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如何看待汉字污名化这一现象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们也应该要学会接受。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跟随这个社会的发展步伐,跟上这个社会的潮流来适应这个社会。比如说以前所谓的公主,那么在古代时期,形容的是王公贵族的后代,比如说皇上的女儿,一般会被称之为公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推动,如今诞生了很多的娱乐方式,最明显的就有夜总会、KTV等等,KTV和夜总会他们又为一些陪酒、陪吃、陪喝的、陪玩等,服务的女性起一个名字称之为房间公主。不得不说有了这一方面的服务,再加上圈内人也接受了这种称呼,然后慢慢的这种名词就会被传播,自然也会被大众所认可,接着就容易出现污名化。
其实不管怎么说,对于汉字被污名化只是一小部分人他们的想法,并不代表大众的一种看法,比如说对一名父亲来说,公主说的就是他的宝贝女儿,大妈说的其实就是比自己年长的一种女性的尊称。
㈡ 对于爱狗人士的“污名化”你怎么看
爱狗人士一开始是一个喜爱狗反对虐杀狗的群体,后来由于爱狗人士多次以爱心名义做出违法行为,致使“爱狗人士”这个词逐渐往贬义发展。部分爱猫狗人士偏爱猫狗,要求以立法的方式以国家法律惩罚食用或虐待猫狗的人类,但却未全面反对食用和屠宰牛羊鸡猪等家禽家畜,猫狗与家禽家畜同为非人类之动物,亦有人类将迷你猪或爬虫类等其他动物视为宠物,究竟是宠物还是食物,有必要给予猫狗近似人类的权力,宠物与家禽家畜的认定标准,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的个人的观点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和没有一致性标准,同为动物的猫狗待遇却特别不同,部分人士认为爱猫狗人士以个别偏好与私心透过法律强行要求对猫狗看法不同者遵守爱猫狗人士者的价值观,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扩张现象。
会有“爱狗人士”这个群体出现的原因是部分人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把个人对狗的爱好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爱狗人士多次打着爱狗的旗号做出违法行为,致使“爱狗人士”这个词逐渐往贬义发展。
爱狗人士也分为极端爱狗人士和温和爱狗人士,极端爱狗人士直接冲锋陷阵,温和爱狗人士看上去文质彬彬,但是编写了大量有利于狗的文字材料。在现实中,极端爱狗人士拉着横幅勇往直前。在网络上,温和爱狗人士报团取暖,把有关狗的心灵鸡汤贴满网络的每一寸空间。
㈢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词语虽然新颖、时尚、生动、幽默,但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问题,特别是由谐音引起的排版现象。要认真判断,学好汉字,遵守语言规范。
网络词语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的词语,在网络世界中非常流行。我们的同学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妈妈达”和“666”。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为生活增添一点快乐的色彩。像“点赞”、“给力”、“正能量”这样的词有时在作文中使用,报纸和杂志也使用这个词。
有时它们是缩写的,因为它们短、有趣、时髦。比如我经常把“想你”简化为“3Q”,但老师说它不规范,规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认为网络用语应该有选择地使用,不失规范、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多地使用。
㈣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新词汇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语言使用生态,在“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媒介中,新潮网络词汇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犀利传神、精确达意,其流行对丰富语言表达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存在泥沙俱下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
网络语言传播力强,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绝非无伤大雅,实际上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语言所承担的正常沟通功能受到影响,一些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甚至会降低青少年对汉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所以应该开展网络用语辨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违反汉语规则的行为,清楚语言文字使用的“对错美丑”,引导学生热爱汉语、正确规范使用汉语。
(4)如何看待网络词语的污名化扩展阅读
近期出现的一些高频网络新词汇
1、钢铁直男
原意指异性恋男生,但在很多异性恋女孩的指责下,已经演化为具备贬义色彩的词语,指在女孩前面总是一根筋,粗线条,不明白如何花式讨好女孩的男生。
注:直男癌指的是内心深处岐视女孩的男生,具备大男子主义趋向,也许和如今一般含义上的钢铁直男人群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只是差了一个字,可是两个彻底不同的定义,一些钢铁直男尽管不太善于讨好女孩,面对女孩时不够圆滑,但他们内心还是敬重女孩的。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沉没下去,不能考虑的成本,即已经发生的成本,且对以后的决定不产生作用。例如买了一场比赛的门票(不能转让),突然下大雨了,出现了需要做出决定,是去看比赛还是不看比赛。
但是门票的钱已经花了,不论去还是不去,门票的成本已经产生。决定去与不去并不是由门票成本决定的,而且对比赛的喜欢程度大还是在家舒服躺着,通过电视看比赛哪个更让自己更愉悦!
㈤ 李诞:网络词汇是垃圾知识,你是如何看待网络词汇的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词汇也逐渐的丰富起来。着名的脱口秀演员李诞,在看待网络词汇的时候,就认为这些词汇就是垃圾知识,并且呼吁大家也不要看这些网络词汇。
对于我个人而言,觉得网络词汇,也就是一阵流行风,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但却能够体现出年轻人活跃的思维,以及他们内心一些新奇的想法。
对待这些网络词汇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好听的,觉得有意境的词汇,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对于那些明显没有营养,而且略显粗俗的网络词汇,会直接选择无视。
这些网络词汇,就如同流行歌曲一般,只是一阵流行风,待到新的网络词汇出现以后,这些网络词汇也就会逐渐的被人淡忘,成为过时的词汇。
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理性使用。既要有开阔的胸怀,也要冷静思考和鉴别,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去除其消极作用。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议论,也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拍摄,我们要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环境。
换句话说就是在网上跟网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用网络词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跟朋友或者是跟上级领导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词语才可以。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上网冲浪,所以他们经常会把网络用语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人和场合才可以运用。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对网络热词这一新生事物,我们的态度应该尊重支持网友的创新精神,应该自觉溶入对网络热词的熟悉了解之中,应该因势利导把网络热词琢磨得更精彩,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力求多点正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㈦ 如何辩证的看待网络词语
说到网络词语,想必大家多少都能说上来几个,偶、酱紫、虾米、神马、浮云……等等吧,这些网络词语的传播速度是如此之快,并且广泛被使用起来,我个人也没有觉得这些网络词语有什么不妥,不过我的语言习惯里面貌似没有这些成分,不怎么喜欢说这些词语,感觉还是有点不符合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逻辑.
怎么看待一个事物,貌似科学的说要辩证的看问题,可是又不想搞的那么官腔,怎么看待……恩,确实是个问题,哈哈~
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你的语言习惯里面有这些网络词语吗?不晓得这些词语代表的是一个网络时代产物,还是人们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呢?
其实我觉得语言根本目的是在于沟通,只要对方能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OK了
在这一个层面看来,貌似这些词语也无外乎就是中国万千词语中的一个,两个而已
如果惯用中国人总爱把简单的事物上升一个高度的话,语言是一种艺术,这些网络词语可能就是一种亵渎了.
貌似中国人的这点还是发挥的比较尽致呀,简单的事物复杂化,我真不觉得这是好事……
就好比你在公司旷工不上班,其实简单的事情就是没请假不上班.
领导就会说,作为公司的一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团队精神,不能特立独行,你看这样的影响多不好呀,影响团队士气,影响公司形象……(仅仅举例,不代表我以及他人,哈哈~)
靠,NND,有完没完……说这些没用的,这就是中国!
好吧,就好比为何强烈要求IPHONE可以越狱一样,美其名曰“符合中国国情”……汗~
㈧ 如何看待一些“网络热词”曲解现象
1、自欺欺人心态。令广大网友大呼扎心的“光想青年”背后是惯于自欺欺人的假装努力。然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想想就可以。没有实际的行动,
就算幻想中走过山水万重,现实里却依旧原地踏步。光想不做,或者用虚假的忙碌、看似的努力来自我安慰,是一种真正的懒惰和对生命的辜负。
2、贪逸恶劳心态。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时光流转,道理依然。而现在,“退休预备员”一词却在广大年轻网友中引发共鸣,不得不令人警惕。
身强力壮、年纪轻轻,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却向往喝茶看报、养花遛鸟的老年生活,丝毫没有奋进的想法和激情,实在让人惋惜。生活确实要劳逸结合,但一味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却容易使人生陷入无趣。
3、嫉妒浮躁心态。广大网友以“柠檬精”自嘲对别人的羡慕,生活中一时的心理失衡可以理解,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心理不可取。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提升自己。他人的出彩并不妨碍我们的成功,对他人的嫉妒也不会让自己比别人更优秀。
(8)如何看待网络词语的污名化扩展阅读
对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热词”,我们应客观地加以对待。对于那些传播正能量的词语,如“中国梦”、“给力”等,应及时予以肯定,并适当采用到平面媒体中。对于那些揭示出社会热点的词语,如“土豪”、“雾霾”、“房姐”等,则应在工作中高度地警醒,
将工作做得更好。至于一些具有鲜明网络特点的词语,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也不必急于否定。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词语,日久自会淘汰。只有那些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词语,才有可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㈨ 如何看待低俗网络用语的大行其道
汉语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丰富的引申造词功能和对外来词的容纳,正是汉语博大精深的一大优势。网络词汇并非洪水猛兽,对其不妨多一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