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1.建立事前预警机制
网络环境的开发性,使得网民的言论高度自由、随意,而一旦其中的一些负面声音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者相关的不法分子利用,通过炒作的方式来操纵舆论,人为地制造并引发舆情危机时,就会对企业形象进行肆意攻击,损害企业核心利益。因此,为了及时有效的掌握相关网络舆情动态,企业就需要成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利用专用的企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旦发现负面或者突发性事件的苗头时,及时制止,避免引发广泛传播。
而在这个时候,建立事前预警机制就成了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应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的网络舆论声音进行实时收集,全面掌握网络所反映的社会舆情动态,自动识别敏感信息,及时告警,能够积极有效的引导,防止危机的形成,如识微商情。
2.强化互联网媒体沟通协调
众所周知的是,负面信息的传播只有依托浏览量大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渠道,才能引发关注,放大危机影响。因此,强化互联网媒体沟通协调,尤其是加强与相关的权威网络媒体的协调,一方面可以阻断失实有害信息的传播转载,另一方面也能为舆论引导创造传播阵地。
3.实时监控舆情动态,正确对待迅速发声
通常舆情危机爆发后,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广泛传播,为了防止这种负面舆情的大肆传播,建议企业首先是树立对于网络的正确认识,辩证的看待,既不轻视也不忽略。第二,积极与公众互动,使用网民的习惯用语进行交流,用真诚的心态沟通,安抚民心。第三,网络传播环境纷繁复杂,网民的关注点变幻莫测,因此企业还需要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舆情发展动态,为制定正确的发声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Ⅱ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媒体炒作和群众事件
1、通过事件调查,进行事件网络话题营销,当然需要是真实性,和严谨性;2、通过上传网络舆论,发布热门话题,进行转发,刷新,点评,互动进行记性传播;3、通过后期一步步操作时间,点燃或者引爆市场热点和市场热门话题进行营销宣传;4、事件后期处理,后期负面影响进行避免营造方式,发布正能量信息,进行营销处理。
Ⅲ 怎样对自媒体加强治理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种自媒体乱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加强自媒体乱象治理打击,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成为了当前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自媒体领域乱象的表现
(一)“刷”字当头,流量造假吹起繁荣泡沫。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营销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将重金砸向微信、微博和新兴的直播平台。点击率、阅读量、粉丝数是考量新媒体平台传播力的重要依据,因而靠机器刷阅读量、花钱买微博“僵尸粉”等自媒体乱象开始层出不穷。
(二)谣言滋生,危害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有其严格规范的生产流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媒体逐渐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有的公众号恶意对事件进行抹黑,有些网站则用“标题党”推波助澜,各种失实报道比比皆是,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格调低下,为博眼球低俗猎奇。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为了吸引网友眼球进行“奇葩”的网络直播或涉黄“网红”直播,这给直播平台带来了短暂的用户流量高峰,但直播平台在由此获得暂时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走入了内容低俗与高度同质化的死胡同。
二、相关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营销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营销的造假问题、侵权问题、安全问题大量涌现,影响了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建议进一步完善《广告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规章,出台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办法,针对网络营销主体登记、网络消费欺诈、网络不当广告行为、网络格式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解释,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网络营销活动正常,以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稳定运行。
二是提高技术监测水平。建立自媒体大数据库,加强自媒体帐号监测和自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实时演算个人动态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助推互联网流量造假问题的解决,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广告投放效益。
三是加大监管打击力度。进一步明确工商、文化、经信、公安等监管部门职责,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象。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加大对售假、虚假广告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安全公平的网络交易环境;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各地公安机关设立并普及网警派出所,履行网络舆情维稳等工作职责。引导市民通过电话、QQ实现网络空间报警,从而对网络信息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控制活动,提高打击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对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明确发布平台义务。自媒体运营平台要严格遵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审核账号的身份和资质,做好分类备案,为不同类型的账号贴上不同标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违规发布和直播等行为,视情节严重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关闭账号、永久封禁等措施,让低俗化的内容和主播失去生存空间,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五是建立行业诚信机制。鼓励倡导原创性新闻发布,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性自媒体,开展国内或地方性的年度品牌性自媒体评选活动并给予适当奖励。制定自媒体平台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自媒体人的自律,塑造行业自律形象。将违反自律公约的自媒体人和主播名单列入黑名单,行业主管部门将其违法违规行为记入相关信用档案,造成“一处失信、处处被动”的惩戒效果。
六是加大网民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在大中专院校建立网络卫士志愿者队伍,对涉嫌造假售假、不当广告宣传、诱导分享欺诈、发布不实小道消息、涉黄直播等不法行为及时举报投诉,大力净化自媒体生态环境。
Ⅳ 如何加强社交媒体网络的舆情风险管控
一、做好舆情预警监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受到互联网特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而健全应急管理预案对舆情危机的形成与发酵影响明显。迟缓的危机应急管理容易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应对负面舆情,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启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内的预警支持功能做好舆情预警监测,建立舆情研判机制,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处置。同时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补偿、调查、追究机制和信息流通的报告、指挥、发布、沟通机制。
二、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事实上,突发事件演变为舆情危机,多数时候是由于真实信息传播出现真空引起。而信息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同时还可以杜绝谣言传播维护政府公信。在 “人人麦克风”的多元开放性网络舆情环境中,疏导舆情危机,要善于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舆情动态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炼舆论关切点,从而在信息公开过程中有针对性解答公众舆论质疑。
三、谨慎处置公众监督,积极应对负面舆情。突发事件在演变过程中,因社会性,会在传播过程中遭到各种质疑、批评、追问、谣传甚至谩骂。此时,如何面对这些质疑批评并作出合理的引导对于化解舆情危机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基于事件事实和公众诉求的前提下及时做出回应,言语要警惕官腔官调,应充分考虑公众述求来处置问题。与媒体和大众平交流时应降低姿态,保证平等沟通。对于确是部门失责行为要敢于认错,避免因逃责嫌疑诱发新的舆情危机。
四、勇于直面舆论争议,寻求舆论良性互动。在舆情应对过程中,相关部门不应局限在事件发生时官方的各种权威信息发布,对于舆论中带有明显失实、非理性、发泄式的言论,当事部门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到舆论场域中和群众展开“正面辩论”,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以正视听。在网络引导过程中,要善于用公众易接受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需求与公众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在真诚沟通中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五、提升危机防范意识,真切关怀民众权益。时下,网络舆论监督、网络问政走热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更加规范化,但无形中也给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压力。因此,应对舆论监督,政府不能仅靠事后被动应对,而应提升自身危机防范意识,从现实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这样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舆情环境也会风平浪静。
Ⅳ 打击网络谣言应该以管制网络媒体还是提高网民素质为重
二者兼施,创造更好的网络环境。
首先网民必须提高真伪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判断力。尽管信息甄别和判断力依赖一定的学识和阅历,但是网民也无需妄自菲薄,一些信息经过网民简单的甄别就能做出判断。网络信息同样具有一定地域性,如果你恰巧是这个地区的人,你就是信息真伪的鉴定官了。
例如不久前的湖南大学最严“禁宅令”的新闻,身为湖大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就能鉴定信息的真假。因此网民必须在意识层面有“警钟”提醒自己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做出真伪判断。
建设良好网络生态,需要执法机关、职能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多方共同行动、齐抓共管。执法机关需要严格依法履职,准确适用法律,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分工,加大监管力度;互联网平台企业则要守好“责任田”,严格规范使用者发布、转发信息行为,当好网络生态的安全员。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也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守住法律底线,约束个人行为,不信谣、不传谣,是阻断网络谣言的最好办法。网民需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重要信息要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转发、不扩散,拒绝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尊重他人隐私,不越法律红线。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打击网络谣言要常抓不懈。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共同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Ⅵ 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几点建议
事实证明,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多半会受到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更是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政企部门做好舆论危机管理都有哪些关键点呢?
一:舆情信息收集
如今,网络成为舆论危机事件爆发的主阵地(舆情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是个中性词;可以说负面舆情,或者舆论危机事件)。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533万个(7月初应该发布最新统计了,更新一下)。面对如此纷繁的网络信息,要想从中收集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信息,就必须要使用到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目前,国内许多公司开发出多种网络舆情监测软件,都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实时监测。不过,在软件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抓取的全面性。以新浪舆情通为例,其除了对全网信息进行采集,还独家拥有新浪微博全量政务舆情数据。
Ⅶ 如何治理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
1、提高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2、转变观念,逐渐树立起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3、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及责任机制。
4、受众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和审美品位,让标题党的新闻题目遭人唾弃。
Ⅷ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一、第一时间原则
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来看,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便会留下深刻印象,政府要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效地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公众的认知产生影响作用。网络的出现使政府应对媒体危机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媒体,发布官方说明,正面应对网络上的各种传言,否则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政府将显得非常被动。
二、重视媒体原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形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已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政府必须必以往更加尊重和重视媒体,塑造在媒体面前的良好形象。要达到此目的,政府不仅要在危机发生后对积极应对媒体的每一个质疑,注意自己的每一个措辞,谨言慎行,更要在平时就下足功夫。首先,政府应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平时就要注意经常与各种媒体打交道,进行良性沟通,积累人脉,赢得好感。同时,政府还要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
三、留有余地原则
在政府媒体危机公关中,政府要注意一条原则——留有余地原则。一是话不要说得绝对,二是不要过度承诺。政府要意识到自己面对媒体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广泛的报道,关系着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绝不能随意夸下海口,否则会被媒体抓住不放,并且引起公众的不信任感。危机发生后,政府可采取向媒体阶段性发布信息的方式来避免过度承诺的问题。即增加与媒体沟通的频率,实时发布信息,发布的内容是至今为止关于危机的调查、已采取的措施和拟采取的措施等,从而避免因急于澄清事件或迫切想要安抚民心而造成的“口不择言”。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媒体危机公关如何应对
Ⅸ 怎么处理网络舆情
怎么处理网络舆情
一、尊重悠悠众口
键盘侠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再传播者。网络事件的传播是多向度、呈放射或折射线状地散发开去的,网络热点借助娱乐化的名目实现爆炸性传播。切记宜疏不宜堵,尊重悠悠众口,以免引发舆情大面积爆发。
全网舆情处理
二、舆情回应速度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因为网络、微博、即时通信和社交网工具的广泛应用,舆论形成周期较短,危机爆发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秒计。舆情黄金4小时内,突发事件传播就会变成有影响的舆论事件,因此舆情回应越快越好!
私信我
三、真诚公布信息
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中,西方媒体第一次惊叹中国媒体的开放性。充分认可我国媒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报道,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真相之所以战胜谎言,真情之所以感动世界,就是源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政府官员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知识,推进施政的民主化、透明化,需要放低身姿,以平等心态学习如何和网络、网民打交道,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四、坚定处置态度
负面信息在网上遭遇曝光后,必然会吸引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对于事件的发生,官方在处置过程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备受舆论关心。如果官方在处理事件中的表态不明确、不坚定、不真诚、不实事求是,就极易激发公众舆论的声讨,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
五、绝对禁忌
事情回应一定要避免说谎,以事实和信息为体局,今天推翻所有言论,过几日就被啪啪打脸,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只会走上不治之路。
Ⅹ 如何遏制网络造谣乱象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你能想出哪些好方法
我感觉遏制网络造谣乱象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法,也可以说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网民个人层面。网友在遇到网络上的某些类似造谣的乱象时,要不跟风不炒作,不要因为一时的风头正盛就跟随大众言论来传播谣言,要让谣言尽量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是网络新媒体方面。网络新媒体方面要在加大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对于网络上一些造谣性的新闻与内容,自身方面要加强对这类新闻的研究,尽快突出真相。第三是政府管理方面。网络警察和相关网络平台工作人员要对发布网络谣传的账号进行封停,并对实名认证的当事人进行处罚和管理。
网民不传谣不造谣现在的许多网络谣言刚开始只是一个小波浪,只有那么一两个人知道,但是随着网民趣味性的不断增加,不少网民不管言论的真假都会进行传播与转发,而许多谣言正是在这种传播与转发中而不断扩大,有些假话也会变成了真话。所以网民对于这种恶意谣言,自己首先不能相信,然后不能跟随着大众的想法与观念走,要正确辨别是非,对此类谣言现象及时进行举报自己,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心而毁了他人。
以上这些办法,就是从根部遏制网络造谣乱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