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写作文中使用网络用语是否恰当
不可以的。
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网络语言不应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答卷时要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1)如何正确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扩展阅读:
1、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你写的应该是生动的;新材料:突破旧套路,贴近生活的新材料;语言生动活泼:避免枯燥、空洞、枯燥的语言,文体丰富,通顺。
2、使用准确的词语:使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和感受;对称结构:自然的开始、过渡和结束,自然流畅的起步和转弯;布局缜密:布局严谨,逻辑清晰;主题鲜明:准确表达文章主题,内容紧密结合。
3、深刻的道理: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能蕴含深刻的道理,看大事;形式多变:文章的形式多变,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张扬:富有个性,能系统自己的写作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Ⅱ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应对网络流行语
随着电脑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种新型的用语形式――网络流行用语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网上网下都影响到青少年的语言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严加禁止,还是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用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学习。
一、认识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交际时网民们普遍使用的特定的广为传播的语句,这些语句有别于人们传统意义上日常交流的语句,是网民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快捷方便,为了求异创新等目的而创造的新语句。有的是利用汉字或数字、外文的谐音、词汇或拼音首字母的缩写等方法造出的网络新词汇,有的是网民们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自己感情而使用的一些抽象符号,有的是一些新闻事件或一些新闻人物说的话被网民们频繁转播,表达他们对某些事的态度。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逐渐普及的网络则为个性张扬提供了平台。青少年少了外在的束缚,任由自己在网上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求新求异,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同时幽默风趣的网络流行语也为生活在日益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下的人们带来了快乐,舒缓着他们紧绷的神经,放松着他们焦虑的心情。
二、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鲁迅先生学习,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
1、肯定网络流行语个性创新、简便形象的特点,赞扬那些喜欢写网络日志的同学并鼓励其他同学多去写写网络日志,由此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师的“说教”逐渐放下戒备心理。而后向学生说明,在注重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顾及共性即你所写的东西能够被所有看到的人看得懂。因为有很多的拼音首字母的缩写或汉语词汇的缩略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写的人与看的人会因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而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固定背景。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文的时候应小心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且让他们明白,使用一两个恰当的网络流行语也许可以使作文增色,若使用多了便滥了、不成文了。
2、肯定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用网络流行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进场说的灰溜溜体――灰溜溜地去默写了,默得一塌糊涂又灰溜溜地回来了。但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传统汉语的魅力,介绍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给学生,不是泛泛而说怎么怎么好,而是直接选取其中的语句交给学生来体会其中的“味道”,可以选取钱钟书的《围城》里那些绝妙的比喻,还可将鲁迅文章里那些幽默、犀利又不乏道理的用词拣取出来,也可将受学生欢迎的青少年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优秀作品里的优美的语句拿来,让学生自己品味、体会。继而引导学生,无论是传统汉语言还是新时期青春偶像作家的语言还是网络流行语,都离不开语言学中最根本的语法点――字、词、句,以及将这些字词句绝妙组合的诸如比喻、拟人、通感、飞白等修辞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学着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向网络流行语学习,创新语言,形成风格。
现如今,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跟风追风,一时之风后便丢弃了,因而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打压。要看到不少学生网络日志里妙语连珠,下笔如神助,而作文里却是干豆腐一块,空话套话一堆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作文里敢于“我手写我心”;也要看到那些粗鄙的、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不能登大雅之堂,进而杜绝在作文里使用。
3、肯定网络流行语传播语言文字和运用知识的功能,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但是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例如与“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网络文体的流行。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三、避免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网络”,是许多人的首选。网络网络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网络网络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网络,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
驳杂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的同时,也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化中的市场运作有极大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凡是有利可图,凡是能满足吸引眼球,都是网络传播的重点内容,而不以美丑论之,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呕像”现象及网络中的各种“门”事件的热炒正是重要体现。“恶搞”流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对一些古诗的改编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披上网络流行语的外衣加以横行,(如“尼玛”)这些不仅对规范中学生语文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以上看来,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家长在自身使用及引导学生使用语文网络资源时,应注意选择权威网站并保证其规范,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范学生行文用语,真正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Ⅲ 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
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老师要做好引导。不提倡使用网络语言,对于网络高频热词,只要充满正能量,文雅,也不禁止。对于一些生僻、粗俗、消极的网络语言,要严格禁止。总而言之,区别对待、灵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
Ⅳ 写作文时,应该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吗(回答最好100字左右)
写作思路:写作文时,不应该普遍使用网络语言,一方面网络语言是新兴的语言,很多人都不懂意思,另一方面风气不对。突出表现网络流行语在作文里不可取的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手机里都能听到网络流行用语。比如:塞班,在哪儿?抠你一起哇,瓦达西哇,精神小伙。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我想发表一下我是如何看待这些网络用语的。
网络流行虽然时髦有趣,但是如果代替了传统的汉字汉语,也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网络流行用语有好也有坏。好的地方是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阔,增加了我们的幽默度。也增加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没意思,可以大声喊出来网络用语释放压力。
同时也有坏处,坏的地方就是把我们带偏,带坏,接受那些不良风气,长大说话只会骂人,也招人烦。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少说这些无关学习的话,在开玩笑或学习释放压力的时候可以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用网络语言向全世界播放新闻,会是怎样的场景?还有很多男女老少都喜欢这样发短信或者说话:哎呀,刚才可吓死本宝宝了……年轻人:爷爷,我今天心情好放过你。你有什么可豪横的,爷分分钟削你……这就演变成了脏话。
这些网络流行用语可以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那也不能盲目模仿,很多流行用语虽然很生动,但是也颠覆了这些话的原本意思!千万不要盲目去学!
(4)如何正确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扩展阅读
写作方法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Ⅳ 网络新词能不能在作文中使用,如果不能的话为什么
不能,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网络语言(internet slang)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Ⅵ 在作文中该怎样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优势:专家教你理性看待 就网络语言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利弊,以及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问题,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青海省语言学会会长王培基老师。王教授告诉我们,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使用的基本词汇、语法都来源于现代汉语,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语言学界一般持宽容的态度,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流行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学生都对网络语言很感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创造,也愿意使用。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被网络语言影响。王培基教授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的态度,没必要过分忧虑,要看到这种现象有利的一面以及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网络语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利的一面在于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会给大家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网络语言有其特定的特征,就是言简意丰,因为是在虚拟网络中交流,所以隐匿了语境、忽略了网民自身的文化身份背景,在此时语言成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谐音、双关、比喻、符号以及英文或汉语拼音缩略词的运用,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但网民使用这些语言也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定的,比如缩略词通常是取英文或汉语拼音的头几个字母组成,“KK”就是“快快”,“JJ”是“姐姐”。关于难以理解可能主要在于网络语言对一些词汇的理性意义作了别解,刚开始人们觉得难以理解,“你是一个善良可爱有气质的MM”这句话,在网络中“善良可爱有气质”都不再是本来的意义,“善良”是“善变、没良心”、“可爱”是“可怜、没人爱”等等。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语言的一种变异现象,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常规的语言现象、用法,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利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并且现代汉语有一种过滤的特质,一些不利于运用的会被自然淘汰,但这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的,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语言的发展演化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学生喜爱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
Ⅶ 作文里能否用网络用语 网络用语是否有必要出现在作文
“作文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位小学生作文中的原话,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原来“杯具”就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
经初步研究,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一、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代表“气死我了”,“酱紫”代表“这样子”。二、符号形象类,比如“@_@”在网上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三、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
you”。四、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难以归类,譬如“郁闷ing”就代表正在郁闷中,“KMP”又代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青少年喜欢的快餐厅……
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便携性和趣味性,但不该混杂书面语。语言是社会现象,适用领域范围有基本要求。网络语言是新现象,其存在有土壤、有环境,但不宜进入教科书和正式媒体。
社会语言学专家余志鸿教授说,语言内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应该是最为规范语言的标准。网络语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语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
所以,对网络用语该不该出现在作文中的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网络语言是新现象,其适用领域局限于网络,但不宜进入教科书和正式媒体。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正确使用规范的汉字。
让我们一起呼吁: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