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杨宇航

网络安全杨宇航

发布时间:2022-09-18 06:47:08

㈠ 国家工信部有国文备案这个东西吗是干嘛用的,是不是骗人的在线等!

1机构简介
2职责调整
3主要职责
4成立背景
5机构设置
6人员编制
7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是根据2008年3月11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国务院直属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但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中国的重点大学中,工信部直属高校共7所,工信部共建高校共5所。
中文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外文名
Ministry of In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 称
MIIT、工信部
创办时间
2008年(戊子年)3月11日
类 别
国务院组成部门
主管部门
国务院
部长书记
苗圩(部长、党组书记)
直属高校1
北航、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
直属高校2
西北工大、南航、南理工
重点共建高校
西电、成电、北邮、中南、湖大
普通共建高校
南邮、西邮、重邮、杭电、桂电等
目录
1机构简介
2职责调整
3主要职责
4成立背景
5机构设置
6人员编制
7其他事项
▪ 相关法律
▪ 行政法规

1机构简介编辑

工信部标识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之前,工业行业管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管理分散,不利于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必要对相关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

2008年6月29日10时,在原信息产业部所在地北京西长安街和万寿路两个办公地点,历经10年的信息产业部牌匾悄然撤下,同时更换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包括职能、机构、编制在内的 “三定”方案已经获批,司局级数量设置为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机构上内设司局24个。其中,综合司局10个,工业行业管理为主的专业司局5个,履行国防工业管理相关职能的司局1个即军民结合推进司,信息产业行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司局8个。 在编制方面,按照“三定”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职能部门编制599名,包括原信息产业部多数人员,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各自有百余人并入。人员到位工作0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加上离退休工作人员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总的行政编制为731名。

2职责调整编辑
(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包括: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及组织实施;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二)将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

技工业局。
(三)将原“信息产业部”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有关邮政管理职责划给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四)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五)职能: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3主要职责编辑
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一)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三)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通信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指导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九)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

工信部致力于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十)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一)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国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二)统一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的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
(十三)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十四)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加相关国际组织。
(十五)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4成立背景编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在2008年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新成立的中央部委。是根据十一届人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而组建的。中央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以及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加以整合,并且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另外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此外,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

5机构设置编辑
根据上述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设24个内设机构:
办公厅负责机关文电、信息、安全保卫、保密、信访等工作;负责机关日

拟定相关产业政策,执行国家法规
常工作的协调和督查;承担政务公开、新闻发布等工作。
政策法规司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问题;组织研究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提出政策建议;组织起草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负责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承担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规划司组织拟订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承担固定资产投资审核的相关工作。
财务司编报部门预决算和管理资金的使用;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和绩效检查;提出行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建议;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
产业政策司组织拟订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并监督执行,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拟订和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内容,参与投资项目审核;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方面实施汽车、农药的准入管理事项。
科技司组织拟订并实施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行业技术基础工作;组织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
运行监测协调局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分析国内外工业、通信业形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相关工作。
中小企业司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方面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和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安全生产司指导工业、通信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指导重点行业排查治理隐患,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民爆器材的行业及生产、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
原材料工业司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承担钢铁、有色、黄金、稀土、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国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承担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装备工业司承担通用机械、汽车、民用飞机、民用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等的行业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消费品工业司承担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等的行业管理工作;拟订卷烟、食盐和糖精的生产计划;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国家药品储备管理工作。
军民结合推进司提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军民结合发展规划,拟订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相关体制改革。
电子信息司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协调重大系统装备、微电子等基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软件服务业司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
通信发展司协调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的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拟订网络技术发展政策;负责重要通信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管理通信建设市场;会同有关方面拟订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电信管理局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实行监管,提出市场监管和开放政策;负责市场准入管理,监管服务质量;保障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拟订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与结算办法并监督执行;负责通信网码号、互联网域名、地址等资源的管理及国际协调;承担管理国家通信出入口局的工作;指挥协调救灾应急通信及其它重要通信,承担战备通信相关工作。
通信保障局组织研究国家通信网络及相关信息安全问题并提出政策措施

管理电信业
;协调管理电信网、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平台;组织开展网络环境和信息治理,配合处理网上有害信息;拟订电信网络安全防护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和处置;负责特殊通信管理,拟订通信管制和网络管制政策措施;管理党政专用通信工作。
无线电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编制无线电频谱规划;负责无线电频率的划分、分配与指配;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负责涉外无线电管理工作。
信息化推进司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助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承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
信息安全协调司协调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
国际合作司承担对外和对港澳台合作与交流相关事务;负责外事工作。
人事教育司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队伍建设等工作;管理直属高校。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局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直属机构一览: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国内专用通信局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报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
中国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6人员编制编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行政编制为731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3名,援派机动编制1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18名)。其中:部长1名,副部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03名(含总工程师2名、总经济师1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3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7名)。
部长、党组书记

苗圩
苗圩,男,汉族,1955年5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苏波,,男,汉族,1955年10月生,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毕业,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
副部长、党组成员
许达哲,男,汉族,1956年9月生,湖南浏阳人。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3年12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2]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杨学山,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上海人,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毕业。2008年3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3]
刘利华,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2011年2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4]
尚冰,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辽宁省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沈阳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200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MBA学位,2006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2011年7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5]
毛伟明,男,汉族,1961年5月生,浙江衢州人,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工程师。2013年11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6]
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金书波,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北京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2013年12月,任中央纪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 。
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
凌成兴,男,汉族,1957年10月生,江西上高人,1977年1月入党,1980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2013年5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8]
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朱宏任,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
许达哲

7其他事项编辑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航天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有关活动,履行有关职责。委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承办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三)炼油、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的行业管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其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行业管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四)管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五)原信息产业部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通信管理局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实行垂直管理,行政编制500名。
(六)原信息产业部所属事业单位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直属高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中国机电设备成套服务中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其他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08-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01-16

《通信文明》电子杂志多期封面图(4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01-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09-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12-10[9]
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09-13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08-07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07-20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07-17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07-1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印发》07-09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06-29
《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指导意见》06-02
《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05-0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04-27
《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办法》03-29
《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02-10
《国务院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02-08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0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01-04
《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管理条例》公布 10月1日施行 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11-01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10-11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02-03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02-03
《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 02-03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08-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08-13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03-05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02-05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02-05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02-05
《国防专利条例》02-05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02-05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02-05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出口管制条例》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02-05
《农药管理条例》02-05
《食盐专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02-05
《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02-05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02-05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02-05
《盐业管理条例》0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02-04
《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02-04
《武器装备研制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工作条例》01-16
《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01-16[10]

㈡ 英语周报2015-2016第三十七期答案,高三课标

英语周报2015-2016高三课标第三十七期答案

第37期参考答案及解析
阅读理解专练(一)
参考答案
1-5 BCBDC 6-10 CBBAA
11-14 BBAC
解析
A篇(个人情况)
本文是记叙文。一名宇航员讲述了阅读对他实现梦想的帮助。
1. B。篇章结构题。划线词指代上文作者的母亲鼓励作者的话I could become whatever I wanted, if I worked hard enough。take sth. to heart非常认真地考虑某人对自己说的话。
2. C。推理判断题。由第二段中的I came to realize how difficult it would be to achieve this dream可推断,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更现实地看待自己的梦想。
3. B。写作手法题。由第四段中的You can't launch ... reading skills可推断,作者把阅读比作火箭燃料,认为阅读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就像火箭燃料对于发射火箭的重要性,意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4. D。观点态度题。由倒数第三段中的My love of science fiction及I am drawn to science fiction可推断,作者对科幻作品很感兴趣。
5. C。细节理解题。由最后一段末的Their love of reading ... local library可推断,作者的孩子们之所以喜欢阅读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有浓厚的读书氛围。
B篇(体育)
本文是记叙文。圣路易斯红雀队因被怀疑非法侵入休斯敦太空人队的数据库而被调查。
6. C。细节理解题。由第一段中的 ... are investigating the St. Louis Cardinals可知,圣路易斯红雀队(the Cardinals)正在接受调查。
7. B。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二段倒数第二句The investigation began after the Astros' internal trade talks wereposted anonymously on the Internet last year可知,休斯敦太空人队(the Houston Astros)的数据库遭到入侵,去年其内部交易信息被匿名放到网上。这一事件成为此次调查的导火索。
8. B。推理判断题。由第三段末的the Cardinals may have been able to get inside the Astros' databaseusing Luhnow's old passwords可知,调查人员认为有可能Jeff Luhnow曾经工作的圣路易斯红雀队用他的旧密码入侵了他现在所在的休斯敦太空人队的数据库。也就是说,他的旧信息可能被利用了。
9. A。篇章结构题。划线词指代最后一段首句中的hacking another team's network。划线词所在句应理解为:这是第一起已知的专业球队非法侵入另一球队网络的案例,但是有网络安全专家说或许其他球队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没被发现而已。
10. A。文章出处题。本文主要讲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的圣路易斯红雀队涉嫌非法侵入休斯敦太空人队的数据库。故本文应选自体育新闻报道。
C篇(现代技术)
本文是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四个帮助整理衣柜的应用程序。
11. B。推理判断题。由文章开头的Feel like you've got nothing to wear but have a closet full ofclothes? Take control of your closet ... 可推断,本文对有很多衣服的人尤其有用。
12. B。细节理解题。由倒数第二段中的The app also has an e-commerce feature, where users can shop online可知。
13. A。词义猜测题。本文介绍的应用程序都是方便人们生活的;再由最后一段中的The built-in packing list feature可推断,内置的装箱单使人们为外出旅行做准备变得更加简单、容易。
14. C。细节理解题。由第二段末的This app even includes clothing care advice from style experts可知。

阅读理解专练(二)
参考答案
1-5 BDAAD 6-10 BBCDA
11-14 CDCA
解析
A篇(个人情况)
本文是记叙文。一个女孩和妈妈无家可归后努力渡过难关。
1. B。推理判断题。由第一段中的In June 2014, she and her mom ... would soon be evicted from theirhome及下文母女俩找住处可推断,2014年Sareana无家可归了。
2. D。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末的It works to support the rights of young people可知。
3. A。细节理解题。由倒数第二段中的the couple no longer had room for Sareana and her mom. The two endep living in their car可知。
4. A。细节理解题。由最后一段可知,Sareana听从朋友的建议筹集到一笔资金,这笔钱使她在付完学费之后还租了一个小的公寓。
5. D。推理判断题。由倒数第二段末的At no point did I let what was going on change my daily routine可推断,Sareana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B篇(社会)
本文是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商店不为人知的营销策略。
6. B。细节理解题。由第二段中的Because dairy is likely on your list, stores make sure you take thelongest route to get there可知,商场之所以把乳制品放到后面的左拐角处主要是因为人们常买乳制品,把乳制品放到远的地方可以使顾客走很长的路并可能在沿途买其它的东西。
7. B。推理判断题。由第三段末的colorful treats and other procts for kids are positioned lower —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children可推断,玩具最可能放到较低的地方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8. C。细节理解题。由倒数第二段中的With no reference ... they can buy more可知,商店之所以通常没有窗户或钟表主要是为了让顾客忘记时间,从而逛得更久。
9. D。细节理解题。由最后一段中的Some stores even use special lighting to make bananas look moreappealing可知。
10. A。标题归纳题。由文章开头的Your local grocery store is a psychological minefield及下文可知,本文主要讲商店的秘密营销策略,即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摆放商品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
C篇(健康)
本文是记叙文。文章是一位白化病女孩的自述。
11. C。推理判断题。由文章开头的Snow White. Paper. Freak及第二段中的like I'm a little dog可推断,人们摸作者的头发是因为他们觉得患白化病的她看起来很奇怪。
12. D。推理判断题。由第三段末的I also have an eye condition ... to detect any obstacles可推断,作者因为眼睛不好,需要借助手杖来了解路况。
13. C。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末的I love the fact that she doesn't care ... what anyone thinks of me,either可知。
14. A。细节理解题。由文章末的it makes you a stronger person可知,疾病使作者学会坚强。

阅读理解专练(三)
参考答案
1-5 BADCD 6-9 ADAB
10-14 AADAD
解析
A篇(历史)
本文是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亚伯拉罕·林肯爱惜动物的故事。
1. B。词义猜测题。由第一段末的he never again pulled a trigger on any other animal可推断,看到被自己杀死的野火鸡,林肯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即“感到震惊而沮丧”。
2. A。细节理解题。由第二段第二句It was a time when ripping the heads off live geese wasentertainment like late-night TV可知,在前线人们以杀死动物作为消遣。
3. D。推理判断题。由第二段末句Lincoln's anger at the mistreatment of animals foreshadowed his angerat the cruelties of slavery可知,林肯对待动物的方式预示着他对奴隶制度的痛恨,也就是与他反对奴隶制度的政治表现有关。
4. C。推理判断题。林肯看到可怜的小猫便让人照顾好它们,自己还和小猫玩。这说明林肯非常同情弱者。
5. D。推理判断题。由倒数第二段中的Fido (from fidelis, Latin for “faithful”). Fido lived up to his name及最后一段可推断,Fido是一只很忠诚的狗。
B篇(现代技术)
本文是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如何给不会说话的人捐献声音。
6. A。推理判断题。由第一段中的Synthetic voices for people ... custom voices for each person可知,史蒂芬·霍金那样的合成语音是一般的类型,而一个新的项目想要为不能讲话的人制作个性化的声音。据此可推断,史蒂芬·霍金的合成语音没有个性特征。
7. D。细节理解题。由第一段中的one amazing project wants to build custom voices for each person及第二段中的Voice is very personal and ...it makes sense it should be customized to each person可知,VocalID旨在帮助人们拥有有个性特征的声音。
8. A。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中的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voice — based on what limited sounds theycan make — are mixed可知,要在捐献的声音的基础上制作一个新的声音,需要患者自己发出的声音。
9. B。写作目的题。由文章开头的Here's a good deed you can do及文章末的your voice is just about the easiest thing to donate可推断,文章主要是鼓励读者为不能讲话的人捐献自己的声音。
C篇(社会)
本文是应用文。文章是一则关于家庭护理公司的广告。
10. A。段落大意题。由第三段开头的Some of the services our caregivers provide are及下文可知,本段主要讲服务范围。
11. A。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中的We even administer a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 to test forhonesty可知。
12. D。细节理解题。由第五段开头的We train all of our caregivers ... 及段末的promotes healthy activity ... in the comfort of home可知,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培训看护者以使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13. A。推理判断题。由引号中二人的话可推断,她们是该公司曾经的客户。
14. D。文章出处题。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是家庭护理公司Home Care Assistance的一则广告。

㈢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根据市经济信息化委的主要职责,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防科工办)设24个内设机构。
(一) 办公室(财务处)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信访、议案、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宣传、安全保卫、保密、财务和后勤保障等工作;承担重要事项的组织和督查工作。
主任:李巍
(二)研究室(政策法规处)
承担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方面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承担综合性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负责机关推进依法行政综合工作;起草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负责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承担行政复议、应诉的有关工作;承担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工作。
处长:唐建国
(三)规划处
组织拟订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提出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的建议;按照规定权限,核准、备案和上报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升级改造及运行维护项目;组织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技术论证、评估验收等工作。
处长:任世强
(四)科技标准处
负责推进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拟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工业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参与推进相关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
处长:林绍福
(五)布局处
研究拟订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布局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协调工业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参与拟订促进开发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工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工业开发区的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组织实施污染扰民工业企业搬迁工作,指导工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处长:任世强(兼)
(六)经济运行处(央企服务处)
监测分析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运行态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参与研究拟订物流业促进政策和措施;研究拟订和推进落实服务中央在京企业的有关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服务中央在京企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开展相关产业国内经济协作和对外交流合作。
副处长:徐艳阳(主持工作)
(七)中小企业处
指导和促进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导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推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使用的决策、监督和管理;指导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负责组织减轻企业负担工作。
处长:荆甫智
(八)节能与环保产业处
拟订并组织实施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领域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拟定工业节能节水标准;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推进环保领域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处长:于福
(九)基础与新材料产业处(北京市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事务办公室)
研究拟订本市基础与新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负责农药生产企业核准、农药产品生产审批和农药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组织协调工作。
副处长:张晶(主持工作)
(十)装备产业处
研究拟订本市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处长:艾滨
(十一)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处
研究拟订本市汽车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组织产业的地区配套和产业链构建,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物流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处长:杨军
(十二)都市产业处(食品产业处)
研究拟订本市都市产业、食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指导食品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统筹协调食品加工基地建设;指导协调食品产业的技术开发、装备更新、标准化建设等工作。
处长:彭其贵
(十三)生物与医药产业处
研究拟订本市生物与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监测、分析产业经济运行态势;参与推动医药物流发展;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中药产业促进政策。
副处长:孙学军
(十四)军工综合处
负责北京地区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协调;负责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军工特殊产品的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指导军品科研生产单位的国防科技基础工作;负责民用爆炸物品生产、流通的监督管理;负责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信息统计工作。
副处长:李建波
(十五)军工运行处(核应急处)
负责北京地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运行的协调、保障;负责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负责北京地区地方单位军工科研项目和国防科技成果管理;负责军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责核应急管理。
(十六)航空航天产业处(军民结合推进处)
研究拟订本市航空航天及配套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制定相关的促进政策;协调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负责航空航天产业分析汇总工作;参与航空航天产业、企业的调整和重组;负责指导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处长:杜涛
(十七)电子信息产业处
研究拟订本市电子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发展方案及政策措施;监测、分析产业经济运行态势;组织推进专业化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和组织相关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国内外交流合作;组织协调和推进行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处长:陈小男
(十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指导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组织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园区建设;负责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推进软件服务外包。
处长:姜广智
(十九)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处
统筹推进本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组织拟订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协调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工作;负责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的审核;负责国家机关网站管理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
副处长:刘旭、水海峰
(二十)社会信息化处(信用管理处)
统筹协调本市社会信息化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中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拟订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社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协调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工作;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副处长:彭雪海
(二十一)经济信息化处
统筹协调本市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经济领域信息化推进和智能卡推广应用工作;组织拟订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卡应用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协调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工作;组织拟订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并组织相关试点示范工作。
处长:张宇航
(二十二)网络安全处(信息化基础设施处)
负责本市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参与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部门专用通信网;促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协调本市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承担北京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处长:贾力
(二十三)镇村企业运行指导处
负责本市镇村产业的监测、统计和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协调解决运行中的有关问题;指导镇村企业发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导镇村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负责镇村产业生产集中地(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发展和“一村一品”建设;组织开展镇村企业人才培训。
处长:王佐
(二十四)对外交流合作处
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方面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负责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外事工作。
(二十五)人事教育处
负责机关及所属单位的人事、机构编制、队伍建设和外事工作;负责相关领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处长:刘京辉
离退休干部处
负责机关及所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处长:王志学
纪检、监察机构
按有关规定派驻。监察处长:时彩芬

㈣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哪些好的专业

工大作为理工科院校,工科专业非常强势,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专业认可。除了众所周知的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等之外,理工类的生物学近几年来强势崛起,因此,这里我主要介绍生物学。

相关课程 生物学涉猎范围广泛,本科阶段科目较多。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三个大体方向,具体课程包括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等。

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具体方向的细化学习如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其它前沿讲座。除了理论课,生物学所涉及的实验较多,植物实验主要是识别校园常见植物;动物学实验会解剖牛蛙、兔子、鱼来观察生命现象。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养细菌、真菌、还会发酵做酸奶。本专业学生最长呆的就是实验室了。

㈤ 北京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提一个大众眼中很“冷门”的专业吧——社会工作,又是在这样一个理工学校,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但因为今年大类招生的原因,我有幸听过社会工作的专业课,让我对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力其实非常雄厚,专业期刊发表在全球能排到前1%!是全球!第一次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也是一场惊讶,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这真的是理工院校吗??

马上我们也要分专业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好好学习社会工作,这个一年前我还没听过名字的专业,感谢北理工呀~让我了解到这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㈥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的十三、软件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着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
出版专着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着,科学出版社)等专着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
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c.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着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1988.9至1992.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9至1995.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5.9至1999.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2000.5至2000.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2001.7-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2005.1-2007.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着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roc.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1994.9~1998.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7~2000.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2000.9~2006.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
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
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
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
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
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
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
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
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
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
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
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
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
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
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
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
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
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
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
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
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
(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㈧ 北京科大2000年以前有哪些优秀的毕业生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着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着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着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着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着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着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87101293.6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着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ca>

㈨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代理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 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㈩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宇航员的训练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位宇航员都是精挑细选,想要当宇航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十分丰富,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1

宇航员的训练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位宇航员都是精挑细选,他们在地球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登上太空的。

在太空中的生活可没有地球那么热闹有电视看有电脑玩。下面我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他们在睡觉时是十分不人道的,不能把手脚伸出去。你想躺在床上睡个舒服觉,可是你会发现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1.呕吐物收集袋

太空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个充满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话题。 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

太空是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不管是什么东西到了太空中都是没有重力会到处飘,呕吐物收集袋是宇航员最喜欢的东西,因为可以使用这个方便快捷的袋子把一些食物残渣或者脏东西装在里面不会乱飘。

2.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

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特制的“王太太炒羊肉” 尽管太空食品供应充足,花样齐全,营养丰富,但宇航员却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饭吃不出味道。

科学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环境引起宇航员的味觉失调。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唾液分泌发生变化影响味觉,或者因为看不到食物的颜色、闻不到食物的气味而影响味觉。

3.航天飞机的气味很难闻

根据一位宇航员的透露,航天飞机里面有一种奇臭无比的气味,就像每天都是呆在一个公共厕所一样,而且航天飞机里面的空间又非常狭小,人很难活动,又不能随意打开舱门。生活在里面十分艰苦。

4.水池训练不能模拟太空状况

去过游泳池的都知道,当你处在水中的时候就会有点像在太空的感觉,水的浮力正好抵消掉重力,有点感觉像在太空中一样,但水池训练并不能真正模拟到太空的状况,其实太空中要克服的东西更多。

5.睡觉时千万不要把手脚伸出被子外面

这在地面上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在太空环境里,却是很危险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会不受躯干支配而四处飘动。

一名前苏联宇航员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觉,醒来后突然发现有两只大手向他脸上飘来,吓了他一大跳。原来这飘动的两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

吓一跳还是小事,如果宇航员睡着后,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脚万一无意中碰到了什么开关、什么仪器,那太空舱的安全、宇航员的生命岂不成了大问题?所以,在太空中睡觉,千万注意把手、脚放进睡袋里。

6.太空独特洗澡方式

在太空中最麻烦的就是洗澡,在失重的状态下很难控制一颗一颗的小水珠,如果不注意的有可能会被呛到,甚至直接呛死。这也导致喝水从非常见到变得小心翼翼。

所以宇航员在洗澡的时候都会戴上呼吸罩和护目罩,而洗头发时候的洗发液也都是特制的,能够轻松带走头发上的污垢还是免冲型,只要毛巾擦拭就行。

总之,想要当宇航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地球做了训练只是基础内容,并不是真正到了太空,宇航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勇气和细致,每一个操作都是至关重要。

盘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2

在很多人看来,宇航员虽然是一种充满神圣感和伟大的职业,但它也充满了危险和无趣。如果你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无趣,恐怕这其中有什么误解。实际上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十分丰富,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相信很多人都想去外太空或者其他星球上去感受一下,就连许多亿万富翁也有这样的想法,因此他们开始组建商业航天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的就是在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能够实现一般人的航天梦。那么在太空和其他星球上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吗?这是当然的,从人类历史上多次太空任务的成功执行就可以看出,虽然宇航员承担着一定生命风险在执行太空任务,但他们也真实地感受到地球之外的环境。

说到太空或者地外星球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必须说说宇航员在舱内遭遇过最尴尬的事情。众所周知,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所以飞船内一切没有被固定的物体都会飘浮在空中。为了适应失重环境,宇航员在正式登入飞船之前会接受大量的专业训练。然而有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突如其来了,而且让大家都十分尴尬。据了解,在美国宇航局的一次航天任务中,已经处于太空的几位宇航员发生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有人的粪便飘浮了出来。

一般来说,宇航员在太空中所有的排泄物都会按照指定的方法放置好,就是为了防止它们到处飘散污染环境。但这一幕还是发生了,从网络上流传的一组无线电通讯记录来看,船舱内的几位宇航员经历了这么一次“难忘”的事情。首先是指令官托马斯发现了漂浮在空中的排泄物,紧接着其他宇航员纷纷表示惊讶。然而并没有人认领那块飘浮的排泄物,最后指令官只好用纸赶紧将它处理掉。

整个过程中宇航员们都保持了冷静的态度,从他们的对话中甚至可以体会到戏谑的味道。除了偶尔会遇到如此尴尬的事情之外,登月的宇航员都会在月球表面进行一次特别的运动,那就是在月球表面跳高。众所周知,月球是存在地心引力的,但是所有物体在月球上产生的重力只有在地球时的六分之一,这就导致了原本在地球上重达一百多斤的宇航服到了月球之后就变成几十斤了,不仅如此,宇航员还能够借助月球重力来实现月球上的跳高。

几乎到过月球表面的宇航员都会参与这项“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体验一下月球的重力就等于白来了。于是很多有趣的现象出现了,由于有的宇航员是第一次去到月球表面,导致他们对月球的重力不熟悉,因此在弹跳的时候平衡不了方向,一个跟头就摔在了地面上,着实“吃”了一把月球土。

在玩过月球跳高的宇航员中有一位叫约翰·杨的人,他在之前的太空任务中就已经遇到过排泄物飘浮出来的现象,还亲身“玩”了一把。由此可见宇航员的生活也没有想象中的单调和无趣,正所谓乐子都是找出来的。

阅读全文

与网络安全杨宇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用网络电视信号接收器 浏览:66
贵阳移动网络好还是联通 浏览:619
腾达连接成功但网络连接不成功 浏览:277
家庭网络密码泄露 浏览:85
网络摄像机怎么设置定时录像 浏览:387
在电脑上怎么找网络认证界面 浏览:40
单机游戏跟网络游戏哪个复杂 浏览:689
一汽轿车怎么在网络上投票 浏览:500
笔记本网络共享中心闪退 浏览:893
无线网络网站是什么 浏览:942
为什么在国外会网络异常 浏览:532
手机怎样让网络变快 浏览:66
大连无线网络怎么样 浏览:298
做网络费用多少 浏览:148
如何用4g网络远程控制遥控赛车 浏览:70
手机网络上面有号 浏览:772
移动网络不能用是为什么 浏览:827
抖音设置网络苹果 浏览:547
精品网络使用多少k视频 浏览:127
vm如何配置虚拟机网络 浏览:4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