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律上对编造谣言的定义
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来规范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其中现行的法律主要有5部,在2012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规定了对“散布谣言”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进行拘留或罚款的行政处罚;《邮政法》规定了不得利用邮件寄递含“散布谣言”的物品,从而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了对利用互联网“造谣”等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针对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并且网民们相互跟风、盲目转发导致了这些虚假信息的扩大传播,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对“网络造谣”的行为要负刑事责任。
㈡ 有人在微信群发布谣言如何举报
法律分析: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或者网信部门举报,由公安机关及网信部门调查后对违法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违法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可以向软件开发者举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条 发布或者传输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㈢ 如何遏制网络造谣乱象
法治是遏制网络谣言的必由之路。
电信管理机构等网络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互联网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依法有效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地采取责令改正、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手段,打击利用网络谣言进行的各种违法活动,防止网络谣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于利用网络谣言实施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活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应当及时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谣言的受害人在得知权利受到侵害后,应当及时地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向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报告,避免谣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网络安全谣言扩展阅读
谣言产生的各阶段应有不同的对策:
在出现谣言苗头的先期,要做到“三早”:一是早发现,加强对网上主要社区、论坛、贴吧、微博、QQ群等网络交流渠道的监控,强化敏感意识,全方位加强搜集整理,第一时间发现影响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谣言苗头。二是早研判,对于早期发现的谣言,要组织专门的警力进行分析筛查和风险评估,形成研判报告,为处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三是早报告,对于重要的网络舆情以及突出的谣言苗头,要迅速上报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为打击处理赢得主动。
在网络谣言开始传播扩散的时期,要做到“三快”:一是尽快删除,对于各个网站散布的谣言,要迅速上报业务部门予以删堵;二是尽快公布真相,协调相关部门快速发布正确的消息,将真相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布,澄清事实;三是尽快打击,对谣言散布范围较大、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要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行动,深挖幕后推手,严厉惩处造谣者。
平时要做到“三深”:一是深化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管控和打击处理的工作机制,健全各类法规制度,制订完善工作方案、预案。二是深入教育,依托主流媒体以及宣传机构,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同时走进社区、学校、工地等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有效提高应对网络谣言的免疫力。三是深度管理,对各主流网站以及论坛、贴吧等加强监管,落实网络管理责任制,从源头加强管理,防范谣言的大肆传播。
㈣ 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1、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3、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
(4)网络安全谣言扩展阅读:
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
3、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
㈤ 15岁男生网络发布不良信息被抓,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咸阳的一位15岁男生因为在网络上发布了不良的信息,被抓住了,他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
以前在网络上造谣并不需要负任何的法律责任,但如今造谣者太多,为了营造绿色安全的上网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网络造谣者做出了处罚。
那么,在遇到网络谣言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
三、加强网络安全工作
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现在在网络上造谣生事,是会受到处罚的。那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
尽可能的宣传网络安全发布的消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一起维持网络,看到有人发布谣言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举报和投诉。
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的话,还是能够打击到那些网络造谣者的,然后营造出绿色的网络环境。
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对于不真实的事情,要做出积极的响应,不要盲目的去跟风,诋毁别人。
㈥ 网络谣言有哪些规律
网络谣言往往有这些规律: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㈦ 怎么跟网警举报谣言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报警。还有通过网络举报的方式以及电话报警的方式。如果是个人受到侮辱,可以到公安机关或者法院进行自诉。如果不想要很快地进入公安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程序的话,那么也可以先与对方协商,或者是发律师函,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
网警职责:充分发挥网络警察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切实明确其职责与任务。从世界成立网络警察的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警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一是计算机犯罪侦查。从中国宪法、刑法、人民警察法及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二十多部有关计算机、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来看。
网络警察的主要职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管理对网民、网吧、网站及网络运营商进行必要的管理。网络警察应当在网民教育、重点网民的控制、网吧的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许可、要求网站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用户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公用账号使用登记制度、计算机网络站场的设置等方面发挥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于尚未触犯刑律,但违反了治安法规的行为进行管理。如网上的赌博、色情信息俯拾皆是,网络警察应当全天侯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取缔,以净化网络环境。2、安全防范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党政机关、金融、重点生产部门、通讯等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本辖区内各部门的网上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完善防范机制;对各部门、各机关的局域网和在Internet上的安全保卫进行管理。组织、指导对计算机病毒及计算机灾害事故的防范、处置工作;对有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等。同时,网络警察还负有开发、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及其销售许可的任务。3、犯罪侦查依法查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负责掌握公共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的发展动态,研究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防范和打击公共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的对策同样也是网络警察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网络警察要切实依照我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4、信息收集为政保和刑警等部门提供相关的网络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网络上的敌情,并给决策者作好参谋和提供信息。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㈧ 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网络谣言产生的危害及影响如下:
基于网络覆盖范围广、传播方式自由,网络谣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谣言的传播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网上活动,败坏了网络的信誉,甚至危害到现实社会,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我们身边一些网民开始热议核辐射的影响。网络谣言乘虚而入,称海盐受到核污染,抢盐风潮开始爆发,再有“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公众在陷入恐慌中开始抢盐。之后权威部门辟谣,最后又演出了全民“退盐”的社会闹剧。这一事件最后的得益者是背后造谣的谋利组织,广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的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比如,2015年6月份正值南方首稻收割季节,为了抵制外省机械收割车队务工人员到本地抢揽生意,广西诸多社区论坛、个人QQ空间发表或转载在来宾市境内多个县份出现外地车辆,光天化日在路上抢小孩的报道,甚至说到在校园门口抢夺家长手中的小孩,抱上外地车牌号的面包车飞驰而去。这种谣言严重扰乱了部分人群的思想和心理,从而产生恐慌的情绪,结果就促成了造谣者的目的。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
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去年5月,有人在红豆社区上发布信息称:某县政府指挥执法机关强拆违法建筑的民居房屋时,压死了还在屋内的一个人,压碎了屋内包括电视机、冰箱、沙发等所有的家具,该政府并扬言拆除造成的损失让所有违法建筑者自负。这样一份假信息在短短两天,竟然被转载到40多家网站和论坛,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后经调查证实为谣言。可见,相对一般的网络谣言来说,相关政府的谣言更加具有传播延续力,因为重大政府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在政府决策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了一个区域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有些谣言矛头指向企业,严重的会影响企业形象,甚至破产。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要学会,理性合理地运用网络,不传谣不造谣,同时也要保证自己不被谣言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