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确看待影评网站的影响力
1994年国际互联网登陆内地,随即日益普及,网民数量迅猛增加,这种变革性的传播方式也为影评平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 “后窗看电影”论坛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这一时期,各种影评论坛如新浪影行天下、电影夜航船论坛、雅虎电影论坛等一批影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自2002年始,随着个人博客在中国的火爆,影评博客亦由此兴起,影评平台开始渐呈精英发声的趋势。随着各大社交网站兴起,以兴趣导向为特色的豆瓣网于2005年诞生,用户所熟知的是其网站读书、电影和音乐的三大系统功能。基于传统社交网站的豆瓣网注册用户过亿,实力不容小觑。同时期,同质性而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还有猫眼网、时光网、人人网、电影频道等网站。
相对于被专业人士掌控话语权的传统影评年代,基于互联网无需审查、不受成规要求的特点,人人都是影评人,人人都是自媒体,借助网络平台,网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影评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是其他影评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网络影评强大影响力的源泉所在,口碑与评分日益成为普通观众选择观赏影片的默认标准。
早在传统影评时代,就有研究者认为,电影票房不仅受到故事类型、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制作成本、发行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电影评分的影响。在2016年年末,围绕着豆瓣、猫眼网“恶意差评”这一事件,曾产生一场强烈的舆论风波,影评网站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可见,影评网站不单可以影响电影票房,亦可波及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透过对《长城》 《摆渡人》《铁道飞虎》三部电影的电影评论和评分,质疑网络专业影评人“一句顶一万句”的话语权,电影的观影价值、专家与大众审美的分野成为这场风波的论题中心。
如今,诸如豆瓣、猫眼这些影评网站的评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审片员的功能,许多网站亦会引用豆瓣的评分作为推荐的标准。在这个默认“公赏力”的大前提下,影评网站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职责,这是大众和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评分体系的初始锚定设置和算法同样重要,监测算法的公正对最终评分的正义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对豆瓣网的评分机制作出如下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这种完全无监控的机制,就为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漏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为最终“制造评分”创造了可乘之机。
在关注影评网站影响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聚焦能够影响影评网站的要素,即这些影评网站的运营与盈利模式。作为社交网站,影评网站的核心框架雷同于诸如微博、脸书等社交网站,都需要通过用户发布信息引发普遍关注,形成意见领袖成就评价权威。获取流量的目的在于实现流量变现,只是变现的方式各有差异。其实在评分用于电影评价之初,就已经难逃市场的操控。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以数字作为商品的评价源于股票和期货。这种量化的比较方法逐渐运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领域,随后进入艺术商品的评价范畴,从电视收视率及电影的市场份额等词汇的用法可见其渊源。
总体而言,无论是票房还是评分都不应也不能成为“评价之王” ,无论是普通观众抑或专业人士都应该正视影评网站的商业属性,并试图更多地立于“电影之内”及“产业之外” 。只有这样,才能将影评网站更多地导向公正与客观。
2. 如何看待媒体对影视剧的评价你会因为好评而去看剧吗
媒体对于影视剧的评价可供参考,但并不能完全作为自己评判的标准和依据。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代,很多观众也在看完影视剧后到相关的平台打分以及做出点评和讲解。这一行为也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尚未开始看剧的网友整合信息,结合喜好和兴趣度决定是否要观看;另一方面如果网友给差评势必也会影响到一部分人潜意识带点偏见,而且行业内卷厉害,有可能形成恶意竞争的手段。
所以总的来说媒体对于影视剧的评价可以成为观众了解影视剧内容的桥梁,但也不必以偏概全去全盘接受。一部剧是否称得上好剧,是否值得观众一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和参考依据,有人追剧情,有人看重演员颜值,有人单纯只为打发时间,可以吸引观众的因素千万种,能够在影视剧中找到自己关注和喜爱的点便不负一看,你说呢?
3. 如何评价网络大电影
看这些的人群不太重合,所以你看不顺眼。你让那些天天听MC天佑喊麦,看欢乐喜剧人这样让人尴尬癌发作的节目的人去评价这些作品,得到的结果是:真好,这电影带劲儿,搞笑。所以呢,人家就是赚这部分人钱的,你也别忿忿不平,中国14亿人,样本太大,你看看,那些高原大萝卜,深山大蘑菇,干枯幺蛾子之类的这些都有人能把它滋补佳品,今天直接空嘴吃,明天萃取精华含着吃,还不亦乐乎呢,这些人努力拍网络大电影怎么就不行了,只能说你们三观不合,不是给你看的而已。
4. 以包容的态度看待网络影评
以包容的态度看待网络影评。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心态。因为现在是千人,千位百人百味,众口难调,不可能保证一部电影所有人都喜欢。
5. 你如何看待网络大电影
说到网络大电影的粗制滥造,其实我是很反胃的,我觉得很恶心,因为我认为拍一个电影就应该拍的好弱,拍的粗制滥造的话,票房不但提不上去,而且影响人们的视觉吧。
6. 如何评价网络大电影
很多人称它为2016版《疯狂的石头》,这本身已经是太高的评价。我几乎不相信网络大电影还能出精品,当然,很多人连网络大电影是什么都不知道,比较起来我算资深粉。
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在上点开了这部电影。6分钟之后,我意识到:它是认真的,不是那些打着色情,鬼魅,僵尸之类的幌子,过来忽悠人,满大街骗钱的!LZ莫名有些感动了.
会员开了这么久,爱奇艺会员开了这么久 ,这次终于刷到一部不错的片子。如果我没有猜错,编剧和都是新手,看的出来。不是说片子质量差,制作差,恰恰相反,非常好。只有那些仍然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的创作者,才会珍惜机会,尽心尽力。一部网络大电影的目前不会超过100万,他拼了命的给你做出一千万的效果了。
他能,因为他愿意,以为他可以!
你要是遇到那种在圈里瞎混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老油条,给他1000万,他都能当100万给你败咯~~~~
《一帮坏家伙》甩很多网络大电影几条街。甩一些院线小成本几条街。
剧情精彩,环环相扣!值得一看~~~~~
7. 电影网站的评分你们怎么看待
对于大部分豆瓣的用户群体,分数是客观的。 相对于大众评分,分数是不客观的。 相对于影评人,分数也是不客观的。 对于特殊口味,比如恐怖片等特定类型的爱好者,就更加不客观。
8. 怎样看待“网络大电影”的兴起
如今的社会对于精神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强,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就越来越高,我们在希望影视作品保持生产速度的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质量,这本身就不容易。院线电影作品的制作周期过长,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所以网络大电影应运兴起。
目前来看网络大电影有着十足的活力,原因是相较于筹备到上线在一年以上的院线电影,网络大电影系列化开发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同时能够对社会热点进行紧密追踪。此外网络大电影所受到的审批限制较小,题材、内容具有“新、奇、怪”特征,能够对观众有较强吸引。而且互联网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让人们观影的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的观影习惯从传统的电视机转移到互联网。
但应该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从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网络大电影的题材为了吸引眼球,提升播放量,通常会选择惊悚、恐怖、血腥的题材。如果网络大电影单纯地将吸引眼球当做是网络大电影市场未来的发展主流,那么这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网络大电影题材的丰富性,从而对于网络大电影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网络大电影市场题材单一的状态,才能减少网络大电影因组成成分失衡造成的发展“失序”的情况,最终能让网络大电影的组成成分更加多元化,更具丰富性。所以网络大电影未来想要成为影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9. 如何看待网络大电影的粗制滥造
网络大电影的粗制烂造是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现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老话慢工出细活仿佛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人们越来越追求速速而却忽略了质量。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有许多网剧推出但是能算的上上乘的确是寥寥无几。
电影的结构不完善,没有完整的电影结构和容量。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无法像众传达一个明确的主题,看完之后一头雾水,有时候可以称是没头没鬼。
再说在演员的选择上,虽说网络大电影是私人拍摄,里面都是新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既然作为一个演员,你最起码的演技是要有的,有的网络大电影中的演员演技是真的让人不敢恭维,用一个词在形容就是做作。
从2014由爱奇艺首次推出这个网络大电影的概念和标准之后,随即爆发的网络大电影的潮流。可以说任何东西都是从无到有,从不好发展到好的,这是一个过程,或许我们所经历的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摸索之后,总结经验,做出应对措施,网络大电影的质量才会有所上升,所以可以说网络大电影的粗制烂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据调查发现,网络大电影虽然粗制烂造但是也票房也还是有的,而且还正在整体精品化发展。既然未来的网络大电影还会有所发展那么不妨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一种更期待的目光看着他成长!