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安全 引言
网络的安全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 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
❷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内容提要
第1章绪论
1.1网络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1.2网络信息面临的主要威胁
1.3网络信息安全目标
1.4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过程
1.5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1.6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
1.7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密码学基础
2.1密码学基础知识
2.2对称密码体制
2.3公钥密码体制
2.4信息认证与数字签名
2.5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网络安全协议
3.1安全协议概述
3.2数据链路层安全协议
3.3网络层安全协议
3.4传输层安全协议
3.5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系统平台加固
4.1平台加固步骤
4.2系统平台加固工具分类
4.3实用平台加固工具介绍
4.4windows系统的安全加固
4.5Linux系统安全加固
4.6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网络隔离与防火墙
5.1网络隔离的模型
5.2逻辑隔离
5.3物理隔离
5.4防火墙技术
5.5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虚拟专用网(VPN)
6.1VPN原理
6.2VPN的分类
6.3VPN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实施
6.4在Windows2000中配置VPN
6.5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入侵检测系统
7.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7.2IDS的分类
7.3入侵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7.4入侵检测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7.5标准化工作
7.6IDS产品介绍
7.7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公钥基础设施PKI
8.1PKI提供的服务
8.2公钥基础设施体系结构
8.3PKI的信任模型
8.4.特权管理基础设施PMI简介
8.5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9章应用安全
9.1Web安全
9.2电子邮件安全
9.3电子商务安全
9.4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安全评估
10.1国际安全标准
lO.2安全评估方案
10.3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系统安全审计
11.1安全审计的原理
11.2安全审计应用实例
11.3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❸ 求一篇计算机网络的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1 绪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大多数安全性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有恶意的人试图获得某种好处或损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证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使它没有编程错误。它包括要防范那些聪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专业的,并且在时间和金钱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制止偶然实施破坏行为的敌人的方法对那些惯于作案的老手来说,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为4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反拒认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人们提到的网络安全性时最常想到的内容。鉴别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反拒认主要与签名有关。保密和完整性通过使用注册过的邮件和文件锁来实现。2 方案目标本方案主要从网络层次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一个支持各级别用户或用户群的安全网络,该网在保证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与Internet或国内其它网络的安全互连。本方案在保证网络安全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比如:可以满足个人的通话保密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库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系统不被病毒侵犯,同时也可以防止诸如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等。
需要明确的是,安全技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它的作用仅在于最大限度地防范,以及在受到侵扰的破坏后将损失尽旦降低。具体地说,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层防卫手段,将受到侵扰和破坏的概率降到最低;
2.提供迅速检测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进入点的手段,核查跟踪侵入者的活动;
3.提供恢复被破坏的数据和系统的手段,尽量降低损失;
4.提供查获侵入者的手段。
网络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内容。3 安全需求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来确保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即,
可用性: 授权实体有权访问数据
机密性: 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
完整性: 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
可控性: 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
访问控制:需要由防火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的网络隔离,对与外部网络交换数据的内部网络及其主机、所交换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样,对内部网络,由于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需要使用防火墙将不同的LAN或网段进行隔离,并实现相互的访问控制。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防止非法窃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
安全审计: 是识别与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追查网络泄密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网络监控与入侵防范系统,识别网络各种违规操作与攻击行为,即时响应(如报警)并进行阻断;二是对信息内容的审计,可以防止内部机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4 风险分析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
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5 解决方案5.1 设计原则
针对网络系统实际情况,解决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是当务之急,考虑技术难度及经费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如下思想:
1.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的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
3.易于操作、维护,并便于自动化管理,而不增加或少增加附加操作;
4.尽量不影响原网络拓扑结构,同时便于系统及系统功能的扩展;
5.安全保密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使用;
6.安全与密码产品具有合法性,及经过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或认证;
7.分步实施原则:分级管理 分步实施。
5.2 安全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以下安全策略:
1.采用漏洞扫描技术,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尽量在最优的状况下运行。
2.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
(1) 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
(2) 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信息。
(3) VPN: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4)网络加密技术(Ipsec) :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
(5) 认证: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并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
(6) 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实现全面的防护。
(7)网络的实时监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提高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3.实时响应与恢复: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攻击等实时响应与恢复能力。
4.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
5.3 防御系统
我们采用防火墙技术、NAT技术、VPN技术、网络加密技术(Ipsec)、身份认证技术、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成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5.3.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这是政府、军队、金融机构在兴建信息中心时首要的设置的条件。
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2.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
3.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涉密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
4.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5.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保障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视了内部网络和Internet之间地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地安全;在物理实现上,防火墙是位于网络特殊位置地以组硬件设备――路由器、计算机或其他特制地硬件设备。防火墙可以是独立地系统,也可以在一个进行网络互连地路由器上实现防火墙。用防火墙来实现网络安全必须考虑防火墙的网络拓扑结构:
(1)屏蔽路由器:又称包过滤防火墙。
(2)双穴主机:双穴主机是包过滤网关的一种替代。
(3)主机过滤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包过滤和代理的结合。
(4)屏蔽子网结构:这种防火墙是双穴主机和被屏蔽主机的变形。
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监测型。
5.3.2.1 包过滤型
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其技术依据是网络中的分包传输技术。网络上的数据都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每一个数据包中都会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TCP/UDP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防火墙通过读取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这些“包”是否来自可信任的安全站点 ,一旦发现来自危险站点的数据包,防火墙便会将这些数据拒之门外。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判断规则。 包过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实现成本较低,在应用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但包过滤技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包过滤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只能根据数据包的来源、目标和端口等网络信息进行判断,无法识别基于应用层的恶意侵入,如恶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电子邮件中附带的病毒。有经验的黑客很容易伪造IP地址,骗过包过滤型防火墙。
5.3.2.2 网络地址转化—NAT
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把IP地址转换成临时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具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络访问因特网。它还意味着用户不许要为其网络中每一台机器取得注册的IP地址。在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产生一个映射记录。系统将外出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映射为一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让这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通过非安全网卡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对外就隐藏了真实的内部网络地址。在外部网络通过非安全网卡访问内部网络时,它并不知道内部网络的连接情况,而只是通过一个开放的IP地址和端口来请求访问。OLM防火墙根据预先定义好的映射规则来判断这个访问是否安全。当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访问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访问请求,也可以将连接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内部计算机中。当不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该访问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墙将屏蔽外部的连接请求。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进行设置,用户只要进行常规操作即可。
5.3.2.3 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为代理服务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已经开始向应用层发展。代理服务器位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完全阻挡了二者间的数据交流。从客户机来看,代理服务器相当于一台真正的服务器;而从服务器来看,代理服务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户机。当客户机需要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时,首先将数据请求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再根据这一请求向服务器索取数据,然后再由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传输给客户机。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服务器之间没有直接的数据通道,外部的恶意侵害也就很难伤害到企业内部网络系统。 代理型防火墙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应用层进行侦测和扫描,对付基于应用层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点是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代理服务器必须针对客户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应用类型逐一进行设置,大大增加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96-3/3486.htm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❹ 求一篇论文: 题目:局域网安全问题及策略
目 录
1 .绪论 1
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
1.2网络安全定义 1
1.3局域网安全 1
1.3.1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1
1.3.2来自局域网内部的安全威胁 1
1.4局域网当前形势及面临的问题 1
2.常用局域网的攻击方法 2
2.1 ARP欺骗 2
2.1.1ARP协议 2
2.1.2ARP欺骗原理 3
2.1.3ARP病毒清除 3
2.2 网络监听 4
2.2.1网络监听的定义 4
2.2.2网络监听的基本原理 4
2.2.3网络监听的检测 4
2.2.4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5
3.无线局域网安全威胁 5
3.1非授权访问 5
3.2敏感信息泄露 6
3.3WEB缺陷威胁 6
3.4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措施 6
3.4.1阻止非法用户的接入 6
3.4.2实行动态加密 6
3.4.3数据的访问控制 7
4.计算机局域网病毒及防治 7
4.1 局域网病毒 7
4.2 计算机局域网病毒的防治措施 7
4.3 清除网络病毒 8
5.局域网安全防范系统 8
5.1 防火墙系统 8
5.1.1防火墙概述 8
5.1.2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9
5.1.3防火墙的功能 9
5.2 入侵检测系统 10
5.2.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0
5.2.2入侵检测原理 10
5.2.3局域网入侵检测系统的构建方法 10
6.局域网安全防范策略 11
6.1 划分VLAN 防止网络侦听 11
6.2 网络分段 12
6.3 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 12
6.4 实施IP/MAC 绑定 12
❺ 速求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1 绪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大多数安全性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有恶意的人试图获得某种好处或损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证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使它没有编程错误。它包括要防范那些聪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专业的,并且在时间和金钱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制止偶然实施破坏行为的敌人的方法对那些惯于作案的老手来说,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为4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反拒认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人们提到的网络安全性时最常想到的内容。鉴别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反拒认主要与签名有关。保密和完整性通过使用注册过的邮件和文件锁来实现。2 方案目标本方案主要从网络层次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一个支持各级别用户或用户群的安全网络,该网在保证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与Internet或国内其它网络的安全互连。本方案在保证网络安全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比如:可以满足个人的通话保密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库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系统不被病毒侵犯,同时也可以防止诸如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等。
需要明确的是,安全技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它的作用仅在于最大限度地防范,以及在受到侵扰的破坏后将损失尽旦降低。具体地说,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层防卫手段,将受到侵扰和破坏的概率降到最低;
2.提供迅速检测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进入点的手段,核查跟踪侵入者的活动;
3.提供恢复被破坏的数据和系统的手段,尽量降低损失;
4.提供查获侵入者的手段。
网络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内容。3 安全需求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来确保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即,
可用性: 授权实体有权访问数据
机密性: 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
完整性: 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
可控性: 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
访问控制:需要由防火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的网络隔离,对与外部网络交换数据的内部网络及其主机、所交换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样,对内部网络,由于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需要使用防火墙将不同的LAN或网段进行隔离,并实现相互的访问控制。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防止非法窃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
安全审计: 是识别与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追查网络泄密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网络监控与入侵防范系统,识别网络各种违规操作与攻击行为,即时响应(如报警)并进行阻断;二是对信息内容的审计,可以防止内部机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4 风险分析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
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5 解决方案5.1 设计原则
针对网络系统实际情况,解决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是当务之急,考虑技术难度及经费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如下思想:
1.大幅度地提高系统
❻ 急!!求网络会计论文绪论
网络会计研究,以下回答由:
www.lwdxlw.com/
为你整理分享
选题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思想观念到经营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什么是网络会计呢?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企业的各
项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是构成电子商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❼ 网络安全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露、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同时,网络实体还要经受诸如水灾、火灾、地震、电磁辐射等方面的考验。
1、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无控制机构的网络,黑客(Hacker)经常会侵入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或窃取机密数据和盗用特权,或破坏重要数据,或使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直至瘫痪。
2、Internet的数据传输是基于TCP/IP通信协议进行的,这些协议缺乏使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被窃取的安全措施。
3、Internet上的通信业务多数使用Unix操作系统来支持,Unix操作系统中明显存在的安全脆弱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安全服务。
4、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和处理的电子信息,还没有像传统的邮件通信那样进行信封保护和签字盖章。信息的来源和去向是否真实,内容是否被改动,以及是否泄露等,在应用层支持的服务协议中是凭着君子协定来维系的。
5、电子邮件存在着被拆看、误投和伪造的可能性。使用电子邮件来传输重要机密信息会存在着很大的危险。
6、计算机病毒通过Internet的传播给上网用户带来极大的危害,病毒可以使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数据和文件丢失。在网络上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公共匿名FTP文件传送、也可以通过邮件和邮件的附加文件传播。
网络安全由于不同的环境和应用而产生了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系统安全
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消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翻,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或受他人干扰。
(2)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踩。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等。
(3)信息传播安全
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自由传输的信息失控。
(4)信息内容安全
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冒充、诈骗等有损于合法用户的行为。其本质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网络信息安全
❽ 计算机网络安全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
一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故此,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阐释互联网的基本信息及其维护,参考文献对本文起了巨大作用,网络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表现的格外突出,陕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李安国教授的报导,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法,解释了网络安全的定义,防护层次,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涛,吴冲阐释信息安全系统的漏洞的研究,网络攻击检测与防范技术的定义,形式。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击的防护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与计算机病毒的解释,讲解维护与防范技巧。
三 总结
整篇文章感触良多,并非所有的参考文献中的都是完美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这个可研究的趋势。吸取前人的优点,一步步完善自己。
四 参考文献
[1] 高吉祥.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 吴冲. 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2005.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安国. 陕西大学自然科学自然报[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涛. 信息系统安全与漏洞[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6]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吴微,文军. 单片机原理及制作[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8] 赵保经. 中国集成电路大全[M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9] 何国伟 软件可靠性[M].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给个例子你看一下
❾ 网络安全教程的目录
第1章绪论
1.1网络安全概论
1.2因特网及TCP/IP
1.2.1IP
1.2.2TCP
1.3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和对等系统
1.4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第Ⅰ部分网络入侵与反入侵技术
第2章网络病毒的典型形态和传播行为
2.1网络病毒如何选择入侵目标
2.2网络病毒如何确定入侵策略
2.3网络病毒概观
2.4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附录2.1Windows环境常用的网络命令
附录2.2网络协议分析工具Ethereal
习题
第3章网络病毒的典型入侵机制
3.1栈溢出攻击
3.2单字节栈溢出攻击
3.3堆溢出攻击
3.4小结及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附录3.1网络编程概要
习题
第4章反入侵技术(Ⅰ):基于主机的机制
4.1栈的一致性保护技术
4.2代码注入检测技术
4.3入侵检测系统
4.4HIDS实例:基于进程的系统调用模型的HIDS
4.4.1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检测模型
4.4.2基于下推自动机的检测模型与实现
4.4.3一些技术细节
4.5HIDS实例:基于虚拟机的HIDS
4.5.1虚拟机
4.5.2基于虚拟机的HIDS
4.6其他技术
4.7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5章反入侵技术(Ⅱ):基于网络的机制
5.1较简单的机制
5.2信息流控制:防火墙
5.3防火墙的实现
5.4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
5.4.1NIDS实例:Snort
5.4.2NIDS实例:Bro
5.4.3对NIDS的典型欺骗及抵御方法
5.5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Ⅱ部分访问控制与安全策略
第6章操作系统与访问控制
6.1概念
6.2访问控制策略的实例
6.3安全操作系统的通用架构:Flask体系结构
6.4针对移动代码的安全机制:Java2访问控制
6.5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7章分布式系统中的安全策略
7.1基本概念与P模型
7.2LGI模型
7.2.1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7.2.2应用实例:中国长城策略
7.2.3应用实例:竞标审计策略
7.3策略的组织结构:隶属关系模型
7.3.1隶属关系的形式模型
7.3.2应用实例
7.4处理证书失效
7.5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Ⅲ部分典型的网络安全协议
第8章计算机密码学概要
8.1一些必要的数论知识
8.1.1Euclid定理及线性同余式
8.1.2中国剩余定理
8.1.3Fermat定理和Euler定理
8.1.4交换群的概念和密码学中常见的例子
8.1.5二次剩余及二次同余式x2=amodp在特殊情况下的解
8.2消息认证与数字签名方案
8.2.1消息认证方案
8.2.2数字签名方案
8.2.3消息认证与数字签名方案的安全模型
8.3公钥加密方案和典型实例
8.3.1RSA与OAEP/RSA方案
8.3.2E1Gamal方案与Cramer-Shoup方案
8.3.3公钥基础设施
8.3.4公钥加密方案的安全模型
8.4对称加密方案
8.4.1对称加密方案
8.4.2混合加密方案
8.5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
8.6特殊密码方案
8.7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9章对网络安全协议的典型攻击
9.1一个例子、一段历史
9.2更多的例子
9.2.1其他身份鉴别协议的例子
9.2.2加密的运用
9.2.3时效
9.2.4类型攻击
9.2.5代数攻击
9.3更复杂的协议和攻击
9.4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10章身份认证协议
10.1概念
10.2协议实例
10.2.1Schnorr协议、
10.2.2Feige-Fiat-Shamir协议
10.3与数字签名方案的关系:Fiat-Shamir变换
10.4KerlberosV5协议
10.4.1术语
10.4.2协议的会话过程
10.4.3协议的不足之处
10.5组播环境中的数据源身份认证
10.5.1TESl人协议
10.5.2改进的双钥链TESLA协议
10.6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11章密钥交换协议(Ⅰ):基子口令的协议
11.1从一个失败的例子谈起:字典攻击和口令安全性
11.2安全协议的例子
11.2.1Bellovin-Merrit协议
11.2.2Abdalia.Pointcheval协议
11.3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12章密钥交换协议(Ⅱ):2-方协议
12.1协议安全性的概念
12.2Digie-Hellman协议
12.3SIGMA协议
12.3.1主体协议
12.3.2匿名的变体
12.3.3完整的协议实例:SIGMA-R
12.4SSL/TLS协议
12.5VPN与IPSec协议
12.5.1VPN
12.5.2IPSec协议族
12.6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13章密钥交换协议(Ⅲ):组群密钥交换与分发协议
13.1安全模型
13.1.1组群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模型
13.1.2组群安全信道的安全模型
13.2数学基础
13.3动态组群环境中的密钥交换协议:Cliques
13.4动态组群环境中的密钥交换协议:G/SICMA
13.4.1协议构造
13.4.2安全性质
13.5基于口令的组群密钥交换协议:PW//GAKE
13.5.1安全模型及辅助性结果
13.5.2协议构造
13.5.3安全性质
13.6一种适用于高度易失传输环境的组群密钥分发协议
13.6.1基本概念
13.6.2协议构造
13.6.3.分析
13.6.4优化
13.6.5参数选择
13.7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Ⅳ部分高级论题
第14章网络安全协议的分析与验证技术
14.1协议的strand-图模型
14.1.1消息代数与stratad-图
14.1.2攻击者strand
14.2消息代数的理想
14.3strand.图理论的几个普遍结论
14.4协议的安全性质
14.5协议分析的例子
14.5.1Needham-Schroeder-Lowe协议
14.5.2Otway-Rees协议
14.6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第15章高级的安全协议及应用
15.1承诺协议
15.2零知识证明协议
15.3健忘传输协议
15.4保密的交集计算
15.5小结与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习题
❿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的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1
1.1.1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1
1.1.2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2
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1.1.3恶意程序的威胁2
1.1.4计算机网络威胁的潜在对手和动机3
1.2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4
1.2.1不安全的主要因素4
互联网是对全世界都开放的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传输和获取各种信息,互联网这种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的特点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的不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几项: 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发布和获取各类信息。
防范间谍软件之危害的对策
1、公开安装的间谍软件
对于那些公开安装的间谍软件,你无需费多大工夫去研究他,因为你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之卸载,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知道他们的大至功能所在。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公开安装的间谍软件,你有很多措施保护你的隐私不受侵犯。例如,从不在办公室计算机里检查私有的电子邮件。公开安装的间谍软件一般都是合法的,他们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和用途。
公司和学院:他们也许使用间谍软件监测他们雇员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
父母:他们也许使用间谍软件监测家庭电脑和网络使用。防止他们的孩子受到有害信息的毒害。许多父母希望间谍软件可能帮助他们。
政府:他们也许为公开安全或信息战争而使用间谍软件监测网络。
2、秘密侵入的间谍软件
真正的危险来自那些秘密侵入到你计算机里的间谍软件,因为你不知道他究竟想做什么。所有间谍软件的安装都利用了两种弱点。一种是PC机的应用软件,另一种是你自己。
由于现代计算机软件是极端复杂的,现有的很多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间谍软件可以利用这些漏洞侵入到你的计算机。理论上你不可能防止这种侵入,当你冲浪网页,一张小图片可能给你带来可怕的间谍软件。除给你的操作系统打上必要的补丁,尽可能不去不安全或不熟悉的站点是减少这种侵入的有效方法。
很显然,这种利用应用软件漏洞的侵入方式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而绝大多数间谍软件的侵入是采用简单的欺诈方式。例如,他们免费给你提供一个可以清除间谍软件的软件,而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将你计算机里原有的间谍软件去除,用他们的取而代之。
如果你习惯在网上下载免费软件,你的计算机里可能有一大堆间谍软件。
所以我们有两种方法对付这些秘密侵入的间谍软件:尽量不去不熟悉或不安全的站点,尽量不从网上下载免费软件。
这种秘密的侵入也有他特定的用户群和用途。论防范间谍软件之危害
1.2.2不安全的主要原因6
1.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7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3.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8
1.3.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8
1.3.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层次10
1.3.4计算机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10
1.4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1
1.4.1网络安全模型11
1.4.2OSI安全体系结构11
1.4.3P2DR模型14
1.4.4网络安全技术16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实际上包括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平台.我国在构建信息防卫系统时,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我国要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
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业。
网络安全产品的自身安全的防护技术网络安全设备安全防护的关键,一个自身不安全的设备不仅不能保护被保护的网络而且一旦被入侵,反而会变为入侵者进一步入侵的平台。
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来发展它.政府不仅应该看见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应该看到,发展安全产业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5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18
1.5.1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18
1.5.2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标准18
1.5.3网络安全管理措施18
1.6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18
1.6.1网络安全威胁发展趋势19
1.6.2网络安全主要实用技术的发展19
1.7小结20
1.8习题21
第2章物理安全22
2.1机房安全技术和标准22
2.1.1机房安全技术22
2.1.2机房安全技术标准29
2.2通信线路安全30
2.3设备安全31
2.3.1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31
2.3.2电磁兼容和电磁辐射的防护31
2.3.3信息存储媒体的安全管理33
2.4电源系统安全33
2.5小结36
2.6习题36
第3章信息加密与PKI38
3.1密码学概述38
3.1.1密码学的发展38
密码学是在编码与破译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科学。它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的现实研究成果,特别是各国政府现用的密码编制及破译手段都具有高度的机密性。
进行明密变换的法则,称为密码的体制。指示这种变换的参数,称为密钥。它们是密码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密码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四种:错乱--按照规定的图形和线路,改变明文字母或数码等的位置成为密文;代替--用一个或多个代替表将明文字母或数码等代替为密文;密本--用预先编定的字母或数字密码组,代替一定的词组单词等变明文为密文;加乱--用有限元素组成的一串序列作为乱数,按规定的算法,同明文序列相结合变成密文。以上四种密码体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以编制出各种复杂度很高的实用密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开密钥体制,即运用单向函数的数学原理,以实现加、脱密密钥的分离。加密密钥是公开的,脱密密钥是保密的。这种新的密码体制,引起了密码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探讨。
利用文字和密码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对截取密文的分析,以求得明文,还原密码编制,即破译密码。破译不同强度的密码,对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3.1.2密码学基本概念40
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以保守通信秘密的,称为编码学;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通信情报的,称为破译学,总称密码学。
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以保守通信秘密的,称为编码学;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通信情报的,称为破译学。总称密码学。
密码学(在西欧语文中,源于希腊语kryptós“隐藏的”,和gráphein“书写”)是研究如何隐密地传递信息的学科。在现代特别指对信息以及其传输的数学性研究,常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和信息论也密切相关。着名的密码学者Ron 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讯”,自工程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密码学与纯数学的异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等相关议题,如认证、访问控制的核心。密码学的首要目的是隐藏信息的涵义,并不是隐藏信息的存在。密码学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于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的技术,如访问控制与信息的机密性。密码学已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芯片卡、电脑使用者存取密码、电子商务等等。
密码是通信双方按约定的法则进行信息特殊变换的一种重要保密手段。依照这些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称为脱密变换。密码在早期仅对文字或数码进行加、脱密变换,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语音、图像、数据等都可实施加、脱密变换。
3.1.3加密体制分类40
3.2加密算法43
3.2.1古典密码算法43
3.2.2单钥加密算法44
3.2.3双钥加密算法51
3.3信息加密技术应用53
3.3.1链路加密54
3.3.2节点加密54
3.3.3端到端加密55
3.4认证技术56
3.4.1认证技术的分层模型56
3.4.2认证体制的要求与模型56
3.4.3数字签名技术57
3.4.4身份认证技术57
3.4.5消息认证技术59
3.4.6数字签名与消息认证61
3.5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61
3.5.1PKI的基本概念62
3.5.2PKI认证技术的组成63
3.5.3PKI的特点70
3.6常用加密软件介绍70
3.6.1PGP70
3.6.2GnuPG74
3.7小结77
3.8习题78
第4章防火墙技术79
4.1概述79
4.1.1防火墙的概念79
4.1.2防火墙的功能79
4.1.3防火墙的局限性81
4.2防火墙体系结构82
4.2.1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82
4.2.2屏蔽主机体系结构83
4.2.3屏蔽子网体系结构84
4.2.4防火墙体系结构的组合形式86
4.3防火墙技术86
4.3.1包过滤技术86
4.3.2代理服务技术92
4.3.3状态检测技术96
4.3.4NAT技术97
4.4防火墙的安全防护技术99
4.4.1防止防火墙标识被获取99
4.4.2防止穿透防火墙进行扫描101
4.4.3克服分组过滤脆的弱点103
4.4.4克服应用代理的脆弱点104
4.5防火墙应用示例105
4.5.1网络卫士防火墙3000系统组成105
4.5.2网络卫士防火墙3000典型应用拓扑图105
4.5.3典型应用配置示例106
4.6个人防火墙111
4.6.1个人防火墙概述111
4.6.2个人防火墙的主要功能112
4.6.3个人防火墙的特点113
4.6.4主流个人防火墙简介113
4.7防火墙发展动态和趋势118
4.8小结120
4.9习题121
第5章入侵检测技术122
5.1入侵检测概述122
5.1.1入侵检测原理123
5.1.2系统结构123
5.1.3系统分类124
5.2入侵检测的技术实现127
5.2.1入侵检测分析模型127
5.2.2误用检测128
5.2.3异常检测131
5.2.4其他检测技术135
5.3分布式入侵检测138
5.3.1分布式入侵检测的优势138
5.3.2分布式入侵检测的技术难点139
5.3.3分布式入侵检测现状140
5.4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141
5.4.1IETF/IDWG142
5.4.2CIDF144
5.5入侵检测系统示例145
5.5.1Snort简介146
5.5.2Snort的体系结构146
5.5.2Snort的安装与使用148
5.5.2Snort的安全防护151
5.6小结152
5.7习题153
第6章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技术154
6.1访问控制技术154
6.1.1认证、审计与访问控制154
6.1.2传统访问控制技术156
6.1.3新型访问控制技术158
6.1.4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160
6.1.5安全访问规则(授权)的管理162
6.2操作系统安全技术163
6.2.1操作系统安全准则163
6.2.2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的一般方法165
6.2.3操作系统资源防护技术166
6.2.4操作系统的安全模型168
6.3UNIX/Linux系统安全技术171
6.3.1UNIX/Linux安全基础171
6.3.2UNIX/Linux安全机制172
6.3.3UNIX/Linux安全措施173
6.4Windows2000/XP系统安全技术175
6.4.1Windows2000/XP安全基础175
6.4.2Windows2000/XP安全机制177
6.4.3Windows2000/XP安全措施179
6.5数据库安全概述186
6.5.1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186
6.5.2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187
6.5.3数据库系统的缺陷与威胁188
6.6数据库安全机制189
6.6.1数据库安全的层次分布189
6.6.2安全DBMS体系结构189
6.6.3数据库安全机制191
6.6.4Oracle的安全机制196
6.7数据库安全技术197
6.8小结198
6.9习题198
第7章网络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200
7.1网络安全漏洞200
7.1.1网络安全漏洞威胁200
7.1.2网络安全漏洞的分类201
7.2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203
7.2.1端口扫描技术203
7.2.2操作系统探测技术204
7.2.3安全漏洞探测技术205
7.3网络安全评估标准206
7.3.1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的发展历程206
7.3.2TCSEC、ITSEC和CC的基本构成209
7.4网络安全评估方法213
7.4.1基于通用评估方法(CEM)的网络安全评估模型213
7.4.2基于指标分析的网络安全综合评估模型215
7.4.3基于模糊评价的网络安全状况评估模型220
7.5网络安全检测评估系统简介221
7.5.1InternetScanner221
7.5.2Nessus225
7.6小结231
7.7习题231
第8章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防范技术232
8.1计算机病毒概述232
8.1.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232
8.1.2计算机病毒简史233
8.1.3计算机病毒的特征234
8.1.4计算机病毒的危害235
8.2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和分类237
8.2.1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237
8.2.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241
8.2.3病毒实例分析244
8.3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范248
8.3.1计算机病毒的检测248
8.3.2计算机病毒的防范251
8.3.3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方向和趋势253
8.4恶意代码255
8.4.1恶意代码的特征与分类255
8.4.2恶意代码的关键技术256
8.4.3网络蠕虫258
8.4.4Rootkit技术259
8.4.5恶意代码的防范261
8.5小结262
8.6习题263
第9章数据备份技术264
9.1数据备份概述264
9.1.1产生数据失效的主要原因264
9.1.2备份及其相关概念266
9.1.3备份的误区267
9.1.4选择理想的备份介质267
9.1.5备份技术和备份方法268
9.2数据备份方案269
9.2.1磁盘备份269
9.2.2双机备份276
9.2.3网络备份280
9.3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策略283
9.3.1数据备份策略283
9.3.2灾难恢复策略286
9.4备份软件简介286
9.4.1NortonGhost286
9.4.2SecondCopy288
9.5小结290
9.6习题291
第10章网络安全解决方案292
10.1网络安全体系结构292
10.1.1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292
10.1.2网络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294
10.2网络安全解决方案295
10.2.1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基本概念295
10.2.2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层次划分296
10.2.3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框架297
10.3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设计299
10.3.1网络系统状况299
10.3.2安全需求分析299
10.3.3网络安全解决方案302
10.4单机用户网络安全解决方案304
10.4.1单机用户面临的安全威胁304
10.4.2单机用户网络安全解决方案305
10.5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306
10.6小结308
10.7习题308
附录309
附录A彩虹系列309
附录B安全风险分析一览表310
参考文献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