内网安全监视平台需要配置日志告警
报警输出目的IP地址:需要上传日志告警信息的目的采集服务器的ip地址(自动化人员会提供)
报警输出的端口:514
10)管理中心配置:
如果所在地区有内网安全监视平台或者纵向加密管理中心,都需要配置管理中心,以便主站能远程管理厂站纵向加密装置。
IP地址:管理中心的ip地址(自动化部门会提供)
证书标识:默认从1032开始 (跟隧道的证书标识一样,此证书标识要在导入管理中心证书的时候与其对应)
权限:设置
11)需要导入的证书:(在证书导入里面)
调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导入三类证书:RSA设备证书、远程设备证书、管理中心证书。
远程设备证书的证书标识一定跟隧道里面的证书标识对应。如果有两个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的证书同样要对应。
基本完成,配置时遇到什么问题,或者需要技术支持,敬请联系北京星华永泰科技有限公司
⑼ 南瑞isg-3000网络安全监测装置usbkey丢了咋办
可以直接与系统集成商或软件提供商联系,让他们给你新的秘钥U盘。由于加密方式只有他们掌握,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决。同时,他们也可以把原来的秘钥U盘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