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许多中职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他们由于成绩不佳,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没有得到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和文化背景作为潜在因素,对中职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着影响。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往往都偏向于认为:一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掩盖其他的所有缺点;相反,如果其学习成绩不好,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变成违反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冲突等。他人的看法不断印证了中职学生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评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一些学生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我上不了大学,没希望了”。但是,作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接受这种现实很困难,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明显。
2. 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也会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林克伦说过:“当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不一定是教师的主要角色,除非我们考虑到在本质上改善学生健康的过程,但许多老师并不把这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个老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该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该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责任。”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教师不仅有着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心里健康的责任。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呢?本人从工作实践中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老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有无正确的“学生观”是关键问题。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
二、要对心理教育有新的理解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是弘扬人性的教育(是注重心力、潜能、德性的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过程)。
三、育人先要育己
着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在给《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的序言曾提出:“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放在‘育人’这一通常被人关注的教师研究的热门的主题上,而是要放在教师如何‘育己’这一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上。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解放?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的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因此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本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心理健康的潜能
1.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为集体做贡献→获得集体的赞美和认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其产生激励的力量→使其为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让学生在班级中迅速健康的成长起来。
2.有力的把握情感功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确的认识只有在肯定的情绪体验后才会被纳入个人观念体系,并使之转变信念。因此,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发现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并获得肯定情绪体验的途径之一。
3.从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入手,选拔注重个性品质作为班干部,并注重塑造学生崇尚科学、善于合作、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既宽容又独立并具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在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讲解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重要的认识,并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自我控制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剖析和调控能力。 五、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首先,牢记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个别心理生活指导的前提,而教师是建立此关系的关键;情感教育是进行个别心理生活指导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这样才会理解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其次,要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为自己提供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并为之量身订做可行性的心理辅导方案。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需要我们有责任心,需要我们有对学生的爱,需要我们有健康的自我,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创新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3. 中职生常见消极情绪有哪些,该如何调适
中职生常见的消极情绪包括厌学,人际沟通不顺畅,自卑,自信心不足等等。面对这些消极情绪,作为老师要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及时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4. 中职学生常见情绪障碍有哪几种如何调解
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这段时间,家庭中尽量保持和谐的氛围,如果家长忍不住要发脾气,要吵架,建议避开孩子。安定的家庭环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平和的心态。同时因为考前焦虑、气温升高,孩子容易表现出脾气较大、说话急躁、或者不搭理家长等情况,建议家长先顺着孩子的情绪,不和他起冲突。如果孩子愿意说,家长就倾听;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家长就少问;如果孩子发火,家长就忍着。
注意力放在考试本身这件事情上。家长自己往往也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无论说话做事就会变得有些刻意。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别紧张,都那么多次模拟考试了,就把它当做平时的模拟考试就行。”或者说:“没事。考好考坏爸妈都不会怪你的。”或者说:“咱们家孩子这么坚强,爸妈相信你。这点压力你没问题的。”听上去都是“对”的。但对于孩子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帮助不大。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关注在考试本身这件事情上。引发思考过去“过去三年学成啥样就考成啥样呗”,或者将来“如果考好了,去了什么什么大学,将来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万一没考好,是复读呢还是去第二志愿呢?”“万一没考好也没关系,将来还有很多的机会,不会是一考定终身。”都不可取。尤其过多的考虑这件事情对将来的影响会让加紧张焦虑情绪。先考试,考虑未来不急在这两天。
怎样帮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
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5. 如何克服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网络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富于挑战性等,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对青少年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给予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其就会被网络中的黄色信息、恶作剧行为、攻击行为等行为所毒害而难以自拔。这是网络时代心理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青少年要想克服网络心理障碍,首先就要从两方面做起:
1.提高自身修养
青少年要时刻关注自己健康的人格发展,要多与同学和父母沟通,保证信息畅通;注意培养愉快的情绪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多了解一些网络成瘾的危害,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训练,尽快掌握一些调节心理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交往健康向上的朋友。
2.正确地认识网络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青少年要正确的对待网络,认清上网的利与弊。利用网络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当的上网以作为娱乐,放松精神也是一种休闲的好途径。对于父母的劝解和引导一定要耐心对待,要学会培养正确的观念。
要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遇事多跟父母商量解决。对缺乏自控能力有又好奇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来说,要适当控制其上网时间,也可以与父母签订协议,以此来培养自律能力,从中学会守时、守信和守约。
3.从虚拟世界中回到现实
你的困惑:网络给了我一个虚拟的美好世界,在那里,我可以肆意的想象,我就是宇宙的重心,可是,一旦从网络中脱离出来,我就会发现:原来我是那么的平凡,现实是那么的不可入目。我也知道我是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的,但我又无法真正走出来……
心灵故事之→
这是一个真实的,令人既心痛又匪夷所思的真实案例。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徐攀,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当中而无可自拔,最后选择服用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让徐攀在16岁这个花一样美好的季节里,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难道是学习压力过大,或是缺少家庭关爱?其实,在老师、同学、邻居们的眼里,徐攀都是一个幸福的人,他不但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经济状况还较好,拥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由此可见,徐攀不可能是因为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了绝路。
在徐攀服农药被发现的抢救过程中,他向自己的父母讲述了自己自杀的原因,还有离家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徐攀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在这期间,没有任何人关心或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
对于徐攀喝农药的原因,他向自己的父亲解释说:“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是含有剧毒的。”父亲问他:“你明知道有毒为什么还要喝?”他说:“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徐攀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对不起,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我管不住自己的腿,我也不想惹妈妈生气,不想对不起妈妈,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我不管白天还是夜晚,脑子里总想着游戏,夜里想着游戏总是睡不着,就是想玩。”
一直到徐攀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在病床上,徐攀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
透视心灵深处→
网络游戏好玩在哪?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网络之所以能吸引青少年,事实上正是那种长期反复进行重复操作的过程,青少年体验着这样的古怪模式:一方面聊天、玩游戏吸引着自己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惜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意义在于自己有了目的地操控时间,为了游戏积分能升级,不厌其烦的一直不停地玩,只有这样,他才会感觉到时间是属于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有所为的,让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充实感。而这样的充实过后呢,又开始感觉精神空虚,生活和学习为什么会空虚,这完全在于时间无从打发。于是,在漫无目的中青少年就会沉迷于网络,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