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
神经网络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提出的,旨在寻求开发和测试神经的计算模拟。
粗略地说, 神经网络 是一组连接的 输入/输出单元 ,其中每个连接都与一个 权 相关联。在学习阶段,通过调整权值,使得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性逐步提高。由于单元之间的连接,神经网络学习又称 连接者学习。
神经网络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它由一系列神经元组成,单元之间彼此连接。从信息处理角度看,神经元可以看作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信息处理单元,根据神经元的特性和功能,可以把神经元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神经网络有三个要素: 拓扑结构、连接方式、学习规则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神经网络的单元通常按照层次排列,根据网络的层次数,可以将神经网络分为单层神经网络、两层神经网络、三层神经网络等。结构简单的神经网络,在学习时收敛的速度快,但准确度低。
神经网络的层数和每层的单元数由问题的复杂程度而定。问题越复杂,神经网络的层数就越多。例如,两层神经网络常用来解决线性问题,而多层网络就可以解决多元非线性问题
神经网络的连接 :包括层次之间的连接和每一层内部的连接,连接的强度用权来表示。
根据层次之间的连接方式,分为:
1)前馈式网络:连接是单向的,上层单元的输出是下层单元的输入,如反向传播网络,Kohonen网络
2)反馈式网络:除了单项的连接外,还把最后一层单元的输出作为第一层单元的输入,如Hopfield网络
根据连接的范围,分为:
1)全连接神经网络:每个单元和相邻层上的所有单元相连
2)局部连接网络:每个单元只和相邻层上的部分单元相连
神经网络的学习
根据学习方法分:
感知器:有监督的学习方法,训练样本的类别是已知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模型的训练
认知器:无监督的学习方法,训练样本类别未知,各单元通过竞争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分:
离线网络:学习过程和使用过程是独立的
在线网络:学习过程和使用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根据学习规则分:
相关学习网络:根据连接间的激活水平改变权系数
纠错学习网络:根据输出单元的外部反馈改变权系数
自组织学习网络:对输入进行自适应地学习
摘自《数学之美》对人工神经网络的通俗理解:
神经网络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四种:
1)Hopfield网络,典型的反馈网络,结构单层,有相同的单元组成
2)反向传播网络,前馈网络,结构多层,采用最小均方差的纠错学习规则,常用于语言识别和分类等问题
3)Kohonen网络:典型的自组织网络,由输入层和输出层构成,全连接
4)ART网络:自组织网络
深度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卷积神经网络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循环神经网络
Deep Belief Networks(DBN)深度信念网络
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神经网络上运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解决图像,文本等各种问题的算法集合。深度学习从大类上可以归入神经网络,不过在具体实现上有许多变化。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特征学习,旨在通过分层网络获取分层次的特征信息,从而解决以往需要人工设计特征的重要难题。
Machine Learning vs. Deep Learning
神经网络(主要是感知器)经常用于 分类
神经网络的分类知识体现在网络连接上,被隐式地存储在连接的权值中。
神经网络的学习就是通过迭代算法,对权值逐步修改的优化过程,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权值使训练集的样本都能被正确分类。
神经网络特别适用于下列情况的分类问题:
1) 数据量比较小,缺少足够的样本建立模型
2) 数据的结构难以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来描述
3) 分类模型难以表示为传统的统计模型
缺点:
1) 需要很长的训练时间,因而对于有足够长训练时间的应用更合适。
2) 需要大量的参数,这些通常主要靠经验确定,如网络拓扑或“结构”。
3) 可解释性差 。该特点使得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的初期并不看好。
优点:
1) 分类的准确度高
2)并行分布处理能力强
3)分布存储及学习能力高
4)对噪音数据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
最流行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是80年代提出的 后向传播算法 。后向传播算法在多路前馈神经网络上学习。
定义网络拓扑
在开始训练之前,用户必须说明输入层的单元数、隐藏层数(如果多于一层)、每一隐藏层的单元数和输出层的单元数,以确定网络拓扑。
对训练样本中每个属性的值进行规格化将有助于加快学习过程。通常,对输入值规格化,使得它们落入0.0和1.0之间。
离散值属性可以重新编码,使得每个域值一个输入单元。例如,如果属性A的定义域为(a0,a1,a2),则可以分配三个输入单元表示A。即,我们可以用I0 ,I1 ,I2作为输入单元。每个单元初始化为0。如果A = a0,则I0置为1;如果A = a1,I1置1;如此下去。
一个输出单元可以用来表示两个类(值1代表一个类,而值0代表另一个)。如果多于两个类,则每个类使用一个输出单元。
隐藏层单元数设多少个“最好” ,没有明确的规则。
网络设计是一个实验过程,并可能影响准确性。权的初值也可能影响准确性。如果某个经过训练的网络的准确率太低,则通常需要采用不同的网络拓扑或使用不同的初始权值,重复进行训练。
后向传播算法学习过程:
迭代地处理一组训练样本,将每个样本的网络预测与实际的类标号比较。
每次迭代后,修改权值,使得网络预测和实际类之间的均方差最小。
这种修改“后向”进行。即,由输出层,经由每个隐藏层,到第一个隐藏层(因此称作后向传播)。尽管不能保证,一般地,权将最终收敛,学习过程停止。
算法终止条件:训练集中被正确分类的样本达到一定的比例,或者权系数趋近稳定。
后向传播算法分为如下几步:
1) 初始化权
网络的权通常被初始化为很小的随机数(例如,范围从-1.0到1.0,或从-0.5到0.5)。
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偏置(bias),偏置也被初始化为小随机数。
2) 向前传播输入
对于每一个样本X,重复下面两步:
向前传播输入,向后传播误差
计算各层每个单元的输入和输出。输入层:输出=输入=样本X的属性;即,对于单元j,Oj = Ij = Xj。隐藏层和输出层:输入=前一层的输出的线性组合,即,对于单元j, Ij =wij Oi + θj,输出=
3) 向后传播误差
计算各层每个单元的误差。
输出层单元j,误差:
Oj是单元j的实际输出,而Tj是j的真正输出。
隐藏层单元j,误差:
wjk是由j到下一层中单元k的连接的权,Errk是单元k的误差
更新 权 和 偏差 ,以反映传播的误差。
权由下式更新:
其中,△wij是权wij的改变。l是学习率,通常取0和1之间的值。
偏置由下式更新:
其中,△θj是偏置θj的改变。
Example
人类视觉原理:
深度学习的许多研究成果,离不开对大脑认知原理的研究,尤其是视觉原理的研究。1981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 David Hubel(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 和Torsten Wiesel,以及Roger Sperry。前两位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 可视皮层是分级的 。
人类的视觉原理如下:从原始信号摄入开始(瞳孔摄入像素Pixels),接着做初步处理(大脑皮层某些细胞发现边缘和方向),然后抽象(大脑判定,眼前的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然后进一步抽象(大脑进一步判定该物体是只气球)。
对于不同的物体,人类视觉也是通过这样逐层分级,来进行认知的:
在最底层特征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各种边缘,越往上,越能提取出此类物体的一些特征(轮子、眼睛、躯干等),到最上层,不同的高级特征最终组合成相应的图像,从而能够让人类准确的区分不同的物体。
可以很自然的想到:可以不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这个特点,构造多层的神经网络,较低层的识别初级的图像特征,若干底层特征组成更上一层特征,最终通过多个层级的组合,最终在顶层做出分类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许多深度学习算法(包括CNN)的灵感来源。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神经网络,擅长处理图像特别是大图像的相关机器学习问题。卷积网络通过一系列方法,成功将数据量庞大的图像识别问题不断降维,最终使其能够被训练。
CNN最早由Yann LeCun提出并应用在手写字体识别上。LeCun提出的网络称为LeNet,其网络结构如下:
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卷积网络,由 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 组成。其中卷积层与池化层配合,组成多个卷积组,逐层提取特征,最终通过若干个全连接层完成分类。
CNN通过卷积来模拟特征区分,并且通过卷积的权值共享及池化,来降低网络参数的数量级,最后通过传统神经网络完成分类等任务。
降低参数量级:如果使用传统神经网络方式,对一张图片进行分类,那么,把图片的每个像素都连接到隐藏层节点上,对于一张1000x1000像素的图片,如果有1M隐藏层单元,一共有10^12个参数,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CNN里,可以大大减少参数个数,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1)最底层特征都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说,用10x10这样大小的过滤器就能表示边缘等底层特征
2)图像上不同小片段,以及不同图像上的小片段的特征是类似的,也就是说,能用同样的一组分类器来描述各种各样不同的图像
基于以上两个假设,就能把第一层网络结构简化
用100个10x10的小过滤器,就能够描述整幅图片上的底层特征。
卷积运算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一个5x5的图像,用一个3x3的 卷积核 :
101
010
101
来对图像进行卷积操作(可以理解为有一个滑动窗口,把卷积核与对应的图像像素做乘积然后求和),得到了3x3的卷积结果。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使用一个过滤器(卷积核)来过滤图像的各个小区域,从而得到这些小区域的特征值。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卷积核的值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
在具体应用中,往往有多个卷积核,可以认为, 每个卷积核代表了一种图像模式 ,如果某个图像块与此卷积核卷积出的值大,则认为此图像块十分接近于此卷积核。如果设计了6个卷积核,可以理解为这个图像上有6种底层纹理模式,也就是用6种基础模式就能描绘出一副图像。以下就是24种不同的卷积核的示例:
池化 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原始图片是20x20的,对其进行采样,采样窗口为10x10,最终将其采样成为一个2x2大小的特征图。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即使做完了卷积,图像仍然很大(因为卷积核比较小),所以为了降低数据维度,就进行采样。
即使减少了许多数据,特征的统计属性仍能够描述图像,而且由于降低了数据维度,有效地避免了过拟合。
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最大值采样(Max-Pooling)与平均值采样(Mean-Pooling)。
LeNet网络结构:
注意,上图中S2与C3的连接方式并不是全连接,而是部分连接。最后,通过全连接层C5、F6得到10个输出,对应10个数字的概率。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与传统神经网络类似,也是参照了反向传播算法
第一阶段,向前传播阶段:
a)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Yp),将X输入网络;
b)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p
第二阶段,向后传播阶段
a)计算实际输出Op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p的差;
b)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反向传播调整权矩阵。
㈡ “数据融合”总结1
融合标准 :以融合数据与数据真实值的偏差作为数据融合方法的稳定性判定依据。
所提方法 :加权最小二乘法在数据融合
常用的融合方法有:
加权最小二乘法融合
对于数据线性模型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融合算法为:
所提方法 :基于多维特征融合(几何特征、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与 Adaboost-SVM 强分类器的车辆目标识别算法。
仅提取了大量特征,文中直接说对构建多维特征向量。
首先用光流法提取步态周期,获得一个周期的步态能量图(GEI);然后分三层提取 GEI的 LBP特征,得到三层的 LBP图像;依次提取每层LBP图像的HOG特征,最后将每层提取的LBP和HOG特征融合(串联拼接),得到每层的新特征最后将三个新特征依次融合成可以用于识别的最终特征。
提出一个FLANN结构进行特征融合,functional link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FLANN是一个单层非线性网络,输入X_k是n维向量,输出y_k是一个标量,训练数据集为{X_k, y_k},偏置集合T用来增强网络的非线性能力,这些函数值的线性组合可以用它的矩阵形式表示S=WT, Y=tanh(S)。FLANN和MLP的主要区别是FLANN只有输入和输出层,中间的隐藏层完全被非线性映射代替,事实上,MLP中隐藏层的任务由Functional expansions来执行。
三种Functional expansions :
提出了三种融合策略:早期融合、中期融合和晚期融合。早期融合也就是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也就是晚期融合。
特征级融合 :
直接将不同方法提取的特征进行串联。
多核学习(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MKL) :
参考自文献。MKL由巴赫创立。核学习算法在多类问题的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为了将内核学习算法应用于特征组合,每个单独的内核与每个特征链接在一起。因此,特征组合问题就变成了核组合问题。在支持向量机中,采用单核函数,而在MKL中,利用核的求和或积定义了不同核的线性组合。
提出一种新颖的系统,它利用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阶段特征,并精确地将这些特征与一系列手工特征相结合。手工提取的特征包括三个子集:
所提出的系统采用一种新颖的决策级特征融合方法对ECG进行分类,分别利用了三种融合方法:
在多数表决的基础上,将三种不同分类器的个体决策融合在一起,并对输入的心电信号分类做出统一的决策。
通过对图像进行对偶树复小波变换(DTCW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取特征,将二者通过 算数加法(arithmetic addition) 融合为一个特征集合。
DTCWAT特征 :对图像进行5层小波分解得到384个小波系数
FFT特征 :采用傅里叶变换生成图像的绝对系数,然后排序后取前384个作为fft特征
算数加法特征融合 :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的特征融合方法将深度学习方法和传统特征方法相结合。
浅层网络结构 :
每个特性的重要性应根据应用程序和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实现动态权值分配,我们提出了多特征融合模型。
使用Curvelet变换进行特征提取,因为它有效地从包含大量C2曲线的图像中提取特征。Curvelet Transform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能更好地逼近和稀疏表达平滑区域和边缘部分。
我们应用了基于包装的离散Curvelet变换,使用了一个实现快速离散Curvelet变换的工具箱Curvelab-2.1.2。在实验中使用了默认的方向和5层离散Curvelet分解。
使用标准差进行降维
串联融合方法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深度多特征融合方法(Deep multiple feature fusion,DMFF)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分类。
基于gcForest的思想,提出了DMFF方法。
gcForest
gcForest模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DMFF
DMFF去掉了Multigrained Scanning,缺失了多样性输入,因为采用多特征来进行弥补。随即森林都是同一种类型。
㈢ 怎么将概率模型融入卷积神经网络
CNN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深度模型。它其实老早就已经可以成功训练并且应用了(最近可能deep learning太火了,CNNs也往这里面靠。虽然CNNs也属于多层神经网络架构,但把它置身于DL家族,还是有不少人保留自己的理解的)。它在原始的输入中应用可训练的滤波器trainable filters和局部邻域池化操作local neighborhood pooling operations,得到一个分级的且逐渐复杂的特征表示。有实践表示,如果采用合适的规则化项来训练,它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CNN还让人青睐的一点就是它会对例如姿势、光照和复杂背景存在不变性。
㈣ CNN网络简介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
卷积神经网络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引起广泛重视的一种高效识别方法。20世纪60年代,Hubel和Wiesel在研究猫脑皮层中用于局部敏感和方向选择的神经元时发现其独特的网络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反馈神经网络的复杂性,继而提出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现在,CNN已经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模式分类领域,由于该网络避免了对图像的复杂前期预处理,可以直接输入原始图像,因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K.Fukushima在1980年提出的新识别机是卷积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实现网络。随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对该网络进行了改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Alexander和Taylor提出的“改进认知机”,该方法综合了各种改进方法的优点并避免了耗时的误差反向传播。
一般地,CNN的基本结构包括两层,其一为特征提取层,每个神经元的输入与前一层的局部接受域相连,并提取该局部的特征。一旦该局部特征被提取后,它与其它特征间的位置关系也随之确定下来;其二是特征映射层,网络的每个计算层由多个特征映射组成,每个特征映射是一个平面,平面上所有神经元的权值相等。特征映射结构采用影响函数核小的sigmoid函数作为卷积网络的激活函数,使得特征映射具有位移不变性。此外,由于一个映射面上的神经元共享权值,因而减少了网络自由参数的个数。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每一个卷积层都紧跟着一个用来求局部平均与二次提取的计算层,这种特有的两次特征提取结构减小了特征分辨率。
CNN主要用来识别位移、缩放及其他形式扭曲不变性的二维图形。由于CNN的特征检测层通过训练数据进行学习,所以在使用CNN时,避免了显示的特征抽取,而隐式地从训练数据中进行学习;再者由于同一特征映射面上的神经元权值相同,所以网络可以并行学习,这也是卷积网络相对于神经元彼此相连网络的一大优势。卷积神经网络以其局部权值共享的特殊结构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其布局更接近于实际的生物神经网络,权值共享降低了网络的复杂性,特别是多维输入向量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入网络这一特点避免了特征提取和分类过程中数据重建的复杂度。
1. 神经网络
首先介绍神经网络,这一步的详细可以参考资源1。简要介绍下。神经网络的每个单元如下:
其对应的公式如下:
其中,该单元也可以被称作是Logistic回归模型。当将多个单元组合起来并具有分层结构时,就形成了神经网络模型。下图展示了一个具有一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
其对应的公式如下:
比较类似的,可以拓展到有2,3,4,5,…个隐含层。
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也同Logistic类似,不过由于其多层性,还需要利用链式求导法则对隐含层的节点进行求导,即梯度下降+链式求导法则,专业名称为反向传播。关于训练算法,本文暂不涉及。
2 卷积神经网络
在图像处理中,往往把图像表示为像素的向量,比如一个1000×1000的图像,可以表示为一个1000000的向量。在上一节中提到的神经网络中,如果隐含层数目与输入层一样,即也是1000000时,那么输入层到隐含层的参数数据为1000000×1000000=10^12,这样就太多了,基本没法训练。所以图像处理要想练成神经网络大法,必先减少参数加快速度。就跟辟邪剑谱似的,普通人练得很挫,一旦自宫后内力变强剑法变快,就变的很牛了。
2.1 局部感知
卷积神经网络有两种神器可以降低参数数目,第一种神器叫做局部感知野。一般认为人对外界的认知是从局部到全局的,而图像的空间联系也是局部的像素联系较为紧密,而距离较远的像素相关性则较弱。因而,每个神经元其实没有必要对全局图像进行感知,只需要对局部进行感知,然后在更高层将局部的信息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全局的信息。网络部分连通的思想,也是受启发于生物学里面的视觉系统结构。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就是局部接受信息的(即这些神经元只响应某些特定区域的刺激)。如下图所示:左图为全连接,右图为局部连接。
在上右图中,假如每个神经元只和10×10个像素值相连,那么权值数据为1000000×100个参数,减少为原来的千分之一。而那10×10个像素值对应的10×10个参数,其实就相当于卷积操作。
2.2 参数共享
但其实这样的话参数仍然过多,那么就启动第二级神器,即权值共享。在上面的局部连接中,每个神经元都对应100个参数,一共1000000个神经元,如果这1000000个神经元的100个参数都是相等的,那么参数数目就变为100了。
怎么理解权值共享呢?我们可以这100个参数(也就是卷积操作)看成是提取特征的方式,该方式与位置无关。这其中隐含的原理则是:图像的一部分的统计特性与其他部分是一样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这一部分学习的特征也能用在另一部分上,所以对于这个图像上的所有位置,我们都能使用同样的学习特征。
更直观一些,当从一个大尺寸图像中随机选取一小块,比如说 8×8 作为样本,并且从这个小块样本中学习到了一些特征,这时我们可以把从这个
8×8 样本中学习到的特征作为探测器,应用到这个图像的任意地方中去。特别是,我们可以用从 8×8
样本中所学习到的特征跟原本的大尺寸图像作卷积,从而对这个大尺寸图像上的任一位置获得一个不同特征的激活值。
如下图所示,展示了一个33的卷积核在55的图像上做卷积的过程。每个卷积都是一种特征提取方式,就像一个筛子,将图像中符合条件(激活值越大越符合条件)的部分筛选出来。
2.3 多卷积核
上面所述只有100个参数时,表明只有1个100*100的卷积核,显然,特征提取是不充分的,我们可以添加多个卷积核,比如32个卷积核,可以学习32种特征。在有多个卷积核时,如下图所示:
上图右,不同颜色表明不同的卷积核。每个卷积核都会将图像生成为另一幅图像。比如两个卷积核就可以将生成两幅图像,这两幅图像可以看做是一张图像的不同的通道。如下图所示,下图有个小错误,即将w1改为w0,w2改为w1即可。下文中仍以w1和w2称呼它们。
下图展示了在四个通道上的卷积操作,有两个卷积核,生成两个通道。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四个通道上每个通道对应一个卷积核,先将w2忽略,只看w1,那么在w1的某位置(i,j)处的值,是由四个通道上(i,j)处的卷积结果相加然后再取激活函数值得到的。
所以,在上图由4个通道卷积得到2个通道的过程中,参数的数目为4×2×2×2个,其中4表示4个通道,第一个2表示生成2个通道,最后的2×2表示卷积核大小。
2.4 Down-pooling
在通过卷积获得了特征 (features)
之后,下一步我们希望利用这些特征去做分类。理论上讲,人们可以用所有提取得到的特征去训练分类器,例如 softmax
分类器,但这样做面临计算量的挑战。例如:对于一个 96X96
像素的图像,假设我们已经学习得到了400个定义在8X8输入上的特征,每一个特征和图像卷积都会得到一个 (96 − 8 + 1) × (96 − 8+ 1) = 7921 维的卷积特征,由于有 400 个特征,所以每个样例 (example) 都会得到一个 892 × 400 =3,168,400 维的卷积特征向量。学习一个拥有超过 3 百万特征输入的分类器十分不便,并且容易出现过拟合 (over-fitting)。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回忆一下,我们之所以决定使用卷积后的特征是因为图像具有一种“静态性”的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个图像区域有用的特征极有可能在另一个区域同样适用。因此,为了描述大的图像,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对不同位置的特征进行聚合统计,例如,人们可以计算图像一个区域上的某个特定特征的平均值(或最大值)。这些概要统计特征不仅具有低得多的维度 (相比使用所有提取得到的特征),同时还会改善结果(不容易过拟合)。这种聚合的操作就叫做池(pooling),有时也称为平均池化或者最大池化 (取决于计算池化的方法)。
至此,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已经阐述完毕。
2.5 多层卷积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多层卷积,然后再使用全连接层进行训练,多层卷积的目的是一层卷积学到的特征往往是局部的,层数越高,学到的特征就越全局化。
3 ImageNet-2010网络结构
ImageNetLSVRC是一个图片分类的比赛,其训练集包括127W+张图片,验证集有5W张图片,测试集有15W张图片。本文截取2010年AlexKrizhevsky的CNN结构进行说明,该结构在2010年取得冠军,top-5错误率为15.3%。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ImageNetLSVRC比赛中,取得冠军的GoogNet已经达到了top-5错误率6.67%。可见,深度学习的提升空间还很巨大。
下图即为Alex的CNN结构图。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采用了2-GPU并行结构,即第1、2、4、5卷积层都是将模型参数分为2部分进行训练的。在这里,更进一步,并行结构分为数据并行与模型并行。数据并行是指在不同的GPU上,模型结构相同,但将训练数据进行切分,分别训练得到不同的模型,然后再将模型进行融合。而模型并行则是,将若干层的模型参数进行切分,不同的GPU上使用相同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的结果直接连接作为下一层的输入。
上图模型的基本参数为:
输入:224×224大小的图片,3通道
第一层卷积:5×5大小的卷积核96个,每个GPU上48个。
第一层max-pooling:2×2的核。
第二层卷积:3×3卷积核256个,每个GPU上128个。
第二层max-pooling:2×2的核。
第三层卷积:与上一层是全连接,3*3的卷积核384个。分到两个GPU上个192个。
第四层卷积:3×3的卷积核384个,两个GPU各192个。该层与上一层连接没有经过pooling层。
第五层卷积:3×3的卷积核256个,两个GPU上个128个。
第五层max-pooling:2×2的核。
第一层全连接:4096维,将第五层max-pooling的输出连接成为一个一维向量,作为该层的输入。
第二层全连接:4096维
Softmax层:输出为1000,输出的每一维都是图片属于该类别的概率。
4 DeepID网络结构
DeepID网络结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Sun
Yi开发出来用来学习人脸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每张输入的人脸被表示为160维的向量,学习到的向量经过其他模型进行分类,在人脸验证试验上得到了97.45%的正确率,更进一步的,原作者改进了CNN,又得到了99.15%的正确率。
如下图所示,该结构与ImageNet的具体参数类似,所以只解释一下不同的部分吧。
上图中的结构,在最后只有一层全连接层,然后就是softmax层了。论文中就是以该全连接层作为图像的表示。在全连接层,以第四层卷积和第三层max-pooling的输出作为全连接层的输入,这样可以学习到局部的和全局的特征。
㈤ Keras快速构建神经网络模型
用Keras搭建神经网络的步骤:
深度学习框架Keras——像搭积木般构建神经网络,主要分为7个部分,每个部分只需要几个keras API函数就能实现,用户即可像搭积木般一层层构建神经网络模型。
1. 创建模型 Create model
2. 添加层级 Add Layer
3. 模型编译 Compile
4. 数据填充 Fit
5. 模型评估 Evaluate
6. 模型预测 Predict
7. 模型保存 Save model
下面章节会对每一部分具体来介绍。。。
Keras 中主要有三类模型:Sequential model, Functional model, Subclass model
在开始创建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引入tensorflow和keras模块,然后再创建一个Sequential model
Sequential API定义如下:
layers参数可以为空, 然后通过add method向模型中添加layer,相对应的通过pop method移除模型中layer。
创建Function API模型,可以调用Keras.Model来指定多输入多数出。
Keras.Model定义:
Layers是神经网络基本构建块。一个Layer包含了tensor-in/tensor-out的计算方法和一些状态,并保存在TensorFlow变量中(即layers的权重weights)。
Layers主要分为6个类别,基础层,核心层,卷基层,池化层,循环层,融合层。
对派生类的实现可以用以下方法:
** init (): 定义layer的属性,创建layer的静态变量。
** build(self, input_shape): 创建依赖于输入的变量,可以调用add_weight()。
** call(self, *args, **kwargs): 在确保已调用build()之后,在 call 中调用。
** get_config(self): 返回包含用于初始化此层的配置的字典类型。
创建SimpleDense派生类,在build()函数里添加trainable weights。实现y=input*w +b
结果输出:
创建ComputeSum派生类,在 init 函数里添加 non-trainable weights。实现输入矩阵沿轴0元素相加后,x=x+self.total
结果输出:
核心层是最常用的层,涉及到数据的转换和处理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些层。
Dense层就是所谓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层,简称全连接层。全连接层中的每个神经元与其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进行全连接。
Dense 实现以下操作: output = activation(dot(input, kernel) + bias) 其中 activation 是按逐个元素计算的激活函数,kernel 是由网络层创建的权值矩阵,以及 bias 是其创建的偏置向量 (只在 use_bias 为 True 时才有用)。
将激活函数应用于输出。输入信号进入神经元后进行的运算处理。
sigmoid、tanh、ReLU、softplus的对比曲线如下图所示:
激活函数可以通过设置单独的激活层Activation实现,也可以在构造层对象时通过传递 activation 参数实现:
Dropout在训练中每次更新时,将输入单元的按比率随机设置为0,这有助于防止过拟合。未设置为0的输入将按1 /(1-rate)放大,以使所有输入的总和不变。
请注意,仅当训练设置为True时才应用Dropout层,以便在推理过程中不会丢弃任何值。 使用model.fit时,训练将自动适当地设置为True。
将输入展平。不影响批量大小。注意:如果输入的形状是(batch,)没有特征轴,则展平会增加通道尺寸,而输出的形状是(batch, 1)。
将输入重新调整为特定的尺寸
将任意表达式封装为Layer对象。在Lambda层,以便在构造模型时可以使用任意TensorFlow函数。 Lambda层最适合简单操作或快速实验。 Lambda层是通过序列化Python字节码来保存的。
使用覆盖值覆盖序列,以跳过时间步。
对于输入张量的每一个时间步(张量的第一个维度),如果所有时间步中输入张量的值与mask_value相等,则将在所有下游层中屏蔽(跳过)该时间步。如果任何下游层不支持覆盖但仍然收到此类输入覆盖信息,会引发异常。
举例说明:
Embedding 是一个将离散变量转为连续向量表示的一个方式。该层只能用作模型中的第一层。
Embedding 有以下3个主要目的: 在 embedding 空间中查找最近邻,这可以很好的用于根据用户的兴趣来进行推荐。 作为监督性学习任务的输入。 用于可视化不同离散变量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
输出结果:
由维基网络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卷积是一种定义在两个函数(𝑓跟𝑔)上的数学操作,旨在产生一个新的函数。那么𝑓和𝑔的卷积就可以写成𝑓∗𝑔,数学定义如下:
对应到不同方面,卷积可以有不同的解释:𝑔 既可以看作我们在深度学习里常说的核(Kernel),也可以对应到信号处理中的滤波器(Filter)。而 𝑓 可以是我们所说的机器学习中的特征(Feature),也可以是信号处理中的信号(Signal)。f和g的卷积 (𝑓∗𝑔)就可以看作是对𝑓的加权求和。
一维时域卷积操作:
二维图像卷积操作:
卷积运算的目的是提取输入的不同特征,第一层卷积层可能只能提取一些低级的特征如边缘、线条和角等层级,更多层的网路能从低级特征中迭代提取更复杂的特征。
一维卷积层(即时域卷积),用以在一维输入信号上进行邻域滤波。
举例说明:
结果输出:
2D 卷积层 (例如对图像的空间卷积)。
举例说明:
结果输出:
3D卷积层(例如体积上的空间卷积)
举例说明:
结果输出:
深度可分离1D卷积。该层执行分别作用在通道上的深度卷积,然后是混合通道的逐点卷积。 如果use_bias为True并提供了一个偏差初始值设定项,则它将偏差向量添加到输出中。 然后,它可选地应用激活函数以产生最终输出。
深度可分离的2D卷积。可分离的卷积包括首先执行深度空间卷积(它分别作用于每个输入通道),然后是点向卷积,它将混合所得的输出通道。 depth_multiplier参数控制在深度步骤中每个输入通道生成多少个输出通道。
直观上,可分离的卷积可以理解为将卷积内核分解为两个较小内核的一种方式,或者是Inception块的一种极端版本。
转置卷积层 (有时被成为反卷积)。对转置卷积的需求一般来自希望使用 与正常卷积相反方向的变换,将具有卷积输出尺寸的东西 转换为具有卷积输入尺寸的东西, 同时保持与所述卷积相容的连通性模式。
池化层是模仿人的视觉系统对数据进行降维,用更高层次的特征表示图像。实施池化的目的:降低信息冗余;提升模型的尺度不变性、旋转不变性。 防止过拟合。
通常有最大池化层,平均池化层。
池化层有三种形态:1D 用于一维数据,2D 一般用于二维图像数据,3D 带时间序列数据的图像数据
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简称 RNN),循环神经网络的提出便是基于记忆模型的想法,期望网络能够记住前面出现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推断后面的结果,而且整体的网络结构不断循环,因此得名为循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LSTM )论文首次发表于1997年。由于独特的设计结构,LSTM适合于处理和预测时间序列中间隔和延迟非常长的重要事件。
举例说明:
结果输出:
GRU 门控循环单元- Cho et al. 2014.
在LSTM中引入了三个门函数:输入门、遗忘门和输出门来控制输入值、记忆值和输出值。而在GRU模型中只有两个门:分别是更新门和重置门。与LSTM相比,GRU内部少了一个”门控“,参数比LSTM少,但是却也能够达到与LSTM相当的功能。考虑到硬件的计算能力和时间成本,因而很多时候我们也就会选择更加”实用“的GRU。
举例说明:
结果输出:
循环神经网络层基类。
关于指定 RNN 初始状态的说明
您可以通过使用关键字参数 initial_state 调用它们来符号化地指定 RNN 层的初始状态。 initial_state 的值应该是表示 RNN 层初始状态的张量或张量列表。
可以通过调用带有关键字参数 states 的 reset_states 方法来数字化地指定 RNN 层的初始状态。 states 的值应该是一个代表 RNN 层初始状态的 Numpy 数组或者 Numpy 数组列表。
关于给 RNN 传递外部常量的说明
可以使用 RNN. call (以及 RNN.call)的 constants 关键字参数将“外部”常量传递给单元。 这要求 cell.call 方法接受相同的关键字参数 constants。 这些常数可用于调节附加静态输入(不随时间变化)上的单元转换,也可用于注意力机制。
举例说明:
在训练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配置学习过程,这是通过compile方法完成的。
他接收三个参数:优化器 opt
㈥ 请问如何并行化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各个框架都有自己的方法实现并行计算。
我常用的是pytorch,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并行计算(单机多卡):
new_net = nn.DataParallel(net, device_ids=[0, 1])
output = new_net(input)
通过device_ids参数可以指定在哪些GPU上进行优化
㈦ 吴恩达 卷积神经网络 CNN
应用计算机视觉时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数据的输入可能会非常大。例如一张 1000x1000x3 的图片,神经网络输入层的维度将高达三百万,使得网络权重 W 非常庞大。这样会造成两个后果:
神经网络结构复杂,数据量相对较少,容易出现过拟合;
所需内存和计算量巨大。
因此,一般的神经网络很难处理蕴含着大量数据的图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使用卷积神经网络
我们之前提到过,神经网络由浅层到深层,分别可以检测出图片的边缘特征、局部特征(例如眼睛、鼻子等),到最后面的一层就可以根据前面检测的特征来识别整体面部轮廓。这些工作都是依托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卷积运算(Convolutional Operation)是卷积神经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以边缘检测为例,来解释卷积是怎样运算的。
图片最常做的边缘检测有两类:垂直边缘(Vertical Edges)检测和水平边缘(Horizontal Edges)检测。
比如检测一张6x6像素的灰度图片的vertical edge,设计一个3x3的矩阵(称之为filter或kernel),让原始图片和filter矩阵做卷积运算(convolution),得到一个4x4的图片。 具体的做法是,将filter矩阵贴到原始矩阵上(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可以贴出4x4种情况。 让原始矩阵与filter重合的部分做element wise的乘积运算再求和 ,所得的值作为4x4矩阵对应元素的值。如下图是第一个元素的计算方法,以此类推。
可以看到,卷积运算的求解过程是从左到右,由上到下,每次在原始图片矩阵中取与滤波器同等大小的一部分,每一部分中的值与滤波器中的值对应相乘后求和,将结果组成一个矩阵。
下图对应一个垂直边缘检测的例子:
如果将最右边的矩阵当作图像,那么中间一段亮一些的区域对应最左边的图像中间的垂直边缘。
下图3x3滤波器,通常称为垂直 索伯滤波器 (Sobel filter):
看看用它来处理知名的Lena照片会得到什么:
现在可以解释卷积操作的用处了:用输出图像中更亮的像素表示原始图像中存在的边缘。
你能看出为什么边缘检测图像可能比原始图像更有用吗?
回想一下MNIST手写数字分类问题。在MNIST上训练的CNN可以找到某个特定的数字。比如发现数字1,可以通过使用边缘检测发现图像上两个突出的垂直边缘。
通常,卷积有助于我们找到特定的局部图像特征(如边缘),用在后面的网络中。
假设输入图片的大小为 n×n,而滤波器的大小为 f×f,则卷积后的输出图片大小为 (n−f+1)×(n−f+1)。
这样就有两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进行卷积操作前,对原始图片在边界上进行填充(Padding),以增加矩阵的大小。通常将 0 作为填充值。
设每个方向扩展像素点数量为 p,则填充后原始图片的大小为 (n+2p)×(n+2p),滤波器大小保持 f×f不变,则输出图片大小为 (n+2p−f+1)×(n+2p−f+1)。
因此,在进行卷积运算时,我们有两种选择: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f通常为奇数。原因包括 Same 卷积中 p=(f−1)/ 2 能得到自然数结果,并且滤波器有一个便于表示其所在位置的中心点。
卷积过程中,有时需要通过填充来避免信息损失,有时也需要通过设置 步长(Stride) 来压缩一部分信息。
步长表示滤波器在原始图片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每次移动的距离。之前,步长被默认为 1。而如果我们设置步长为 2,则卷积过程如下图所示:
设步长为 s,填充长度为p, 输入图片大小为n x n, 滤波器大小为f x f, 则卷积后图片的尺寸为:
注意公式中有一个向下取整的符号,用于处理商不为整数的情况。向下取整反映着当取原始矩阵的图示蓝框完全包括在图像内部时,才对它进行运算。
如果我们想要对三通道的 RGB 图片进行卷积运算,那么其对应的滤波器组也同样是三通道的。过程是将每个单通道(R,G,B)与对应的滤波器进行卷积运算求和,然后再将三个通道的和相加,将 27 个乘积的和作为输出图片的一个像素值。
如果想同时检测垂直和水平边缘,或者更多的边缘检测,可以增加更多的滤波器组。例如设置第一个滤波器组实现垂直边缘检测,第二个滤波器组实现水平边缘检测。设输入图片的尺寸为 n×n×nc(nc为通道数),滤波器尺寸为 f×f×nc,则卷积后的输出图片尺寸为 (n−f+1)×(n−f+1)×n′c,n′c为滤波器组的个数。
与之前的卷积过程相比较,卷积神经网络的单层结构多了激活函数和偏移量;而与标准神经网络相比,滤波器的数值对应着权重 W[l],卷积运算对应着 W[l]与 A[l−1]的乘积运算,所选的激活函数变为 ReLU。
对于一个 3x3x3 的滤波器,包括偏移量 b(27+1)在内共有 28 个参数。不论输入的图片有多大,用这一个滤波器来提取特征时,参数始终都是 28 个,固定不变。即选定滤波器组后,参数的数目与输入图片的尺寸无关。因此,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相较于标准神经网络来说要少得多。这是 CNN 的优点之一。
图像中的相邻像素倾向于具有相似的值,因此通常卷积层相邻的输出像素也具有相似的值。这意味着,卷积层输出中包含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冗余的。如果我们使用边缘检测滤波器并在某个位置找到强边缘,那么我们也可能会在距离这个像素1个偏移的位置找到相对较强的边缘。但是它们都一样是边缘,我们并没有找到任何新东西。池化层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网络层所做的就是通过减小输入的大小降低输出值的数量。池化一般通过简单的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操作完成。以下是池大小为2的最大池层的示例:
在计算神经网络的层数时,通常只统计具有权重和参数的层,因此池化层通常和之前的卷积层共同计为一层。
图中的 FC3 和 FC4 为全连接层,与标准的神经网络结构一致。
个人推荐 一个直观感受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站 。
相比标准神经网络,对于大量的输入数据,卷积过程有效地减少了 CNN 的参数数量,原因有以下两点:
-参数共享(Parameter sharing):特征检测如果适用于图片的某个区域,那么它也可能适用于图片的其他区域。即在卷积过程中,不管输入有多大,一个特征探测器(滤波器)就能对整个输入的某一特征进行探测。
-稀疏连接(Sparsity of connections):在每一层中,由于滤波器的尺寸限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连接是稀疏的,每个输出值只取决于输入在局部的一小部分值。
池化过程则在卷积后很好地聚合了特征,通过降维来减少运算量。
由于 CNN 参数数量较小,所需的训练样本就相对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发生过拟合现象。并且 CNN 比较擅长捕捉区域位置偏移。即进行物体检测时,不太受物体在图片中位置的影响,增加检测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健壮性。
在神经网络可以收敛的前提下,随着网络深度增加,网络的表现先是逐渐增加至饱和,然后迅速下降
需要注意,网络退化问题不是过拟合导致的,即便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同样的训练轮次下,退化的网络也比稍浅层的网络的训练错误更高,如下图所示。
这一点并不符合常理:如果存在某个 K层网络是当前F的最优的网络,我们构造更深的网络。那么K之后的层数可以拟合成恒等映射,就可以取得和F一直的结果。如果K不是最佳层数,那么我们比K深,可以训练出的一定会不差于K的。总而言之,与浅层网络相比,更深的网络的表现不应该更差。因此,一个合理的猜测就是, 对神经网络来说,恒等映射并不容易拟合。
也许我们可以对网络单元进行一定的改造,来改善退化问题?这也就引出了残差网络的基本思路
既然神经网络不容易拟合一个恒等映射,那么一种思路就是构造天然的恒等映射。
实验表明,残差网络 很好地解决了深度神经网络的退化问题 ,并在ImageNet和CIFAR-10等图像任务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同等层数的前提下残差网络也 收敛得更快 。这使得前馈神经网络可以采用更深的设计。除此之外, 去除个别神经网络层,残差网络的表现不会受到显着影响 ,这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大相径庭。
2018年的一篇论文,The Shattered Gradients Problem: If resnets are the answer, then what is the question,指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尽管残差网络提出是为了解决梯度弥散和网络退化的问题, 它解决的实际上是梯度破碎问题
作者通过可视化的小型实验(构建和训练一个神经网络发现,在浅层神经网络中,梯度呈现为棕色噪声(brown noise),深层神经网络的梯度呈现为白噪声。在标准前馈神经网络中,随着深度增加, 神经元梯度的相关性(corelation)按指数级减少 (1 / 2^L) ;同时, 梯度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深度增加被逐渐消除 。这也就是梯度破碎现象。
梯度破碎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许多优化方法假设梯度在相邻点上是相似的,破碎的梯度会大大减小这类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另外,如果梯度表现得像白噪声,那么某个神经元对网络输出的影响将会很不稳定。
相较标准前馈网络, 残差网络中梯度相关性减少的速度从指数级下降到亚线性级 ) (1 / sqrt(L)) ,深度残差网络中,神经元梯度介于棕色噪声与白噪声之间(参见上图中的c,d,e);残差连接可以 极大地保留梯度的空间结构 。残差结构缓解了梯度破碎问题。
1x1 卷积指滤波器的尺寸为 1。当通道数为 1 时,1x1 卷积意味着卷积操作等同于乘积操作。
而当通道数更多时,1x1 卷积的作用实际上类似全连接层的神经网络结构,从而降低(或升高,取决于滤波器组数)数据的维度。
池化能压缩数据的高度(nH)及宽度(nW),而 1×1 卷积能压缩数据的通道数(nC)。在如下图所示的例子中,用 filters个大小为 1×1×32 的滤波器进行卷积,就能使原先数据包含的 32个通道压缩为 filters 个。
在这之前,网络大都是这样子的:
也就是卷积层和池化层的顺序连接。这样的话,要想提高精度,增加网络深度和宽度是一个有效途径,但也面临着参数量过多、过拟合等问题。(当然,改改超参数也可以提高性能)
有没有可能在同一层就可以提取不同(稀疏或不稀疏)的特征呢(使用不同尺寸的卷积核)?于是,2014年,在其他人都还在一味的增加网络深度时(比如vgg),GoogleNet就率先提出了卷积核的并行合并(也称Bottleneck Layer),如下图。
和卷积层、池化层顺序连接的结构(如VGG网络)相比,这样的结构主要有以下改进:
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增加网络的深度,虽然可以提升性能,但是还面临计算量大(参数多)的问题。为改善这种现象,GooLeNet借鉴Network-in-Network的思想,使用1x1的卷积核实现降维操作(也间接增加了网络的深度),以此来减小网络的参数量(这里就不对两种结构的参数量进行定量比较了),如图所示。
最后实现的inception v1网络是上图结构的顺序连接
由于卷积这门课的其他内容和计算机视觉关系比较密切。对我理解推荐系统帮助不大。所以这个系列就到这里。吴恩达的课还是很好的,作业和课和测验我都认真做啦。
㈧ 如何将动态神经网络和bp网络结合起来
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设备维护使用(如华为这样的网络设备)
其次是网络分析利用(如科来网络分析系统软件等)
最后是网络安全部署(如诺顿、卡巴斯基等)
㈨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经典模型
LeNet-5模型 在CNN的应用中,文字识别系统所用的LeNet-5模型是非常经典的模型。LeNet-5模型是1998年,Yann LeCun教授提出的,它是第一个成功大规模应用在手写数字识别问题的卷积神经网络,在MNIST数据集中的正确率可以高达99.2%。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LeNet-5模型工作的原理。
LeNet-5模型一共有7层,每层包含众多参数,也就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参数。虽然层数只有7层,这在如今庞大的神经网络中可是说是非常少的了,但是包含了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卷积层称为C层,下采样层叫做下采样层。
首先,输入层输入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处理成32×32个像素点的值。然后,后面的隐层计在卷积和子抽样之间交替进行。C1层是卷积层,包含了六个特征图。每个映射也就是28x28个神经元。卷积核可以是5x5的十字形,这28×28个神经元共享卷积核权值参数,通过卷积运算,原始信号特征增强,同时也降低了噪声,当卷积核不同时,提取到图像中的特征不同;C2层是一个池化层,池化层的功能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了,它将局部像素值平均化来实现子抽样。
池化层包含了六个特征映射,每个映射的像素值为14x14,这样的池化层非常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的特征被提取,同时运算量也大大降低,减少了网络结构过拟合的风险。因为卷积层与池化层是交替出现的,所以隐藏层的第三层又是一个卷积层,第二个卷积层由16个特征映射构成,每个特征映射用于加权和计算的卷积核为10x10的。第四个隐藏层,也就是第二个池化层同样包含16个特征映射,每个特征映射中所用的卷积核是5x5的。第五个隐藏层是用5x5的卷积核进行运算,包含了120个神经元,也是这个网络中卷积运算的最后一层。
之后的第六层便是全连接层,包含了84个特征图。全连接层中对输入进行点积之后加入偏置,然后经过一个激活函数传输给输出层的神经元。最后一层,也就是第七层,为了得到输出向量,设置了十个神经元来进行分类,相当于输出一个包含十个元素的一维数组,向量中的十个元素即0到9。
AlexNet模型
AlexNet简介
2012年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Alext提出的alexnet网络模型一鸣惊人,引爆了神经网络的应用热潮,并且赢得了2012届图像识别大赛的冠军,这也使得卷积神经网络真正意义上成为图像处理上的核心算法。上文介绍的LeNet-5出现在上个世纪,虽然是经典,但是迫于种种复杂的现实场景限制,只能在一些领域应用。不过,随着SVM等手工设计的特征的飞速发展,LeNet-5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应用状况。随着ReLU与dropout的提出,以及GPU带来算力突破和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爆发,卷积神经网络带来历史的突破,AlexNet的提出让深度学习走上人工智能的最前端。
图像预处理
AlexNet的训练数据采用ImageNet的子集中的ILSVRC2010数据集,包含了1000类,共1.2百万的训练图像,50000张验证集,150000张测试集。在进行网络训练之前我们要对数据集图片进行预处理。首先我们要将不同分辨率的图片全部变成256x256规格的图像,变换方法是将图片的短边缩放到 256像素值,然后截取长边的中间位置的256个像素值,得到256x256大小的图像。除了对图片大小进行预处理,还需要对图片减均值,一般图像均是由RGB三原色构成,均值按RGB三分量分别求得,由此可以更加突出图片的特征,更方便后面的计算。
此外,对了保证训练的效果,我们仍需对训练数据进行更为严苛的处理。在256x256大小的图像中,截取227x227大小的图像,在此之后对图片取镜像,这样就使得原始数据增加了(256-224)x(256-224)x2= 2048倍。最后对RGB空间做PCA,然后对主成分做(0,0.1)的高斯扰动,结果使错误率下降1%。对测试数据而言,抽取以图像4个角落的大小为224224的图像,中心的224224大小的图像以及它们的镜像翻转图像,这样便可以获得10张图像,我们便可以利用softmax进行预测,对所有预测取平均作为最终的分类结果。
ReLU激活函数
之前我们提到常用的非线性的激活函数是sigmoid,它能够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全部确定在0和1之间。但是这带来一个问题,当一个负数的绝对值很大时,那么输出就是0;如果是绝对值非常大的正数,输出就是1。这就会出现饱和的现象,饱和现象中神经元的梯度会变得特别小,这样必然会使得网络的学习更加困难。此外,sigmoid的output的值并不是0为均值,因为这会导致上一层输出的非0均值信号会直接输入到后一层的神经元上。所以AlexNet模型提出了ReLU函数,公式:f(x)=max(0,x)f(x)=max(0,x)。
用ReLU代替了Sigmoid,发现使用 ReLU 得到的SGD的收敛速度会比 sigmoid快很多,这成了AlexNet模型的优势之一。
Dropout
AlexNet模型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模型组合方式,相比于单模型,只需要多花费一倍的时间,这种方式就做Dropout。在整个神经网络中,随机选取一半的神经元将它们的输出变成0。这种方式使得网络关闭了部分神经元,减少了过拟合现象。同时训练的迭代次数也得以增加。当时一个GTX580 GPU只有3GB内存,这使得大规模的运算成为不可能。但是,随着硬件水平的发展,当时的GPU已经可以实现并行计算了,并行计算之后两块GPU可以互相通信传输数据,这样的方式充分利用了GPU资源,所以模型设计利用两个GPU并行运算,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
模型分析
AlexNet模型共有8层结构,其中前5层为卷积层,其中前两个卷积层和第五个卷积层有池化层,其他卷积层没有。后面3层为全连接层,神经元约有六十五万个,所需要训练的参数约六千万个。
图片预处理过后,进过第一个卷积层C1之后,原始的图像也就变成了55x55的像素大小,此时一共有96个通道。模型分为上下两块是为了方便GPU运算,48作为通道数目更加适合GPU的并行运算。上图的模型里把48层直接变成了一个面,这使得模型看上去更像一个立方体,大小为55x55x48。在后面的第二个卷积层C2中,卷积核的尺寸为5x5x48,由此再次进行卷积运算。在C1,C2卷积层的卷积运算之后,都会有一个池化层,使得提取特征之后的特征图像素值大大减小,方便了运算,也使得特征更加明显。而第三层的卷积层C3又是更加特殊了。第三层卷积层做了通道的合并,将之前两个通道的数据再次合并起来,这是一种串接操作。第三层后,由于串接,通道数变成256。全卷积的卷积核尺寸也就变成了13×13×25613×13×256。一个有4096个这样尺寸的卷积核分别对输入图像做4096次的全卷积操作,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列向量,一共有4096个数。这也就是最后的输出,但是AlexNet最终是要分1000个类,所以通过第八层,也就是全连接的第三层,由此得到1000个类输出。
Alexnet网络中各个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ReLU,多个CPU是为了提高训练速度,重叠pool池化是为了提高精度,且不容易产生过拟合,局部归一化响应是为了提高精度,而数据增益与dropout是为了减少过拟合。
VGG net
在ILSVRC-2014中,牛津大学的视觉几何组提出的VGGNet模型在定位任务第一名和分类任务第一名[[i]]。如今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良好效果深得广大开发者的喜欢,并且上文提到的AlexNet模型拥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广大从业者学习者试图将其改进以获得更好地效果。而后来很多人经过验证认为,AlexNet模型中所谓的局部归一化响应浪费了计算资源,但是对性能却没有很大的提升。VGG的实质是AlexNet结构的增强版,它侧重强调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中的深度。将卷积层的深度提升到了19层,并且在当年的ImageNet大赛中的定位问题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整个网络向人们证明了我们是可以用很小的卷积核取得很好地效果,前提是我们要把网络的层数加深,这也论证了我们要想提高整个神经网络的模型效果,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将它的深度加深,虽然计算量会大大提高,但是整个复杂度也上升了,更能解决复杂的问题。虽然VGG网络已经诞生好几年了,但是很多其他网络上效果并不是很好地情况下,VGG有时候还能够发挥它的优势,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AlexNet网络非常类似,VGG共有五个卷积层,并且每个卷积层之后都有一个池化层。当时在ImageNet大赛中,作者分别尝试了六种网络结构。这六种结构大致相同,只是层数不同,少则11层,多达19层。网络结构的输入是大小为224*224的RGB图像,最终将分类结果输出。当然,在输入网络时,图片要进行预处理。
VGG网络相比AlexNet网络,在网络的深度以及宽度上做了一定的拓展,具体的卷积运算还是与AlexNet网络类似。我们主要说明一下VGG网络所做的改进。第一点,由于很多研究者发现归一化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占用了大量的计算资源,所以在VGG网络中作者取消了归一化层;第二点,VGG网络用了更小的3x3的卷积核,而两个连续的3x3的卷积核相当于5x5的感受野,由此类推,三个3x3的连续的卷积核也就相当于7x7的感受野。这样的变化使得参数量更小,节省了计算资源,将资源留给后面的更深层次的网络。第三点是VGG网络中的池化层特征池化核改为了2x2,而在AlexNet网络中池化核为3x3。这三点改进无疑是使得整个参数运算量下降,这样我们在有限的计算平台上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留给更深层的网络。由于层数较多,卷积核比较小,这样使得整个网络的特征提取效果很好。其实由于VGG的层数较多,所以计算量还是相当大的,卷积层比较多成了它最显着的特点。另外,VGG网络的拓展性能比较突出,结构比较简洁,所以它的迁移性能比较好,迁移到其他数据集的时候泛化性能好。到现在为止,VGG网络还经常被用来提出特征。所以当现在很多较新的模型效果不好时,使用VGG可能会解决这些问题。
GoogleNet
谷歌于2014年Imagenet挑战赛(ILSVRC14)凭借GoogleNet再次斩获第一名。这个通过增加了神经网络的深度和宽度获得了更好地效果,在此过程中保证了计算资源的不变。这个网络论证了加大深度,宽度以及训练数据的增加是现有深度学习获得更好效果的主要方式。但是增加尺寸可能会带来过拟合的问题,因为深度与宽度的加深必然会带来过量的参数。此外,增加网络尺寸也带来了对计算资源侵占过多的缺点。为了保证计算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去提高整个模型的性能,作者使用了Inception模型,这个模型在下图中有展示,可以看出这个有点像金字塔的模型在宽度上使用并联的不同大小的卷积核,增加了卷积核的输出宽度。因为使用了较大尺度的卷积核增加了参数。使用了1*1的卷积核就是为了使得参数的数量最少。
Inception模块
上图表格为网络分析图,第一行为卷积层,输入为224×224×3 ,卷积核为7x7,步长为2,padding为3,输出的维度为112×112×64,这里面的7x7卷积使用了 7×1 然后 1×7 的方式,这样便有(7+7)×64×3=2,688个参数。第二行为池化层,卷积核为3×33×3,滑动步长为2,padding为 1 ,输出维度:56×56×64,计算方式:1/2×(112+2×1?3+1)=56。第三行,第四行与第一行,第二行类似。第 5 行 Inception mole中分为4条支线,输入均为上层产生的 28×28×192 结果:第 1 部分,1×1 卷积层,输出大小为28×28×64;第 2 部分,先1×1卷积层,输出大小为28×28×96,作为输入进行3×3卷积层,输出大小为28×28×128;第 3部分,先1×1卷积层,输出大小为28×28×32,作为输入进行3×3卷积层,输出大小为28×28×32;而第3 部分3×3的池化层,输出大小为输出大小为28×28×32。第5行的Inception mole会对上面是个结果的输出结果并联,由此增加网络宽度。
ResNet
2015年ImageNet大赛中,MSRA何凯明团队的ResialNetworks力压群雄,在ImageNet的诸多领域的比赛中上均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这篇关于ResNet的论文Deep Resi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也获得了CVPR2016的最佳论文,实至而名归。
上文介绍了的VGG以及GoogleNet都是增加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来获得更好效果,也让人们明白了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训练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宽度与深度加深的同时,效果实际会慢慢变差。也就是说模型的层次加深,错误率提高了。模型的深度加深,以一定的错误率来换取学习能力的增强。但是深层的神经网络模型牺牲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不应当产生比浅层神经网络更高的错误率。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随着神经网络的层数增加,梯度消失的现象就越来越明显。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度残差网络的结构Resial:
上图就是残差网络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其实是增加了一个恒等映射,将原本的变换函数H(x)转换成了F(x)+x。示意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整个网络的变化,这样网络不再是简单的堆叠结构,这样的话便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网络层数增加而带来的梯度原来越不明显的问题。所以这时候网络可以做得很深,到目前为止,网络的层数都可以上千层,而能够保证很好地效果。并且,这样的简单叠加并没有给网络增加额外的参数跟计算量,同时也提高了网络训练的效果与效率。
在比赛中,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作者控制变量地设计几个实验。首先作者构建了两个plain网络,这两个网络分别为18层跟34层,随后作者又设计了两个残差网络,层数也是分别为18层和34层。然后对这四个模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观察数据量的变化。下图便是实验结果。实验中,在plain网络上观测到明显的退化现象。实验结果也表明,在残差网络上,34层的效果明显要好于18层的效果,足以证明残差网络随着层数增加性能也是增加的。不仅如此,残差网络的在更深层的结构上收敛性能也有明显的提升,整个实验大为成功。
除此之外,作者还做了关于shortcut方式的实验,如果残差网络模块的输入输出维度不一致,我们如果要使维度统一,必须要对维数较少的进行増维。而增维的最好效果是用0来填充。不过实验数据显示三者差距很小,所以线性投影并不是特别需要。使用0来填充维度同时也保证了模型的复杂度控制在比较低的情况下。
随着实验的深入,作者又提出了更深的残差模块。这种模型减少了各个层的参数量,将资源留给更深层数的模型,在保证复杂度很低的情况下,模型也没有出现梯度消失很明显的情况,因此目前模型最高可达1202层,错误率仍然控制得很低。但是层数如此之多也带来了过拟合的现象,不过诸多研究者仍在改进之中,毕竟此时的ResNet已经相对于其他模型在性能上遥遥领先了。
残差网络的精髓便是shortcut。从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解读为多种路径组合的一个网络。如下图:
ResNet可以做到很深,但是从上图中可以体会到,当网络很深,也就是层数很多时,数据传输的路径其实相对比较固定。我们似乎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多人投票系统,大多数梯度都分布在论文中所谓的effective path上。
DenseNet
在Resnet模型之后,有人试图对ResNet模型进行改进,由此便诞生了ResNeXt模型。
这是对上面介绍的ResNet模型结合了GoogleNet中的inception模块思想,相比于Resnet来说更加有效。随后,诞生了DenseNet模型,它直接将所有的模块连接起来,整个模型更加简单粗暴。稠密相连成了它的主要特点。
我们将DenseNet与ResNet相比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相比于ResNet,DenseNet参数量明显减少很多,效果也更加优越,只是DenseNet需要消耗更多的内存。
总结
上面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发展史上比较着名的一些模型,这些模型非常经典,也各有优势。在算力不断增强的现在,各种新的网络训练的效率以及效果也在逐渐提高。从收敛速度上看,VGG>Inception>DenseNet>ResNet,从泛化能力来看,Inception>DenseNet=ResNet>VGG,从运算量看来,Inception<DenseNet< ResNet<VGG,从内存开销来看,Inception<ResNet< DenseNet<VGG。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各个模型均进行了分析,但从效果来看,ResNet效果是最好的,优于Inception,优于VGG,所以我们第四章实验中主要采用谷歌的Inception模型,也就是GoogleNet。
㈩ 图像分割模型U—Net融合浅层特征的方式是什么
摘要 提出一种将残差结构与U-Net网络融合的视盘分割方法。残差模块的跳跃连接能将浅层特征传递给更深一层网络,实现浅层特征的重复使用,增强了图像细节学习。将该方法在两个公开数据集Messidor和Kaggle上进行验证,在干扰较多的Kaggle数据集上,其AUC和MAP分别达到0.952 1和0.838 8,证明该方法可同时学习图像细节特征和全局结构特征,能更好地区分眼底视盘与亮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