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使用网络图构造进度管理模型麻烦告诉我
本文着重从技术角度出发,从基本条件入手,结合PERT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如何使用网络图来构造进度管理模型,最后给出了网络优化的方法。下面,我们进行详细地讲解。一、编制进度计划所需的基本条件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编制的计划称为网络计划。它是五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编制大型工程进度计划的有效方法。编制进度计划前,需具备以下条件:1.将计划的工程项目划分为若干工作为了研究项目内部的内在联系和依附关系,要把项目划分为一些工作。随项目大小不同和使用对象不同,工作的粗细程度也不同。原则上供上层领导用的划粗些,供基层单位用的划细些;大项目划粗些,小项目划细些;一般项目划粗些,特殊项目划细些。2.编制工作表工作表除工作外,更主要的是确定并指明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确定其先行工作,最好是其紧前工作。3.确定工作延续时间等基本数据①确定工作延续时间。②确定单位时间内资源需要量。二、PERT(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 Review Technique)图基本概念我们首先介绍几个概念:工作(Activity),即至少要消耗时间,在多数情况下还要消耗资源的一种活动;事件(Event),即工作的开始或结束,仅发生于瞬时,既不消耗时间也不消耗资源;计划项目(Project),由工作集合A和事件集合B构成的集合P,即 P = [ A , E ];网络,因工作需时间,工作是沿某一方向前进的,故计划项目和有向图D=[V , A]有一个对应关系,又因对每一工作均需赋时间和各种资源的权,故此有向图是有向网络,简称网络。在网络图中,用一条弧和两个结点表示一个确定的工序。工序开始的结点常以i表示,称为箭尾结点,也称箭尾事项。工序结束的结点常以j表示,称为箭头结点,也称箭头事项。工序的箭尾事项与箭头事项称为该工序的相关事项。在一张网络图上,只能有始点和终点两个结点,分别表示工程的开始和结束,其它结点既表示上一个(或若干个)工序的结束,又表示下一个(或若干个)工序的开始。在绘制网络图时,遵循以下规则:1.方向,时序与结点编号网络图是有向图,按照流程顺序,规定工序从左向右排列。网络图中的各个结点都有一个时间(某一个或若干个工序开始或结束的时间),一般按各个结点的时间顺序编号。2.虚工序为了表达相邻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实际上并不存在而虚设的工序,用虚箭线表示,虚工序不需要人力,物力等资源和时间。3.相邻的两个结点之间只能有一条弧即一个工序用确定的两个相关事项表示,某两个相邻结点只能是一个工序的相关事项。在计算机上计算各个结点和各个工序的时间参数时,相关事项的两个结点只能表示一道工序,否则将造成逻辑上的混乱。4.网络图中不能有缺口和回路在网络图中,除始点与终点外,其它各个结点的前后都应有弧连接,即弧中不能有缺口,使网络图从始点经任何路线都可以到达终点。否则,将使某些工序失去与其紧后(或紧前)工序应有的联系。网络图中不能有回路,即不可有循环现象。否则,将使组成回路的工序永远不能结束,工程永远不能完工。5.平行作业为缩短工程的完工时间,在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某些工序可以同时进行,即可采用平行作业的方式。在有几个工序平行作业结束后转入下一个工序的情况下,考虑到便于计算网络时间和确定关键路线,选择在平行作业的几个工序中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工序,直接与其紧后工序衔接,而其它工序则通过虚工序与其紧后工序衔接。6.交叉作业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一些工序,在工艺流程与生产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不必等待工序全部结束后再转入其紧后工序,而是分期分批的转入。这种方式称为交叉作业,交叉作业可以缩短工程工期。7.始点和终点为表示工程的开始和结束,在网络图中只能有一个始点和一个终点。当工程开始时有几个工序平行作业,或在几个工程结束后完工,用一个始点,一个终点表示。若这些工序不能用一个始点或一个终点表示时,可用虚工序把它们与始点或终点连接起来。8.网络图的分解与综合根据网络图的不同需要,一个工序所包括的内容可以多一些,即工序综合程度较高,也可以在一个工序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少一些,即工序的综合程度较低。一般情况下,工程总指挥部制定的网络计划是工序综合程度较高的网络图(母网络)。而下一级部门,根据综合程度较高网络图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工序程度较低的网络图(子网络)。将母网络分解为若干子网络,称为网络图的分解。而将若干子网络综合为一个母网络,则称为网络图的综合。三、网络时间与关键路线1.路线与关键路线路线:在网络图中,从始点开始,按照各个工序的顺序,连续不断地到达终点的一条通路称为路线。关键路线:在各条路线上,完成各个工序的时间之和是不完全相等的。其中,完成各个工序需要时间最长的路线称为关键路线。关键工序:组成关键路线的工序称为关键工序。如果能够缩短关键工序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工程的完工时间。而缩短非关键路线上的各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却不能使工程完工时间提前。即使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地延长非关键路线上各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至于影响工程的完工时间。编制网络计划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一个庞大的网络图中找出关键路线。对各关键工序,优先安排资源,挖掘潜力,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压缩需要的时间,而对非关键路线上的各个工序,只要在不影响工程完工时间的条件下,抽出适当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用在关键工序上,以达到缩短工程工期,合理利用资源等目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可以明确工作重点,对各个关键工序加以有效控制和调度。1.1网络时间的计算为了编制网络计划和找出关键路线,要计算网络图中各个事项及各个工序的有关时间,称这些有关时间为网络时间。1)作业时间(Tij)作业时间:为完成某一工序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工序的作业时间,用Tij表示。确定作业时间有两种方法。一点时间估计法:在确定作业时间时,只给出一个时间值。三点时间估计法:在未知的和难以估计的因素较多的条件下,对完成工序可估计三种时间,之后计算它们的平均时间作为该工序的作业时间。估计的三种时间是:乐观时间--在顺利情况下,完成工序所需要的最少时间,常用符号a表示;最可能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完成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常用符号m表示;悲观时间:在不顺利情况下,完成工序所需要的最多时间,常用符号b表示。一般情况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作业时间:T = (a 4m b ) / 6方差为:σ2 = (( b – a )/ 6 )2工程完工时间等于各关工序的平均时间之和。假设所有工序的作业时间相互独立,且具有相同分布。若在关键路线上有s道工序,则工程完工时间可以认为是一个以为均值,以为方差的正态分布。2)事项时间①事项最早时间TE(j),若事项为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的箭尾事项时,事项最早时间为各工序的最早可能开始时间。若事项为某一或若干工序的箭头事项时,事项最早时间为各工序的最早可能结束时间。通常是按箭头事项计算事项最早时间,用TE(j)表示,它等于从始点事项起到本事项最长路线的时间长度。计算事项最早时间是从始点事项开始,自左向右逐个事件向前计算。假定始点事项的最早时间等于零,即TE(1) = 0 。箭头事项的最早时间等于箭尾事项最早时间加上作业时间。当同时有两个或若干个箭线指向箭头事项时,选择各工序的箭尾事项最早时间与各自工序作业时间的最大值。即TE(1) = 0TE(j) = Max{ TE(i) T( i ,j ) } ( j = 2 , … , n )式中:TE(j)为箭头事项的最早时间;TE(i)为箭尾事项的最早时间。②事项最迟时间TL(i),即箭头事项各工序的最迟必须结束时间,或箭尾事项各工序的最迟必须开始时间。为了尽量缩短工程的完工时间,把终点事项的最早时间,即工程的最早结束时间作为终点事项的最迟时间。事项最迟时间通常按箭尾事项的最迟时间计算,从右向左反顺序进行。箭尾事项i的最迟时间等于箭头事项j的最迟时间减去工序i→j的作业时间。当箭尾事项同时引出两个以上箭线时,该箭尾事项的最迟时间必须同时满足这些工序的最迟必须开始时间。所以在这些工序的最迟必须开始时间中选一个最早(时间值最小)的时间,即TL(i) = Min{ TL(j) – T(i,j) } ( i = n-1 , … , 2 , 1 )式中,TL(i)为箭尾事项的最迟时间;TL(j)为箭头事项的最迟时间。3)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最迟结束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①工序最早开始时间TES(i,j),任何一个工序都必须在其紧前工序结束后才能开始。紧前工序最早结束时间即为工序最早可能开始时间,简称为工序最早开始时间,用TES(i,j)表示。它等于该工序箭尾事项的最早时间,即TES(i,j) = TE(i)②工序最早结束时间TEF(i,j),是工序最早可能结束时间的简称,它等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加上该工序的作业时间,即TEF(i,j) = TES(i,j) T(i,j)③工序最迟结束时间TLF(i,j),在不影响工程最早结束时间的条件下,工程最迟必须结束的时间,简称为工序最迟结束时间,用TLF(i,j)表示。它等于工序的箭头事项的最迟时间,即TLF(i,j) = TL(j)④工序最迟开始时间TLS(i,j),在不影响工程最早结束时间条件下,工序最迟必须开始的时间,简称为工序最迟开始时间,它等于工序最迟结束时间减去工序的作业时间,即TLS(i,j) = TLF(i,j) – T(i,j)⑤工序总时差TF(i,j),在不影响工程最早结束时间的条件下,工序最早开始(或结束)时间可以推迟的时间,称为该工序的总时差,即TE(i,j) = TEF(i,j) – TES(i,j)或者= TLF(i,j) – TLS(i,j)工序总时差越大,表明该工序在整个网络中的机动时间越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该工序的人力,物力资源利用到关键工序上去,以达到缩短工程结束时间的目的。⑥工序单时差FF(i,j),在不影响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的条件下,工序最早结束时间可以推迟的时间,称为该工序的单时差。FF(i,j) = TES(j,k) – TEF(i,j)式中,TES(j,k)为工序i→j的紧后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总时差为零的工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没有一点机动的余地。由这些工序所组成的路线就是网络中的关键路线。这些工序就是关键工序,用计算工序总时差的方法确定网络中的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是确定关键路线最常用的方法。四、网络优化绘制网络图,计算网络时间和确定关键路线,得到一个初始的计划方案。但通常还要对初始计划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根据计划的要求,综合地考虑进度,资源利用和降低费用等目标,即进行网络优化,确定最优的计划方案。1.时间优化根据对计划进度的要求,缩短工程完工时间。①采取技术措施,缩短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②采取组织措施,充分利用非关键工序的总时差,合理调配技术力量及人、财、物力等资源,缩短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2.时间--资源优化在编制网络计划安排工程进度的同时,就要考虑尽量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缩短工程周期。但是,由于一项工程所包括的工序繁多,涉及到的资源利用情况比较复杂,往往不可能在编制网络计划时,一次把进度和资源利用都能够做出统筹合理的安排,常常是需要进行几次综合平衡之后,才能得到在时间进度及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比较合理的计划方案。具体的要求和作法是:①优先安排关键工序所需要的资源。②利用非关键工序的总时差,错开各工序的开始时间,拉开资源需要量的高峰。③在确实受到资源限制,或者在考虑综合经济效益的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地推迟工程完工时间。3.时间—费用优化在编制网络计划过程中,研究如何使得工程完工时间短,费用少;或者在保证既定的工程完工时间的条件下,所需的费用最少;或者在限制费用的条件下,工程完工时间最短;就是时间—费用优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完成一项工程,所需要的费用可分为两大类:①直接费用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的工资及附加费,设备,能源,工具及材料消耗等与完成工序有关的费用。为缩短工序的作业时间,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组织措施,相应地要增加一部分直接费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工序地作业时间越短,直接费用越多。②间接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等。间接费用,通常按照施工时间的长短分摊,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内,工序的作业时间越短,分摊的间接费用越少。在进行时间—费用优化时,需要计算在采取各种技术组织措施之后,工程项目的不同的完工时间所对应的工序总费用和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总费用。使得工程费用最低的完工时间称为最低成本日程。编制网络计划,无论是以降低费用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尽量缩短工程完工时间为主要目标,都要计算最低成本日程,从而提出时间—费用的优化方案。网络优化的思路与方法应贯穿网络计划的编制,调整与执行的全过程。
⑵ 标题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健康使用网络,养成网络自律行为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我们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大家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大家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⑶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网络名词。那么什么是网络心理学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网络心理学,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一、网络:作为心理与行为存在的“第三空间”
工具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作用从来都是哲学家和进化研究者们在探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时最重要的主题。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复杂前景最广阔的工具,它因而远远超越了作为人类工具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全面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际互动和群体行为的组织方式。
互联网全面超越了人类传统的工具,表现在其共享性、智能性和渗透性。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体现在个人思想和群体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互联网对人类行为效能影响的根本基础在于其智能属性,它能部分替代人类完成甚为复杂的信息加工功能;互联网对人类行为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在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能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地渗透。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其名着《技术与时间》中,从技术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假说:“在物理学的无机物和生物学的有机物之间有第三类存在者,即属于技术物体一类的有机化的无机物。这些有机化的无机物贯穿着特有的动力,它既和物理动力相关又和生物动力相关,但不能被归结为二者的‘总和’或‘产物’。”。在我们看来,互联网正是这样一种“第三类存在者”。互联网首先依存于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但是其支撑控制软件与信息内容的生成和运作又构成自成一体的系统,有其自身的动力演化机制。所谓的“网络空间”, 就是介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
心理学深入互联网,正是要探索这个第三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存在方式和演变规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学正处在迅速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并且必将成为心理科学发展的一个创意无限的重要领域。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网络空间从文本环境转变为多媒体环境,从人机互动转变为社会互动,使它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在第三空间这个新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中,一定会衍生出反映人类行为方式和内心经验的新的规律,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行为表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和网络覆盖的普及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性,人们在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很容易将网络空间看做是自己思想与人格的延伸。伴随着网络互动产生的放大效应,人们甚至会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可以轻易相通,甚至可以混合重构为一体。个人思想之间的界线模糊了,融合智慧正在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新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正在改写人类的思想史。从人类众多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将会是持续不断的。从人类行为规律的层面探索这种改变及其效果,这样的研究问题就像网络本身一样令人兴奋和充满挑战。
二、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行为重构的基点
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来说,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体现为基本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人际特性和自我特性,分别对应的就是网络空间的跨越性、异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从人的行为的属性来说,这四个特性也是网络与人的结合带来的人的行为的新属性,是在传统的环境和空间中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特性是在网络环境下重新审视和分析人的行为结构的基点。
跨越性
网络跨越性体现在空间距离的跨越,空间距离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被大大减弱。便利的多媒体在网络中的传递可以让人们跨越地理空间上的阻隔、物理的障碍进行互动和连接,包括信息分享和交换、商品交易和情感联结。这样的便利性一方面扩展了个体的生活广度,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之前不太可能获得的商品、信息或者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个体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定位,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和生活相关事务让自我知觉的影响范围更大。因此,跨越性一方面使得个体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分割,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扩大了个体的心理空间和行为范围。
异步性
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但是网络的一大特性正是提供异步性的交流沟通,通过邮件、论坛、个人主页、博客甚至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异步性交流虽然部分不够及时,但是却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控制性。个体可以基于这一特性,随时终止或者开始沟通;同时,也给了个体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选择回应的方式,而不必担心可能因慌乱而出错,带来人际损害;异步性允许个体同一时间内开展多重社交,在沟通中感受到更多的可控性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异步性以网络存储技术作为基础,能以多种形式的大数据形成巨量的群体智慧。个体在心理上可以随时面对群体智慧的存在,提取信息或者贡献自己的创造。异步性使得个体与人类智慧活动的关系得以改变,对于人类智慧的进化发展和文明活动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里可以隐匿自己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和身份信息、外貌特征甚至人格倾向,体现了人际互动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特点。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个人特征,也可以控制何时及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的人格信息。网络的匿名性对于处于自我认同发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使青少年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自我认同实验,有助于其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获得。同时,这样的特性对于那些在现实中因外在特征受到限制的人可以有选择性地呈现,从而促进关系的建立。
去抑制性
根据Zimbardo的研究,抑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受自我意识、对社会影响的察觉和对公众看法的担心所约束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去抑制可以被描述为这些因素的缺乏;或从相反的角度,去抑制可以被视为公共意识的减弱,这将导致降低对他人看法的关注。而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技术和行为方式就会带来“去抑制效应”。这种特性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两种方向:一是人们可能会利用它表现令人不快的举动或情绪,通常是辱骂他人或者实施网络欺负等行为;另一种情况是它可能让人们诚实而开放地面对某些个人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是无法讨论的。由于去抑制性的影响,个体在网络中就可能发表一些较为奇怪和独特的言论、呈现出比较标新立异的装扮、分享独特见解或者经历,甚至分享自己的生活等。这种网络上的“晒”和“秀”的展示性已经成为网络行为的一个特点。
网络空间的上述四种心理特性,可以用作描述网络行为的基本维度。当一个行为置于这个属性体系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网络中行为的特点和差异,更深入地理解网络中行为的相互联系。
三、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类型:行为研究体系的重构
Gosling和 Mason将心理学中的互联网研究分为三类:(1)转换性研究,指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互联网上,如在线调查;(2)现象性研究,指由网络激发的行为或者基于网络的行为,如网络欺负;(3)新兴类研究,指使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已有的主题,如谣言。这种分类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特别是方法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与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可以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基于网络的研究、源于网络的研究和融于网络的研究。这种分类其实是以互联网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范畴的一种重构。“基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作为研究人心理和行为的工具和方法,作为收集数据和测试模型的平台,如进行网上调查、网络测评等。
“源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看做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依据传统心理学的视角考察网络使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网络是人类行为演化过程中全新的影响因素,能够全方位地影响人的行为,从基本的语词加工机制再到群体智慧的无限可能性,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行为进化的进程。源于网络的研究正是要探讨这种网络改变行为的机制。
“融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看作是一个能够寄存和展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独立空间,来探讨网络空间中个人和群体的独特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网络内外心理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这类研究内容包括社交网站中的人际关系、体现网络自我表露风格的“网络人格”等。
以上这三类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行为层面对网络和行为进行了重构。这样一个行为重构的研究体系,能有助于更系统深入地探讨行为在网络时代中的不同属性和特征。
四、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行为重构的领域实践
网络心理学,是指对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领域或心理学分支,从网络心理学诞生之初至如今的蓬勃发展,网络心理学对行为的界定和重构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1984年,Sherry Turkle出版了Second Life: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可以算是首次系统提出对计算机技术和人类关系进行探讨的学术着作。此后,Elwork 和Gutkin提出计算机时代的行为科学研究,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从教育心理、信息加工、到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领域,均有涉及。1985年,《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杂志创立,开始发表计算机、网络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研究论文,这标志着学术界对网络心理学的重视和认可。
时至今日,已经有超过20种学术期刊发表网络心理与行为的.相关论文,年发表量数以千计,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Yan 和Zheng用个体生命发展阶段来比喻网络心理学的发展,认为目前的网络心理学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其原因为:一方面,这一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儿童期”期间,已经发展出了基本知识和方法论基础,具备了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基本能力;但另一方面在智力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所有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中,有些研究主题格外受到了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其中包括(1)网络成瘾、网络欺负等因为网络的迅速普及而出现的新型问题行为,由于其在年青一代中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存在独特的发生机制而引起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2)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网络色情等受欢迎的网络功能使用行为,由于其庞大的使用群体、巨大的市场收益和产业链条以及潜在的高危成瘾倾向,是目前网络使用行为中最受关注的行为,从其行为特点到对个体的影响,均有涉及;(3)网络情境下的教与学,不但使传统的教学互动得以扩展,并且发展出多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方式,那么网络中的教与学的过程存在哪些独特的特征、如何最大化实现网络教与学的效果、哪些因素可能会促进学习等问题均引起了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兴趣;(4)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拓展现有的心理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包括如何将传统的心理咨询借助于网络平台使更多人受惠、如何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效果最大化等问题均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11年,我国首个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华中师范大学通过筹建论证。中国心理学会已经正式筹建“网络心理学分会”。目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分支。
五、网络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两方面的需要使得网络心理学研究充满了活力。一方面,已有的心理科学知识运用于网络环境时需要经过检验和改造,传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可以得到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人们的网络行为表现出一些不同于现实行为的新的现象,需要提出全新的心理学概念与理论来解释,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需要与传统心理学深度融合
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一大挑战。一方面,诸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范式都可以移植到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为网络心理学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这些传统的研究主题在网络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相应研究变量的测量以及对个体发展和适应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网络欺负为例,传统欺负存在明显的以强凌弱的特点,欺负者与被欺负者都存在于特定物理空间,比较明确。而网络欺负与被欺负者之间的强弱关系变得更加模糊,而且被欺负者可能并不知道欺负者是谁,一个被欺负者甚至可以受到成百上千的人欺负。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性,网络欺负的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被欺负者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的研究主题和变量移植到网络之中,研究变量的测量、数据的收集、变量的特点和影响后效、网络中相应变量的独特意义和价值都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根据现有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文献和方法,对于网络心理研究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深入探讨。
首先,网络心理变量是否具有独特的“网络”属性和特点。其次,网络心理变量与传统心理相应变量有何关系。再次,网络心理主题和变量的测量是否可靠可信。最后,网络心理变量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传统的心理变量和研究主题之外,是否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发现网络中独特的研究主题?
总之,应该在厘清网络心理主题和变量的核心内涵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出网络的独特魅力和潜在特点及其影响。
网络技术与行为主体的双重发展带来的行为复杂性和方法挑战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和群体作为行为主体也在成长中表现出变化和差异。互联网在全面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环境空间在塑造或改变年青一代的成长。从出生时就在网络环境中并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一直使用网络的群体被称为“数字土着”,而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才开始使用网络的群体被称为“数字移民”。不同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为塑造程度和模式也会随之不同。因此,探讨随着网络的改变,网络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网络本身的进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在网络没有如此普及之前,个体可能会在网络这种新的“虚拟”平台去建构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而且个体线上和线下的社交圈的重合度不大,这也为个体的网络身份和人格的探索和提升提供了便利。但随着网络普及率的逐年提升,线上与线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对大部分个体而言,线上交往可能只是其线下交往的扩展和延伸,个体可能不再寻求在网络中再建立和塑造与线下不同的人格和身份认同。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个体的自我呈现和人格表达具有线上线下的统一性。
网络对数字土着和数字移民的影响或许存在差异,对“6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的网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文化提供的工具实现的。不同朋辈受到各自年代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的依赖和使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网络社交圈子逐渐缩小,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的朋友数量明显少于年轻人;同时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现实中的朋友,而年轻人社交网站中的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那么熟悉的人。比较不同朋辈的网络使用的差异及其对他们发展和生活适应的影响是网络心理学领域一个亟待深入的主题。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早期(如十年前)的研究结论或许并不适合如今的研究状况,甚至可能与目前的研究结论截然相反。以社交网站的使用为例,早期的使用者可能用社交网站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际关系,但总的来说,社交网站中的朋友并不算太多,个体并没有因为在社交网站中的投入而忽视线下的社会交往。因此,社交网站的使用可能降低了个体的孤独感,提升了其幸福感。但是随着社交网站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使用社交网站可能变得比较被动,并因为线上的社会交往忽视了线下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而社交网站的使用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因此,对于早期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盲目迷信,对于现在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推广到几年之后也应保持谨慎。这是网络心理学所面临的知识生命周期的一大挑战。而对于网络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矛盾的结论,或许也可以从网络技术本身发展的角度给予分析和解释。
网络心理学发展面临研究伦理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大多以人为被试,研究的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有颇多争议。而网络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更是本领域研究的一大挑战。一方面,网络平台的环境和实验控制更低、参与者身份更难确认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另一方面,网络空间逐渐成为维系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外的第五维国家安全领域,针对网络空间的攻击、破坏、窃密、感知等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不影响网络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分析和研究也是网络心理学面临的伦理挑战。
与此同时,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下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热门词汇。正因为大数据与个体行为息息相关,这也使大数据发展到了与公民的隐私保护需求相抵触的阶段。在大数据与隐私的博弈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问题与经验而未雨绸缪,在大数据滥用成灾之前以权衡大数据发展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作为科研工作者,虽然所得的数据仅用于研究,但是仅用于研究显然不是绿色通行证。网络大数据的庞杂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哪些数据可以开放和共享,哪些数据不能用于研究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的办法。
信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心理研究机遇
互联网应用敏感地反映了新兴的技术手段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心理与行为新的表现形式。大数据和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影响未来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大数据的存在,使得心理学对实体样本数据的依赖得以减轻,并能够更加客观地呈现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甚至可以从一个更高层面对已有结果进行提取和组织。而智能手机的传感功能能够侦探周围的环境(噪音,光线,周围的其他人员),记录下个体在线以及离线时的行为,提供及时的自动调节。这能够平衡网络大数据的偏差,并实现评价的流动性的期望。在个体行为的连续性和群体行为的大规模属性研究方面,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给心理学和整个社会科学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
纵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网络心理研究,存在比较明显的瓶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主题较为狭窄。在国际网络行为研究领域,Facebook Psychology几乎占据了网络心理学的“半壁江山”。对于国内来说,网络成瘾一直是网络心理领域最活跃、最多产的主题。对于这些领域的广泛关注部分说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广泛深入的研究无可厚非,而且这两个领域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去拓展。但网络心理领域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体现不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其次,价值取向较为单一。大量研究者主要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网络欺负等),少有研究去探索网络的积极价值和意义。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有积极的影响就有消极的后效。研究者应该从更加客观的视角探索网络的两面性。
最后,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和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研究的更新节奏相对较慢,目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虽然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一方面要关注当下的网络热点话题和主题,还要留意未来几年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的主题或媒体平台,尽量实现“意识和技术的共同进化”。当然,一个更高的要求是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可以尽可能地从互联网的发展中抽取出一些不变或少变的元素,探讨这些元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体现在个体思想和群体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互联网对人类行为效能影响的根本基础在于其智能属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都将得到巨大改造,网络将进一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这些方面,都是网络心理学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集体智慧在网络中的形成机制、网络资源共享的心理动因、网络经济行为的数学模型、网络搜索关键词与人格表达、网络智能与人的智力发展等主题应该得到进一步关注。
;
网络营销与策划的用户画像实操如下:
第一步:建模,获取原始数据得到用户行为信息,数据预处理,分析用户行为,通过模型进行预测,完善用户画像,预测用户的操作行为;
第二步:思考多维度刻画用户画像:自然属性、兴趣属性、地理位置信息、IP、隐含属性。
第三步:标签,用户需求和用户场景不断更新,所以标签体系在不断的完善。
第四步:映射用户画像。
第五步:评估用户画像;第六步:数据可视化。
⑸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的步骤
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种,我只会最常用的BP神经网络。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学习算法。
简单点说,人工神经网络就是一个函数。只是这个函数有别于一般的函数。它比普通的函数多了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它根据正确结果不停地校正自己的网络结构,最后达到一个满意的精度。这时,它才开始真正的工作阶段。
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最好先安装MathWords公司出的MatLab软件。利用该软件,你可以在一周之内就学会建立你自己的人工神经网络解题模型。
如果你想自己编程实现人工神经网络,那就需要找一本有关的书籍,专门看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那部分内容。因为“学习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核心。最常用的BP人工神经网络,使用的就是BP学习算法。
⑹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1、树立正确的理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必然会荒废学业,耽误前程,将来追悔莫及。利用自动关机软件或者闹钟来提示和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2、为自己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活动安排表。
3、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充实自己的人生内容。比如多与同学交流,参加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积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户外活动等等。
4、详细记录下自己每次上网所做的事,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在浪费时间。
5、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我们既要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更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深刻了解沉湎于网络或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不沉湎于网上聊天和游戏,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法网吧的诱惑,在学校或在家里上网时,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上网时不使用侮辱、谩骂性的语言聊天。不轻易和网友约会,自觉遵守互联网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⑺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是,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犯罪分子不断更新网络欺诈手段。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它也对人的生活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欺诈对人们的网络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避免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