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实际,阐述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网带来了无尽的应用空间,促进了移动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1、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移动性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便捷,还表现在更丰富的业务种类、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当然,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和终端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
(3)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4)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2、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各个国家由于国情、文化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上也各有千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移动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一定的用户市场规模。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凭借着出色的业务吸引力和资费吸引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以娱乐类业务为例,目前,基于手机的娱乐内容已经创造了一个数百亿元的市场,成为运营商发展的重要战略。2007年初,和记黄埔旗下3集团在全球主要市场推出的以X-Series命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娱乐类服务。
2.1 日本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日本可以称得上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以上数据为2007年6月底数据),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8万,占移动用户87%的比例(2007年底数据)。
根据Wireless Watch Japan 2007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主要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NFC应用、移动电视、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广告等。
日本移动运营商采取的包月资费方式,以及用户终端性能的提高、双向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从最初的信息服务、图铃内容下载,到目前具有移动Web 2.0特性的新业务,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三大移动运营商致力推动的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与融合将进一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用户从中可以真正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接入与服务。
2.2 韩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韩国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根据韩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机构(NIDA)的调查,2007年6月,韩国共有3.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在移动用户的比例为51.3%,比2005年9月的统计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自从2002年韩国移动运营商把CDMA网络全面升级到CDMA2000 1x EV-DO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SKT和KTF分别推出了包括一系列高端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双向高速网络进一步带动了具备移动Web 2.0特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用户市场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从铃声下载、新闻服务等逐渐向移动多媒体、移动社区、移动UGC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转移。据估计,约50%的韩国人口都是SKT的移动赛我网注册用户(Tekes & Finpro GlobalICTTeam 2007.9),在线交易类业务也极大的冲击了离线业务市场,如移动拍卖等。
根据NIDA在2007年9月发布的最新调查,韩国用户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多媒体服务、移动音乐门户网站服务、手机游戏、移动购物、手机银行以及包括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在内的无线和固定互联网互通服务。
2.3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日韩不同,采用的是WAP协议。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传统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
与日韩两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状况相比,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感兴趣的还是手机图铃业务、音乐和游戏业务。而2003年前后,韩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感兴趣的业务是图片、音乐和游戏,日本的音乐和游戏类业务也在移动互联网开始起步后的2~3年左右最受用户欢迎。目前日韩用户的兴趣点已经从图片和音乐下载类业务逐渐向具备Web 2.0特征、体现移动和固定互联网融合的业务转移。预计在今后的1~2年内,随着我国移动网络带宽的增加,用户对业务的需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信息量少的内容获取类业务向视频类业务、体现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业务转变。为了适应未来客户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认为移动UGC、内容共享/下载、移动游戏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日本互联网行业为什么发展得不如中国好
因为互联网是需要创新的行业,尤其是需要大量充满活力,思维敏捷的年轻人。纵观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创立的。员工也以25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但是如今的日本却缺乏这些必要的条件。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日本老龄化严重。由于生育率底下,很多行业都缺乏年轻人,一些70岁以上的老年人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这也导致传统行业对年轻人的需求更大,
给出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就更高一些。再加上很多传统日本企业都是终身制雇佣,即使工资不高的也会非常稳定。因此相比充满了风险的互联网行业,年轻人更愿意进入传统行业的公司工作,愿意出来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相对的,由于缺乏本土企业的竞争,进入日本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非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日本雅虎为例,无论是网站还是APP的设计都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样式。这样的网站又怎么能够为日本互联网行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呢?综上所述,人才的匮乏、市场规模的局限、竞争对手的强大,是日本互联网行业始终无法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因此尽管日本拥有很多高新技术,但是在互联网领域,确实远远不如中国。
3.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为什么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几乎不见日本的身影
因为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受房产行业的影响,已经转移了产业的主要目的。如果再继续发展互联网产业,势必会对日本本国的实业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经济也在逐步上升当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认为在购买力这方面,中国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相比于我们的邻居日本,虽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互联网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涉足。
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作为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已经转移了产业目标。毕竟泡沫经济对于日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泡沫经济对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因此日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是选择将目标转移至实体产业。如果此时在继续发展互联网产业,势必会对本国实体经营公司造成一定的影响。很有可能会造成第二次泡沫经济的出现。
4. 为什么日本在互联网创新时代步步落后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日本节节败退,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原因很多,简单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的工匠精神更适合打磨硬件产品,其保守、刻板的民族性格也注定了他们并不擅长应对迭代更新的移动互联网。
其次,日本大公司横行,"扼杀″创新。我们都知道颠覆式创新往往是从边缘开始的,从小公司开始的。日本小公司没有生存空间。
再次,日本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公众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程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已经非常完善,日本人没有多少动力和需求去创新。
还有,日本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中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策和资金等诸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成长性企业。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日本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时代步步落后。
5. 日本的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为何相对落后
日本互联网公司的保守
就拿日本最大的购物网站乐天来说(相当于国内的淘宝),页面又乱又繁琐,一点进去密密麻麻的一片文字,用户体验非常的差。关键是,四年前乐天的页面就是这样,而这四年,中国的淘宝网突飞猛进,新的UI,新的功能,一次次的降低支付难度,加强客户体验。可是乐天始终如一,这其实就是日本企业的保守所致,这种保守是全日本公司都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源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和社会氛围,不做出成果没关系,在公司里呆着慢慢混到退休也不会被炒鱿鱼,还会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
日本线下服务完善,使得互联网新服务形态面对的门槛太高
就拿日本的外卖应用来说,中国各方面外卖服务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很多网站保证下单后十分钟之内送餐上门,甚至有些24小时营业的外卖网站,我朋友曾经在凌晨四点点过火锅送到家里来。但是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麦当劳,连锁披萨店这些本来就提供外卖服务的店铺有自己的网上订餐网站以外,还没有出现公司能够成功整合小商铺来提供外卖服务的。虽然想做的公司不少,但是他们多少会碰到用户对服务质量和餐饮质量要求过高的困难。
6. 日本互联网行业为什么落后,原因都有哪些
观点一:
谁说日本IT不行?日本世界上第二大软件消费国,移动互联网当年日本更是领先美国以十年计。05年到日本,那时人家就可以手机看电视,上网,坐地铁。要说落后主要是在软件领域。而这方面的落后主要是日本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基本上都是原先的那些大公司唱戏,比如NTT,日立,NEC,富士通,小公司,新公司难有出头之日。而大公司里层级很多,公司领导很多都是制造业出身。优秀的人才难以崭露头角,创新也是难上加难。我参加的一个项目组里,一群普通的程序员居然在试图开发一个大型数据库!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日本大公司垄断软件业应该是日本软件业难以媲美欧美的根本原因。
观点二:
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围绕钢铁和煤炭展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石油和电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网络,通信,计算机和多种能源。
当初日本经济崛起是因为日本在控制第二次所产生的各行业,但是日本太过于依靠美国的市场,心态又过于自膨胀,所以在美国的压力下,签下了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定》,随后,日本个人和企业购买力大增,出于一种对美国的表面自大,实则自卑的想法,日本企业花费巨资去并购已经泡?i化的美国服务业和房地产,而从泡沫危机中解脱出来的美国投资者,则将资金投入硅谷,发展新科技,最后泡沫破裂,日本各企业损失惨重,资金运转困难。
同时,中韩企业崛起,对日本的压力增大。这时,日本投资者面临前有美国的科技业已经崛起,市场和科技两手抓,日本难以与其竞争,后有中韩追赶,传统企业也需要资金救援,这时日本已经难以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行业,所以,日本不只在lT行业不行,连其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关行业都难以与美国竞争,这就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正是日本太过于在乎美国,日本企业只知道跟着美国走,在传统行业与美国竞争不能拓展新行业,日本的政府只在乎依附美国,不能为企业找到更多的市场。古人说南辕北辙,当你大方向错了,你的优势只会加速你的倒退。日本正是如此,错误的投资,错误的国家战略,使日本的优势变劣势,南辕北辙是因为人太愚蠢,而日本则是格局太小,日本人眼中只有美国,美国人眼里装着全世界
7. 有关sina的问题
2004-10-30 08:32:27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南方网讯 昨日(10月29日),新浪总裁汪延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与中大学子“面对面”,正面回应今年以来爆出的“新浪是由日本人投资的”的说法。
汪延解释说:“这个说法是一些竞争对手在恶意散布谣言,新浪既没有日本人的投资,而且新浪这个名字也没有歧视中国人的意思。除了一个日本人要买新浪企业的股票我没有办法阻止之外,新浪跟日本没有其他联系。”
谈到网络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汪延指出,目前网络、电视和手机这些“传播媒介”都处于“孤独状态”,它们彼此之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沟通。他说,新浪会争取在2008年打破这种“孤独”,实现互相通讯。(编辑:文芬)
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guangzhou/shehui/200410300153.htm
想想也有道理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买新浪、搜狐、网易等
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公开发行的股票,没有人能阻挡,
但他买了股票并没有任何决策权。搜狐网易被日本人买的股票可能也不少,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你问日本sina是什么意思,就如同问中国人shi是什么意思一样。
中国人的语言和英语、日语中没有shi和sina这两个词,谁都不认识。
如果你提示中国人,问如果按汉语拼音是什么意思,中国人会说:
可能是“知识”,“指示”“志士”或“指使”
如果你提示日本人,问“sina”在日文罗马字(实际就是和中文拼音一样的日语读音的英语字母标注法)
中是什么意思,他们也会给你一大堆可能的解释,但实际在日语中没有人用这个单词,也没人认识
8. 为什么说村井纯揭开了日本互联网的序幕
日本互联网之父村井纯从美国带回来的调制解调器,实验性地把东京工业大学、庆应大学和东京大学的计算机串联起来,创办了日本最早的学术计算机网络,命名为 JUNET(Japan University Network),目的是在于连接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间的科研项目。由此,揭开了日本互联网的序幕。
2017年6月22日,村井纯在位于东京台场的日本科学未来馆发表了演讲,演讲主题是“创造未来的信息基盘‘互联网’”。他提到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村井纯肯定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他表示,如今在中国,通过智能手机和二维码能够在几乎所有的场所完成支付,个人信用等也逐渐变得数字化、可视化。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非常庞大,今后的中国更加值得关注。
9. 日本为什么发展数码产业
日本IT业发展龟速,主要原因可能是日本IT业定位太过奇葩。分析全放在下面。
所以,如果你当真要接着阅读,将遭遇以下问题的答案。
在日本,比起选择IT行业,更好的行业选择是什么?
如何各用一句话定位“印日美欧”四地的软件行业?
顺道谈谈中国;
日本的IT行业是如何起步的?
日本的编程能力到底是不是渣渣?
日本企业眼中的IT工程师是什么价值?
日本IT产业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风险提示完毕。请确实,是否继续?(Y/N)
Y
好的,前方正文。
+++
提到美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提到中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网络、腾讯、新浪等IT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比较纯碎的IT企业。并且,在这两个国家里,谈到“科技”,很多时候都是在指IT,尤其是在中国。
那么,提到日本的科技企业呢?
索尼、松下、三菱、东芝、富士通、软银……
如果是在日本学习情报专业(日本的IT称为情报)的学生,毕业后的目标必定是以上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是IT企业吗?想想它们提供的产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游戏机。虽然很多时候,它们也被称为IT企业,但显然与谷歌、腾讯这一类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更多地被归属于“制造业”。
换句话说就是:
在日本大学里学习IT的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制造业,而非IT行业。
其中内涵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此文打算以此为引,通过近几年在日本生活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日本的产业结构、企业风气、国民性格等多个方面,探讨一下日本IT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IT产业在日本被看做什么?麻省理工学院的Cusumano教授说过一个比喻,是我平生所见对各国软件行业最恰当的。他说:
在欧洲,Softwareasascience(软件即科学)
在美国,Softwareasabusiness(软件即商业)
在印度,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在日本,Softwareasaproction(软件即制造)
欧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在他们看来,IT就是科学的一种延伸。因此,他们编写的软件很讲究数学公式的构造、数字化的检验方法。他们会花费超出必要的时间去构造尽可能接近完美数学化的软件,尽管其与盈利可能并无关联。其结果是他们的软件可被称为艺术,但销售量完全无法与美国竞争。
美国人把IT看成是赚钱的手段,一切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对软件品质的要求,会优先停留在“能够卖出去就好”的阶段。尽可能早地建立各种标准,思考各种商业模型,为了尽早商业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结果是美国是信息时代的主导。
印度是全球着名的软件外包基地。在他们看来,恐怕提供优质的软件与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差不多。倾听顾客的要求,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顾客交给的任务,并以良好的服务接受客户的反馈。
再来看看我们此次的关注对象:日本
日本的IT行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把IT看做是制造业的一种。因此,他们在做软件的时候,其态度就像在造数码相机、医学仪器一般。几近疯狂的品质管理,非把bug一个个找出来不可。低质量的软件绝对不允许进入市场。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发布,一整套流程就像丰田汽车的生产车间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当一颗完美的螺丝钉。因此,他们的软件品质很高,bug很少,但是开发周期过长,具有很大的市场延迟性,这也是他们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很难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这句就是在点题!)
多问一句,中国呢?
中国更像美国,不像日本对品质要求那么高,也没有欧洲的数学化思维。中国人更多地把IT作为一种商业手段,以赚钱为目的。但是,与其说是像美国,不如说是在刻意模仿美国,因此很多产品的相似度极高。不过我不是在说模仿不好,其实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仿造”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后发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是必然涉及模仿的,因为这么做是效率和成本折中的一种最佳选择”。
日本真正的IT企业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的IT产业起步不晚,在这次产业革命中并未落后于日本。但是,在IT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两国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两国的IT企业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其产品品质世界驰名,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很弱小。
那么,问题来了!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初创IT企业,为了能够更快地收益,该怎么做呢?
很自然的想法是:与制造业的大企业绑在一起。
由于它们的产品能够卖得足够好,那么如果我能为它们提供服务,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因为,如果说要推出一款面向民众的产品,谁都没有把握。对性格相对保守的日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很自然地会把眼光聚集在能够获得巨大效益的制造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比起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
日本制造业的能力之强,使得IT企业能够从制造业获得足够的单子。于是,产生了两个效果:
IT企业从制造业稳定接单,以保证自己的生存;
IT企业沾染了制造业的作风,并与之趋同。
中国与日本相反,由于制造业不够强大,IT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单子,自然会把眼光聚焦在民众身上,让民众来买单。
其结果就是,中国的IT产业更面向民众,日本的IT产业更面向企业。
由于面向民众的产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熟知,再加上中国市场的规模也远大于日本,因此中国的IT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远大于日本。但是,绝不是说日本的IT企业就很弱小,它们与制造业绑在一起,它们的影响力便融入了家用电器、电子元件、数码相机等制造业产品。你今天所见到的高质量的日本产品,背后就有无数个IT企业在支援它。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的IT产业是“天动说”,仿佛其他产业都围着它转。日本的IT产业是“地动说”,它围绕着其他产业转,默默地支援其他产业。
日本人的编程能力很弱吗?
我是软件专业出身,在中国读本科,在日本读硕士。与两国的IT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件耐人寻味的事。
1)日本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
编程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我也甚是喜爱。在中国,很多学生或开发者存在一种“为了编程而编程”、“为了IT而IT”的思维,或者说“我就是喜欢编程”。也有人以自称“一个编码15年还没编够的程序员”而自豪。至于如何通过IT来盈利,如何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却考虑得较少。
日本人本来就把IT看做是支援制造业的手段,因此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在他们看来编程和扭螺丝钉可能差别不大。因此,如果不能明确要支援的目标是否能盈利,他们就不会去做开发。
2)初看日本学生觉得他们很弱,但越接触得久越不这么认为。
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对日本学生的编程能力评价很低,过了一年就完全改观了。
第一,即便是学生制作的小软件,与同等级的中国学生制作的,在软件质量上差别很多。简短地说就是,中国学生可以只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用新技术制作一个软件,但日本学生确善于用成熟技术做出品质很高的软件,虽然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品质管理,仿佛是连从未进入企业的学生都知道的。
第二,看日本人写的编程教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其简单易懂的程度令人吃惊。我也长期在网络发表教学文章,也出版过书籍,非常明白创作者的感受。只有对一个技术掌握得越好,理解地越深,才越能写出简单易懂的教程。如果说一个作者在写作时模糊其词,很大的可能是作者也一知半解,而不是技术内容很深奥。
近两年,我在学习新技术时,基本都是优先选择日本人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我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这项技术。(这是不是一个省时建议?你也可以试试这么干。)
日本企业如何看待IT工程师?
在日本企业里,软件开发员的地位不高。与其说不高,不如说与拧螺丝钉的差别不大,也就是说拧螺丝钉的地位也很高。而在中国,前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是要高于后者。因此,所有开发人员的目标,都是管理岗位,不会在开发岗位长期逗留。在日本,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大于35岁还在做开发,那你的人生就完全失败了”。
比起做软件开发,日本人更喜欢写Word文档,整理PPT报告,将数据整理到Excel表格。“能用Excel表格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编程呢?”如果一个找工作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编程能力,很可能面试官会笑着回答“我不编程,也能工作”。
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活中是可以没有IT的,因为IT仅仅是为了支援制造业。在中国就不同了,IT成了阳光、空气和水。支付宝可以付手机费,还信用卡,甚至可以交水电费。总之,一切可以在网络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年轻人习惯于尽量在网上解决。日本则正好相反,一切可以在线下解决的,尽可能不在网上解决,因为线下很方便。这也反映出中国线下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日本IT产业的未来展望
日本的IT产业是典型的“支援型产业”,在未来十年内,我认为这一点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IT产业本身的成就一定不大,不会有类似Facebook、Twitter、Google这样的企业产生,IT商业化的新模式也不会首先诞生在日本。但是,IT产业的成就会融入其他产业,预测一下,最能受益的是以下三类。
1)艺术设计类产业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艺术表现能力、制作效率会大幅提升。虚拟现实(VR)、扩张现实(AR)等新技术会率先为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动漫、电影、广告等产业会借此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孕育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2)高端制造业
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会更加智能化。IT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使其生产过程、管理、人机互动等全面优化,效率和品质大幅提升。日本的制造业在未来十几年内仍会作为世界的“领跑者”。
3)医疗产业
IT企业将为医疗仪器、药物的研发提供便利。图像解析、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会加快医疗显像仪器以及药物的研发,计算机全息生成(CGH)计算会为医生判断病因提供极大便利,患者将享受到如科幻电影般的医疗服务。
总结
本文多次对比了中日两国的IT产业,其目的不是说哪一种发展模式好,而是把它们总结出来,让人知道IT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会根据国情、产业结构、国民喜好产生巨大差异。
当年华山之巅曾有“剑宗气宗之争”(金庸《笑傲江湖》),两方均通过极其残酷的手段去争论武学之道的根本是“剑”还是“气”。殊不知,无论是“天罗地网”,还是“重剑无锋”,都是武学发展的正途。此文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合适的。
由极客邦科技、七牛云以及XNode共同发起的“ChinaTechDay中国技术开放日2016”即将于5月12日正式启航,带领中国技术力量出海,首站日本。这也是中日两国企业和开发人员交流的一个良机。
想要更近一步探索了解日本,戳这里:中国技术开放日
本文原材料作者:吕之华,《精通D3.js:交互式数据可视化高级编程》作者。201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同年获日本政府国家奖学金赴日,就读于日本岩手大学设计与媒体专业,2015年获得硕士学位。目前正攻读博士学位。
---彩蛋时刻---
技术干货接着读,再来2篇:
专访链家鸟哥:技术人员如何保持进步?
开源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发明完美符合自己业务特点的轮子?
10. 为什么全球互联网时代,几乎不见日本的身影
在二战之后,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通过当时宽松的国际环境,从欧美购买了大量的专利技术,再加之先进的教育体系,日本的科技迅速提升。在2008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科技产品的领头羊。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日本企业制造的手机就可以在日本本土收看电视节目了。日本电子具体Sony公司更是当年神一般的存在。
相比之下,中国公司在遇到全新机遇时,变通的就非常快。例如魅族公司,之前这家公司是做MP3、MP4等影音设备的。在看到智能机兴起的浪潮后,魅族果断地转向智能机生产领域虽然现在魅族手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是转型及时,现在早就没有魅族这个公司了。试想,如今谁还去买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