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弟子能放贷,收利息吗
当然是可以的 这个也不违反法律 法规的 没问题的 也没有违反戒律 那就更没问题的了·············
B. 请问做贷款行业在佛学上讲算不算造业
世间职业非正法中的正行,至于造业一说不要信从,人的一生都是造作的过程!暂时利益他人可定义为善行!
C. 对网络贷款的看法
网络贷款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贷款申请的各项步骤,包括了解各类贷款的申请条件,准备申请材料,一直到递交贷款申请,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高效完成。
网络贷款交易的虚拟性,导致无法认证借贷双方的资信状况,容易产生欺诈和欠款不还的违约纠纷。
如果网络贷款经由网络平台代为发放,那么在网络平台疏于自律,或内部控制程序失效,或被人利用等情况下,则可能出现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资的情形。
网络平台发布的大量放贷人信息中,有不少是以"贷款公司"、"融资公司"等名义对外发放贷款。而事实上,必须是经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方可从事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擅自从事金融活动者往往会因为"非法集资"、"非法吸引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D. 佛教如何看待放高利贷的人的果报
印光大师:佛教徒不可因贪高利而放款,一则自己没有保障,二则
对人剥削太多,有伤慈悲,最好不做。 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借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
在
《中阿含经》里也有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
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四)亲近恶知
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六)懒惰求财
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E. 和尚为什么不能办贷款
从根源上说,和尚不结婚是佛教基本教义的体现。佛教的教义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即苦谛(说世间的苦)、集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和道谛(说灭的方法),这四点统称为“四谛”。而所谓的苦,就是人在没有悟道之前,执着于六道轮回之间(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再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之间升降无穷)。因此佛教徒所追求的解脱就是要摆脱这六道轮回的命运,达到无爱无嗔的涅盘境界。如果结婚就是执着于六道中的人道,就等于甘愿沉沦于六道之苦,与佛教苦集灭道的基本教义相违背。
F. 佛教如何看待负债累累无力偿还,企业经营无望。
佛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经营企业没有利润负债累累,这是过去生没有修财布施。故虽有发财的缘,而没有发财的果。你可以拿出一部分钱,修财布施。过几年,可能命运就会扭转。印经,租场地(赞助也可以)请人宣传圣贤教育,得福最大。
G. 佛教怎么看待放高利贷,做假酒的人的因果报应
高利贷果报当然是贪心使然,贪了不应多贪的利息,虽说你情我愿,但大家借高利贷有几个情愿的。贪的果报在饿鬼道受苦完,重来人间生贫穷人家。假货果报属于欺骗性质,比较严重的,比如假药之类,害死人,死后在地狱受苦完毕,重来人间生下贱人家,经常被骗,家中常遇偷盗。
H. 佛教如何讨回债主欠贷的钱
佛法不离世间法,也不坏世间法。所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因为自己是佛教徒了,就什么都来个糊涂账。那就是糊涂虫,而不是有智慧的佛教徒了。你看看寺院里面管库房的,那里面专款专用,用来建寺的钱,就是饿死也不能挪用为吃饭的钱。这就是因果,佛法不昧因果。所以,如果有人欠你钱,你尽管去向他要。与你自己的修行无关。
当然,你在讨要的过程中,不要违背佛教的戒律即可。如果,你做了种种努力,却还是没有结果,那么一定不要然这件事情影响了你的清净心。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用极端手段来做非法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怕麻烦,而且对方欠的又比较少,你如果能看破的话,也可以忽略这件事情。但是,既然你来问话了,说明你还没有达到这种层次,所以,尽管向他要吧。欠债还钱,就是在做善事,他欠你的钱,你问他要,不管要出来没有要出来,这个过程也是在行善呀(让那个欠债者明白事理)。
I. 请问佛教对贷款和分期付款是怎么看待的这是不是一种提前享受呢
在佛教的眼里,所谓福报,是包含了财、智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财务的获得,一方面是智慧的开启。作为一个人的财富,主要收获在于前世和今生。今生的财富其实在上一世就已经决定了你这一世的财富所得了的,你提前预支,那么必然随后的日子就会缺乏,那么势必就要勤做善事来积累此世的福报,否则没有行善,而光是超额消费、提前消费,势必就会越过越穷,福报提前就被自己消耗完毕了。所以佛教不是不赞成贷款和分期付款,而是强调在这样的基础上,更要发心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