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吃瓜群众”以及“吃瓜”这一社会现象
“吃瓜群众”这一词起源时间并不详,我个人感觉大概是2015年左右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所谓的这种群众,常常有以下的特点:一,不明真相;二,较为感性,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底下,易被自媒体左右思想;三,言论激烈,常常会出现成群刷屏现象。
那么“吃瓜群众”哪里来?并非是现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将更多的吃瓜群众相互勾连在一起,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以前因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发表见解,没办法跟别人一起“共鸣”。
“吃瓜”一直有,只是从未像现在这么明显。
那么,为什么“不明真相”?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今的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碎片化阅读有它的好处,更加灵活而且门槛更低。
那为什么会成群?相比于需要一定思考量的连续化阅读而言,目前参与碎片化阅读的人会越来越多,也直接的导致“不明真相”的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成群。人的成群性,我认为《乌合之众》中的解释比较有意思,一者,人类本身就有合群的向往,二者,人类愿意为了合群而“降低自己的智商”。
看来,其实所谓的吃瓜群众,更可以定义为一群“不思考、不明真相的狂热群体”。
常说存在即合理,这样一群令人讨厌的群体,真的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很难承认他们有价值,但是想了想,也许他们可以为媒体创造收益点,也许可以成为政党的工具,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傻瓜,才能让很多黑暗的事情暴露在阳光下。
他们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使自身成为了一股洪流,他们不相信政府,偏向于相信自媒体,他们勇于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们也为担任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害怕的同时,又因为融于集体而无所畏惧。
也许,很多的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被互联网的迷雾蒙蔽双眼的天真孩子。他们将自己青春的叛逆肆意的挥洒在网络上,并且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为自己的“乌托邦”而奋斗。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有什么道理或者意义,他们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全然不顾事实是怎么样的。
可是,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更加危险的。很多人在其中感受到了群体的力量,因为网络的便捷性总是能让他们以此感受到满足感,渐渐的脱离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B. 怎样做一个理性的吃瓜群众
作为互联网16G冲浪网友,对于各种新闻八卦十分感兴趣。但是在网络时代,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很可能被别人的情绪干扰。而且事实证明,很多事件展现的都不全面,经常会出现反转再反转的事件。所以,吃瓜保持理性很重要。那么怎么做一个理性的吃瓜群众呢?
C.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在网络舆论场上,遇到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经常有一堆人排队跟帖。他们似乎觉得事不关己,但又极喜欢凑热闹,被戏称为“吃瓜群众”。诸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络舆论的汹涌澎湃,是每一位“吃瓜群众”刷屏、盖楼的功劳。
他们不是鲁迅小说《药》里“颈项都伸得很长”的冷漠看客,“围观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但是照见的是自己并不冷漠的心,是虽无权势和本领却为权势所忌惮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蒋方舟)。
“围观”的力量和局限
在网络世界,大概没有比部分网民更热心的人群了。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并公布了据称为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虎照。由于当地环境早已不适合华南虎生存,照片露出破绽,网上质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网友称,“华南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而浙江义乌年画厂也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厂商还向法院起诉周正龙侵权。公众的七嘴八舌,让政府官员参与的弄虚作假难以遁形。8个月后,省林业厅副厅长被免职。
对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天价烟”和陕西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天价表”的围观,帮助纪检部门发现了贪腐线索。网民中藏龙卧虎,比如,@花总丢了金箍棒,手表鉴定专家,一一指认杨局长每块手表的型号、价格。网络围观以某种特殊方式践行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不是普通人根据常识和朴素的爱憎都能对一些人和事做出精准判断的。互联网上常常是“喇叭多、事实少”,七嘴八舌不一定能够拼凑出事实真相,群情激昂却可能得出偏差的结论。
2012年8月,重庆警方击毙悍匪周克华,DNA和指纹比对无误,但有人质疑被击毙的其实是便衣警察,甚至指名道姓说是长沙警察陈子河。其实,陈子河只是较早质疑死者不是周克华的博联社网民署名。现场疑为长沙到重庆的火车票,其实是电影票。还有“高人”考证周克华随身携带的钱包上疑似印有警徽,其实“公安机关从未给民警配发过这种印有警徽的钱包,便衣警察更是巴不得身上没有警方标志”。
2014年3月,河南宝丰县一乡镇退休干部李三虎身首异处死于矿井内。警方经过侦查,排除他杀可能。网民哗然:“碎尸还能自杀?警方没脑子?自己把自己碎了?”这完全是外行的想当然。知名警务微博@江宁公安在线解释说,碎尸≠被别人肢解的尸体。矿井深340米,而上海东方明珠塔最高的一层观光层是350米。矿井里有多少绳索、钢筋、尖石?什么样的人能从这样的高度坠落,还能保持尸体完整无损?“这就不是人而是超人了”。
缺少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围观,以讹传讹的概率极高;公众借个案宣泄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不满,容易让舆论跑偏。
2010年12月一天深夜,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据说其中一人的二姨夫是上海市委常委,这才有上海警方与安徽警方联动,打破“夜不上黄山”的惯例组织搜救。上海警方公布了110接警录音,神秘的二姨夫在电视台亮相,只是一位普通的下岗工人。在公共事件中,一部分人心中有一根弦始终紧绷,对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权力影响,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保持高度警觉,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
“吃瓜群众”的围观还有可能以舆论狂欢的方式侵犯隐私。如,围观明星的“狗仔队”爆料,常对当事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再如,领导干部一旦被发现抽了一包高价烟,有某种豪华的配饰,就可能被众口一词斥为贪官,这种“有罪推定”让你压根没有招架辩护之力。
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
热点舆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区分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与利益无关者。前者通常表现为维权行为,是个案中的利益诉求;后者通常表现为泄愤行为,只要个案符合他们对社会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负摊贩),就趁机借个案表达对政府、对体制的不满情绪。
网上热点事件参与者,还可以区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本地居民对热点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论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外地网民并不真正关心个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个案吐槽、起哄。例如,2014年8月15日凌晨,甘肃临洮县县长柴生芳猝死在办公室。有外地网民怀疑“真的是工作而死吗?”“是不是因为平时‘声色犬马’掏空了身体?”甚至有人恶意揣测“是不是犯了事儿,害怕公检法来查,所以‘畏罪自杀’?”但临洮人了解这位父母官。柴生芳出生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博士回乡,主动请缨到了“贫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在临洮,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病故当天工作到凌晨1时30分,终因长期超负荷,诱发心源性猝死。当地群众自发守在道路两侧,高举着“临洮人民的好儿子”“柴县长一路走好”等标语和横幅,送别这位因公殉职的好县长。
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网民更容易较为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而外地网民隔岸观火式的评论可能离事实真相更远。
本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会权衡利弊,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有沟通余地;而外地网民可能采取“大拒绝”的态度,持对抗性心态,较难说服,不易达成妥协。
2014年5月,杭州余杭区垃圾焚烧项目曾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众担心二恶英污染环境,聚集阻断交通。事后,当地政府组织了82批、4000多人次赴外地,实地察看国内先进的垃圾焚烧厂。有的村民听介绍说经过处理的水养鱼没问题,伸手就从水池里捧起一捧水,凑上去使劲闻。垃圾厂出门就是商铺,对面还有楼盘,居民就住厂隔壁,听说那里房价这两年没有降,还在升。“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该项目可望在今年下半年投入点火试运行。《人民日报》刊出通讯《社会治理创新: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
包容本地“吐槽”,鼓励“在地参与”
适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吐槽,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治理瑕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碍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发声,他们就会移步到一些全国性网络平台吐槽。而外地网民的心态更容易推波助澜,把事态闹大,损害地方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成都老太胡丽天7年时间参加了约20场政府听证会,一度被网民挖苦为“政府的托儿”“最佳群众演员”。后来发现,胡老太是热心人,报名约40场听证会,中签率偏高。但这不是因为政府和老太串通作弊,而是这些听证会名额经常报不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网民成天“激情四溅”批评现实,但遇到身边的社会参与,优化政府决策的听证会场合,却置之不顾?
不妨鼓励当代网民“以全球为架构思考,以在地为关怀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如果只知道空谈,对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只做“键盘侠”(keyboardman),可能于事无补,也不利于找到自己在现实国情中的位置。
2008年11月,甘肃发生陇南事件。部分居民担心陇南市行政中心迁出武都区而利益受损,出现打砸烧行为。事后检索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发现,从当年9月起就有不少网民对陇南搬迁问题表达不满,且留言越来越偏激。甘肃省委办公厅感慨:如果早些了解到这些民意,及时做出回应,或许能有更好的结果。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开设了官民互动的直通车,基层老百姓可直接给省市县三级党政“一把手”提交切身利益攸关的问题,请政府解决,这样做又避免了公开网络平台的炒作。
搜狐自媒体“藤影荷声”写道:网络围观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可能提示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有时竟然需要靠自媒体上的起哄来解决问题。围观不是长久之计,当务之急是设计优秀的民意表达制度。
3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人民网考察时,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表示赞赏,希望人民网“多搭建联系群众的桥梁,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更好服务群众”。贯彻这一重要指示任重而道远。
D.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缺少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围观,以讹传讹的概率极高;公众借个案宣泄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不满,容易让舆论跑偏。
1.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
“吃瓜群众”的围观还有可能以舆论狂欢的方式侵犯隐私。如,围观明星的“狗仔队”爆料,常对当事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再如,领导干部一旦被发现抽了一包高价烟,有某种豪华的配饰,就可能被众口一词斥为贪官,这种“有罪推定”让你压根没有招架辩护之力。
热点舆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区分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与利益无关者。前者通常表现为维权行为,是个案中的利益诉求;后者通常表现为泄愤行为,只要个案符合他们对社会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负摊贩),就趁机借个案表达对政府、对体制的不满情绪。
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网民更容易较为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而外地网民隔岸观火式的评论可能离事实真相更远。本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会权衡利弊,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有沟通余地;而外地网民可能采取“大拒绝”的态度,持对抗性心态,较难说服,不易达成妥协
网上热点事件参与者,还可以区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本地居民对热点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论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外地网民并不真正关心个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个案吐槽、起哄。热点事件和热点舆情的监测阔以采购软件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进行监测。
2.包容本地“吐槽”,鼓励“在地参与”
适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吐槽,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治理瑕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碍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发声,他们就会移步到一些全国性网络平台吐槽。而外地网民的心态更容易推波助澜,把事态闹大,损害地方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E. 如何评价“吃瓜群众”以及“吃瓜”这一社会现象
吃瓜群众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盆景,也是对人们无聊无法安放的精力的一种排泄而已,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有大量的吃瓜群众是因为中国人民喜欢凑热闹,对事情只讲究观看而不讲究具体的处理,从而衍生出了大量的吃瓜群众可以肆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思考之后,表达出让人们深思的观点。
F.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从前我一直以为网络暴力和普通人无关,受到网络暴力的要么是公众人物,要么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舆论中,我原以为网络暴力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戏,近些年不断披露的普通人被人肉的事件却让我惊觉,原来网络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暴力就在我们身边。
你可能会因为公交车不让座而被而遭受网络暴力,可能因为插队遭受网络暴力,甚至莫名其妙被卷入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或许只占上网人数很少的比例,但因其基数巨大,这个“很少比例”的体量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网络上掀起的狂风暴雨会比现实生活中放大几十倍、上百倍,一个人遭受了网络暴力, 就如同过街老鼠般无处遁形,他的一切个人信息、生活详情都会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网络,身上好像全方位无死角地安了百八十个摄像头,那样的生活,谁能忍受?
现实生活中被诽谤,被诋毁,可以去解释,可以跟造谣者对质,但面对网络这个强大而又无形的对手,被碾压者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六岁的林妙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唱成名,成为国民宠儿,当爆出真唱者另有其人后,林妙可又在一夜之间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唾弃。虽然组委会一再澄清,六岁的林妙可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亢奋的群众根本不关心真相,他们自诩正义,一心想剥掉林妙可从天而降的荣誉,在林妙可成长的过程中,网络暴力也一直如影随形,她甜甜地笑,被人讽刺无脑,她参加公益活动,被人嘲讽作秀,她拍广告,被人恶意P图,她高考,有无数双幸灾乐祸的眼睛盯等她落榜。她只是一个无辜的被选中的女孩,却为她无法左右的事情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巨大压力。
和英国的少女汉娜比起来,林妙可的遭受可算小巫见大巫。汉娜因多年的湿疹困扰及由此而引发的抑郁症,在网站贴出照片,发布求助信息。不料,随后几个月中的回帖中竟充斥了“丑女”“肥婆”“喝漂白水吧”“得癌症去”和“去死吧可怜的家伙”等评论和字样,持续的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最终令这名14岁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溃而上吊自尽。
老话说,人有腿,话无踪。意思是,话一旦说出去之后就不知其所踪,不知会走到哪里。现在,借助先进的网络传播,话简直插上了光速翅膀,一夜之间,可以传遍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舆论,整个世界的恶意,谁能抵挡得住?网络暴力往往是单方发起,事情的真相如何,无从探究。
网络暴力是一匹狂暴的野马,一旦放出,任何人都无力羁绊,网络暴力也是一把双刃剑,杀敌1万,自损8000,血溅三尺时有发生。2018年,四川的安医生在泳池与一名未成年男孩发生冲撞,引发冲突。男孩父母因不满公安部门处罚结果,将事情上网披露,医生、公务员、未成年……一系列关键词点燃了网友的怒火,事情迅速发酵,义愤填膺的网友人肉了安医生的工作单位、老公、孩子、双方父母详细信息,有专程到工作单位辱骂她的,有在路上劈头怒骂的,有上门威胁的……安医生不堪巨大的心理恐慌和压力,一周后自杀身亡。安医生的丈夫悲愤之下,把消息发到网上,质问人血馒头吃够了没有。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网络暴力反过头来,浩浩荡荡地扑向了男孩的家人,男孩的姓名、学校、男孩家人的姓名、工作地址……都被披露,男孩无法上学,被迫躲起来,男孩的父母不敢出门,因为他们替上百万网友承担了逼死人的罪名。
这些惊涛骇浪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我真的好害怕网络暴力有一天会突然砸到我的头上。我不敢闯红灯,不敢插队,不敢占座,不敢与人争吵……我也在思考,面对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能做的就是冷静判断,不信谣,不传谣。如果网络暴力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成了网络暴力的当事人,只好像个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不看,不听,然后报警,联系媒体发声,寻找心理医生支持。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G.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我觉得网络暴力真的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骂你。而且他们骂的特别没有道理,只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而已。我真心觉得网络上给他人评论的人一定要实名制,这样有些言论就不会说出来了,而且只要说出来言论就要为自己的话负责任。我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少,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的心情才会越来越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抑郁症的人了。我真的希望不要再有网络暴力了,因为语言的伤害真的是非常恐怖,给自己和他人一个舒服的空间吧,也希望这个社会能越来越和谐。
H. 即兴评述怎样看待网络暴力
我之前也见过这类问题,当然,我想众多人都遇到过此类问题,并且集中出现于某些特定场合。
1.网络游戏喷人
无论是敌人还是队友,玩网络游戏最常见的就是语言暴力,游戏本来就是缓解压力和娱乐的工具,是人为了找寻快感而进行的活动,但往往事与愿违,加上多数玩家自控能力差,又或者是现实生活压力无处释放,就会出现这种喷子情况。受害者可以是任何人。如果你遇到此类情况,不必对骂,因为这只是对方自控力或者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不必计较。
2.网络聊天工具
网络通讯交友聊天平台种种,qq,vx,momo soul。这些常见的多数平台都是用来交友。很多人在注册时就抱着一些不纯的动机,比如说想找个一夜情,想找一些所谓'志同道合'之人。虽然现在实施了实名制,但是国家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例来限制网络语言暴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这个也是人本身的阴暗面,素质再高的人,也有骂人的时候。
所以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忍耐并不是懦弱,宽容才是王道。
I. 你怎么看待网络暴力
文/铁笔郎君sun
对于网络暴力,我的看法如下。
既然已经上升到暴力的层次了 ,那么就不是一般的恶意评价和嘲讽讽刺恶搞那么简单了。而是突破了某种道德底线的无端谩骂或者单纯泄愤类型的人身攻击了,有些还附带上攻击了明星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
那么这时,就不能秉持说,明星是个公众人物,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灯下,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地评价,这么轻描淡写了。而是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名誉。
比方说“那英机场踢人”这件事,本身那英作为公众人物,这样暴力相向解决问题本来就不妥当。完全可以找保安或者其他人协助解决。只能说那英脾气太耿直了!
随后,那英的家人却无辜受到了网络暴力的牵连,这样就是另一码事了,必须付诸法律。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当明星遭受网络暴力时,希望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下,让那些到处散发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别人的人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而遏制网络暴力的嚣张气焰。
当然了,不会是无来由的正能量,天天唱赞歌,而是必须秉持对客观事实负责的态度来传播正能量。
在网络世界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喜欢看明星出洋相,然后一边恶搞一边讽刺挖苦。其实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网友都是跟风较多。然后慢慢的,就愈演愈烈,甚至上升到了网络暴力的程度上来。这种现象是永远无法消失的。
因为人性使然,都是幸灾乐祸。尤其是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宣泄的入口。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正义之师”在网络上宣扬一定的正能量。
那么,要怎么办好呢?这当然还是只能靠自觉。就是希望一些抵制网络暴力的网友能时刻以身作则,多在相关涉嫌网络暴力文章评论中“挺身而出”,多多发出正能量的声音。
J. 如何评价“吃瓜现象”这一现象
导语:说起“吃瓜现象”,我就想到了“吃瓜群众”,可以说是屡出不鲜的词语了,我们慢慢了解和去感受“吃瓜现象”吧!
那么“吃瓜群众”哪里来?并非是现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将更多的吃瓜群众相互勾连在一起,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以前因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发表见解,没办法跟别人一起“共鸣”。所谓吃瓜就是看客,拼命你上,批评我来,对于批评所体现出的责任感远比为社会做出的奉献高得多。
整体表现就是十分冷漠的社会氛围,而网络上所谓的激烈讨论更多的是网民在刷自己的存在感,真正有用的意见几乎没有,不是针对谁,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另,有的网民就是哗众取宠,也可能是居心不良,反正很复杂。网上发言基本都是片面的,看看笑笑就行了,想要真正了解情况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吃瓜是互相的,今天你看别人热闹,明天别人看你热闹。我也相信这个愈加冷漠的社会会在一个或几个事件之后慢慢迎来改变的转机,但是不要傻到觉得是因为群众觉醒了社会就变暖了,你们没那个能耐,公众可以轻易毁掉一个人,但是他们不会关心任何人或者说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真正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规矩,守规矩才是伪善与冷漠的解药。
想到了以前啊,以前吃瓜,没有键盘,口耳相传,多在亲朋好友,邻舍路人间形成。瓜虽然不少,但多数小众,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泾渭分明的站队,没有面红耳赤的脏话,没有奔腾不息的弹幕。闲聊几句,便吃了一小瓜。现在吃瓜,是群体性行为表演艺术。瓜多,瓜大,瓜有多样性,可塑性,反转性,持续追踪性。让人们吃得不亦乐乎,键盘的敲击,带来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对话,而是局部比特世界的热度如火山爆发般高涨,冷漠无情的互怼,毫无缘故的谩骂。几天之后,瓜破碎在地上,留下一滩果浆,没有人清理,人们仿佛从未见过它一般无视。吃瓜吵吵闹闹,岁月如梭无声。少些吃瓜,好好生活。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关心亲人朋友的冷暖。瓜是吃不完的,而自己独处学习的时间,家人相伴的时刻,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对“吃瓜现象”该怎么看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