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公民在网络空间如何作为

公民在网络空间如何作为

发布时间:2022-10-04 17:34:29

1. 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所谓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义务则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

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公民的权利不能超越法律法规。那么,在网络信息平台公民就必须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享受网络科技带来的快乐。而不能随心所欲的在网络做出损害国家和公民权益的事情,并且,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发现有危害国家和公民权利的不良言论有义务阻止和举报,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

2. 公民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1 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
2 利用网络方式参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
3 利用网络方式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 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制网上违法现象。

3. 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需要靠自己维护是对的吗

摘要 亲不对

4. 如何树立安全的上网意识,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

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2004年7月公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总数的17.3%,达1500万之多。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成为社会发展长远利益。

一、社会呼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带来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网络综合症”。少数缺乏社会良知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他们利用网络犯罪传播病毒,制造黄色垃圾,过度沉迷网络而导致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以及引起消极颓废的文化氛围,都是网络上存在的毒瘤。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着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则构成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等等,一系列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网络社会问题,都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信息和网络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罪魁祸首”吗?显然不是。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科学等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也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响,让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只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源于现实生活,网络道德问题应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非什么新事物。问题不在网络本身,在于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网络的问题其实是我们人类自身在科技发展时代所面临的思想、道德、文化冲突的集中反映。

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不能单指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网络在深深作用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考验他们信息判别、道德认知能力时,也拷问着网吧管理者、网上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良知,拷问着游弋在网络世界的每个网民、以及整个社会的良知,网络能走多远,这个拷问、反思就要走多远。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体系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反映。一般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在虚拟空间也会有相应的道德品质体现,但网络世界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正是它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必然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是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环境中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因此失去了现实中的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趋势,客观要求人们在网络使用中的行为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性。二是开放性。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得现实的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的交往,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呈现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三是多元性。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在遵守网络主导道德的前提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网络行为、进入网络生活,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网络社会这种道德影响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特点,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检验,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譬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都将难免被“默杀”。简单地套用既有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并形成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观念体系,均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要”和“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公约》正式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 使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但道德规范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才具有自律性和有效地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工程,健康繁荣网络文化,成长为合格的网络公民,仍然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三、为青年营造绿色网络空间
有人把健康的网络环境称之为“绿色网络”,绿色是环保的标志。网络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规范,是为人实现幸福目标而服务的工具。只有全社会携起手来,努力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才能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

1、整合政府、社会的各种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创造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网络环境。严格执行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坚决从源头上拒绝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加强对现有互联网站的引导,加大对不健康网站、不良网吧的治理力度,以更科学、更实际、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为青少年提供利用网络的健康的外部空间。国家近日颁布政策,已明确将网络游戏归口文化部管理,由文化部对网吧、网络游戏的管理工作统筹考虑,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想从根本上解决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之前存在的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网络游戏监管问题,以保障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社会和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联合起来,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并致力创建适合青少年口味的文明网站和文化产品,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全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成立,以及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建,在一定意义上都将有效促进网络安全工程和网络文明工程的进行。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应用能力,多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积极倡导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发扬网络道德,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就像一条船,它要靠船上的舵手和船工瞄准方向、团结一致、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才能扬帆远航。维护网络文明不仅仅是成年人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应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以日常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疏导,学会在网络世界趋利避害,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创建网络文明的先锋,只有让广大的青少年在充分的网络自由下,成长为合格的网络公民,网络文明才真正落到实处。

4、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社会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网上的道德约束比现实社会弱。在网上,人的言行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它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更多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共同维持。但是,网络与现实世界,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隔离的规范。每个网民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觉实践网络道德开始,只有当网络道德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才有可能创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5. 如何做网络时代的道德公民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也就是信息时代。我们在被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所折服的同时,更为其瑰丽神奇、包罗万象的方便快捷所倾倒。网络上的随心所欲、纵马驰骋,以及痛快淋漓的厮杀游戏,让越来越多的人如痴如醉。因此,网络也被很形象地称之为“精神鸦片”,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如果使用网络不当,就有可能迷失自我,陷入网络的种种诱惑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早早地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据调查,截止2005年底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超过1亿。因互联网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行为扭曲、成为阶下囚的案例逐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9月份,10多万人参与投票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包括: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充斥侮辱谩骂不文明语言;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选,使“网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上网的人都是网络道德的促成者,更是网络道德的监督者。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翱翔的自由空间。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是网络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网民急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拥有私密性并不等同于自身的放纵,更何况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和神秘性。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然而,也正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种种“网上丑态”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

现在已经在内蒙古大学读计算机的张良,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总是百感交集。“网络,曾经让我丢掉了羞耻感”的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文身,对张良有着切肤而隐秘的痛。2002年,张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成了一名住校生。因为来自内蒙古偏远牧区,他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当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神秘而神奇的互联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基础的网络知识。由于自己本身是学理科的,对于计算机又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很快就能在互联网上畅快遨游了。

起初,张良仅仅是被互联网中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所吸引。然而,随着他对网络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开始从网络学习向另一极端蜕变。一次,偶然上网打开的一个色情网站,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他心跳加速。从此,他开始频繁地上课睡觉,夜间出入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据他介绍,网吧里上通宵网的,不是打游戏就是进黄色网站找刺激。张良说:“那时候,人好像都不是自己了。感觉只有这样,每天才活得有意思。”

久而久之,张良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快要考试时,由于课程落得太多,再加上过度沉溺于“网络黑洞”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五门功课考试只有一门勉强通过,让他迎来的还有学校的劝退通知。此时的张良深深感到无脸见人,同时又作了深刻的检讨。痛定思痛的张良,在学业与网络间,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感到了一股刺骨的空虚感。“在网络里,我根本就不是我自己。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羞耻感,被刺激牵着鼻子走的行尸走肉!”那一刻,他终于开始反省了,经过一个学期的补习回到了原来,回到了那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张良!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人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的失衡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据资料显示,有48?7%的男生光顾过黄色网站,有14?3%的女生接触过黄色信息。同时,有66?1%的学生,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可见,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些学生道德方面认识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行为失控,一些学生的心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被扭曲了。

要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不是虚拟的伊甸园,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点击网络,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黑暗的角落。“网德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网上太多的欺骗,太多的随意攻击、发泄、恶作剧,使人们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太多的不讲道德规范,使不少人逐渐形成了藐视甚至反感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凶杀、黄色内容的随意泛滥,吞噬了许多人的灵魂。

6. 如何做一个网络文明公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网络世界里同样也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
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迷虚拟时空.

如果每位网民做到以上这5点,可以肯定说网络的环境是绿色的,是干净的.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的话题呢?因为我今天在玩斗地主的时候,在打牌的时候,其中有位牌友出牌出错误了,另一位牌友在打字说了些不太文明的语言,还发一些表情,其实我在玩游戏的时候很反感出现类似的事情.后来我打字说;玩游戏就是开心,分数重要吗?你们不要争论了好吗?其中一位牌友加我为好友,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你的为人很好,我说如何看的出来?他说;不急不躁.很随和.我和他说;其实我们上网的目的就是要开心,快乐.开心快乐来自与好的心情.所以我们要和谐,开心文明的在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和朋友聊天也可以感觉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首先在不伤害别人的时候享受自己的开心与快乐.和我的名字一样,筑凡.平凡的人,平常人的心态.其实网络和现实是相同的.希望每位上网朋友的用平和心对待网络,去看待网络.用彼此的真诚的心去对待朋友,善待朋友,尊重别人也是就尊重自己.

7. 公民应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通过网络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公民可以通过网上评议政府的行为,行使自己的批评、建议权等参与政治生活。 通过网民监督舆论的作用来监督政府职能,合理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8.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净网行动中,公民应如何作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抄人民,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应该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到净网行动中。
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在享有上网冲浪的同时,也负有净网的义务。
③公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净网行动中公民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④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为净网行动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
⑤敢于同网络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斗争,采用合法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9. 公民应如何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做贡献

公民应该从自我学习、技术运用、社会监督三个方面来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1. 自我学习,可以通过学习网站阅读网络道德规范及网络文明公约,或者收看中央十二台法制频道所播出的相关网络犯罪的节目,对日常上网行为进行反省。警惕周围不安全的网络环境“擦亮慧眼,分清虚实世界”。

  2. 技术运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及部分相关资料,举实例,如网页木马、恶意代码、网络虚拟财产案、重要机构机密资料被窃等。刻苦钻研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增加各种网络知识,作为维护网络安全最好的武器。

  3. 社会监督,多收看新闻,或者法制书籍的时候,可以看到许多网络犯罪的案例,比如:“破译密码窃取巨额储蓄资金 黑客被判无期徒刑”等等案例。 了解这种行为会给社会生活,以及犯罪者本人带来哪些危害。以前任为戒,不要犯下相似的错误,毕竟网络安全的维护,比仅仅需要政法,也需要每个公民出一份力。就算没有维护的能力,起码也不可以故意破坏,为他人为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阅读全文

与公民在网络空间如何作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能让手机接不到电话但是能用网络 浏览:475
通达oa系统中网络硬盘在哪里 浏览:788
做网络通讯的一般多少工资 浏览:310
哪些不需要网络的消消乐 浏览:84
拳皇网络异常怎么解决 浏览:468
静安区网络技术服务电话多少 浏览:566
网络营销的表现形式 浏览:362
电脑能连接wifi手机却无网络 浏览:680
兰大网络学院入学考试多少分合格 浏览:541
电视机信号源哪个是网络电视 浏览:60
一台连接到网络的电脑的英文 浏览:948
投屏出现网络异常 浏览:985
用手机网络给电视 浏览:27
美团修改密码显示网络异常怎么办 浏览:519
能用电线传导网络信号吗 浏览:686
手机网络资源在哪里 浏览:843
如何查找网络信贷 浏览:914
两个wifi网络冲突 浏览:459
关于网络安全绘画的名称 浏览:215
骑共享单车总显示网络不可用 浏览:5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