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洞庭湖景区着名景点有哪些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素有“湘北门户”之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洞庭湖、岳阳楼、灵雾山、君山岛、张谷英村、屈子祠、汨罗江等。洞庭湖:跨湘、鄂两省,古称云梦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东、南、西洞庭湖构成,以气象万千、水天一色着称,号称“八百里洞庭”(见图7-27),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洞庭湖
景区着名景点有君山、香炉峰、三江口、团湖等。湖中最着名的景点是君山。君山别称洞庭山、湘山,风景秀丽,是洞庭湖之中面积不到1km²的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故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名句
岳阳楼:矗立于城西古城台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相传其前身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谈扩为楼阁,并定名为岳阳楼(见图7-28)。
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滕子京重修,请好友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欧阳修、陆游等名人。都曾登楼抒怀
汨罗江:发源于湘赣边境山区,流贯汨罗,入湘江。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此处建有屈原祠、屈原墓、招屈亭、濯缨桥、独醒亭、望爷墩等供人凭吊。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殉难日,汨罗江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赛,现已演变为“岳阳国际龙舟节”。
B. 洞庭湖最美的地方以及旅游攻略(请真正熟悉洞庭湖的人回答,拒绝网上拷贝复制。)
我是南洞庭的,在那长了18年,洞庭湖外面说起来是很美,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岳阳我也去过,益阳我也待过,就是湖水然后是岸 芦苇是很多,(我家那个城市芦苇产量就是全国第一的) 还有荷花是长在池塘的,抓鱼捕虾 那要坐渔船,湖面远望是比较辽阔, 河中水比较还好,近看 就不行, 靠岸处也不好 你如果能请教当地的渔民也许他可以带你到某一处比较适合你拍片的地方, 至于晚上,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至少我见过的是没有地方搭帐篷的,,,洞庭湖周围现在都跟人群挨得很近, 要不就连着城市,要不就码头, 你想象的那是一片光有湖 芦苇 草 人烟稀少的自然风光,, 还是让渔民告诉你吧 或者往东洞庭去寻,南洞庭围湖造田比较严重,我家那个城市 就是填了洞庭湖的水盖起来的 南洞庭貌似没有那种没被开发的, 实在没什么需要的都开来给人游泳了。。。。
至于当地的美食,实在不止是鱼虾鸭,, 口味一般都不错, 说道鱼虾鸭呢,洞庭湖的鱼品种很多而且非常嫩,会做菜的人在家就可以做很美味的鱼,夜摊上的虾是最好吃的,鸭就是酱板鸭了,还有鸭霸王火锅,但每个地方只有每个地方的人才知道最好吃的在哪, 哪一家店或者哪条小巷,这个看你去的哪直接问当地人吧
C. 什么样的洞庭湖,如何填写
(美丽)的洞庭湖。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一般称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由有3879.2平方公里(或4040平方公里)。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相关介绍
洞庭湖的总面积,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一般称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第一为江西鄱阳湖)。
2010年湖南岳阳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以东洞庭湖面积、南洞庭湖以及洞庭湖四水尾闾、四口入湖河道的1300平方公里(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等统加后,为4040平方公里,比鄱阳湖大457平方公里。但这一数据存在争议。
D. 西南科技大学怎么样
西南科技大学,其实学校很好,但是因为在绵阳嘛,地震带,对于外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考验心脏的学校。从08年开始,基本上绵阳这一块都是大震没有,小震一大堆。
虽然是二本,但是属于工科的,基本上能成功毕业都没毛病,工作很好找的。
E. 小鸡宝宝考考你,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
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因为湖北和湖南是以洞庭湖划分的,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洞庭湖现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湖因泥沙淤积,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个部分。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F. 洞庭湖在哪多长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洞庭湖南近湘阴县、益阳市,北抵华容县、安乡县、南县,东滨岳阳市、汨罗市,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6)南庭湖网络密码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洞庭湖综合治理:
2011年以来,湖南省深入开展了以洞庭湖区为重点的河道采砂整治和规范管理,年砂石开采量从高峰期的3亿吨控制到2016年的1亿吨,有效扭转了河道采砂“乱象”。同时,积极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区域协同执法,着力强化河道采砂采、运、销监管闭环管理。
2015年,省水利厅编制完成了河湖连通工程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洞庭湖区河湖水系连通建设试点,实施了澧县引澧济澹、沅江五湖连通等水系连通工程,改善了项目地区现有水网水流不畅的状况,河湖水系得以连通。
对洞庭湖而言,生态上升到了法规、制度层面。《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湖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为加强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河湖功能提供了法制保障。在洞庭湖区25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推动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
2017年,省政府出台《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突出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重点区域整治,到2020年,湖体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一系列的作为,使得洞庭湖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好转。
随着洞庭湖综合治理的纵深推进,期待已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开始呈现在八百里洞庭。昔日困扰湖区人民的“水患”,正逐步嬗变成“水利”。
G. 洞庭湖的水系河道
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个地(市)、18个县、15个国营农场。北有荆南四口: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资、沅、澧四水灌注,从城陵矶出流长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
洞庭湖水系由面积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入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条河流和直接入湖的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组成。水系来水经湖南省城陵矶注入长江。流域面积26.2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4.6%。其中:湖南省境20.48万平方公里,占78%;贵州省境3.04万平方公里,占11.6%;其余10.4%属桂、川、鄂、赣、粤诸省(区)。洞庭湖水系指最终汇入洞庭湖的各水网系统,包括洞庭湖平原各河网水道和湘江、资江、澧水和沅江等长江一级支流。
湘江,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由长沙市望城县乔口入境内湘阴县沙田乡观音阁,经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弯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东、西两支。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汉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至临资口与资水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与东支汇合,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入洞庭湖。流经境内长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沅江,又称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1033公里(一说1133公里 、1022公里 ),流域面积8.916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流域则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两省边境,地理位置在北纬29°30′~30°12′,东经109°30′~112°之间。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三源于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站)131.2亿立方米。
资水,湖南“四水”之一。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后称“东支”)。于流自益阳市入湘阴县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寺、和平闸至临资口注入湘江。湘阴段长57.4公里,其中干流21.4公里,东支36公里。
汨罗江,是洞庭湖水系中仅次于湘、资、沅、澧的第五大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平江县、汨罗市,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新墙河,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名。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 下游水系,指洞庭湖与长江连通的吐纳水道,除从城陵矶出流长江外,有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
华容河,又名调弦河。起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长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过焦山河后入华容县境,经万庾、华容县城、潘家渡,于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注入东洞庭湖,河长55公里。华容河在隋唐时期只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入大江的小溪。唐宋时期(618~1127),由于云梦泽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九穴十三口”逐渐淤废、填塞,荆江洪水被约束在两岸堤防之内,水位显着抬高,迫使下荆江洪水从“华容隆起”的垭口(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华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为南泄。两宋时期,河道形态无定。至元末明初,沿河两岸开始大规模筑堤围垸,引导河水循堤间水道南下,逐渐形成固定河床。据《大清一统志》载,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明万历三十年(1602),陈公堤溃,冲垮安津垸,洪水在万庾铺分西南、东南两股向南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后,华容河正式成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1958,调弦口堵口建闸。华容河首(调弦口)尾(旗杆嘴)堵坝建闸成内河。全长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华容县37.2公里,钱粮湖农场11公里,东西两岸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调弦口进水闸,每年开闸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积量25~38万吨,至1986年,华容河已淤积泥沙550~700万立方米,调弦口水闸坝外洪道长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仅余一线低槽。华容河冬春为自排水道,夏秋为储汇机排渍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内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
藕池河,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2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丰年间因江堤决口不塞而成,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藕池河水系紊乱。江流入口后,主要分为东、中、西三支。流经华容境内的是东支。东支经管家铺、梅田湖入湖南境内,流经华容县,从注滋口入东洞庭湖,长106公里。该支进入华容后,在殷家铺又分东、西两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张家湾另分一支名张家湾小河,于扇子拐合主流,经易家嘴、南岳庙至南县城关,再分东北与西南两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经乌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东北流经扁担河,于九斤麻汇鲇鱼须河。(2)东支名鲇鱼须河,在鲇鱼须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经下闸口,于易家嘴会梅田湖河。民国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闸口堵坝,主流于黄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来庵河,亦于易家嘴会西支梅田河。主流再于砚溪渡、挪堤拐又分两支西南流,一名砚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两水在岳城寺汇流,经马蹄、白莲汇西支梅田湖河。东、西两支主流于九斤麻汇扁担河(梅田湖河)后,经北景港、花兰窖、罗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吕家糟坊、白家铺、小湾、大湾至插旗入北湖下旗杆嘴。民国21年已基本断流。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冲开,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庆河,下绕新河口、杨林所,南流经北孤儿垸出舵杆洲后,北流东浃出乌龟洲。24年,新开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开引河经刘家铺北折曲流良心堡、苍梧台入东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开刘家铺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东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段全长71.7公里。
松滋河,亦名马峪河,为荆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河道之一,亦为“荆南四口”之首。其分江流之口,称松滋口,位于松滋市马峪河林场。松滋河自北而南流往湘鄂两省的松滋市、公安县和安乡县、澧县。河口至松滋大口为上游,亦称主流,长24.5公里,左岸有采穴河分泄松滋河水;在大口处分为东、西两支,俗称松东河、松西河。西支为主流,向南经新江口、窑子沟入公安县境,经狮子口、汪家汊、郑公渡、杨家垱至湖南澧县汇入澧水,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长134.79公里;西支于公安县刘家嘴、杨家垱分别有洈水河、瓦窑河汇入,在斑竹垱有苏支河分流入东支,至青龙窑又分为两支:一支称松滋西支或官垸河,另一支称中支或自治局河。东支经新场、沙道观、米积台入公安县境,经孟溪、甘厂、黄四嘴至新渡口入湖南安乡县境,汇入松虎洪道,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长117.35公里;东支在松滋与公安交界处有莲支河分流入西支,于中河口有扁担河与虎渡河相通,在公安县甘厂有瓦窑河与西支相串。松滋河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干堤溃决形成的。松滋河自形成以来,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削峰作用十分显着,洪水期间松滋河分流量约占荆江洪水流量的七分之一。荆江高水位时,松滋河每分流1000立方米/秒洪水,可使沙市水位降低约0.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如若不冲开松滋口分流,荆江大堤乃至江汉平原难免灭顶之灾。新中国成立之初,松滋河在荆江以南的四条分流河道中,分流长江洪水的能力仅次于藕池河。1959年调弦口封堵后,松滋河的分流量逐渐上升至首位。松滋河分流量逐年减小,特别是东支过流能力日渐萎缩,人类活动也是原因之一。松滋河形成初期,入湖口位于今澧松大垸,至1900年前后,由于泥沙淤积,洲滩段沿下延约40公里,到1954年再下延约30公里。从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间,松滋河新河口、沙道观至官垸、自治局、大湖口之间河段共淤积泥沙7367万吨,年均淤积量567万吨,大量的泥沙淤积促使西洞庭湖解体,而且导致南洞庭湖由湖泊型向洪道型过渡,入湖口继续下延至沅江共双茶大垸东端。从1873年至今,松滋河入湖口由澧松大垸下延了130余公里。泥沙淤积使湖泊变为陆洲,围垸农垦不断拓展,客观上也加剧了这种态势。
虎渡河,为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称太平口。虎渡河形成之初,经弥陀寺、里甲口、黄金口、中河口、汇洈水后南下,经南平、杨家垱于现今的中合垸附近入湖。1873年松滋河形成,迫使虎渡河从中河口改道顺虎西山岗和黄山东麓南下进入湖南境内。后由于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形成许多支流与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张家渡附近入湖,后因藕池河的影响,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与松滋河汇合,至肖家湾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长137.7公里。虎渡河是条比较稳定的分流水道,南闸以上河道河面最宽达400米,一般宽100-300米,河床平均宽约290米,河床高程一般为29-30米(吴凇冻结),主流分段有中河口、陆家渡、书洲院等汊河与松滋河东支等相串,有的已经成为哑河,有的已经平整成耕地。河道过流能力约2900-380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0世纪50年代为207—209亿立方米,后逐渐减少。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闸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调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南闸下泄6800立方米/秒,导致大量的溃垸灾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亿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万吨,占宜昌年均输沙量的4.2%,由于修建节制闸(南闸)和下荆江裁弯的影响,导致南闸以上河道泥沙淤积增多,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减小,太平口进洪口门高程抬高,削弱了虎渡河渲泄荆江洪水的能力,致使虎渡河时常断流,年断流期一般为3-4个月,最长年断流天数为184天,原有汊河大部都已堵塞,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难。
H. 洞庭湖有几个码头
四个。分别是官垸码头、华龙码头、洞庭湖码头和沅江南洞庭湖码头。洞庭湖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沅江市东部,洞庭湖西南部,多用于对外交流,和商品的进出口。
I. 湖南有几个阳几个州几个湖
湖南有4个阳,3个州,1个湖。
4个阳指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3个州指株洲市,郴州市,永州市。1个湖是洞庭湖。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东邻株洲市攸县,南接郴州市安仁县、永兴县、桂阳县,西毗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以及邵阳市邵东县,北靠娄底市双峰县和湘潭市湘潭县。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衡阳市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
岳阳市位于湖南东北部长江南岸,素称“湘北门户”。东邻江西省铜鼓县、修水县和湖北省通城县;南抵湖南省浏阳市、长沙市、望城区;西接湖南省沅江市、南县、安乡县;北接湖北省赤壁、洪湖、监利、石首县(市)。市东西横跨177.84公里,南北纵长157.87公里,总面积15019.2平方公里。
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跨越资水中下游,处沅水、澧水尾闾,环洞庭湖西南,居雪峰山的东端及其余脉,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益阳市地形西高东低,成狭长状。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珠江、赣江上游,南峙五岭,北瞻衡岳。东起于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油槽坑,西止于桂阳县白水瑶族乡民族村社口源;南起于宜章莽山瑶族乡境内莽山林业管理局担杆岭,北止于安仁县渡口乡坪口村龙家里。东西宽194千米,南北长217千米。
永州,故雅称“潇湘”,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下辖2区9县,总面积22441平方千米,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
洞庭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处于湖南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湖区面积2、820平方千米,天然湖面40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洞庭湖现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
洞庭湖因泥沙淤积严重,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个部分。
J. 洞庭湖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洞庭湖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唐代李思密作的《湖君庙记略》记载:“洞庭湖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称。”
长江从三峡以上的地区,进入宜昌以下的平原,在自然状态下,存在许多湖泊洼地,用以调蓄洪水。早在云梦泽存在的时候,洞庭湖区是一低洼河网湖沼平原。后来,由于江汉平原的扩展和荆江大堤的修建,长江向南分流之水逐渐形成并扩大了洞庭湖。1860年和1870年的长江两次特大洪水,在荆江南岸冲出了藕池河和松滋河,形成荆江洪水大量进入洞庭湖的局面。入湖洪水同时也带入了大量泥沙,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据1825年的图志测算,当时洞庭湖面积达6000 km2,容积约400亿m3。以后湖底不断淤高,大片湖滩露出水面,土地被围垦开发,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都迅速缩小。1949年面积减为4350 km2,容积减为290亿m3;1983年湖面积又减为2691 km2,容积也进一步缩小。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景观,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和东洞庭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
洞庭湖是一个典型的季节性淡水湖泊,洪水期汪洋一片(图12-1 左),枯水期几条带状水域(图12-1右),对长江来水来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洞庭湖区包括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是由河湖港汊及河湖冲积平原、环湖岗地、丘陵、低山等组成的一个碟形盆地,介于N27°55′~30°23′,E110°50′~113°45′之间,东西之间直线距离243 km左右,南北之间直线距离约为183 km。在自然区域上,洞庭湖区还涉及湖北省的松鹚、公安、石首等县市。
洞庭湖区所辖范围系指长江中游荆江段(枝域—城陵矶)以南,京广铁路(长沙—城陵矶路段)以西,长常桃公路(长沙—益阳—常德—桃源路段)以北和太阳山—凤凰山—嘉山以及枝柳铁路(枝城—石门路段)以东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地区,海拔高程(吴淞零点)变幅约25~50 m。属于纯湖区总面积18780 km2,其中湖南15200 km2,湖北3580 km2。现有堤垸控制面积12609 km2,其中湖南9323 km2,加上四水尾闾受堤防保护的面积895 km2,合计为10218 km2。
由于区域界线通常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加上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以及受历史局限性和划区基础资料的影响,对洞庭湖曾出现过几种不同划分方法,因各自所依据的划区因素和指标不同,划分的范围各有差异。例如,1982 年以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环境治理保护为目的所划分的洞庭湖区,包括19县(市)和境内15个国营农场共3.16万 km2 (折合5246万亩)的面积。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96年编印的《洞庭湖治水简介》认为,洞庭湖总面积为18780 km2 ,包括天然水面面积 3998 km2 ,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 km2 ,其中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人口1008 万人(1993 年)。1997 年9 月编制的《湖南省洞庭湖区防汛调度指挥决策总体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有利于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出发,所指的洞庭湖区包括长沙、岳阳、株洲,湘潭、益阳、常德等 6 市的 31个县(市、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7 年 9 月制定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认定的湖泊总面积为 2625km2,其中七里湖 75 km2,目平湖 332 km2,南洞庭湖 905 km2 ,东洞庭湖1313 km2 ,洪道面积141.8 km2 ,受堤防保护面积14642 km2。
图12-1 洞庭湖洪水期(左)、枯水期(右)TM卫星图像
上述对洞庭湖区范围的不同划分,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实用性,因此范围难以统一。从科学意义上划分洞庭湖区的范围,应首先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湖区主要由湖泊水体及滨湖平原组成,此外还包括散布在滨湖平原上的局部岗地和丘陵。同时,为照应行政范围的完整性,又应将湖区边缘的部分低山、丘陵、岗地包括在内。
为了有利于洞庭湖区环境遥感调查评价,采用的洞庭湖区范围包括湖滨堤垸区及“四水”尾闾受堤垸保护的地区。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区按现行区划,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六市的27个县(市、区),15个国营农场。27个县(市、区)包括纯湖的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安乡县、津市、澧县、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临湘市、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望城县等18个县(市、区),尾闾地区包括桃源县、临澧县、汨罗市、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湘潭市郊、株洲县、株洲市郊等9个县(市、区)以及长沙市的部分郊区。15个国营农场是涔澹、西洞庭、西湖、贺家山、茶盘洲、千山红、大道湖、北洲子、金盆、南湾湖、钱粮湖、君山、建新、黄盖湖、屈原农场。湖区耕地约1000万亩,人口约1008万人,每平方公里627人,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两朝以来一直是我国着名的粮棉生产基地,在湖南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洞庭湖区的开发和繁衍,对湖南和全国已经作出了巨大贡献;② 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对缓解长江下游水患具有重要的作用;③ 湖区人民承受发展生产和防汛抗洪的双重作用,历年来给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重要工业原料基地。据统计,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1/3,棉花占全省的7/8,油料和水产品占全省的1/2,麻类、芦苇、湘莲、生猪、家禽等农产品产量也颇具规模。1997年,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700多亿元,粮食产量863万吨,棉花产量22.5万吨,油料60万吨,水产品55万吨。1950年以来累积上交国家商品粮1500多亿公斤,按人均每年需粮食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养活1000万人口,即湖区人民平均每人为国家养活人口1名。
洞庭湖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同时又是长江的心腹之患,也是全国治水的一个难点。从长江中游的总体来讲,城陵矶以上的洪水来量大,城陵矶以下可能的泄量小,因此,必须要洞庭湖进行蓄洪。长江每年经过洞庭湖1000亿m3的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照过去的测算每年平均约1亿m3;由于下荆江裁弯和上荆江水位降低,按长江水利委员会最近的测算,每年入湖水量有所减少,但每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也总是8000万到1亿m3。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每年进入这么多的水和泥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个洪水和泥沙的状况,造成了江湖关系的根本格局。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这个根本格局难以改变。
长江中游防洪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的认为,是长江上游来水大,中游河道的泄量小;有的认为,是洞庭湖的淤积严重。确实,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面对洞庭湖的不断萎缩,长江中游洪水如何调蓄?这是清代以来长江治理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年,除了努力培修堤圩外,别无它法。建国以后,制定了综合防洪规划,包括:上游加强水土保持,支流和干流修建水库,中下游加高加固堤防圩垸,两岸平原牺牲部分地区临时分蓄超额洪水。近五十年来,通过加高加固堤防,使荆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达到了6万多立方米/秒,加上临时分洪和防汛抢险,可勉强抵御8万立方米/秒的洪峰。
据近800年的历史记载,荆江洪峰来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达11万立方米/秒。如果再遇上1870年的洪水,势必漫溢溃决,洪水将横扫洞庭湖的圩垸。由于洞庭湖分蓄洪水的能力比1870年大大降低,北岸荆江大堤仍有溃决危险。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是柔弱的,也是浩大的。人只有首先顺应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会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开发水资源与治水这两个问题上,也同样遵循这种辩证的原理。
开发江河的冲积平原,必然遇到江河的防洪问题,如果开发不当或开发过度,就会受到洪水惩罚,最后导致失败。对洞庭湖区的开发,面临着洪涝灾害频繁,泥沙淤积加剧,安全设施薄弱,血吸虫病回升,人民负担沉重等问题。
在治理洞庭湖时,应考虑如下问题:① 加快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的步伐和力度,着重加强蓄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如河道的疏浚清障,重点堤垸坝基的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的提高;② 加快湘资沅澧四水建库,三峡工程建成后,四水将成为洞庭湖治本的必要措施;③ 抓紧搞好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根本治理的前期工作,尽快提出长江三口建闸的可行性,并研究三口建闸后洞庭湖根本治理的规划。
从人造地球卫星俯瞰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及相邻的江汉平原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图景。洞庭湖象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南岸。对洞庭湖的未来,学术界有三种预测: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构造运动带来的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近期内不会消亡;三是如果降沉与淤积的情况基本相符,洞庭湖就能保持现状。一切预言都有待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