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慈善如何填补诚信缺陷

网络慈善如何填补诚信缺陷

发布时间:2022-08-23 00:04:28

❶ 网络公益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网络团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组织者经验匮乏、经费欠缺、参加人员流动性过大等,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加以解决和克服。在这方面,有关专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更充分地发挥引领作用,对青年网络团体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指导和规范,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培养青年的载体、建设和谐社会的助力。

博客公益成为很好的补充形式。近来“博客公益”的出现也成为了网络公益很好的补充形式。博客公益,简单说就是一种大众公益、平民公益。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网民总数已经超过3亿,而博客人数已经过亿。如果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一个公益宣传,超过一亿的博客,其产生的公益效应足以影响整个社会!

“其实公益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博爱的理念,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公益博客的点击率有名人博客那么高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将充满爱!现在一些公益爱心推广特辑,把不少着名公益组织的官方博客给‘打捞’了出来,以单独的页面进行集体的展示,形成了一片公益博客的天空,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一位博友在如是表示。

众所周知,博客是一个承载个人心得和思想的空间,没有任何人强迫你放什么、不放什么。因此,博客是我们自己可以主导的工具,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客支持自己认可的社会公益,发挥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网络公益或许是另一种新兴时尚,但它正引领着这种时尚潮流,并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它依托互联网的互动性、无地域限制特点,以及网络在团结和凝聚个体参与公益活动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正逐步搭建起一个低门槛、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动的网络公益大平台,更重要的是把原来由少数企业、团体或个人参与的慈善活动,变成了人人便于参与的社会公益全民运动。

❷ 辩论赛材料要关于守信与善意的谎言

1.夫妻两个为了孩子不把离婚的事情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到幸福。可是,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知道了真相。这个孩子心里怎么想呢?那时候,就是一种欺骗和隐瞒。
2.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调查后妈虐童事件背后的操作者
--------后妈虐童事件背后的影响与灾难
楚贝勒

事件已经没有必要回放,关注的人自然已经关注。当人们从一种悲愤转向另一种悲愤时,善良的人还在用善良的心在品味着整个事件的过程。

中国人是善良的,尽管人们内心最朴素的情感与这个社会公信力的缺失不成比例,但每每当人们朴素的情感被不幸事件激起时,善良总会向不幸的方向倾斜。后妈虐童事件是否已如媒体或权威部门盖棺定论,没有人能确定,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的公信力同样在这个没有公信的社会中倍受质疑,在后妈虐童事件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媒体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不说大家也能明白,因为媒体是通过新闻吃饭的,特别是中国的媒体,他们更多时关注的只是事件、新闻点,而其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敬业与专业,责任与义务,谁真正的去关注。而权威不说也罢,就算你是正确的,又有几个人真正相信。这是中国社会的悲哀,这种悲哀远大于后妈虐童事件事件本身。看看面对结果公布后的质疑,一切已经了然。

回到事件本身。从前年的陈易事件,网络个人救助的负作用在扩大,随着网络人士的推波助澜,陈易事件我最终也无法评价对中国脆弱的社会公信与网络诚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事多年网络慈善后的我也不得不暂时放弃,没有规则的游戏,最终谁能玩的起。后妈虐童事件后,我再次听到这样的声音,“那谁又来为我们这些被欺骗感情的网友负责,出钱倒无所谓,问题是浪费我多少感情,妈的,下次打死老娘我再也不捐款了,爱谁谁去,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上当受骗”,我能听到键盘后面的愤怒。而同样,“心魔比病魔更可怕,冷漠比无知更可悲。是谁掩盖了真相?中国的媒体何曾有过真正的舆论监督?这些许微薄的力量最重被某种强大的势力压制。原来,所谓深喉是真的存在的。或许,我应该平静,要知道有多少真相都这样被永远地掩埋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在抗争,而抗争的根本就是公信,而事情到底是怎样,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而当事件已经被炒作到今天时,已经没有人能控制后局面。

05年我在协助西安的几个爱心妈妈救助烧伤儿童小京京时,有人曾出主意可以炒作,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没有炒作,孩子在那些爱心妈妈的帮助下,成功的完成了网络救助。我相信,如果我们炒作,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救助,但责任告诉所有真正关注中国脆弱的慈善事业的人们,建立一个良性的体系比救助一两个孩子成功更重要。这也是当年为什么强烈反对炒作陈易事件的根本原因。诚信社会需要鞭挞不诚信,也要引导不诚信走向诚信。

如果说后妈虐童事件是一场炒作的话,最大的收益者是孩子本身,因为社会的关注让她有机会再生。谁也没有判处别人死刑的权利,但舆论会给人生的权利,这就是游戏规则,而因此而伤害到谁,已经不再重要。你可以说网络的慈善资源有限,你也可以说慈善资源无穷大,全在于你的角度。为什么说善良的人是无辜的,因为一百个善良的人倒下了,一千个善良的的人又成长出来,这就是现实。有一天后妈虐童事件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背后的思索却永远也停止不了,因为一个后妈虐童事件消失后,百个后妈虐童事件会再度出现。一如一个卖身救母出现,而个卖身的人出来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再去关注,没有人再去关心,而质疑就会不断发生,也就会不断有人心理发生失衡,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不同的结果。

当善良成为炒作对象时,无数个“虐童事件”是不是还会发生呢?而如果事件本身就是炒作,那么炒作者本身是否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如果这种“善意”的炒作不加以制止的话,那么更多的善良向同样受到伤害,因此我会支持对事件幕后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

首发《天涯志愿者》20070726
个人总结:这个例子,不一定可以搬上去。用的好了,就很漂亮。媒体的善意炒作。夸大事件本身。让人不去看重事件的本质。
有点像好心办坏事。有时候,在你看看来是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是。(注意,不要偏题)
3.例如一个小孩子上课没认真听讲,回家后他妈妈问他有没有认真听讲,但他不希望妈妈责备他,因此撒谎说认真听讲了。这主体善意谎言破坏诚信比较明显,是一种急性中毒。
4,这个和第一个例子雷同。所惟客体善意谎言,是出发点完全为了对方利益的善意谎言。例如称赞一个智力低下的小孩说他很聪明,让他得到自信心。这客体善意谎言破坏诚信比较隐蔽,是一种慢性中毒。
5.此外,社会上也有很多善意的谎言是有利处的,关于这个意见,我没有反对,你们所说出的例子,无非就是什么给于别人信心,让别人努力,假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我们撒一个善意的谎言,让老人有自信心了,病情慢慢好起来,你们就会觉得是这个善意的谎言的好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哪一天,这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突然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会怎么样?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身体虚弱的盲童在他生前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可是医生觉得这个愿望不太可能,因为盲童的身体十分虚弱,不能有一点危险,所以,他们发动了两千多名志愿者来帮助他完成这个愿望,他们一起装出来样子,大到火车的声音,小到一些乘客的谈话声,他们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经过很多天,她们来到一个校园里,在响的伴奏下,小女孩真的以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她缓缓的举起小手,向国旗敬礼。全场人都感动了,可是,你们想过吗?那个小女孩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相,他会怎么样?
6.谎言是什么?假话,欺骗之言,没有根据的话,谎言可畏。
有两种谎言: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都是编造出来的不真实的话语,但善意的谎言是指为了别人不伤心难过而说的。 恶意的谎言是为了自己不受惩罚而说出来的。
一个为了别人,一个为了自己。

因此这两者是决然相反的一个事情。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7,。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❸ 慈善机构如何挽回社会对其的信任感

要是他没做错什么,那就继续为社会做好事,那不是挽不挽回的问题,是责任,或者类似诚实诚信,否则别人为什么信任啊

❹ “罗尔事件”后该怎样看待网络捐款

网络募捐性质如何认定?

在深圳罗尔网络捐赠事件中,仅依靠个人和一家没有慈善资质的公司发布的两篇微信文章,就在几天内募集到200多万元捐赠款。这让人见识到国内网络捐助的蓬勃力量。
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个人捐赠达到169.30亿元,其中,个人小额捐赠(单笔金额在人民币1万元以下)的总额从2014年的58.6亿元上升到75亿元。而国内主要网络捐赠平台共筹款9.66亿元,较2014年增长127.29%。
然而,快速增长的网络慈善却常常“遇人不淑”。去年6、7月间,4岁南京重病女孩柯某获648万余元捐款,但其父母却被质疑滥用捐款,有数十名网友以涉嫌“诈捐”的名义报案,要求返还善款。
公众号、朋友圈等社交圈中,时常会遇到各类求助信息,有的是患病求医疗费、有的是贫困求学费……感动之下,动手转发或解囊相助的很多,但当事人如此募捐是否合法?信息发布方是否需要具有相关资质?
“按照慈善法的规定,个人进行公开慈善募捐,应当与慈善组织合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说,个人和不具有慈善资质的公司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具体个人的求助信息属于“个人求助”,而非慈善法规定的慈善募捐,法律并不禁止个人求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则认为,个人求助是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的私人行为,但是通过互联网公众号转发就带有了公共性,而“罗尔事件”中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并非慈善组织,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该公司的行为是否属于“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要由执法部门根据事实来认定。

信息披露怎样避免“鱼目混珠”?

“罗尔事件”之所以遭遇舆论围剿,是由于部分重要信息未向公众披露。互联网时代,网络慈善最怕信息失实失真。记者梳理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多个网络募捐热点事件发现,舆论都在聚焦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披露不充分。比如“罗尔事件”中,罗尔只提及女儿的遭遇、妻子长期没有工作、父亲得重病等信息内容,而未披露其家庭有房有车,以及白血病女儿的治疗费用情况。
无中生有说假话。去年8月,广西防城港市一女子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谎称家人遇难,不仅骗取了数千网民同情,还诈骗近10万元捐款。
部分真实但“借鸡生蛋”。去年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某自称下班路上为救女童而被恶犬咬成重伤,收到数十万善款。后经调查,李娟其实是在男友的狗场被咬伤的。从“见义勇为”到“骗捐善款”,舆论哗然。
家有难事向社会求助无可非议,但前提是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广东融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吕胜柱说,“罗尔事件”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通等问题,实则暴露了现有募捐体系缺乏必要的信息证实机制,仍待规范。
艾瑞咨询分析师李超认为,网络募捐突破了传统募捐的时空限制,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可及时有效地为受助者排忧解难。但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募捐信息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提供空间服务的网络平台具有较高的甄别募捐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信息发布前进行核实验证,让受捐者尽量披露更多的个人真实信息资料,并及时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
吕胜柱表示,根据国家网信办2015年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平台要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如果网络平台出现诈骗、诽谤等事故,平台如未能提供溯源用户的实名信息,要承担相应责任。随着网络募捐的普及与社会慈善需求的扩大,募捐平台的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对于网络募捐平台的管理,宜从事前逐步发展到事中事后监管,比如对于网络募捐的信息公开与操作规范制定硬性要求,对接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监管如何平息“花错钱”焦虑?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网络募捐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
今年慈善法实行后,民政部通过了首批13家慈善互联网募捐平台。在不少法律界专家看来,13家“正规军”之外,不少带有慈善筹款性质的网络互助平台,以及利用微信朋友圈、网络论坛等形式发起的“个人求助”行为等,均面临资金监管公信力缺乏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类似案例共同点是“个人求助”者发布信息后,常利用个人账户接收善款,在缺乏第三方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即使求助的情况如病情属实,也可能面临质疑。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网络互助平台也面临这样的尴尬:资金善款流向缺乏公信力的第三方监管。在当前行业仍缺乏监管细则的情况下,不少网络互助平台的资金监管常受到网友质疑。保监会于11月发布消息称,网络互助平台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及相应风险控制能力,其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难以管控,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蚂蚁互助创始人廖晓平说,网络互助平台多处于经营灰色地带和监管真空地带,希望监管部门推进设定行业行为准则,制定相关监管规则,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
“网络募捐是个新生事物,希望这次事件成为相关制度完善和成长的契机,更好监督和管理网络募捐资金的使用。”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向兰金说。

❺ 慈善行为首先要守住诚信的底线吗

专业化的慈善行为,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但首先要守住诚信的底线。

在这次募捐发起之初,有不少人被吸引。究其原因,是主办方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制造了一次成功的共情效应。给陌生人捐款,人们往往过不了一个坎儿:我跟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而用同一天生日作为情感上的公约数,就容易在捐助人和捐助对象之间建立起呼应和联系,一下子把彼此拉近,加上捐款数额不大、操作简单易行,这些因素让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然而,在制造共情之外,更应牢记的是,诚信不可缺失,这是慈善的根基。就此次事件而言,贫困学生的信息为何闹出乌龙?在内测阶段为何能公开受助人的信息?这些运营上的漏洞已经引起不少质问,无疑会对捐助人产生伤害,让善心蒙上阴影。

进一步而言,已经筹得的善款流向了哪里?发起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这些疑问更涉及现实的法律问题,所产生的疑虑更大,只有通过调查讲清楚说明白,才能纾解公众的担忧,保护善意善举的初心。

平心而论,专业化的慈善行为,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增强代入感,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去帮助急需帮助的人。但公益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和信任之上,如果一味追求创意是不是吸引眼球、噱头能不能制造轰动,而丢掉了慈善行为公开透明、规范合法的本色,再浓情蜜意的讲述也会变成虚情假意的辞令,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助人之心。

毕竟,创意的这块木板再长,一旦在资质具备、信息公开、资金监管上出现了短板,慈善的木桶就会漏,而流失的只能是公众的信任。

❻ 给定资料4”,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化解网络慈善

【参考答案】
1.通过网络民间慈善组织与公募基金联手的方式,把慈善账本“晒”在阳光下;
2.需要审慎对待网络募捐;
3.出台法律法规;
4.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5.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
6.相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7.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❼ 如何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修复的条件
1.以下行为不可进行信用修复:
(1)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
(2)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
(3)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
(4)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
(5)被信息提供部门认定为严重失信行为的。
(6)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可列为涉及严重失信行为的。
以上(1)、(2)项所列领域严重失信行为的认定,可参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符合其中“特别严重”的违法情形的,可认定为严重失信行为。
2.申请人申请信用修复的行为不属于上述第1条所列6种行为之一,且符合以下条件时方可进行信用修复:
(1)对自身存在的失信行为进行了纠正,该失信行为的不良社会影响已基本消除。
(2)做出不再发生类似失信行为的信用承诺,得到信息提供部门认可。
(3)自觉接受信息提供部门监督检查及诚信约谈。
3.鼓励存在失信行为的信用主体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方式修复信用,重塑诚信形象,信用修复机构可依法将其作为信用修复的重要参考。

❽ 网络公益众筹如何才能更规范

一方面是网络公益众筹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问题的层出不穷。“众筹平台的规范化迫在眉睫。”杨东说,互联网众筹平台亟待提高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堵住漏洞。


❾ 中国慈善事业遭遇诚信危机了吗 怎么办

大家都不要捐钱他们就没得贪·污了。中国慈·善·事业做不起来还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呗。每年2万亿的三·公·开支,这还是已知的数字,就足够所有人免费上学,和医疗。这也说明我们根本也不需要什么慈善机构,我们的收入百分之六十都纳了·税·了啊,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捐钱?还有哪个国·家比我们税·率更高吗?所以说有人需要资助就应该去找·政·府·。·政·府·该干的事都让·人·民·去干了,那·人·民·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养着·政·府·?

阅读全文

与网络慈善如何填补诚信缺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软件网络授权节点 浏览:344
手机网络不好到底什么情况 浏览:211
苹果显示网络在线却用不了 浏览:877
孩子网络学习的软件 浏览:714
自考和网络教育哪个好学 浏览:936
网络安全的展会 浏览:238
高中网络班有多少 浏览:760
5g手机支持的网络 浏览:733
苹果网络限制密码 浏览:614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学作文 浏览:595
哪个牌子的电视能连接网络 浏览:951
手机重置网络相关数据 浏览:4
网络接口如何接电脑 浏览:867
建网络平台去哪里申请 浏览:260
网络连接上微信语音显示网络异常 浏览:458
网络备案中心在哪里 浏览:765
能上网但没网络连接图标 浏览:271
移动网络必须动态拨号吗 浏览:312
连接过的无线网络怎么删除 浏览:758
数据挖掘与网络安全 浏览: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