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圈层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携程和去哪儿网、58和赶集网、美团和大众点评、滴滴与快的都纷纷结成了组合,并充斥在各个新闻热点中。事实上,这些企业的组合都在都昭示着同一个问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业都在朝着圈层化的方向发展。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发展方向可能并不只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趋势。
但我并不是要给大家讲这些趋势,而是“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互联网用户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有些专家就把这种为互联网用户定制“特定口味”的模式叫做“圈层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圈层内是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而圈层外却始终保持风平浪静。无论大家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互联网确实是把我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不过,这种连接是有前提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处于同样的圈层当中,而这些圈层通常是依靠大数据表现出来的。
例如,对于青春期少男少女而言,只要提到“鹿晗”、“tfboys”、“吴亦凡”等明星,就会激起他们的热情,但对于中年男女而言,上面这些明星可能还不如“小明”这样的虚拟人物有吸引力。这就充分体现了一个道理:如果圈层不同的话,那体验反馈也并不相同。
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不同圈层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种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因为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90后已经不再属于一个圈层,而是被分成了95前、95后两个圈层。
2. 网络上的男女对立问题一直很严重,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看
男女平等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现实中要关心和爱护女性。
男女可以和平共处,不应该存在对立问题,还需要调整传统观念。
1、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要落实到实处现实里没有这么严重的对立问题,在网络上才出现对立问题严重的情况,与其说是性别矛盾,倒不如说是群体矛盾。
因为在网络上讨论,所以大家都会无所顾忌,有时候所持观点就会缺乏理性,比较偏激。
我觉得对待这个问题要就事论事,不要旁征博引,否则就会加大矛盾,形成更严重的对立问题。
3. 从拟剧理论看网络圈层中的社会互动——以“棉花娃娃圈”为例
摘 要 :网络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网络圈层,在不同的网络圈层中社会互动具备了新的效果和特点。尽管如此,拟剧理论作为社会学中的经典理论,依然适用于当前互联网中的社会互动方式,并在网络时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本文从拟剧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圈层中的社会互动方式,着重分析“棉花娃娃圈”这一圈层社会互动的特点。希望通过该圈层社会互动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其他网络圈层的社会互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拟剧理论 网络圈层 社会互动 自我呈现 印象管理
互联网环境下“圈层文化”得以快速发展,促使以网络为基础的个性化“圈子”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圈子”数量的增长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其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网络圈层本身的特点,各个“圈子”中的社会互动既存在共性又呈现出独特性,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在众多网络圈层中,本文选取较为少见的“棉花娃娃圈” 作为代表进行分析,通过对拟剧理论、网路圈层的介绍以及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棉花娃娃圈”(下面简称“娃圈”)中运用的分析,更深入的认识该圈层的社会互动方式,为研究其他网络圈层的社会互动提供一定的案例。
一、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参考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划分,也可以将拟剧理论简单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层面。在认识层面,戈夫曼以戏剧的视角看待社会活动,认为“人生即是戏剧”①。戈夫曼以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和层面为内容,重新定义了戏剧中的“角色”、“舞台”、“表演”等概念。与此同时,社会互动被赋予了戏剧效果,是“在剧本的指导下,表演者在舞台上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符号和一定技巧在观众面前进行自我展示”②的过程。从方法层面来看,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某种方式引导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多种手段。
由于拟剧理论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而互联网使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网络时代的拟剧理论在两个层面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有理论与时代特点结合,得以延伸和发展。
二、网络圈层及其特点
网络圈层在网络社交的背景下产生,其形成与网络媒体提供的技术条件密不可分。网络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为群体聚集提供了平台,具有相同爱好的个体得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带有某种共同个性化特点的圈层。除此之外,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群体的审美倾向、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等。[1]圈层的影响较为广泛,但众多网络圈层的参与者依然以青少年为主,这就使圈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亚文化的特征。
从网络圈层的形成过程来看,其封闭性较为明显,“圈地自萌”是对这种特点的形象形。聚集起来的群体将自己置于特定的圈子内, 自娱自乐,不需要“圈外人”的理解和关注。
同时,网络圈层“不断创造极具群体风格的话语符号,使其话语表达呈现出典型的个性化、娱乐化、异质化等特征,演绎出独特的话语文化形态。”③其特有的、不能为圈外人理解的语言文化加剧了封闭性。
从影响圈层形成的文化因素来看,圈子具有小众性。圈子满足的不是大众化需求,而是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甚至有人加入圈子就是由于圈子本身的“绝对小众”。圈子的个性化使圈子成为一种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圈中群体的个性和特征。
三、“娃圈”群体的互动与自我呈现
“棉花娃娃圈”,是“娃圈”的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简称为“娃圈”。这一圈层以“棉花娃娃”这一玩偶类型作为共同的兴趣对象,群体在圈内的活动大致分为三种:对于棉花娃娃及其服饰(通常称作“娃衣”)的分享与互动、娃娃和娃衣的买卖活动以及对圈中不规范现象的吐槽。在圈内活动的群体绝大多数为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一)从戈夫曼框架理论看“娃圈”群体互动因素
从剧本期望来看,“娃圈”具备独特的、极具风格的角色设定。其角色大致可以分为“画手”、“娃妈”、“妈咪”三种,分别在圈层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圈内角色进行限定的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规范,还包括圈中成员普遍认可的规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后者与圈子联系更加精密,前者要对后者进行让步。因此,圈内群体在社会互动中不仅要满足角色本身的设定,即渡河一般社会规范的限定,而且要满足圈内的“契约”,这些构成了娃圈的“剧本限定。”
从剧情来看,圈内所有活动,也就是所有“表演”的共同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于棉花娃娃的喜爱,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对于娃圈中的很多人来说,不论他们是否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为,只要能让观众相信,就能能够得到的相应的回报,这些回报因其角色而异。对于画手或娃妈来说可能是自己的稿图或娃娃被更多人购买,对于妈咪们来说可能是有机会得到自己喜爱的娃娃等等。
从剧组来看,由于棉花娃娃的制作需要经历多个流程,并且参与其销售能获得不小的利润,在合作制作并销售娃娃或娃衣的过程中极易形成表演的剧组。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联系买家,每一个娃娃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会在娃妈的主导下建立一个QQ群,而娃妈、画手以及群中的管理员掌握着比其他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他们为彼此的表演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为演出的成功付出努力。反之,一旦三者之间出现裂痕,剧组就会顷刻瓦解,表演造成不良影响。
从表演的区域来看,娃圈的表演区域相对而言比较狭小。在棉花娃娃圈层,一切的表演都要与娃娃相关,与娃娃无关的内容会遭到反感。这一点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恰好相反,互联网环境下的总体趋势是“前台”范围的扩大,而以娃圈为代表的众多网络圈层对“前台”范围扩大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以保证他们理想中的圈子的纯粹。此外,由于网络中社会互动的匿名性,很有可能出现“前台”塑造的形象与其在“后台”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完全不符的情况。但观众处于喜爱、利益或是或仅仅是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对于这种现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2]在娃圈,这种群体被称为“腿毛”,讽刺其为了“抱大腿”而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从假面具来看,娃圈将前台表演所要遵循的所有规范归结为一个标准,即是否真心热爱棉花娃娃。这一标准为娃圈中每个人的表演提供参考。如果表演被判定为不是真心热爱娃娃,那么这样的表演是不被认可的,表演者也会受到质疑。
(二)从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看“娃圈”群体的自我呈现
娃圈中的理想化表演是最为常见的表演。在微博超话和QQ群中,群体通过图片、文字、表情等多种方式,一致性的表达自己对于娃娃的喜爱。并且为了突出自己的形象在文字中极尽运用渲染手法。隐瞒自己对于自己不利的信息,例如高价销售娃娃、过分盈利等等。
娃圈中的误解表演通常带有恶意的欺骗性质。采用这种表演方式的多为令圈内人深恶痛绝的“娃贩子”。“娃贩子”指以正常价格获得娃娃以高出正常价几倍的价格销售娃娃的人。娃贩子往往隐瞒自己的身份,通过发布具有误导性的动态让观众相信自己不会高价二次出售娃娃,从而顺利地得到更多娃娃。
神秘化表演在娃圈中同样常见,由于圈子中的玩家年龄普遍较小,加上对互联网中陌生人的不信任,玩家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于娃妈而言,买家群体年龄跨度大,性格多样,为了使买家听从自己的安排,娃妈必须与买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使买家产生崇敬的心理。但是,这种距离感不可以过大,距离感过大会导致不信任,娃妈必须要衡量好其中的尺度。
补偿性表演通常出现在观众产生误解或人设崩塌之后。娃圈的小众性特征,导致其缺乏相应的监管人员和规章制度,娃圈的环境需要圈内人自己维护。吐槽超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由于超话的公开性,吐槽和避雷为圈内所有玩家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被吐槽者的形象会受到动摇,需要进行补偿性表演来挽回、维护自己的形象。不少人通过即时发布澄清消息而获得成功。
四、总结
总体而言,拟剧理论适用于当前网络圈层中的社交互动分析,其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在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社交互动研究中得到了有效实践和彰显。[3]但从“棉花娃娃圈”表现出的社会互动新特点来看,新时期拟剧理论还需要通过更多案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 如何对待网络中的矛盾
不要把主观意见说得好象客观事实一样,比如把"红色这朵花最美"说成"我觉得红色这朵花最美".
别人若有其他意见,素质低下之人便会大肆贬斥红色的低俗,然后对自己钟情的花色赞扬渲染一番.
你要知道,这种贬低他人以提高自己的人,很多.
而这种行为就像你走过一间屋面前,被一只自以为侵犯自己领土的狗凶恶地咬了一口,你若就地反击,那么你也只是它的同类,你自降身价,和他狗咬狗骨.
因此,你所持的态度应该是,轻轻一笑,同时表现出你的宽容大度,提醒它,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看待同一件事物的立场和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观点存在,不可能就只有你或我这个观点正确吧,而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
他若不服气,继续骂你,你也千万别被他挑衅得逞,直接无视他,无视可是反击的最高境界.
5.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破圈层传播和泛化使用现象
摘要 首先,一个词语能成为网络热词,它一定深入浅出喜闻乐见高度概括地反应了社会现实。
6.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破圈层传播和泛化使用现象
摘要 这个现象是不好的,中国汉字历史博大精深,但并不意味着网络热词可以随意制造使用并传播,有些网络热词可能会误导他人,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中国本身的汉字就有几千年历史,汉字文化也存在了很久,网络热词广泛使用这样的话就会极度的依赖它,但它的影响是不好的
7. .如何看待网络中纷繁复杂的观点和立场
我个人感觉网络文学本身是挺好的,重点在于网络监管机制是否合理,还有写作平台是否有良好的机制。如果好文榜都是靠资本一手打造,而非广大读者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并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网络文学由于媒介的方便,门槛并不会很高,这给很多写作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同时由于平均要求低,就会大范围出现作品良莠不齐的局面。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因为很多作品都可以搜索到相关评论,只要有意去查一查,就能避开自己不喜欢的文体。
另外,很多平台上都有试读操作。先看个几章,不喜欢了就换,不用浪费时间和金钱,对读者不会造成什么损失。
但网络的自由同时也会反过来限制作者和读者的自由。很多作者都是连载,在创作过程中能看到读者的评论,这就容易出现让读者的想法去“操控”作者想法的局面,有的作者直接让读者决定角色的走向,这点我个人不太喜欢。
有时更麻烦的,是作品中出现读者不喜欢的情节。你说实体书不喜欢就不喜欢了,也不能怎样,但网络创作就不同,评论区一溜烟的开骂,这不行那不行,吵来吵去,让人看得索然无味。有时恶意低分,影响小说的排名,从而一部好作品可能就因为不如一些读者的意而受到忽视。
至于读者的自由,则是平台所限制的。如今流量时代,哪怕是网络文学也离不开一个操作——营销。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下,一些质量中等的作品很可能被吹成神作,从而侧面挤压优秀作品的市场。
不过总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写作,耐心打磨,我相信其在网络平台上也能积累一定数量的读者。相对实体书来讲,这个成本真的很低。对于读者,网上也能搜集到海量作品,十分方便。因此网络文学可以让文坛百花齐放,自有其价值。
8. 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毕竟网络还是虚拟的,还是不要全信。我个人的态度就是:网络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不要相信,否则自己很容易被骗。
9. 请你谈谈,你如何看待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关系,当出现矛盾时,你是如何处理
网络世界是掺杂虚幻的,没有现实世界里那么真实。网络可以美化一件事物一个人,真实的东西往往无法展现在虚幻的世界中。如果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发生矛盾,一切当然还是要以真实世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