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防止手机泄露个人信息
防止手机泄露个人信息的方式,具体如下:
1、要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现在,有很多人只会使用手机,对手机存储卡信息数据的销毁、手机信息安全隐患和技术漏洞,缺乏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要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加强学习,切实认清手机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认知手机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充分意识到手机泄露秘密的严重后果,做到手机防泄密“警钟长鸣”;
2、要掌握安全防范常识。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特殊内容,要使用特殊的手机管理方法。对于涉及秘密的人员,如军人、机要人员等,需制定严格的手机管理使用制度,或配发保密性强的专用手机,做到专机专用。对于涉密场所,要按照保密规定,设置手机安检设备。做到不在涉密的场所携带和使用手机,不用手机记录、录音、照相和传输涉密内容;
同时,不要轻易接听、接收陌生人的电话、短信、彩信、邮件,必要时关闭手机,彻底切断手机电源,防止被植入病毒或木马。不要把手机设置为自动登录,每次登录都应输入密码。要充分利用手机自带的图案和密码锁屏功能,防止别人解锁屏幕偷看个人隐私。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网络服务后,应及时注销手机账号登录状态。还应经常及时清除可能的敏感信息;
3、严格遵守各项保密规定。各项保密规定不仅对于保护企业数据、商业秘密乃至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为此,要切实遵守各项保密规定,尤其是要做到不在手机中存储、处理涉密的重要信息,从源头上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要避免在通信、微信、电子邮件中泄露相关重要信息。不在手机中存储核心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等敏感信息。也可采取简写或使用代号避免重要敏感信息完全暴露;
4、利用正规平台下载软件。智能手机用户下载软件时,应登录官方平台下载,避免到论坛下载。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浏览不良网页。坚持在正规的手机运营商处维修维护手机,防止被植入病毒程序。安装软件时,一定要详细查看软件索取的权限列表,出现敏感权限时要特别警惕。如果软件要求提供与服务无关的通讯录、短信等,或者安装一个阅读器程序却要求摄像头的访问权限,就要警惕是否有陷阱;
5、严控系统权限。手机用户应树立风险意识,尽量避免将访问个人隐私的权限和访问网络的权限同时授予可疑程序。对于平常不用或很少使用的功能,如蓝牙、红外、手机定位、高清摄像等,应予以关闭或停止使用,避免手机被远程攻击或被病毒搜索到,需要使用这些功能时再打开。当使用外网时,只使用自己了解和信任的网络,并且不轻易向外发送重要的个人信息;
6、彻底删除不需要的信息。当用户删除或格式化手机存储介质中的信息时,这些信息并未真正被清除掉,只是删除了主引导区信息,修改了它的控制结构,并被标记为可覆盖。当有新的信息存入时,就可以覆盖原有信息,但未被覆盖时,只要不是物理原因被破坏,这些信息依然保留在存储介质中,能够被恢复。因此,在更换手机或需要删除相关信息时,可以选用具备数据粉碎功能的手机软件,或者对手机格式化后重复存储大量电影视频、垃圾文件、图片等无用数据到手机内存,再反复删除这些信息,使无效信息反复填满手机空间,彻底覆盖掉原来的信息,增加数据恢复难度。另外,对旧手机尽量不要随意转让或出售,应当进行物理销毁,以规避暴露隐私的风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❷ 如何防止网络个人信息泄露
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需要做到:
1、在处理快递单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2、使用公共网络,下线要先清理痕迹;
3、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
4、网上留电话号码,数字间用“-”隔开避免被搜索到;
5、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管好;
6、慎用手机APP的签到功能;
7、慎重使用云存储;
8、加密并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
9、别随便晒孩子照片;
10、网上测试小心有炸;
11、警惕手机病毒;
12、别让旧手机泄密;
13、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14、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
❸ 如何避免网络个人信息泄露
我国目前的法律并没有关于个人信息的专门规定,唯一的相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其中涉及到了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而法学界对于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仍然争论不断,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商场、宾馆等场所消费时最好不要留下个人信息,如果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资料,必要时应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在办理一些必须提供自己个人信息的社会事务时,可以与接受信息方约定保密条款,要求禁止对方将个人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在万一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后果时,也应注意及时搜集证据,为日后法律维权作好准备.比如,购房人最好在签约时与开发商约定保密责任:如开发商泄露业主个人信息,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消费者能证明商家未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或故意出售这些信息,给当事人的精神和物质造成损害的,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权要求赔偿。
❹ 个人信息很容易被盗,有什么防范的办法吗
个人信息容易被盗,防范的方法当然也有,直接说就是尽量避免留下网络上的痕迹,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贪小便宜,不在一些不正规的网站上做身份的实名认证,尽可能地保留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纸质上,不要在电子媒介里面。
不要在不正规的软件上做身份证的实名认证信息,他可能告诉你,你绑定个银行卡你做个实名认证信息我给你10块钱优惠券,给你20块钱优惠券,你可以免费领一些商品或者说充个话费之类的,你贪小便宜你就充了,然后你的信息就没了,到时候你的个人信息就包括你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甚至说家庭住址,生活的这个消费数据之类的,都会出现在黑产业链里面,会被几千条几十块钱的这个价格出售。
❺ 在网上,该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手机,并且开始网上进行一定的活动,聊天、游戏,甚至是购买服装、知道一个人的近况,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来轻松达到。但是网络的流行并不是仅仅带给人方便和益处,有的时候也无形的造成了人们的弊端,类似于信息的泄露,就会造成很多人的困扰。那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的时候,该如何提高警惕,防止自己的信息泄露,使自己上当受骗呢?
不要图一些小便宜人们都是有欲望的,而网络诈骗也是通过也是这种心理,从而取用一些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意义。因此人们进行网络活动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一些链接,或者是打着使我们能轻松获利招牌的广告,从而诱使我们点进去,使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中毒,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甚至是金钱的流失。最近在一些社交软件上经常会蹦出一些链接和邮件,然后打着一些比较信人的题目或者是文字,引诱人点进去,其实只要人的鼠标一动,就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给自己的手机或者是支付设置一些较为复杂的密码,定时的给手机进行清理或者杀毒,设置所下载软件的一些权限。通过这些来保护自身的信息不会泄露,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❻ 如何保护网络个人隐私
法律分析:网络用户在网上冲浪是应当注意使用安全正规的网站与软件,避免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1、个人生活自由权
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干预、破坏或支配。
2、情报保密权
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心理特征等等。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例如,对公民身体的隐秘部分、日记等不许偷看,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强制披露其财产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其他不为外界知悉传播或公开的私事等。
3、个人通讯秘密权
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传真及谈论的内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隐私权制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通讯的发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处理及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通讯的内容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窃听或窃取,因而,保障个人通讯的安全已成为隐私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个人隐私利用权
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利用自身形象或形体供绘画或摄影的需要等。对这些活动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隐私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即权利不得滥用。例如利用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制作淫秽物品,即应认定为非法利用隐私,从而构成违法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第四十一条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❼ 如何防范网络个人信息的泄露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越来越成为战略性资源,而个人信息的泄露的情况也同步出现,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网警给您8个小招,巧妙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不要在陌生网站随便注册账号:因为注册时需要你的邮箱,这时你的邮箱暴露了,后果就是垃圾邮件满天飞,删都删不完。
2、尽量不要在网站上透露个人信息:否则,你就会经常受到骚扰电话;如,推介房子、基金理财、中奖信息等等;如果非要填写的话,只在注册表格带有“*”处,输入必填信息即可。
3、别用弱密码:如果你喜欢在不同网站使用统一的注册邮箱及密码,当一家网站被黑客入侵,你所有账号都会沦陷;专家建议把涉及钱财的注册的邮箱、密码和普通社交娱乐账号的注册邮箱和密码分开,降低被盗号风险。
4、重要密码定期更新:没有100%无法被攻破的系统,假设账号密码一定会被盗,不要嫌麻烦,定期更换密码是最好的避险措施。
5、通过安全浏览器访问陌生链接:在点击陌生链接,访问高风险网站时,使用安全浏览器为你把好上网入口的安全大关!
6、慎连公共场所WIFI:不要贪图便宜,上一些未经认可的无线路由,这很有可能是个钓鱼网站,当你连上之后,就会将你电脑上的个人信息全部取走。
7、不要使用“直接登录”:无论在任何地方,尽量不要使用“保留账号密码,可直接登录模式”,并且使用后注意清除个人使用记录。
8、不要在邮件中发送机密信息:如果你要给别人发送机密东西,尽量将这个文件进行压缩、加密。因为现在的文件很容易被人截取。
❽ 小王扫陌生人二维码被敲诈22万,如何才能防止个人信息被套取
相信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则让人非常震惊的消息,那就是有一名男子在用手机扫了对方的二维码之后,没有想到被对方获取了自己身份的信息,因此而来去敲诈自己22万元,当小编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也是非常的害怕,所以我们该如何去避免被对方套路,身份信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些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人们的友好心理来去博取人们的同情,因此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要去过多的去关心和过多的同情,当对方提出目的性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果断的拒绝,不能够去满足任何对方想要的一切,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去拒绝,才能够去保护好自己。
❾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不要随便填写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现在在街上、校园、网上都会遇到各种问卷调查,那么此时一定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2、不要贪小便宜。对于一些留下联系方式或者注册某个APP就能得到一些精美的小礼品的活动,千万要注意,因为你的个人信息大部分就是这样泄露的。
3、不要随便扔快递单据。快递单那里会写上你的收货地址、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随便丢弃,就相当于自己主动泄露个人信息。
4、不要随意丢弃车票和机票。现在的飞机票和火车票都实行了实名制,上面有自己的身份证等信息,随意丢弃会导致信息泄露。
5、及时删除在打印店打印的资料。在打印店打印,很多人喜欢将U盘的文件拷到电脑上,打印之后又忘记删除,特别是一些简历等含有个人信息的资料。
6、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也需要进行保护。
个人信息泄露八大途径及防范措施:
1、淘汰的旧手机
要谨慎处理自己更换下来的手机。现在手机升级换代速度快,有的人喜欢赶时尚,频繁更换手机,而对载有大量个人信息的旧手机大都采用一删了之的办法处理后,即拿到二手市场变卖,也有的随意送人。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有上亿部手机被淘汰,二手手机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有些收购二手手机的商贩,利用这一漏洞“倒卖”个人信息,他们只要利用简单的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恢复手机里的数据,然后再以几毛钱一条的价格打包出售机主的手机号、通讯录、支付宝账号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流向市场,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警方提醒
在处理旧手机时,首先要将手机存储卡的数据拷贝备份后直接物理销毁。然后是处理手机本机存储的信息,这个可通过反复装满并删除内存、用第三方刷机工具进行一键刷机等方法彻底清除个人信息,从根源上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总之,旧手机不能随意扔弃,也不能未经处理个人信息就出售或者送人。
2、社交媒体软件
许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软件时不注意保护隐私,随意添加不熟悉的好友,有的在聊天时不自觉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也有的将上述内容在QQ、微信中进行标注。
还有一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火车票、登机牌、出游地、美食,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另外,有的家长在网上发布孩子的图片或文字记录,泄露了孩子的相貌和姓名,而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绑架等。
警方提醒
首先要将加好友的方式设置成验证模式,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采用昵称加自己为好友的,一定要询问对方的真实姓名,拒绝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其次是尽量不在QQ、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中,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
第三,不拉自己的好友进入陌生群,朋友拉自己进入陌生群时也不要参加。在与陌生人聊天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说出个人的信息。
3、快递单和包裹皮
网购的繁荣催生了快递业的飞速发展,但很多人在发快递时,忽视对单据妥善保管,而这张小小的快递单上,至少包含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三项重要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购物时,小件物品商家大都采用塑料袋包装后,由快递公司打印粘贴收件人信息的胶贴,当购买人收到快递拆开包裹后,将包裹封皮也随意扔掉,而封皮的粘贴上就存有大量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家庭地址、电话,有的快递包裹还标注了购买物品的种类、购买时间,以及购买于哪个网物网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