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几个专业名词:有关网络的
英文原义:The Internet Gopher Protocol
中文释义:(RFC-1436)网际Gopher协议
注解:这是一种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的一种从远程服务器上获取数据的协议。Gopher协议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它几乎已经完全被HTTP协议取代了。
IETF
1、概述
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是松散的、自律的、志愿的民间学术组织,成立于1985年底,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
IETF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工程及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它汇集了与互联网架构演化和互联网稳定运作等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者、运营者和研究人员,并向所有对该行业感兴趣的人士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IETF的会议。IETF大会每年举行三次,规模均在千人以上。
IETF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均由其内部的各类工作组协作完成。这些工作组按不同类别,如路由、传输、安全等专项课题而分别组建。IETF的交流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工作组所设立的邮件组中进行,这也是IETF的主要工作方式。
目前,IETF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组织。但是它有别于像国际电联(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制定组织。IETF的参与者都是志愿人员,他们大多是通过IETF每年召开的三次会议来完成该组织的如下使命:
1.鉴定互联网的运行和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详细说明互联网协议的发展或用途,解决相应问题;
3.向IESG提出针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的建议;
4.促进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的技术研究成果向互联网社区推广;
5.为包括互联网用户、研究人员、行销商、制造商及管理者等提供信息交流的论坛。
2、IETF相关组织机构
(1)互联网协会(ISCO -Internet Society)
ISCO是一个国际的,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其作用是促进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实现方式之一便是对各类互联网组织提供财政和法律支持,特别是对IAB管理下的IETF提供资助。
(2)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是ISOC的技术咨询团体,承担ISCO技术顾问组的角色;IAB负责定义整个互联网的架构和长期发展规划,通过IESG向IETF提供指导并协调各个IETF工作组的活动,在新的IETF工作组设立之前IAB负责审查此工作组的章程,从而保证其设置的合理性,因此可以认为IAB是IETF的最高技术决策机构。
另外,IAB还是IRTF的组织和管理者,负责召集特别工作组对互联网结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3)互联网工程指导组(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IETF的工作组被分为8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均有1-3名领域管理者(Ads—Area Directors),这些领域管理者ADs均是IESG的成员。
IESG负责IETF活动和标准制定程序的技术管理工作,核准或纠正IETF各工作组的研究成果,有对工作组的设立终结权,确保非工作组草案在成为请求注解文件(RFC)时的准确性。
作为ISOC(Internet协会)的一部分,它依据ISOC理事会认可的条例规程进行管理。可以认为IESG是IETF的实施决策机构。
IESG的成员也由任命委员会(Nomcom-Nominations Committee)选举产生,任期两年。
(4)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在ICANN的管理下负责分配与互联网协议有关的参数(IP地址、端口号、域名以及其它协议参数等)。IAB指定IANA在某互联网协议发布后对其另增条款进行说明协议参数的分配与使用情况。
IANA的活动由ICANN资助。IANA与IAB是合作的关系。
(5)RFC编辑者(RFC Editors)
主要职责是与IESG协同工作,编辑、排版和发表RFC。RFC一旦发表就不能更改。如果标准在叙述上有变,则必须重新发表新的RFC并替换掉原先版本。该机构的组成和实施的政策由IAB掌控。
(6)IETF秘书处(RFC Secretariat)
在IETF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少。IETF秘书处负责会务及一些特殊邮件组的维护,并负责更新和规整官方互联网草案目录,维护IETF网站,辅助IESG的日常工作。
(7)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IRTF由众多专业研究小组构成,研究互联网协议、应用、架构和技术。其中多数是长期运作的小组,也存在少量临时的短期研究小组。各成员均为个人代表,并不代表任何组织的利益。
3、IETF标准的种类
IETF产生两种文件,一个叫做Internet Draft,即“互联网草案”,第二个是叫RFC,它的名字来源是历史原因的,原来是叫意见征求书或请求注解文件,现在它的名字实际上和它的内容并不一致。互联网草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没有任何特殊限制,而且其他的成员也可以对它采取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而IETF的一些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从这个互联网草案开始。
RFC更为正式,而且它历史上都是存档的,它的存在一般来讲,被批准出台以后,它的内容不做改变。RFC也有好多种:第一个就是它是一种标准;第二个它是一种试验性的,RFC无非是说我们在一起想做这样一件事情,尝试一下;还一个就是文献历史性的,这个是记录了我们曾经做过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工作的;再有一种就是叫做介绍性信息,其实里边什么内容都有。
作为标准的RFC又分为几种:
第一种是提议性的,就是说建议采用这个作为一个方案而列出。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被认可的标准,这种是大家都在用,而且是不应该改变的。
还有一种就是现在的最佳实践法,它相当于一种介绍。
这些文件产生的过程是一种从下往上的过程,而不是从上往下,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由主席,或者由工作组负责人的给一个指令,说是要做什么,要做什么,而是有下边自发的提出,然后在工作组里边讨论,讨论了以后再交给刚才说的工程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查。但是工程指导委员会只做审查不做修改,修改还是要打回到工作组来做。IETF工作组文件的产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参加会议,任何人都可以提议,然后他和别人进行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就可以产出这样的文件。
4、IETF的研究领域
IETF的实际工作大部分是在其工作组(Working Group)中完成的。这些工作组又根据主题的不同划分到若干个领域(Area),如路由、传输和网络安全等。每个领域由一到两名主管(Area Directors)负责管理,所有的领域主管组成了互联网工程组指导组(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 IESG)。IETF工作组的许多工作是通过邮件列表(Mailing List)进行的。IETF每年召开三次会议。
目前,IETF共包括八个研究领域,132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1)应用研究领域(app— Applications Area),含20个工作组(Work Group)
(2)通用研究领域(gen—General Area),含5个工作组
(3)网际互联研究领域(int—Internet Area),含21个工作组
(4)操作与管理研究领域(ops—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Area),含24个工作组
(5)路由研究领域(rtg—Routing Area),含14个工作组
(6)安全研究领域(sec—Security Area),含21个工作组
(7)传输研究领域(tsv—Transport Area),含1个工作组
(8)临时研究领域(sub—Sub-IP Area),含27个工作组
5.1) 应用研究领域(app— Applications Area)
虽然IETF的研究范围划定为“Above the wire, Below the application”,即IETF并不关注于应用领域的研究,但是对于与互联网的运营密切相关的应用还是受到了重视,并成立的专门的工作组。
目前应用研究领域共包括20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研究领域的工作组数目还要增长。
Calendaring and Scheling (calsch) ――日历与时间规划工作组
Cross Registry Information Service Protocol (crisp) ――交叉注册信息服务协议工作组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Internet Integration (ediint) ――EDI与互联网集成工作组
Internet Fax (fax) ――互联网传真工作组
Geographic Location/Privacy (geopriv) ――地理位置工作组
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Extension (imapext) ――互联网消息访问扩展工作组
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impp) ――及时消息协议工作组
Internet Printing Protocol (ipp) ――互联网打印协议工作组
LDAP (v3) Revision (ldapbis) ――LDAP修订工作组
Enhancements to Internet email to support diverse service
environments (lemonade) ――互联网电子邮件在不同服务环境下的增强
MTA Authorization Records in DNS (marid) ――DNS中的MTA认证记录工作组
Message Tracking Protocol (msgtrk) ――消息跟踪协议工作组
NNTP Extensions (nntpext) ――NNTP扩展工作组
Open Pluggable Edge Services (opes) ――开放式可插接服务工作组
SIP for 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Leveraging Extensions
(simple) ――SIP在及时消息应用中的扩展
Internet Open Trading Protocol (trade) ――互联网开发交易协议工作组
Usenet Article Standard Update (usefor)
Voice Profile for Internet Mail (vpim) ――互联网邮件的语音附件工作组
WWW Distributed Authoring and Versioning (webdav)
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xmpp) ――消息扩展协议工作组
5.2)通用研究领域(gen—General Area)
在IETF中,不能放在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就放置在通用研究领域中,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的内在联系性并不强。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共包括5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Improved Cross-Area Review (icar) ――增强跨域工作组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知识产权工作组
New IETF Standards Track Discussion (newtrk)
Operation of the IESG/IAB Nominating and Recall Committees (nomcom) ――IESG/IAB选举委员会运作程序
Problem Statement (problem) ――问题陈述工作组
5.3)网际互联研究领域(int—Internet Area)
网际互联研究领域主要研究IP包如何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同时也涉及DNS信息的传递方式的研究。
这个研究领域在IETF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TCP/IP协议族和IPv6协议族的核心协议均在由这个领域来研究并制订。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dhc) ――动态主机配置工作组
Detecting Network Attachment (dna) ――网络附属设施监测工作组
DNS Extensions (dnsext) ――DNS扩展工作组
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eap) ――可扩展的鉴权协议工作组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主机标识协议工作组
IP over DVB (ipdvb)
IP over InfiniBand (ipoib)
IP over Resilient Packet Rings (iporpr) ――IP OVER RPR工作组
IP Version 6 Working Group (ipv6) ――IPv6工作组
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 Extensions (l2tpext) ――二层隧道协议扩展工作组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 ――二层虚拟专用网工作组
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3vpn) ――三层虚拟专用网工作组
Multicast & Anycast Group Membership (magma) ――组播与任播工作组
Mobility for IPv4 (mip4) ――移动IPv4工作组
Mobility for IPv6 (mip6) ――移动IPv6工作组
MIPv6 Signaling and Handoff Optimization (mipshop) ――移动IPv6信令与漫游优化工作组
Network Mobility (nemo) ――网络移动性工作组
Protocol for carrying Authentication for Network Access (pana) ――接入网认证信息承载协议工作组
Point-to-Point Protocol Extensions (pppext) ――PPP协议扩展工作组
Securing Neighbor Discovery (send) ――安全邻居发现协议工作组
Zero Configuration Networking (zeroconf) ――零配置网络工作组
5.4)操作与管理研究领域(ops—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Area)
这个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互联网的运作与管理方面的内容。目前共包含24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工作组数目处于IETF所有研究领域的第二位。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对于网络的运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领域的工作组数目还可能增加。
这个研究领域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AAA(授权、认证、审计)、v6ops(IPv6运维)、rap(资源预留)、dnsop(DNS运维)以及各种MIB的研究。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 (aaa) ――AAA工作组
ADSL MIB (adslmib) ――ADSL MIB库工作组
AToM MIB (atommib) ――ATOM MIB库工作组
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bmwg) ――计量方法工作组
Bridge MIB (bridge) ――网桥MIB库工作组
Control And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Access Points (capwap) ――无线AP控制与配置协议工作组
Distributed Management (disman) ――分布式管理工作组
Domain Name System Operations (dnsop) ――域名操作工作组
Entity MIB (entmib) ――实体MIB工作组
Global Routing Operations (grow) ――全局路由运作工作组
Ethernet Interfaces and Hub MIB (hubmib) ――以太网接口与HUB MIB库工作组
Internet and Management Support for Storage (imss)
IP over Cable Data Network (ipcdn)
IP Flow Information Export (ipfix)
MBONE Deployment (mboned) ――MBONE布置工作组
Site Multihoming in IPv6 (multi6) ――IPv6多穴主机工作组
Network Configuration (netconf) ――网络配置工作组
Policy Framework (policy) ――策略框架工作组
Packet Sampling (psamp) ――数据包采样工作组
Prefix Taxonomy Ongoing Measurement & Inter Network Experiment (ptomain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tocol (rap) ――资源分配协议工作组
Remote Network Monitoring (rmonmib) ――网络远程监控工作组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with SNMP (snmpconf) ――基于SNMP的配置管理工作组
IPv6 Operations (v6ops) ――IPv6运维工作组
5.5)路由研究领域(rtg—Routing Area)
此研究领域主要负责制订如何在网络中确定传输路径以将IP包传送到目的地的相关标准。由于路由协议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此研究领域也成为IETF的重要领域。BGP、ISIS、OSPF、MPLS等重要路由协议均属于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
目前路由研究领域共有14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Border Gateway Multicast Protocol (bgmp) ――边界网关组播协议工作组
Common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Plane (ccamp) ――通用控制与测量平面工作组
Forwarding and Control Element Separation (forces) ――控制层与网络层的分离工作组
Inter-Domain Multicast Routing (idmr) ――域内组播路由工作组
Inter-Domain Routing (idr) ――域内路由工作组
IS-IS for IP Internets (isis) ――ISIS路由协议工作组
Mobile Ad-hoc Networks (manet)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MPLS工作组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IGP (ospf) ――OSPF工作组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pim) ――PIM工作组
Routing Protocol Security Requirements (rpsec) ――路由协议的安全需求工作组
Routing Area Working Group (rtgwg) ――路由域工作组
Source-Specific Multicast (ssm) ――指定源的组播工作组
Virtual Router Rendancy Protocol (vrrp)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工作组
5.6)安全研究领域(sec—Security Area)
此研究领域主要负责研究IP网络中的授权、认证、审计等与私密性保护有关的协议与标准。
互联网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AAA与业务的运维方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个领域也成为IETF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共包括21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
Credential and Provisioning (enroll) ――信任与配置工作组
Intrusion Detection Exchange Format (idwg) ――入侵监测信息交换格式工作组
Extended Incident Handling (inch) ――扩展的事件处理工作组
IP Security Protocol (ipsec) ――IPSEC工作组工作组
IPSEC KEY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record (ipseckey)
IP Security Policy (ipsp) ――IP安全策略工作组
Kerberized Internet Negotiation of Keys (kink)
Kerberos WG (krbwg)
Long-Term Archive and Notary Services (ltans)
IKEv2 Mobility and Multihoming (mobike)
Multicast Security (msec) ――组播安全工作组
An Open Specification for Pretty Good Privacy (openpgp)
Profiling Use of PKI in IPSEC (pki4ipsec)
Public-Key Infrastructure (X.509) (pkix)
Securely Available Credentials (sacred)
Simple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Layer (sasl)
Secure Shell (secsh)
S/MIME Mail Security (smime)
Secure Network Time Protocol (stime) ――安全网络时间协议工作组
Security Issues in Network Event Logging (syslog)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传输层安全工作组
5.7)传输研究领域(tsv—Transport Area)
传输研究领域主要负责研究特殊类型或特殊用途的数据包在网络中的(特殊需求的)传输方式。包括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拥塞控制、IP性能测量、IP信令系统、IP电话业务、IP存储网络、ENUM、媒体网关、伪线仿真等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共有27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就工作组数目来讲,是IETF中最大的一个研究领域。
Audio/Video Transport (avt) ――语音/视频传输工作组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dccp) ――数据报拥塞控制协议工作组
Telephone Number Mapping (enum) ――ENUM工作组工作组
Internet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eprep) ――互联网应急策略工作组
IP Performance Metrics (ippm) ――IP性能测量工作组
IP Storage (ips) ――IP存储网工作组
IP Telephony (iptel) ――IP电话工作组
Media Gateway Control (megaco) ――媒体控制网关工作组
Middlebox Communication (midcom)
Multiparty Multimedia Session Control (mmusic) ――多方多媒体会话控制工作组
Network File System Version 4 (nfsv4) ――网络文件系统工作组
Next Steps in Signaling (nsis) ――IP信令的发展工作组
Path MTU Discovery (pmtud) ――MTU发现协议工作组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pwe3) ――端到端伪线仿真工作组
Remote Direct Data Placement (rddp)
Reliable Multicast Transport (rmt) ――可靠的组播传输协议工作组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 ――可靠的头压缩工作组
Reliable Server Pooling (rserpool) ――可靠的服务器负载均摊工作组
Context Transfer, Handoff Candidate Discovery, and Dormant Mode Host Alerting (seamoby)
Signaling Transport (sigtran) ――信令传输工作组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IP协议工作组
Session Initiation Proposal Investigation (sipping) ――SIP协议调研工作组
Speech Services Control (speechsc) ――语音服务控制工作组
Service in the PSTN/IN Requesting InTernet Service (spirits)
TCP Maintenance and Minor Extensions (tcpm)
Transport Area Working Group (tsvwg)――传输领域工作组
Centralized Conferencing (xcon)――集中控制式会议工作组
5.8)临时研究领域(sub—Sub-IP Area)
Sub-IP是IETF成立的一个临时技术区域,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只有一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主要负责互联网流量工程的研究,已经形成四个RFC。
Internet Traffic Engineering (tewg)――互联网流量工程工作组
CATV
abbr.
1.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共用天线电视
2. =cable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贰’ SAFEIS安全报告:加密史上十大被盗事件梳理及应对策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因为中心化世界的种种弊端而爆发并进而席卷全球,为了消除这些弊端,中本聪创立了比特币网络,区块链也因此诞生。
为了提高整个网络以及交易的安全性,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节点和密码学,且所有链上的记录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最近几年,区块链获得长远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加密生态。
然而,区块链自问世以来,加密货币骗局频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加密货币也无法为用户的资金提供足够的安全性。此外,加密货币可以匿名转移,从而导致加密行业的重大攻击盗窃事件频发。
下文将梳理剖析加密史上十大加密货币盗窃事件,以及防范加密资产被盗的六大实用策略。
1.Mt. Gox 被盗事件
Mt. Gox 被盗事件仍然是 历史 上最大的加密货币盗窃案,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间,有超过 85 万比特币被盗。
Mt. Gox 声称导致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比特币网络中的一个潜在漏洞——交易延展性,交易延展性是通过改变用于产生交易的数字签名来改变交易的唯一标识符的过程。
2011 年 9 月,MtGox 的账户私钥就已泄露,然而该公司并没有使用任何审计技术来发现漏洞并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此外,由于 MtGox 定期重复使用已泄露私钥的比特币地址,导致被盗资金损失不断扩大,到 2013 年中,该交易所已被黑客盗取63万枚比特币。
许多交易所会同时使用冷钱包和热钱包来进行资产的存储和转移,一旦交易所的服务器被黑,黑客便可以盗取热钱包里面的加密资产。
2.Linode被盗事件
加密网络资产托管公司Linode主要业务就是托管比特币交易所和巨鲸的加密资产,不幸的是,这些被托管的加密资产储存在热钱包中,更为不幸的是,Linode 于 2011 年 6 月遭到黑客攻击。
这导致超过5万枚比特币被盗,Linode的客户损失惨重,其中,Bitcoinia、Bitcoin.cx以及Gavin Andresen分别损失43000枚、3000枚和5000枚比特币。
3.BitFloor被盗事件
2012 年 5 月,黑客攻击 BitFloor 并盗窃了24000枚比特币,这一切源于钱包密钥备份未加密,才使攻击者轻而易举获得了钱包密钥,并进而盗取了巨额加密资产。
被盗事件发生后,BitFloor 的创建者 Roman Shtylman 决定关闭交易所。
4.Bitfinex被盗事件
使用多重签名账户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Bitfinex接近12万枚巨额比特币资产被盗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2022年6月份,2000万枚OP代币就是以为不恰当使用多重签名账户而被盗。
5.Coincheck被盗事件
总部位于日本的 Coincheck 在 2018 年 1 月被盗价值 5.3 亿美元的 NEM ( XEM ) 代币。
Coincheck事后透露,由于当时的人员疏忽,黑客能够轻易访问他们的系统,且由于资金保存在热钱包中并且安全措施不足,黑客能够成功盗取巨额加密资产。
6.KuCoin被盗事件
KuCoin 于 2020 年 9 月宣布,黑客盗取了大量的以太坊 ( ETH)、BTC、莱特币 ( LTC )、Ripple ( XRP )、Stellar Lumens ( XLM )、Tron ( TRX ) 和 USDT等加密资产。
朝鲜黑客组织 Lazarus Group 被指控为KuCoin被盗事件的始作俑者,这次被盗事件造成了2.75 亿美元的资金损失。幸运的是,该交易所收回了约2.7亿美元的被盗资产。
7.Poly Network被盗事件
Poly Network被盗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加密货币盗窃案之一,2021 年 8 月,一位被称为“白帽先生”的黑客利用了 DeFi 平台 Poly Network 网络中的一个漏洞,成功窃取了Poly Network上价值约 6 亿美元的加密资产。
Poly Network被盗事件蹊跷的是,自被盗事件发生后,“白帽先生”不仅与Poly Network官方保持公开对话,而且还于一周后归还了所有被盗的加密资产。“白帽先生”因此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并获得了成为 Poly Network 高级安全官的工作机会。
8.Cream Finance被盗事件
2021 年 10 月,Cream Finance发生安全事件,被黑客盗取价值1.3 亿美元的加密资产。这是 Cream Finance 今年发生的第三起加密货币盗取事件,黑客在 2021 年 2 月盗取了 3700 万美元的加密资产,在 2021年 8 月盗取了 1900 万美元的加密资产。
本次被盗事件是通过闪电贷攻击的方式完成的,攻击者使用 MakerDAO 的 DAI 生成大量 yUSD 代币,同时还利用 yUSD 价格预言机来完成闪电贷攻击。
9.BadgerDAO被盗事件
2021 年 12 月,一名黑客成功从DeFi 项目 BadgerDAO 上的多个加密货币钱包中窃取资产。
该事件与通过Cloudflare将恶意脚本注入网站用户界面时的网络钓鱼有关。 黑客利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密钥窃取了 1.3 亿美元的资金。API 密钥是在 Badger 工程师不知情或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创建的,用于定期将恶意代码注入其一小部分客户端。
然而,由于黑客未能及时从Badger提取资金,因此大约 900 万美元加密资产得以追回。
10.Bitmart被盗事件
2021 年 12 月,Bitmart 的热钱包遭到黑客攻击,约 2 亿美元加密资产被盗。研究发现,约1 亿美元的加密资产是通过以太坊网络盗取转移的,另外接近1亿美元是通过币安智能链网络盗取转移的。
此次被盗事件涉及20多种代币,包括比特币等主流币,和相当数量的山寨币等。
保护加密资产的最佳方法是重视钱包的加密保护和安全的私钥存放方式,以及对市场上的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辨识,避免踏入攻击者的陷阱。
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不可逆性,一旦钱包私钥泄露,加密资产被盗便不可避免并无法追回。
防范加密资产被盗的六大实用策略:
1.使用冷钱包
与热钱包不同,冷钱包不连接互联网,因此不会受到网络攻击。私钥存储在冷钱包中可有有效保护加密资产。
2.使用安全网络
在交易或进行加密交易时,仅使用安全的网络,避免使用公共 Wi-Fi 网络。
3. 资金分散到多个钱包中
鸡蛋不要放到同一个篮子中,这句话在金融领域和加密领域都十分受用。
将加密资产分发到不同的多个钱包中,这样可以在遭受攻击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4. 提高个人设备安全性
确保个人设备安装了最新的安全软件,以防御新发现的漏洞和网络攻击,并且开启防火墙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以避免黑客通过设备系统安全漏洞来进行攻击。
5.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改
在谈论安全性时,我们不能低估强密码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多个设备、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帐户和加密钱包上使用相同的密码,这大幅增加了加密资产被盗的几率。
防止被盗需要钱包账户建立一个安全等级较高的强密码,这个强密码需要具有独特性,并养成定期更改的习惯。此外,选择双重身份验证 (2FA) 或多重身份验证 (MFA) 可以提高安全性。
6. 谨防钓鱼攻击
通过恶意广告和电子邮件进行的网络钓鱼诈骗在加密货币世界中十分猖獗。在进行加密交易时要格外小心,避免点击任何可疑和未知链接。
应当始终检查核实有关加密投资的相关信息和网站的URL,尤其是这些信息极具诱惑力且不合常理时,比如,项目方官方通过Didcord等渠道私聊信息,当然,项目方Didcord被攻击的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这时的恶意链接可能是在公共频道中而不是私聊界面,这种情况下,多渠道检查核实有关加密投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SAFEIS是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区块链生态安全服务平台,基于 数据、 智能、网络安全、图计算等多种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完备的数据处理和精准追溯能 ,服务对象涵盖全球诸多知名公司和项目。
“让区块链更安全”是一个光荣使命,我们将践行光荣使命、续航崭新征程。
‘叁’ security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安全,保护,有价证券。
security
英 [sɪˈkjʊərəti] 美 [səˈkjʊrəti]
n.安全;保证,担保;保护,防护;有价证券。
adj.安全的,保安的,保密的。
复数: securities
例句:
.
启用防火墙来提供internet安全保护。
同义词有:
1、safety
英 [ˈseɪfti] 美 [ˈsefti]
n.安全;安全性;安全处所;中卫。
adj.保障安全的。
例句:
人们非常担心证人的安全。
2、protect
英 [prəˈtekt] 美 [prəˈtɛkt]
vt.保护,保卫;贸易保护;备款以支付。
例句:.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专利技术。
3、negotiable securities
意思:有价证券;可转让证券。
例句:.
所以股票只是证券的一种。
‘肆’ isanya无线网络安全吗
应该说无线网络还是安全的,虽然有时也会存在漏洞,不过这些都会在时时更新网络安全系统的,
AAA是验证授权和记账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 Accounting 的简称。它是运行于NAS上的客户端程序,它提供了一个用来对验证、授权和记账这三种安全功能进行配置的一致的框架。AAA的配置实际上是对网络安全的一种管理,这里的网络安全主要指访问控制,包括哪些用户可以访问网络服务器,具有访问权的用户可以得到哪些服务,如何对正在使用网络资源的用户进行记账。
共享密钥认证(Shared key authentication)
共享密钥认证是除开放系统认证以外的另外一种认证机制。共享密钥认证需要客户端和设备端配置相同的共享密钥。
共享密钥认证的认证过程为:客户端先向设备发送认证请求,无线设备端会随机产生一个Challenge包(即一个字符串)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会将接收到字符串拷贝到新的消息中,用密钥加密后再发送给无线设备端;无线设备端接收到该消息后,用密钥将该消息解密,然后对解密后的字符串和最初给客户端的字符串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说明客户端拥有无线设备端相同的共享密钥,即通过了Shared Key认证;否则Shared Key认证失败。
图2 共享密钥认证过程
WLAN服务的数据安全
相对于有线网络,WLAN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在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的WLAN设备共享一个传输媒介,任何一个设备可以接收到其他所有设备的数据,这个特性直接威胁到WLAN接入数据的安全。
802.11协议也在致力于解决WLAN的安全问题,主要的方法为对数据报文进行加密,保证只有特定的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报文成功解密。其他的设备虽然可以接收到数据报文,但是由于没有对应的密钥,无法对数据报文解密,从而实现了WLAN数据的安全性保护。目前支持四种安全服务。
(1) 明文数据
该种服务本质上为无安全保护的WLAN服务,所有的数据报文都没有通过加密处理。
(2) WEP加密
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等效加密)用来保护无线局域网中的授权用户所交换的数据的机密性,防止这些数据被随机窃听。WEP使用RC4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通过共享密钥来实现认证,理论上增加了网络侦听,会话截获等的攻击难度,虽然WEP10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WEP加密的安全性,但是受到RC4加密算法、过短的初始向量和静态配置密钥的限制,WEP加密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WEP加密方式可以分别和Open system、Shared key链路认证方式使用。
l 采用Open system authentication方式:此时WEP密钥只做加密,即使密钥配的不一致,用户也是可以上线,但上线后传输的数据会因为密钥不一致被接收端丢弃。
l 采用Shared key authentication方式:此时如果双方密钥不一致,客户端就不能通过Shared key认证,无法上线。也就是说,当WEP和Shared key认证方式配合使用时,WEP也可以作为一种认证方法。
(3) TKIP加密
TKIP是一种加密方法,用于增强pre-RSN硬件上的WEP协议的加密的安全性,其加密的安全性远远高于WEP。WEP主要的缺点在于,尽管IV(Initial Vector,初始向量)改变但在所有的帧中使用相同的密钥,而且缺少密钥管理系统,不可靠。
TKIP和WEP加密机制都是使用RC4算法,但是相比WEP加密机制,TKIP加密机制可以为WLAN服务提供更加安全的保护。
首先,TKIP通过增长了算法的IV长度提高了WEP加密的安全性。相比WEP算法,TKIP将WEP密钥的长度由40位加长到128位,初始化向量IV的长度由24位加长到48位;
其次,TKIP支持密钥的动态协商,解决了WEP加密需要静态配置密钥的限制。TKIP使用一种密钥构架和管理方法,通过由认证服务器动态生成分发的密钥来取代单个静态密钥,虽然TKIP采用的还是和WEP一样的RC4加密算法,但其动态密钥的特性很难被攻破;
另外,TKIP还支持了MIC认证(Message Integrity Check,信息完整性校验)和Countermeasure功能。当MIC发生错误的时候,数据很可能已经被篡改,系统很可能正在受到攻击。此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阻止黑客的攻击。
(4) CCMP加密
CCMP(Counter mode with CBC-MAC Protocol,[计数器模式]搭配[区块密码锁链-信息真实性检查码]协议)加密机制是基于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加密机制的CCM(Counter-Mode/CBC-MAC,区块密码锁链-信息真实性检查码)方法。CCM结合CTR(Counter mode,计数器模式)进行机密性校验,同时结合CBC-MAC(区块密码锁链-信息真实性检查码)进行认证和完整性校验。CCM可以保护了MPDU数据段和IEEE 802.11首部中被选字段的完整性。CCMP中所有的AES处理进程都使用128位的密钥和128位的块大小。CCM中每个会话都需要一个新的临时密钥。对于每个通过给定的临时密钥加密的帧来说,CCM同样需要确定唯一的随机值(nonce)。CCMP使用48位的PN(packet number)来实现这个目的。对于同一个临时密钥,重复使用PN会使所有的安全保证无效。
‘伍’ 网络安全要学什么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他们希望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对安全保密部门来说,他们希望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机要信息泄露,避免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的业务也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接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复杂的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全球互连网(Internet)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在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的连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整体的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物理安全、网络拓扑结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计算机安全问题,应该象每家每户的防火防盗问题一样,做到防范于未然。甚至不会想到你自己也会成为目标的时候,威胁就已经出现了,一旦发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极大的损失。
2.网络安全分析
2.1.物理安全分析
网络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在校园网工程建设中,由于网络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很低。因此,在网络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优先考虑保护人和网络设备不受电、火灾和雷击的侵害;考虑布线系统与照明电线、动力电线、通信线路、暖气管道及冷热空气管道之间的距离;考虑布线系统和绝缘线、裸体线以及接地与焊接的安全;必须建设防雷系统,防雷系统不仅考虑建筑物防雷,还必须考虑计算机及其他弱电耐压设备的防雷。总体来说物理安全的风险主要有,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线路截获;高可用性的硬件;双机多冗余的设计;机房环境及报警系统、安全意识等,因此要尽量避免网络的物理安全风险。
2.2.网络结构的安全分析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假如在外部和内部网络进行通信时,内部网络的机器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同时也影响在同一网络上的许多其他系统。透过网络传播,还会影响到连上Internet/Intrant的其他的网络;影响所及,还可能涉及法律、金融等安全敏感领域。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有必要将公开服务器(WEB、DNS、EMAIL等)和外网及内部其它业务网络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网络结构信息外泄;同时还要对外网的服务请求加以过滤,只允许正常通信的数据包到达相应主机,其它的请求服务在到达主机之前就应该遭到拒绝。
2.3.系统的安全分析
所谓系统的安全是指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目前恐怕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可以选择,无论是Microsfot 的Windows NT或者其它任何商用UNIX操作系统,其开发厂商必然有其Back-Door。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没有完全安全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用户应从不同的方面对其网络作详尽的分析,选择安全性尽可能高的操作系统。因此不但要选用尽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而且,必须加强登录过程的认证(特别是在到达服务器主机之前的认证),确保用户的合法性;其次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4.应用系统的安全分析
应用系统的安全跟具体的应用有关,它涉及面广。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
——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应用的安全涉及方面很多,以目前Internet上应用最为广泛的E-mail系统来说,其解决方案有sendmail、Netscape Messaging Server、Software.Com Post.Office、Lotus Notes、Exchange Server、SUN CIMS等不下二十多种。其安全手段涉及LDAP、DES、RSA等各种方式。应用系统是不断发展且应用类型是不断增加的。在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上,主要考虑尽可能建立安全的系统平台,而且通过专业的安全工具不断发现漏洞,修补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应用的安全性涉及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信息的安全性涉及到机密信息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 破坏信息完整性、假冒、破坏系统的可用性等。在某些网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机密信息,如果一些重要信息遭到窃取或破坏,它的经济、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因此,对用户使用计算机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对于重要信息的通讯必须授权,传输必须加密。采用多层次的访问控制与权限控制手段,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采用加密技术,保证网上传输的信息(包括管理员口令与帐户、上传信息等)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2.5.管理的安全风险分析
管理是网络中安全最最重要的部分。责权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当网络出现攻击行为或网络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同时,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站点的访问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记录,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
建立全新网络安全机制,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并能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因此,最可行的做法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管理相结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扩充性和易管理性的信息网络便成为了首要任务。一旦上述的安全隐患成为事实,所造成的对整个网络的损失都是难以估计的。因此,网络的安全建设是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3.网络安全措施
3 .1.安全技术手段
——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
——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数据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其他措施: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例如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从而保护网络资源。其他安全技术包括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和访问控制等等。
3 .2.安全防范意识
拥有网络安全意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许多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有关。
4.网络安全案例
4 .1.概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存贮、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有许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帐、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信息。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同时,网络实体还要经受诸如水灾、火灾、地震、电磁辐射等方面的考验。
近年来,计算机犯罪案件也急剧上升,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计算机犯罪是商业犯罪中最大的犯罪类型之一,每笔犯罪的平均金额为45000美元,每年计算机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计算机犯罪大都具有瞬时性、广域性、专业性、时空分离性等特点。通常计算机罪犯很难留下犯罪证据,这大大刺激了计算机高技术犯罪案件的发生。
计算机犯罪案率的迅速增加,使各国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4 .2.国外
1996年初,据美国旧金山的计算机安全协会与联邦调查局的一次联合调查统计,有53%的企业受到过计算机病毒的侵害,42%的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在过去的12个月被非法使用过。而五角大楼的一个研究小组称美国一年中遭受的攻击就达25万次之多。
1994年末,俄罗斯黑客弗拉基米尔?利文与其伙伴从圣彼得堡的一家小软件公司的联网计算机上,向美国CITYBANK银行发动了一连串攻击,通过电子转帐方式,从CITYBANK银行在纽约的计算机主机里窃取1100万美元。
1996年8月17日,美国司法部的网络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并将“ 美国司法部” 的主页改为“ 美国不公正部” ,将司法部部长的照片换成了阿道夫?希特勒,将司法部徽章换成了纳粹党徽,并加上一幅色情女郎的图片作为所谓司法部部长的助手。此外还留下了很多攻击美国司法政策的文字。
1996年9月18日,黑客又光顾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网络服务器,将其主页由“中央情报局” 改为“ 中央愚蠢局” 。
1996年12月29日,黑客侵入美国空军的全球网网址并将其主页肆意改动,其中有关空军介绍、新闻发布等内容被替换成一段简短的黄色录象,且声称美国政府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迫使美国国防部一度关闭了其他80多个军方网址。
4 .3.国内
1996年2月,刚开通不久的Chinanet受到攻击,且攻击得逞。
1997年初,北京某ISP被黑客成功侵入,并在清华大学“ 水木清华” BBS站的“ 黑客与解密” 讨论区张贴有关如何免费通过该ISP进入Internet的文章。
1997年4月23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内乍得逊地区西南贝尔互联网络公司的某个PPP用户侵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服务器,破译该系统的shutdown帐户,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主页换成了一个笑嘻嘻的骷髅头。
1996年初CHINANET受到某高校的一个研究生的攻击;96年秋,北京某ISP和它的用户发生了一些矛盾,此用户便攻击该ISP的服务器,致使服务中断了数小时。
5.网络安全类型
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贮、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漏,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
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后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大量自由传输的信息失控。
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冒充、诈骗等有损于合法用户的行为。本质上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6.网络安全特征
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7.威胁网络安全因素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 人为行为,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 行为:由于黑客的入侵或侵扰,比如非法访问、拒绝服务计算机病毒、非法连接等;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 信息战;网络协议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等等。
8.网络安全的结构层次
8.1 物理安全
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火灾等),物理损坏(如硬盘损坏、设备使用寿命到期等),设备故障(如停电、电磁干扰等),意外事故。解决方案是:防护措施,安全制度,数据备份等。
电磁泄漏,信息泄漏,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乘机而入(如进入安全进程后半途离开),痕迹泄露(如口令密钥等保管不善)。解决方案是:辐射防护,屏幕口令,隐藏销毁等。
操作失误(如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线路拆除等),意外疏漏。解决方案是:状态检测,报警确认,应急恢复等。
计算机系统机房环境的安全。特点是:可控性强,损失也大。解决方案:加强机房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组织和人事管理。
8.2 安全控制
微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如用户开机键入的口令(某些微机主板有“ 万能口令” ),对文件的读写存取的控制(如Unix系统的文件属性控制机制)。主要用于保护存贮在硬盘上的信息和数据。
网络接口模块的安全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对来自其他机器的网络通信进程进行安全控制。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客户权限设置与判别,审计日志等。
网络互联设备的安全控制。对整个子网内的所有主机的传输信息和运行状态进行安全监测和控制。主要通过网管软件或路由器配置实现。
8.3 安全服务
对等实体认证服务
访问控制服务
数据保密服务
数据完整性服务
数据源点认证服务
禁止否认服务
8.4 安全机制
加密机制
数字签名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
数据完整性机制
认证机制
信息流填充机制
路由控制机制
公证机制
9.网络加密方式
链路加密方式
节点对节点加密方式
端对端加密方式
10.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
TCP/IP协议数据流采用明文传输。
源地址欺骗(Source address spoofing)或IP欺骗(IP spoofing)。
源路由选择欺骗(Source Routing spoofing)。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攻击(RIP Attacks)。
鉴别攻击(Authentication Attacks)。
TCP序列号欺骗(TCP Sequence number spoofing)。
TCP序列号轰炸攻击(TCP SYN Flooding Attack),简称SYN攻击。
易欺骗性(Ease of spoofing)。
11.网络安全工具
扫描器:是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 程序,一个好的扫描器相当于一千个口令的价值。
如何工作:TCP端口扫描器,选择TCP/IP端口和服务(比如FTP),并记录目标的回答,可收集关于目标主机的有用信息(是否可匿名登录,是否提供某种服务)。扫描器告诉我们什么:能发现目标主机的内在弱点,这些弱点可能是破坏目标主机的关键因素。系统管理员使用扫描器,将有助于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黑客使用它,对网络的安全将不利。
扫描器的属性:1、寻找一台机器或一个网络。2、一旦发现一台机器,可以找出机器上正在运行的服务。3、测试哪些服务具有漏洞。
目前流行的扫描器:1、NSS网络安全扫描器,2、stroke超级优化TCP端口检测程序,可记录指定机器的所有开放端口。3、SATAN安全管理员的网络分析工具。4、JAKAL。5、XSCAN。
12.黑客常用的信息收集工具
信息收集是突破网络系统的第一步。黑客可以使用下面几种工具来收集所需信息:
SNMP协议,用来查阅非安全路由器的路由表,从而了解目标机构网络拓扑的内部细节。
TraceRoute程序,得出到达目标主机所经过的网络数和路由器数。
Whois协议,它是一种信息服务,能够提供有关所有DNS域和负责各个域的系统管理员数据。(不过这些数据常常是过时的)。
DNS服务器,可以访问主机的IP地址表和它们对应的主机名。
Finger协议,能够提供特定主机上用户们的详细信息(注册名、电话号码、最后一次注册的时间等)。
Ping实用程序,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指定的主机的位置并确定其是否可达。把这个简单的工具用在扫描程序中,可以Ping网络上每个可能的主机地址,从而可以构造出实际驻留在网络上的主机清单。
13. Internet 防火墙
Internet防火墙是这样的系统(或一组系统),它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防火墙系统决定了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要使一个防火墙有效,所有来自和去往Internet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防火墙,接受防火墙的检查。防火墙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并且防火墙本身也必须能够免于渗透。
13.1 Internet防火墙与安全策略的关系
防火墙不仅仅是路由器、堡垒主机、或任何提供网络安全的设备的组合,防火墙是安全策略的一个部分。
安全策略建立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甚至包括:告诉用户应有的责任,公司规定的网络访问、服务访问、本地和远地的用户认证、拨入和拨出、磁盘和数据加密、病毒防护措施,以及雇员培训等。所有可能受到攻击的地方都必须以
同样安全级别加以保护。
仅设立防火墙系统,而没有全面的安全策略,那么防火墙就形同虚设。
13.2 防火墙的好处
Internet防火墙负责管理Internet和机构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在没有防火墙时,内部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暴露给Internet上的其它主机,极易受到攻击。这就意味着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要由每一个主机的坚固程度来决定,并且安全性等同于其中最弱的系统。
13.3 Internet防火墙的作用
Internet防火墙允许网络管理员定义一个中心“ 扼制点” 来防止非法用户,比如防止黑客、网络破坏者等进入内部网络。禁止存在安全脆弱性的服务进出网络,并抗击来自各种路线的攻击。Internet防火墙能够简化安全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是在防火墙系统上得到加固,而不是分布在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上。
在防火墙上可以很方便的监视网络的安全性,并产生报警。(注意:对一个与Internet相联的内部网络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网络是否会受到攻击,而是何时受到攻击?谁在攻击?)网络管理员必须审计并记录所有通过防火墙的重要信息。如果网络管理员不能及时响应报警并审查常规记录,防火墙就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员永远不会知道防火墙是否受到攻击。
Internet防火墙可以作为部署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网络地址变换)的逻辑地址。因此防火墙可以用来缓解地址空间短缺的问题,并消除机构在变换ISP时带来的重新编址的麻烦。
Internet防火墙是审计和记录Internet使用量的一个最佳地方。网络管理员可以在此向管理部门提供Internet连接的费用情况,查出潜在的带宽瓶颈的位置,并根据机构的核算模式提供部门级计费。
中国网络安全联盟 http://www.nqsu.com/ 中国领先的IT信息与安全资讯门户
14.Internet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1.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无控制机构的网络,黑客(Hacker)经常会侵入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或窃取机密数据和盗用特权,或破坏重要数据,或使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直至瘫痪。
2. Internet的数据传输是基于TCP/IP通信协议进行的,这些协议缺乏使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被窃取的安全措施。
3. Internet上的通信业务多数使用Unix操作系统来支持,Unix操作系统中明显存在的安全脆弱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安全服务。
4.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和处理的电子信息,还没有像传统的邮件通信那样进行信封保护和签字盖章。信息的来源和去向是否真实,内容是否被改动,以及是否泄露等,在应用层支持的服务协议中是凭着君子协定来维系的。
5.电子邮件存在着被拆看、误投和伪造的可能性。使用电子邮件来传输重要机密信息会存在着很大的危险。
6.计算机病毒通过Internet的传播给上网用户带来极大的危害,病毒可以使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数据和文件丢失。在网络上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公共匿名FTP文件传送、也可以通过邮件和邮件的附加文件传播。
‘陆’ Proxy server is: 几个网络安全问题急求答案!!!
The proxy server is: C
(A) the packet bind a filter
(b)Request-the level net close
(c) The electric circuit net close
(d) The Stateful checks Firwalls
What a kind of aggression be designing to arrive a notice to pass by of succeed in catching an impressionable piece to cut through a network? A
(A) search
(b) Make an effort to absorb
(c) The Kuang cheat
(d) Can ham meat
Following of which the denial which makes a connection service aggression mutually? b
(A) the biscuit listen to the network broadcast and wait for using a common writing text origin for the sake of the password
(b) The biscuit trick user arrives a close all of serve
(c) The biscuit uses up all target resourceses
(d) The biscuit is a monster cave the thoroughfare arrive a network
Following of which is the method of the first to arrive to illegally succeed in catching an user sensitive of notice for example is the user password in the network? A
(A) can ham meat
(b) The Kuang cheat
(c) Make an effort to absorb
(d) Silly smile
?????????????????????????看不懂
1.Two common methods arrive a change plaintext to the password BE: (1) , (2)
2.According to the road which plaintext is a process, use the system ability that the password write categorizes to two types similarly(1), (2)
3.Public-the key encrypt a Shu arrangement 60% a cent: (1) , (2), (3), (4), (5), (6)
4.The row table of the invader three classes: (1) , (2), (3)
5.The distribute type intrudes in to realize that the system constitutes three main parts of compositions: (1) , (2), (3)
6.The ideal answers the intimidation of virus BE(1), this purpose, usually, is impossible to arrive completion, next and best of close is arrive is ability of arrive do a following: (2) , (3), (4)
1.Symmetrily encrypt a Shu arrangement 50% a cent, they BE:(1), (2), (3), (4), (5)
2. The SSL agreement includes four agreements, they BE: (1) , (2), (3), (4)
3.The password document ability is a protection to become two roads: integral whole: (1) , (2)
4.Four basic techniques are usages to choose in the password: (1) , (2), (3), (4)
5. (1) BE cajolery system that is designing to arrive to lure latent aggressor to keep off commentary of system.
6.The virus of typical model experiences a following four stages: (1) , (2), (3), (4)
?????????看不懂
‘柒’ 1.网络中常见的攻击手段主要有哪些
目前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协议及数据库等的设计上存在缺陷。由于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在本身结构设计和代码设计时偏重考虑系统使用时的方便性,导致了系统在远程访问、权限控制和口令管理等许多方面存在安全漏洞。
‘捌’ 如何对网站进行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
零、前言
渗透测试在未得到被测试方授权之前依据某些地区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 这里我们提供的所有渗透测试方法均为(假设为)合法的评估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黑客行为(Ethical hacking),因此我们这里的所有读者应当都是Ethical Hackers,如果您还不是,那么我希望您到过这里后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这里,我还想对大家说一些话:渗透测试重在实践,您需要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和一个有着活跃思维的大脑。不是说您将这一份文档COPY到您网站上或者保存到本地电脑您就会了,即使您将它打印出来沾点辣椒酱吃了也不行,您一定要根据文档一步一步练习才行。而且测试重在用脑,千万别拿上一两个本文中提到的工具一阵乱搞,我敢保证:互联网的安全不为因为这样而更安全。祝您好运。。。
一、简介
什么叫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最简单直接的解释就是:完全站在攻击者角度对目标系统进行的安全性测试过程。
进行渗透测试的目的?
了解当前系统的安全性、了解攻击者可能利用的途径。它能够让管理人员非常直观的了解当前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说叫直观呢?就像Mitnick书里面提到的那样,安全管理(在这里我们改一下,改成安全评估工作)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才算成功,而一位黑客(渗透测试)只要能通过一点进入系统进行破坏,他就算是很成功的了。
渗透测试是否等同于风险评估?
不是,你可以暂时理解成渗透测试属于风险评估的一部分。事实上,风险评估远比渗透测试复杂的多,它除渗透测试外还要加上资产识别,风险分析,除此之外,也还包括了人工审查以及后期的优化部分(可选)。
已经进行了安全审查,还需要渗透测试吗?
如果我对您说:嘿,中国的现有太空理论技术通过计算机演算已经能够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宇航员太空漫步了,没必要再发射神8了。您能接受吗?
渗透测试是否就是黑盒测试?
否,很多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都存在这个错误的理解。渗透测试不只是要模拟外部黑客的入侵,同时,防止内部人员的有意识(无意识)攻击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时,安全测试人员可以被告之包括代码片段来内的有关于系统的一些信息。这时,它就满足灰盒甚至白盒测试。
渗透测试涉及哪些内容?
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网络设备,主机,数据库,应用系统。另外可以考虑加入社会工程学(入侵的艺术/THE ART OF INTRUSION)。
渗透测试有哪些不足之处?
主要是投入高,风险高。而且必须是专业的Ethical Hackers才能相信输出的最终结果。
你说的那么好,为什么渗透测试工作在中国开展的不是很火热呢?
我只能说:会的,一定会的。渗透测试的关键在于没法证明你的测试结果就是完善的。用户不知道花了钱证明了系统有问题以后,自己的安全等级到了一个什么程序。但是很显然,用户是相信一个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安全团队的,这个在中国问题比较严重。在我接触了一些大型的安全公司进行的一些渗透测试过程来看,测试人员的水平是对不住开的那些价格的,而且从测试过程到结果报表上来看也是不负责的。我估计在三年以后,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到时一方面安全人员的技术力量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另一方面各企业对渗透测试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也会将其做为一种IT审计的方式加入到开发流程中去。渗透测试的专业化、商业化会越来越成熟。
二、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应当由测试方与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协商。一开始测试方提供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客户对测试的基本接收情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目标系统介绍、重点保护对象及特性。
是否允许数据破坏?
是否允许阻断业务正常运行?
测试之前是否应当知会相关部门接口人?
接入方式?外网和内网?
测试是发现问题就算成功,还是尽可能的发现多的问题?
渗透过程是否需要考虑社会工程?
。。。
在得到客户反馈后,由测试方书写实施方案初稿并提交给客户,由客户进行审核。在审核完成后,客户应当对测试方进行书面委托授权。这里,两部分文档分别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实施方案部分:
...
书面委托授权部分:
...
三、具体操作过程
1、信息收集过程
网络信息收集:
在这一部还不会直接对被测目标进行扫描,应当先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信息,包括Google Hacking, Whois查询, DNS等信息(如果考虑进行社会工程学的话,这里还可以相应从邮件列表/新闻组中获取目标系统中一些边缘信息如内部员工帐号组成,身份识别方式,邮件联系地址等)。
1.使用whois查询目标域名的DNS服务器
2.nslookup
>set type=all
><domain>
>server <ns server>
>set q=all
>ls -d <domain>
涉及的工具包括:Google,Demon,webhosting.info,Apollo,Athena,GHDB.XML,netcraft,seologs除此之外,我想特别提醒一下使用Googlebot/2.1绕过一些文件的获取限制。
Google hacking 中常用的一些语法描述
1.搜索指定站点关键字site。你可以搜索具体的站点如site:www.nosec.org。使用site:nosec.org可以搜索该域名下的所有子域名的页面。甚至可以使用site:org.cn来搜索中国政府部门的网站。
2.搜索在URL网址中的关键字inurl。比如你想搜索带参数的站点,你可以尝试用inurl:asp?id=
3.搜索在网页标题中的关键字intitle。如果你想搜索一些登陆后台,你可以尝试使用intitle:"admin login"
目标系统信息收集:
通过上面一步,我们应当可以简单的描绘出目标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公司网络所在区域,子公司IP地址分布,VPN接入地址等。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些比较偏门的HOST名称地址,如一些backup开头或者temp开关的域名很可能就是一台备份服务器,其安全性很可能做的不够。
从获取的地址列表中进行系统判断,了解其组织架构及操作系统使用情况。最常用的方法的是目标所有IP网段扫描。
端口/服务信息收集:
这一部分已经可以开始直接的扫描操作,涉及的工具包括:nmap,thc-amap
1.我最常使用的参数
nmap -sS -p1-10000 -n -P0 -oX filename.xml --open -T5 <ip address>
应用信息收集:httprint,SIPSCAN,smap
这里有必要将SNMP拿出来单独说一下,因为目前许多运营商、大型企业内部网络的维护台通过SNMP进行数据传输,大部分情况是使用了默认口令的,撑死改了private口令。这样,攻击者可以通过它收集到很多有效信息。snmp-gui,HiliSoft MIB Browser,mibsearch,net-snmp都是一些很好的资源。
2、漏洞扫描
这一步主要针对具体系统目标进行。如通过第一步的信息收集,已经得到了目标系统的IP地址分布及对应的域名,并且我们已经通过一些分析过滤出少许的几个攻击目标,这时,我们就可以针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漏洞扫描。这里有几个方面可以进行:
针对系统层面的工具有:ISS, Nessus, SSS, Retina, 天镜, 极光
针对WEB应用层面的工具有:AppScan, Acunetix Web Vulnerability Scanner, WebInspect, Nstalker
针对数据库的工具有:ShadowDatabaseScanner, NGSSQuirreL
针对VOIP方面的工具有:PROTOS c07 sip(在测试中直接用这个工具轰等于找死)以及c07 h225, Sivus, sipsak等。
事实上,每个渗透测试团队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测试工具包,在漏洞扫描这一块针对具体应用的工具也比较个性化。
3、漏洞利用
有时候,通过服务/应用扫描后,我们可以跳过漏洞扫描部分,直接到漏洞利用。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根据目标服务/应用的版本就可以到一些安全网站上获取针对该目标系统的漏洞利用代码,如milw0rm, securityfocus,packetstormsecurity等网站,上面都对应有搜索模块。实在没有,我们也可以尝试在GOOGLE上搜索“应用名称 exploit”、“应用名称 vulnerability”等关键字。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你都可以不这么麻烦,网络中有一些工具可供我们使用,最着名的当属metasploit了,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漏洞利用攻击平台。其他的多说无益,您就看它从榜上无名到冲进前五(top 100)这一点来说,也能大概了解到它的威力了。除此之外,如果您(您们公司)有足够的moeny用于购买商用软件的话,CORE IMPACT是相当值得考虑的,虽然说价格很高,但是它却是被业界公认在渗透测试方面的泰山北斗,基本上测试全自动。如果您觉得还是接受不了,那么您可以去购买CANVAS,据说有不少0DAY,不过它跟metasploit一样,是需要手动进行测试的。最后还有一个需要提及一下的Exploitation_Framework,它相当于一个漏洞利用代码管理工具,方便进行不同语言,不同平台的利用代码收集,把它也放在这里是因为它本身也维护了一个exploit库,大家参考着也能使用。
上面提到的是针对系统进行的,在针对WEB方面,注入工具有NBSI, OWASP SQLiX, SQL Power Injector, sqlDumper, sqlninja, sqlmap, Sqlbftools, priamos, ISR-sqlget***等等。
在针对数据库方面的工具有:
数据库 工具列表 Oracle(1521端口):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安全问题:
1、TNS监听程序攻击(sid信息泄露,停止服务等)
2、默认账号(default password list)
3、SQL INJECTION(这个与传统的意思还不太一样)
4、缓冲区溢出,现在比较少了。 thc-orakel, tnscmd, oscanner, Getsids, TNSLSNR, lsnrcheck, OAT, Checkpwd, orabf MS Sql Server(1433、1434端口) Mysql(3306端口) DB2(523、50000、50001、50002、50003端口) db2utils Informix(1526、1528端口)
在针对Web服务器方面的工具有:
WEB服务器 工具列表 IIS IISPUTSCANNER Tomcat 想起/admin和/manager管理目录了吗?另外,目录列表也是Tomcat服务器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5.*版本中的http://127.0.0.1/;index.jsp
http://www.example.com/foo/"../manager/html
http://www.example.com:8080/examples/servlets/servlet/CookieExample?cookiename=HAHA&cookievalue=%5C%22FOO%3B+Expires%3DThu%2C+1+Jan+2009+00%3A00%3A01+UTC%3B+Path%3D%2F%3B
http://www.example.com:8080/servlets-examples/servlet/CookieExample?cookiename=BLOCKER&cookievalue=%5C%22A%3D%27%3B+Expires%3DThu%2C+1+Jan+2009+00%3A00%3A01+UTC%3B+Path%3D%2Fservlets-examples%2Fservlet+%3B JBOSS jboss的漏洞很少,老版本中8083端口有%符号的漏洞:
GET %. HTTP/1.0可以获取物理路径信息,
GET %server.policy HTTP/1.0可以获取安全策略配置文档。
你也可以直接访问GET %org/xxx/lib.class来获取编译好的java程序,再使用一些反编译工具还原源代码。 Apache Resin http://victim/C:%5C/
http://victim/resin-doc/viewfile/?file=index.jsp
http://victim/resin-doc/viewfile/?contextpath=/otherwebapp&servletpath=&file=WEB-INF/web.xml
http://victim/resin-doc/viewfile/?contextpath=/&servletpath=&file=WEB-INF/classes/com/webapp/app/target.class
http://victim/[path]/[device].[extension]
http://victim/%20.."web-inf
http://victim/%20
http://victim/[path]/%20.xtp WebLogic
Web安全测试主要围绕几块进行:
Information Gathering:也就是一般的信息泄漏,包括异常情况下的路径泄漏、文件归档查找等
Business logic testing:业务逻辑处理攻击,很多情况下用于进行业务绕过或者欺骗等等
Authentication Testing:有无验证码、有无次数限制等,总之就是看能不能暴力破解或者说容不容易通过认证,比较直接的就是“默认口令”或者弱口令了
Session Management Testing:会话管理攻击在COOKIE携带认证信息时最有效
Data Validation Testing:数据验证最好理解了,就是SQL Injection和Cross Site Script等等
目前网上能够找到许多能够用于进行Web测试的工具,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主要有:
枚举(Enumeration): DirBuster, http-dir-enum, wget
基于代理测试类工具:paros, webscarab, Burp Suite
针对WebService测试的部分有一些尚不是很成熟的工具,如:wsbang,wschess,wsmap,wsdigger,wsfuzzer
这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渗透测试团队都有着自己的测试工具甚至是0DAY代码,最常见的是SQL注入工具,现网开发的注入工具(如NBSI等)目前都是针对中小企业或者是个人站点/数据库进行的,针对大型目标系统使用的一些相对比较偏门的数据库系统(如INFORMIX,DB2)等,基本上还不涉及或者说还不够深入。这时各渗透测试团队就开发了满足自身使用习惯的测试工具。
在针对无线环境的攻击有:WifiZoo
4、权限提升
在前面的一些工作中,你或许已经得到了一些控制权限,但是对于进一步攻击来说却还是不够。例如:你可能很容易的能够获取Oracle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或者是得到了UNIX(AIX,HP-UX,SUNOS)的一个基本账号权限,但是当你想进行进一步的渗透测试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你发现你没有足够的权限打开一些密码存储文件、你没有办法安装一个SNIFFER、你甚至没有权限执行一些很基本的命令。这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权限提升这个途径了。
目前一些企业对于补丁管理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问题的,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想过对一些服务器或者应用进行补丁更新,或者是延时更新。这时候就是渗透测试人员的好机会了。经验之谈:有一般权限的Oracle账号或者AIX账号基本上等于root,因为这就是现实生活。
5、密码破解
有时候,目标系统任何方面的配置都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并不是说就完全没办法进入。最简单的说,一个缺少密码完全策略的论证系统就等于你安装了一个不能关闭的防盗门。很多情况下,一些安全技术研究人员对此不屑一顾,但是无数次的安全事故结果证明,往往破坏力最大的攻击起源于最小的弱点,例如弱口令、目录列表、SQL注入绕过论证等等。所以说,对于一些专门的安全技术研究人员来说,这一块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一个ethical hacker来说,这一步骤是有必要而且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必须的。;)
目前比较好的网络密码暴力破解工具有:thc-hydra,brutus
>hydra.exe -L users.txt -P passwords.txt -o test.txt -s 2121 www.heimian.com ftp
目前网络中有一种资源被利用的很广泛,那就是rainbow table技术,说白了也就是一个HASH对应表,有一些网站提供了该种服务,对外宣称存储空间大于多少G,像rainbowcrack更是对外宣称其数据量已经大于1.3T。
针对此种方式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有:
网址 描述 rainbowcrack 里面对应了多种加密算法的HASH。 http://gdataonline.com/seekhash.php http://www.milw0rm.com/cracker/info.php http://www.hashchecker.com/?_sls=search_hash http://bokehman.com/cracker/ http://passcracking.ru/ http://www.md5.org.cn http://www.cmd5.com/ 数据量全球第一,如果本站无法破解,那么你只能去拜春哥...
当然,有些单机破解软件还是必不可少的:Ophcrack,rainbowcrack(国人开发,赞一个),cain,L0phtCrack(破解Windows密码),John the Ripper(破解UNIX/LINUX)密码,当然,还少不了一个FindPass...
针对网络设备的一些默认帐号,你可以查询http://www.routerpasswords.com/和http://www.phenoelit-us.org/dpl/dpl.html
在渗透测试过程中,一旦有机会接触一些OFFICE文档,且被加了密的话,那么,rixler是您马上要去的地方,他们提供的OFFICE密码套件能在瞬间打开OFFICE文档(2007中我没有试过,大家有机会测试的话请给我发一份测试结果说明,谢谢)。看来微软有理由来个补丁什么的了。对于企业来说,您可以考虑使用铁卷或者RMS了。
6、日志清除
It is not necessary actually.
7、进一步渗透
攻入了DMZ区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获取多少用价值的信息。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内网渗透。到这一步就真的算是无所不用其及。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Sniff抓包(可以加上ARP欺骗)。当然,最简单的你可以翻翻已入侵机器上的一些文件,很可能就包含了你需要的一些连接帐号。比如说你入侵了一台Web服务器,那么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可以在页面的代码或者某个配置文件中找到连接数据库的帐号。你也可以打开一些日志文件看一看。
除此之外,你可以直接回到第二步漏洞扫描来进行。
四、生成报告
报告中应当包含:
薄弱点列表清单(按照严重等级排序)
薄弱点详细描述(利用方法)
解决方法建议
参与人员/测试时间/内网/外网
五、测试过程中的风险及规避
在测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可能会发生很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测试方必须提供规避措施以免对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以下一些可供参考:
1. 不执行任何可能引起业务中断的攻击(包括资源耗竭型DoS,畸形报文攻击,数据破坏)。
2. 测试验证时间放在业务量最小的时间进行。
3. 测试执行前确保相关数据进行备份。
4. 所有测试在执行前和维护人员进行沟通确认。
5. 在测试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测试并及时恢复系统。
6. 对原始业务系统进行一个完全的镜像环境,在镜像环境上进行渗透测试。
‘玖’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题 1.通信 2.实现资源共享 3.局域网 广域网 4.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二.选择题 DDBBCCA 三.简答题 1.答: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指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2.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初步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此时的计算机网络,是指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完成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研究,形成了初级计算机网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从而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互联网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 3.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结构、网状型拓扑结构。 (1)星型拓扑优点: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服务方便;缺点:电缆需量大和安装工作量大;中心结点的负担较重,容易形成瓶颈;各结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树型拓扑优点:易于扩展、故障隔离较容易;缺点是各个结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结点发生故障,则整个网络都不能正常工作。 (3)总线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总线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总线型拓扑的缺点如下: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总线型网络中所有设备共享总线这一条传输信道,因此存在信道争用问题, (4)环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电缆长度短。环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长度和总线型拓扑网络相似,比星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短。可使用光纤。光纤的传输速率很高,十分适合于环型拓扑的单方向传输。环型拓扑的缺点如下:结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的故障;故障检测困难;信道利用率低。 (5)网状型拓扑优点是:可靠性好,结点的独立处理能力强,信息传输容量大。 缺点是: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投资费用高。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实时控制、均衡负载和分布式处理、其他综合服务。举例说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题 1.信号
2.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 并行通信 3.调制 解调 调制解调器 4.幅度调制(ASK) 频率调制(FSK) 相位调制(PSK) 5.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6.奇偶校验 循环冗余校验 7.非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二.选择题 BDAABDABCCB 三.简答题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识或消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它能够被识别,可以被描述。数据与信息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这些数据的内容和解释。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表示,而这些二进制代码表示的数据要通过物理介质和器件进行传输时,还需要将其转变成物理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现形式,是表达信息的一种载体,如电信号、光信号等。在计算机中,信息是用数据表示的并转换成信号进行传送。 2.答:当发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时间内发送数据时,接收端也必须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时间内接收数据。否则,接收端与发送端就会产生微小误差,随着时间的增加,误差将逐渐积累,并造成收发的不同步,从而出现错误。为了避免接收端与发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与发送端的动作必须采取严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术有两种类型: (1)位同步:只有保证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个比特都与发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 (2)字符或帧数据的同步:通信双方在解决了比特位的同步问题之后,应当解决的是数据的同步问题。例如,字符数据或帧数据的同步。 3、4.略 5.传输出错,目的结点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余数。 CH3 答案 一.填空题 1.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2.物理 3.比特流 差错 4.比特 数据帧 数据包(分组) 报文 5.物理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二、选择题 DBACB BCABB CDACA 三、简答题 1.所谓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了完成主机之间的通信,把网络结构划分为有明确功能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虚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因此,网络的层次模型与各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下层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2)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独立分割。由于各层独立划分,因此,每层都可以选择最为合适的实现技术。 4)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3.帧同步(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即接收方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于结束。常见有4中帧定界方法,即字符计数法、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4.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称为物理地址;网络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称为逻辑地址;传输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端口号。 5.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邻结点间数据包的透明传输,为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任务。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1)为传输层提供服务;2)组包与拆包;3)路由选择;4)流量控制。 6.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进程之间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而网络层只负责找到目的主机,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传输层是资源子网的最低层,所以说传输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数据包到达指定的主机后,还必须将它交给这个主机的某个应用进程(端口号),这由传输层按端口号寻址加以实现。 7.流量控制就是使发送方所发出的数据流量速率不要超过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数据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关键是需要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使发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备足够的接收及处理能力,使得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帧。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拥塞”或“拥挤”现象,避免死锁。 流量在计算机网络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组流。拥塞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会使得某些结点因无缓冲区来接收新到的分组,使网络的性能明显变差,此时网络的吞吐量(单位时间内从网络输出的分组数目)将随着输入负载(单位时间内输入给网络的分组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在网络中,应尽量避免拥塞现象的发生,即要进行拥塞控制。 网络层和传输层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有关。 8.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与重组数据2)按端口号寻址3)连接管理4)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与重组数据的意思如下: 在发送方,传输层将会话层来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单元,并在这些数据单元头部加上一些相关控制信息后形成报文,报文的头部包含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在接收方,数据经通信子网到达传输层后,要将各报文原来加上的报文头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后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重组,还原为原来的数据,送给会话层。 9.TCP/IP参考模型先于OSI参考模型开发,所以并不符合OSI标准。TCP/IP参考模型划分为4个层次: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2)传输层(Transport Layer);3)网际层(Internet Layer);4)网络接口层(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都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们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有很大区别。 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缺乏市场与商业动力,结构复杂,实现周期长,运行效率低,这是它没有能够达到预想目标的重要原因。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TCP/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很清楚;2)TCP/IP参考模型的网 络接口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它定义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合理的,一个好的参考模型应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CH4 答案 一.填空题 1.光纤 2.IEEE802.4 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逻辑链路子层(LLC) 4.CSMA/CD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令牌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星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型结构 6.MAC地址 48 厂商 该厂商网卡产品的序列号 二.选择题 ADCBCDAB 二.简答题 1.答:局域网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利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和通信线路将计算机互联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特点:地理范围有限;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保密性较好,且便于管理;网速较快;误码率低;局域网投资较少,组建方便,使用灵活等。 2.答:局域网有硬件和软件组成。局域网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站系统、网卡驱动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诊断软件。局域网的硬件系统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数据交换设备五部分组成。 3.答:目前,局域网常用的共享式访问控制方式有三种,分别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法(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token bus)。 CSMA/CD协议主要用于物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星型或树型的以太网中。CSMA/CD采用了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在低负荷时,响应较快,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负荷(节点激增)时,随着冲突的急剧增加,传输延时剧增,导致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此外,有冲突型的网络,时间不确定,因此,不适合控制型网络。 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多用于环型拓扑结构的网络,属于有序的竞争协议。令牌环网络的主要特点:无冲突;时间确定;适合光纤;控制性能好;在低负荷时,也要等待令牌的顺序传递,因此,低负荷时响应一般,在高负荷时,由于没有冲突,因此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技术应用于物理结构是总线的而逻辑结构却是环型的网络。特点类似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4句话: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 5.答:由于局域网不需要路由选择,因此它并不需要网络层,而只需要最低的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EEE802标准,又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子层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题 1.交换机 路由器 2.电路交换(拨号)服务 分组交换服务 租用线路或专业服务 3.计算机主机 局域网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选择题 BCADAA 三.简答题 1.答:①拨号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两个或多个LAN之间的网络互连; ③和其它广域网技术的互连。 2.答:(1)多种业务的兼容性 (2)数字传输:ISDN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 (3)标准化的接口: (4)使用方便 (5)终端移动性 (6)费用低廉 3.答:① 采用TDMA、CDMA数字蜂窝技术,频段为450/800/900MHz,主要技术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窝技术,频段为1.8/1.9GHz,主要技术基于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移动电话网上收、发话费增值业务,支持数据接入速率最高达171.2Kbps,可完全支持浏览Internet的 Web站点。 CH6答案 一.填空题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打印服务 通信服务 网络管理 二.选择题 DBCAC 三.问答题 1.答:①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当今的网络操作系统可能不同于一般网络协议所需的完整的协议通信传输功能。 ②从操作系统的观点看,网络操作系统大多是围绕核心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 ③从网络的观点看,可以将网络操作系统与标准的网络层次模型作以比较。 2.答:网络操作系统除了应具有通常操作系统应具有的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外,还应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功能,如远程作业录入并进行处理的服务功能;文件传输服务功能;电子邮件服务功能;远程打印服务功能等。
‘拾’ 求网络攻击技术和防护技术的发展历史
如今安全漏洞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
新发现的安全漏洞每年都要增加一倍之多,管理人员要不断用最新的补丁修补这些漏洞,而且每年都会发现安全漏洞的许多新类型。入侵者经常能够在厂商修补这些漏洞前发现攻击目标。
攻击工具越来越复杂
攻击工具开发者正在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武装攻击工具。与以前相比,攻击工具的特征更难发现,更难利用特征进行检测。攻击工具具有以下特点:
◆ 反侦破和动态行为
攻击者采用隐蔽攻击工具特性的技术,这使安全专家分析新攻击工具和了解新攻击行为所耗费的时间增多;早期的攻击工具是以单一确定的顺序执行攻击步骤,今天的自动攻击工具可以根据随机选择、预先定义的决策路径或通过入侵者直接管理,来变化它们的模式和行为。
◆ 攻击工具的成熟性
与早期的攻击工具不同,目前攻击工具可以通过升级或更换工具的一部分迅速变化,发动迅速变化的攻击,且在每一次攻击中会出现多种不同形态的攻击工具。此外,攻击工具越来越普遍地被开发为可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执行。
攻击自动化程度和攻击速度提高,杀伤力逐步提高
扫描可能的受害者、损害脆弱的系统。目前,扫描工具利用更先进的扫描模式来改善扫描效果和提高扫描速度。以前,安全漏洞只在广泛的扫描完成后才被加以利用。而现在攻击工具利用这些安全漏洞作为扫描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加快了攻击的传播速度。
传播攻击。在2000年之前,攻击工具需要人来发动新一轮攻击。目前,攻击工具可以自己发动新一轮攻击。像红色代码和尼姆达这类工具能够自我传播,在不到18个小时内就达到全球饱和点。
越来越不对称的威胁
Internet上的安全是相互依赖的。每个Internet系统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取决于连接到全球Internet上其他系统的安全状态。
由于攻击技术的进步,一个攻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利用分布式系统,对一个受害者连续发动破坏性的攻击。随着部署自动化程度和攻击工具管理技巧的提高,威胁的不对称性将继续增加。
越来越高的防火墙渗透率
防火墙是人们用来防范入侵者的主要保护措施。但是越来越多的攻击技术可以绕过防火墙,例如,Internet打印协议和WebDAV(基于Web的分布式创作与翻译)都可以被攻击者利用来绕过防火墙。
对基础设施将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基础设施攻击是大面积影响Internet关键组成部分的攻击。由于用户越来越多地依赖Internet完成日常业务,基础设施攻击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担心。
基础设施面临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蠕虫病毒、对Internet域名系统(DNS)的攻击和对路由器攻击或利用路由器的攻击。攻击工具的自动化程度使得一个攻击者可以安装他们的工具并控制几万个受损害的系统发动攻击。入侵者经常搜索已知包含大量具有高速连接的易受攻击系统的地址块,电缆调制解调器、DSL和大学地址块越来越成为计划安装攻击工具的入侵者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攻击者的角度出发,将攻击的步骤可分为探测(Probe)、攻击(Exploit)和隐藏(Conceal)。同时,攻击技术据此可分为探测技术、攻击技术和隐藏技术三大类,并在每类中对各种不同的攻击技术进行细分。
探测技术和攻击测试平台的发展
探测是黑客在攻击开始前必需的情报收集工作,攻击者通过这个过程需要尽可能详细的了解攻击目标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信息,以便能够集中火力进行攻击。
探测又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踩点、扫描和查点。
如果将服务器比作一个大楼,主机入侵信息收集及分析要做的工作就如在大楼中部署若干个摄像头,在大楼发生盗窃事件之后,对摄像头中的影像进行分析,进而为报案和“亡羊补牢”做准备。
第一步:踩点。是指攻击者结合各种工具和技巧,以正常合法的途径对攻击目标进行窥探,对其安全情况建立完整的剖析图。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各种联系信息,包括名字、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传真号;IP地址范围;DNS服务器;邮件服务器。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中提供的大量信息来源,就能逐渐缩小范围,从而锁定所需了解的目标。
几种实用的流行方式有:通过网页搜寻和链接搜索、利用互联网域名注册机构进行Whois查询、利用Traceroute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